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传统电信;3G;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02
电信产业链是一个以信息商品为对象的价值增值链,换句话说是一个信息增值链。“信息”始终是电信服务最主要的工作对象,链上的各个增值主体通过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如收集、整理、分类、储存、传输、交换等工作,提供用户信息产品,实现信息的价值增值。3G背景下电信产业链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样,不仅使产业链更具整体性,也加强了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依存性,从而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推动整个产业的壮大。
1 传统电信产业链的含义
传统电信产业链(如图1所示)构成简单:电信设备制造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设备,然后组装成电信网;运营商建设、管理、维护这个网络,向用户提供基础电信服务;用户为享受这些服务,需要付费给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建设新网络,或者扩容更新原有网络需要向电信设备制造商付费购买设备。此时的通信是一对一方式,用户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消费者。电信运营商仅关心用户通信消费量的总体特征,不介入用户信息流,它为用户提供一个基本服务的平台,提供用户信息流的支撑服务。
因此,传统电信业的价值链几乎等同于产业链。传统的、基础电信业务的产业链只存在三个环节: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和最终用户。因为基础电信业务主要是语音业务,相对简单,并且完全依附于网络,所以全部的电信服务业务都由电信运营商独自提供,全部的电信业务收入归电信运营商占有。这种电信业框架在初期是符合电信作为基础产业的要求的,它有助于统一电信业的技术标准,发挥电信网络的规模效应,于是电信业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发展。
2 传统电信产业链略势
2.1垄断封闭性
产业链包含的市场主体很少,缺乏中间环节;市场主体又均是电信产业内的固有主体,新的市场主体进入门槛高,因此,产业链表现出相对的垄断性、封闭性。
2.2单一直线性
产业链节点之间链接简单,且节点与节点之间都是单一直线关系,从上游到下游是垂直关系。这里的直线性是指企业类别,不是指某个具体企业。
2.3技术导向性
产业链传递的是物质、技术支撑,在这个阶段,技术对电信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比市场更重要。市场是卖方市场,只有技术进步,提升电信设备制造商对电信运营商的“供给”,才能保证电信运营商对用户需求的“支撑”。
3 3G产业链的含义
3G产业链的构成上,对于构成环节的数量和对应的职能描述不尽相同。产业链中,除了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等原有重要环节外,业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服务商等原产业链中已有环节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同时终端软件提供商、测试厂商、芯片厂商等新出现环节在价值链中也将发挥作用。整条产业链呈现两个明显特点:纵向不断延伸链条,产业链不断拉长、细分和开放,加入一些新的市场主体和价值创造者;横向不断深化、分工和扩展协作伙伴,稳固和提升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形成能力。不再对应单一的价值链,而逐渐催生出更加相互依赖、紧密协作的价值网络。每一个参与分工协作的电信企业,都成为价值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链中,各环节承担着一种或多种角色,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链主体的重要性也会产生差异。在3G的准备期,设备制造商的重要性最大,设备提供能力决定产业链是否能正常启动;在3G启动阶段,运营商的作用最重要,起着“支配性作用”,产业链中大部分价值主体的资金流入来源于运营商。
4 3G产业链优势
4.1链中环节被重新定义
链中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链上发生转移,资源会逐渐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而且转移的范围越来越大,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每一个环节上的运作效率对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优势互补且更为相互依赖。
4.2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协同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电信产业链中仅仅基于通信产品或语音服务的利益交易,逐渐发展成3G时代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
4.3产业链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3G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如图2所示),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如终端应用软件商、芯片厂商等的加入。虽然在2G其在产业链中也有反映,但尚未形成气候,主要是由于当时增值数据业务并非业务重点,语音业务单一性使得整个链条上各环节职能较为薄弱。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4.4不同产业的关联性加强
我国电信业发展已经从满足个人需求向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服务转变,行业信息化成为各大运营商推行的重点。在向其他行业推行信息化建设中,两者在业务方面出现融合,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义和趋同等变化。行业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多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
4.5产业链动态开放
由于产业链不断延伸和网络化,导致其结构也日趋复杂化,2G时代简单的单向价值链结构向复杂的3G时代演进,甚至有人把3G时代复杂的价值链称之为价值系统或价值网。其日益呈现出开放性,且随着其他一些产业(包括银行、学校、政府部门等)的加入,形成异业联盟的同时,产业链的动态开放扩大了面向领域,电信市场参与者日益复杂且壮大。但是由于参与者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电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再保持一种相对封闭和长期稳定的关系,而有了更大的变动性,产业链缺乏稳定性,呈动态开放状态。随着产业链的分解与重构,3G产业将出现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趋势。可以预计,在3G产业发展初期,一体化的趋势使竞争加剧,因而会受到较大关注;专业化的趋势则是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加强的,由于专业化受到核心能力的限制,因此不会受到较大关注。
5 两种产业链的比较
在传统的电信产业链中,运营商的赢利模式简单而直接:运营商的角色是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其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向用户销售的使用时长。因此运营商要向用户销售网络的使用时长就需建立庞大的网络,这导致固定成本极大而可变成本较小,结果运营商的收入与用户规模成正比。另外传统的电信产业还具有明显的经验曲线效应,即运营商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经验积累每增加一倍,其单位生产成本就可能降低10%~30%,因此运营商的网络越大、用户越多,企业的收入和赢利状况就越好。在这种赢利模式下,高市场份额将产生高收入和高利润,电信运营商往往会采取以下市场发展和竞争战略:追求高市场份额和高销售增长率,努力降低单位成本,致力于业务销售渠道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提升业务质量等。传统的产业链是从应用、中间件提供商到平台提供商,之后到芯片厂商和OEM,再到手机制造商,最终到达虚拟无线运营商,各个环节独立存在,缺乏主导性。
而3G与2G、2.5G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可以提供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的移动数据业务,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内容提供、服务提供以及应用开发问题,这便使运营商在更多环节、更广泛区域内与更多主体产生关联,进而赋予3G产业链新的内涵与功能以回应多维互动的格局。3G产业链是指以提供3G业务为目的,以运营商为核心,由运营商、设备软件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CP)、应用服务商(SP)、最终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共同组成的产业体系。与2G时代的电信产业链相比,3G产业链的组织机构更加复杂,运营商对其他各环节主体的依赖性增强。
产业链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 演矿产资源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产业链
一、引 言
矿产资源产业是指以探明的矿产资源为对象,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直接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工业部门,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矿产资源产业属于工业生产的初端产业,具有很强的后续延展性。因此,矿产资源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以及后续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形成了巨大的资源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包括单纯产业链、含群产业链、交叉产业链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源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已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资源保障和经济支撑作用。[1]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进行系统的定量化分析,构建矿产资源产业链结构模型,为有关矿产资源产业的产业关联、作用机理及后续影响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基础[2]。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李善同,1998)。产业关联反应了在国民经济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即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或是消耗与分配关系等。产业关联度是部门间相互关系的量化的体现,即体现为一个部门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他部门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一般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来度量[1]。
矿产资源产业与国民经济众多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后向关联关系,表现为矿产资源产业对那些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二是前向关联关系,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产业对那些将其作为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从投入产出关系和产业关联角度研究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产业链结构,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42个产业部门数据。其中所采用的部门分类是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确定的。在研究中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矿产资源产业界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四个部门;在矿产资源产业关联产业研究中,将关联度大于平均水平的产业定义为密切关联产业,小于平均水平而大于零的产业为有关联产业,为零的产业为无关联产业,以此来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关联产业进行分类分析。
三、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后向关联产业分析
后向关联指一个部门对为其提品和服务的部门的影响。矿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的各种投入,其消耗其中某个部门的产品越多,说明两个产业的关联程度越大,对该部门的需求影响越明显。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后向关联产业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后向关联和完全后相关联。在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表征了直接关联关系,完全消耗系数表征了完全关联关系。
直接后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运作中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技术经济关联程度,具体表现为该产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对其它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对这些行业的拉动和影响,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度量。直接消耗系数反应了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也称投入系数,记为aij(i,j=1,2,…,n),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计算方法为:用j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直接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aij=■(i,j=1,2…,n)。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矿产资源业对其它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3][4]。
完全后向关联指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运作中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技术经济关联程度的总和。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来度量。一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和全部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构成了该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产业生产每单位最终产品或服务对另一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完全消耗量。它通常计为bij,指j产业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或服务,对i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以I记为单位矩阵,那么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公式为:B=(I-A)-1-I。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后向完全关联越大,即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另一个产业需求拉动作用越大。
通过对资源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四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1):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有6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12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有2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7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在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中有3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6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在金属矿采选业中有2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9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说明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上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的投入,同时也说明了矿产资源业对与其有后向相关的部门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拉动作用[5]。
比较后向直接关联和后向完全关联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①有些产业矿产资源业没有直接关联关系,但却有完全关联关系,它们虽与矿产资源产业无直接关联但却与矿产资源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有关联,于是产生了间接联系。②相对于直接后向关联,矿产资源业的完全关联产业数量多,关联强度大,说明了矿产资源产业有较强的间接拉动能力。以上这些特点说明,矿产资源产业对其后向关联产业的间接拉动作用不可忽视,这是矿产资源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波及面广的重要原因。
四、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分析
前向关联是指某产业对那些将本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品或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从供给看,矿产资源产业的矿产品作为一种要素提供给其他产业,其他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消耗矿产资源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在矿产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中,矿产资源产业产品或服务在各个产业投入中的份额直接反映了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的关联作用。投入份额越大,说明矿产资源产业对其它产业的推动作用和供给影响作用越大,产业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密切。
矿产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关系可用直接分配系数进行度量,直接分配系数是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产业之间直接技术经济关系的指标,含义是某产业产品或服务分配给另外一个产业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使用的价值量占这种产品或服务总价值量的比例,记为hij(i,j=1,2,…,n)。计算方法为:用i部门的总产出量Xi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给第j部门中间使用的产品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hij=■(i,j=1,2…,n)。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其他产业对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3][4]。
完全前向关联指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运作中对其他产业直接供给推动的直接和间接技术经济关联程度的总和。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分配系数来度量,其含义是,某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关系向另一个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分配量。完全分配系数(用wij表示)是i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分配和全部间接分配给j部门的数量。它反映了i部门对j部门直接和间接的全部贡献程度。它等于i部门对j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全部间接分配系数之和。以I记为单位矩阵,那么利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H计算完全分配系数矩阵W的公式表示为:W=(I-H)-1-I。完全分配系数越大,说明矿产资源产业对其他产业推动作用越大,产业之间的前向完全关联程度越大[6]。
通过对资源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4个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2):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有5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前向联系,12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有4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前向联系,11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在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中有4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前向联系,8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在金属矿采选业中有3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8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说明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矿产资源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因此矿产资源产业对这些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1]。
五、矿产资源产业链构建
通过对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的分析,得出了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后向联系、完全后向联系、直接前向联系和完全前向联系。依据矿产资源产业前向、后向的直接联系和完全联系,构建矿产资源产业所涵盖的4个产业的产业链(见图1、2、3、4),更加具体的揭示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4个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行业支持及对其他行业发展的拉动[7][8][9][10]。
通过对构建的4条资源产业链发现,矿产资源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和后向关联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性,说明资源产业的发展即需要这些行业的支持,同时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也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矿产资源产业和这些产业形成了一种循环发展的关系。因此,在矿产资源产业链中很难用线性的链条来完全表达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产业链是一个以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以矿产资源采选为原点需求逐渐向外辐射,产业及产业链之间交互渗透的产业关联网状结构(见图5)。
在矿产资源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网状交互作用关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作为产业链及产业网络的起点产业,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间接的促进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些行业也反过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第二层和第一层产业的发展;另外,这种交互关系不仅作用于图中的三个层次,还在不断地向更加广泛的行业扩展,向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辐射。这就充分体现了矿产资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矿产资源产业链本身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六、对策与建议
①加强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勘查开发力度。矿产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有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当前以重化工业为主要产业构成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矿产资源产业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勘查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资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和水平。
②强化资源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单位矿产品消耗的价值增值空间。通过分析发现在矿产资源产业链中各产业间的产业关联程度很高,但产业链的起始点行业产出产品的单位价值往往较低,越是向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单位矿产品带来价值越高。因此,必须注重强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③构建以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产业链集群。矿产资源产业链并不是简单线性链条关系,客观上存在着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矿产资源分布、资源产业及相关产业布局,提高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集群竞争力。
产业链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营销;成熟期;基本特征;战略;焦点
很多情况下,市场进入稳定的成熟期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势,这一阶段具有其一定可遵循的特征。成熟期出现的新的变化使得企业竞争更加强调成本和服务,因此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就非常重要,成熟期的新变化也使得竞争焦点由成长期的做大转向做强,以表现出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一、成熟期的基本特征
演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许多市场在经历过成长期的高速发展后,会逐渐进入增长缓慢的成熟期,行业的增长率徘徊在5%~10%之间。
成熟期总是被描述成具有稳定的特点,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企业享受着正的现金流,然而市场什么时候进入成熟期不容易判断,由于市场的分散性和行业各品类发展的不同步,如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行业在内陆可能正处于成长期,这加大了对行业生命周期判断的难度。
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推进,会出现各种新的威胁和机会,这些新的力量会扰乱市场的稳定,甚至大到足以改变趋势。有时候进入成熟期的市场迅速衰退。因此要牢记这两种可能性,但很多情况下,市场进入稳定的成熟期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势,这一阶段出现了新的变化。
1、增长变慢带来激烈竞争
一方面,行业进入成熟期一般会出现产能过剩,因此产生价格战的可能性增加,尽管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爆发。另一方面,市场的增长速度显然不能满足追求增长的企业的需要,事实上很多企业将其战略目标定义为企业销售额或利润的增长,于是竞争的注意力由获得新进入的顾客转为争夺对手的顾客。同时,成熟行业往往会出现强势的品牌和实力强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经历过战火洗礼,出招更加快速、凌厉和老练。这些带来了竞争的动态化,竞争互动的强度和速度大为增加。
2、商业规则业已确定
在导入期和成长期,由于影响行业趋势的关键因素难以识别,这就使得采取先发制人战略的企业难以构建稳定的有利格局,也就是说这种势是不稳定的,环境的变化会使得有利格局被颠覆,翻盘的可能性较大。然而高瞻远瞩的企业在成长期的成功布局,会左右着行业朝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趋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成熟期的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利基者的相对地位比较稳定,商业规则由取得有利地位的企业制定。
3、机会稀缺与战略趋同
机会来自于未满足的需求,如国家垄断行业的放开、细分市场的不断发现、潜在需求的不断激发等,2002年之前的中国市场可谓是遍地机会,很多行业短缺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不需要战略,只需要一个敢冒险的企业家就行,这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告别短缺经济,很多行业相继进入过剩经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进入了成熟期,这一阶段由于市场的不断细分,行业潜力充分挖掘,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
机会的稀缺和激烈的竞争互动,使得企业的战略走向趋同,如美的和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同时采用低成本战略,竞争的焦点在于产品的价格,从而掀起了微波炉行业一轮轮的降价风暴。
二、成熟期的战略焦点
成熟期出现的新的变化使得企业竞争更加强调成本和服务,一个产品旳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保持较低运营成本的能力,因此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就非常重要,如很多企业在该阶段会重新建立集中的管理体制以空制费用。同时,在成熟行业并非彻底成本导向的企业会不断进行流程或产品创新,以获得灵活性、快速响应需求、体现个性化、创造全新体验等优势。
成熟期的新变化也使得竞争焦点由成长期的做大转向做强,因为成熟期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对手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个时候只有做强,打造宗合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所说的“强”是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即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雄厚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管理和与众不同的企业理念等。而本文所界定的“强”有一定的特定含义,“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效益观念,而是指规模效应观念,要达到大规模上的强。这里的强是一种通过基于产业链的横纵向的系统整合所表现出来的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不仅仅指单一方面的强势。
在导入期,企业可以凭一个主意、单一产品抓住某个机会,快速建立并控制分销渠道或大打广告以抢占顾客心智等制高点,就能使企业获取巨大利润;在成长期,企业要进行快速的多点布局和在产业链上的横向扩张,才能获取规模优势,进而获得行业竞争的主动权;在成熟期,竞争的动态化、充分化,很多企业行之有效的必杀技就不灵了,竞争不再是一招一式的比拼,也不但表现在企业价值链单一环节效能的竞争上,还表现在双方在与供应商、营销渠道和客户等产业价值链连接的效果上,是企业背后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在产业链整体价值高于竞争对手时,才能在市场上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一个企业只是在产业链某一环节建立优势是经不起对手打击的。如企业在下游渠道和终端占有优势,而对上游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就可能造成生产成本高、整体运行缓慢的困境。一旦上游资源被竞争对手控制,发生较大变化,其灵活反应的能力就比较差,因而造成主动权的丧失,形成不了有利于己的态势。
因此通过对产业链纵向环节的整合和再造,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到系统的竞争优势,以系统对抗单个环节,以系统行为对抗盲目散打,即打系统战,从而在产业链的每个节点上都做强,都能够实现以镒称铢,从而构建不战而胜的格局,通过谋子——即对环节的整合,达到谋势一一系统优势的目的。
产业链的整合与产业链多点布局不同的是,产业链多点布局是对产业链某几个环节的布局,强调对关键环节或产业链瓶颈环节的控制,消除企业做大瓶颈,其目的在于做大企业所在的环节。而产业链整合则强调对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提升,即打通产业链,目的在于做强整个产业链,获得系统竞争优势。
因此在成熟期实施纵向整合,打造系统优势是势胜战略的主要应用。这一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撑,一项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熟行业中,相比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纵向并购的绩效最好。
参考文献
[1]蓝海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07
产业链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湖南 生猪 产业链
湖南作为国内的养猪大省,一直保持强有力的生猪养殖与出口能力,生猪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2004年湖南出栏生猪7323.4万头,列全国第二位,其中外调和出口生猪3275万头,超过四川,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畜牧业产值的75.8%、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1.5%直接来自生猪产业;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80%以上是猪肉;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中约40%是卖猪所得。抓生猪产业化,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关键。
一、生猪产业链的含义
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生猪产业链是指生猪从饲料加工、育种到养殖、肉产品加工、副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在产业链主线上的各个环节都与许多其他产业相关联,而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产业链的始终,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生猪生产为主线的网状分布。生猪养殖产业与饲料产业、肉制品加工产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从生猪的前向关联产业分析,生猪生产所消耗的饲料、种猪和兽药直接带动了饲料加工产业、种猪繁育产业、兽药产业的发展。依托产业链,饲料加工业又带动了与饲料加工业相关的加工设备制造、饲料种植及化学添加剂的发展。从生猪的后向关联分析,生猪经屠宰后,一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包括经过简单冷却加工后销售);二是经肉制品加工后,以肉制品形式供应市场;三是对于在生猪屠宰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可用于发展副产品深加工。
二、湖南生猪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产业链环节彼此孤立
目前湖南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消费客户进行市场买卖为主要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个体农户自行购买生猪饲料,进行单户零散养殖,再由猪贩到农户收购,然后将收购的生猪卖给屠宰加工企业,企业屠宰好生猪之后直接卖给零售商或进一步加工成猪肉产品后再出售。整个过程的参与主体彼此隔离,生产前没有共同协商,生产后没有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长期购销协议,更没有对整个流程的宏观控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生猪质量与企业要求的标准不匹配,生猪的养殖数量与企业的加工能力不匹配,零售商所需要的产品数量和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数量不匹配,最重要的是生猪养殖和生猪屠宰加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信息链的发展水平不高
产业链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信息流带动整个产业链中的物流和价值流,因此信息链的发展水平高低是产业链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优质的生猪产业链应建立完善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地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逆向对产业链各环节提出相应要求,产业链的参与者通过分工与协作迅速向市场提供所需求的产品。而湖南目前生猪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产业链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平台,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需求变动或疫病发生带来的市场波动做出正确决策。
3、产业链长度有限
生猪产业的最终出路和竞争至高点是生猪产品加工,通过加工获取产品的增值利润,生产加工环节越多即产业链条越长,能获取的利润就越丰厚,附加值就越大。湖南生猪养殖虽然相对发达,加工增殖环节却十分缺乏,目前湖南较为有实力的肉类加工企业仅有株洲的唐人神集团和岳阳的正虹集团。其中正虹集团还是以饲料生产为主业,以猪肉加工为副业,只有一家年猪肉产品加工量1万吨的肉类加工厂;唐人神的猪肉加工量相对较大,年产各类肉制品4万吨。而湖南猪肉总产量平均400万吨/年,两个企业的肉类加工量合在一起还不足湖南猪肉产量的15%。因此,湖南仍以出大猪为主,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
4、物流链的运营成本高
仓储与运输是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最主要的成本因素,要从产业链中获益,关键是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湖南除唐人神和正虹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以外,其他企业基本上是以零散的小规模运送为主。这样的运输方式不但导致物流成本耗费大,而且由于运输时间长、运输次数多,容易产生疾病和掉膘现象,影响生猪质量,增大了损耗。现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湖南生猪业还是空白。
5、生猪养殖分散、规模小
目前湖南生猪规模养殖户27万,年出栏生猪2425万头,仅占全省出栏总量的33%,传统的散户养殖依然是湖南生猪养殖的主要方式。分散养殖方式能有效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前期无大量成本投入,但与规模养殖相比,弊端也很多。如:地域分散不便管理,养殖标准化和规范化很难实施,养殖人员素质低、养殖技术高低不齐等。这严重影响湖南生猪的生产水平、养殖效益及生猪产品质量。同时,散户养殖方式对优质良种的推广也有着负面的影响,个体农户力量微薄,单独引进良种不但成本很高,配套的养殖技术和猪饲料也很难配套齐全。所以,湖南目前真正称得上瘦肉型优良品种的“洋三杂”还不到生猪总产量的30%。
三、湖南生猪产业链的重构与优化
1、重塑“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模式
(1)饲料加工+生猪养殖。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农民余粮增多,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谷类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 种粮农民的增收难度将会日益增大。因此,将谷物生产和养殖业发展进行优化组合,将不具价格竞争力的农产品种植调整为围绕生猪生产为中心的饲料生产与加工模式是一条可行的思路。粮食种植户与生猪养殖企业建立长期契约,打造“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种植户根据合同按要求生产绿色饲料,生猪生产企业为种植户提供绿色肥源,双方互惠互利,既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收益,又能保障生猪生产的质量。
(2)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目前我国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模式上有三种选择。第一,“散户+协会+企业”模式,即由政府出面或民众自发成立生猪养殖协会,协会根据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制定统一的养殖计划,再屠宰加工企业磋商制定购销合同。第二,“散户+企业”模式,即由屠宰加工企业与个体养殖户直接签定合同,约定个体养殖户代企业进行养殖,养殖农户不具生猪的所有权,但需对生猪的安全和质量负责,企业提供一切养殖所需原料及卫生防疫条件。第三,“规模养殖户+企业”模式,即由企业与大型规模养殖场签定购销合同,规定养殖标准和收购价格,企业只需在生猪出栏时按约定价格收购即可。第一和第三种模式相结合比较符合湖南省情。第二种模式要求企业势力雄厚,湖南目前具备这种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
(3)屠宰加工+市场营销。在湖南生猪产品加工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推行产销对接,拓展活猪销售份额仍然是目前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加强产销对接,建立规模养殖基地,实行与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的生猪产销联新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是把湖南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成沿海大城市定点养殖加工基地的重要途径。
2、提高湖南生猪产业信息化水平
湖南生猪产业信息化应由龙头企业牵头,在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使联盟中各企业开放各自的数据库,实现产业信息共享。这种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投入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但有一个成本如何分摊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前期基础建设阶段给予政策扶持和财政资助。另外,养殖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堆化是大型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养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生猪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微观方面。这种微观信息化的建设虽然成本很高,但可以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3、培育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加工规模。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并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的步伐。二是提高加工档次。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肉加工、熟食肉加工、精深加工和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努力发展名优猪肉品牌,提高生猪品牌产品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4、加强生猪产业物流系统建设
生猪产业要发展不仅要关注养殖和加工环节,还要注重物流环节的资源整合。湖南目前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滞后,甚至连电子商务的物流形式在生猪产业上的应用也很少,因此建立和完善商务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系统,及时掌握来自社区、零售网点、分销商和商等各渠道的订单信息,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再到生猪产品加工和销售形成物流链已成为降低生猪产业链成本的关键。
5、抓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是生猪生产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生产的标准化和科技化。第一,要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并使之贯穿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加工、流通的所有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有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标准。第二,要建立推行产品标准化的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保证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并制订相关奖罚措施。第三,要建立强大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定期在媒体上科学监测报告,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曝光。第四,对原料、饲料、添加剂、猪种和饲养过程均有准确的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一旦发生不安全因素,则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 J ].经济学家,2004(3):121~123。
[2]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0):36~42。
产业链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集群升级;动态耦合;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61-05
一、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动态耦合”概念提出
“耦”者“双”也,古时系指两个并耕而作之意,“耦合”则取其合力加乘的意思,在物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哲学及经济学上,“耦合”均有不同的含义。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的耦合。在此处,笔者提出“动态耦合论”,赋予它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含义。
笔者所研究的耦合,指产业集群内生于或根植于全球价值链的一种现象,耦合程度反映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密切程度。同时,把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视为两个开放的系统,所谓的耦合是指这两个系统之间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动态耦合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当产业集群选择合适的升级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才能通过彼此的互动和有机联系,逐步实现该集群与价值链的真正耦合。因此,笔者主要应用“耦合”的概念,探讨集群和价值链的对接,实现产业集群和价值链之间的协调与最优化。
二、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与价值链耦合关系分析
对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耦合关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集群和价值链的“串联耦合”和“并联耦合”。串联耦合表现为群内各行为主体,如相互依赖的企业(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等)、知识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之间的纵向关系。集群和价值链的“并联耦合”表现为同类企业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间的“耦合”关系的各种横向联系。现以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见图1)。
(一)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与价值链的串联耦合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内部串联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海尔、海信、澳柯玛等生产型企业―供货商、(如海润电子等)―销售商(国美、雅泰、苏宁、三联家电等)―服务商(塞维家电服务下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大学、海尔国际研发中心)―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家电生产企业不仅需要自身发展壮大,更需要协调好与供货商、销售商、服务商以及支撑性企业(行业)之间的串联关系。
(二)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与价值链的并联耦合
集群和价值链的并联耦合表现为同类企业间、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间的“耦合”关系的各种横向联系。青岛家电企业三巨头海尔、海信、澳柯玛比邻而居,紧随着海尔、海信、澳柯玛、日本松下、韩国南涯电子、豪雅电子等跨国集团也先后在开发区落户。随着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型家电企业的迅速发展,使青岛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家电产业最具有吸引力的配套市场,国内外的相关企业争相来到青岛家电基地(见图2)。因此,要建立海尔、海信等优势品牌企业间的学习―竞争机制,共同带动本地区其他企业的发展,形成地方化的产业辐射与延伸效应,真正实现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并联耦合。
三、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耦合过程及模式分析一以海尔集团为例
(一)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耦合过程分析 海尔集团在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1.第一阶段:名牌化发展阶段(1984-1991年)。海尔集团在1984-1998年之间,海尔经历了OBM和多元化阶段,海尔集团基本实现与价值链耦合的初建,在管理方面,主要从全面质量管理(TQM)到OEC,国内扩张主要表现为本地扩张,国际扩张主要表现为引进日本和德国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2.第二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1998年)。海尔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深入一步,多元化发展,外部兼并对外(东南亚)投资设厂。海尔产品在国外受到欢迎,源自海尔在国外实施的本土化战略,本土化生产、销售的海尔产品快速地满足了国外消费者的需求,也迅速提升了海尔产品在国外的市场竞争力。
3.第三阶段:国际化发展阶段(1998-2005年)。海尔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实现更紧密耦合,表现在国际化,全球研发、营销、采购和服务;在美国和欧洲实行本土化,并进行全球价链建设,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
4.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发展阶段(2006年―)。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二)青岛家电产业与全球价值链耦合模式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海尔集团与全球价值链耦合模式分析主要采用“三位一体本土化”的国际化扩张模式和国内的价值链重组模式,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1.国外――“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以海尔等为首的家电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联合开发、本土生产、资本输出、技术出口的发展过程,海尔集团国际化过程中“三位一体本土化”与全球价值链耦合发展模式。海尔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其首先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当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衡点时,开办海外工厂,最后按照本土化的方针,实行“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
2.国内――海尔价值链重组模式。海尔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和海尔的市场链集成模式,在横向层次上把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价值链活动通过SST(索酬、索赔和跳闸)机制整合起来;在纵向层次上,优化整合了分供方价值链、买方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形成了一个基于市场化关系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获得了价值链集成
效益。从管理体系上看,把分属于几个不同业务流程的先进管理技术通过市场链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激活了流程的活力,进而在OEC管理基础上,把核心流程与支持流程集成起来,形成了一个最大限度的共享企业资源的价值链集成平台。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家电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的整合使海尔获得了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见图4)。
四、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耦合瓶颈分析
(一)集群与价值链之间耦合度差,存在升级风险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缺乏本地企业间分工,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式发展,带来彼此的直接分工与合作相对较少,出现从零配件、中间品到产品的重复生产,缺乏近距离分工。企业间合作程度低,还表现在家电产业链上没有形成地方产业网络。产业群的发展是跨部门、跨行业,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协作促进产业群的创新。在吸引外来相关和支撑性企业上,过去青岛市主要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等来吸引企业进住,进而形成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由于这种模式不注重家电产业群形成内部机制,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己经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根植性,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低,没有形成分工细化的产业群,真正的产业群尚未建立,造成了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和地区优势,不利于产业群整体竞争力提高。
(二)产业集群配套度差,没有建立真正的产业链条分工
尽管青岛家电产业群拥有国内最有价值的品牌,掌握数量不少的高新技术,但遗憾的是,当地中小型的家电品牌数量非常少,而零配件配套企业的竞争性和配套能力也不够,使得整个家电产业链失衡,整体不够丰满。这也是胶东半岛众多的家电品牌纷纷到“长三角”的宁波等地寻求零配件供应商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梯次”不强的产业链,显然会影响其稳定性和长期竞争力。对于家电行业这种产业链较长、专业分工层级多的行业,局限在较小地域内的产业链,必然会削弱其经济产出总量与总体发展能力。
(三)集群升级路径和全球价值链的动态不匹配
青岛本地企业群通过国际化实现升级――OEM]ODM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使其处于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当中,受控于全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型跨国公司,价值创造有限、价值捕捉能力不强、自我创新能力不足,常常被“锁定”在制造环节,难以实现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那些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集群通过OEM方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放弃了主动朝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开拓新市场的动力,阻碍集群的“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
五、全球价值链与集群耦合模型的构建及政策建议
(一)全球价值链与集群耦合模型的构建
青岛家电产业群生产性企业、配套企业以及支撑体系的之间联系可以分为内部耦合关系,是青岛家电企业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其中本地联系中的串联耦合是因为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生产性企业与供货商、销售商以及其他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而并联耦合家电生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本地企业所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二是外部耦合关系,产业群是个开放的系统,除与当地配套性企业组成地方网络以外,青岛家电产业群与非本地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组成了青岛家电产业的外部耦合关系。
通过对产业群内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在青岛家电群内,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为首的家电生产性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三大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青岛家电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家电产业中的地位。随着海尔、海信的不断发展,青岛已经成为全球家电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耦合关系的结构模型(见图5)。
(二)政策建议
1.引导本地产业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市场化耦合与对接。一方面实现海尔本地产业链的国际化延伸,在供应链、市场链、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环节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每个环节的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吸引国际企业(包括国际品牌企业和国际中小企业群)与本地的产业链的连接,真正实现本地集群与国际产业链的耦合。
2.注重优势品牌的辐射、延伸和升级。(1)鼓励已有优势品牌的适度延伸,注意其延伸的合理性,如海尔由白色家电向黑色、米色家电的延伸,由家电向家装的延伸,由产品品牌向服务品牌、物流品牌、乃至文化品牌的延伸等;(2)完善优势品牌企业间的学习―竞争机制,共同带动地区其他企业的发展;鼓励其他企业通过学习与竞争,结合自身企业的技术、生产、服务特色,采取差异化战略,建立自己的全国乃至全球品牌;应该利用已有品牌的优势,引导其本地化发展和扩张,形成地方化的产业辐射与延伸效应。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1)本地优势的国际化企业应注重地方化产业的配套建设,尽可能建立与本地供应链的结合,甚至吸引国际企业(包括国际品牌企业和国际中小企业群)在本地的产业链耦合与对接。注重塑造地区整体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投资项目,实现地区价值链和国际价值链的对接和统一。(2)注意吸引跨国企业建立为本地优势品牌企业(或者全球品牌企业的地区分支)以及产业集群配套的供应链。(3)积极倡导国际知名的物流服务、咨询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机构,为本区的制造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服务。(4)鼓励全球跨国公司建立采购机构,与本地制造业建立互利的供应与采购体系。
产业链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 产业链 利益分配 纵向一体化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多种因素推动下,2008年3、4、5月通胀率分别为8.3%、8.5%、7.7%,几乎为近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旺盛,对进口依赖度增加。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中国铁矿石进口已远超欧洲和日本之和。与此同时,铁矿石的进口价格2004――2008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62%, 71.5%, 19%, 9.5%, 96.5%。增长幅度之大令业内震惊。
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其在铁矿石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势力,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与此同时,高昂的海运、矿石成本,使钢铁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管理和工艺的改进消化掉,只能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转移到钢铁业的下游企业。结果是既削弱了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损害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铁矿石进口企业的利益,也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这将不利于铁矿石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当前铁矿石谈判的实质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是关系到打破国际贸易中追求高额暴利的垄断行为,关系到中国钢铁企业与四大铁矿石供应商能否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原则和机制问题。?价格的剧烈波动是一柄双刃剑,任其发展,最终损害整个钢铁产业。
争夺产业链的主导权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产业链视角分析企业的市场势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链结构类型与企业的市场势力
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处在不同的横向市场。横向市场结构对比关系是影响产业链类型的重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企业间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可以依据该因素来划分产业链类型。论文采取一种较新颖的划分方式。
本文根据上下游市场的市场结构对比关系划分产业链的纵向结构。横向市场结构主要有:垄断(M)、寡头(O)、垄断竞争(MC)、完全竞争市场(C)。为了更好的反映上下游企业的市场势力对比关系。我们把上游企业市场结构/下游企业市场结构这一变量作为研究的对象。为研究方便,下文称该变量为对比结构。产业链的纵向结构是以上四种情况的对比结构的排列组合。共有16种类型。包括:
M/M,M/O,M/MC,M/C,O/M,O/O,O/MC,O/C,MC/MC,MC/M,MC/O,MC/C,C/M,C/O,C/MC,C/C。这里前一个字母代表上层市场的横向市场结构,后一字母表示下游的横向市场结构。多层的上下游企业有更加复杂的市场结构。这里,为了理论研究上的方便,我们只分析双层的纵向结构。
钢铁产业链属于O/MC结构,本文将结合该类型产业链的特点,分析研究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选择。
二、全球钢铁产业链现状。
1.铁矿石贸易现状与产业链面临的风险
(1)铁矿石储量:世界铁矿资源丰富。中国的铁矿资源并不缺乏,但是铁矿品位低于世界品位11个百分点,平均品位为33%,已探明储量中97%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富矿占2.7%。
(2)世界主要铁矿石出口商简介:国际铁矿业通过大规模兼并和收购,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排名前3位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on、巴西淡水河谷CVRD、英国力拓Rio tinto、)掌控了世界铁矿石70%以上的海运量。近年来,印度矿业联盟与中国的铁矿石贸易日渐加强,成为铁矿出口贸易的新兴力量。
2.钢铁产业链构成
根据上文的分类方法,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链属于O/MC结构产业链。因为上游铁矿石出口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下游钢铁冶炼企业属于垄断竞争市场。横向市场结构对比悬殊,引发了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均。钢铁产业链中,铁矿石出口企业有产业链的领导权、支配权。近年来,铁矿石谈判结果显示,钢铁冶炼企业缺乏谈判势力。
三、争夺产业链主导权是我国钢铁企业的战略选择
产业链的类型表明,钢铁冶炼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严峻。不采取适当的纵向战略,其地位将越来越被动。本文将分析我国的钢铁冶炼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可行性。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纵向一体化主要受三个因素决定: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二是交易成本节约;三是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推动的纵向一体化在铁矿石交易环节影响较小,下文不作分析,重点分析前两个因素。
1.铁矿石贸易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1)上游存在垄断势力。铁矿石出口商属于寡头垄断。
(2)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铁矿石的供应量、未来可采集量等信息由铁矿石出口企业掌握并负责披露,钢铁冶炼企业掌握铁矿石的需求信息。铁矿石交易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产业链上的行业和企业彼此缺乏信任和有效沟通是信息不对称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矿业在4年之前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低迷,投资严重不足,对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业的快速增长明显“准备不足”,供求失衡引起了价格暴涨。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产能不匹配,企业利益分配不合理。
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中失真、扭曲、时滞。企业在不充分和失真的信息引导下进行投资和市场决策,需求波动被逐级放大,形成了“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上,这种效应越往上游,变化就越大,距终端客户越远,影响就越大。这种信息扭曲如果和企业制造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叠加在一起,将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有垄断势力的铁矿石出口企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倾向于认为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依次为决策依据,必将严重影响产业链的稳定。
2.纵向一体化的可行性
垄断势力与信息不对称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纵向一体化一方面受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矛盾。
上游的铁矿石出口企业寡头垄断地位,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有纵向一体化的激励。下游的冶铁企业根据需求弹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富有弹性的企业。如果整个铁矿石供求是平衡的。我国钢铁企业对矿石价格会比较敏感。因为产品的同质性使的钢铁的竞争很激烈。中间产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侵蚀其利润。二是,缺乏弹性的企业。以发达国家的冶铁企业为主。因为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其特种刚钢材的差异性使其铁矿石需求对价格波动比我国企业不敏感。为了说明铁矿石出口企业是如何通过价格歧视获取利润的,我们假设国外钢铁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是无弹性的,国内的钢铁企业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因为世界范围内,冶铁企业并没有以联盟的形式参与谈判,加上铁矿石出口商采取分而治之的谈判机制,我们可以假设国内、国外企业的需求是近似相互独立的。
铁矿石出口商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纵向控制,实行中间市场的价格歧视。但方法的选择对我国冶铁企业的命运有迥异的影响。
McNicol(1975)提出的“数量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同无弹性的下游生产商进行部分一体化的垄断者,可以通过对独立的富有弹性的下游生产商进行定量配给而增加利润。虽然上游企业无法对中间产品明确提高价格,但是可以通过定量配给提高这些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格。
现实的钢铁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与理论描述非常吻合。日本、美国等都是在20年前开始与海外的铁矿石资源进行部分一体化战略。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在铁矿石的其他主要产地巴西、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日本、欧洲钢铁企业同样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当地铁矿石企业的权益。所以,日本、欧洲等钢企几乎不受铁矿石涨价的影响,甚至成为铁矿石涨价的受益者。拥有垄断势力的上游铁矿石出口企业正是以铁矿石的供给不足为理由来提高价格的。长期看来,铁矿石出口企业有限制出口中国的产量以求利润最大化的可能。当然这种限制会以资源有限、产能不足等理由为掩护。由于,部分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取得发达国家与之一体化企业的默契配合。数量歧视会造成对下游企业的“供给挤出”。不言而喻,这一战略使我国钢铁冶炼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临被动局势,中国冶铁企业不能坐而待毙,急需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破解困境。这将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上游的寡头垄断企业与富有弹性的下游生产商部分一体化战略能否增加其收益。即铁矿石出口商与我国钢铁企业纵向一体化能否获得满意收益。
根据Perry(1978、1980)研究成果,答案是肯定的。理论假定,上游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下游有两个厂商是完全竞争市场。一个面临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另一个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垄断者可以纵向一体化下游富于弹性的厂商,并扩大对其供给,同时提高缺乏弹性厂商的价格。研究进一步表明:上游有主导厂商和竞争性的小厂商,下游有很多竞争性的厂商构成的产业链。主导厂商的最优策略是兼并最富有弹性的企业。目前钢铁产业链属于这种情况。换句话说,我国钢铁企业后向一体化战略具备理论支撑。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的海外并购之途将异常艰苦。单个企业很难有实力投资近百亿元的项目。即使有能力投资,投资回报率也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项目投资巨大,原有市场已被瓜分;优良矿源已被原有铁矿公司占有,新建的铁矿矿石一般质量较差;生产初期成本必然高于现有铁矿公司;而且现有铁矿公司实力很强,与之竞争难度很大。因此完全一体化可行性较小,部分一体化更有可能。为实现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政府应给予强力支持,特别是金融和政策上的支持。另外,建议具备实力钢铁公司和贸易公司联合建立投资和市场平台参加项目,共同投资、保证市场,共同享受利益和承担风险。
3.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现信息共享只能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做到信息不失真,不产生时滞,需要产业链企业的深层合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共享。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纵向一体化意味着在相邻市场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完全的契约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复杂的长期契约,也需要事后调整。交易将依据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契约风险会对事前投资激励和事后执行产生负面影响。该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讨价还价和机会主义行为。纵向一体化可以凭借清晰的产权关系协调各方利益。
四、钢铁冶炼企业的其它应对策略
1.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方面提高技术水平走集约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淘汰无效供给,缓解供求关系。中国经济目前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而且这种势头还将持续下去。要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速,在目前高科技拉动还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靠投资、基建来拉动。钢铁等行业肯定要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也就是说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肯定还要进一步增长。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重中之重。把中国的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从依靠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是根本出路。但这个过程还需要很长一个时期。
2.通过宏观调控促使产业整合
产业整合后的钢铁企业有如下优势:(1)更具规模经济性、(2)其产品更有品牌影响力。(3)降低交易成本。(4)供求关系的变化将改变上下游企业依存度。上述因素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市场势力对比关系。削弱上游寡头企业的谈判势力,从而为冶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3.在提高钢铁冶炼的进入壁垒的同时扩展进口渠道
扩大进口渠道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困境。上游企业数量的增加、下游企业数量的减少、市场势力的增加,以及结成有效战略联盟可能性提高等多方面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产业链的类型。使钢铁产业链由O/MC结构向OO/OO结构或者MC/MC结构转化。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4.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
其中寻求与造船业的联盟,一方面可以释放钢铁业目前的出口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上游成本。据统计,当前铁矿石到岸价格约40%来自于运费,自营船队的总运输成本可降低50%左右。
5.规范铁矿石贸易
“中国国内矿价大大高于国际长期价格。”这是谈判桌上,国际铁矿巨头们祭出的最有力武器。混乱的国内铁矿石市场,令中国钢铁业在国际市场的博弈能力大打折扣。钢铁行业需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共同利益。中钢协与进出口商会应切实发挥行业工业组织的作用,根据企业自愿的原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特别是增加节能、环保方面的行业标准要求,提高进口铁矿石企业的集中度,改变了行业内无序竞争的状况。
6.建立铁矿战略储备系统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库存量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削弱了国内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大的战略储备能影响谈判势力,防止短期的价格波动对冶铁企业的影响。
综上所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破解铁矿贸易的根本出路。当前,争夺产业链的支配权是维护企业的利益的必然选择。我们一方面要采取积极的纵向一体化战略争夺产业链的领导权,另一方面要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加速产业整合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市场势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Andrew Schotter.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M].PearsonEducation,In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