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作用

社区教育作用范文1

【关键词】社区 幼儿园 教育资源

1.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总则里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又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因此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来说,应尽量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把幼儿园教育与社区资源相融汇,将社区的有利资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形成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合力,同步、协调地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因此应该努力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寻求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

2.社区资源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幼儿园教育固然很重要,幼儿生活在社区里,家庭的环境、邻里以及周围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都会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区教育基地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幼儿教育只有溶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幼儿教育的社会风气。

3.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的策略

社区资源对促进幼儿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如何利用好社区资源是值得仔细研究的一个课题,以下是对如何高效利用社区资源的一些浅见。

3.1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幼儿教育做出贡献。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幼儿园要合理地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各个方面,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做法是:

3.1.1挖掘社区人文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

第一:充分发挥幼儿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家长是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的社区人文资源。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意发现与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充分发挥幼儿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例如:为了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请在交通集团工作的家长协助,为幼儿准备了合适的交通图和相关的交通设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各种交通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能动作用。

第二:最大限度发挥社区成员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我们还挖掘了社区内的人才优势,运用社会的力量使我们的教育更丰富、更充实,也更贴近生活,更具说服力。社区中身怀一技之长的热心人士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例如为了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请来有二胡技艺的民间艺人,让他用生动的形式为幼儿进行了讲解,孩子们被中华民族的这一国粹吸引,渴望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了这部分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

3.1.2借助社区物质资源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

充分利用社区物质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又能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有效整合,坚持幼儿教育的整体观,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我们可以把孩子带出幼儿园,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例如在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汽车的构造和功能,组织孩子们参观学院的车队,还请车队的战士为孩子们现场讲解车的构造,并带领孩子们到不同的车子里参观,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快乐和由此所带来的收获,让我们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

3.2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优势互补,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社区和幼儿园各具不同教育特点,各有其不同职责,我们深感到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借助社区教育的优势,与社区一道共同优化社区教育环境,才能取得幼儿教育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架起幼儿园和社区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的各个环境中,构建起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以充分满足幼儿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开掘社区优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儿教育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为幼儿提供真实、健康、丰富的成长环境。我们还经常在节日到军营中为学员叔叔表演,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落实到孩子的身上还不仅仅是把幼儿带到社区中去,还要把社区生活带回到幼儿园来,让幼儿在模仿中再现生活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区域活动中的“小超市”,让孩子们在这里游戏,学会了分工合作,自定角色,他们的动手、动口、合作、组织、实际计算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

3.3建立幼儿园与社区日常联络方式,确保社区活动便利、实效

要取得社区领导和各个部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极大限度地调动人力资源和广泛的、经常性的联系,进而将这一关系程序化、制度化,使社区将幼儿园的活动视为自己份内的工作,变临时性为计划性,以保证社区活动的方便、及时、系统、有实效。

3.4完善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的管理制度,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回报社区。

完善管理,就是完善服务,营建积极、和谐、开放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资源优势回报社区。如我园定期向社区开放,为社区的家长们提供方便;定期举办培训,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等。

4.结束语

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使之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拓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大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具体表现为(1)教师树立了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坚持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观。(2)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法,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3)拓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也逐渐迈向了现代教育。(4)注重了幼儿教育的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社区教育作用范文2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离不开人才。综观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现状,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各种矛盾中尤为显得突出,所以,在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高校是思想、文化及科技资源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音乐文化人才的摇篮。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独立面对欧洲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有的精神营养。”③要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建立新机制,就需要艺术院校主动出力,对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规划,在地方与院校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所有设置,都是为培养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将来对社会的具体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实践教育,更是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西南地区居住着藏、彝、羌、白、壮、傣、苗、回、僳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拓展艺术实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进而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学院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社会要求,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为中心,广泛搭建实践平台,制定出以学习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民族音乐、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全面结合的课程结构。学院与地方文化对接,将音乐教学目标与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社会音乐工作者的培养目标,不断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近年来,不但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而且还在少数民族器乐教学方面,聘请优秀的民间老艺人担任专业教师。少数民族器乐不仅是民族文明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学习它的演奏,不仅揭示了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更赋予了我们在传承基础上培育新的音乐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学习、研究和推广民族器乐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技巧,使之成为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特色品牌课程,逐步建立起独有的本土化民族音乐教学体系,这对于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延续、继承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当地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并与开发地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结合,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让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从而使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根”的文化。总之,这些做法可以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二、促进艺术创新

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态势下,如何将我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应当注重高校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推动文化的更好发展。当前,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边缘化状况逐渐得到改善。高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应突出民族特色,不断彰显优势,立足本土,开展实践,同现有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共同开创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多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色的作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各地民族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民族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弘扬和传承所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可最大限度盘活社区内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开展与驻区高校文化共建,积极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而言,高校要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让培养的人才服务社区,这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果,检验理论服务实践、服务社会的时效性。可见,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创作队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为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符合广大群众审美的作品,组织队伍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群众文化生活。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重建受到高度重视。灾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建羌族文化,是与羌族聚居社区民众情感紧密联系并鼓舞其信心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羌族的未来。笔者到羌族地区采风,从原住民的羌族歌曲中捕捉了四个乐句的旋律,带着对羌民族民间音乐深深的爱,吸取川西羌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了无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羌山妙音》,用羌族音乐语言表现了崇山峻岭中羌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以天籁般的旋律与精致空灵的和声展现了羌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雪山”“、薄雾”升华为天籁般的羌音。2011年11月,笔者带领西南民族大学女子合唱团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参加了“感恩奋进、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新历年篝火晚会”,为北川民众带去了这首作品。演员通过最简单的音符以及和声哼唱,表现出羌族人日常生活的情趣与幸福感。这首旋律优美、风格独特、音域宽广的川西羌族民间音乐作品在社区平台上演绎,获得了羌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少数民族社区群众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北川,展现出羌族儿女感恩奋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以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为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的音乐作品再次成为文化载体,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度以及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植入与渗透,推动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树立地方文化形象

在全球化大潮中,随着学界对“西方中心论”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讨论热潮,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跻身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在2012年3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就表示:“现在谈文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而建设文化强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我们全民是一种高素质的文明,拥有高素质的文化,在这种品质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构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集体创作的,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综合艺术审美价值,形式种类繁多,举不胜举。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地方形象的树立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是地方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和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智囊团,其教学设施、科研团队等资源都可以为民族地区本土音乐研究提供优质条件。反过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又支撑和促进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多年来,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一直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艺术教学实践中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去落实。高校作为建设国家文化形象的团体,在艺术实践中,我们的艺术家、教师以及培养出的学生队伍都是实践与完成这一光荣使命的主体。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树立地方文化形象要通过具备较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的专业队伍去实践,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整理、挖掘传统文化,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从而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形象,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大众享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教育作用范文3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母婴保健

中图分类号:R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80-02

【Keywords】 health educationcommunity maternal infant health car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提出更高的需求。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特点的决定,在母婴保健方面,服务要求的提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家庭结构大多是4(爷爷奶奶)2(爸爸妈妈)1(一个孩子)形式。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到更多的关注,牵动着更多人的心,孩子不但是夫妻感情的纽带,更是421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社区护士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做好母婴保健工作,社区护士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健康保健意识,普及母婴保健,科学育儿常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加强孕产妇及家人健康教育,同时.要根据社区卫生工作上门服务、连续管理的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方案。

1教育的前提

早期母婴保健工作,社区护士在家庭访视前,首先要熟悉孕产妇家庭情况,全面了解孕产妇家庭的经济、文化、人口、社会关系、居住条件等,针对孕产妇家庭特点制定系统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步方案,在尊重孕产妇,取得同意和充分信任基础上进行,避免引起孕产妇反感,给以后工作带来不便。

2教育对象与方法

以家庭为单位,对孕产妇的家人、保姆和产妇本人,采用多种形式如讲解、指导、示范、观看CD、发放母婴保健知识小册子等,根据个人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展开,并要注重教育效果。

3教育内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孕妇方面

3.1.1心理方面:孕妇在怀孕期间,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及乐观稳定的情绪,以利胎儿的生长、发育。

3.1.2饮食方面:妊娠期母体对蛋白质、脂肪及钙、铁等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增大,故饮食应多样化。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含微量元素多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鱼类、蛋类、豆制品类、蔬菜、水果、海带等,以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以利胎儿的发育。另外不宜饮酒,不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3.1.3生活方面:①妊娠期间注意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9小时,以恢复疲劳,减少妊娠合并症的发生。②健康孕妇可进行一般性工作,适当地进行室内外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预防便秘。③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以免引起流产、早产。④睡眠时多采取左侧卧位,以防止子宫右旋压迫下腔静脉影响回心血量。⑤孕妇在妊娠的前3个月,临产前2个月禁,以免流产、早产或引起产前、产后感染。

3.1.4预防与保健方面:①孕妇及家属不宜吸烟,以免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影响胎儿,另外不宜接触放射性的有害物质,以免造成胎儿早产、畸形等。②保持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预防感冒。

3.1.5 用药方面:妊娠期不要随便服药,患病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发生药物致畸。

3.1.6 产前检查方面:按时进行产前检查,了解孕妇及胎儿的情况,以便随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其正常检查时间为;①妊娠20-28周,每月检查1次。②妊娠28-36周,每2周检查1次。③满36周后,每周检查1次。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增加检查次数。

3.1.7个人卫生方面:①勤洗澡,勤换内衣、内裤。②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清洗1-2次。③不盆浴,以防逆行感染。④衣着应宽大、柔软,以防影响胎儿发育。

3.2产妇方面

3.2.1生活方面:给产妇和家人讲解疼痛、肿胀的原因及如何护理,注意会阴卫生,指导产妇注意休息,少看电视、报纸,避免眼睛疲劳。指导家人确保产妇均衡饮食,进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汤类食物,以保持充足的乳汁。教会产妇如何防止奶胀、皲裂以及人工挤奶的方法,喂奶前洗手、擦洗。对剖宫产和会有伤口的产妇注意保护伤口清洁干燥。

3.2.2精神方面:首先让家人保持乐观的情绪,态度热情,语言温和避免刺激产妇,有利于产妇恢复。指导产妇保持心情愉快,重视这一时期的心身健康,因产后哺乳期激素水平影响是妇女心理、生理易受伤害的特殊时期。另情绪变化会引起内分泌变化使乳汁分泌减少,影响哺乳,给家人讲解此阶段的生理知识,或发放相关资料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与支持。

3.3婴儿方面

3.3.1给产妇和家人讲解母乳喂养优点,初乳的营养价值、早吸吮和按需吸吮的重要性、正确含接姿势、哺乳的。

3.3.2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如何开窗通风,告诉产妇及家人温度湿度新鲜空气对婴儿影响。

3.3.3如何观察婴儿黄疸及黄胆生理意义和消退时间,脐带脱落时间、如何预防红臀、洗澡水温、时间掌握、奶瓶清洁消毒,以及尿便的正常与否、哭闹原因分析。

3.3.4婴儿皮肤娇嫩,衣服尿布选择纯棉、柔软,避免使用化纤、毛织物,引起过敏。

3.3.5包裹婴儿不应太紧,不要用带子捆绑,避免影响婴儿肢体关节的发育。

3.3.6计划免疫的时间、目的与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

3.3.7 抚摸对婴儿心智发育和情感的培养意义。

4教育效果观察

知识性的问题如几个小时喂奶一次?如何测式洗澡的水温?让产妇和家人复述。操作如正确的含接、抱孩子喂奶、洗澡的姿势等,预防孩子溢乳怎样拍背等,让产妇和家人利用模型演示,要注重教育效果和实际应用。

5 教育目标

我们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在非常融洽的氛围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的。在做好母婴保健的同时,利用有力的条件,针对产妇家庭情况开展慢性病知识和科普知识宣教,以点带面提高大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6 教育意义

做好社区母婴保健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类繁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及早期婴儿属高危人群,此期母婴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均处于不稳定时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必然会存在诸多健康问题。产褥期妇女面对着一个全新的母婴保健学习过程。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可以向围产期母婴提供优质的母婴保健服务,不但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预防产后并发症和提高育婴能力,培养生理、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同时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提高了威信和满意度,使社区医护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7年04期

[2]杨红 社区卫生基本知识问答 2009年9月第一版3

社区教育作用范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糖尿病 依从性 满意度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脂肪代谢也有异常。久病导致多系统损害,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急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因此应积极开展社区防治[1]。现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方 法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重要成员的社区护士,有责任向患者传授正确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其知识水平应当有一定的标准。本中心全体护理人员分期分批参加《江西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部通过考试取得了《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通过学习转变服务理念,掌握了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

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差异,对健康知识的学习、理解、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善于分析、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健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效果。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利用文字、漫画等宣传,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等,内容通俗易懂,很受欢迎。②管理团队化、系统化:中心组成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包片团队,分组下到社区,利用幻灯、糖尿病专题录像等形式举办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工作中发现,糖尿病患者非常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专业指导,通过组织社区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技能训练和互助活动以及心理辅导等工作,为病人回归社会搭建起桥梁。③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为推进我中心糖尿病防治工作,2008年4月,德国糖尿病专家哈罗德・佩霍尔博士(Dr Harald Prehl)来到我中心进行义诊、学术讲学活动。在专题讲座上,哈罗德・佩霍尔博士介绍了德国社区对糖尿病管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情况。引进国外智力,能够直接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直接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跨越式进步。

具体措施

心理疏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及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产生的压力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缺乏信心,护士要经常与患者谈心、交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指导:使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实际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案。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不但要通过饮食治疗来有效地控制血糖,还要维持适当的体重,并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2]。

指导患者监测血糖:让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方法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掌握最基本的调节方法及监测血糖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告之患者保持生活有规律、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到医院检查,自行监测并做好记录[3]。所有糖尿患者均适用血糖自我监测,尤其是用胰岛素的患者。使空腹血糖维持在8.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下。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应每周监测1~2天,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病人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家庭的支持有利于患者控制疾病:患者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同时还需要有治疗的耐心和恒心。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对患者非常重要[4]。

随访管理:护士的定期社区访视也很关键,糖尿病需终身治疗,随时监控,长期的综合治疗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糖尿病患者进入社区后患者的遵医率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患者保持有效用药有警示作用,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运动指导:运动前要首先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发现是否有禁忌证,再以此决定运动方式,制定运动处方。运动方式的选择和方法以有氧训练为主,包括行走、慢跑、游泳、划船、骑自行车以及太极拳等。运动要适量、持续,也要注意安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讨 论

通过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包片团队,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自我监测及自我护理,掌握尿糖、血糖的测定方法及控制且标,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及控制能力,转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致残率。实施健康教育建立了护患间零距离关系,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同时,树立了社区护理人员新形象,提高社区患者糖尿病防治的知晓率和对社区护士工作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 巩玉秀,郑修霞,姚岚.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5-216.

2 范丽凤,潘长玉.全国糖尿病健康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252.

社区教育作用范文5

[关键词]和谐社区 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70-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包括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而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核心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好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成果。

一、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最重要性质,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以社会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所以说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关联性,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自发性、延续性、多元性和区域性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性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存在内在关联,决定了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导向、传播和创造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挥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倡导主文化。而所谓的主文化,又可以叫做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是主文化的反映,社会成员的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进程需要主文化的制约和决定。所以说社会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是主文化,它使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由于主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主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发展的因素之一,并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起到导向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作用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挥

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里文化的传播,是文化意义上的传递,是社会文化的积累沉淀,而不是简单生物水平上的传播,是对社会文化不断变化和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在根本上讲,是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具有导向和传播作用外,还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优秀民族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都需要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任何教育一样,简单重复的都不是教育结果,而是根据新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践找到新的方法,进而完成文化创新所需要的过程。文化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存在变异的表现,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变可以引起社会文化的改变,并且能促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培养大批有活力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的互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作用范文6

[关键词]高校网络社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4-05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不断给人们提供多种沟通和需求的可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互联网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当前,上网的方式和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互动社区已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一、国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论坛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建设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论坛迅速在中国大陆各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高校网络论坛是基于校园网开发建设的,由各高校自行管理和维护的网上社区,尤其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为主。1994年建立的“水木清华”是大陆高校最早的高校论坛BBS。随后,华南理工大学也于1995年建立了“华南木棉BBS”。

(二)高校网络论坛的特点

高校网络论坛具有广告少、访问速度快与用户认同感强等特点,在本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同时,高校网络论坛信息内容与学校日常工作、校园学生活动密切相关,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和交友平台。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进一步遵循人本主义特点,结合网络发展规律,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论坛,使其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网络论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论坛作为传播、接受、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工具,使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范围有限与效果一般的教育效果,彻底发生了改变,打破以往面对面的形式,拓宽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论坛从功能上能有效克服校园信息在传统媒介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方法、影响、效果和反馈等一系列限制的问题。

通过网络论坛的即时交互特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反馈信息,锁定信息源头,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人施教,注重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利用好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新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朴素、大众化与经验式的教育形式改变成为丰富、灵活、针对性与实践式的新理念,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快捷化与准确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论坛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论坛上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各类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稳定、影响学生意识形态构建和妨碍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鉴别真伪、兴利除弊、取精去粕与注重稳定,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3.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的困境

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网络研究及信息传播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思政教育的集权管理模式与网络思政教育交互开放的理念容易产生冲突。高校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及处理方式严密程度低、范围窄、效果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技术形势下的新环境、新方法与新挑战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定位及长期规划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人是网民、处处可上网。据抽样调查,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三个小时,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与寻求知识,他们的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等,也挑战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表现。在高校网络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主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论坛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其隐匿性,而网络论坛信息中存在着鲜明的思想性、个体性、社会性与阶级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澄清,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高校网络论坛的安全稳定,势在必行。同时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并且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有序化,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倡导优良学风,营造和谐的网上环境。

2.“易班”的主要功能

早在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E-class”网络社区。2009年下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改版,推出“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并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用户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后可看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与相册等各项网站主流功能。同时,“易班”主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以班级和学生社团、党支部、兴趣小组、教学班级等各类校园团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种网上群体,有着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与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此外,“易班”还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了手机3G网络的访问。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与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园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开发的“易班”,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登陆、用户信息共建分享、校园公告分级定向、教师可控的BBS 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和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效整合。

3.“易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趋势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易班”的社区化功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关系因为在社区中的相识和相知而产生,网友聚会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如果没有站点的社区化进程,拥有共同浓厚的兴趣的用户就很难实现方便的交流,网络人际圈的建立更无从谈起。从站点来看,用户之间线上交流的频次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的增长,从而提升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利用度,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长久的立足点。新形势下,高校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4.“易班”的影响及作用

网络“易班”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门户。它能实时更新用户好友的标签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用户的应用“黏度”来吸引学生眼球,降低涉足其他社会社交类网站的可能性,有效减少了外界网络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心理的直接渗透。这使大学师生把注意力投入班集体,提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易班”开设3年来,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建桥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易班”上的注册率近99.5%,大量教师也主动注册和学生交流,该校“易班”的日点击率超过30万次,平均在线人数近千人。在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离开上海,也依然频繁登录“易班”。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互动社区的定位

学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易班”为例,具体体现在:

1.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但也容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运用网络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着眼,遵循人本主义,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在此抒感、展示自我,还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间,通过网上班级、兴趣小组与社团组织等扩大交际面,随时与同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各类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应用,真实交流思想、提出建议与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辅导员应用互动功能,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能是“教育”。通过班级公告功能,辅导员不但可转帖学校、学院的各类通知,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解读;通过话题功能,辅导员可将公示、就业招聘与紧急通告等信息及时置顶,给学生温馨提醒。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于处理班级日常服务和管理性的事务功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不仅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也让辅导员逐步形成了与学生网上交往的习惯,打下了网上对话的“感情”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比如,在辅导员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博客日记随想中开展思想教育,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辅导员通过“站内信”等点对点交流功能,在网上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些不便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网上网下互动,使得思政工作事半功倍。

3.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各高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与教师,特别是与名师、专家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现实需求。平台吸引专业任课教师、名师与专家入住高校互动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课件、讲义和授课要点等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是核心需求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受教良机。通过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所在学校老师的指点,更能走出校门,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实现跨校交流,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相取经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使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为进一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拓展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博,周旖,崔英志.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

[3] 潘敏,凌惠,于朝阳.国内外BBS 论坛发展及管理比较研究[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