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调研范文1
1、从市场销量来看,4月销量环比3月未见明显增长,甚至部分钢厂和贸易商出货还是转弱的,传统的销售旺季并没有出现;结合工地配送商反馈来看,3、4月工地配送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工地进场慢、施工拖延的情况较为普遍,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房地产项目,资金到位普遍不及时,且施工方对工期普遍无要求,进展较为缓慢。
2、从出口来看,部分钢厂4、5月不惜低价接单,以缓解国内贸易压力;但出口贸易商由于国内外价差持续倒挂,接单乏力;整体而言,现阶段出口都是低价或者降价接单为主,完全没有提价动力,说明国内外的整体需求支撑力度依然不足。
3、从钢厂利润来看,目前钢厂不含税铁水成本1350-1450不等,整体较3月有所下移。但由于近期钢价普遍回落,各品种普遍处于微利或者盈亏平衡附近,而目前钢厂普遍还存在边际利润的情况,造成了钢厂复产居多,华东以及唐山前期停的高炉都开始复产或者准备复产,而已经复产的钢厂多是满负荷生产为主。
4、从钢厂库存来看,目前山东钢厂库存已经整体下降,三德停产以及山东钢厂前期积极降价去库,都缓解了山东库存压力;华东大厂由于低价出口较多,整体库存压力也不是很大,但部分小厂出货不畅,库存压力加大,所以华东一线钢厂和三线钢厂的价差在逐渐拉大;但东北钢厂由于需求萎缩较为严重,库存压力相对较大。
产业链调研范文2
【关键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及流动方式,往往决定了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可为促进云南地区就业结构的更加合理提供依据。
一、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
根据表1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云南产业结构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劳动力构成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73.9%下降为2009年的62.3%,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上升,但2009年比重仍高达62.3%。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大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有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上升的比较缓慢,而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第三产业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上升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二、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1、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5.0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下降1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8.8个百分点。劳动力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1年的73.9%降为2009年的62.3%,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相比,却高达45%。
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的不协调性,找出产业调整的原因,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衡量。其公式为:结构偏离度=各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就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百分比-1。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该产业存在隐形失业,解决的方法是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据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1-2009年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2001年第一产业为-0.71,第二产业为3.62,第三产业为1.11。2005第一产业为-0.72,第二产业为3.12,第三产业为0.92。2009年第一产业为-0.73,第二产业为2.50,第三产业为0.5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从2001年的0.71到2009年的0.73,变动的比率很小,但仍然有上升趋势。这一趋势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愈加不合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非常困难,原因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但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终将向第二三产业释放。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3.62下降到2009年的2.50,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减弱,原因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有下降的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1.11下降到2009年为0.59,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趋于合理。由于第三产业的行业技术含量偏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就业的壁垒较低,容易吸纳劳动力。
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阻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以稳定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为重点。保持第一产业产值稳步上升和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提高科技附加值,保证第二产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所占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效吸收农村劳动力,减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滞留的状况。
2、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总体按三次产业内的“三二一”顺序推进,调大第三产业、调强第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预期,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关系,以“15:40:45”为宜,由此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未来五年间,产业结构调整将在2009年17.3:41.9:40.8基础上,使第一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4.2个百分点,达到第一、二、三次产业间的“15:40:45”,实现“三二一”结构目标。对应的三次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则以55:14:32为宜,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继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增加最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从而达到优化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的目标。
三、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
据云南统计局数据,与2001年相比,2009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23.18亿元,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715.47亿元,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19.62亿元。而对应的就业情况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从1710.4万人减少到1672.5万人,减少了37.9万人。第二产业劳动力从207.9万人增加到321.3万人,增加了113.4万人。第三产业劳动力从404.2万人增加到691.0万人,增加了286.8万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就业的增长,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
为反应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需用就业弹性指标来衡量。
就业GDP弹性=某一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02、0.05、0.13,其中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从第一产业看,就业弹性为0.02,已经接近于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已经相当弱。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可以拉动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上升的幅度较小。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较少,尤其是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已经难以满足第二产业的需要。尽管第三产业也存在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但其总体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强,云南省的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劳动力配置到第三产业,边际收益率逐步降低。另一方面,该产业就业弹性的降低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因为第三产业既包括如批发、零售、餐饮这样的传统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科技服务、房地产开发等新兴部门。前一类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后一类部门资本技术密集程度高,就业机会相对少,导致就业弹性下降。由于相对于传统第三产业来说,新兴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因此第三产业的总体就业弹性就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如此,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非常强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就业人员的增量部分应尽可能多地配置在第三产业。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提高第二产业劳动力素质,推动第二产业发展。千方百计的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链调研范文3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认清趋势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夫声疾呼:无线互联是一场革命!
革命的创新性:打破传统的开发者
革命不是对传统思路的革新,而是彻底的颠覆。无线互联的产品不再是简单地照抄互联网应用,而是抛弃传统的sP思维,大胆地用前所未有的创新产品去满足用户自己都无法清晰表达的需求。
Steve Jobs的革命始自iPod,因为iPod使苹果第一次超越了电脑厂商。在iPod的会上有记者问他,你研发iPod之前做过市场凋研吗?Steve Jobs答曰:“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之前做过市场调研吗?”为什么不做市场调研,因为调研只能做评价,而用户在你拿出产品之前根本无法做评价,没有一个完美的产品是能从调研中得到的。
无线互联的时代就是要求创业者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挑战权威。
我和很多的无线互联从业者谈过,他们有的占有很强的资源优势,有的在这个领域里坚持自己的理想很多年。但遗憾的是,曾经的资源和坚持经常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接受挑战的障碍。这使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真理:一个新思想被接受,不是因为接受老思想的人转变了观念,而是因为接受老思想的人渐渐老去,而从小就接受新观念的人已经成长起来。
革命的彻底性:IT化的开放产业链
革命的关键不是打破旧秩序,而是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新秩序。
无线互联网拥有很多传统互联网不具备的尔西,比如身份唯一、实时、位置功能、便捷支付等等,更不用说未来的大量传感器应用和环境智能、群体智能、人工智能应用了。当带宽够的时候,固定互联网会成为无线互联网的缺功能的子集。
产业链调研范文4
今年年初,经有关部门推荐,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吉林金塔集团进行考察和专家评审以及公示认定后,授予该集团“中国辣椒第一家”荣誉称号。调研中,专家们对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先进种植经营模式,以及公司建立从辣椒育种、育苗、种植基地到产品收购、初加工、精深加工、物流、销售为有机整体的全产业链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变革;一个典型案例的理论升华,可以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丰富的启迪。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需要企业系统地进行战略选择和模式设计。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吉林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模式从八个方面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一)创新性、差异化:吉林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模式是中国辣椒产业中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企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具有显著差异化特点,其竞争优势对手难以模仿。
(二)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吉林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模式具有平滑盈利的波动性,尤其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模式可以带来较高的、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
(三)战略协同效应:吉林金塔集团整个公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产业链涵盖的辣椒种苗培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科研全过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了金塔在品种、品质、质量、规模、成本、安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四)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吉林金塔集团与3.5万户骨干椒农建立了以信托为基础的合作关系,保证辣椒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辣椒产量、质量的稳定,体现了明显的上游供应链的优势。
(五)信息传递顺畅:吉林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模式可以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使整个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及时。
(六)食品安全:吉林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模式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食品安全更有保障;集团对3万亩现代化农场生产全过程实施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搭建覆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全过程质量安全可控及可追溯平台,确保辣椒的质量和安全。
(七)行业领导力和产业优势:吉林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模式以终端消费引领产业链,可以形成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几年来,公司创造了优质品牌辣椒种植基地规模、辣椒粉生产能力、冷冻辣椒出口量和辣椒红色素单机日产规模等4个全国第一。
产业链调研范文5
关键词:纪录片;产业链;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26-01
一、当前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现状
(一)产业链的完整性不足
纪录片的产业链构成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市场调研、内容制作、成本控制和包装品牌等等,这些内容公共作用之下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而之所以说我国的纪录片产业链完整性不足,就是因为在这些构成部分中出现了很多制约因素,甚至还缺失了很多重要的环节,使产业链出现了断条的现象。
首先,由于受到资金和体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记录片拍摄难以实现跨区域的经营,造成产业链的规模小,并且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链衔接相当不紧密,断条现象相当严重,限制了地区产业链的发展和构建。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纪录片拍摄在利润回收方面是比较脆弱的,使纪录片拍摄的供给资金不足,难以支撑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通常以中小型的纪录片拍摄运营模式为主,这就导致我国的纪录片事业发展步伐在地区和各个环节中受限。
(二)体制老化,创新能力较弱
在纪录片的拍摄和产业链的构建中,国家充当着指引方向、把握基调的重要角色,但是,当前我国的纪录片事业发展中却没有完善的拍摄体制来作为保障和支持,使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这不仅造成纪录片的质量缺陷,难以满足受众的需要的现实状况,同时也使资金的回流成为制约纪录片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工作,通常是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而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要求是极高的,只有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拍摄出质量较高的纪录片,而这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对各个环节和设备的运用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缺陷,难以拍摄出质量优秀的纪录片,限制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形成。
二、构建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纪录片拍摄体制
紧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我国的纪录片是难以实现繁荣的,因而必须要国家进行宏观的调控,并制定出全面的产业发展体制,为纪录片的拍摄和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指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纪录片拍摄事业不断朝着更加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录片拍摄体制,并且国家还应该加大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纪录片产业的支持,为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二)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是推动我国纪录片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引进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为我国纪录片事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以人才来带动纪录片拍摄质量的提升、带动纪录片产业体制的完善、带动产业结构的创新,以及带动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和进一步加强。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促进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构建。
(三)进一步完善纪录片的市场化模式
完善纪录片的市场化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完成:
第一,在纪录片的拍摄和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进先进的拍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制播分离的模式、打破地区之间的限制等等,以标准化、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真正的将我国的纪录片推向市场,构建出完善的产业链,并且逐渐朝着国际化进军。
第二,应该将满足受众要求来作为刺激纪录片拍摄和带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满足观众的需要来增加纪录片的收视率,为纪录片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解决纪录片产业发展中资金回流方面的瓶颈。但是,务必要把握好受众的程度,若过分的追求受众,必然会造成纪录片拍摄质量和社会效果的下降,无法体现纪录片作为传播文化载体的重要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纪录片作为宣传我国优秀文化的媒介和平台之一,在电视媒体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我国在构建纪录片产业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限制了产业链构建的步伐,因此,务必找到有效的对策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纪录片产业链,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电视媒体事业的发展。
产业链调研范文6
一、企业建立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少具有利益共生关系的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物流合作,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但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是在多重不确定环境下开展的,需要重视这些不确定因素。
1.物流成本不定
物流环节作为市场产品原材料购买、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在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计划中处于重要地位。物流环节顺畅,物流节点之间链接及时有效,事关企业产品生产销售是否达到预期市场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物流产业成本不一,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物流成本主要包含运费、仓储费用和其他费用。运费在物流成本中的不确定性最大,由于国际油价市场波动,造成运输成本经常处于波动状态。在油价较低时,产品运输成本相应下降,有利于企业获更多边际效益。此时物流企业会更加积极承担产品运输任务,以获得高额回报。但在油价较高时,产品运输成本会相应上涨,减少物流企业利润。企业为降低运输风险,会减少产品运输。2012年国际油价再次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我国物流产业运营成本大大提升,极大影响了物流环节顺畅性。除此之外,仓储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变动虽然不大,但也造成物流成本的不确定性。
2.消费需求个性
消费者需求是供应物流链的最终末端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内居民消费层次提高,消费结构完善。不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常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以往传统企业供应物流链受这种个性化消费影响,传统上通过供应物流链生产、运输、消费大量同类产品的做法已面临个性化消费终端挑战。以家居消费为例,2012年国内家居市场出现个性化消费趋势,即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众化家居产品,而是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更加个性,符合自己独特审美观念。以宜家家居、吉斯家居为代表的国内外家具品牌开始注意到这种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大胆个性化产品创新,进一步巩固甚至占领更多国内家居市场份额。而多数中小家居企业没有看到这种市场消费终端变化,还是进行常规家居产品设计与生产。这造成自2012年开始,他们产品销售量逐渐下降,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3.市场行情多变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很早就指出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这些市场本身固有的弊端经常会带来市场行情多变,如果企业不能把握市场行情波动规律,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08年,受当时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造成我国很多企业产品出口受阻。以我国传统纺织类产品出口为例,2007年纺织类产品在国外畅销,让很多纺织企业加强了出口纺织类产品生产。但是,2008年国际纺织产品市场行情急转直下,让我国纺织企业蒙受重大损失,企业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断裂。山东魏桥纺织是国内最大的外贸纺织产品出口企业,经过十几年辛苦努力建立的供应物流链几乎全线告急,2008年―2010年三年间该企业利润逐年下滑,企业生存发展受到致命影响。该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中间物流企业经受不住市场行情变化,出现企业倒闭破产现象。
4.国家政策不定
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一般具有时期稳定性,但有时也会进行相应调整,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从战略联盟供应物流链运作看,要重视国家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因素,才能让整个供应链运转更加高效有序。2008年我国开始出台新能源发展战略,如风能,太阳能灯,新型能源产业发展一时风光无限。但这对我国传统能源产业链产生明显负作用,煤炭企业首当其冲。加上我国过去十年煤炭企业长足发展,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煤炭产品出现一定市场饱和现象。如山西煤炭生产企业从2010年开始,生产利润逐年下滑,不少小型煤炭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以往依托煤炭产品生产、销售建立的物流产业链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对能源产业政策的改变,让我国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因此,从这个方面看,要想建立高效运转的战略联盟供应物流产业链,必须要重视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果无视这一不确定因素,将会给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带来严重影响。总之,我国企业之间要想建立高效有序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必须重视上述不确定因素,采取灵活机动应对措施。
5.生产效率不一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物流企业是供应链上最主要的节点企业,产品制造商是中心环节。但不同节点企业生产效率存在一定差距,不可能实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完美的运作。2006年,我国棉纺织企业产品销售一片火爆,但是生产企业效益增加却不明显。除物流和零售环节利润增厚因素外,上游产业链供应商成为最关键因素。由于当年我国棉田种植面积极度萎缩,如新疆地区棉田种植受到去年不景气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三成以上。加上2006年极端气候影响,全球农作物减产明显。这些造成棉纺织产品原材料出现一度紧缺,新棉上市价格最高达到每千克12元。上游供应商面临无棉可收的窘状,造成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这些给棉纺织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因此,从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中各个节点企业看,只要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往往会很快波及整个供应物流产业链。不同物流节点企业生产效率的产异性,对整个战略联盟供应链运转产生影响。
二、优化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建议
1.建立产业链协动机制
对于不同企业生产效率不一的问题,笔者建议可建立产业链协动机制,理顺不同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这种协动机制应当以生产企业为中心,由它具体负责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生产企业应按照自己年初制定的企业发展规划,如产品生产计划,及时通知上游原料供应商,让它们提前做好原材料储备,同时还要通知下游销售商,让它们做好产品销售计划安排。当然,对中间物流企业也要第一时间通知,让它们提前留足产品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等。凡事预则立,只有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供应物流链运转才会有条不紊。因此,理顺不同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产业链条协动机制对于优化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十分重要。
2.保持物流成本相对稳定
物流环节运转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物流链是否顺畅。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物流成本的相对稳定性。笔者建议各企业应建立物流成本统一协调方式:以季度为单位,每年制定四次物流协定成本。即按照上一个季度物流成本,结合对下一个季度物流成本预判,共同商定物流保底成本价格。当然,如果中间出现因各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物流成本极大变动,可通过上下游企业间协调机制灵活处理。建立物流成本统一协调方式,可有效避免物流环节产生的各种运营风险,让整个物流链计划高效运行,实现最初制定目标。总之,要重视物流成本相对稳定性,才能够带来整个供应物流链的相对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3.加快信息数据处理速度
物流信息是连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各环节的纽带,物流环节信息通畅和及时供给是物流活动时间和管理效率的保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运输数量和品种、库存数量和品种,装卸质量和速度、包装形态和破损率等信息都是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的保证,是搞好物流管理的先决条件。物流企业应该做到克服物资供应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信息活动形成联系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等各环节的纽带,保证物资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通畅和及时供给,创造物资流通整体效用,以最快速度的信息处理效率改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4.创新个性化产品产业链
面对当前消费者对产品更多个性化的追求,各节点企业要改变以往常规产品设计与生产思路,更加注重个性化产品开发。一个供应物流链能否运行顺畅,和供应链上的产品有着直接关系。具体做法:一是要对当前市场消费趋势进行仔细调研,考察消费者出现的新消费动向;二是要建立具有前瞻性意味的企业产品创新部门,把各种潜在消费热点提前变成未来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构想;三是要实现传统供应物流链条上的产品与新型个性化产品和谐共存,更加重视具有个性化消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四是不断对消费者展开直接问卷调查,让他们提出更多改进意见等。当然,如某个企业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可建立自己的个性化产品直达消费者供应链,如某些企业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子网络平台进行直销等,在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物流管理的重视。
5.建立灵活市场调研机制
要想优化企业供应物流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就必须重视市场本身弊端带来的各种波动风险。笔者建议各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市场行情调研机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要在原有企业市场风险部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调研部门职能;二是不但要充分调研国内市场,还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把握,把上面所讲的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各企业之间要经常进行市场信息沟通和交流。笔者建议可借助现达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间信息沟通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发挥群体力量实现对市场信息全面的把握。最后,还要制定相关市场风险的预警应对方案,把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对企业后期物流管理造成阻碍。
6.及时掌握国家管理政策动态
实现企业供应物流链计划优化,必须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把握。只有紧紧抓住国家管理政策变动的脉搏,才能真正制定企业供应链物流宏观规划。国家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每隔几年总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政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中的不确定性,要重视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如上所讲,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对传统能源产业冲击,在这一战略颁布之初,传统能源产业就应当能够预见对自己生产经营的影响,调整自己供应物流链宏观计划,尽可能降低政策风险,最终对企业物流管理风险做到有效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