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1

关键词:电力 市场营销 管理

引言

电力营销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中,以电力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供用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使用安全、可靠、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并得到周到、满意的服务。电力营销的目标包括: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实时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在帮助客户节能高效用电的同时,追求电力营销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供电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优质的用电服务,与电力客户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打造供电企业市场形象、提高终端能源市场占有率等等方面。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政府干预不断被剥离,供电企业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圈”,而同时电力部门又必须履行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往往会对电力部门进行停电干预,由此影响了电费正常回收和企业利益的保证,使得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企业服务能力和社会与电力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自身内部环境来,由于电力企业,尤其是供电企业天生具有垄断性、区域性和专营性,现虽初步成为能进行独立核算的法人经济实体,但仍未完全从根本上改变以生产者或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本位论,从而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法律法规与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当下,电力企业主要遵照和使用的《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等电力法规均颁布时间较久,已不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客观上造成电力营销的主体─供电企业在法律法规上缺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营销体系的理论依据。在电力营销理论上,由于长期缺乏市场竞争的紧迫感、危机感、服务意识等的惯性,使得理论界和企业自身在安全生产和电费结零、研究电量分配、限制负荷等方面有大量的理论储备,而对于如何开发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缺乏基本的研究。不仅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透彻,而且对客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也研究不足,在实践中同样缺少开拓市场的具体措施。

(2)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营销体制。

当前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陈旧。具体体现在营销部职能管理的定位不够准确,对营销部和其它中心管理界面认识不清,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没有随着机构的转变而转变。不适应营销服务新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营销部的职能管理作用,不利于营销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目前电力公司的营销功能一般分散在用电、计划、调度和财务等几个部门,没有形成一个以市场为核心的营销系统,营销系统也没有能力成为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轴心。它们之间的协调运作只是一种被动式的组合.不能主动和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给各种营销策略的实施造成环节上的障碍。此外,具有营销技巧、业务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电力营销人员也相对缺乏。

(3)配套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仍有许多不足。

当前,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部门都在使用以计算机和IP网络为主要承载平台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当前,这类信息化支撑系统的主要功用是实现了电力营销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录入、过滤汇总、报表输出等功能,提高了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自动化、科学化、准确化水平,使营销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能够实现信息的顺畅、相互协调。

二、电力营销管理新策略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

美国市场学专家设计了一个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企业营销机构的优劣,简称“POISE”标准。它表示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由此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2)优质产品策略

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要通过城网改造和户表改造,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要以用电需求为基础,适度超前发展电网,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以此来保证服务承诺的兑现。

(3)开拓市场策略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通过完善电网架构建设,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

(4)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体系

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营销管理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理管理、公共关系与用电咨询、抄表收费与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5)协调好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

电力企业必须处理好与政府、客户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通过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效应,来做好电能的替换工作,扩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6)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7)电力营销的价格策略

分时电价策略。根据一天不同用电时段、制订不同的电价价格,用电高峰和低峰采用不同电价。两部制电价,即把电价分成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两部分,实现增供扩销。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2

(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观念薄弱

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观念薄弱。据统计,我国接近40%的电力企业仍没有制定出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而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本着应付相关检查的心态,虽然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都未能起到切实可行的效果,仅是流于形式,导致内部控制丧失了其应有的严肃性、控制力和约束力。

(二)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阻碍了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不合理,业务交叉过杂,并存在业务真空区;对人员素质的控制不到位,电力企业应该根据岗位性质和要求选择人才,各个岗位的员工必须经过全面审核,符合要求的才能上岗,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电力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由于市场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将会遭遇更多风险的考验。如果电力企业拥有完善的投资决策审批机制,将会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力企业投资和运营风险。然而在现实中,电力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系统,不利于电力企业风险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强化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观念

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部控制观念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提高电力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观念,如果企业领导能支持内部控制工作,将会提高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促进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内部控制不只是会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企业各部门、各员工精诚合作。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积极举办内部控制的相关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观念,为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打好群众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建立有效的监督防范机制。电力企业应本着“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的态度,逐步建立涵盖企业投资、运营全过程的监督防范机制,重点监控企业财务管理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其次,严格进行事中监督。严格按照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进行常规性会计核算,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期核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电力企业会计部门的各项业务和各部门进行监督,并将监督结果反馈给财务部门留档,以便以后核查;最后,完善事后检查机制。电力企业应该成立管理委员会,由企业管理者牵头,挑选一批专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职业道德高尚、客观公正的人员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保证内部控制工作质量。

(三)建立动态风险评估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大,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能力。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是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如果能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制定有效措施,合理控制风险,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提高内部控制员工的整体素质

员工是电力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要素,员工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提高内部控制员工的整体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员工选拔标准。电力企业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岗位性质和要求选拔合格人才;

2.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电力企业通过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确保工作质量。除了培训员工的专业素质,还应注重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3.制定合理的赏罚机制。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赏罚机制,并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考核员工业绩,对业绩突出的员工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3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电器产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04-03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年课题(批准号:0489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爱乐,温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

余海艳,温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浙江温州325035)

浙江制造业因集群组织形式和民营机制凭借成本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获取国内市场高市场份额,同时在国际低端市场赢得了部分销售市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何真正融入国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是摆在浙江制造业面前的巨大挑战。因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浙江制造产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温州电器产业基本状况

(一)产业的集群组织结构。温州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低压电器产品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中高压电器约占全国市场5%,并形成了以乐清市柳市镇为核心区域的典型传统产业群。产业群内企业数量30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30多家,这些企业彼此间存在较强的分工协作关系。以正泰、德力西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以生产成套低压电器为主;部分中型企业主要进行低压电器元件的装配、检测和销售,属于产业群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最基础的配件生产则由其他部分中型企业和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承担,作为大中型企业集团的外协配件供应商和配套部件生产厂家。

(二)温州电器产业出口规模。温州电器出口规模总体较小。据统计,温州电器2004年出口额为2.1967亿美元,占同期温州电器产业年产值的5.5%。

(三)目标市场结构。据外经贸局统计,温州电器出口贸易国和地区达140多个,主要出口到亚、非洲国家,其出口比重一直都在50%以上。

(四)出口企业数和出口比重。2004年,在3000多家电器企业中,出口企业数约320家,约占电器企业总数的11%,比重较低。2004年出口前10名企业占温州电器总出口的比重达到61%,其中德力西公司就占了17%的比重,反映出一方面出口相对比较集中,电器企业扩展国际市场还不普遍,但另一方面温州电器出口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02到2004三年来平均约以20%的速度增长,这也说明温州电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在明显提高。

(五)资本和贸易国际依存度。温州电器产业的国际依存度比较低,主要是由于温州电器产业主要是由民营资本发展而成,几乎没有外资,有限的外资也是温州的华侨资本。同时温州电器产业凭借其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及温州乐清人在国内的“十万销售大军”的销售网络优势,占有了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环境下,对国内市场具有高依存度,因此相对降低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

温州电器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上千家生产企业中,绝大部分属小型企业,科技支撑能力弱小;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很少,行业装备比较落后,总体工艺水平偏低;企业标准意识淡薄,贯彻标准不力,产品执行标准滞后于IEC标准;重复建厂,产品雷同;压价竞争突出,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科技再投入。温州电器在中高压电器领域介入时间不长,市场影响力不强。在高压方面,110KV电压等级以上的温州电器企业尚无生产,不能与国内外同行竞争。在中压方面,35KV电压等级的中压,尚没有拳头产品,竞争力不强,只有10KV电压等级,可以与国内厂家展开竞争。同时,由于介入时间不长,在产品质量稳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温州电器产品只有少数属国际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多数产品还属国际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智能化产品很少,产品性能的一致性、可靠性及产品外观质量与国外产品差距很远。在产品设计水平、材料水平、零部件制造工艺、新产品研发投入等方面与国外大公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虽然,与国外同行相比,温州电器产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温州电器产业也有它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拥有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在10KV电压等级中一些企业品种比较齐全,价格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性强,信息传递快,有良好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效率高,成本低;机制灵活,反应快速,服务周到,交货及时;企业家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善于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

三、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对手这四个基本要素情况以及其相互间综合作用的结果。上述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模型。

(一)生产要素。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群体的创业才能和低成本劳动力为主的初级生产要素。低素质、低技术层次的劳动力是基本生产要素,由此为基础形成的产业竞争力最易被模仿,也最易丧失,竞争力难持久。高级人力资源的匮乏、知识技术的落后是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土地的短缺是温州电器产业的软肋。

温州电器产业是从农村工业中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大多为农民出身,追求企业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动机最强。他们在市场中长大,是天生的市场派,善于不断超越自我,进行管理创新、思维创新。他们有着极强的创造、配置和组合资源的能力。他们以竞争又协作的集群组织创造了产业的规模经济,最早在国内实行营销制,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现代营销网络。同时,温州电器企业吸纳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为电器产业的低价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从另一角度看,温州土地资源少,用地指标紧。土地资源成了温州电器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软肋。用地紧张使得温州地价高,商务成本高,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温州电器各大、中型企业人才拥有量的总体情况是高级人才数量较少,主要以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人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数量较少,无职称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人才的年龄结构呈两级化,人才总体呈年轻化趋势,但高级人才的年龄结构却存在老年化趋势,主要是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的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企业对高学历、中高级职称人才的需求量远大于现有登记的人才量,缺口很大。造成电器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很多,主要归结如下:(1)吸引人才优势不足。

温州在地域、城市品牌上相对其他沿海地区并不具有优势,且由于远离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区域,也就不能从其人才的集聚效应中获得辐射,同时温州远离人才供给市场,没有知名的大中专院校,高层次的人才只能依赖引进,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2)民营机制的不完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引进和使用。根据所调查的企业反映,人才在企业间频繁流动是温州电器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平均流动率在30%~40%之间。另外,尽管很多大型企业已经慢慢地从家族式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逐渐地放权让更多家族以外的人才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但根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责多权少,严重影响外来人才的积极性。而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主的素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和盲目追求现实利益,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和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等因素导致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二)需求条件。电器产业的总体发展紧随国家对电力的投资,近些年全国范围的缺电,使得国家对电力建设加大了力度。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与预测,电器行业到2010年发展是平稳的,未来20年,高低压电器与成套设备将面对的是一个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环境。在当前的市场中,温州电器以低价位的竞争优势占据了高份额的国内市场,但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及其竞争力的提高、国际电器企业的进入及其“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市场旺盛需求尽管会成为温州电器产业的发展机遇,但也因为吸引了强大的新进入者而使竞争强度更加激烈。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各类认证体系、新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环保要求越来越趋于严格,如欧共体近期颁布的两个环保指令,对温州电器产品进入国外市场构成了一道新的技术门槛,影响到温州电器产品的出口。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温州电器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它的相关支持性产业,即模具产业,它是重要的基础工艺装备,作为成型工具来使用。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达到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耗能、低耗材,使模具产业在电器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乐清市已有一支42000多人的机械模具产业队伍,拥有模具加工设备,线切割机床2万多台、电火花成型机1200多台,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引进瑞士、日本、美国、德国机床500多台,精加工设备17000多台,全行业模具加工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近27亿元,2004年乐清市模具产业产值为43亿元,占全国模具总产量的7.9%,是目前我国精密模具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

目前,乐清市模具总量虽然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模具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设计制造水平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要比加拿大、葡萄牙、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落后。

模具作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它是创造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使生产体系快速反应,进而使得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成为可能。但是,模具产业现有的竞争力也限制了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有模具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企业战略结构。中低档产品市场是目前温州电器产业的主要战场,低成本和低价格是中低档市场中领先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由于该优势容易被获得和替换,并且一味地考虑价格和成本,对企业的价值提升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使得该市场的增长率在逐渐降低。同时,部分低档产品被市场淘汰后,又进一步缩小了该市场的规模。相反,高档产品的需求将继续高速增长。国外企业在高档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国内企业占据了电器的中低档市场。由于技术壁垒较高,高档产品的利润水平相对高于低档产品。而低压电器企业数目多,产品技术水平偏低,过度的降价竞争降低了企业利润水平,致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温州电器企业竞争战略的关键因素,从低档到高档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是该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当前绝大多数温州电器企业没有把握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方向,没有找到自己特色的位置,许多生产企业还是依托成本和规模压价进行竞争,使得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因为单个企业竞争力的低下而受到影响。

四、提高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一)政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温州电器产业主要由民营资本构成,除了正泰与通用合作外,尚无一家跨国公司入驻,产业群网络相对封闭。政府应营造国际化的经营环境,积极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吸引各种辅的、相关的公司机构进入温州电器产业,提高产业配套服务水平档次,甚至吸引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各种方式进入温州电器产业。同时,大力集聚高层次海外人才,扩大出国留学和海外人才培训的规模。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构建符合海外人才发展特点的服务平台。政府应妥善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创业支持等各类人才发展资金、项目等公共资源,创新人才服务方式。

开展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开放性好、运行效率高、具备研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功能的人才发展服务中枢。加快开发人才发展公共服务产品。另外,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建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智能电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使之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在温州的技术研发基地。同时,政府应设立一定数量的种子资金,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基地创业。

(二)行业组织提高行业管理服务职能效用。行业组织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发挥管理服务职能,应在传达国家科技产业政策、行业质量管理、执行国内标准、跟踪国际新标准和掌握国外电器技术信息、解决行业内的无序竞争、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温州电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展定期的信息交流,在市场预测、产品开发、投资规划、外资利用、技术引进、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形成规范有序的温州电器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及时有效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4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 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电力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形势

我国电力供给由政府部门管理,转制为电力企业经营以来,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电力供给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电力企业的经营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

1、从国际形势看,受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内需减少、经济低迷,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贸易受挫,或减产或停产,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度锐减,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生产成本也相对攀升。因而,当前的经济形势也直接对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煤电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由于资源消耗过快,资源价值相对提升,煤价的居高不下,导致电力供给的市场价格具有不断走高的趋势以及面临成本提高的压力,国内电力企业处于高成本负荷的压抑之中。同时,近些年来,我国为了保持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均衡作用,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使得银行利率上调,而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利率的上调无疑提高了企业财务成本支出。

3、从市场经济的环境看,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电力企业虽然经过了顺利改制,并保证了生产与供电的平稳进行,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管理体制、成本控制、设备更新、人员素质等方面发展滞后,尤其缺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发展的形势,没有真正使我国的电力企业跻身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企业事实上还处于国内垄断的地位,市场化意识不强,市场化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企业缺乏经营与技术改造的动力,更难以形成较高的经营效益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4、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看,传统的电力企业的生产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然而,一方面我国国内发展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我国也向世界做出了履行环保义务的庄严承诺,这些都给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资源高消耗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改革现有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模式,成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二、电气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技术创新

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以及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纯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这样的自主创新成果,就体现了新的科学发现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然而,当前电气企也往往缺乏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电气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行业装备比较差,工艺水平偏低,科技支撑能力弱,主要以仿制国外和国内先进产品为主;许多电气公司往往都是追随者,没有自己的专利与技术,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与电气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实验室(站)、研发机构、检测机构还未建设起来。

2、企业人才匮乏

1)企业领导班子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二是决策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管理水平有限。

2)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任职都在10年以上,是从生产一线直接提拔上来的,对经济和法律知识的掌握都很浮浅,对世贸知识的学习比较浅薄,也没有一个人能看懂英文资料。因此,在抓管理方面常常捉襟见肘,能力有限。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平均年龄偏大,没有完全形成梯形年龄结构。二是知识结构单一,互补性差。三是缺少专业技术干部。以前在生产一线所掌握的技术已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水平,人才构成中也缺少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及工艺师等专业人才。

3、忽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地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电气企业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 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 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出以下缺陷:

1)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规章制度。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不能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重。

4、不重视售后

许多电气企业不注重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很多客户流失。首先,从售后服务的定义来讲。售后服务意指维持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系列活动: 用户支持、维修服务、安装、培训、备用件管理、升级等等。理念的缺失的源头就是我们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售后服务。 其次,从售后服务人员来讲。公司没有为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只是一味的强调服务,而没有将其精细化许多中小企业把用于管理销售人员的管理办法,造成企业只有一次销售没有永久客户。

三、电气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1)组织保障。设立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常设性科研机构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科技活动有一个稳定的依托。

2)对外交流。行业中具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构成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这种集成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行业中的企业相互间存在联系,不同行业的企业间也存在着知识的流动和扩散,而且产业界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其它组成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外国的机构等都存在着知识的互动,这种交流的模式和强度会对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3)企业的学习行为。即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购买的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基础,学习先进技术,其本质是对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

2、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 知识化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在人才的使用上、生活上创造条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安居乐业。从企业的层面上,电气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想要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企业人才的因素,并精心培育企业人才,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企业主要转变观念,要唯才是举,举贤任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企业职工要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企业招聘工员时,要严格凭证(职业技术证书或岗位培训证书)上岗。

3、加强自身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电力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虽然体制上进行的公司化经营转轨,但作为基础性的能源部门,它自身所处的垄断地位制约了参与市场化经营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当前电力公司必须加强自身改革,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强化经营意识,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手段,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施电力企业的人才战略。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目前因为电力企业老化,人员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的素质提高。首先应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完善和创新人才考核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级人才的积极性;应在企业员工总体规模、干部数量、能力标准,以及选拔、任用、评价、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保证和措施,形成人才选拔使用的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劳动用工、岗位竞争、开发培训等一系列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5、健全成本管理,强化支出控制。应当坚持企业开支计划性,做好年度预算和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计划性开支项目费用的细化,推进资金投入在具体项目和部门中的落实,实现企业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要加强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控制潜力,减少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压缩企业生产成本,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开源节流。应不断加大电费拖欠回收力度,提高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改善企业流动资金状况。

6、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销售。电力企业应抓住国家当前促进内需的形势,积极配合市场需求,加大电网改造,提高电力输出能力,审时度势开拓电力市场。这就要求深入分析研究各地经济运行态势,加强电力市场供求分析,科学预测和把握电力需求趋势,有针对性的抓住电量需求的增长点,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的手段,促进电力销售能力。

结束语:

当前,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立足于当地的、有个性的营销策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傅景伟主编《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创新

一、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企业特点和市场对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的重要形式,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绝大多数职工认可和遵循,并带有本企业特点的哲学、行为方式、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而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和运行以及企业的发展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将有力地推动企业向更高的境界发展,并成为企业的经济运行和内部管理产生良好的剂。企业文化强力支撑企业的发展,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取向和企业的追求目标,并把这种价值取向变为发展的推动力和牵引力。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经营和发展中的作用,用企业共同认知的理念、共同信念的企业哲学思想,建立企业应对市场的发展战略,培育从领导到员工的共同远景追求和信念,规范企业及企业职工的行为与行动准则,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等,才能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而管理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和提高,都构建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因此,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创新为灵魂,坚持不懈地全方位创新,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要通过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战略目标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形象的创新,不断造就新的市场需求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电力企业文化创新要素

1、理念创新

创新的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将会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营造管理文化,就是总结、宣传和推广员工的闪光点,使其升华,并渗透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角落;构筑质量文化,以顾客满意作为严格管理的基本标准,实行全员质量管理;构筑成本文化,寻找管理粗放点,堵塞漏洞,降耗节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构筑安全文化,实行危险源点的高度控制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构筑标准文化,实行标准化管理,向国际化、标准化企业目标发展;构筑科技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氛围,实施科技兴企的战略。

2、制度创新

在电力行业统一的企业制度的共性下,形成企业自身具有个性的更为人性化的制度。企业要通过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规章制度来调整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搞好行为规范,从而保证企业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如在分配制度上,从以往的“大锅饭”转变成按劳按酬分配,重新制定出有效的分配机制:合理的激励

机制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士气,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合理的惩罚机制有利于提高职工的道德素质;合理的福利机制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

3、形象创新

(1)塑造好产品形象,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水平,向社会提供安全、稳定、质优、价廉的电力产品;(2)塑造电力员工队伍的素质形象,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技术业务、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训;(3)电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4)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公关活动扩大企业的对外文化交流,向社会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企业公关形象。

4、文化活动创新

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而建设的切入点就在于要形成有利实践企业文化的群体氛围。开展这样的文化活动要突出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要坚持以企业改革发展为主线,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要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文化活动与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及合理化建议结合起来,以文化活动促进生产活动;要坚持寓教于乐,充分考虑职工的爱好和需求,通

过建立娱乐室、活动室,举办文艺演唱会等活动,提高各项活动的文化含量,加强对职工思想、文化的熏陶,使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载体之中,从而在职工中形成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电力企业文化的优化

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典章制度

企业典章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建立健全企业典章制度,本身就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之一,而电力企业文化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2、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本身就有一种激励功能,贯彻实施电力企业文化,就是发挥其激励功能的过程,即通过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的引导和良好的文化熏陶,使企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自我价值而勇于奉献和进取。但是,仅有企业文化这种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与企业其他激励机制相结合,如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才能强化其功能。

3、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

电力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来进行,同时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电力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电能已成为全社会必不可少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也是商品,服务也有价值,而用户的满意程度是服务能否产生最大价值的先决条件。为电力客户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则是电力企业职工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将对电力客户的优质服务作为重中之重。电力企业的根本任务是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理念只有深深地融入到电力企业文化之中,才能形成长效的服务体制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服务文化”人文环境,形成深厚的“服务文化”积淀,使企业的“服务文化”之根植于全体干部和职工的心灵深处。

4、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培训

建设电力企业文化首先要培育有文化和市场竞争意识的人,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当前,不仅要对员工进行技术、技能、业务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及企业形势的教育,给员工宣传企业改革的思路、政策,注重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沟通,使员工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利益调整,积极投入到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创新工作中,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电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企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企业的培训。

5、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塑造好产品形象,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水平,向社会提供安全、稳定、质优、价廉的电力产品。(2)改善服务形象,纠正以电谋私的不正之风,改变“电老虎”的不良形象定位,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变电力用户为客户,追求消费者的最大满意度。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个人形象塑造,要使每位员工认识到个人形象代表公司形象,不但要注意个人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个人的言谈举止和服务态度。■

参考文献

电力市场的基本要素范文6

一、交通资源的识别与界定

交通资源是指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实体及其与运营相关的所有外部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及其组合决定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关系和约束条件。这是交通资源最合理、最恰当的定义。

在这个定义下的交通资源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市场资源:即经济及社会需求。

2、技术资源:包括构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运载工具的技术资源,决定了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参数、等级、水平及类型。

3、财力资源:即资金。资金要素的配置包括资金来源、分配渠道与运用等内容。

4、空间资源:空间已经成为社会、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稀缺资源,必须优化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

5、动力资源:即能源,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内容。交通运输是消耗能源的大户,能源不但稀缺,而且关系着国家、社会及经济运行的安全。

交通资源具有这样的一些类型及特性:

1、交通资源可分为直接要素及间接要素。经济及社会需求、技术、资金与空间是影响交通运输规划及建设的直接要素,在主观上能够引起我们足够地重视,能源、生态自然环境及交通安全是影响交通运输规划及建设的间接要素,在主观上难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2、交通资源可分为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要素。经济及社会需求、技术与资金是可再生性要素,它们是进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之中的。能源是准再生性要素。

3、交通资源可分为替代性与不可替代性要素。经济及社会需求、资金与空间是不可替代性要素,是建设交通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投入,必须集约化利用。

二、按什么标准配置交通资源

我们考虑,交通资源配置的标准可以分成五个基本维度:

1、区位标准:包括时间、成本及距离等基本指标。区位标准是最基本的维度变量,是交通运输存在与运行的基本规律,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给予优先考虑。

2、服务标准:包括可及性或连通性、通畅性、机动性、质量特性等指标,体现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或体系的基本定位。

3、社会标准:包括公平性、行政性、安全性及国防性等指标,体现了交通运输服务于社会稳定、国家治理及公共安全的一类要求。公平性保证了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交通出行权。它还是避免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恶性经济循环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行政性与安全性是政府治理国家的需要。国防性是维护国家与安全以及军队机动作战的基本要求。

4、经济标准:包括适应性、财务性及国民经济性等指标。适应性反映了交通运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及水平。财务性反映了交通运输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是市场经济或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国民经济性反映了交通运输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考虑了交通运输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或外溢效果。一个交通运输项目的财务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都好,在经济及制度设计上是最合理的;财务效益好而社会经济效益不好,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不合理因素,项目不可行;财务效益不好而社会经济效益好,项目有公益性特点,此时如果项目必须执行,项目运行则需要国家及政府提供经济补偿或补助。

5、消费标准:包括休闲娱乐、观光旅行及探险等内涵,将交通运输作为一种直接的消费需求而非派生需求。例如,游艇、观光火车、观光飞行等。

三、交通资源配置的决策层次及对象

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要落实到交通运输项目的规划、建设及实施上,为此,我们需要为配置交通资源准备、生成并提出一系列的备选方案,提供最后的评选及具体设计建议。要达到这个目标,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变量应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来描述或表达,每一层次应能体现一定的决策等级或任务要求。我们建议将决策变量分成五个层次来设计。

第一层次:战略功能层。按照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主要考虑区位标准和社会标准、经济及社会资源的配置,决定发展某类交通运输方式,或打通各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的交通通道,布置各种类别的交通聚集区等。例如提出兴建青藏铁路、能源运输专用通道、旅客城际快速轨道等。

第二层次:战略任务层。主要考虑区位标准、社会标准和服务标准、经济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空间资源的配置,构造连接各经济及社会活动区域的、基于通道及特定交通运输方式的宏观网络,主要确定网络的覆盖区域、宏观走向及区位特色,适应或引导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宏观布局。

第三层次:宏观规划任务层。主要考虑区位标准、社会标准、服务标准和经济标准,以及经济及社会资源、空间资源、资金资源和能源资源的配置,构造交通运输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线路、网络节点、场站、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枢纽等具体内容,形成逻辑上的交通运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