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形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形象概念

城市形象概念范文1

一、教师教育行为

1、教师教育行为的概念

教师教育行为是个普遍的概念,但是具体指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表现,确是众说一词。如高潇怡等整理已有对教师教育行为研究的概念,认为“教师教育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是将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同于教师对儿童所实施的全部教育;另一种是相对狭义的定义,主要是指外显的教育行为。”刘英丽指出“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显性活动和动作,它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行为是教师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教师教育方法、策略以及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语言,情感以及人格魅力等因素的体现。

2、教师教育行为的维度

(1)期望

期望是指教师是否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建立恰当的标准,并努力要求学前儿童达到这些标准。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的目标等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

(2)接受

接受是指教师对学前儿童接纳和关爱的程度以及对学前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敏感程度和满足程度。

二、学前儿童自我概念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是学前儿童对自身的感觉和认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是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基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三、教师教育行为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现象学指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是理解我们行为的基础。我们做什么,以至我们学习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我们的自我概念。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拿破仑,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像拿破仑,至少也会表达他对拿破仑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反应迟钝或者觉得自己很笨,这种自我概念会影响他的认知表现。幼儿后期到童年期,幼儿的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我中心性减弱,对成人的依赖性不断提高,顺从权威;二者相对平衡稳定地向前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一阶段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初步形成具有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教育行为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1、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第五条: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的一日规程里面,活动是最主要的,那么师幼互动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在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某个幼儿关注很多,经常给予表扬或者奖励,该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则更为积极,“我很棒,我是优秀的,我听老师的话,我积极回答问题”,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如果教师经常对某些不太聪明或者很调皮的幼儿置之不理甚至用讽刺挖苦批评的语言,幼儿表现的很温顺,在活动中也极少表现自己。“我比较笨,老师不喜欢我;我不聪明;我不知道;我很讨厌”,建构消极的自我概念。例如笔者在幼儿园小班观察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反应,一位叫莹莹的小女孩(4岁)总是有些胆怯,很少回答问题,看到老师就有些紧张。有次教师要求幼儿用纸叠一些形状,莹莹动手能力似乎不强,教师见她很久都未叠好,便说到:“怎么这么笨!”我对莹莹说:“不要急,慢慢来。”她说:“我很笨,不会叠。”并且在以后的观察当中,发现该老师经常用本地话骂幼儿,如果表现不好,甚至用手去戳他们的脑袋或者禁止参加游戏。

因此,教师与幼儿积极的互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或者动作会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反之则亦然。

2、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性格特征在其决定了教育方式,影响着她的教育活动模式,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方开朗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会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对待不同个性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性格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模式的老师,会采用更加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幼儿也会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优势。相反,如果教师的性格属于安于现状思想比较保守类型,活动中坚持固有的理念,不懂变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调,可能会造成幼儿消极的自我概念。良好性格特征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融洽,幼儿乐意亲近喜爱自己的老师,“我喜欢你;我很喜欢X老师;我以后也要像X老师那样……”。反之,个性沉闷或者态度生硬的教师,幼儿表现出害怕或者恐惧教师,“我不喜欢上幼儿园;我不喜欢老师”。

3、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与幼儿互动,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幼儿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本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每个幼儿不同的个性,在制定教育目标和实施教育方法时因人而异,幼儿能够逐渐的认识自我,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的重要性。自信心也是自我的表现形式之一。幼儿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会表现出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当中采用适度的教育方法,合理的进行表扬或者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或者缺点,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自我概念的培养是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拔苗助长。但也不要认为孩子很小,什么都不能接受,进行这样的教育就没有必要了。疏不知,自我概念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具有很大的作用,也许教师的一句话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能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处于初步形成时期,教师对其影响性逐渐增大,经常会出现在家里不听话,但在幼儿园非常听老师话的情况,喜欢模仿成人,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在幼儿互动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形象、语言、性格特征等教育行为都会影响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潇怡,庞丽娟.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研究[J].教育科学,2006,(10):71.

城市形象概念范文2

【论文摘要】七年的语文新课改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语文教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仍有“任重而道远”的沉重。本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新课程下个阶段一是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二是要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三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颁布实施,历经七年了。小学阶段六年一轮的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第二轮实验也已结束。按一般教育改革的工作程序,也到了该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阶段了。

这七年,是语文教育观重建的七年,是着重于观念探讨日益向实践层面深人的七年,是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的七年,是积极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发展格局的七年。

一、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亮点多多,实现了厉史性的跨越

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语文教育新理念的高层次的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新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比照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及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七年语文课改,特点鲜明、亮点多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精神。

2.《语文课程标准》“有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把人从技术主义的侄桔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让师生都能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去教语文、学语文。”

3.《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优秀的东西,发掘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又吸纳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了继承中有发展,发掘中有创新,吸纳中有整合。

4.《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凸现了以“语文素养”为利好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5.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声势之大、影响之巨是前所未有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了近百年、但长期处于高耗低效而屡遭垢病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目标,是一次整体的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对于这样一场全局性、范式层次上的改革,理性的高强度介人,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

6.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地区试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推进。经过七年的实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

二、七年语文课程改革:成效显著,语文教育发生巨大变亿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七年,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肯定了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语文课改践行七年,一线教师普遍感到“语文教育变新了:新的教材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深人人心,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语文教学变活了:教学方法活泼了,评价机制灵活了;语文教学变宽了:教学目标增宽了,教学渠道拓宽了。”语文教育专家在谈及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时认为,至少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语文教学从‘真理模式’取向调为‘言语实践’取向;全面引人现代阅读观、写作观和言语交际观;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习方式重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七年的历程值得回顾,七年的成就值得肯定。

七年来,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诊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七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在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初步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能够在自主活动中释放。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或正在明显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走向语文学习的前台。

七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催生了十余套国标语文教材。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的整体格局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吸引了很多关心、热爱语文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为教材建设献计献策。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人,众多研究者聚焦科学发展观如何融人语文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较深的层面上探寻和剖析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加以诊释,寻找改革的途径,初步构建了和谐框架。

七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创新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始“裂变”,演绎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如“学教式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非预设性模式”、“生成模式”、“非指示性模式”等。

七年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教坛新锐,涌现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有王粗舟的“诗意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刘云生的“心根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孙建锋的“享受语文”、陈建先的“本位语文”、吉春亚的“爱在语文”。他们凭借对语文教育的睿智,大胆开展语文教学实验,摸索了一套套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具有个性特色的先锋理念和创新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七年来,随着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深人发展,语文教育观在各种精神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得到新建构。有钱理群的“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王富仁的“大语文论”与“小语文论”、童庆炳的“语文教学认识论与存在论”、潘新和的“语文教育:走向表现与存在”、韩军的“重建与反思:新语文教育论”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语文教育观的多层建构。这些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具有学术价值,整合升华为理论,将能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七年来,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民主参与的平台,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公开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当语文教学改革进人一个新阶段,无疑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要重新审视,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学术争鸣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新的景观。众多语文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

七年课改历程,实现了时代的新跨越。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绩,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七年语文谋程改革:步及维艰,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

总结七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这七年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困难更大、矛盾更多、瓶颈制约更突出的时期。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无所适从。在课程改革中由于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近年来频频见诸语文报刊的是反映语文教学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种种误区,被谈论得较多的有十种倾向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随意探究、曲解对话、讨论泛化、滥用媒体、追求前卫、盲目综合、弱化基础等。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概括。

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倾向。有论者从深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多媒体化”。有论者指出在新课标实施中有许多伪善、虚化的现象,最突出的是“非语文”现象充斥着课堂,语文逐渐地空泛和虚化。表现为:为信息技术所累的“非语文”现象;学科整合荫庇下的“非语文”现象;“讨好”学生和“观众”的“非语文”现象。有论者概括了新课标语境下的强势话语对“真理”遮蔽的三个方面:泛人文强势话语下的工具性遮蔽;泛多元评价话语下的常识遮蔽;泛合作强势话语下的前提遮蔽。有论者提出,课改中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还表现在:课堂“讲”“读”的“变味”;合作学习的“变形”;探究学习的“变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还有论者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使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歧路。过分强调“合作探究”,忽视实际效果;过分注重“学科整合”,迷失“语文本质”;过分突出“主体地位”,削弱“主导作用”;过分推崇“赏识评价”,缺乏“真情实感”。

七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课程改革的不良因素究竟有哪些,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探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方面原因: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存在诸多落差;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失辩证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是发展着的,又是不完善的;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语文教学承载了不应承载的重任;社会上出现的虚假浮躁之风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不恰当的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李海林撰文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方向性的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从语文课程改革整体来看,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这样的角度来看,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时间来磨合,正如李海林所说:“语文课程改革总的态势是‘软着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的理念、方案和技术操作上的失误不断暴露,不断得到纠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省,是语文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

四、七年语丈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的信念不可动摇

语文课程改革七年的历程,我们已经有了前进的坚实基础,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受到语文界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能动摇“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正如巢宗棋教授说得对:“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中,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有论者指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处在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坚定课改信念,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一是排除对课程改革存有抵触心理、畏难心理、观望心理的干扰。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语文界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人觉得课改改错了,到现在问题百出,有些偏激者甚至对改革叫停。目前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人们在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表示怀疑,产生动摇,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想要回到老路上去。”有论者指出,目前这种回潮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二是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新理念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迷惘,未能从“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比如一强调弘扬人文性,便松开了语文的擅绳;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忘了教师自身作用的确立和发挥;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便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便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若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很难避免语文教育思路的大幅摇摆。有专家指出,“矫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多次‘矫’,不断‘矫’,一次‘矫’一点,慢慢接近‘正’。这样才能避免大幅震荡。”还有论者提出,中小学语文课改要从长计议,“语文课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丢弃以往的经验和好的传统。”

2要正确应对一系列“两难”的挑战。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正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在课改实践中,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的指向性;既要强化横向的借鉴,又要注重纵向的继承;既要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又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既要强调阅读的拓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既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又要关注动态生成;既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又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可以肯定,这些“两难问题”,如果处理得好,语文课程改革就能比较顺利地向前发展;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延缓课程改革的进程。

3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全局。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我们要以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互渗透;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坚持“标准”与“多元”融于一体;坚持“主体”与“主导”互动互补;坚持“实”与“活”有机结合。追求平衡、和谐发展,向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城市形象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城市形象;以人为本

城市是在现代社会中由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聚合而成的综合的实体,具有复杂的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各个不同的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本趋利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意识到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 塑造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在城市形象的建设过程中, 导入 CIS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使人们对城市价值的评判过程中形成综合性的特定共识。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磁山文化、女娲文化、赵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为了更进一步体现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特点,更加广泛的宣传邯郸,邯郸市需要有更加统一的视觉形象,如城市标志、城市色彩、城市吉祥物、统一而富有内涵的城市路标、城市景观等一系列城市形象要素。

一、CIS的概念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 CI 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20 世纪90 年代初,有学者将企业形象组织形象概念引入城市研究领域,提出具有新涵义的CIS 概念。新的CIS 可以理解为城市形象战略(city image strategy) ,也可以理解为城市识别系统(city identity system) ,从而把城市作为形象设计的主体,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有组织的、系统化的识别方案。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对于城市抽象概念的认识和识别,它是城市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也是城市同公众进行交流互动、联络的工具。识别系统的开发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环境。创立城市形象战略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在借鉴企业形象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城市形象三层级结构说,即把城市形象分解为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MI),城市行为识别系统(BI),和城市视觉识别系统(VI),塑造鲜明独特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进行城市形象识别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为城市形象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形象识别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城市形象的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建设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还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体现全市人民的统一意志,反映群众的共同利益。

2、突出个性与特色的原则

作为城市形象的灵魂和核心,个性与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塑造城市独特、鲜明而又深刻的个性特色并充分体现其可识别性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产生注意力与竞争力,成为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3、 坚持文化为先的原则

文化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的土壤,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进其与国际的交流。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的层次、水平,同文化的结构层次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浅表层次的城市形象建设,往往仅涉及文化的物质层次,而深层次的城市形象建设则植根于文化的核心层次,并涉及文化的所有层面。城市形象建设不仅要靠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来支持,同时又需要繁荣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核心及中间层次的文化来提升其品位与水平。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中,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查、研究城市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确定控制合理的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重视资源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培育市民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自觉维护城市的环境形象、可持续发展形象。

三、邯郸市进行城市形象识别设计的主要内容:

1、邯郸市城市形象:

城市的总体形象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和本质的表现,它由城市的性质和主要职能决定。其内涵有两个方面:规模形象和产业形象。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邯郸市景观形象:

城市的景观形象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宏观方面包括城市的远景轮廓、街区与街道 、绿地系统、城市广场和城市灯饰等能反映城市特征的各种景观要素;微观方面包括建筑的形式和色彩 、建筑小品 、城市雕塑 、户外广告 、花坛、座椅、围墙、栏杆、书报亭、小商亭、喷水池、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邮箱、指示标牌、路灯及灯杆等要素。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

3、邯郸市标志形象

城市的标志形象是城市形象经过浓缩的表达形式,是经过抽象化的典型形象,主要有市徽 、市旗、市树、市花、城市吉祥物以及带有特定城市象征意义的雕塑和建筑。

四、邯郸市导入CIS理论的现实意义: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将加强城市的个性,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在大工业生产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出现惊人的相似性,从而使城市建设走向复制时代。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将赋予城市极富个性化的特征,使之与其它城市相区别,从而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使得城市形象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为了协调城市形象识别工程中涉及的各个部分的关系,使之形成一股合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群体优势,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确立、塑造以及管理等各个阶段都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确立,有助于形成城市亲和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形成亲和力的必要条件。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同时提供识别功能的两个方面:对外形成与众不同的差异性,以求建立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形象;对内形成公众认同的一致性,建立统一的城市人格。亲和力正是二者结合的结果,实质就是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同一性。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使得我市城市形象的推广更加有效、经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导入能够保证城市形象在传播过程中的一致性,这就为设计、生产、使用提供了模块化的可能,大大节约了传播成本,同时也使城市形象基于一个统一的层面以整体的姿态面对公众,容易形成同一的印象。

城市形象概念范文4

关键词:城市CI;企业CI;比较研究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045-03

Comparative Study on City Image and Corporate Image

ZHANG Ping-qing(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Yantai 265713,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Image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and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brand marketing success. At the same time,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will apply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Image to the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ity Image. City Image is source in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Image, but not blindly copy Corporate Imag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in terms of value attributes behavior subject and content design to understand City Image and Corporate Imag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ity Image, more conduciv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mage.

Key words :city image; corporate image;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et :.cn

一、CI起源与发展

(一)CI的起源

CI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有争议,一种是认为英国伦敦地铁标志设计是最早的CI基本要素设计案例,也有学者认为是德国AEG电器公司或者美国IBM企业标识设计是最早的CI,日本CI专家山田理英认为:CI之“C”除了包含企业Corporate之外,还应该包含国家(Country),城市(City)等,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C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部落和城邦的识别,当时的部落图腾、旗帜以及在器物上的纹样都可以理解为具有了CI的元素。部落、城堡、城邦一直到现在的国家、联合国都是来源于原始的部落与城邦的识别,国旗、国徽、国歌相对应产生了国家形象识别系统,现在比较公认的企业形象系统溯源也来源于国家形象识别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CI古已有之,只不过在企业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CI的产生与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CI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的萌芽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彼得・贝伦斯为德国AEG公司设计的标志系统,并将此标志进行了系列化的应用;二是20世纪中期的成长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保罗・兰德为美国IBM公司设计的企业形象视觉符号系统,此时的CI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20世纪后期的成熟期,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相继引入的CI理论,并结合企业管理进行了大量实践,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CI理论趋于成熟。(表1)

从另一方面看,CI产生的萌芽期主要出现在欧洲,成长在美国,成熟在日本和中国,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末期,我国CI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它结合了欧美型CI注重视觉识别和日本注重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的特点,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CI理论体系。(表2)

二、城市CI

(一)从企业CI 到城市CI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突破50%,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3.73%,城市形象建设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很多学者从美学的角度开展城市形象的研讨,取得了部分成果,产生了积极地指导意义,如吴良镛先生的《城市美的创造》就是从美学意义上探讨城市形象建设问题。企业CI理论传入我国后,给我国企业营销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开始借鉴企业CI理论研究城市形象问题,提出了城市CI的概念,用于指导城市形象建设,为我国城市形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着城市设计、建筑学、景观学、艺术学的发展,城市CI的研究也丰富起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城市形象的理论研讨与建设活动,成果丰硕。

(二)城市CI系统构成

城市CI是城市内部与外部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它涉及城市经营理念、城市行为、城市景观等要素。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城市文化、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营销、城市环境设计等领域。城市形象系统(简称城市CIS)包含城市经营理念系统、城市主体行为系统和城市整体感知系统三部分(如图1所示)。城市经营理念系统是城市形象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政策力、发展力、文化力和形象力的集合,它包含城市精神、城市哲学、城市经营与管理理念、城市价值观等内容;城市主体行为系统是城市经营理念系统在对外行为传达方面的集中体现和落实,它包含了城市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等内容,城市主体行为系统通过文明规范的行为文化传达城市形象;城市整体感知系统是城市经营理念系统在对外感知传达方面的具体体现,尤以视觉感知最为重要。城市整体感知系统包含了城市标志、城市市树市花、城市色彩、城市吉祥物、城市道路景观、城市广场景观、城市建筑景观、城市设施景观等要素,城市整体感知系统通过整体与统一的视觉符号来传达城市形象。

三、城市CI与企业CI比较研究

企业CI包含了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部分,MI是核心,BI是动态的行为表现,VI是静态的视觉传达,图2表现的是企业CI结构图,企业CI结构是在二维平面上研究MI、BI与VI之间的结构关系。城市CI包含了城市经营理念、主体行为和整体感知三部分,三者与企业CI 要素一样处于稳定的三角结构,但是城市CI相比较企业CI要复杂得多,在二维平面上无法完全阐释城市CI结构复杂关系,城市CI结构应该是多维度的、空间立体的,如图3所示。

城市CI理论源于企业CI战略,它是借助企业CI的识别系统进行城市形象塑造与推广,但城市形象建设是不能盲目照搬企业形象的策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城市CI与企业CI有一定的差别,区分两者在主体、属性、对象、目的等方面的异同来把握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和创新之处,详见表3所示。

另一方面,城市CI与企业CI也存在不少共性。城市CI与企业CI都遵循整体性、统一性的原则,都是在理念设计基础上通过统一的视觉符号系统对企业或者城市整体进行策划、包装、营销与推广,以求达到统一传达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形象建设借鉴企业CI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利于更系统规范地推进城市形象建设。

参考文献:

[1]山田理英.新CI战略[M].台湾:台湾艺风堂出版社,1988.

[2]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3]倪勇,周小儒编著.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青松,云杉.经营战略的一张王牌―企业形象的魅力[J].科技智囊,2006.

[5]张鸿雁.城市建设的“CI方略”[J].城市问题,1995(3).

[6]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洋.城市形象系统结构性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4).

城市形象概念范文5

关键词:城市形象;产品宣传;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吉林省城市形象产品的分类

(一)传统名牌产品

传统名牌产品是最典型的形象产品,如:吉林彩绘雕刻葫芦、吉林手工彩绘木雕、松花湖浪木根雕等,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精湛的工艺,影响深远,同时也成为了所在城市的代名词。

(二)地方特色产品

地方特色产品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但是人们总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将其定义为:那些在一定地方范畴有相当影响并有相当市场的产品。根据这个概念来看,此类产品多指那些富有个性的形象产品,有点上帝安排的味道,别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夺不走,并始终代表着城市形象。如:吉林的人参、鹿茸、薇菜干、药材等,这些都是名产,但是其消费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人参为例,我国对人参出口所实行的是有偿招标,有一些中标企业为完成出口任务对价格进行了重新定制,结果造成较大的价格波动。还有一些不法分子追求高利润,进行走私,这也给人参的出口价格造成了很大的波动。上述这些问题,给地方特色产品销售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经济支柱产品

该类产品是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地方形象产品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类别,一般都是城镇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要素和支柱。吉林省城市经济构架的形成,与这类支柱产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在城镇或区域内,这类形象产品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如:吉林雾凇、松花湖,它们极具观赏价值,作为旅游资源具有更大的市场,有更多的消费群。所以,对现代生活有冲击力。

(四)文化创意产品

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源开发产品,重点体现在它的创意和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雾凇奇观” 、“满族风情”系列纪念品,这些都是典型的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形象产品。从未来都市生活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产品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同时也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吉林省城市形象产品宣传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形象产品宣传的过程中,我们以长春市为代表,可以总结出全省在城市形象产品宣传中存在的不足。长春市经过了多年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城市自身的独特优势: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是,长春在城市形象产品宣传上,缺少品牌传播意识,没有调动起一切资源来宣传城市形象产品,在对外推介长春这座城市时,总会提到“森林城”、“汽车城”、“电影城”等称呼。但是,森林、汽车、电影等这些城市形象产品也没能够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吉林省在城市形象产品宣传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不够重视,在对城市形象产品宣传前,所投入的媒介手段还有不足之处,媒介之间的配合不默契,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思维一体的宣传方式还没有形成。

(2)城市形象产品宣传意识还不够明确,对城市形象产品宣传没有一个长久的计划性规划,对后续的宣传效果没有进行维护和跟进。

(3)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工作进展,没有明确城市形象产品宣传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没有一套科学的宣传方案,只是在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个别时段进行传播,短期内并不能带来实际效益。

(4)忽视了受众的作用。民众对城市形象产品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开发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完全忽视了宣传的意义,不利于产品宣传。

三、吉林省城市形象产品宣传策略及意义

(一)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倡导形象产品就成为了一种极好的开发动力。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产业发展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如:日本的电子城、美国的汽车城等,它们都是以区域发展作为基础的。在创品牌活动中,吉林省也想方设法的突出“吉林”字头,却不知,将吉林省的所有产品都打上“吉林”字头,那么意义还存在吗?反之,“长春长铃”、“长春皓月”等生产的系列产品,既给长春人带来了荣誉,同时也给企业本身营造了更为优越的环境及发展氛围。所以,可以将这类企业的产品作为地方形象产品的一个部分,必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形象产品的倡导和开发,也成为了发展特色经济和资源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节”文化在全国各地十分盛行,吉林省也不例外,此类活动在逐渐增多。如:长春净月潭冰雪旅游节、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长春电影节、中国吉林国际雾淞冰雪旅游节等,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塑造和展示地方形象,还有的是为了地方形象产品的宣传和推销。每年的吉林国际雾淞冰雪旅游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随着客流量增加推出任何一种够品位、意义的形象产品,其销量都是十分可观的。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生产出有新意的产品来,那么产品市场也会丰富起来。

(三)形象产品的开发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有利保障。塑造城市形象是个复杂的形象工程,不是一两种传播媒介就可以完成的。对于像吉林省这样不发达省来说,既要省钱还要出效果,确实是要花费很大力气。因此,可以通过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来展示城市品牌产品,将媒介和实物结合在一起,立体展示出城市形象,不同媒体对产品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报道,但是也要做到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徐佳,刘鑫.吉林省城市形象品牌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7):102.

[2]陈红楠.我国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J].新闻界,2010(3):94.

[3]陈莹.长春市城市品牌产品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传播策略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8:.

[4]杨海荣,田建林.旅游城市形象建设刍议――以长春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5):114.

城市形象概念范文6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某一城市的空间印象和人文形象之印象的评价总和,是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相互的机能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19世纪90年代 Mulford Robinson 提出“城市美化”概念,倡导城市美化运动。上世纪 50 年代,国外城市规划学更多的是把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美学和城市景观美学的一部分来研究。上世纪 60年代,在西方的城市研究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出现了“街道艺术”,“公共艺术”思潮,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建筑空间产生较大影响。

国内城市形象研究:上古时代,中国已经产生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与应用。真正把城市形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学科来认识,是在 20 世纪 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形象的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先后有学者提出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并出现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

城市形象设计

良好的城市形象设计对提升城市品位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城市形象标志的设计要与城市的环境相结合,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实施,是促进城市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发展的过程,一个有着高品位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必然兼具浓厚的文化氛围。

桂林市形象设计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旅游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 能进一步提高桂林在国际的知名度, 增强城市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投资者, 促进城市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 从而提高桂林的整体实力。而桂林旅游的腾飞, 必将带动整个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

1.桂林市形象设计的条件分析

内部优势――城市资源的品位和特性,从桂林城区景观环境的空间格局来看,其处于一个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观环境之中。内部劣势――城市文化欠缺。分析桂林局部的旅游市场发现,城区留不住游客,绝大部分已经分流到下面的县、市,重要的原因是中心城区缺乏文化内涵。外部机遇――区域旅游合作的契机已经到来。桂林市城市形象关系到外国旅游者对整个中国旅游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外部挑战――如何激活客源市场。桂林作为一个老牌的旅游目的地,确实有必要提高其知名度和名誉度,加快城市形象的建设。

2.桂林市形象设计策略

(1)做好桂林旅游资源的管理

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对桂林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护,并提出更为完整的保护规划。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加强对本土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把桂林的形象资源转化为形象资本,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使桂林旅游形象更为突出。

(2)加强文化建设,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内在体现,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展示。桂林的城市精神应以“以人文本”的精神为基础,融合历史和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重视桂林的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塑造桂林的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桂林的人心,推动桂林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城市的空间、景观、企业、市民、文化形象

城市空间是关于城市布局、城市性质等的反映,城市建筑等要根据桂林市政策要求而建设,不影响桂林市美丽的城市天际线。景观建设要突出特色,桂林有条件把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融合起来,突出自然山水的城市面貌提升良好的市民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会使整个城市的形象建设有活的灵魂。

(4)搞好城市管理工程,提升城市洁美形象

继续开展桂林城市容貌整治,规范城市秩序。加大桂林城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平台,推进城市网络化管理,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机制、快速的问题处置机制。

结语

城市形象设计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对城市进行形象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才能凝聚城市力量,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