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1

自建馆以来,该馆在本校教学、科研和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在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可使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

“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1000余件,善本医籍200余种。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展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药部”收藏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约5000余份。展陈包括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动物展览橱窗两部分。中药综合展厅陈列常用中药近600种、1500多份中药标本,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展示内容以历代医药学文物为主,采用文字、图画、图表、模型等手段,再现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医药学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等10个部分。已展出医药文物、塑像、模型、绘画、拓片、照片、医药用具、古医书等1000余件(种)。共收藏历代医史文物93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000余册。其中有扁鹊行医图(汉代画像石)、历代名医塑像、沙盘模型、仿清光绪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用具、明版医药书籍等。为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博物馆新近开设了中药手工坊,可以自行制作中药香囊和中药饮片贴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展厅里汇聚着中药的精华,从药用植物的标本到中药饮片,从药材实物到丸散成药,让参观者目不暇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推动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地址: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

电话:

86-010-64286835

89-010-64286845

公交路线:

1 ,地铁:5号线到和平西桥站B出口下车,13号线到光熙门站下。

2, 117、300路、内环快车、367、464、479、547、601、607、641、671、75、847、95、特8路内环、特8路外环、运通104到和平东桥站下。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2

【关键词】中医文化 实践;理论 探讨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spirit and ideological basi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w to let the whole society to understand Chinese medicine, advocating TCM,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create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brand strategy is to win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Therefore, the author takes Rudo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value system, behavior, environment imag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actice; Theory; Discuss

引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近年来,作为一所基层中医医院,如东县中医院围绕“传承华夏文明,彰显中医特色”这一理念,紧扣“以中医文化建设为引领,整合医院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各种要素资源”这一中心,落实“以中医文化建设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打造现代中医文化品牌”这一目标,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从价值体系的建设入手,重塑中医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更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的能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如东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1.1 重新凝练医院精神

五十三年的艰苦创业,五十三年的薪火相传,从10余间平房、12名职工、3付听诊器起家的一所民营联合诊所,到今天学科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一代又一代的中医院人励精图治、躬耕杏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2010年对医院精神进行再升华再凝练。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经多次研讨、揣摩、提炼,结合新时期中医医院发展特点和新时期如东精神等,凝练出富有中医特色和人文气息并与时代接轨的医院院训“厚德笃行,传承创新”,办院理念“中西包容,服务众生”,服务宗旨“患者至上,呵护生命”。“厚德笃行”是医院历史文化传承的精华所在,“传承创新”是新时期医院精神的基础要义,引领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反复宣传价值理念

只有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念,利用它来约束职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且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展性和保持性,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才得以体现。为使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组织开展新时期医院精神、理念大讨论,组织全院职工学习院训、办院理念、服务宗旨,在门诊大厅、文化长廊等主要位置设置展板等形式让全院职工明确医院继承发扬中医药的使命、愿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现医院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总体定位,突出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全院职工牢固树立信中医、爱中医、干好中医、发展中医、用中医药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

1.3 不断优化环境形象

环境形象的建设是塑造良好医院形象的外在表现。为使环境形象突显中医药文化特色,让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对全院的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标识标牌等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升级,所有的标识标牌均在固定位置印有医院LOGO的徽章,由针灸针和沸腾向上的蛇形图案组成的“中”字和两侧的中草药图案,表示中医和医疗,色彩为黄、绿两色,黄色代表“祖国医学”、绿色代表“维护健康” 。

1.4 积极探索廉政文化

在解构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协的意识,从而使信仰与道德日渐荒漠化,医疗卫生单位也未能幸免。而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可以说,凡成苍生大医者,无一不具有高尚的品德、高超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强调“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基于此,我们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时,充分挖掘中医文化中有关“廉”的元素,如“法自然”、“致中和”、“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将我院的廉政文化建设打上了中医文化的烙印和LOGO。如在门诊设置“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等古代大家行医格言展板,在住院部悬挂知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医精诚”,创建无红包医院,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清廉之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征集廉洁行医格言汇编成册,并将所有医护人员的廉洁行医格言在病区进行公示,培育医务人员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系。医院在去年底通过了县级廉政文化示范点的验收,可以说我们的宣教阵地不是一个浓缩的风景点,而是一道开放的风景线。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星星点点的看到。我们希望可以以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医务人员被浓厚的廉政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氛围所感染、所熏陶,从而内化于心、外成于形。

2、从行为规范的养成入手,凸现中医文化建设的品牌优势

我们大力发展中医文化、弘扬中医文化、培树中医文化,其目的就是运用文化的功能、手段,凝聚和约束医务人员的内心信念和思想行为,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使医院的发展更具中医医院的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2.1 文化制度相得益彰

“习与性成”。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制度与文化在演进方式、表现形态和对人调节方式等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我们修订《员工手册》,对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如在中层干部就职仪式上齐诵院训,在拜师仪式上学生向老师行礼敬茶等,努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规章制度、工作规范管理中,促进医院的整体行为和职工的个体行为始终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

2.2 授业解惑相生相长

祖国医学根植于华夏文化,“仁义礼智信”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影响颇深,“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拜师求艺已成传统。我们制定中医临床医师师承教育管理实施办法,通过遴选有一定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员为指导老师,采用“师带徒”的方式,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人格丰满、医道精良的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同时,积极鼓励院内的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向国内有影响的名老中医拜师学艺。针灸推拿科的花红兵主任是第四批全国名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海安县中医院夏治平主任医师。

2.3 激励动力多维构建

目标始发行动,而激励与约束维持行动。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医人才培养,稳定中医技术队伍,激励中医人员积极专心从事中医医疗服务与继承创新工作,我们将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制定中医医师效率效益奖惩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中医病历处方书写合格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药治疗率、中草药及中药饮片使用率等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按期进行考核,并与经济效益挂钩。同时,针对医务人员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这一特点,坚持将精神激励作为“更高级的报酬”,通过树立典型、表扬与批评、晋升职称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保持和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知认识和行为水平。

2.4 学科建设常抓常新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整体办院水平和学术地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尤其是重点中医专科,是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上档次,促进医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我们对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工作给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同时严加考核、加强管理,并在职称聘任、人事聘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肛肠科、针灸推拿科、皮肤科被评为南通市市级重点中医专科。

3、从环境形象的出新入手,放大中医文化建设的视觉效应

反映医院综合素质的医院环境已成为医院运作中重要的资源要素,医院环境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能让员工从无形中感到有形,从抽象中感到具体,并把美学原理应用于医院文化的实践与发展中,使这种审美文化成为沟通医院与员工、医院与患者、员工与患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使外在的物质映象转变为内心的信念。中医医院的环境形象更是彰显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中医医院特征、展示中医药人文情怀的有形载体。

3.1 以硬件环境表达中医药文化

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学不仅决定了中医院环境必须具有人本思想和文化特色,而且也为中医院环境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医院建筑、园艺布局、装饰设施上尽量突出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其格调应该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坚持“天人合一”理念,使医院环境庭院化、公园化、自然化。如我院新建名中医馆“轩岐馆”,“轩”取意于中医药的起源时代、华夏民族最早的帝王轩辕氏,“岐”取意于中医鼻祖岐伯。馆内装饰风格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蕴含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点缀其间,国医大师周仲英亲自题写了馆名。作为我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阵地,省市名中医和资深中医专家定期坐堂,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事业。

3.2 以软件装饰感悟中医药文化

文化软环境不仅是向社会大众表达的物态语言,而且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区域的文化装饰应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平面视觉效果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如设计开放式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区,建立中医文化长廊,设置中华名医名言、“杏林的由来”、“医家十要”等版面,悬挂“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图”,在住院部大厅宣传古代名医的生平及术长。通过医药学家、学术成就、典故著作等构成的历史画卷,弘扬历史,传播理念,让人充分感受到祖国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气息。

3.3 以健康宣教展示中医药文化

开辟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健康教育专栏,通过展板、宣传橱窗、壁画等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普及“治未病”、“药食同源”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思想习惯相关的知识、方法、观念,提高大众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如我们在门诊宣传中医常用健康保健知识,在体检中心宣传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在各病区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在食堂宣传中医食疗的理念。通过环境形象建设,从视觉上较好的向患者传达了医院的中医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并成为医院的亮点和特色之一,在等级医院复核评审以及各种检查中被领导、专家多次给予表扬和肯定。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3

关键词:李时珍;医药文化;医药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R281.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75-03

Thinkings on Li Shi-zhen Medical Cultur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AN Yuan-sheng,YU Xi-Fa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438002, Hubei,China)

Abstract: Li Shi-zhe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doctors and herbologists in Chinese history. His masterpiece,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as been widely spread, which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rich connotation, the later formed Li Shi-zhen medic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exploring and inheriting Li Shi-zhen medical culture and developing related medical industry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 Shi-zhen; medical culture; medical industry; thinking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汉族,字东璧,湖北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和生物学家,他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他毕生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载于医药史册。深入发掘和传承李时珍医药文化,大力发展当地医药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李时珍医药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1.1崇高的精神

1.1.1大医精诚的道德追求李时珍自幼喜爱读书,十四岁考上秀才,之后的9年内,他3次到武昌应考举人不中,于是毅然放弃了考取功名做官的打算,转而专心学医。并告诉他的父亲,自己“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希望父亲“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以表明他的决心。最终父亲同意了儿子的请求,并认真传授医术给他[1]。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李时珍恪守道德本分,立志做一名“不与草木同朽”的良医,不论贫富贵贱,有求必应,真正做到了大医精诚的道德追求。

1.1.2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李时珍治学十分严谨,科学求实。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精研各类本草,广收民间蕴藏的药物知识,反复审核辨认,去伪存真,努力纠正前人盲目抄袭著书、牵强附会的错误。他对所研究的药物,尤其是民间传诵称奇的药物,并不轻易相信,而是亲自调查,详细考证,力辟邪说,以求实的科学态度,驳斥和纠正了前人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如曼陀罗花为,传说“笑采此药,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乃亲尝之”,体验确有麻醉之功。他坚持真理,力辟服食水银成仙的妄说,指出“《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 [2]

1.1.3济世救民的高尚医德李时珍幼多羸疾,为除病强身,发奋学医。为穷人治病往往不收诊金,深受当地群众爱戴。据《蕲州志》所载:他“托医以寿世”,施诊乡里,享有很高声誉。他研究本草,目的十分明确,只为治病救人。因而每药之后即有附方,认为舍方论药是“有体而无用”。详观《本草纲目》,附方竟多达1万个以上。考虑到“人命至重,贵乎千金,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故不畏艰险,实地调查,搜罗百氏,编写是书。书考800余家,稿凡3易,尽毕生精力,终于完成了巨著,足见其济世救民之心是何等坚定[3],医德是何等高尚。

1.1.4感化众生的人格魅力李时珍广纳博采,认真研读了许多著名医药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以及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不仅具有独到的医学见解和较高的医学造诣,而且博闻强记,悉心精读“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等儒家经典,兼具超凡的儒学修养和淡雅的高尚人格,为后世立下了“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的旷世佳话,其感化众生的人格魅力深受世人敬仰[4]。

1.2丰富的内涵

1.2.1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李时珍从墨子、荀子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学习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把它们运用到医学实践中,用以批判古代医药文化中存在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谬论,并扫除了科学研究中的各类思想障碍。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并加以发展,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了 “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天人统一”、“人定胜天”,这些无不闪耀着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光芒[1]。

1.2.2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态思想《本草纲目》还体现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例如养生,李时珍主张人们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依据四季变化来调养身体。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土地和水对人的性格形成、寿命长短等有密切的关系,饮水要讲究,在雨季里还应有特别的办法养生。李时珍还对环境的各要素及内在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提醒人们要注意天气、地气、人气三者之间的关系,“气之不同,病就不同”[5]。这些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和个人养生保健仍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1.2.3坚持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过程中,坚持实践,勇于创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传统医学中不科学的思想和做法进行批判和改进。例如,很多人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采取各种愚昧的做法,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李时珍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神仙一说“渺茫不知有无”。特别是对于当时盛行的“丹药”,李时珍认真实践,通过大量实例研究考证,提出“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认为服用丹药的做法并不科学。对于“丹沙”,他认为“如火则热而有毒”,“物性逐火而变”,“能杀人”[6]。

2李时珍医药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2.1李时珍医药文化的贡献

在分类方法上,《本草纲目》按照“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和从无机至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观点,采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方法,完全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与传统的按下、中、下三品对中药进行分类的方法相比有质的飞跃,与现今的分类方法十分相近,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药用植物的自然类群,使人们对植物分类的研究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李时珍的这种分类方法,相对于18世纪林奈的自然系统理论,时间上要早200多年,内容上要丰富得多。因此许多学者把这种分类方法称为“古代最完美的分类法”。他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新增了本草,还丰富了道家思想,明晰了生态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2.2李时珍医药文化的影响

《本草纲目》在出版以后,先流传到日本,后流传到欧美,先后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俄文、朝鲜语等十余种文字,传遍了五大洲。达尔文评价《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并在其《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著作中数次引用,例如金鱼在家养条件下发生变异,鸡七个品种的描述等;鲁迅先生评价该书“含有丰富的宝藏”“实在是极可贵的”;郭沫若在1956年为李时珍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李约瑟说“《本草纲目》是草本系列的最高著作”;清代著名草本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及吴共浚《植物名实图考》均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加以删补。

由于其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李时珍得到了全世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1951年,维也纳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李时珍列为“古代世界名人”;1953年,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李时珍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其雕像镶嵌在大学礼堂走廊的墙壁上;《莫斯科真理报》撰文:“在莫斯科大学的新校舍中有中国科学家的像,这证明了苏联人民对伟大的中国人民拥有杰出的古代文化的人民的深深尊敬”。同时,李时珍对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医药工作者生存发展的良好氛围,时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公门万户悬昌艾,出城十里闻药香”等佳话流传[7]。

3李时珍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3.1进一步发掘和传承李时珍医药文化

整合现有李时珍研究机构,加强对李时珍医药文化的发掘和传承。第一,要加强研究,深入发掘,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成立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对《本草纲目》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的研究,探索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新途径;第二,加强宣传,通过多媒体、多途径,塑造和宣传李时珍的光辉形象。2009年8月,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广电总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46集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亮相电视荧屏。该剧将李时珍的光辉形象,以及他的家乡蕲春县,较好地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面前,极大地推动了蕲春的医药、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和传播[8]。

3.2传承李时珍医药文化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3.2.1大力发展蕲春乃至湖北省中药材种植产业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基地;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要结合农业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全省丰富的药材资源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载药1 892种,其中武当山有400多种,神农架林区有1 200多种,“江南药库”通城药姑山野生药材达千种以上,“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龟、蕲蛇)自古以来就是道地药材,这些药材随着《本草纲目》的广泛传播而被世人熟知。因此,传承和发扬李时珍医药文化,充分发挥李时珍名人效应,有利于我省药材资源的发掘,对湖北省特别是蕲春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2做大做强生产加工企业,树立医药品牌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充分利用李时珍名人品牌效应,对于发展产业、做强企业、树立医药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具有很强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诸如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德国奔驰车等。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知道蕲春有个李时珍,却不知道李时珍中医药品牌,李时珍名人效应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近年来,蕲春县努力依托名人文化效应,已经做大做强了一批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了以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首的一批中医药企业,产业涵盖中药制剂、药酒生产、医疗保健、医药物流等,并开发了中药胶囊、冲剂、片剂、丸剂等中药,中药保健酒、药枕、腰带等保健产品,以及药用化妆品等50多个品种,李时珍医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产业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品种的同时,要始终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塑造品牌,坚决杜绝和抵制伪劣产品。今后在做大当地医药生产加工企业的同时,还要确保产品质量,树立李时珍医药品牌[9]。

3.2.3充分发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作用,打造中医药产品流通中心蕲市在宋朝时就开始形成,明代逐渐兴盛,历史十分悠久,闻名全国。1991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蕲春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10]。2008年10月10日,深圳金阳成投资有限公司与蕲春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建设“湖北李时珍国际医药港”,该港是以国家级湖北蕲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迁建扩建为核心,以医药和健康产品贸易物流为主题,努力打造长江中下游最大中药材集散地,大别山国家级中药材采购基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药和健康产品贸易物流平台。今后要进一步发挥该港的作用,使之成为黄冈乃至湖北省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港、财富港、信息港、集散港、服务港、休闲港、金融港、文化港和健康港。

3.2.4依托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链在深入发掘和传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产业链,如开办李时珍中医院(门诊部、连锁药店);依据其生态思想,开设养生保健机构;从《本草纲目》中筛选产品,开发系列中医药产品;结合李时珍医药文化,发展特色医药旅游。当前,大别山已经初步建立了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一条可以参观李时珍纪念馆、体验中医医疗、参观中药种植、体验中医药文化、购买中医药保健产品的旅游文化专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药文化旅游品牌[11]。

参考文献:

[1] 鄢丽.李时珍的医学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2] 胡庆华.李时珍学术特色及其对中医药的杰出贡献[J].时珍国医国药,2005(3):258-259.

[3] 黄光英,龚.李时珍医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2):98-99.

[4]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 王玉德.李时珍《本草纲目》生态思想初探[N].湖北日报,2008-10-10(12).

[6] 周彭.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N].中国中医药报,2011-11-23(03).

[7] 钱崇树.我国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J].中国药学杂志,1953(5):193.

[8] 曾祥惠,张孺海,余立鹏,等.医圣故里 健康蕲春[N].湖北日报,2010-11-19(01).

[9] 魏纪林,魏芳,胡神松,等.建立李时珍中药产业基地的实证分析与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24-828.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4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125-04

The design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DONG Chengm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which h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unique and lo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change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tourist br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growing, go deep into digging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nan. Developing actively the tourism product was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ecotourism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ndustrial touris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our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ith tourism organic confluence.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anded rapidly for building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Base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且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原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医辈出,中原文化浸润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东西南北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和种植,使河南成为中药资源大省。

同时河南也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家,其中5A级10家、4A级74家、3A级113家、2A级56家;星级饭店共有503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76家,三星级263家,二星级149家,一星级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总资产7.7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0430人,营业收入23.15亿元。

由此可见,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前景广阔。河南的中医药和旅游产业的潜力业非常巨大。应该大力挖掘潜力、激发潜能,通过整合优化、借鉴先进的经验,让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本研究能够给广大行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从业者等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 研究思路

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层面,全景式调研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2],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系统诊断,把河南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这个两个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梳理形成解决和加速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希望它能够成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相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起航的历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够早日跻身中医药文化旅游强省行列,为中医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内容

为弘扬河南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依托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大力开发以中医药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实现中原梦。结合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可提供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等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示范基地主要分为: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中医药工业旅游基地、中药材市场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类。

2.1 中医药生态旅游

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两个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伏牛山龙峪湾森林公园、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太行山万仙山旅游风景区)建立几条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撷百草乐趣的专线,沿途对常见、常用、道地的中药挂牌,详细介绍其植物名、科属、中药名、入药部位、地理分布、功效、临床应用等,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主要因为此处中药物种丰富、蕴藏量大、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多样性、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3]。如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岭为界与洛阳市栾川县、嵩县相邻,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为20.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占92.9%。总计植物约220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600种以上,隶属125科516属,占河南省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胡桃、水青树、黄连、金钱槭、领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华榛、秦岭冷杉、紫茎、天竺桂、红椿、猬实等20种;省级保护对象有红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椤树、大叶三七、金钗、七叶一枝花、贝母、河南海棠等。区内分布的中药材种类几乎涵盖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属,盛产黄芩、黄精、连翘、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参、党参、柴胡、栀子、银杏、天麻、瓜蒌等大宗中药材[4]。

根据规划,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品,规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两条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线路,开创集文化体验、养生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渐向周边辐射。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时,抓住中药材种植这一传统强项产业,以药材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药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断加大对四大怀药的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力度,广泛利用网络、影视传媒、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开辟专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成功运行焦作中药网,全面介绍焦作怀药产业化工作,强力宣传怀药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将“焦作中药网”建成四大怀药产业的大型网络平台;先后六次邀请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乡村大世界》、《走遍中国》、《健康之路》等栏目拍摄并播出四大怀药电视节目,在《河南日报·中药材版》开辟专栏介绍“四大怀药”,在《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大公报》、《健康时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焦作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大块通讯报道40余篇,利用报纸大力宣传四大怀药[6]。使怀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怀药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众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组织游客到药材的种植基地参观,让游客在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入园探宝”,切实体会什么是“四大怀药”。其他诸如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封丘的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种植基地、济源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都可以体验药农采摘药材的乐趣,还能领悟“药材好,药才好”的深刻内涵。

2.2 中医药工业旅游

首先,可以建设一座以发展历史、药材标本、诊疗器具、中医古籍、名医名方介绍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中医药展览馆[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医药文化[8]。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参观、观赏、休闲之中认识、了解当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

其次,与中医院、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建一座展示当地中草药的中药房,同时应用传统方法现场制作精优小包装的中药饮片,游客不仅能直视传统老药公的制药工艺,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张仲景大药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医药工业企业、药市或商业场所等参观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等的传统和现代制作过程。如在宛西制药的西峡生产车间,笔者亲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加工流程:在国内最先进的中药制剂生产线上,从原料搅拌到丸粒成型,从精准检测到灌瓶包装,一切都是那么的规范严谨。消费者感叹:这样的六味地黄丸看着放心,吃着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槟榔”“制蒌仁霜”等百余种中药炮制精品驰名中外,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除每年的药交会外,游客也可以到开放性的饮片加工企业参观。

2.3 中药材市场旅游

河南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历史优势可以开发药材市场作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和加工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教民治病;唐朝时,一代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吸引了全国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自然形成了中药材、饮片、丸散、山货四大市场,药帮组织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名气较大的有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呈现出“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复举办禹州药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中医药交易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增长到20多亿元,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商及医药界同行参展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禹州市还与韩国山清郡结为友好城市,为禹州药业走向世界、扩大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谊的桥梁。2007年,“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药会”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禹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渐成庙会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之主,庙会也正式演变成药会。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2.4 中医药养生旅游

以中医保健养生为支撑,大力打造养生保健服务区。充分发挥温泉、水库等自然资源,开发药浴、沙疗、泥浴、中药浴、名花汤、盐浴、名酒汤、名木汤、奶浴、石板浴、天体浴等特色系列项目。如河南省卢氏县的汤河温泉,俗称“汤池”。汤河温泉绿山碧水,俊峰峭立,环境青幽,温泉天然溢出,水温达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钙、铁等多种元素,可治疗常见的一般性皮胜病。长期洗浴对慢性胃炎、肠道炎及失眠等症有辅助疗效。当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风俗,逢阴历单日为男性,逢双日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见泉水之优、民风之淳朴。现已建成露天浴池、温泉疗养院、人工湖等设施,还组建了具备中药热敷、中药熏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九贴、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服务的国医馆。游客在登山劳累之余来此惬意小憩,身心怡爽,不胜美哉,确是澡身沐德、强身健体的新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

2.5 中医药文化旅游

通过建造一定规模或独特的中医药人文与自然景观,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能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伏牛山的中药文化旅游近两年热度持续增高,除了天然药库的自身吸引之外,医圣张仲景自然成为其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更是被称为“众方之祖”,宛西制药的拳头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正是源于此书演化而来。进入南阳,才真正感受到医圣文化的浓厚氛围:南阳市内的医圣祠[9],西峡伏牛山上高达16 m的医圣像,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仲景之光紫铜文化浮雕强,都深刻记录了这位前世高人的风采。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曾经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的消费者在医圣像前合影留念,在医圣祠前的羊头旁流连忘返。

再如,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通过建立旅游通道,成立专门组织,培训导游解说人员,把中医药历史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现代制药工艺工序、绿色环保药品来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观者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3.1 创新性

目前关于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此类研究,特别是把中医、中药和旅游的综合研究更是空白。这也成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当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

3.2 应用价值

3.2.1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是资源共享的强强联合,是旅游市场的需求,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也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11],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普方面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从国内发展看,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从国际市场看,到中国旅游,体验“望闻问切”,必将为越来越多国外游客的最佳选择。

4 小结

通过笔者全面、多视角、回顾和前瞻兼具的系统研究,能摸清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症结所在,辨证施治,提出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案。加强河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既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2]。总之,本研究可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借鉴,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6):372.

[2] 许东升,尹丽,张顺超,等.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医学报,2012,(7):18.

[3] 纪宝玉,陈随清,裴莉昕,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40.

[4] 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0.

[5] 李秀明,姚峥嵘,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传播之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1,10(24):15.

[6] 张晓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怀药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30):140.

[7] 江海燕,李培春,宁小清,等.加强展馆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的推广[J].中外妇儿健康,2011, 19(6):503.

[8] 高婷婷.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17(9):134.

[9] 叶立军.公益性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典范—评十大中医药文化基地[J].中医药导报,2012,2(18):5.

[10] 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6):101.

[11]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5

民间医药是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但未形成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未被典籍所录载,具有独特疗效的草药、处方和医疗技术,它与中医药、民族医药共同组成中国传统医药[1]。民间医药是传统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中医药学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医药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既有区别,长期并存,又有学术交融和承继。民间医药从古至今长期在人类防病治病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的今天,不可忽略对民间医药的研究和挖掘。对民间医药进行研究,不仅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要全面理解民间医药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原由,并要对之进行合理评价,探求其学术性和实用性。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利用民间的医药手段与疾病进行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不断增加和改进,疗效也越来越提高。尽管现代医疗手段高度发达,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民间医药在社会医疗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应该引起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及学者的高度重视。

1 民间医药长期存在的因素

民间医药能够长期存在与其疗效确凿、简便实用、价格低廉、富有文化内涵等密切相关。清代医家赵学敏《串雅》是一部反映所谓“小道”(秘传)的民间医书,他把“走方医”(民间医生)的用药特点,归纳为“贱、验、便”三字决,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基本上概括了民间医药的特点及存在理由。

1.1 有效性

中医药学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们习惯将在实践中发现的具有疗效的医疗方法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如殷墟出土的众多甲骨文片中即有少量的民间用药,如“疛,用鱼”和“(疟),秉枣”,表明殷商时人们已知用鱼治小腹疾,取枣治疟疾。人们将之记于甲骨文片上,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晓这些治病方法。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书中记载了200多首方剂治疗100多种疾病。尽管这是一部方书,但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比较,这是一本较早的民间方书,主要是一方一病(症),针对性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性,这正是民间医药与中医药学的区别所在。

民间验方和疗法因为有效而流传于世,其中的一些方药经过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确有疗效。如记载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治诸疟单行方,青蒿一握,切。以水一升,渍,绞取汁。”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青蒿治疗疟疾的疗效已为世界所共认,并研发出治疗疟疾的现代药品——青蒿素片、青蒿素栓、青蒿素注射液。这表明,许多民间医方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研发。而一些民间疗法所以能传承至今,与其有明显的疗效也是分不开的。如刮痧疗法,对于一些局部或全身瘀血病证的疗效有目共睹。现代研究表明,刮痧能够引起神经反射、调节体液和内脏组织等作用,通过刮痧引起的体内一系列的变化能够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1.2 简便性

医药学的发展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中医药在起源阶段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医疗行为,后世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在简单的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中医理论产生后日趋完善和丰富,反过来对中医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但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法,并没有因为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消亡,民间医药与中医药一直。《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出现,表明中医药学理论已十分完善,但民间医药依然存在,无论是《伤寒杂病论》还是《千金方》中,所载理法方药均有相当的理论性,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单方验方用于对症治疗。在历代方书中,所载方剂大多冠以方名(称为有名方),但其中也有大量的无名方,这些无名方更多的是医家临床经验或民间采集的单方和复方,这些经验方在使用上非常简单,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因此,长期流传,福泽于民。

民间验便方药的记载除了一些民间医药专著如《五十二病方》、《串雅》外,更多的散存于本草文献之中,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汇言》等,均以附方或选方的形式,收载了一些临床疗效确凿的医方,其中有经典方剂,但更多的是民间简便验方。这种形式的文献记载,在最新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中依然存在,但内容更加丰富。考《中华本草》黄芪条附方项,共收附方23首,其中主要为含有配伍理论的经典方,但也有一些属于民间验便方,组方看不出配伍理论,属于对症治疗。如引明代《普济方》“治男子精血出,黄芪一钱,桂心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又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2]。书中一些现代民间草药,则收载了地方药物志或地方性的中草药手册中的内容。这种一方对一症或一病的方法,其组成药物为单味药或味数较少,而且使用上也十分简单,充分体现了民间医药的简便性。

1.3 低廉性

《串雅》所谓民间医药之“贱”,即指其价格低廉。对于非医药专业者来说,往往认为药物或医疗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但其实并非如此,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是绝不成正比的。单方验方的效果有时十分惊人,如吴中清代御医曹沧州用“三钱萝卜籽”治好光绪(或传是慈禧)的肠胃顽疾,被慈禧赐予“红顶子”,因此民间传有曹沧州“三钱萝卜籽换了一个红顶子”的说法[3],成为后世杏林佳话,所谓“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单验方的特点不仅是方便简捷,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有广泛的受益群体,特别是广大乡村和边缘区域缺医少药地方的普通百姓。在医疗事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医疗费用也日益高涨,相对于现代医学水平较低的民间医药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低廉性,为普通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1.4 文化性

中国传统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医药源于文化,更因传统文化而不断充实、发展并传承下来。许多民间医疗方法已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主要成分。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医药内容,具有防病治病的思想和目的。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载“屠苏酒”,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于酒中,煎数沸”。从文献记载和方中药物组成看,屠苏酒具有祛邪抗病和强身延年的作用,并要求宜“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饮酒应该老年人先喝,但屠苏酒从年轻人开始喝,最后才是年长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还童的意思。喝屠苏酒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在服用方法上十分讲究,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这个民间医方为民间百姓所推崇和流行。

再如“菖蒲酒”,在我国民间流传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具有提神、化痰、清头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太平圣惠方》谓:“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代我国许多地区还流传端午前后,门前挂鲜菖蒲和饮菖蒲酒的习俗,以之防病治病,特别是用以辟除温疫之邪(即预防传染病)。这些民间习俗中具有预防保健思想和抗病治病的方法已经成为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医药评价依据

由于民间医药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其应用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疗效的好坏常常以个案和数案为评判依据,所以对其评价往往存在片面现象。有夸大其疗效者,也有对民间医药持否定态度者,其原因是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价体系。

如果对民间医药的个例进行研究,单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但民间医药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大量的民间医药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需要花许多财力和人力,在目前是无法达到的,是否还有比较简便和权威的民间医药评价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评价方法研究”列入课题,其目的就是要对我国现存的民间医药进行科学评价,以便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民间医药数据库和评价体系,以便对大量的民间医药处方和技术进行科学评定,从而筛选出有效的民间方药和医疗技术,以供进一步研发。这个评价方法的主要依据目前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流传时间

虽然民间医药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其文化性而流传下来,但更主要的是其疗效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效果与作用,民间方药和疗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流传时间长的一般效果为好。

2.2 使用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地区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间有广泛的交流,一种民间治疗方法会在多个地区流传和使用。疗效决定一切,一种疗法能够在多个地区使用,说明其疗效更佳,所以,使用地区可以作为考量民间医药的一个重要指标。

2.3 使用人群

一种流传时间长、使用地区广的民间医药方法必定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可以根据使用地区和流传时间,对使用人群进行大致的统计,从而确定使用人群。

2.4 类比分析

对一种民间处方和疗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除了进行实验分析和临床观察外,还可以通过与同类疗法和药物组成比较,如比较处方中相近或相似中药的功效、主治和毒性等资料,来推断该处方的疗效和毒性。

2.5 患者体验

患者是民间医药疗法的直接使用者和体验者,口碑相传是民间医药的传播形式,患者往往是民间疗法的推广者,使之拥有更多的使用人群,因此,可以由接受过该种民间医药的直接体验者来进行评定考量。

2.6 专家评定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权威专家对民间疗法进行评定,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个体评定,这种评定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某种疗法进行考量,可靠性应当为最强。

以上6种评定方法实行打分制,是评价民间医药疗效的重要指标。首先对民间处方和疗法进行分类,然后逐个进行计算统计,按分数的多少来确定不同民间疗法的疗效好坏,选取疗效评定为优良的处方和疗法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以便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仁寿.民间医药的内涵实质与研究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0):67.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范文6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储备了资源,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1.1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学科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老中青三代人才结构,硕士、博士超过一半。近两年来,学校又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在注重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几年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硕士、博士人才的引进,充实到学科队伍之中。人才队伍更趋年轻化,学缘结构更加多元化,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化。已经完全具备了学科发展、承担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和条件。1.2培养人才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储备资源在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人才模式,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以科学优化、合理重组等方法培养打造优秀人才团队[2]。一方面先后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4人,分别奔赴全国各大学、中医药学院和三甲医院等,部分人员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负责人,或出国留学深造和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公派留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科学研究

2.1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3]。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源泉[4]。2.2结合学科发展的学术动态,追踪国际国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发展的前沿,凝练出有特色、有优势和较稳定的四个研究方向:“辨证论治相关研究”,“藏象学说相关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相关研究”,和“民族医药基础研究”。体现了学术发展的创新性和前瞻性。2.3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用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契机,注重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才的组合,不断配置和整合研究团队,将具体的研究重点放在与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相关的辨证论治实验研究,藏象理论的实证化研究,苗医药基础理论以及利用贵州小型香猪复制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研究等,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和地方优势,成功实现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突破。这些研究项目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也重视与辨证论治和临床的关联研究;既有基础性研究,又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研究;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和地方民族医药的创新性研究,使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并达到了新的高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重点攻关等多个项目,并且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2.4学术专著是学科学术发展的载体和体现,它映射着学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浸透着学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学校大力支持教师们主编、参编各种专著,及时地反映学术成就,丰富和传播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2.5高等医药规划教材是我国医药院校培养各类人才的基本手段之一,教材建设和编写直接关系到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学校各级部门都极为重视教材建设,而且把它列为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教师竞争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等。先后有十余位教师遴选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编和参编国家级、卫生部等本科生、研究生规划教材。2.6学术论文能够及时地反映学术研究的动态、趋势以及最新成果。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是学科建设源源不断的新思想的来源。

3科学管理

3.1学科建设的总体管理思路以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点,结合贵州地方文化和民族医药科技特色,紧密联系贵州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形成具有中医药基础研究和民族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学科自身努力奋斗,也需要加强领导,强化管理[5]。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全校资源[6],为此,学校出台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重新整合教学、科研、医疗以及人才资源。2005年颁布了《贵阳中医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基础医学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并且挖掘自身优势,结合民族医药特色,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科研平台共享、坚持地域特色,逐渐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的重点学科。3.2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3.2.1学科建设的管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保障。2005年重新组建了由院长担任组长,两位副院长担任副组长,部分职能部门及系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新一届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基础部也成立了有基础部主任担任学科建设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由首席学科带头人具体实施的三级负责制,即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系部学科建设小组-学科点的三级模式。3.2.2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学科建设规章制度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因此,学校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建立,先后颁布了多项管理办法,使学科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健康发展轨道。3.2.3学科建设的人才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加快我院的学科建设步伐,制定了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了对高学历人员的引进力度,有力地改进了人才结构。3.2.4学科建设的经费制度同时,学科建设经费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使用原则,力争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保障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上的充分自。

4未来发展

4.1坚持中医药基础的传统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起源于中国哲学、天文学、数学以及人文科学,从本源上挖掘、阐明和揭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内涵和科学理论,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同时又要借助已有的学科优势和擅长,保证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继承性和独特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力研究、践行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7]。4.2创新中医药的纵深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热点问题的研究之中,追踪现代科技的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理念和方法,突破经方的药效学机制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取得了较大成就,例如“抗郁散的药效学系列研究”等都是利用了多学科人才的优势,联合攻关,从多靶点、多层面和多路径去揭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原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加强对经典著作、经方的现代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现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发现和创新。4.3拓展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长期以来,探索如何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尤其是能够寻找到接近人类的动物。我校首先利用贵州独特的小型香猪资源,研究和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立项支助和贵州省科技厅多次立项支助,在设计复合因素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上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并且还得到了日本等外国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贵州小型香猪已经成为一种可供选择实验动物之一,今后的研究思路主要在于揭示小型香猪模型与人类疾病之间的深刻关系,拓展新型、复合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客观化、实证化、标准化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4.4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医药体系结合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充分地挖掘、整理、提高苗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厘清了苗族医药的发展历史,整理了一系列的苗族医药验方、疗法和技法,概括出较系统的苗族医药理论,并且编辑出版了一系列苗族医药教材,使我省苗族医药的研究和成就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今后在已经具备独特地域民族特征的苗医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序地再次拓展、深度挖掘、整理提高苗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疗法和特殊技法,制定培养苗族医药基层人才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改进苗族医药研究生教育计划和培养模式,扩展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族医药体系。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