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工程的理解

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1

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都是受项目法人委托进行的、为业主提供有偿专业化服务的活动,都具有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独立性[3]。它们的工作都必须围绕项目建设过程开展,在工作机构组建、工作形式等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空间,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等原则[4]。

区别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在相似的外表下是完全不同的内核。

第一,监理范围不同。工程监理的范围局限于施工区域。环境监理的范围取决于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的要求,如该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的环境监理范围包括:施工区;周围环境敏感点;弃土弃渣点;批复中提到的周边拟建水厂取水口的规划变更等等。总的来说,环境监理的范围要比工程监理的范围要大。

第二,监理阶段不同[5]。目前,工程监理主要是指施工阶段的监理,设计阶段的监理还没有广泛开展。环境监理包括了设计、施工和试生产三个阶段,时间跨度比工程监理长。试生产阶段监理是环境监理的特色,本阶段主要关注环保设施运行是否正常、污染物是否能达标排放、主体工艺流程(含原辅料、产品等)是否与环评及批复一致等。

第三,监理侧重点不同。工程监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四控两管一协调”,“四控”指工程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安全生产控制,“两管”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指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业主与设计单位之间及工程建设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环境监理主要关注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的落实情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六监一管一协调”,“六监”指工程的环保设计监理、施工污染监理、工艺流程监理、环保设施监理、环境风险监理、达标排放监理,“一管”指环境信息管理,“一协调”指协调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之间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以本案为例,主要关注的是:新建常减压蒸馏等6套主体生产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设计是否落实了环保要求,如低氮燃烧器、烟囱高度、防渗区域划分等设计情况;施工期提出的扬尘、噪声等污染防治措施是否落实;新建的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渣油加氢、气体分馏、硫磺回收等主体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无变化,炼油北区含油污水管网的改造、火炬气回收系统改造等多项“以新带老”生产前置条件是否具备;火炬、烟囱(135m)、污油(水)管网防渗措施、隔油池、事故池等环保设施是否到位;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建立;施工期扬尘、噪声、试生产阶段的废气、废水排放是否达标等等;收集整理各施工方的环保管理制度、环境监理的会议纪要、月报、各类专题报告以及监测报告等信息资料;协调加热炉烟囱设计高度变更(由135m变更为100m)事宜,请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有关各方提供变更设计的依据。环保工程是环境监理和工程监理交叉管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混淆职责的地方。在实践中,环境监理重点是关注环保工程的“有无”,不管环保工程的“好坏”,工程质量由工程监理负责。以该项目防渗工程为例,环境监理关注的是施工方是否按照设计图纸施工,防渗工程有无遗漏,施工方法有无变化等。工程监理关注的是防渗膜厚度是否符合要求、钢纤维混凝土中是否加了钢纤维、电火花试验是否合格等。两者在管理上虽有交叉,职责却非常明确,侧重点很明显。

第四,服务对象不同。工程监理主要为业主服务。环境监理不但要为业主服务,还要为环保主管部门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监理是由建设单位支付费用、代环保部门履行部分监督管理职能的工作。以本案为例,环境监理月报需按时报送国家、省、市、区各级环保部门,同时报送业主、各设计单位、各工程监理单位和各施工单位。

第五,主要监理方式有所区别。每日的旁站、巡检是工程监理主要的工作方式。环境监理工作方式以每周巡检、调查为主,偶尔进行旁站,其目的是看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解决;科学发展

目前,人们在意识到水利工程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一般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不平衡。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 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 影响水体

一般来讲,水利工程都是修建在天然河道上,随着其修建河流长期演化而成的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很大的破坏,使河流局部形态非连续化和中一化,改变了其多样性的特点,水利工程的修建也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导致局部河流水深等变化,使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由于河流的水文、泥沙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动力,水库建成后内部水面宽、水流迟缓,当水体受太阳辐射时由于水面的反射率小于路面的反射率,水面辐射值降低,水库内将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而水温的变化则将会影响内部鱼类的繁殖,还将会影响内部水质,水利工程的修建将会导致局部水流降低。并会使水体的沉降作用增强,因而水体内重金属沉降加速增大污染,对水体产生了很严重的破坏。

1.2 影响气候

正常情况下,大气环流控制地区性气候状况,但区域内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建成后,原先的陆地面积必定改变,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等的影响。1

1.2.1 影响降雨量

水利工程的建成将会使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将会形成辽阔的水域,在阳光照射下,水的蒸发量增加,所以会导致降雨量增加。同时,也会导致降雨地区分布发生变化,降雨分布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水库低温效应,一般水的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有些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附近其他区域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降雨时间的分布也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1.2.2 影响气温

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工程的下垫面由陆地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强度和能量交换方式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整体升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气温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但也是不可忽略的。2

1.3 影响土壤

水利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利弊参半的,区域内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可保护农田免受洪水等淹没及冲刷等灾害,并可通过对天然径流与地表径流间的相互调节使得土壤内水分及土壤内的营养成分得到改善。但在浸没区,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很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土地浸没。还会由于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现沼泽化、潜育化,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

1.4 影响水文

水利工程修建后使下游河道的流量发生改变,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利工程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并且还将非汛期的基流截留了,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可能会导致下游湖泊或池塘因为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1.5 影响地质

水利工程修建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塌岸等不良地质灾害。大型水利工程蓄水后可诱发地震。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增加断层之间的程度;使岩层中空隙水压力增加。水利工程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从而产生库岸滑塌。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影响人群健康

很多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血吸虫病、霍乱等都与水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有关。水利工程建成后,原有陆地可能会变成湿地,利于蚊虫生存,就有可能导致疟疾病的流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然将会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为人类带来灾难,我们需要重视环境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2.2 影响移民

三峡水库移民政策调整表现为:①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地后靠搬迁的部分农村移民,远迁到库区以外的经济发达的安全地区。②对一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矿企业实行破产或关闭,只有这样做才会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2.3 影响生物和文物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利工程修建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都会改变原始生态系统,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甚至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我们必须尊重大自然,不胡乱的开发,这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解决对策

3.1 开发利用能源

水利工程对能源开发利用,不能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应该从大局着想,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这样不仅是为为自己造福,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产。应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真阳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3.2 保护自然保护区

完善有关法律,在不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等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进行特殊保护,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真正把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利建设,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不给予它们修建的权利,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3

3.3 确定合适的开发项目

过去的水力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 %的开发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项目,不要盲目的进行开发,这样不但劳民伤财,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 %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适当的开发。

3.4 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

国家出台了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为了解决好移民的生活状况并且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其主要思路是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益处。倘若这个建议能够通过,那将会对移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总之,水利工程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评价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仅看它的工程技术如何合理、先进,也要看它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得到了重视和解决。充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将其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环境组成协调的和谐的整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卓东.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关节;置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364.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3-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下肢骨折术后常见问题。尤其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为66%~84%[1]。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6例,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5%,经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预防措施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50~74岁。手术方法为人工全髋置换术41例、人工全膝置换术25例。发生DVT 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6~74岁。左下肢4例,右下肢1例。手术后发生DVT的时间为7~30 d。

1.2护理方法

66例采用了护理预防措施,40例进行了药物预防,8例进行了机械预防。5例DVT病人均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尿激酶溶栓治疗,4例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2结果

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5%。5例DVT病人在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经彩超证实下肢静脉通常,2个月后均下地行走。

3预防和护理

3.1预防

3.1.1机械预防措施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如被动的按摩足底或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力袜等。

3.1.2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量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APTT)检查,并可明显减低DVT发生率[2]。根据医嘱术前12 h或术后12~24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术后4~6 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前或术后当晚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时监测,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上述两种药物不联合应用,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 d。

3.2护理

3.2.1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3.2.1.1鼓励病人尽早开始经常性的功能锻炼:术后立刻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定时翻身更换,协助被动锻炼。

3.2.1.2指导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避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勿过度屈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3.2.2观察和记录

3.2.2.1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及游走方向。可触摸肢体相关的动脉波动情况,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和健侧同一部位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

3.2.2.2观察出血倾向。每次用药后都应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时间、药名、剂量、给药的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的时间等相关化验检查结果并签名。进行溶栓治疗应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局部切口渗血情况,如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黑便、血尿等。

3.2.2.3观察肺动脉栓塞的表现: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咳嗽、心悸、咯血等。

3.2.3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栓塞。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3],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促进深静脉再通和侧肢循环的建立。

3.2.4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指导病人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默念数字等方法。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药物止痛措施。

3.2.5溶栓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现用现配,按医嘱严格掌握输液速度。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的病人应按时给予服用抗凝药物。

3.2.6饮食与禁烟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使腹压增加而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血管收缩。

4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近4年来,我们对DVT的易患病人进行早期预防,使DVT的发生率明显地下降。对发生DVT的病人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均为发生肺动脉栓塞及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参考文献]

[1]Clarke MT,Creen JS,Harper Wm.Screening for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without prophylaxis[J].Bone Joint surg,1997,79(15):787.

[2]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作者简介:吴跃成(1966-),男,吉林长春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竺志超(1958-),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29)、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批准号:中纺协函[2011]7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9-02

一、高等工程教育国内外的差别

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得到企业认可,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比如,机械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分布广、人才需求多的行业。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担任技术职务时,普遍存在着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适应岗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口碑逐年下降,企业感慨招不到有能力的人才,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产生质疑。[1-6]究其原因,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学术化”取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上,而在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实践环节被大大削弱。

而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大学生格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活几乎有一半都是在实验室和企业度过。比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生第二学期就去企业实习一学期,第三学期回校上课,第四学期又到企业实习,如此循环直到毕业,理论联系实际,毕业时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从业能力均能达到企业要求。比较可知,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差异,造成学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大相径庭。

二、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关键

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出口。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但需要真正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必须给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两者能真正对接的关键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因如下:

1.工程实践能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高校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到企业之后应该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在得到基本的培训以后就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践活动,解决企业设计、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高校代表国家培养人才,应考虑整体需求和全局利益,大学生大部分要输送给企业,为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高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

2.工程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而赖以生存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墨守陈规的企业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但是工程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一个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工程师,不管是对产品设计的创新还是对生产工艺的创新,要将创新思维变为创新现实必须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了如指掌,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能够担负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3.工程实践能力是人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

在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地区之间人才互动、技术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这也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发达国家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走向国际市场、取得国际互认的优秀人才。

三、人才培养能力对接的战略思考

1.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对工程师具备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细则,同时为实现能力要求,国外高校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面格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异,对于教育回归工程的认识不足。所以,需要从指导思想上解决实践教学的战略问题,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国际上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上面提到的滑铁卢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供不应求,最大的原因是在培养环节中格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学习理论课,第二学期就到企业实习锻炼,大学生活就是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中度过。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交融,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在实践中巩固提高所学。同时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寻找答案。而且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了解了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学习、实践、就业完美结合与统一,这是中西方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也是学生实际从业能力差距的根本所在。所以,培养模式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改革。

2.瞄准企业实际需求,创造与企业对接的培养环境

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人才的高校多年来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模式与国外的差距,认识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审时度势,直面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积极研究和探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改革。最近教育部试点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以提升在校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要求在校生毕业前要有一年的企业经历。“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推动,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目前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企业参与困难重重,大范围推广难度更大。所以,在当今高校还是要立足自身,充分发挥人才、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构建适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环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学校依然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需要工程化教育环境。在校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既不能脱离企业,也不能把实践教学完全推给企业。作为高校,要积极研究如何设计校内的“企业环境”,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挖掘潜力,为学生提供企业级的实践平台,同时构建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使高校的培养环境能够与企业对接,必须瞄准企业的需求,分类研究其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明确各类企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要求,按照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训练,达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与企业对接。

3.强化校校联合和校企联盟,形成能力培养矩阵

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精通,但必须具有某方面的专业技术特长,能熟练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技术问题,而达到这个目标完全靠学校自身也难以做到。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有限的,每所大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多样,尤其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会随之变化,大学的师资力量再强、实验条件再完备,也不可能穷尽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全方位需求。企业是个大讲堂,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生产更紧密地结合,就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专题培训,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所以,应该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道路,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强调导师的企业研发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让企业为在校生服务,让在校生参与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人才。

所以,大学不应孤立地办学,更不应封闭式办学,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达到某种默契,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充分共享资源,形成能力培养矩阵。这无疑是学校和企业共赢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捷径。

四、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实施

浙江理工大学的机制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在过去几年的建设中已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良好的教学和实验平台。但是,由于跟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大众化、宽口径”的培养思路指导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是面面俱到,做不深做不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对接不上。日前,在教育部人才培养纲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下,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与浙江理工大学类似的国外相关工程院校进行调研,了解机制专业在校生的培养理念和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同时,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加强各类企业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当今和未来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需求,准确把握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实践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修订培养方案和培训方案。

对校内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学生与实验室良好互动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让实验设备能够按学生需求运转。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能围着实验室转、围着实验设备转。目标是以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为立志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优良的培养环境,通过工程化的实验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尽快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步入企业就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契机,结合企业需求办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企业研发课题,并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让学生在企业应用背景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同时,请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现身讲解自己在企业的亲身经历、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按照个人的兴趣和在学校的训练内容分配实际的工作岗位,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企业员工,脚踏实地地为企业做一些工作,强调与企业员工交流,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短期体验,学生的企业化意识大大增强,动手能力得以极大提高。

鼓励在校生参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资格认证的培训过程别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针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产品设计等实践训练,使培训内容紧跟时代和企业需求。经过培训和认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为走向从业岗位和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我国机械工业目前已发展到与国际接轨和走向世界大市场的新时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为在校生的培养提供优良的企业环境,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环节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素质优良、创新敬业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振莉.关于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新教学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84-85.

[2]张炳生,刘雪东.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1):44-46.

[3]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49-53.

[4]练元坚.新时期我国机械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和机遇[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15(2):1-4.

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血栓形成;预防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及髋臼破坏严重等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的疾病的常用方法。深静脉血栓( DVT) 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7.4%~57.8%[1],尤以老年人发病率高。而DVT一旦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效果,还增大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做好术前观察护理以及术后观察护理,能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010 年1 月~2011 年12 月我科对3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实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1 例,女19 例;年龄69~ 85 岁,平均71 岁,6例股骨头坏死,24 例外伤导致股骨颈骨折,16 例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慢阻肺等不同疾病。

1.2 方法与结果 30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 例。经过术前评估及术前术后预防性临床护理干预,30例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评估 高龄患者常伴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长年吸烟等病史,这些都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因此,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拟行手术和麻醉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如术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血生化常规检查,摄髋部、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检查等,以了解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健康状况及患者对手术耐受能力。术前应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已明确有无血栓形成。对高危人群进出健康宣教:女性,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和严重创伤多发深静脉血栓[2]。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同时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对于高危险因素人群,术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有:①解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指导有吸烟史的患者戒烟,禁食高胆固醇饮食,多摄入低脂肪,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喝水,大便保持通畅;③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术后早期活动的方法,如强健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股四头肌,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被动按摩小腿肌肉,伸展膝盖等。

2.1.2 心理护理 术前与病员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及成功病例,消除病员恐惧、焦虑心理,以便老年患者对护士产生情感依从,为术后全程护理打下基础。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DVT 讲解,包括该病的病因、发展、结局和治疗手段及预后等。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因患者多为高龄,且多合并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应给与心电监护,吸氧,控制血压,监测血糖,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保持正确,给予病员患肢外展30°中立位,足着丁字鞋,两腿间放三角枕,避免过度旋转。注意切口渗血情况及引流液量、颜色的变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于24~48h拔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对血管产生压迫,造成血流速度减缓。导致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连接管过长或者发生弯曲;引流管受到挤压和折叠;血块堵塞;引流袋过满引发负压吸引导致引流效果不佳;负压引流袋发生破损无法进行引流;引流管滑脱等[3]。因此,须定时检查引流管,对引流情况进行检测,保证其有效进行。引流过少而患者主诉疼痛时,考虑引流不畅,及时进行原因查找。引流量过多时,应及时进行负压引流袋更换,以确保引流及时进行。延长管长度应在合理范围内并进行固定,伤口位置应保持在负压引流袋上方。

2.2.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①功能锻炼:腿部肌肉有很多静脉窦,其血液大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回流进入心脏,仰卧时这情况更明显,极容易导致DVT形成。术后对患肢进行抬高,及时进行摆放调整,尽早进行伤肢肌肉收缩锻炼,对静脉回流有促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的方法包含:主动进行关节活动、肌肉锻炼、被动肌肉按摩、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使用弹力绷带及翻身等,护士应针对不同个体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和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明白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及意义。具体办法是术后即按摩双下肢,1 次/h,5 min/ 次,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术后1 ~ 2 d 进行患肢等长活动及远端关节功能锻炼,主要有足趾伸屈活动、踝泵运动、股四头肌舒缩训练; 术后3 ~ 5 d 主要进行直腿抬高运动、屈屈髋屈膝运动,髋关节伸直外展训练;拆线后可早日协助患者扶拐( 或助行器) 下床活动,行走时注意保护,防止病员摔伤、跌倒。术后2d~2w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收缩活动100次/h。根据病情,可抬高床头2~3次/h,每次不超过30min,以防髋关节疲劳。同时行髋膝关节伸屈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活动时避免屈髋>90°。②机械性预防措施:下肢穿弹性的长筒袜, 长度从足部到大腿根部,可促进静脉回流, 减少静脉瘀滞,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2 次/d,30 min/ 次。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是一种序贯地从踝部、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可促进静脉回流,是一种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研究杂志,2000,38(1):25-27.

[2] Freedman KB, Brookenthal KR, Fitzgerald RH Jr, et al. Ameta-analysis of thromboembolic prophylaxis following elect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0;82-A(7):

环境工程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应用创新;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是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1]。目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较多高校开设了以治理环境污染为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截至2015年,我国大约有366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且招生规模逐步扩大[2]。我国的环境工程学科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标志是1977年,清华大学在原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这标志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环境工程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是新型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和涉及领域广的特点。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环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特别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化学处理、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填埋处置及环境污染修复的生态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独具特色,因此,原有的培养机制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教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对创新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需要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1)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性学科,而大多高校采用的专业培养模式参考了其他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环境工程业本身的特点不够突出。在制定专业计划时,涉及物理学、化学、电工学、生物学、水力学、机械基础、力学和测量学等较多课程,涉及领域多但不精通,导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工作后,处在一个广而不精的尴尬处境,与许多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专业生相比,竞争优势较弱。(2)我国大多数高校,为了维持教学秩序稳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使用较长时间,不可能每一届学生都更改教学计划。但目前,我国面临环境问题复杂性越来越突出,很多新型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因此,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来讲,培养模式基本不变,没有与时俱进。同时也忽视了学生越来越需要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显著的针对性,制约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够自身的发展,难以实现“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21世纪环境人才培养目标。

2.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均较强。实践教学是培养环境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过程[4]。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进知识理论与实际结合,继续深化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大部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等,这些实践教学大多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工程实例的认知,大多依据课本知识,参照相应的设计手册,进行理论计算和设计,使得形成的设计方案理论化,与实际工程应用相差较远,没有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对于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参观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第4学期末)、环境综合实习(第6学期)和毕业实习(第8学期初)。但由于教育资源短缺、联系实习单位较少,实习时间较短、经费不足和学生不重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主要参观给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除尘装置等。在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走马观花,缺乏兴趣,尚未真正了解掌握处理工艺的原理、方法等。此外,由于大多水厂的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程序较复杂,学生们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故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机制改革探讨

1.优化专业培养模式,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学科领域广泛。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5]。优化专业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和学分要求等方面,完善学生培养全过程,合理安排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相关顺序,深入理解每门课程和每一教学环节之间的主、层次关系,以及他们的之间内在联系,以确定合理的时间顺序。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学习及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思维能力[6]。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专业特色优势,以培养“牢固基础,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目标,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优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一定协调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养之间的关系。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生学习意识,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意识和兴趣,而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首先,大学生步入大学后,懂得我国大学生数量较多,难就业已经成为较严重的现实问题,因此,从思想上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完善自己,掌握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奠定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为未来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强化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讲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对专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结合课程的考核方法,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同学既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也明白学习成绩将按照严格的考核方法来进行。最后,教师要尽量使课堂内容丰富,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认真、充分地准备教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强化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启发性更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首先,通过完善教学培养计划,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为了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针对环境工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环境综合实验等实验环节,通过这些基础试验环节,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专业实验则可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环境综合实验的重点要求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重视和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丰富实践教学。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环境综合实习是教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是获得良好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校通过实习场所,可谓双赢。

三、结语

为了培养创新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在树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通过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21世纪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锦勇,刘爱华.基于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41-142.

[3]布冠好,师超.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9,(9):68-69.

[4]刘艳萍,邓一兵.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21-22.

[5]谷晋川,江元霞,杨晓静,何海宾,李庆刚,刘小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优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