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会议产业;经济学;成本与收益;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会议产业的形成是因它传递信息最快、最直接,就是在信息化时代,报纸和网络也无法取代会议的这种功能。所以,西方的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信息冲浪”、“知识会餐”、“财富平台”、“城市经济的拉力器”。

一、会议产业经济学研究概况

(一)理论来源。会议经济学思想理论来源之一是博弈论,实际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原理都是以博弈论为背景展开的,其蕴涵着经济学革命的基础和火种。本文主张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事物,力图从中国会议产业的变化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趋势。

(二)中国会议产业发展状况。中国会议产业未来的走势,宏观上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大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晴雨表”;微观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频繁的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将推动国际会议市场需求的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工作和商务会议将逐渐减少或纳入政府集中采购范畴,取而代之是市场化运作的会议。目前,有关研究会议产业的机构相继成立,相关的产业理论和市场统计数据有助于政府加大对会议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力度,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会议的功能。在历史的进程中,会议有诸多功能:第一,会议能够产生重要的精神或决定:历史上人类的许多重要思想观念和那些改变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往往是在某个会议中产生的;第二,会议还具有决策功能,例如选举或者罢免某个职务的官员;第三,会议还有交流的功能,体现在学术会议或者经验交流会中;第四,会议还有协调功能,例如国际会议活动APC会议组织等。

(四)会议产业发展趋势。无论是政府部门召开的行政性会议,还是学术界召开的学术性会议,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召开的,这是会议的功能和目的所要求的。对此,可以预测:第一,政府部门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我国会议产业进行宏观规范,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会议产业政策,规范市场改善环境、解决会议知识产权保护、无序竞争、损害参会者利益等问题,扶持品牌会议的形成。第二,会议产业协会、学会将会陆续成立,以此解决会议产业中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我国将会借鉴那些会议产业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会议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成立全国性的市场化会议行业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会议活动。第三,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国会议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与会议相关的服务业能进一步提高,办好会议活动的各项服务。从目前市场化运作的会议情况看,要想继续扩大规模,有可能通过短暂的价格战,那些有竞争实力、有专业水准的会议经营机构通过价格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迅速在会议市场中抢占优势地位;同时,市场促使会议经营机构苦练内功,努力提高会议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会议活动的创新,降低整合会议资源的成本,争创名优品牌,提升会议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和壮大。

二、研究问题

(一)经济学宏观方面的分析――应用成本与收益模型

1、会议的成本分析

(1)直接成本。会议的直接成本是指为了组织和召开一次会议而花费的支出。国外经济管理学界对于会议成本早就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成为单位成本费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议成本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计算公式,即:会议成本=2×3×每小时平均工资×开会人数×开会时间。其中,“2”是指因参加会议导致经常性工作中止的损失要加倍计算;“3”是指劳动者的劳动产值比其所得工资额高3倍。直接会议成本=会议成本+场所使用费+服务人员费用+各种器材车辆使用费+其他费用支出。

(2)机会成本。该项目指由于单位组织召开会议及与会者参加会议而丧失的某种可以获取或者创造的经济利益或潜在收益。例如,与会人员由于参加会议而丧失的为企业创造的劳动价值;由于会期过长不能做出正确决策而丧失的机会收益;或者主要领导由于开会浪费时间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实际工作,等等。

2、会议的收益分析

(1)据大连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大连市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商务会议的举办地主要有3个类型:本单位会议室或其他地点;大连市范围内的非本单位酒店、会议中心、度假村等;大连市外的非本单位酒店、会议中心、度假村等。根据调查,商务会议的举办大部分都在本单位之外。许多行政、企事业单位都将其重要的商务会议放在本单位会议室之外,有79.9%的大连市企事业单位选择在大连市范围内、本单位范围以外的地点举办重要会议。业内测算,大连市内现有酒店、会议中心、度假村等场所接待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商务会议总量约在28万次以上,接待参会人次近2,400万人。从我国的主要大城市看,这类会议举办数量也在增多,并对会议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能反映单位政绩形象、涉及职工福利和商务性的会议,各类单位都认为不同于一般政务会议、学术会议和日常行政会议。这样,会议产业就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其调动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2)市场化运作的会议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会议,从事这个行业的机构大致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咨询公司,主要以会议策划见长;第二类是科研机构(特别是社科类的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第三类是培训中心;第四类是媒体。这些机构在市场调查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策划会议内容、整合会议服务资源,满足参会者的需要,从而达到社会承认。最近几年,市场化运作的会议在整个会议产业中扩张较快,一些国际性会议和商务性会议也在挤入市场化运作市场。由于政府对会议审批的内容和范围减少,市场的放开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成功地组织一次市场化运作的会议可以取得不薄的盈利,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更发现,这一行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更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于是乎,诸多的经营机构争相涌入会议市场,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参会人员的吃、穿、住、行无疑给召开会议的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例如,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其集展览、会议、旅游、餐饮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大连星海会展中心除为中外宾客提供以展览为主的综合配套服务外,还可为中外办展厂商提供总体设计、特殊装饰、广告制作、礼仪策划等技术和劳务服务。

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人们之所以要投入一定的物质或钱财,是因为希望通过这样的投入能够得到更多的物质和钱财。不想得到收益的投入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不想得到收益的投入也就无所谓投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成本问题。社会对政府花费了成本,其根本目的也正是在于从政府那里得到比这个成本更高的收益或者说效益。相对于企业效益来说,政府的成本与效益关系复杂得多,政府效益是一个综合指标,比较难于评价,而且政府的产出是正效益还是负效益,有时候难以判定。任何一个政府从其本意来说,它都是希望做能对社会带来益处的事情,不管是现在就带来益处还是今后带来益处。从本质上讲,政府行使职能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有收益亦有成本,只有当其收益超过成本时,才是经济合理的。所以,只有会议产业给政府合理纳税,政府为会议产业的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空间时,才是最优状态。

(二)经济学宏观方面的分析――蝴蝶效应。会议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必然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在其发展的同时,由于“蝴蝶效应”(注:“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其他未开发会议产业的城市会通过发展产业的城市为核心会议中心,并且充分肯定其经济价值所在,通过正确的引导,对发展会议产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微观方面的分析――应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1、供给方面。现有会议产业社会总供给越来越多,由于会议产业的投资少、见效快,更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诸多城市的经营机构争相挤进会议产业市场,开拓自己的产业先河。

先来看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求取方法。为了简化起见,有些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将达到充分开发会议产业之前的曲线以一条水平线来近似代表它。这样,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线,它表示在尚未到达充分开发会议产业产量以前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垂直线,它描述达到充分开发会议产业产量以后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由于总供给曲线形如反写的“L”,所以又将它称为反“L”形总供给曲线。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综合。

2、需求方面。由于会议产业的多元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更能促进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都选择开发会议产业,需求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了会议产业的蓬勃发展。

再来看总需求曲线: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I(r)=S(Y),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R,Y),将以上两式联立,把Y和r作为未知数,可得出总需求Y和价格P的关系式:Y=F(P),该式即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公式。总需求曲线AD表明,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总需求曲线是从IS-LM模型推倒出来的,而该模型又是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结合,所以总需求曲线体现了两种理论的综合。

(四)会议产业区域经济学分析

1、会议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条件。①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化都市的形成。②周围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联系区域内各地域网络系统的形成与发展。④经济腹地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与作用。⑤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自然环境。

2、会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①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条件。②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③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相互协调。④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多样的社会需求,应变能力强。⑤经济效益高。

3、会议产业的增长极效应分析

(1)原理。增长极,又称增长核或增长极核。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其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是自身成长壮大和不断向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的过程。

(2)会议产业作为主导部门的意义。会议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优越的自然条件,会议产业可以广泛吸引区内外的投资,通过与其他部门紧密联系,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的整体经济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3)会议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①回顾影响,会议产业部门对为自己提供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②前瞻影响,会议产业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具有引导作用,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③旁侧影响,会议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旅游业、餐饮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重要影响。

三、总结

总之,我国会议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会议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我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议产业理论和市场研究的推动以及经营者和参会者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契合。可以说,中国会议产业的成长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2

为使日本经济摆脱通货紧缩,重回经济发展轨道,安倍执政以后,日本政府开始大张旗鼓的宣扬安倍经济学,并于2013年3月开始实施安倍经济学,其主要目的是挽回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使日本重回持续成长轨道。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日本今后经济战略指针的安倍经济学及日本经济的未来走向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一、安倍经济学的内涵

安倍经济学是由所谓的“三支箭”的经济政策组成(图1)。

一是大胆的金融缓和及量化宽松。日本银行在采取量化宽松的金融政策时,最为重要的策略是把通货膨胀率设定为2%,2%这个数字是世界标准水平的通货膨胀目标,安倍经济学也定这个目标,意在压低日元汇率,摆脱持续了将近20年的通缩。

二是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为了在短期间、有效率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安倍经济学加入了这个策略,其主要手法是加大公共建设投资,以期扩大内需。

三是引导民间投资消费的增长战略。增长战略的主角是民间企业,政府的作用是在有成长性的领域为企业在经营资源、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成长战略是中长期的政策策略,发挥作用和出现效果需要时间。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放松管制、国企民营化、对投资减税、职业训练和教育、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强化国际贸易合作(国际贸易协定)、对特定成长产业的财政支援、能源政策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放松管制。

二、对日本各产业的影响

安倍经济学的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果是造成日元大幅度贬值,日元贬值使日本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股价随之上扬,失业率下降,使日本经济有了起色。日本经济景气向好,企业营收增加导致薪资和家庭收入增加,但是复苏尚未扩展到全体经济领域。日本物价也出现上涨势头,特别是食品价格不断攀升。可以说在以大胆的金融缓和及量化宽松、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消费的增长战略为经济政策策略的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活力。2014年以来,甚至出现一些行业的中小企业由于劳动力不足、工资上涨,而造成企业破产的状况发生,这虽然与日本“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有关,但不能不说受安倍经济学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也很大。安倍经济学实施后,对日本许多产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金融业

从金融动向上看,日元贬值,银行贷款额、日经平均股价均呈上升趋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投机资金涌入日本,安倍上台后射出的前两支箭引爆了“做空日元、做多日股”的交易模式,这种交易模式一度为全球对冲基金所推崇,不过今年以来“做空日元、做多日股”力量呈现出减弱趋势。但随着安倍内阁发表更多刺激经济措施,日本会重新让投资者产生兴趣。比墨西哥或韩国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的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养老基金,被日本养老金账户持有者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29万亿日元(约1.26万亿美元),日本政府正在推动其购买更多股票,并减少对政府公债的投资。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投资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将在今年9至10月宣布提高其在日本股市、海外股市、海外债市三大类资产的投资,每类资产投资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占比分别升至17%、17%、16%,日本债券的投资占比将由60%降至40%,其投资风格的转变将影响日本及世界金融市场。另外,日本通胀率上升预示着日本投资者最终会重新增持风险更高的资产。

安倍经济学对日本股票市场的影响尤为显著,日本股市从慢慢“熊途”转为迅速上升。日本股票市场的日经平均股票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扬,从2012年12月31日的10600点一路攀升,2013年3月8日日经平均股价恢复到世界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至2013年5月达到16000点左右,截至到2014年12月5日为17920.45点,涨幅惊人。

(二)建筑业、房地产业

2013年4月开始实施金融缓和,得益于政府大型补充预算对公共建设投资的增加,在当年的第2季度建筑业的设备投资增长26%,房地产业的设备投资增长20.1%,日本的建筑业、房地产业景气重现。公共投资、住宅投资改善迹象明显。甚至由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上涨而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再加上劳动力不足,出现了一些中小建筑企业破产的现象。而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景气有经济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针对消费税增税而提前消费的影响,随着2014年4月1日第1阶段8%消费税增税开始实施,该行业景气的可持续性值得探讨。

(三)制造业

安倍经济学的经济策略促使日本制造业利润迅速提高,生产也在缓慢上升,设备投资有所改善。与中小企业相比,日本大企业收益得到明显增加。从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和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的动向上看,出现缓慢上升倾向。就业率和人均现金收入也有上升势头。特别是日元贬值,对提升日本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丰田汽车公司由于受日元贬值影响,经营状况得到改善,2014年上半年销售汽车509万7000台,汽车销售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企业设备投资的幅度还不够大,政策红利还没有完全从大企业惠及到中小企业,而且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形成的产业“空洞化”问题也日趋严重。

(四)旅游业

据日本政府观光局2014年8月20日发表的数据显示,2014年1~7月访日外国人游客为753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而在2013年访日外国人游客第一次超过1千万人大关。2014年7月访日外国人游客为126.97万人,创单月有史以来最多纪录,其中中国游客28.12万人,是去年同月的2倍,居各国之首。第2位是台湾为27.93万人,比去年同月增加17.1%。第3位是韩国为25.6万人,比去年同月增加2.7%。其原因是:放松对东南亚各国发放签证条件发挥了效果;中国春秋航空、南方航空增加了到日本的航班,豪华大型客轮增加了到日本九州、冲绳航船班次,为外国人游客到访日本创造了方便的条件;最重要的是日元贬值为日本提供了大量客源。外国人游客到访日本进行消费,对日本的旅游、零售、百货、餐饮等许多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提振作用,对安倍经济学及正在标榜观光立国的日本可以说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而日本观光厅更是设定了新的目标,要使到日观光外国游客人数到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时达到每年2000万人,到2030年达到3000万人。

三、对日本贸易的影响

随着安倍经济学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日元不断贬值。2013年9月22日为1美元兑99.36日元,现在日元兑美元汇率贬值达到1美元兑121.5日元(2014年12月7日)。日元贬值对出口相当关键,从中长期来看,可以有助于日本企业在价格上与世界各国的对手进行竞争,随着日元贬值,出口扩大,日本出口企业应获得巨大利益。理论上日元贬值对改善日本贸易状况是利好,但是,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字,日本2013财年的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13.7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近七成,这是自1979财年以来,日本贸易首次连续三个财年保持逆差。而根据财务省2014年8月8日发表的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贸易收支也出现6兆1124亿日元的赤字,是至今为止最大的赤字。出口是35兆7627亿日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8.1%,与之相对应的进口为41兆8752亿日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14.7%,进口的增长超过了出口的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在出口方面,由于作为出口主力的汽车、机电等领域的企业大多关闭、缩小日本国内工厂,把工厂转移到海外,使日元贬值没有促使出口出现相应的大幅增长。而在进口方面,进口天然气增加、原油价格上涨,以及日元贬值导致进口价格上升,是以上诸多因素叠加致进口额增长较快。虽然最近石油价格大幅下降,但日元也一再贬值,相互抵消,情况没有变化。

至2014年7月日本贸易持续25个月的赤字,连续2年以上形成赤字是由于日本的进出口构造经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已发生了变化。在世界金融危机前的2006年7月,日本的贸易黑字是8511亿日元,当时的日元贬值直接带动了出口的增加,随后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增加在海外的生产,所以形成了现在虽然日元贬值也不能大幅度推动出口的构造。2014年7月日本出口汽车52万台,比8年前减少了20%,而从中国进口的手机等通信机械在这8年中增加了5.4倍。中国已成为制造各种最终制成品的世界工厂,而日本作为出口机械、零件的角色更为鲜明;再加上由于东日本大地震核发电厂被关停进而增加了火力发电所需的燃料和日元贬值,造成日本贸易赤字迅速扩大,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口萎靡所造成的。虽然生产汽车、机电产品的日本企业的利润增加了很多,但由于日本人口减少,市场在不断缩小,与在国内生产相比,日本企业更加重视海外,从而使日本产业“空洞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至今,在日本国内制造成品,再出口赚取外汇的所谓“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日本企业在海外拓展,在海外生产、采购及在海外销售的方式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将会造成日本国家债务持续增加,日本国家债务有比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各国更加恶化的危险。长期的出口低迷给日本经济笼罩上了阴影,日本政府与日本银行的景气恢复设想也因此受到影响。贸易赤字的扩大对安倍经济学的实施是沉重打击,可能会使日本财政状况更加恶化,如何利用日元贬值扩大出口,是安倍经济学战略政策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四、安倍经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安倍经济学面临的负面因素

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本大企业业绩上涨,消费者收入也明显增加,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安倍经济学的促使通货膨胀的宽松货币政策,虽被指有操纵汇率之嫌,但是到目前为止运作颇为有效。采用机动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公共事业建设投资也为许多产业带来了景气,GDP也出现了增长。到现在为止,安倍经济学在促进物价上升和经济成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安倍经济学的实施,需要面对日本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这给安倍经济学的未来走向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1. 2013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日本政府大举投资兴建公共设施,是景气恢复的原因之一。从一些经济数据上看日本经济好像复活了,但是景气恢复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设备投资却没有大幅增加,GDP增长主要是靠公共事业建设投资带动的。据日本内阁的推算显示,2013年度日本国内制造业企业设备投资额仅相当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2007年度的40%。

2.虽然日元贬值令出口关联型企业获利,但同时也使进口成本不断攀升。日元如果继续大幅贬值,将会不断推高进口商品成本,加大企业经营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3.日本又从2014年4月1日起提高消费税至8%,造成国民生活成本上升。很多人为了规避消费税上调而提前支出,造成上调之前的首季消费飙升,之后消费低迷。2014年第1季度的消费与前期比增长2%,但第2季度却为-5%。日本2014年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高达6.7%,而第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萎缩6.8%(年化),这是自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日本GDP中有大约6成来自个人消费,民众消费不足是日本经济难以从低迷中走出来的重要原因,这对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形成巨大压力。在经济状况没有恢复到安定发展状态下,如果贸然提高消费税至10%,有致使日本经济失速的风险。

4.日本对外贸易虽有增长,但贸易赤字却在不断扩大,使日本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日本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问题亟待解决。

5.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及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严重制约着日本的经济增长,并且在1992~2009年期间已成为对日本经济增长作用程度最强的因素。少子老龄化使日本劳动年龄减少,使得日本整体上的就业参与状况十分不乐观,严重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6.现在的政策受益者主要是大企业和保有金融资产、不动产的高收入人群,而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没有受到恩惠,他们不得不承受和忍耐资源和食品的价格上涨。如果不进行构造改革,单靠为调整通货膨胀目标而增发货币,可能只会提高价格,不能使生产扩大。而提高消费税又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从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打压消费和国内需要。

基于不同甚至对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安倍经济学,必然会造成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困难度。规制改革、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环境问题、充实社会资本问题、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问题、人口减少问题、银行体制改革等这些问题都是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长期课题,而日本更需要在农业、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首先进行全面改革,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市场竞争原理,以激发民间活力为前提条件。

(二)第三支箭是关键所在

安倍经济学的成败,关键是看第三支箭成长战略的政策效果如何,这是打开安倍经济学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从税收中支出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经费的基础财政支出显示,从1992年开始持续20年处于赤字状态。由于政治上的失策加上因社会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日本已持有超过1000兆日元的债务。国际货币基金调查表明在纯债务余额对GDP比率排名中,日本仅比国家财政破产的希腊低,处于第2位,远比美国和因财政危机引起轩然大波的意大利高,并预测日本的政府债务减去金融资产的纯债务余额将在2017年超过希腊成为世界第一。

随着国家财政赤字日益扩大,意图单靠用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可能,如何填补巨大的财政亏空是安倍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而且由于国内消费一直被日本政府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大幅度地提高消费税又为日本未来消费增长蒙上了阴影,上调消费税这种牺牲国内消费的做法并非重振日本经济的上策。再加上虽然由于日元贬值对外贸易出现增长,而贸易赤字却在不断扩大,因此采取各种手段促使民间企业经营好转和利润扩大,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以使日本经济重回成长轨道,这成为日本政府的唯一政策选择。IMT警告,除非日本政府将自己承诺过的结构性改革贯彻到底,否则安倍经济学可能会面临失败。如果企业效益不能大幅增长,国民收入得不到同步增加,民众消费不扩大的话,这个政策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形成企业利润降低、国民收入减少、国民消费减少、企业利润降低的恶性循环,使安倍经济学这个政策夭折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安倍经济学的实施对日本的产业、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都已显现出来,可以说现在已到了决定安倍经济学未来的关键时期。在日本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只靠货币政策恐怕无法解决长期通货紧缩的难题。日本应运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赢得的时间,完善少子老龄化社会所需的劳动力市场、税制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社会保障等结构改革,配合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发挥政府、央行与民间企业、民间金融机构的合力,实现中长期经济增长。安倍经济学的成败,会对日本、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加快第三支箭执行的力度和广度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第三支箭是实施安倍经济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日本政府采取怎样的增长战略政策,能否取得战略上的突破,对安倍经济学的成败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吉村弘.「経済を見る眼からみたアベノミクス[J].やまぐち経済月報,2013.(7):2-13.

[2]読売新聞,2014-08-23.

[3]中原美絵子など.「おもてなしで稼ぐ[J].週刊東洋経済,2013.(10):38-41.

[4]朝日新聞,2014-08-21.

[5]本田悦朗.アベノミクスの真実[M].东京:株式会社幻冬舎,2013:22.

[6]刘瑞.日本长期通货紧缩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争论、政策实践及最新进展[J].日本学刊,2013.(4):69-89.

[7]新井美江子 池田光史 山口圭介.日本国債のタブ-誰も言えない新たなリスク[J].週刊ダイヤモンド,2013.(10):28-57.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3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现实情况中的美国的贸易状况与理论直接相反。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它也会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作为劳动密集型国家的中国,也会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实际问题上会出现偏差,文章以此为例,从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公司成本收益以及国内市场绩效等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对国际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的选择。 

一、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 

产业经济中所提到的市场结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以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场结构一般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的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来衡量。 

由于规模经济鼓励一个国家生产一种具有优势的产品,不同国家的企业生产专业化产品之后进行进出口贸易。通过这种方式,将全世界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但产品差别化生产是一种对产品进行多角度开发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一种产品拥有更多种生产的可能。因此,由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分析得出,国际贸易更加容易被选择,而对外直接投资被选择的可能性较小。 

同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一个受到政策保护国内的公司,在国际上将要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为了在国际市场提高其商品的竞争力,会在国外市场确定比国内市场更加低廉的价格。这种情况在贸易规则中是不允许出现的,这是典型的倾销策略,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这类公司的首选。此外,若这类外国工厂供给低成本并且有差异产品,这种产品的产生容易造成“价格歧视”,这也是贸易规则所不允许的,那么它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会变得更大。 

二、从公司成本收益角度分析 

成立一家公司需要投入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宣传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一家进行对外贸易的公司,除了以上成本之外还得承担进出口所需要的关税和运费。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公司就可以节省进出口所需要的关税和运费,但这也同时会增加海外工厂运营的固定成本,如国外的信息成本及政策性费用。因此,对外贸易或者直接投资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與微观层面的公司直接相关。因此,利润的高低成为决定选择重要参考因素。 

同时,公司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也会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单位售价较低的大宗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煤矿等,无论是选择何种运输方式,运输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同时,单位产品售价虽然高,如化妆品、酒水等产品,但含较高关税成本;以上两种均不适宜出口而适宜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因此,生产此类商品的公司一般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此外,如果一个海外工厂的运营固定成本比较小,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可以提高利润。例如,中国为吸引外资所给予的外商优惠政策,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海外工厂运营成本。当公司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日常费用相对于价格来说较高时,这些无形资产的支出鼓励企业拓展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例如手机、汽车、电脑等产品。 

三、从国内市场绩效角度分析 

研究表明,受教育时间越长的劳动力,它的人力资本能力越强。美国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因此它出口那些要求具有熟练劳动力的产品的机率越大。这就使得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占有比较优势,它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然而,当别国超越了此种优势之后,美国又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取得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大的比较优势,这就出现了一直被追赶却难以被超越的现象。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高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受破坏程度最低的国家就是那些拥有大量科研人员和大批熟练技术工人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稳定性较强。而这些人力资本能力十分强盛国家,更倾向于进行进出口贸易。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

学科体系传统经济新型经济

[分类号]F062.5

1 信息经济学提出的背景

信息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其启蒙思想最早出自凡勃伦的《资本的性质》(1919年)。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提出信息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这一概念,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而其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丁・斯蒂格勒(c.Stigler)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乔治・丁・斯蒂格勒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结合加以研究。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B0年代中期,在经济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和介入之下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及其所属研究领域的认识尚未实现统一。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国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和信息活动;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经济与经济活动;前者侧重于微观,偏重理论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宏观,偏重应用实践。从研究整体情况看,前一理论体系似乎更为人们所接受,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获得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更有多位信息经济学家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战略地位的凸显、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形成、信息市场作用的加强,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形成和发展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以指导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桂学文、娄策群编写的《信息经济学》(以下称为“桂著”)于2006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该书是桂著作者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并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下文将对其特色进行详细阐述。

2 桂著的亮点与特色

2.1

有机融合了两种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经济正经受着各种波动与考验,作为研究信息经济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范畴与学科体系,新现象、新问题随时出现,需要相应的理论归纳与理论指导。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赋予信息经济学新的含义,不能仅局限在源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进的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不能把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的分析排除在外,只有把众多信息经济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将互有联系但又有差别的内容加以融合,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最终推动信息经学的发展。

桂著在前言中提出:信息经济学是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到这一研究体系中来。

该著作的内容安排正如上述所言,对信息不对称角度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与信息科学角度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三章,介绍与信息经济分析有密切关联的一些经济学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理论等。第二部分四到八章,主要讲信息经济活动。按照从小到大的信息经济活动的递进序列,分别阐述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内容。第三部分第九章讲解信息经济活动的效果反映与评价,内容为国民经济信息化。

2.2对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提出新的见解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学科体系尚未定型,桂著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认为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层次结构。就其门类而言,信息经济学由普通信息经济学和专门信息经济学两大门类构成,每一门类又是由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组成的知识群体。普通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经济领域中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信息经济和信息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一般原理与共同规律。专门信息经济学是将普通信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应用于专门的信息领域,对某些专门的信息经济活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分支学科。这种体系分类方式比较新颖,国内尚未有同类提法,体现了桂著作者的创造性与丰厚的理论知识积淀。与其他学者提出的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相比,如按研究性质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按研究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广义信息经济学和狭义信息经济学等,更具有直观性。这种体系分类方法对信息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3专门阐述了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桂著从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组织的影响、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便于读者对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辩证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对传统经济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企业的影响,改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手段(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企业工作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其次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第一产业不断升级、第二产业不断升值、第三产业不断增长。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边际效益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厂商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通货膨胀与事业理论的影响。在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经济应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信息经济时代产生的种种问题?桂著对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的阐述为企业家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4辨析信息经济与其他新型经济的辨证关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概念,如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比特经济(bit ooono一my)、知识经济(knowledge―b8sed economy)、智能经济(intelligenoe―based economy)、后工业经济(post indus-trial eoonomy)、新经济(new eoonomy)等。人们对这些

概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这些概念的定义并不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容易引起混淆。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桂著在第一章中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economy 0f net_work、network economy或intemet economy)的关系进行了详尽探讨,便于读者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有更好的认识。

桂著认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从关键资源来看,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②从内容范围来看,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组成部分;③从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关键资源、产业结构、核心能力和组织方面:信息经济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而知识经济强调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在核心能力方面,信息经济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而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管理方面信息化管理是信息经济时代主要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知识经济则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内容。

对于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关系,桂著认为两者同样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在于两者产生的时间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2.5对信息产业经济学进行阐述

桂著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经济学(informa-tion industry eeonomics)研究内容,但根据靳娟娟在《信息产业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及方法论研究》一文中对信息产业经济学定义的描述:信息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信息产业结构为研究核心、以当代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宏观及微观)为经济学基础。系统研究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结构构成、分布与成长、关联与组织、控制与优化的一门独立的信息经济学的应用学科。桂著在第八章用大量文字对信息产业的概念、特点、地位、经营与管理及信息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以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对信息产业经济学的介绍。

2.6注重基础理论,强调实际,采用案例教学

桂著绕开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结合国内外信息经济发展的实例,大量运用事实、数字、生活化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零散的材料系统化,给读者以阅读的享受。如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阐述和对信息经济学原理的论述,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另外,在信息产业发展的集团化、规模化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问题上,一直联系我国社会现状,用实践印证理论,把经济学、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经济学界、信息学界的思维意识、具体行为相联系,并重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实际经验,这些论述对我国信息产业商品化的开拓发展,尤其是对其生产经营及产业运营具有指导意义。

3 桂著不足

桂著除有以上特色与亮点之外,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两点:①在不对称信息经济的研究中未提及博弈论的理论。博弈论作为当前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与信息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得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变得日益凸显,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对信息的研究,特别是重视信息不对称对个人选择及制度安排的影响,而这种关注与重视则直接导致了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并推动其向前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被桂著所囊括,是其不足之一。②缺少对信息经济学新兴起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如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信息机构经济学、信息资源经济学等。

4 总结

总体来看,该著作观点新颖,见解独特,内容通俗易懂。在实践上,对我国信息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理论上,桂著中的一些独特见解,将对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助于信息经济学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肖勇.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8,52(4):134―137

[3]肖勇.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4]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6]骆正山.信息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序

[7]朱雪刚,李春梅.情报学视域下中国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维度.情报杂志,2008(5):10―12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5

摘要:长期以来,企业数量与规模一直是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利用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产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研究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越是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应当重视企业与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片面强调“做大做强”。本研究还为理解地方政府与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的冲突提供了区域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关键词:工业企业;数量;规模;区域经济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劳动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投入,通常情况下,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与劳动力、资本的投入量和增长速度正相关,而且根据新增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存在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1999)。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较大的企业数量常伴随着较大的经济总量。但企业数量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平均意义下企业规模的下降,导致规模经济的损失。通常管理学研究企业规模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对其市场竞争力与经营绩效的影响。经济学中对企业规模与数量的研究主要归属于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不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整体,关注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产业经营绩效与发展阶段(钱德勒,1999)。管理学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与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区域层面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企业数量,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对企业空间集聚效应的研究。以后产业集聚的研究得到较多的关注,成为区域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但区域经济学很少关注企业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从企业与产业层面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区域层面?举例说,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呢,还是推动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经济更重要?根据管理学的研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数量与规模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投入期与成长期的企业需要重视量的扩张;对进入成熟期与衰退期的企业,深入挖掘其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水平(黄修权、顾银宽,2004)。那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企业数量与企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差异确实存在,是否有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有相关性、又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区域经济的?以上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文章结构如下:在提出问题后,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第四部分将全国作为一个区域,分析企业数量、规模对经济的影响;第五部分对全国31个省级单位企业数量、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之所以分省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汇总数据可能会损失个体信息;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面板数据的分析可能揭示出企业数量、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产业经济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34-2

0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一门应用性课程,也是目前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经济学的前沿课程之一。它以 “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它不仅包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内容,而且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等课程有不同程度地交叉,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课程。因此,对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改革进行探索,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期“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架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通才―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历史演变。新时期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体现出创业与创新的结合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首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当今社会的“人才”,不仅仅是德才兼备和具有某种特长的人,更是集综合性知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于一体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可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作为人才供给的主战场,高等院校应将国家教育方针、社会实际需求和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实施,从而最终实现高素质、综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涌现。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宏观视角可以看出:教学改革做到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那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就应调整为集学习能力与策略、创新性思维、探究能力以及沟通与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培养目标。(见图1)

然而,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课程,实用性较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该类专业人才需求较大。从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目标来看,要达到熟知产业经济学理论;紧跟当前形势,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能分析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景等能力。这对学生来说,需要进行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学习。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并具备分析和解决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将会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不仅传授经济理论知识,更要结合经济时事或国内外案例,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树,通过解决实际案例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人才培养目标的教与学双轨实践改革

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多是传统式教学方式。从学习场所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很少在课下延续学习;教师也重视课堂这个主战场,忽视了课下这个潜力巨大的辅战场。从课堂参与度来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率较低,教师为保障教学进度,“一言堂”的情况较多。长此以来,课堂中教师讲授多,学生以被动接收为主,课下主动性自学较少。学生主动性思维没有被激活,上课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亟需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的改革,处理好教材内容与课外现实案例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的关系。

2.1 具备甄别教学材料的能力

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与“大数据”影响无处不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每日主动或被动获取的信息量之大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因此教师仅讲授教材的内容是不能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然而课外材料多且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开展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具备甄别、筛选、加工、处理或整合教学材料的综合能力。

教师首先需要开拓个人教学视野,关注课外相关资源,并做好一定的记录,其次研究产业经济学阶段性课程目标,选择课外的经济学现实案例或相关资料等,灵活适度适量地将课外资源结合于课堂教学或用作学生课下阅读任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的补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改革的热点和研究成果,同时培养了其阅读、思考、明辨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

由于a业经济学学科的理论性强,有些理论如果脱离了案例则晦涩难以理解。而且经济学知识关联性强,基础理论理解不到位的话,很难深入地展开学习。教与学的活动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教师“迫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讲授式。而教师的课堂讲授又使学生滋长了懒于思考的情绪。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很难提高到创新性的高度,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独见性和个性化的培养。因此,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案例探究、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助于其化解知识和理论的难点以及教学重点的达成。

首先,教学准备不仅仅指的是教师的单方面准备,还应包括学生对教学的知识准备和思维准备。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可能就某个问题与教师达成共识或提出个人的理解和观点。同时,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再次投入到课下的阅读中去。其次,课堂活动中,教师精讲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梳理和小组内研究,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讨论。教师认真听取学生发言,课下整理课堂反馈,并积极调整下一节课的内容与课外材料。做好备课工作。学生则可以继续研究课堂中案例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阅读,不断构建自己的知R体系树。当然教师在这三个重要环节中的定位是观察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和实施者。三个环节中二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见图2)

2.3 实施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随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学效果评价势必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不仅仅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与实际效果。因此它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体现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关注,同时体现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方向指引。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一级指标的选取是仍以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学习能力与策略、创新性思维以及沟通与实践能力,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二级目标的确定遵循系统性原则,阶梯式量化考核,既有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的考核,也力求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每项评价采取三个A、B、C三个维度,最终评价结果采取学生自评、他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达到了简易操作、量化清晰,动态性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构建目标。(见表1)

3 总结与思考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高速更迭,知识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教学材料的选择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教学效果的评级性。面对授课对象的为“95后”新的大学生群体,在教学中还要注重“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影响,不断更新教学材料,改革教学思路,探索实施互动、参与、合作的翻转型课堂教学,增加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培养新时期的《产业经济学》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兄武,陆丽,唐忠明.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11(04).

[2] 杨美丽.基于市场经济实践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3] 董自光,汪曼.基于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视角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