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 基于SWOT分析的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团场城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以双河市为例 浅谈城镇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城乡统筹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启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探索与建议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抚松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析 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问题研究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推动师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中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3-05.

[9] 颜廷平.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与当代,2011(1):12-15.

[10] 马 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11] 潘自立.塔里木河的变迁与罗布泊的演变[J].第四世纪研究,2009(3):232-240.

[12] 阎东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1):54-57.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乌鲁木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4] 陈宇光.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4):43-46.

[15] 王康熙.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7):79-80.

[16] 冯 浩.一路一带战略下国际通道建设问题的思考[J].综合运输,2014(10):29-34.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格局

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完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处于新型城镇化逐步渗透并推荐的中间时刻,必须把握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又要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中求发展。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重要思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集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城镇化。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发展过程保证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功能完善等方面。新城镇的“新”就是要以提升城市的综合文化水平、公共服务设施等为中心,逐步使城镇发展成为宜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不是发展城市,大拆大建,而是要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农民不断向城市转移。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挺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时下存在不可小觑的困难和问题,具体上讲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着:

(1)资金支撑较弱,经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脱离经济支撑而发展城镇化建设几乎于痴人说梦。就河南省目前状况来讲,全省无主导产业,大型集约企业数量较少,就长远发展来讲,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2)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平衡,局部发展势头高涨,也有部分城乡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城乡总体规划不近科学,成模板的粗线条规划较多,但体现全省特色和个性的规划几乎没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均出现趋同性。

(3)现有城镇功能不近完善,不满足居民各项需求,基础设施不健全,城镇化建设是涉及到居民户籍管理、个体劳动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但眼下配套政策缺乏,勉励的政策不多。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的政策,但在还存在较多不健全,有待政府提高。

三、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建设的指导原则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强和提高,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涵。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迫在眉睫。

(1)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民众更新观念,政府加强引导工作,形成加快发展的综合动力。

(2)做到统筹兼顾,适度发展,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构建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主要研究制定具有河南省优势,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总体规划。

(3)市场引导为主,产业依托为辅,为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发展必须依靠产业依托,城镇发展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四、优化新型城镇格局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要有科学的定位,要站在一定高度,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提出主要措施。突出城市特色,立足科学定位。河南省要依据新的调整后的总体区划,立足于现有的基础条件,建成区面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规模等,结合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科学明确定位,制定详细的规划制度。从而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地区。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要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区框架,构建城市竞争平台。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主要城市要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自我均势,从速建设新县城。加快构建河南省大市区道路交通分布。完善主要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修复,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充分发挥郑州的枢纽工作,加快建设郑州到全国各地高铁及高速公路,并加大力度建设省内高速公路,逐步落成以郑州城区为中心的通达无阻的交通网络。

(2)以产业支撑为引导,逐步提高省内综合实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只有经济提高落实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城镇人口集中转移、扩大规模和完善城市各项基本工程。强化产业支撑。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健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解决城市人口扩张带来的就业压力。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3)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品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总要思想。这是城市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推进城市管理体系创新,以新的城市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人、发展人、提高人,必然会给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加强城市综合整治。要通过加强综合管理,全面提高城镇规划,努力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并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高效能经营城市。一是继续深人搞好土地经营。二是经营城市基础设施。要尝试大胆引人BoT(建设―经营―转让)、Bro(建设―转让―经营)、B00(建设―经营―享有)等新型融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和国外资本。

五、结语

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将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具有我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关键性特征。安阳市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调整对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以至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涵。本项目通过对安阳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分析,研究优化布局提升安阳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问题及建议,对于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融资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 问题与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而融资机制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化的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缺乏多样化、存在巨额的资金缺口、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且缺少完备的配套设施,这些问题必将会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生态化、集群化及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特征是统筹和规划城乡一体化,要求是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水平,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格局——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离不开融资机构的保障,因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机制,提高相关资金保障能力,为更好的推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1000万左右,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对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对融资需求提出更高的标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资结构上应当加快调整,提升城市功能,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公用事业建设资金需求及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桥梁、隧道及水电气暖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城市的承载压力变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其主要体现在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长且经济收益较低。特别是在对城市的交通道路、水电网进行改造时需要的一次性投资较大,这不单纯是通过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所能解决的,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属于公用性建设项目,其存在明显的使用周期长的问题,有些项目甚至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二)公用事业建设资金需求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主要包括燃气、自来水、生活用电、公共交通等。对公用事业建设投资是人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且收益对象是一部分特定的社会成员。由于公用事业其本身的特殊属性,且价格在经营上也有一定的垄断性。在城市建设中公用事业必须依托于特定的城市环境,因此会有很大的地域性,影响公用事业的价格因素也不一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贷或民间融资等方式来实现。

(三)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设施。其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基础性和广泛性。同时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其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参者,其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是公共服务建设所必须的。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缺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主体较为单一

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市级以下的财政力量比较微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没有存在多样的形式。城市基础设施的属性是公共产品,其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来自民间的资金比例相对较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二)融资方式缺乏多样性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机构是融资的主体,这就直接造成了政府需要承担几乎所有的风险,债务依存度过高给新的建设资金带来更大的压力。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以土地换投资的形式,这就导致了融资方式的单一,使得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的制约了城镇化建设。

(三)缺乏融资渠道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融资渠道也是造成现在资金缺乏的主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国家的金融机构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收紧,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过高,这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阻,因而对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方面的资金不足。如果能够大量的引导民间资本的加入就可以很好的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但实际上民间资本进人的门槛太高,不能够解决该问题。

(四)融资平台存在风险较大

近年来,融资平台已经成为主要的运作模式,但是当前对融资平台存在监管的缺失,融资规模的大幅度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大,同时在很多地方也存在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镇化建设资金的短缺。

四、创新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城镇化建设进程在逐步加快,要想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就必须创新融资机制,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

目前对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分类主要包括两大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主要表现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例如居民的基础教育、城市的减灾防灾系统等,私人产品主要是指诸如房地产项目等,这样的产品只能满足社会中一些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因此,只有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合理的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进行科学界定,才能有利于提高融资机制的科学有效运作。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平台进行科学规划

地方融资平台目前承担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从长远利益分析,这对城镇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对融资的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平台进行科学规划,首先是要对融资平台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其次要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最后要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内控制度及治理结构进行逐步完善,从而更好的规范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平台。

(三)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金融信贷,因此要想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就必须建立与开发性金融的合作机制,完善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保障机制,除此之外要对吸引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城镇化建设中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

(四)积极将民间资本引入城镇化建设

民间资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建设渠道及探索公私经营模式等方式,将更多的民间资本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秦海敏. 如何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以河南省为例[J]. 市场研究,2011(04)

[2]王静,张玉梅. 建立合理融资机制的有效途径探讨[J]. 商业经济,2010(21)

[3]于壮,玉山,吾斯曼. “银政合作”融资机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4]唐好军. 建立和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的思考[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9)

[5]张艳纯,葛小南. 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08(02)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城镇化土地制度金融创新问题与建议

一、引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人口的城镇化当作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了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制度与供应问题

我国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在这个前提下,两者的附属权益是不一样的。而且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在有公共利益需要时可以收归国有。这样以来,导致我国的广大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城镇化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同时,在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下,土地利用率低,土地供应不足,难以保证城镇化的土地需求,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2、地方财政和土地市场泡沫

过去十多年的传统城镇化,是以土地扩张为特征的,忽视了城镇化的内涵。正是城镇化带来的土地扩张和1994年以后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助长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方式实现更多收入。而且地方政府人为控制土地供应,导致了企业高杠杆购地、土地市雠菽。正是居高不下的土地价格,也助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攀升,导致更多的房地产泡沫,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3、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人口总量越来越多,但是大量农民工流动到城镇,却没有获得城镇户籍。在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民工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但仍没有获得市民资格,而且社会中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现象,这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与此对应,市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等权利非城市户籍者是无法同等获得的。这些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广大农民同胞不愿意到城市生活,究其根源还是我国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同步发展,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4、盲目粗放发展带来继发问题

中国所经历的城镇化过程,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质量水平比较低。在无序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土地供给短缺、优质耕地被占、环境恶化,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说明盲目无序扩张,使很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的繁荣,忽视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而且,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城市有明显的偏倚,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所以,应该摆脱传统的城镇化道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1、借鉴国外经验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以上,国外城镇化经验告诉我们,当城镇化率达到50%―60%时,社会矛盾往往集中爆发,大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或缩短出现这种状况的时间。当前,我国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上述诸多问题。值得借鉴的发达国家在推进城镇化的策略方面主要有产业服务化、城市群建设、逆城市化和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国应该结合具体国情,有所甄别。

2、城镇化需要做好城镇规划

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关系,建立城市之间的整体协调机制,编制统一的城市规划,建立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当前土地的城镇化速度远远高于人口的城镇化和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眼光,城镇化建设中城镇不断扩大用地规模,建设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城镇化率当作主要政绩指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镇化的建设规律,缺乏科学发展观指导,进而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阻碍了城镇化的正常发展。

3、政府加强金融创新

有研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政府数以万亿计的投资与花费。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政府来说将是一个巨大投资缺口。同时,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势必会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过去与现在,资金来源都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应该首先改变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作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加强金融创新,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例如:税收融资、公私合作、发行市政债券等。

4、以人为核心,提高质量和水平

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融合、协调、同步发展。总理更是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应该把人口的城镇化当作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国的城镇化,注重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当然,城镇化并不能解决有关发展的一切难题,应该客观看待。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与此同时,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也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但是,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在关键时刻,有必要去寻求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盛培宏.城镇化视角下土地制度改革[J].特区经济,2013-07-25.

[2]王妍蕾.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群众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07-02

总理于2007年在苏南调研时提出了我国不仅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也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张。然而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稳定的社会关系不断被打破,各种矛盾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如不加以科学引导和平衡,势必给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压力。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和教育群众心理成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新型城镇化

不同的学者对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同的诠释。耿明斋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有规划的、开放的、集约的城镇化。0喻新安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征的城镇化。大多数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解的共通点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城乡互促、生态环境和谐宜居、社会服务机能健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共促的城镇化。

(二)群众心理

群众心理在《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称为“大众心理”,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支配和调节群众行为并被掩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群众所共有的内部心理状态。群众心理包括群众的认识、观念、情感、态度、愿望、需要和行为倾向等等。具有暗示和模仿性、行为的感染性、从众性、被诱性、无批判性和非理智性。处于群众心理中的个体在某种情绪情境的影响及诱导下,极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对自己行为失去判断能力,并在法不责众的观念影响下作出过激行为,如不及时疏导情绪、引导行为,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文章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相关问题对70户居民进行了的调研。其中男、女分别占总数的51.1%和48.9%,年龄呈正态分布,调查对象中64.44%为农业人口。在调研中发现群众在对新型城镇化核心的理解77.8%认为是城乡一体化建设,13.3%认为是城市建设,极少数认为是乡镇建设。在城镇化建设对城市与农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42.2%的认为起积极地协调沟通作用,55.6%认为是社会正常发展现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群众的学历层次偏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知不足

调查群体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小学、初中、高中及技校、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占总数的6.7%、33.3%、24.4%、26.7%、8.9%。由于学历水平偏低造成了群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认识不够。在对群众心中理想城镇化最重要的建设目标的调查中只有26.7%认为和市民享有平等机会比较重要,对文化传承建设的认识只有4.4%。对新型城镇建设认知不足。

(二)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群众心理对政策执行力信心缺失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政策执行过程没有充分听取民意、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查发现:改善居住环境;抓建设工程质量;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功能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政策执行过程不够公平、公正、透明,没有考虑农户意愿;政府部门对农户施加强制性的压力;生活方式和质量没有得到提高;不能与市民享受同等权利等问题造成了群众心理对新型城镇建设中执行力信心缺失,从而阻滞了建设的步伐。

(三)群众心理对新型城镇建设的态度不积极

通过调查发现,群众在新型城镇建设之初对这项能切实改变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政策都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有42.2%表示积极拥护政策,42.2%表示根据赔偿情况而定,15.6%表示无所谓都行。但随着该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过程不文明、强加施压等行为损害了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得群众态度、意愿不断的发生改变,关于搬迁时的态度有48.9%表示很不愿意。

三、群体心理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

(一)群体的认知水平偏低,对事物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整体的学历水平偏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存在个体差异,从而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只有13.33%表示听说过并且非常了解。

(二)缺乏有效沟通,宣传方式单一

在对政策的了解渠道调查中73.3%的人群是通过新闻、网络中获取信息,17.8%人群是从他人获取信息,6.7%的人群是看政府的公示文件中获取信息。但由于农民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偏低等因素影响,电视传媒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针对电视化的政策宣传中因农民群众的个体差异和选择节目的喜好不同,从而使政策宣传产生了局限性,失去了力度。另外基层干部在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时宣传方法缺乏科学有效性,使得群众对政策的了解比较片面,造成了群众心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同感缺失。

(三)基层部门对群众心理缺乏认识

基层部门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对群众心理及需求缺乏认识,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调查中发现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比较忧虑的主要有:担忧各项支出费用会不断增加难以承受占68.9%,对适应新生活表示忧虑的占42.2%,担心邻里关系变差占31.1%,担心环境不好生活不便占20%。不太愿意进行新型城镇建设的原因主要有:感情上留恋祖辈留下的地方;不便于耕种,开销大;生活不便;环境不适应等。与现在相比,觉得建设后将失去农村田园生活;邻里关系;传统习俗的乐趣等。同时农民群众在户籍改革;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健全完善;创业、就业培训及帮扶;城镇之间的平稳过渡发展;生活经济保障等方面比较关注。然而少部分地区或基层干部没有充分了解群众需求,执行过程偏离群众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降低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度。

(四)基层部门的执行方式不当,造成政府公信力下滑、群众心理不平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平稳过渡,需要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在执行政策时做到在资源分配、利益调整时具备公平、公正、透明的执政过程,较高的公信力和使命感。但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基层部门在执政时不计后果采用不当的工作方式,侵犯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农民群众受到权势压迫,并对政策产生了歪曲理解,使政府形象的公信力下滑。同时简单不当的工作方式及问题解决的不透明化使利益分布不均衡、不公正,使得农民群众心理趋于不平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阻力。

四、科学引导群众心理的建议

(一)引导群众正确认知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政策的正确认知是执行工作的基础保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要正确引导群众心理对建设主旨的认识,避免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时效性

如勒庞所说“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接受。”基层政府和媒介要积极扩展政策宣传的有效渠道,掌握宣传技能,同时要运用群众语言开展全面、多元化的宣传工作,培养良好环境氛围,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用生动形象、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宣传时效性,引导农民群众对政策的正确认知能力,提高农民群众在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参与热情和动力。

(三)服务群众,端正态度,积极转变基层部门形象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部门及干部的公信力和正面形象是推进政策平稳开展的前提。在建设过程中基层部门及干部要转变做事方法和职能,放下姿态,加强服务意识、自我建设和教育,坚持执政过程中政务的公开透明,多监共管加强监管机制,切实将国家制定的惠民政策落在实处造福农民群众。

(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心理需求,积极解决问题

张九如先生曾指出“懂得群众心理,领导群众便能得法;不懂群众心理,领导群众必不能得法。”因此基层部门及干部要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充分了解和掌握群众心理,积极采纳和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要特别关注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群体的生存保障、拆迁安置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解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面临的困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打好群众基础。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石川河;土地安全;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58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移到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现阶段已经在农用地治理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工程建设,对确保国家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土地工程应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加良好的土地,这其中还存在合理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的质量提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在人居环境方面做更多工作。这就需要健康、持续、稳定的建设用地投入作为基本保障,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1-3]。

1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1新型城镇化基本情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4,5]。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6,7]。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合理处置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的生态关系,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1.2科学技术破解城镇化发展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瓶颈日益凸显[8-11]。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以粗放式用地、用能的方式不断扩张,在土地开发利用前,未考虑土地质量健康问题,导致多地出现“毒地”现象,危害人类健康,整个过程处于“亚健康”状态。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居环境差距大。过多的优势资源集中在区位条件较好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反之部分区域的发展投入较少,经济水平不高,周边环境呈脏、乱、差趋势发展,再加上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差异,使得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阻碍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城市功能不完善,设计实际不匹配。在前期规划中不根据实际开展相关工作,完全不遵从科学依据,不持有科学态度,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脱节。建设资金量不足,发展需求难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复杂、投资项目多等问题,单一依赖财政支出,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导致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的问题。

1.3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市场潜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我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49年,较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水平较低,但是速度快。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7%,但與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低了近7%,与高收入国家差距更大,还有很大发展潜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2]正式,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可见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根据近10多年来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陕西省2000—2018年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靠近,2019年达到59.43%。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发源地和桥头堡,近年来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趋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必将会对省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抢抓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有力机遇,瞄准特色小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注重科研引领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为陕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2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模式——以石川河为例

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综合整治项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项目建成后,将生态建设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2.1前期治理

土地安全是确保人居安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土地治理”科研攻关,针对建设区域内存在的土地质量脆弱、生活、建筑垃圾围城、土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采取科学手段,开展前期调查、技术研发、问题治理、工程实施以及后期管控,对区域内的污损土地进行全面治理和维护,从根源上解决土地“亚健康”的问题,以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区域整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2.2生态环境建设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生态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的“生态命题”,表明在国家层面已经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予以紧密关联。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定是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前提的。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应该被综合考虑并加以利用。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只有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全面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以富平石川河为例,通过GIS、GPS、RS等技术,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建立生态本底,设置生态调控单元,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项目开发的建设重点,最终形成利于人类生存、提升环境质量的生态结构。在微气候改善评价方面,对项目前后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环境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城市城镇边缘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该项目不仅使石川河局部微气候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有效缓解了富平县的城市热岛效应。整个建设过程,将“绿地系统”转型为“绿色基础设施”,将“开敞空间”营造为“绿色廊道”,将“城市片区”整合为“生态功能区”,切实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好“生态本底”与“绿色根基”,创造了一个更为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

2.3智慧人居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时代交替,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入普及的浪潮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逐步迈进智慧化时代。有的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其核心是让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石川河提出了智慧人居的概念,依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以智能家居、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为切入,创新研发了智慧人居社区平台,全方位构建了“人物互联、业务在线、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的社区运营生态,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智能优化。

2.4运营模式创新

在运营模式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提升土地价值为核心的综合开发运营模式。由企业足额垫付项目费用,改变了政府担保金融机构贷款的模式,将企业收益与项目质量互相绑定,既解决了政府资本不足的问题,又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达到双重目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辅助功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运行的经济支撑方法。石川河项目运用该模式,不但带动周边经济效益增长,同时又吸引多个知名企业前来投资[14,15]。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作思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系统化提升的科技研发。要全面创新,加强土地整治、城市综合体建设、土地开发研究、净土生态治理全方位创新,采取规划先行,高起点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重视土地整治、绿色建筑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转化,进行产业化模式推广,通过同网(物联网)、同台(通用功能平台)、同数(数据体系)、同效(高效运营数据中心)和同制(制度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度标准化体系,将科技融入建设环境的提高,让人居环境更加智慧化,最终实现农业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开发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4.1以土地安全为核心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新型城镇化产业落地的首要任务应以科研作为支撑治理工程实施及应用的基础,确保土地洁净安全。从研究角度出发,应着力净土新材料、新技術、新装备的研发,从而保证人居用地土壤环境长远安全,保障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4.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导向的新方法、新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新型城镇化下生态环境建设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重点针对工程项目区域,开展城镇生态环境评估研究;针对陕西城镇生态环境的典型问题,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新技术及新材料研发;开展城镇生态环境管控的新方法及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