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1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发展中的阻力与隐患,说明中医药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方法:以在中医药大学的学术讲座和与学生的座谈与临床调查反应出来的现象看其本质。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部分毕业生临床实习不懂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只会看西医的诊断指标辫病施药。结论:中医教育从招生弊病到教学课程顺序没有按阶段性设笠,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创新,应激发毕业生在临证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与现代医学辫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单纯西医药治不了的疑难病症。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3.3加强临床带培
中医是实践医学,要选择纯正的名中医带培毕业生,使学生掌握四诊要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要点,能够在临床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单纯西医治不了的怪病、奇病、疑难病,培养出真正的名医大师,中医药才能发展。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2
笔者试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总结中成药名英译的目的。其一,在医药学层面上,其英译是为对外传播及推广中医药学知识。由于中成药是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核心概念进行命名的,中成药名便体现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而这些始终未被国外人士普遍认识和理解;其二,在文化层面上,中成药名的英译目的尤为重要,即是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深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太极丸”、“木香顺气丸”等都能体现出中成药名中涵盖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成药名的英译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播,也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其三,在商贸层面上,中成药名的英译是为促进药品更好地流通海外市场,促进中成药品的国际流通和推广,以提升中医药产品在世界商务环境下的软实力和经济硬效益。
二、“目的论”指导下中成药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探讨
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中成药名英译的目的,笔者拟对中成药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做出如下探讨:1.标准性———统一核心概念如前所述,中成药名英译目的的明确是为了最终达到理想的翻译结果,使翻译标准、规范。中成药名英译是否标准规范将直接影响其对外传播与推广的质量。标准性的意义之重大,自不必说。然而,何为标准性?怎样使其标准化?目前,在理论及实践中,对于“标准化”的认识仍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中医药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即是统一中医药术语,保持同一英语译名。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例如“三焦”的英译有“threeburners”,“threeheaters”,“threewarmers”,“tripleenergizer”,“threejiao”,“triplejiao”,“sanjiao”等,若是按其理论,要标准“三焦”的英译,就必须为其选择一个统一的英译名。这明显不太现实,因为作为英语中的普通名词,“three”和“triple”意义相同,若是强求统一,势必引起又一争论。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范围的厘定,不应是术语的翻译本身,而是其核心概念,如“三焦”中的“焦”,这与李照国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中成药名是由中医药术语加上功效、剂型名称等构成的,对其英译实行标准性原则,也应是统一其名称中的核心概念,而非翻译本身。在这里笔者认为,中成药名中的核心概念,除了中医药术语,还应包括药物剂型。目前中药和方剂名称的翻译日趋统一,已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的要求,包括剂型的翻译国内外也较为统一,这些都能为中成药名英译的标准化提供借鉴。2.普遍性———以英语普通名词代替拉丁文翻译中医药核心概念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必须得创造出能够被译文接收者理解并接受、且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有意义的文本。中成药名英译的译文接收者是将接受、使用、购买或服用中成药的海外人士,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中文及中医药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其英译应首先达到通俗易懂,能被译文接收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用英语普通名词而非拉丁语来翻译中医药术语的核心概念可达到通俗易懂、普遍接受。拉丁语虽规范、易于区别,但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仍十分陌生。如“当归”的拉丁文译法为“RadixAngelicaeSinensis”,英语普通词译法为“ChineseAngelica”,两相比较,后者自然比前者更容易被普遍接受。3.民族性———音译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忠实性法则”要求译文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中成药名英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这一目的就决定了译文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并彰显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上力争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以达到历时文化传承和共识文化传播的成功。针对中医药名词术语中的文化因素,许多学者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如李照国先生就提倡用音译的方法来翻译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医用语,因为这类词语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均无法准确解释其内涵。笔者认为,音译用来翻译中成药名,能保留中医药文化特性和民族性,但有其适用范围。其一,音译可用于药名中核心概念具特殊文化内涵的中医药术语上;其二,当药名直译会带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时,宜采用音译;其三,当药名中含有文化因素而直译又会使译文复杂冗长时,宜采用音译。然而,单纯的音译有时不仅未能使译文接收者理解其含义,也不能成功传达文化信息,因为音译或许并不能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被理解和接受。鉴于此,笔者认为,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可供借鉴。如“牵正散”英译为“QianZhengSan(PowderforTreatingFaceDistortion)”既保留了文化和民族特性,又能保持回译性,利于理解和接受。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为载体,推进中医药知识宣传和普及,创新宣传形式,重视中医药科普队伍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维护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
(二)推动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建设,树立长效宣传普及工作意识,拓展宣传普及渠道,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能力。
(三)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认识与认同,宣传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发展成果,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四)利用中医药法令颁布日开展宣传。由县中医院牵头组织有名望的中医药师,利用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颁布纪念日上街开展宣传,促进群众对国家中医药法令政策的了解。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中医药法令政策的知晓率。
三、主要内容
(一)设立中医药科普宣传服务日。将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设立为“中医药科普宣传服务日”,县中医院在服务日定期举办中医药义诊咨询、健康宣传活动;开展中医药科普图文展,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特色优势;开设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专栏以及发放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等。全县各医院、民营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实际开展相应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二)创建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专题网页。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要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宣传,在本院网站上增添专题网页,增加相关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内容,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群获取中医药文化知识。
(三)组建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在各医疗卫生单位中医队伍中选拔一批中医底蕴丰厚、口头表达能力强、热心于中医药科普宣传的中医药优秀人才,组建一支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并选送上级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成为我县中医药科普宣传骨干力量。
(四)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根据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中医药“三进”工作。重点做好县中医院城西社区、玉岩镇中心卫生院二个中医药“三进”试点单位工作,落实试点工作任务,争取在年内通过市级“三进”试点验收。各医疗单位要以卫生支农为依托,开展中医药送下乡活动,同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中心中医药体系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中医科、中药房,为城乡社区人群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宣传工作,做到每个季度有一次中医药义诊、有一个中医药讲座,让农村、社区的居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接受中医。
(五)深入宣传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努力指导和带领乡镇卫生院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有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作出努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中医药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独具特色的医学宝库,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卫生资源。通过宣传,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二)突出特点。各单位要注重加强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开展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同时,要注重把宣传中医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宣传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成就结合起来,把传播中医药文化与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结合起来,把为基层群众送医送药与加强基层中医队伍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科学内涵和文化精髓的认知水平,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CIS 中医院 文化建设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edical market, the role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No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s,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formalization and utilitarian, western-oriented construction and repetitions are found in many different plac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TCM hospitals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so as to create a good image and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gained in the image design of enterprises by using 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heor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lesson f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from 81 TCM hospital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S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我国医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富有卓见的策略。如何构建凸显中医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院文化是当前中医院思考的重要问题。
1.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在稳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并在2009年制订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1.1 医院文化形式化、肤浅化
主要表现在:①把中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参观旅游等职工文体活动;②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结合不够理想;③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开展到基层,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 追求效益功利化、短期化
首先,在定位中医院文化建设功能时,往往偏向于文化建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设的其他功能。当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热情便随之减少,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1.3 文化建设西医化、雷同化
由于客观经济因素,目前很少有中医院能脱离西医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了中医院为“西医”而代言,在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难免带有西医色彩。另一方面,中医院之间的文化建设雷同化严重,千院一面是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回顾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时中医医院由西医模式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开始引进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2],由此可见,中医院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企业化组织管理方式转型。医院与企业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表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CIS)理论体系导入中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空间。
2.1 组织结构的相似性DD借鉴企业CIS经验
企业组织结构的制度形式主要包括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委员会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医院需要建立一套权责明确、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载体。
2.2 功能目标的差异性DD创新医院CIS体系
企业最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营销学的理论,带有明确的推销导向,即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医院与西医院、中医院之间都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竞争,但是医疗行业毕竟不同于企业,中医院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自身还具有公益性质。
3.中医院文化建设运用CIS理论的重要性
3.1 树立正宗中医的医院形象
我国中医院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正宗”中医院文化传承却面临后继乏人乏术,有些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就诊方式和医院环境已经完全“西医化”,甚至可以说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面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医药在中医人手里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医人手里慢慢隐失。要使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医药特色,不变味、不走样,就必须要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3.2 应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医疗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提供一种长期的牵引力,与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等共同构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就是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将是提升中医院市场竞争力,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3.3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院的文化形象建设要突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是中医的文化基因,中医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要充分表现出中医药的文化底蕴。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于将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与当代的文化观念相融合,以塑造当代中医院的文化品格,便于现代人能够直观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认同中医药。
4.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CIS是由理念识别(me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fication,VI)三大子系统组成,其中理念识别是CIS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是CIS的实现途径,视觉识别是CIS的传播手段。为了认真了解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文化,2013年6~7月,由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设计了调查问卷,展开对江苏省81所中医院进行中医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对医院职工和患者采用了了问卷调查法,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本研究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全面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在医院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3个方面的建设情况。
4.1 理念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1.1 概念 CIS体系中的理念识别是确定企业组织独特的发展理念,以及组织发展、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医院理念识别系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指导医院管理者如何运营医院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来源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文化的理性正确的思考、对医院情况的全面科学的诊断,对于医院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4.1.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您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72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54.4%;“体现得较好”的有1222人,占38.6%;“一般”的有202人,占6.4%;“不能体现”的有18人,占0.6%;“完全不体现”的仅有1人。
4.1.3 分析与思考 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理念识别核心内容,也是医院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调研的81所中医院中,93%的职员认为本院的院训或宗旨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4.3 视觉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3.1 概念 视觉识别主要是传达中医院理念,是中医院表层的形象,是将医院办院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合和形象,塑造出独特的医院形象。视觉识别在CIS理论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收,所以通过视觉识别设计展示中医院文化,是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径。
4.3.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一:“您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55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49.0%;“体现得较好”的有1279人,占40.4%;“一般”的有313人,占9.9%;“不能体现”的有19人;占0.6%;仅有4人“完全不体现”,占0.1%。
调研问题二:“您对这所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深刻吗?”,可供选项:A.非常深刻;B.深刻;C.一般;D.不深刻;E.毫无印象。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对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27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7.1%,“深刻”的有963人,占20.9%,“一般”的有2185人占47.5%,“不深刻”的有905人,占19.7%,“毫无印象”的有222人,占4.8%。
调研问题三:“您认为这所中医院的就诊环境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吗?”,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认为中医院的就诊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563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12.2%;“体现得较好”的有2009人,占43.7%;“一般”的有1780人,占38.7%;“不能体现”的有214人,占4.6%;“完全不体现”的有31人,占0.7%。
4.3.3 分析与思考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塑造、展示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医院的环境形象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依据调研结果,我们能清楚了解到不论是医院职工和还是来就医的患者都非常认可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环境形象建设。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5
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专业英语学习建立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4]。而对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区别于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其中医药知识素养。只有专业教师本身对中医药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才能把备课做到更细更好,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当学生开始面对阴阳五行、数百味中药,数百首方剂及针灸穴位的时候,他们会把大量时间用于记忆和理解,单独留给专业英语的时间相对较少,有的学生对专业英语失去了兴趣、忽视它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同学选择放弃。此时专业英语教师应该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医药,使专业英语教学成为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巩固和加深。
2优化英语教学模式
2.1改进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这两个阶段不是相互独立的。公共英语作为学生掌握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必修课,是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前的基础[2]。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基本采用大班授课和公共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往往会为了应付期末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听课,没能给中医药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应摆脱以教师单独讲授的“高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比如观看医疗题材的美剧如《HouseM.D》、《Coma》、《cis》和《Grey’sAnatomy》等,将医疗专业知识与美国的社会、人文风情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针对性的增加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情景对话与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5]。在情景模式的锻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在情境中遇到的专业术语,在情景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词汇运用能力进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其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解决问题的地方。笔者将中医药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归纳于表1。
2.2优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学习属于英语的应用与提高阶段,经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专业英语教学就应更具“中医特色”,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有“君、臣、佐、使”之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中医药学知识在整个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处于“君”的位置,只有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专业英文术语则处于“臣”,具有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才能准确表达中医药学知识,更好发挥中医药优势来服务于医疗[6]。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辨析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复杂系统,很难将人体或疾病作为简单的机械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对某一具体病症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中医理论,比如:“肝郁侮脾”的具体病理表现为因生气(anger)或者病毒(virus)因素导致肝功能(liverfunction)受损,从而影响胆汁的分泌(bilification),进而引发消化不良(dyspepsia),患者往往不思饮食(loseappetite)、面色萎黄(sallowcomplexion)、形体消瘦(emaciation)等症状(symptom)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属木,脾主运化属土,木对土有相克(restriction)的作用,“肝郁侮脾”即是脾土对肝木的反克(anti-restriction)作用。相比单纯的专业词汇记忆和机械的翻译,这种科学辨析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思维来理解和解释中医抽象概念。笔者用以下概念图(图1)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概括性表述:图1.专业英语教学思维模式:
3.积极开展专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范文6
2011年,扬州市政府要求将扬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迁移至扬州市中医院内,这两大平台相互融合,在全国是第一家,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近期就此采访了扬州市中医院院长谈绍安。
谈院长告诉记者,扬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扬州文化博览城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前几年建成之后,参观的人数并不多,加上缺乏掌握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讲解人员,宣传效果并不佳。之后,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建设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的要求,扬州市政府希望摆脱原先的模式,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融入到市中医院新综合大楼的建设中。谈院长接到通知后,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他说:“拥有万余种常用中药、万册古典医书、“十万锦方”的中医药文化被放入博物馆中,不是为了供人们当做古董来欣赏,传承的意义是能够在现代科学面前,与时俱进,展现其独一无二的医疗价值与哲学、艺术魅力。”
崭新的综合大楼,整体装修秉承传统风格,既展示扬州建筑特色,又突出中医药博物馆的味道。大厅内有国画、书法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设计装饰;廊柱上的花纹也很有讲究,上部分是祥云图案,下部分是古代回文图案。区域隔断上以雕栏、窗格等传统建筑元素为主。我们看到每一层都有一个大浮雕,分别讲述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华佗刮骨疗伤、悬壶济世的中医典故。浮雕的石材颜色接近人体皮肤颜色,是谈院长亲自去河南挑选的一种大理石。
“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是采取全开放式的布展形式。”谈院长介绍,把新综合大楼作为现实载体,既在医院整体环境中彰显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对各种中医药服务进行实景展示。大楼的1-4层将根据扬州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拟设中华百草、长河浩渺、古圣先贤、国之瑰宝四大展示主题。“中华百草”,展示中药标本、相关实物以及扬州著名药号的历史,如毒蛇标本和制药铁船、石磨等;“长河浩渺”,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地区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如华佗、吴普师徒广陵行医概况等;“古圣先贤”,展示自汉代以来,原籍扬州或主要在扬州地区行医的历代医家,如吴安业、江石溪、耿鉴庭等;“国之瑰宝”,展示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在临证、养生、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针灸九针、脉枕等。
新综合大楼的外部绿化也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展示的独特方式。种植的所有花草树木都将与中药材有关,植物旁边会有文字介绍这种植物属于中药材的哪一类,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比如牡丹、芍药,这些名花既有观赏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中药材料。据介绍,迁建方案已经提交给扬州名城办公室进行认证,2012年4月底将初步完成搬迁布置,将来市民可以在博物馆的环境中就医,在就医过程中体味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同时作为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开放。
扬州市中医院与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相融合,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引来在扬州生活的华侨华人的关注。扬州市华商会的许涛处长介绍,目前在扬州投资发展的华侨华人企业达1000多家,其中很多人对中医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非常信赖。于是扬州市侨办牵头,扬州市中医院挂牌华侨医院,成为华侨华人的定点就诊和体检医院。全市最好的中医资源,加上良好的就医环境,这些都是吸引华侨华人的有利因素。医院还将建立数据库,对体检后发现亚健康的人员定期随访。在新综合大楼内有一个硬件设施齐全的会议室,定期为华侨华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相关的培训活动。
尽管“中西医并重”一直是我国强调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但目前两者的发展和地位明显不均衡,中医院在与西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储备、资金支持、药品流通、收费体系、药品价格等方面都不利于中医院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很多中医院为了求生存,也开始西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