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1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二者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才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必须在界定两大产业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

所谓的旅游产业其实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的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一个行业,这种行业又被广大人民群众称为无形贸易。与之相对的是文化产业,由于各国对文化产业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现阶段,我们通常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所下的定义当作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其实是指以工业标准为依据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构成文化产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又为旅游业提供了旅游资源。所以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现阶段,国际市场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不约而同的走向了逐步融合、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二者的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三种,这三种模式分别是:延伸性融合模式、整合型融合模式以及渗透性融合模式。

(一)延伸型融合模式是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这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能够实现两大产业的共赢。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可以像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延伸,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也可以像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方向延伸。

(二)整合型融合模式。该模式是指解体旅游产业同文化产业的价值量,然后将解体的两大产业链重新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整合型产业。众所周知的整合型产业链包括世博园、园博园等等。

(三)渗透性融合模式,该模式是将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是将旅游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一个环节,逐步渗透到对方的价值链环节当中去,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例如,大家熟知的动漫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其实就是典型的渗透性融合模式。除此之外,典型的渗透性融合模式还包括产业渗透模式等等。

如果我们将三者放在一起进行评价的话,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延伸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受政府的支持,且所需要的资金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很容易实现,在这三者里面,最难以实现的就是渗透型产业模式。难度适中的是整合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各地区在进行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与发展。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技术融合。想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必须以技术为基础,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进行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从而实现工艺流程以及生产技术的改变。所以说,实现技术融合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资源开发技术是旅游产业的技术,而文化产品创作则是文化产业的技术,因此,若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是实现资源开发技术与文化产品创造有机融合,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资源融合。文化产业的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之间存在较大的重合性。例如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一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就分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在实现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还应当实现资源有效的融合。只有实现资源的有效融合文化产业资源与旅游产业资源才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

(三)市场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新颖时代的文化产业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因此,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整合市场资源,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的品牌来实现,通过市场融合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四)企业融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资源等相关方面的综合体现。正因如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应当以市场为其融合与发展的载体。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那,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具有文化产业的特点,另一反面也兼具旅游产业的优势。这些优秀企业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3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随着经济、技术、需求等因素变动,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这对矛盾体随着它们而变动。体育与旅游在这变化中逐步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学科综合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法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体育旅游 发展对策

21世纪产业融合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各个产业开始拓宽产业链,向本产业的上游、下游或有关系度的产业拓展。在旅游产业中,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势在必行。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时间不长,但体育旅游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

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和过程来看,产业融合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来看,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二)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旅游与体育产业结合而成的新兴旅游产品,它可以是人们参与各种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也可以是为参加或观摩体育赛事而进行的异地观光游览,是人们以参与、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二、体育旅游融合分析

(一)体育旅游融合动因分析

1.政府管制的放松

由于不同产业有各自的产业边界,要想产生产业融合,必须减少或降低产业边界的限制,打破不同产业间的壁垒,各个产业在发生产业融合之前不会轻易放松产业边界的限制,这样就会导致想要进行产业融合的企花费更高的融合成本,而这些产业壁垒的形成大都是各政府的经济管制所致,因此,只有放松这些经济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更好的促产业融合进程。政府要促进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首先要对该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出台相应的政策规章和文件,最后通过媒体对体育旅游进行宣传,提高该地区的体育旅游的知名度。

2.市场需求的扩大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旅游,而是有了更多的需求,体育旅游正是旅游资源的一个新突破;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满足了人们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为人们支配闲暇时间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的刺激性、品味文化、震撼激情、忘我投入满足了人们释放压力的要求,同时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产业内部关联性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互补。首先是体育中的健身休闲项目、高水平体育赛事、著名体育景观以及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节会,经过旅游营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其次以旅游为平台带动体育消费,利用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汇聚客源,发挥成熟的旅游营销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最后,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体育所蕴含的精神会成为旅游乃至很多产业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反过来,旅游实力强大同样也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和特点,相互补充,体现出来这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同时实现产业升级良好氛围。

(二)体育旅游融合过程

1.融合的基础――技术层面的融合

技术层面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体育产业中产品开发与旅游产业中的开发技术结合,构成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的生产和销售,它既属于体育产品的销售,同时在旅游的角度来看,它也属于旅游产品的销售,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完全重合的。技术层面的融合还表现在管理的方法技术上,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区域里,体育产业的管理方法、技术会同旅游管理的方法、技术进行交叉融合。

2.融合的标志――产品层面的融合

对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活动得到发展,又能吸引消费者,实现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和融合。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以它的精彩和刺激性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体育爱好者来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到现场用身心感受奥运会的震撼,同时感受北京的文化气息,这些体育爱好者的观看比赛的同时进行旅游,奥运会既是一场体育赛事,同时也是一次旅游,使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这一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产品融合的趋势。

3.融合的载体――企业层面的融合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将出现在从事体育旅游产业的企业里,企业将这两个产业的特点,用同一个平台表现出来,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和旅游方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各种集合运动、刺激、旅游于一体的体育旅游开始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漂流、素质拓展等。在这些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刺激、锻炼身体和身心,也可以起到放松旅游的效果,而从事这一类的公司和企业也在融合,例如湖北麻城的天景山大峡谷原本只是一个风景区,当引入了漂流后风景区吸引了越来越的顾客。

4.融合的动力――市场层面的融合

由于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原有的产业边界,体育市场和旅游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进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体育赛事、体育表演、体育互动项目融合到旅游产业中,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整合,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体育产品统一在一个区域或品牌下,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和体育产业市场融合将对体育旅游产业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大师杯比赛既是一场体育赛事,同时它吸引来的大量的人群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也是在旅游,在这个时期的这个市场中,体育产业的市场和旅游的市场是完全融合的,在这个时候是实现了市场层面的融合。

三、体育旅游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问题

从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是政府主导下的行为,因此导致了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着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的并存。我国的某些地方的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存在交错时,行政管理往往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各个行政区域想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会在自己的行政管理范围内推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同时各行政区域为维护体育旅游带来的利益,而设置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使得体育旅游产业仅局限于一较小的固定区域发展。

(二)中介服务问题

首先是体育旅游服务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出现了部分中介服务的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另外体育旅游中介服务中的创新不足。其次,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提供专业体育旅游中介服务应熟悉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知识的人才。再次,体育旅游融合中介的功能需要多元化,现在的体育旅游融合中介的功能还比较单一,需要融合信息系统、法律咨询等功能和中介服务。

(三)需求问题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差异,体育旅游存在地域上的需求差别,尤其是体育旅游融合这一创新型的产业,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把体育旅游产业推向了高端产业,使得只有具有较高消费能力且愿意尝试新产品的消费者才进行消费,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偏弱。另一方面,一般而言消费行为是有路径依赖的,对路径的依赖就会对消费者接受融合的新型的体育旅游消费形成阻碍,就会影响市场对新的产业的接受程度。

四、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思想认识

体育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符合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划,而且体育旅游产业本身可以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推动区域发展,可以看到体育旅游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一定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旅游发展中利益各方要对体育旅游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认识,根据国际的发展情况准确评价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效益,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

(二)完善中介服务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应建立健全的中介服务机构,从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提高与体育旅游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的中介服务能力。在提升各个方面服务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工作,使得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可以有效、高速的运行。在完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本身的能力的时候,还有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规范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系统的发展和市场行为,同时保障服务机构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制定有效的政策

首先是政府放松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管制,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打破行政管理区域的壁垒,加强相邻区域之间的合作,促进相邻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双赢。同时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保驾护航,但是政府也本不能越过它的职责范围,该由市场调控的由市场来指挥。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激励政策,给予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在政策上的支持。

(四)加强市场营销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和新的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对体育旅游的了解还不够,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市场营销的方法来提升市场和消费者对体育旅游融合的接受程度,从而引导市场和消费者,提升体育旅游融合产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压力及节奏的加快,人们愈来愈注重健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体育旅游的消费者。在这种趋势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将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人们也将逐渐的发现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价值。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的情况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两个产业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有更广阔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8.

[2] 昌晶亮,徐虹.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J].成都体育学院.2006(5):26.

[3] 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报.2010.26(8).

[4] 王德根,陆林,刘昌雪.体育旅游市场特征及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02.17(1).

[5] 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3).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一、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但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很不一致。美国称之为版权产业,英国叫创意产业,西班牙称为文化消闲产业,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叫文化产业。并且,中国各地对文化产业统一范围也有很大不同,笼统地包括了媒体(广播电视)、娱乐、出版和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所有门类。

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重要的部分。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是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由此,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29日在下发的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为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中国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

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台湾。在2002年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来,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2005年10月曾荫权在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并于11月成立策略发展委员会,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定下了全面的策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之中是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截至目前,在世界上由政府出面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仅有中国。

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市场化行为,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都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但二者含义上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把文化变成商品,而后者不仅包括把文化变成商品,还在商品中融入创意元素,重点突出“创意”,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根本区别。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些来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

中国旅游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景区为依托,旅行社团队旅游为运行方式。但现在,中国由点线旅游体系转变成板块旅游体系,旅游载体变成一个城市。以景区开发为主转向旅游目的地开发,得有相关产业配合,所以需要旅游和文化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创意旅游产业。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结果。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将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两大产业可以在创意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消费环节以及后续环节等方面发生融合互动。

创意方面,二者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1998年10月16日,杭州第一届“西湖国际烟花大会”,当时,杭州力推“金秋国际旅游节”,希望通过烟花燃放来扩大宣传,吸引游客。近年来平均有七八十万人在西湖边看烟花,其中大多数人是特意从宁波、温州、上海等地赶来看烟花,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烟花已经成为杭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同时烟花大会为旅游、宾馆、超市、楼盘等带来了巨大收益。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往往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然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没有给出统一的界定,但这不影响人们去运用它、去充实它的内容。现在中国各地纷纷兴建的创意产业园,既可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要素,又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供旅游者观摩生产过程。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的文化产业链。

通过良好的营销手段可以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旅游者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购买文化创意产品。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展现某一剧组的拍摄情况和实景地,既是很好的营销方法,同时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该作品。这一方法已被供应商和消费者所认可。

后续环节是对旅游产品各要素的有益补充和延续,可直接推动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通过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日等方式向市场延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创意产业对深化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整合,扩宽旅游资源范围。在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加以整合,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为各类产业增加附加值。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创意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突破旅游产业链条原有的“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促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3、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引领旅游消费潮流。旅游业正在从大众化旅游需求向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转变,因此,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高档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创意产业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沉寂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的旅游产品,从而可以有效地对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给予一定的引领和塑造。

(三)中国目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态

中国目前有4种业态可称为两者的融合。

第一种是旅游文化演出。如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很好地将张艺谋导演的创意和旅游资源相融合,最后取得了意料之外的产业效果。截至2008年,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投资百万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就达300台。2010年11月,35台演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旅游演出类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中国的旅游演出正在向主题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是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是以一种或数种文化内容为题材,设计制作逼真的景区,并加以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极强的现场游乐项目,让游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尽情欢愉的旅游场所。由于它具有主题文化内容,又有公园的基本框架,故称“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曾是自然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途径,经过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时至今日,中国式的文化主题公园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主题公园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第三种是旅游文化街区。旅游文化街区是依托街道(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而形成的。如前门的文化街区,还有798、宋庄等街区。它的出现,可能是中国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过渡的集中表现。

第四种是旅游文化节庆。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现代旅游融合起来时,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旅游文化节庆。目前发展较典型的如哈尔滨冰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旅游业扮演着参与者和展示者的角色。旅游产业之所以能和文化创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旅游产业只有适应这种市场大势,发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竞争力,才能球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廷兴,岳晓华.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3、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J].兰州学刊,2008(8).

4、张京成,周学政.创意为王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M].科学出版社,2007.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5

1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的辩证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产业集聚的概念,国内学者提出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但却容易与旅游产业集群混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产业集群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的结果,但不等于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集聚的具体形态是以产品的生产链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聚关注的侧重点是地理空间的集中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则更多关注相互关联的旅游企业地理集中问题[2]。蒋周莉在比较分析旅游地企业集聚与一般意义上产业集群相似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二者在文化根治性、增长机理、组织结构与参与性质、创新动力与能力、对负向效应规避能力和对区域内外合作网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判定旅游业发展是处于产业集聚阶段,还是旅游产业集群阶段,这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并不是同阶段的产物[3]。

2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所研究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在对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时,所得出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表3)。

3旅游产业集聚模式与集聚机制研究

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旅游产业内部和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具体的观点表述有:一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性要求、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规划的促动,才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4];二是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外部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内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三是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是因为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向心力来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场需求、完善的配套设施、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等,而离心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老化、生态环境恶化、景区过于拥挤、服务质量下降或者灾害[6]。更有学者从单方面因素论述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如城市化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7-8]。根据集聚机制和集聚因素的不同,国内学者探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模式。有的学者根据旅游产业集聚的来源或者匹配方式,将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划分为资源导向型集聚、市场导向型集聚以及政策引导型集聚,而三种模式之下又有多种集聚类型[9]。而有的学者则依据旅游产业在地域上呈现的产业集聚现象和趋势,归纳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三种旅游产业集聚现象[10]。还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直接将旅游产业集聚分为了城市型集聚、景区型集聚和社区型集聚,并主张发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区型集聚、引导社区集聚发展[11]。

4有关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

对于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效应,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其所带来的正向效应方面,如扩大客源、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相互间的信任等[12],并能产生极强的关联带动效应,并指出这种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获得互补性利益、增强知识创新的活力、提高整体竞争力[13]。对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经营和创新效应,学者作了一些具体的研究,特别是经济效应所带来的就业效应、空间效应、城市化效应。但是很少有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反向效应进行研究,如不经济效应。在对这些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时,学者们选取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多是以旅游地、旅游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等为主,所得的研究结果具有局部或片面性。

5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集聚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H指数、E-G指数、主成分分析法、CR0指标等,国内学者运用这些方法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邓宏兵、刘芬、庄军(2007)运用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测算了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刘春济、高静(2008)采用E-G指数从全国、区域和部门三个层面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算,并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动趋势;谭芝磊(2008)则运用空间基尼系数、CR0指标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给予评价;冯英杰、吴小根(2010)运用H指数分析了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时间演变规律,并基于旅游产业集聚分类矩阵,评价了浙江各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

旅游产业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业 社区参与旅游 产业集群 区域合作

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尤其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时,各个地区越来越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纷纷将生态文明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国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我国连片特困区。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议要求,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大别山所覆盖的各个县市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面临着极大的约束,而生态旅游产业则成为大别山地区实现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及模式

生态旅游产业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烟”产业。当旅游业面临着过度开发、不均衡开发、生态退化、文化入侵等等问题时,大众旅游正在被生态旅游所取代。生态旅游通常是以参观由政府、环保或科学组织、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保护区为主体,再辅之以其他旅游服务的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是将自然和文化资源置于计划和发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产业。众多国外学者强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密切关联的,在开发与保护中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公园是当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模式。McAllister(1999)统计发现大量的生态保护区采取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模式,超过130个国家采用这一模式设立保护区,占接近全球版图的五分之一。这一模式不仅仅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国际商业协会和国际组织以及全球范围的非政府机构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世界银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世界生态资源保护组织等等。

同时,国外众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而言,生态旅游产业既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因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仅仅需要较少的投资,对于缺少资本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言,该产业是增加就业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减少或消除贫困。

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根本,所以将获取的旅游收入转化为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选择。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产业最好被称之为“方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

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1、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注重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根据Honey(1999)“利益者相关”理论:人们将保护那些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价值的自然资源。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当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否则因为被划定为保护区,周边居民因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离开或者是偷猎而导致保护区生态恶化。因此,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健全的生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人口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社区归属感和经济依赖程度四个特征,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under(2000)则从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与支出结构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分布,分析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方式,基于此设计了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激励措施。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阀值”是生态旅游承载力

尽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但是对该产业的开发会受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限制。熊鹰(2013)这样界定生态旅游承载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ETCC)是指一定时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态旅游活动在对其生态环境状况及系统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影响变化,并能维护旅游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开发强度的极限值,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双方充分受益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极限值。所以,生态旅游承载力通常表现出“阀值”的概念,即超过了旅游地的“阀值”就会影响到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维持。生态旅游承载力是生态旅游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复能力,也就决定了生态旅游活动的最大开发强度,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上限,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客观的限制。

熊鹰(2013)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1)资源空间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空间面积,游步道长度和旅游服务设施数量;(2)环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动的协调组织能力;(3)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种经济社会因子;(4)社会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感受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所持的态度。对生态承载力的判断应该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据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最小值来确定其值。

3、生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