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降雨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1
关键词:处理 气象站 建议
引言
扎赉特旗位于兴安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嫩江右岸。东接黑龙江省龙江县,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吉林省镇赉县交界,西连科尔沁右翼前旗,北与呼伦贝尔市扎兰屯毗邻。总面积11155平方公里,全旗总人口40万。
农业气象观测对农作物生长起着很强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对气象有所了解,也就对气象的灾害起到了预防效果,使农作物更好的生长,所以做好气象工作是气象部门的出发点,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为农服务,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的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定的效益。因为农业气象观测的科学性,专业性使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减少了大量工作。
一、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农业对气象预报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为农业服务是丰产丰收、预防灾害,降低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目前服务的主要内容及途径如下:
(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各个时期农业种植时期的气象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为实现农业经济更好发展服务。
(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象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6)人工对天气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农作物需要雨水时进行人工降雨让农作物成长的更好,这样农民可以不像过去那样靠天吃饭,减少了有害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降低了农民收入风险。如果在出现冰雹天气也可以阻止冰雹的降落,对农作物的伤害降到最低。在人工改变小范围的天气环境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包括温室大棚就是一系列人为控制天气的手段。
(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二、农业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
(1)平行观测原则:农业气象观测必须遵守平行观测的基本原则,即在进行生物生长、发育状况观测的同时,还要对其生长和生存的环境进行同步观测,使资料具有可比性。(2)点面结合的方法:所选农业气象观测点要能够代表同一种农业气象类型,即根据所选择的测点资料,可以推出同一农业类型的大致情况。(3)观测工作的科学性、连续性、长期性和可行性:观测地段和观测项目要相对稳定,观测项目、观测标准和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等应科学合理,确保观测资料的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可比性、连续性和统一性。
三、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的重点分析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确保统计值的可比性,自动站除进行24次定时统计外,还进行02:00、08:00、14:00、20:00 4次定时统计,且天气气候概况应使用4次定时统计值。(2)简化疑误(或特殊情况)记录的处理方法,取消记录加“()、*、>、
结语:从上面可以看出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性,上面的很多数据也表明了农业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对农业发展更有利,所以我们要重视农业气象观测,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让农业发展更好国家才发展最好,农业气象观测可以降低灾害的风险,让农作物更好的成长,农业气象观测也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只需要进行观测就能知道某一区域的的面积,不用实地的统计。不仅给农们带来了方便,也为他们赢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给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便利,减少了他们日常的工作量。还可以进行土壤水分观测。这样就不用盲目的灌溉农作物,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能够更加了解土壤需要的水分。为生态环境增添更多的绿色。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气象观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人工降雨利弊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85-01
从2001年开始提出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这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即像粉笔与黑板是一种常规,也是10多年时间取得的学习革命的成功。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
1.1 对于学生方面,"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及学习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等通讯设备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及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2]。例如,需要设计一定情景并将学生带进来可使用相关视频播放,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提高学生学习的轻松度,互联网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2 对于教师方面,"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方式,革新了课程内容,同时也扩充了课程资源,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等相关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通讯工具实现同专家、学者的交流,扩大了教师的知识层面,并汲取一定的教学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造出了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等新型方式。
2.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
2.1 改变观念。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当用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其存在的利弊问题,看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优点。家长也不能一味的排斥网络信息技术设备,只看到信息技术给孩子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教育趋势。比如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听写英语单词good时,通常是通过老师或者录音机读出【gud】的音,学生则根据所听到的读音写出英语单词,然后由老师批改。如果在听写的过程中,有学生根据读音将单词写为gud,后来发现写错了再改写成good,则学生所提交的答案就是good。而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则会记录出如下过程:g-gu-gud-god-good。这种有认知符号所表示出来的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了听写结果,同时也将学习过程的信息以及认知的含义表示出来。通过这个英语听写的信息采集的例子可知,信息技术数据记录处理的方式是传统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因此,要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解放教师、家长的思想束缚,转换教育观念。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3]。
2.2 制度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点的先决条件便是制度创新,也是促进新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要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显现,必须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比如办学、考试、学位制度应当与信息技术相一致,以显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良好教学效果,使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规范制度,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之,信息技术应当是服务于教育工作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工具。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4]。
2.3 借鉴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应当加以借鉴学习,从而改善我国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模式,为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指引方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融合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及教学方案加以整合利用。比如,将目前国际上和我国国内同样以以"先学后教"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国内"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继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独具中国全新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微课导学"中,承载了"翻转课堂"的基础"微视频",其中"我的认识"导学点中含有很多学习资料,利用导学点可以实现学习结果的采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是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2.4 多方面的协同创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教育学、信息技术学、及心理学[5]。因此要加强各学科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出有力支撑。协同创新中心应当是具有综合性、前沿性、本土性及实用性等特性,致力于提高教学成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并将引领教育界走向更加全新的阶段。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应当注重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理念的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加速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促进国家建设新型社会提供发展力量。
2.5 结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合理分析学习任务,寻找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知识起点和逻辑顺序。采用PPT进行链接式教学,可以有效的将教材内容转换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感兴趣的模式,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初中化学教学中,可将一些在实验室内不可能完成的火灾、溶洞形成、人工降雨等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
3.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发展模式,为了实现现代化教育模式,应当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改变观念,积极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充分考虑教育体系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科学正确的教育计划,抓住机遇,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的飞速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建忠. 基于认知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究[J]. 教育评论,2015,11:129-132.
[2] 翟小铭,项华,穆明. 基于S-WebQuest的主题探究模式教学实践研究――例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5:130-134.
[3] 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