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医学概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医学概要

基础医学概要范文1

对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进行调整笔者通过深入思考并在学生中广泛调研,最终确定了改革方案。首先,将药剂学实验从药剂学理论课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课程,学时数和理论课均为45学时,重点对传统的实验内容进行增删重组,删减部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将以往零散单一的实验内容重组构建成综合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强的创新实验[2]。现以中药颗粒剂的制备为例介绍具体实施方法。针对目前兽医临床用药特点,让学生查阅文献后确立实验方案首先将每个教学班分成6个组,并模拟成6个企业(假定)的研发团队,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分组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随着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量抗病毒药物的禁止使用以及集约化养殖使得针剂市场正逐步萎缩,传统的中药汤剂和散剂不便于兽医临床投药,或者药物的效果很难发挥出来,中药抗病毒颗粒剂在兽医临床呈现出广阔发展空间。因此,有必要进行中药颗粒剂的设计和制备实验。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要求学生独立写出实验方案,结合理论和实验室现有条件自行设计处方和制备工艺,要求每个实验环节的方法具体。实验方案的完善每个团队内部进行交流,讨论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由1名学生代表本团队以PPT形式阐述本团队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具体的实验环节进行讨论,并对实验方案进行初步修改和完善。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一次实验作为平时成绩考评,对表现优异的团队或个人予以表扬并记录成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根据修改、完善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进行过多地干预和指导,比如部分学生使用粘合剂不合理,可先不予纠正,只是提示可能有问题,最后根据颗粒剂质量评价指标,验证其处方工艺的合理性。待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明确因何成功和为何失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解力[2]。依托“8+1”校企联合体,将实验课延伸到企业由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地处“中国畜牧科技城”、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重庆市荣昌县,校区与县城8家大型GMP兽药企业建立了“8+1”校企联合体,部分实验项目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同时实验成果也可指导一线生产。依托这一地域优势,药剂学实验已延伸到了企业。每学期的药剂学第1次实验课内容是兽药GMP企业生产流程现场参观学习,主要讲解教师为药剂学课题组负责人,同时也是某大型GMP企业技术副总经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兽药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流程,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另外,也可把部分实验内容直接转入企业,比如片剂的压片、注射液的灌封环节等,一方面节约实验硬件成本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同时实验各环节的细节与兽药GMP要求保持一致,比如试剂标签要求学生按兽药GMP验收标准进行书写和粘贴等。

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受到学生肯定学生的网上评教结果显示,3年的平均满意率达97.20%。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一致认为改革后的实验内容和方式较传统教学活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兽药的生产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企业肯定首先,校企联合体企业领导充分肯定了这种学习和授课模式,同时大学生的参与也为企业带来了活力。其次,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兽药企业生产和研发领域具有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特点。经验得到积累通过改革实践,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构建了新的药剂学实验课程体系,其中企业观摩实验教学1项,占11.1%;基础性实验2项,占22.2%;设计、综合性实验3项,占33.3%;创新性实验3项,占33.3%,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依葫芦画瓢”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动脑、动手,允许失败和失误,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意识和能力。这一成功经验正逐步推广到动物药学其他核心主干课程(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的实验教学中。

结语

基础医学概要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研改革;实验教学

在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沿袭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如鱼得水,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初中物理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除此以外,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是造成学生思想负担重和学习压力大的罪魁祸首,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以及成绩提高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加快和加深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这是摆在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进行教研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开发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前提,进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优秀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避免生硬刻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和加快学生物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借助实验教学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深化教研改革,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做出以下总结。

一、课堂教学知识教授与方法传授并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层面上,因为学生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初中阶段只是学生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的一个很短的过程,这个阶段,成绩的高低只是一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才是教师真正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物理能力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的物理教学,它能够细化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提高知识内化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将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验操作当中来,逐渐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将物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自身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优秀学习品质。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有一个优秀的内在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极为关键,对眼下学生成绩的提高也大有益处,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途径之一。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有很多的实验是不可能在实际生活当中完成的,因为有很多的实验都是在理想条件下,或者是极为不常见的条件之下才能完成。所以,有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很抽象的,即使是掌握也是停留在一个很表面的层次。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内化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很多的理想条件借助计算机技术都能够加以实现,实验的过程也能够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另外,一些很难在实际情况下见到的条件,例如高压、微观、宇宙空间等条件,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这部分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教研改革,除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之外,还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将教学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不要仅仅停留在眼下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一层面之上,要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之路和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完成初中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陆伯鸿.从一个物理教研案例谈起实践、总结、积累、跨越[J].物理教学,2012(3).

基础医学概要范文3

关键词:药剂学;制药企业;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24-03

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1]。具体内容涉及医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及材料学等多种基础学科,具有涵盖内容多、知识面广、专业性与实践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学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模式;教师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由于药剂学课程知识点较多,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因此,很多学生反映课堂教学完成后有些知识点遗忘率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因此,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体现新技术的发展,而用人单位则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不能满足制药企业相应岗位技能要求等缺点。

与此同时,现代制药企业或科研院校也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赖传统课本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2]。在新形势下,怎样培养出具有实践与创新精神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将成为药学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亟待改革,本文就本教研室在更新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药剂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更新传统教学内容,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现实需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药剂学教学内容仅仅由制剂学与调剂学构成,理论体系单一,且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医药全球化背景下的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3]。因此,本教研究室认为《药剂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应以典型药物制剂为载体,紧跟制剂新技术发展,依据药物制剂制备的基本工艺流程,选取相应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典型药物剂型的制备与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制药企业药物制品生产的基本流程,学会以“病人为中心”,针对不同病症进行相应的药物制剂设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及时了解制剂新技术、新方法以及药物新剂型的实际应用情况,在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处方设计、制备工艺的优化调整及制剂的质量控制等,以上内容基本涵盖了制药企业药品生产及新产品研发的主要过程。因此,以此设计教学情境,可体现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1.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以传统的剂型与制剂为基础,平行辐射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原辅料选择、新剂型、新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努力实现各部分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着重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实际生产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同时涵盖质量控制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新剂型和相应工艺的设计能力,同时论证这些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与此同时,适当增加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等目前药剂学研究前沿领域方面的知识,如新技术包括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及固体分散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经皮吸收制剂、靶向制剂(微乳、磁性微球及基因靶向等)、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等)、缓控释制剂(渗透泵、膜控释、骨架型)、中药制剂现代化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基础与前沿并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开阔视野。

2.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本教研室与行业专家一起对本省多家制药企业(如江西南昌济生制药厂、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结合药剂学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注重与岗位要求的对接,体现实践性。项目设计完成后,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项目组的科学研究与实施活动中去,并以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具体项目之中,通过鼓励学生学习、思考与自主创新,最终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后通过思考与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通过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努力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将所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适用性与实践性。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完善整个药剂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环节[4,5]。通过联系学科前沿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去除陈旧实验内容,新增包衣实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包合物的制备等反应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与项目,与此同时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以培养学生全面、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综合素质。

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具体开展方式如图1所示。在开始实验之前首先布置相关实验任务(如吲哚美辛-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剂型、工艺路线及质量检测等实验环节,然后以每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为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本组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出现问题时负责人及时与任课教师联系,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任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实验任务的提出者、指导者,学生是实验完成的主体。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才真正明白了“药剂”的含义,同时从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信息也表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推广PBL及KM等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由于药剂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另一方面传统的药剂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授课以章节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知识遗忘高。因此,本教研室为改变这种不利现象,决定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及知识可视化的(Knowledge Logic Structure & Mind Mapping,KM)的教学方法[6,7],具体实施措施如图2所示。

例如,当遇到一些重点、难点的章节时,我们可采用PBL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疑、质疑、解疑”这一过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能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在讨论中无形消化。如在讲授“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这一章节时,可以以“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为原型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10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主要从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怎样解决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等方面展开,然后让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对此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此进行评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注射液的辅料、澄明度等方面保障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安全性的重要意义,这样就能让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在讨论及争论中被消化。而遇到一些内容抽象、理论知识较难理解时,我们可采用KM教学方法。首先,系统而有重点的去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将整个药剂学课程不同章节中的相似内容进行“聚类”与“重组”,如片剂、分散剂等固体制剂中有关辅料的章节,我们进行集中讲解与学习,从而搭建“塔式分层递阶”的教学内容,使现有平面化的教学内容立体化。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KM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以K图为主体贯穿,融入M图的教学机制,对于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是构建本课程的整体知识逻辑构图(K),其主要用于描述各分散知识分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微观层面而言,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M)融入到具体剂型的基本概念、主要性质与特点、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通过增加PBL及KM等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知识内容。

四、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安全制剂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医药产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提高药物制剂的研发能力,而我国“十一五”期间已把发展创新药物制剂的技术平台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研究重大专项[8],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的药剂学基础知识以及掌握药物制剂的新剂型、新技术、新理论的专业人才是加快发展我国制剂水平的重要环节。该改革项目实施以来,一直围绕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现实需要,同时强化实践环节,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尽量体现真实环境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广PBL及KM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药剂学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发现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因此在今后的药剂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会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药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咏梅,邓超,陈荆晓,陈敬华.基于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药剂学课程的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6):140-141.

[2]陈荆晓,邓超,程咏梅,陈敬华.PBL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广州化工,2013,(2):134-135.

[3]邱利焱,赵庆贺,朱卡林.《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123-125.

[4]崔福德,侯雪莲,杨丽,丁平田,王东凯,唐星,程刚,潘卫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5]李昆太,程新.制药工程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究[J].大学教育,2013,(1):116-117.

[6]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PBL与PLTL教学法相结合在药剂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3.

[7]许青青,徐庐峰.基于知识可视化的KM教学法在化工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药剂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18-121.

[8]张娜.医药业全球化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药品,2011,13(3):144-146.

基础医学概要范文4

关键词:学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开展“三早教学”和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

为解决国内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科教融合及医教融合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自2016年起,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原则,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助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概况

1.1凝练学科方向

在前期学科发展基础上,基础医学院重新调整、凝练了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血管科学、蛋白酶体修饰降解与疾病、肿瘤学。围绕这5个方向,建设了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在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购了一批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平台由专人管理,网站预约使用,开放共享。

1.2开展学科共建

在校级层面主导下,基础医学五大学科方向与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共建。共建单位之间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规定了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同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联合开展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1.3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

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强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学科共建成效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同时,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模式改革,通过案例式教学以及“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2.1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内容

2.1.1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3]。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一方面将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科研进展、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2],让学生分享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发现,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2.1.2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科研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一是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如将教育部获奖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为“辛伐他汀对抗H2O2所致的动脉内皮急性损伤”实验项目,启迪学生开展机能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又如将卫生部获奖成果——“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转化为“肝癌的检测方法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解决了实体实验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标试剂配制难等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分子医学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如将“NG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研究成果转化为“再生医学概要”课程内容;又如将“肿瘤靶向的MRI/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分子影像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

2.1.3联合研发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联合研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3],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已联合研发了“纳米分子影像探針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高致病性病原体患者采样及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椎间盘的解剖与临床”等6个原创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特色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并应用于医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如研发的“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利用ESP电子标准化病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3D仿真形式动态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现场急救方法,该项目补充了实体实验中高危实验项目的缺失,拓展了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场景,培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识与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抢救的成功率,惠及大众健康。

2.1.4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教学团队注重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以拓展实验内容,独立开设《模拟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临床病例,并联合研发了21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呼吸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等项目。以高端综合模拟人(ECS)为载体,按照“临床病例-计算机编程语言-ECS演示其体征-动物实验”方式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ECS演示临床病例,学生从病情的演变过程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临床现象与疾病发生机制。这种“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补充了动物机能学所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现象,也拓展了在动物和人体不能实现的实验;另一方面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情景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优化课程内容、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2.1实施案例式教学

自2016年开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1~2年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融合临床问题的案例讨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下面以病理学CBL教学为例,介绍教改课的具体实施。

(1)病案设计。教学团队首先联合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如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均附有3~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准备。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改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课前分组及发放相关资料;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病案临床资料结合尸解标本进行个人学习和组内协作学习;三是根据教学病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各小组对患者的发病经过、病理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并制作汇报课件。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和知识分享等。该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CBL课堂。CBL课堂是教改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讲解大体标本、讲解尸解切片、解释症状和体征、分析发病经过和死亡原因、提问与回答等。各小组就不同的任务做发言准备,同时轮流观看大体实物标本;二是各组汇报与讨论:每组代表就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和回答,而其他组同学就该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同学们查找病变、正确诊断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师引导与总结: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提问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归纳和总结,帮助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该环节侧重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2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在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5-7],即实行导师制,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三早教学”——“早进实验室、早科研、早临床”;“三结合培养”——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2)具体做法。由1~2年级的医学类学生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配备“双导师”,由基础和临床各1名老师为指导老师,两名导师联合制定科研兴趣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是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及项目实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创项目选题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科研兴趣小组首先通过到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临床问题,然后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初步选题,最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二是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选题确定后,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而大创项目立项后,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科研论文。三是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培育相结合,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3年多的实践表明,“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建设成效

3.1学科建设成效

3年来,基础医学学科取得了较大进步。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整体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同时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強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内多人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翻倍增长等。

3.2人才培养质量

3年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有效促进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而相关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3.2.1专业技能扎实

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77%、90.16%、87.11%,分别高出全国11.18%、16.41%、12.82%;在专业技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6项,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3.2.2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获各类大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101项。获专利10多项;学科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多项;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50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8篇。

基础医学概要范文5

关键词:病理图像芯片;虚拟数字切片;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R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05-02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所以形态实验教学是病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图谱、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为主,鉴于各病变器官存在宏观和微观的差异,学生常常不能准确辨识出病变组织的特点;加之玻璃切片数量少且易损坏,导致学生实验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影响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挂图、玻璃切片、显微镜等已逐步被数字化虚拟切片、显微数码互动电脑系统所代替[1,2]。我校自2010年病理实验室配备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利用山东易创公司“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制作数字化虚拟切片与病理图像芯片,创建了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并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一、病理图像芯片的制作与应用

(一)数字化虚拟切片的制作

数字化虚拟切片是利用易创公司的全自动显微镜数字扫描系统,将整张病理玻璃切片扫描、无缝拼接,生成一张全视野的分辨率高的数字化虚拟切片[3]。自2010年本实验室已陆续将200多种典型的病理教学切片做成虚拟数字切片,建立了完整的病理学常用标本的数字切片库保存在电脑中。制作成功的数字化切片包含玻璃切片的全部信息,还可对切片的各个部位进行任意放大倍数的观察,图像清晰、结构典型、色彩真实。

(二)病理图像芯片的制作

将数字虚拟切片进一步加工与整理,如反映同一组织、器官病变的多张数字虚拟切片整合到同一目录下,相近的病变图示还可组合在同一界面,每张虚拟切片配备结构标注和相关文字解释,文字中包含疾病的发生发展、疾病的预防、临床治疗方案等,内容涉及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内、外科学等各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可设置按键的方式与图片链接,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找、解惑。之后把同一种组织器官的不同病变图像与相关解释配备导航图,打包压缩做成一套“病理图像芯片”储存在电脑中。本实验室按照不同的器官系统如肝脏、肾脏、肺部、心血管、脑神经等已制成十多套病理图像芯片储存,并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给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变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

(三)病理图像芯片的应用

利用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与储存的病理图像芯片相结合用于实验教学,首先由教师依据导航图带着学生讲解、观察图像,随后学生自己选择切片,进行定倍及任意倍率的放大或缩小,模拟显微镜观察模式,整张切片全视野清晰,分辨率高;还可轻松对多张切片对比与浏览多学科知识链接。学生在观察切片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以利用互动系统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也可以实时动态监控每个学生的观察内容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纠正[4]。数字化虚拟切片还可依托校园网、局域网等建立网络浏览器,用户可通过网络浏览器进行切片观察,不需要安装其他软件,用鼠标操作即可选择切片任意位置,进行固定倍数或任意倍率的放大或缩小,图像清晰逼真,便于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近年学校进行了经济与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能够全天候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需求,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使学习更加便利和有效。

二、病理图像芯片应用于实验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具有传统玻璃切片无可比拟的优点

首先,传统的玻璃组织切片具有制作流程繁琐、典型病变标本来源少、长久保存占用空间、易褪色、学生操作中易损坏等缺点,观察中学生很难快速准确辨认病变的组织结构,影响实验的效率和质量;有的切片因为取材的原因或不同批次制作的切片在颜色或结构上表现并不一致,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出现困难而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近几年学生数量增加,现有的玻璃切片尤其是一些少见、较难获得的病变标本常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有些只能作为示教切片,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观察。而制作好的病理图像芯片具有易保存、知识信息量很大的特点,方便和丰富了教学内容,解决了以上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二)数字芯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便于接受知识、拓展知识

传统形态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挂图或通过投影仪等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因每张切片不尽相同、显微镜视野的局限性、细胞切面不同导致相同病变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等因素,增加了病理实验的学习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整理出疾病形态规律,对病变图像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时,便已下课,就算想复习也没有条件,下次课又是不同的内容,上次课的镜下观察印象早已模糊。现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图像清晰规范、并把同一组织的不同病变进行归纳,学生在每次实验中都可以:①复习以前学过但现在模糊的病变;②对每一种组织可能会发生的不同病变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有一个整体认识,加深对疾病演变的理解;③随时可以把不同形态的病变放在同一视野与界面进行观察,方便对比与整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病理学的每一次实验均升级为综合性实验,还可及时链接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对医学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病理图像芯片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病理学实验从属于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学生依赖于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又因病理学内容多、器官系统头绪复杂,学时相对紧张,使得有些内容只能概要讲解,进行大致的观察与示教,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造成师生之间互动很少、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而当前的数字图像与显微互动系统运用于实验后,数字切片能轻松完成由低倍到高倍、由整体到局部的连续观察;并且很容易对不同的组织及同一组织的不同病变时期进行浏览对比,极大地锻炼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亦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及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上升到主体地位上,真正以主角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其分析病理改变、探究疾病发展、发生及演变的能力,综合素质会不断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病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

(四)病理图像芯片在教学中的不足

首先,学生在借助电脑方便观察图片的同时,对组织切片的制作、显微镜的操作等这些基本的实践训练就会减少,其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应适当保留部分传统的玻璃切片、大体标本的观察与制作等基本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数字化虚拟切片平台的运行中时有故障发生,如图像失真、图像信息减少、互动功能受限等,现有的病理专业技术人员很难顺利解决,需要配备专职的计算机人员或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以维护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顺利运行。相信随着数字切片库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这些问题均会得到很好解决,使病理图像芯片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语

医学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实用等复合型的医学人才,病理学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勇于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5]。以此为背景,现代病理学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需要广大教师和实验工作者必须迅速转变角色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建立在信息时代基础上的数码互动系统与图像技术的运用,构建了新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病理图像芯片的设计与使用进一步开发了数字切片与互动系统软件的功能,学生可直观了解不同组织之间或相同组织发生不同病变时形态的改变,具有跨章节、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潜能的开发。

多年的实践教学使我们认识到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思考及总结,所以我们应结合当前实际条件,力求做到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探索出更合理的病理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应用性、实践性强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冉令杰,陆敏,郭丽梅,等.基于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病理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

[2]李涛,范好,刘芳,等.组织学虚拟数字切片的构建和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

[3]王进京,孙保存,赵秀兰,等.数字切片库结合网络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

[4]马保华,张庆莉,康敏,等.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数字化教学切片的应用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5]危晓莉,姚根有,周韧,等.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

基础医学概要范文6

关键词:学生本位;医学信息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29-02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是电子、计算机、医学仪器以及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融合。承载着新医改体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任务[1]。

1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背景

自2003 年四川大学首准开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四川大学经过多年建设,并于2010 年成功将该专业打造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此后,全国多所高校相继成功申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截止2014 年,全国共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

就湖南而言,目前开设医学信息相关的有:2007年中南大学成功申报医学信息学,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成功申报医学信息工程(偏中医药信息),2016长沙医学院、南华大学同时申报成功该专业。从目前几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来看,我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招生规模小,医学信息化人才缺口大,专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作为新兴专业,它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使得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上,要跟上时展的变化,不断更新。如:前几年,我们的医学信息唯一的重点是医院信息化系统(HIS),但随着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共同推动下,医学信息将有新的发展高度。

2 专业课程设置紧跟社会需求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要突出医学信息化这一特色,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满足本科应用层次的培养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本科生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又要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医疗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2.1 课程体系

以重点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参考,同时兼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医W专业十余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建设课程体系可分为6个模块如下表1:[课程模块\&培养目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大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思想素质、外语能力、健康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工科学生必备的数理基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了解医药行业背景,医疗信息的特点;

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技术和操作;了解数字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专业课程模块\&培养对医学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思维;掌握和理解计算机软件求解模型;培养工程素养\&课程实训与毕业实习模块\&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软件开发主流技术,熟练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开发、管理。\&拓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应用相关的技能。\&]

2.2 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培养方案分为两个主干学科:医学、计算机科学,如表2所示。

[计算机核心课程:\&医学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pathon、嵌入式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导论、基础医学概要、临床医学概要、中药学、医药学基础、现代医学仪器、医院管理学、医学数据挖掘、医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等\&]

3 学生主体的培养环节设计

3.1 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不过的30%左右,但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记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查找资料、分析等,然后再通过课堂的表达,知识点的吸收可以达到70%以上。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强调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并且使得学生成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也就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模式上要广泛采取PBL教学、CBL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知识[3]。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为健全学生的能力结构,强化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7]

3.2 4+2+1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构建4+2+1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四级实验教学、两级实习、一次毕业设计相辅相成。

四阶段实验教学分为:课堂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学科综合实践+课外实战。

课堂验证性实验:指在课堂中,按照教材章节布置的基础型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课程近结束时,利用该课程所学基础知识,系统地完成一个主题任务,属于设计型实验。学科综合实践:是在专业学习后期,运用已学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属于综合型实验。课外实战:作为教学试验的补充,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构建专业开放式实验室,便于课外实战的开展[4-5]。

第二阶段: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两级模式

在具体实施上,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和医院,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目的,相当于医学专业的见习期。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合作医药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必须熟练医学信息系统流程,强化吸收知识的,必要时可安排顶岗。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

信息工程学院与学校实习科将积极协作,继续加强和各实习基地的联系,在原来只推荐医学生实习的条款中,补充推荐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习的要求。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及答辩一级检验

毕业答辩是检验人才合格的重要环节,答辩委员会不再由学校教师组成,每个答辩组务必要邀请1-2名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作为答辩教师,共同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3.3 拓展第二课堂,构建创新体系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如医学信息大赛、医学管理系统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等专业竞赛,开放医学信息实验室,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试验、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另外,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创新、创业”,跟随上层政策脚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训练、实施中来,通过申报项目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项目具体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以往学习内容的强化,也更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并进行实验探索,这对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有很大的促M作用[5]。

3.4 形成性评价考核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且,终结性考试必然迫使学生到期末时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学习效果难达到要求。因此,一考定乾坤的考试和考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探究形成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工程性显著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平时成绩档案,并在学期中分3-4次向学生反馈累积的平时成绩,包括:查课、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团队合作、实践参与等,使得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状况,找准差距。形成性评价作为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之一。

4 总结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没有墨守的旧模式,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才能永葆该专业的活力,希望我们的研究和改革效果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强,刘广,孙艳秋,刘建平.关于新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设置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123-125.

[2]李小霞,贺培凤,郭文秀,等.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31-33

[3]杨练,王勇, 贾敏.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构建和培养[J] .医疗卫生装备, 2009(1):113-114.

[4]李后卿, 董富国, 郭瑞芝. 信息链视角下的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3):1-5.

[5] 陈娜,王赫楠,燕燕,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教文汇,2014(1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