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趋势范文1
城乡差距决定未来需求空间大。国内城乡居肉两者相差40%的猪肉消费水平。根据世行和粮农组织调查,人均收入在5 000美元以下时,居民对于肉类的消费需求会快速上涨。如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农村猪肉消费量每年将增加1 500万~2 000万t。
规模化带来效益的提升。从养殖场数量看,2010年中国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场共有22.04万个,占比仅为0.36%;从出栏头数看,该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共3.23亿头,占年总出栏数的34.54%。横向对比来看,美国出栏5 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场共有2 900个,合计贡献全美61.1%的生猪存栏量和88%的生猪出栏量。
养殖模式:一体化是长期趋势。目前养殖业的模式主要是三种:农户散养、“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模式。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农民转变成市民,使得与养殖业具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减少;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将加大对肉源的控制,要求公司自养模式的比例将会提升。养殖场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使得生猪行业进入壁垒增加。
存栏量高决定难有大的反弹空间。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2013年以来的能繁母猪淘汰率较低,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维持在5 000万头以上,将制约未来价格的反弹空间。我们认为,一般地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在4 800万头以下时,生猪价格出现反转的概率较大。
温氏+史密斯菲尔德:两种模式,兼具优势。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全国获得快速扩张。Smithfield成功的关键包括四个方面:①发展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②一体化模式③优质遗传④进行战略收购。
产业链趋势范文2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呈现以下五大发展态势:
一是提网速,广连接。骨干网络优化提速明显,固定宽带普及目标提前完成;网络提速降费成效显著,移动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络部署大幕拉开,专有网络连接更加广泛;智能硬件丰富信息交互,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连接范围持续扩大,产业互联互通步伐加快。
二是深融合,强制造。产业互联网全面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业互联网全力纵深推进,产业生态体系显现雏形;“互联网+农业”迸发巨大能量,技术助推产业链升级;“双创”平台持续普及推广,成为融合发展新动能。
三是兴业态,惠民生。智能技术助力业态焕新,打造科技时尚新生活;新型消费优化产业布局,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无人零售领域百花竞放,服务布局向线下聚拢;分享经济加速优胜劣汰,强势企业瞄准AI领域;在线娱乐行业加速升温,产品丰富但问题不容小觑;创新领域覆盖更广更深,网络惠民触手可及。
四是谋创新,拓市场。应用创新向技术创新挺进,商业化应用竞争加剧;多级平台同步孵化产品,“内容为王、创意为先”优势凸显;互联网平台走向生态化,产业链依存关系持续增强;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推广中国本土优势经验,“出海”足迹延伸更广。
五是重安全,共治理。系列法律法规加速实施落地,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安全产业向服务主导转型;有效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全力保障社会民生;不良信息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深度变革。
报告指出,2018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六个方面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新技术,下一代网络建设带动5G产业崛起,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集成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加速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技术创新推动金融信用体系趋于完善。
二是新动能,产业互联网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行业解决方案将继续突破,智能制造的网络安全保障将成为关键一环,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升级将加速。
三是新场景,数据与服务开辟未来消费新场景,共享服务更加智能化和全球化,智能化赋能更多平台场景。
四是新体验,智能交互催生消费新体验,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新体验升级,AR有望重新定义移动交互体验。
五是新挑战,勒索病毒攻击类或将成为常态,个人信息保护将面临严峻挑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将不断攀升,网络空间安全防护能力将大幅加强,企业拓展国际化市场将面临激烈竞争。
六是新生态,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态建设将日益完善,平台经济创新与协同治理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数据权属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将加快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将深度变革。
产业链趋势范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通信
从当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个人属性,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备了更大的发展优势。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终端呈现出了智能化、多样化、普及化与个人化的发展趋势。
1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1 用户增长迅速,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与服务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快速增加,根据艾媒咨询所的报告显示,在2013年第一季度时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达到4.2亿,IDC预测在2013年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将会达到5亿。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外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在移动互联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逐步的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转型。例如谷歌公司开发出了开源的系统安卓,腾讯、新浪等也围绕移动平台开发出了多元化的产品。手机应用变得越来越丰富,2012年11月时苹果应用商店总计有100万款应用产。在谷歌的应用商店play store中拥有大约67.5万款的应用,下载量达到了250亿次以上。
1.2 消费与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增多
智能终端普及速度想到快速,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各种应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如今与消费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应用快速增加,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娱乐与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进行购物、订票、手机支付等各种消费与电子商务活动,同时这一趋势正在逐步的普及。
1.3 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跨界竞争,加速产业之间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涉及到多个产业,主要有移动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平台、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生产商等等。整个价值链都变得更加的细化与开放,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与跨界竞争的特点。如今,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全球产业巨头都在积极的从多个环节上进行布局,并不断的在产业链的上下进行积极的延伸,同时都将竞争的焦点放在对用户的第一接触点的把控上。从发展策略上来看,各个运营商都在积极的对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于将最好的互联网资源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中来,让用户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访问这些优秀资源。例如沃达丰所提出的Mobile plus战略。
2 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
2.1 加强基础建设,应对不断激增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需求
随着3G的普及与移动技术的快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应运而生,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移动终端进行使用。随着智能终端与3G网络的快速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服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移动用户的不断增加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网络需要提供更大的带宽,使得移动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完成更多的事,并促使移动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提出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提供高品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同时需要对移动用户的需求进行实时的跟踪以此来更好的、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加强业务上的合作与创新,对用户使用门槛进行降低
要加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业务上的合作与创新,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并要使得无线网络得到优化,让客户能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更加的舒心。对于3G、WIFI等覆盖需要继续增强,同时还必须要加快4G的试点工作,争取4G能够快速进行普及,为用户带来高品质的无线宽带体验;对于无线宽带的资费门槛进行降低,同时对于流量以及应用服务的消费进行大力的改善;通过终端定制以及合理的补贴方式,对智能手机与上网用户进行大力鼓励与引导。同进行积极的创新,加强产业链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合作,对优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对自营业务与合作业务的开发与创新。
2.3 注重移动安全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需要面临的安全风险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移动安全软件市场增长相当迅速。国内有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与相当广阔的应用程序市场,为移动安全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以保证移动互联网可以健康的发展,并为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安全提供有效的保证。相对而言,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名性,从当前世界范围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仅仅是需要做好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从技术、机制以及体系等多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进行重视,并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以能够确保移动互联网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3 结语
无论是从移动终端来看,还是从移动网络用户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通信运营商需要能够准确的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趋势来采取合理的措施,这样才能够使得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链趋势范文4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传媒 体育产业
一、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背景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以来,促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就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更是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而在国务院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可以看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将达到4亿人以上,这其中55.1%的人未来有意向进入收费场馆进行体育运动,90%多的人员具有培训需求。由此可见,体育行业的市场空前广阔,依靠传统的体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庞大的用户需求。
二、体育媒体“阔气出手”, 开辟互联网直播新时代
体育赛事是每个体育平台必不可少的,而体育赛事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竞技运动。因此,市场对体育赛事的强烈需求使得市场化运作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赛事直播从过去的赛事转播演变为独家直播,很显然是各平台向通过这些内容来吸引并聚合更多的用户,每一个用户同时也是其他体育产品的潜在用户。
对于这些平台而言,赛事直播已经超越了形式的存在,背后是一整套社群化运营的东西,这也是互联网+体育简单而直接的体现。
以乐视体育为例,乐视体育花“天价”购买版权,同时与体奥动力合作,获得2016和2017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这是乐视体育在女超、中超之后又拿到的一项国内重要的足球IP。标志着基于乐视的所有平台、终端和乐视体育,以及乐视体育旗下的章鱼TV和搜达足球,都将对中超联赛每赛季240场比赛全部实现高清网络直播。这不仅开辟了中超联赛转播新时代,同时也让数亿中国球迷和海外球迷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到全程直播赛况,体验前所有未有的互动节目与实时数据分析。
乐视体育通过互联网创新突破了产业的传统瓶颈,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平台探索中超联赛全球化传播和商业化创新的新路径,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性和革命性意义。
三、以运动APP为纽带,打造互联网健身新潮流
互联网+体育在当前对于大众而言,主要还是体现在全民健身方面。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健身活动通常需要有特定的人群、固定的时间和足够活动的场地。但是由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人们未必能够轻松的在方便的时间里满足所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健身人士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在“互联网+体育”的时代下,一系列的运动APP应运而生。在这些APP中,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健身的时间和场地,通过互联网迅速帮你找到陪你跑步、教你打球的人。同时为你推荐最适合的运动场地,实时记录你的数据,反馈到专业人士那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指导,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的沟通。另外一点,在这些运动APP中,普遍都带有社交功能。能够在健身的同时和客户端里更广范围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心得,接触更多的新式健身项目,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对健身的兴趣。
现代人们追求的便捷、个性化的消费是新的发展趋势,而运动APP的诸多功能也正适合了这些要求,将体育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挖掘出体育产业的更大潜力。
四、在互联网时代下,追逐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
从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来看,“创新”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现如今的消费市场,人们都在追求突破,剑走偏锋,为求在市场中分得最大利益的一杯羹。互联网+体育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也在进行技术革新,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确立自己独特的明确的产业形式,创新体育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体验。
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同时就会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所以在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上,服务理念也是需要提升。将现有的体育资源最优配置,合理人性化的组织体育活动。以体育元素为指导,体育组织为关键,产品服务为重点,构建新型体育产业形态。同时,实时关注客户端用户的反馈信息,切实掌握第一手的需求资源,明确目前消费人群的主导消费方向,构建稳定的盈利方式和商业模式。将体育产业市场细分,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以及电子竞技、极限运动等,拓宽体育产业领域。最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构建起学校、市场、企业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链条。
在互联网思维普遍渗透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体育产业与经济领域不断走向深度融合,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利好的政策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中国体育产业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将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很新、很重要的时期,体育与互联网之间更多的融合,也将会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历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产业链趋势范文5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产业链趋势范文6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 关联效应 投入产出
一、引言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研究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京津冀经济圈与珠三角、长三角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但从发展情况看,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两个经济圈,其原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作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范围大多局限在京津冀三地,没有将产业的供求特点放在更大的范围考虑;第二,对京津冀产业关联性缺乏全面深刻的描述;第三,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由此,本文应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尝试对京津冀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性进行更为清晰的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该区域产业特点对区域关联性的影响。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由Isard在1951年首先开始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分析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模型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各区域间与各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比较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特征以及分析区域间产业关联程度。近年来,区域间投入产出技术传入我国。国家信息中心(2005)编制了我国第一份典型调查与非典型调查相结合的 8 区域30部门投入产出表。随后我国的一些专家,如张亚雄、赵坤(2006)等,开始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联系进行全面分析。李善同(2010)利用引力模型和交叉熵法对2002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扩展并估算出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即以此数据为基础展开相关研究。
二、区域关联性的测算
本文设计使用区域关联指数表示一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区域关联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k为某地区与k地区的区域关联指数;Lik为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比重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比重,具体为:
其中:Xik为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
根据公式计算出北京、天津、河北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区域关联指数最高的5个地区如下表所示。
从京津冀的区域关联指数排名上看,三地区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河北在省际调入方面与天津联系不大。具体而言,北京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与河北的联系最密切,与天津的联系相对较弱;天津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与北京与河北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河北则与北京联系最密切,与天津的联系相对较弱。总体而言,三地区相互间的贸易量要明显超过与其他地区的贸易量,所以三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合作现象。
三、产业特点对区域关联性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影响
京津冀三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区别。从各行业的产出比重看,北京排名前10的有7个属第三产业,3个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优势非常明显;天津排名前10的有8个属第二产业,2个属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优势非常明显;河北排名前10的则有1个属第一产业,8个属第二产业,1个属第三产业,其中农业占比超过1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较明显的优势。三地区在产业上的异构性对区域内产业关联性势必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考察产业结构对区域关联性的影响,我们将产业结构因素作为权重加入区域关联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这里的Lik成为加权后的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比重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比重,Xik为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Wik为权重,即:
由此计算出京津冀三地区加权平均后的区域关联指数,其中指数最高的5个地区如下。
加入产业结构因素后,只有天津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和北京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三地区在其他联系方面均有所减弱。以下是对三地区联系受产业结构影响的具体分析。
在省际调入方面,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方面的调入量占所有行业调入量的比重最高,达9.3%,而该行业从广东的调入量占比48%,将近一半,因此促使广东成为北京在省际调入方面最密切的地区;另一方面,在农业方面,北京从河北的调入量占15%,居各地之首,但由于北京农业的调入量仅占全部调入量的3.8%,比重偏小,从而使得河北在北京省际调入方面的地位有所下降。从天津的调入情况看,北京在天津的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等调入量比重较大的行业均给予了明显的支持,因此北京是天津省际调入方面最主要的地区。从河北的调入情况看,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调入量比重较大,但这其中的很多行业北京与天津都没有给予明显的支持,反而是山东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辽宁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广东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给予了比较明显的支持,促使河北在省际调入方面与山东、辽宁、广东等地形成了较密切的联系。
在省际调出方面,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的调出量占所有行业调出量的比重最高,达18.6%,而在该行业的调出量中有32.8%调往广东,这又一次使广东成为北京在省际调出方面联系最密切的地区。天津的省际调出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中化学工业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北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广东,这使得北京和广东成为天津在省际调出方面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河北的省际调出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化学工业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浙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山东,这就使得山东和浙江成为河北在省际调出方面联系最紧密的地区。
(二)地理位置的影响
在加入产业结构因素之后,我们发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区域关联性有所减弱,一些在距离上较远的地区逐渐加入了进来。这一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考察地理位置与区域关联性的关系。关于地理位置影响的考察包括两部分,一是考察地理位置对产业的影响程度,二是进一步考察地理位置与行业的相关性。
关于地理位置对产业的影响程度,我们以某地区与k地区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作为两地区之间的距离,通过eviews软件测算地理距离对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省际调入(调出)总量的影响程度。测算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对一产调入与调出总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对二产调入与调出总量的影响均显著,对三产调入总量的影响显著,但对三产调出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关于地理位置与行业的相关性,首先对距离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调出)向量求皮尔逊相关系数,其次将京津冀三地区的进行平均计算出该区域距离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调出)向量的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由此计算出的结果显示:(1)在省际调入方面,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很多第二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入方面对区域距离比较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大;(2)在省际调入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旅游业及一些第三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的相关性很弱,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入方面对区域距离不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小;(3)在省际调出方面,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很多第二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出方面对区域距离也比较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大;(4)在省际调出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旅游业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的相关性也很弱,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出方面同样对区域距离不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小。可见,不同行业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不同,因此一个地区对行业部门的选择也会对其区域关联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对k地区区域距离向量与各行业省际调入(调出)向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产业结构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可以计算出该地区产业整体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结果显示,在省际调入方面,天津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最高,北京次之,河北第三;而在省际调入方面,天津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最高,河北次之,北京第三。究其原因,天津的主导产业是化学工业等第二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高造成了天津产业整体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高;而北京的主导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低造成了北京产业整体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也较低。河北的情况则比较特殊: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北除与北京、天津相邻,还与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相邻,这使河北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选择合作对象;其次,从产业供求上看,北京和天津无法在第一和第二产业方面对河北形成有力的支撑,致使河北必须转向其他临近地区寻求合作,从而降低了对京津的依赖程度。
(三)产业优势的影响
为反映一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我们使用区位商指标。区位商表示k地区i行业在本地总产出中的份额与整体行业占全国经济总产出的份额之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Qik为k地区i部门的区位商,Xik为k地区i部门的产出指标。
其含义为:Qik>1意味着k地区在i部门具有比较优势,Qik
为考察i行业产业优势与i行业省际调入的关系,我们对由i行业区位商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向量求皮尔逊相关系数,再将京津冀三地区的进行平均计算出该区域i行业区位商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向量的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科学研究事业、旅游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向量与省际调入向量相关系数最高,接近或超过0.8。前文已提到旅游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很低,显示受区域距离影响小的行业更倾向于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进行合作,而受区域距离影响大的行业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进行合作的难度也比较大。
四、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的结构与特点对该地区产业关联程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的异构性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关联程度与长三角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主导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地区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相对而言,第二产业的多数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而第三产业的多数部门与第二产业的少数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由此,像北京这样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的地区对临近区域的依赖性较低,更有可能与更远的地区发生产业联系;而像天津这样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的地区对临近区域的依赖性较高,与更远地区发生产业联系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其次,主导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地区对具备产业优势地区的选择权。如果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该地区就更有可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从而进一步提高在该产业上的生产效率;反之,如果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该地区就不太可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从而对该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程度较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三地在产业上的异构性是造成区域关联性弱的主要原因。北京在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很多行业与天津、河北关系密切,但北京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所以与区域距离较远、但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联系更密切。天津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所以与北京、河北的联系最为密切,对北京、河北的依赖程度也最高。河北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二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也较强,但与京津相比,河北相邻省份更多,进行区域合作的范围更大,所以对京津的依赖程度较低。
从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改变,一些新兴产业已经对以空间距离为主要约束条件的传统区域合作理念提出了挑战,空间距离的约束性日趋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地区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更应着眼于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弥补与其他地区在产业优势上的不足,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其在空间距离上的优势,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