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机制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有效的发展,人口数量随着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也不可置否的不断增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的作用机制,对于影响粮食的安全审查与布局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能够帮助我国制定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发展道路,改革粮食生产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
(一)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所有产业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物质基础。因此,粮食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充足的粮食供给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保障。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在城镇聚集,非农人口逐渐增多,对农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的逐渐发展能够刺激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能大力提升农产品的供给和流通效率,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二、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机制分析
(一)城镇化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城镇化的逐渐增多使得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镇之中,这样一来,粮食供给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的有力保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农业产值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粮食供给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城镇化会使得农业劳动力减少。
(二)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分析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交互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今后城镇化建设及农业产业调整中,还是要保障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一)保障耕地数量
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够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因此,保障耕地的数量则显得至关重要。对耕地保护进行立法,严禁任何形式的耕地占用,禁止以流转形式占用耕地。城镇扩张和城市间道路交通建设绕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对于己经占用的土地,有条件的复耕,没有条件的在其他地方补充耕地。对于补偿占用耕地的土地既要保证数量由要保证质量。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落实好土地管理制度,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只能用在农业用途中。做好对城市发展用地的规划,统一部署实施土地整治带动全村农民做好耕种。
(二)统筹城镇战略布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统筹城镇战略布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城镇的发展有着较为长远的视角,避免反复拆建,保障规划内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空间,合理规划发展路线,实现多元化发展。城镇的综合能力的相关调查对于城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人口的城镇化提供有利环境。因此,城镇化发展规划中要注意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建立优势互补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三)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城镇化对有效灌概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食种植机械总动力这三条路径,发挥对粮食生产影响,归结起来都是对农业科技水平的影响。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治理耕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着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质量。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建立防洪、灌概的多功能水利设施工程,增加大型灌区面积,减少自然条件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研发的技术力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农户对口的技术支援。积极研发、培育和推广优良、高产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产品的速度。
总结
众所周知,由于粮食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重中之重,因此,粮食问题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是否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由于粮食生产所受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随着城镇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形式的改变,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也发生着变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此外,由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兼业化、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振远.中国粮食问题[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0:41-45
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2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县局工作总体要求,以确保粮食安全为总目标,加强仓储制度、仓储设施、仓储技术和仓储队伍建设,贯彻新标准,推进规范化,全面推动我县仓储工作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粮食仓储各项制度,整改现在仓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治理仓储工作中不规范行为,加强粮食仓储企业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措施,创新仓储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整体上水平。
三、工作要点
1、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根据储粮技术规程、规范要求,狠抓不同季节的防治工作,即春抓密闭保管,夏抓防虫治虫,秋抓防霉结露,冬抓通风降温。确保“一符四无”粮仓比例达95%以上。
2、建立健全粮情分析制度,抓好安全储粮检查工作。储粮单位要坚持每月检查一次,县局坚持每季度普查一次,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状况。
3,强化市,县级储备粮,中央代储粮质量管理。必须实行专人、专仓、专帐管理,必须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县局对储备粮的管理要直接管到仓间,并建立数量、质量档案,县局对市县级储备粮的检查要做到每季度一次,做到档案记载,要随粮情变化及时变动,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4,做好粮油仓储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储粮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对库存粮食,要加强粮情监测和日常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化学药剂要按照专人保管,双人双锁制度执行,执行领用报批制。严格操作规程,严禁带毒保管,防止药品丢失、泄露、爆炸,防止药品流入社会。要督促各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各种应急预案,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确保安全无事故;入库粮食坚持质量,坚持标准,对不合格的粮食不许入仓入库;对入仓粮食坚持不许超粮线的要求。
5做好保管员培训工作,县局年内至少组织开展两次仓储管理技术交流活动,组织面向全社会的粮油保管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和仓储业务骨干的专业培训。在县局保管员队伍中弘扬爱岗、敬业、乐群,奉献精神。适时组织企业单位内部互查,相互交流保粮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6做好防雨汛工作,总结历年防雨汛工作经验,掌握粮情变化,准备充足的防汛物资。
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3
粮食问题是民生之本,牵一发动全身,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国际粮食大环境剧烈变化,确保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制订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粮食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为我县粮食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粮食购、供、销、监管实际,开展下一步粮食工作做出了指引。
一、我县粮食行业基本情况及变革历程
(一)粮食行政管理情况。1995年前粮食局属“政企合一”的一级局,隶属政府组成部门,职工人数29人。1995年县级体制改革,粮食局行政管理职能划并贸易局,贸易局内设粮食局,原粮食局更名为粮贸总公司,职工25人,其中行政编制12人,2000年职工减为9人。2001年县级机构改革,粮食局合并发展计划局,在发展计划局中设“经贸流通与粮食管理股”。2005年5月粮食局单独办公,核定编制8人,领导职数一正一副,目前设有“三股一室”,现实有人数9人。
2004年5月26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实施,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对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核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局的行政职责。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从2002年开始,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两块进行,对4户商业性经营企业(粮油加工厂、粮贸宾馆、粮油议价公司、粮贸钢铁厂)实行终止解散改革,至2004年底4家企业共安置职工79人,其中解除劳动合同25人,退休职工交付托管46人,一次性安置供养人员8人。其次是政策性经营的粟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逐步实行减员分流改革,历年来自愿办理解除劳动合同关系41人,办理提前退休50人,公司职工人数从2000年末的364人减至2005年底的242人,其中退休职工111人,供养人员47人,在职82人。
2006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文件,省州也分别于2006年、2007年制定《*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06〕176号)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7〕7号)等文件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对粮食企业进行全员改制,彻底打破国有人员身份,所有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8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007)29号文件批准了公司的改革实施方案,××县粮食局积极争取改制资金和各方支持,至2007年10月底,协商签订了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协议,与61名在职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与49名供养人员签订了一次性供养协议,人员身份全部置换完成。
2007年10月××县人民政府以武政复(2007)14
号文件批复成立新的××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成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告一段落,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机制体制被全面打破。××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是粮食企业改制后全县唯一的一户国有粮食购销、收储企业,承担各级储备粮的收储、全县救灾粮、农村低保粮、军队用粮的调供任务,通过面向社会招考,现有人员11人。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回顾十年改革改制之路,虽充满艰难险阻,但在粮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执行国家政策,做出巨大牺牲,基本做到平稳改制;始终得到县委、政府和州粮食局的大力帮助和指导;始终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协助,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真心为粮食系统职工谋福利;历届粮食局领导班子及干部始终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改革,化解各种矛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总结成绩有以下三点:
(一)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化解矛盾,做好稳定工作。
(二)始终坚持改革发展并重,以变革求发展,以发展促变革,在变革中始终做到保证我县粮食安全不放松。
(三)始终保持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历届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一心为公,保障了改革改制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粮食行政管理体制经多次撤并分合,人员减少,经费不足,与新时期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要求存在差距,体制机制上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许多工作仅能应付日常业务和事务,粮食执法、社会粮食供求平衡统计调查及社会粮食监管检查工作开展存在滞后。
(二)原购销公司改制后所欠的养老保险及123名退休职工的托管费合计270万元尚无资金缴纳,还需各方努力,尽快筹集资金缴纳;
(三)困扰粮食系统的一些遗留问题还未完全处理,新的问题又在酝酿,上访问题不断出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积极协调解决。
(四)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在改革改制后正常经营时间较短,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企业做大做强能力不足,企业制度化存在差距,阻碍企业发展的困难还比较多。
(五)仓储功能低,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仓储设施均为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所建,仓储方面的管理手段也是几十年一贯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仓储设施(包括仓库)无法改造,必要的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电子测温设备、粮食入库整理和输送机械设备等)不足,适应现代管理水平要求的仓储功能发挥和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
四、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全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
(二)牢固树立“三大观念”,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
1、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应清楚认识现在的粮食行业管理和粮食企业经营上存在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要善于总结成绩,更要善于学习新的观念和方法,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树立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粮食工作。
2、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切实转变职能,履行职责,搞好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粮食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依法管粮,依法行政。积极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服务工作,变管理为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3、以人为本的观念。粮食系统下岗职工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矛盾焦点集中,在处理各项工作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处理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谋发展。
(三)抓住重点,解决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几项突出问题。
1、多方协调,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力求将矛盾化解于基层。一年来,共接待来访案件14件,经粮食局多方协调,正积极解决白伦、李健、李洪彬、腾何民等人事问题。妥善解决了改制企业患癌症职工黄雨馨身份及医疗费用问题,使其基本生活及医疗费用得到保障。安排专人负责清理2000年粮食系统职工集资建房未办证遗留问题,积极与土地、城建部门协调,截止去年底已办理25户房产及土地证,其它户数因涉及多占住房正在清理中。积极解决落实了陈家延多年上访的住房问题。积极筹措资金归还了差欠吴祥工程款19.5万元。积极调处高桥等四处土地四至界限纠纷问题。加强与国土局协调,积极依法处理了环州他贞粮点土地纠纷问题。
下一步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加强与人事部门协调,制定方案,积极化解托管费用和养老保险欠款问题。继续清理粮食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做到妥善解决。
2、抓好新组建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企业发展壮大。理顺企业经营机制,在07,08年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主营业务经营,做好粮食价格趋势变动分析,把握好粮源。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跳出粮食发展粮食行业,充分利用国有粮食仓储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寻找利润增长点,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
3、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做好粮食仓储设施的功能提升。在08年粮食局投入100万进行仓储设施提升的基础上,为推进公司持续发展,09年提出了仓储功能、粮食植物油仓储功能、粮油批复交易市场功能提升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在全县形成以市场为平台、以储备为重点、购销为中心的相辅相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给粮食企业物流建设新上项目带来的契机,推进公司基础设施,夯实公司发展的硬件基础。
4、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储备粮管理,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必须贯彻落实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确保粮食安全”,“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落实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好相关考核、奖惩和问责制度。加强储备粮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县储备粮管理办法》。力争做到储备粮管理法制化,轮换运作科学化。完善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粮食物流为载体,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开放、竞争、效率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四)建立粮食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体制机制是推进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践、科学管理的原则,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影响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打破影响粮食工作科学发展的障阻,积极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相互衔接配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1、转变机关作风,构建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职责,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和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落实四项制度,建立透明、高效、廉洁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贯彻力度,提高依法管粮的水平。深入开展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人才;软实力;社会环境;文化;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96-02
一、当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地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如今对于一个地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我们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其中各国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当代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的吸引力、导向力和模仿力。世界范围内美国社会人才在这方面体现最为明显。
1.吸引力
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数量是美国的三倍。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掳走了大批量德国、意大利的科学家。美国通过这次人才俘虏计划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国家科技水平。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世界的科技风向标已经在美国树立,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胜枚举。人才俘虏计划中的科学家就像垂钓者鱼竿上的鱼食,他们吸引着世界优秀人才再次聚集到美国。一流的科学研究团队,一流的实验设备,美国宽松的社会文化,优厚的待遇,这无疑对人才构成了巨大吸引力。有人说“美国的托福考试是中国人才的收割机”,美国就是通过这种人才的吸引力造就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优秀人才汇集于此。
2.导向力
在后现代社会里,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美国聚集了大量电子高科技人才,此类公司更是众多。像微软公司、苹果公司、甲骨文公司,这些公司的标志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就在自己的电脑、手机上看见。美国引领了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先进的技术研发都是从这里诞生。并且也造就了很多高级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手段、营销手段,也在全世界推广。
3.模仿力
肯德基在中国可以算是遍地开花,其实肯德基卖的不是鸡块,而是品牌。这是软实力的体现,让人们有一种模仿力趋向它。虽然炸鸡店很多,但是我们第一想法依然是肯德基。就像NBA上千美元的盈利,主要依靠卖给全世界各地的转播来挣钱,这就是一种品牌。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以加入NBA作为自己的一种成就,而篮球爱好者以看NBA球赛作为自己热衷篮球的证明。同样美国好莱坞在全世界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电影产业。年轻人追逐好莱坞明星的同时,也去模仿好莱坞明星的各种穿戴,逐渐演变为去追随好莱坞电影所宣扬的各种价值观。好莱坞代表的是全球的流行趋势,审美的新标准,更是引领一个年代的价值观。这种模仿力,很容易感染刚毕业走出校园的人才去追逐,因为在刚刚进入社会,可以被贴上某个大企业的标签更让人才有一种成功感。
二、回顾哈尔滨的经济文化重要时期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兴起的中东铁路
在哈尔滨话剧院上映的大型史诗话剧《索菲教堂的钟声》,这部话剧讲述了为了修建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他们一代代生活在哈尔滨的故事。哈尔滨的第一次兴起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当时大批量的犹太人移民来到哈尔滨生活,在这里建设教堂、银行、医院、电影院等等。他们把外来文化带到哈尔滨,至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痕迹。教育书店是巴洛克风格建筑,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代表就是原圣尼古拉大教堂,还有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中央大街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哈尔滨道外靖宇街文化街区是哈尔滨重点保护修建的历史保护建筑群,其中的老字号商铺、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哈尔滨的繁荣。宗教文化这一时期也异常繁盛,全国现存教堂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就是哈尔滨。这个时期哈尔滨所聚集的人口已经不仅仅是俄籍犹太人,还有日本人、朝鲜人以及在抗日时期大量涌入的关里人。现在很多哈尔滨人的祖父祖母都是在那个“闯关东”的年代来到了哈尔滨。他们携带着各自各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在哈尔滨,使哈尔滨形成了多种文化特质。例如“金源文化”、“欧陆文化”、“闯关东文化”等。
这个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殖民城市,大部分人口都是为了躲避战争,远离家乡来到哈尔滨生活。哈尔滨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各类人才的聚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因此,随着历史原因的消除,哈尔滨也失去了当时的繁荣。
2.50年代的第二次辉煌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援助项目有156个,由于哈尔滨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其中有13项投放在哈尔滨。这时的哈尔滨空前繁荣,大量的苏联专家的到来,吸引了全国优秀人才汇聚。依据国家政策导向,人才发展的主要平台有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仍然是国家主要的航天事业研究基地,哈军工主要从事军事科技研究。很多从事这些方向研究的学者都加入到两所大学,从事研究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航天科技人才和军事人才。哈尔滨当时被称为东北重工业基地,现在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就是当时建设的。当时这三厂的生产能力大约是全国电站生产能力的1/3。
可以说,这时是哈尔滨最辉煌的时期,人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出现了爆发式的迅猛增长。这种人才聚集也受到了阻碍,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回国,当时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哈尔滨的人才也慢慢消散。
3.改革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试点的主要城市就是深圳。由于国家主导政策影响,东南沿海一带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整体得到飞速发展。全国都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哈尔滨同样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危机。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逆转这一瓶颈。现在社会人才的主要流动方向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很多哈尔滨本地高校毕业生抱着“坚决不能留在哈尔滨”的心态,认为只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拥有一份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强大,但是哈尔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怎样抓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成为重大问题。
4.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如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具颠覆性。在全球身陷经济危机的当下,在各国面临气候变化、传统能源危机、经济驱动乏力和高失业率等等问题的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犹如茫茫海上闪现的一座灯塔,让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间的中国更加关注与期待。哈尔滨市同样也抓住这一时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加以积极引导,乘势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目前以哈南工业新城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龙头项目进入哈南工业新城。
三、现今哈尔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人才培养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无论是中东铁路时期还是50年代工业基地的建设,都是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平台形成人才聚集。现在我们基于哈尔滨的未来发展需要思考应该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来吸引人才。
1.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很乐观,我国现有13亿人口,未来我国人口的高峰预计达到15亿―16亿,2030年粮食消费量将达到6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只在5亿吨左右,将存在1亿吨的粮食缺口。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新增粮食产量可满足1.6亿以上人口的口粮需求,同时粮食产出效率显著提升,种粮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的农业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哈尔滨。近几年哈尔滨以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学校为平台,取得了多项农业成果。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农村紧密联系,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当地各类农作物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研究所,在大豆遗传改良、大豆食品生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来看,一些省市在粮食安全生产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并且很多土地都受到污染。黑龙江可以说是全国土地质量最好、生产量最高的地方。哈尔滨可以以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搭建平台,吸引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来到哈尔滨,共同保护土地资源,再创北大仓的下一个辉煌。哈尔滨有黑土地这样的天然资源,有领先的农业科研院所,以粮食安全为平台,聚集全国的优秀农业科研团队。借助这一平台目的是吸引来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并且在未来哈尔滨自己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家。
2.中俄战略协作
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5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公共性社会资源。河南省唐河县地处南北气候和山丘到平原两个过渡带,历史上旱涝灾害十分频繁。建国以来,唐河县修建了各类水利工程,全县基本上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变,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降雨少、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悬殊等客观不利因素制约着唐河县农业发展,所以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中央把粮食安全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列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首位。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水利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目前唐河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18万hm,新增节水工程面积达到2.5万hm2,但这些灌区大多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受当时条件所限,工程设计标准低、建筑材料质量差、配套率低,造成工程“先天不足”。同时这些工程已投入运行3O年以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工程长期带病运行,致使工程效益衰减严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地方水利建设力度,但是资金的使用仍是捉襟见肘。
(二)防洪除涝标准低,抗灾减灾能力弱唐河县地处南北气候和山丘到平原两个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集中,加之受地形条件的影响,防洪能力低,洪涝威胁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暴露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重建轻管等问题。
(三)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建设和公共生态环境用水不断增加,废、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废水的有机污染以及农田施用化肥、农药的污染严重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有水资源量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许多新的危及饮水安全的因素,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显著增加,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三、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水利建设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投入稳定的增长机制水利设施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政府应承担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把水利建设纳入地方预算和基本建设范畴,设立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水利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人增长幅度,保证水利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近年来,中央适度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力度,而且水利投资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农村水利建设投资比重占水利总投资的一半左右,极大的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建设。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吸引了一些社会资金投入,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二)强化工程管护机制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各地应坚持建管并重,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各项运行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如在机井管理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对个人投资的机井属投资者所有,井长由机井所在地块主人担任;村委投资的机井由村委集体所有,指定机井工程所在地块户主为管护人等。这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审批、轻实施,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做到了有人建、有人管、有人修,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保障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加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危害,也违背了中央对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优美、经济发达的城市中,这就与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矛盾。如何既不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又要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问题。城市河流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之一,它不仅为城市提供水源,也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但是由于多方原因,目前我国城市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治理好城市河流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农艺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先进的农业机械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中,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农业的相关政策,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发生了很多矛盾。本文以云南省镇雄县农业发展情况为依据,对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的结合进行分析。
1.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概述
农艺技术就是农作物的选种与栽培技艺。其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品种选择、种植制度与栽培方法,涉及到很多农作物生理与发育方面的内容,农机就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设备与机械。
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之间存在很大关联,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农艺的实施需要以农机作为载体,农艺与农机结合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作物生长环境,这对农业机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械设备需要与农艺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由于农作物必须生长于特有环境,才能够满足于其生理需求,因此,农业机械的研发要以农作物的种植制度、种植环境、地形地貌、生物特性为依据,确保农艺技术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最佳实施效果,实现农艺技术与农机的完美结合。在农机中,如果技术或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便无法达到农艺目标,可通过培育出与机械设备相符合的农作物,使机械作业得到优化,便于对农作物群体特质重新进行塑造。
2.农艺结合农机的发展难点
由于农业具备多样性特征,因此,云南省镇雄县在实现农艺结合农机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例如农机企业比较散,且规模小,农艺与农机在结合过程中不够紧密,农民习惯采用以前的种植方法,农艺结合农机的实施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大家接受。具体说来,农机结合农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机无法适用农艺的要求
云南省镇雄县的农业耕作十分精细,种植制度比较复杂,在一个区域中,作物的熟制、结构与配置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农作物之间具备不同的特性,因此,作物的混作、间作、连作、单作、轮作之间也表现为多种形式,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种植制度。
油菜品种对该地收获机械的发展存在阻碍作用,现阶段的油菜品种生存质量较差,不耐裂角,角果成熟后,经过轻微震动后,它便自行裂开,导致油菜籽散落,割台损失率变大。在单株油菜中,角果位于不同部位,其成熟时期也不同,在收割过程中,由于角果成熟不够充分,以至于角果无法脱净,造成大量角果的损失。在机收过程中,角壳与菜籽分离不完全,菜籽的损伤率较高,给收割带来很大困难,这表明农机无法适应农艺的技术要求。
2.2农机企业规模过小
目前,云南省镇雄县的农机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过从农机总体上看,其技术生产力水平较低,机械设备已经非常落后,农机企业生产规模太小,生产质量无法得到提升,不能满足农艺技术的高要求。推出强农惠农政策之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变得更强,小型的农机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力量等方面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农机企业规模太小,不能满足农艺技术的要求。
2.3农艺与农机结合不够紧密
农艺与农机属于两个学科,云南省镇雄县更加注重强农作物产量,将农机的重要性忽略,二者的结合并不紧密。为了使产量能够得到增加,云南省镇雄县的农艺部门实现了种植方式的多样化,使农机机械化生产的难度加大。
2.4农民难以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云南省镇雄县的大部分农民都遵循传统的种植方式,并从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耕作制度,人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对农艺与农机的结合造成很大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将重点放在生物技术上,对工程技术有所忽略,若要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需要一定时间。
3.农机农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形成因素
3.1阶段性特征
我国对于粮食安全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点,农业增产必定离不开农艺,通过合理使用农艺,有利于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在农艺农机结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农艺。我国以往的农业发展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无法确保人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为了使粮食安全得以确保,必须要增加农产品产量,这就要求使农艺技术得以完善,改进以往传统的农艺技术。农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农机功能不断改进,这有利于使农机发展能够符合农艺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农业机械在其中的作用,并且农机对农艺也有着更高要求,以往农机服务于农艺的观念,在现阶段已经不再受用,农艺也需要为农机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例如某省在水稻生产中,实现了全机械化操作,农艺部门的主要负责的就是指导人们做好水稻育秧工作,确保秧苗能够符合种植的要求。通过机械保值,有利于使作业效果与效率大大提升。利用机械,可使人们的生产成本大大减少,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方式,可使水稻产量增加,同时降低农民的工作强度。
3.2阶段性特征产生的原因
目前,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特征,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追求高效益与高效率,农机必须要通过调整之后,两者融为一体,并且服务于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农机农艺需要有所创新,农机功能与农业技术均会产生变化,主要目的是能过确保产品质量与产量,同时还要实现农业机械与农业工艺程序的优化,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农机农艺处于不同阶段时,便会产生不同的特征,其特征产生的原因如下:
3.2.1受农业发展阶段的影响
因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变化,逐渐演变为现代农业,且农业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从农艺研究上看,人们已经从以往的根据经验做决策转变为依靠科学做出决策,大量农业机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其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以往的农业发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农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农机与农机结合也必定呈现出新的特征。
3.2.2受到人们需求的影响
目前,人们的消费水平与过去相较已经有很大提升,在农产品的消费上,人们已经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变为在追求产量的同时,还要追求质量,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于产品质量也同样注重,这就要求农机农艺结合也做出相应改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
3.2.3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经济发展处于初期时,整体水平较低,从农业发展中看,粮食安全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农艺便能够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这就要求提升农机地位。农业发展对于农业也越来越依赖,这表明只有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共同发展,才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得以提升。
3.2.4受机械技术更新的影响
在农业机械技术尚未取得明显进步时,人们只能够完全依赖人力劳作完成所有的生产程序。当农业机械出现了,起初并没有完全普及,农艺与农机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机械技术的应用,并且考虑到将农机与农艺两者结合,便于促进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所有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应该想到人们对于农艺技术的需求,而且需考虑到农机对于人们生产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4.农艺结合农机发展策略
从云南省镇雄县的实际情况上看,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耕地经营所具备的规模较小,同种农作物被分配至不同区域,且同种农作物在品种选择与种植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农艺制度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应用。该地区的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必须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农艺制度,实现农艺制度的统一。
本文第二大部分通过分析云南省镇雄县农艺结合农机的发展难点,发现两者之间的确存在很多矛盾。要想实现农业与农机的完美结合,必须要实施以下策略:
4.1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 扩大发展规模
云南省镇雄县的农民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的种植观念,在以往种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该地区具备丰富的农作物产品,不过在种植制度与农作物品种方面具备较强的区域性,在实施农艺结合农机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当地的实际条件纳入考虑范围之内,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农机结合农艺需有步骤进行,当地的农艺部门需与农机部门协商,既要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又要使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得到提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者数量,并建立起有效的农艺农机生产技术体系。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可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学会使用农业机械设备,体会到设备使用操作的方便与快捷。
4.2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云南省镇雄县农业部门必须要确保农艺与农机技术的发展。在研究农艺技术时,不仅要将确保农作物产量作为重点考虑范围,而且要使农业机械操作起来变得更加方便与简单,这就需要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实现农作物生物性质的统一,便于扩大农产品规模,实施大规模机械作业。同时,农机企业要研制出能够适应农艺技术的设备与机械。农艺结合农机的重点在于农艺制度的改进与统一,有利于农机作业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规模得到提升,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农机应该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服务于农艺。
4.3整治农田
农田是农艺与农机技术的作用对象,其对农艺与农机的实现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对于云南省镇雄县平整度差异较大的农田必须要进行相应整治,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5.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农机与农艺的含义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以云南省镇雄县为例,探讨山区现代农业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难点,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有利于实现该地区日后农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祁学军,王帮高.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莱州农机农艺“无缝嫁接”结硕果[J].当代农机,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