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1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XX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XX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XX县县委、政府在充当旅游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角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旅游,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壮大。

一是文物景点保护实施政府主导。XX古城与其它景点、景区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是文化内涵性旅游城市,是以文物、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城市。特别是古城内,既是居住区,也是旅游区,是一个社区和景区特征皆有的混合体,因而,旅游市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旅游胜地的特殊性。鉴于此,文物景点开发和文物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

二是历史街区开发吸引社会力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内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XX县从明清街国有房产经营权转让入手,探索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通过政府出政策、定规划,利用社会力量实施了明清街修复,形成了如今的旅游产业街。以此为契机,采取经营权转让和产权拍卖两种办法,先后对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卖之后,按照古城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旅游发展的规划,统一制定维修方案,并严格监督其维修和利用,先后对西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古城区实施了修复。这样的举措,不仅弥补古城维修保护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近几年全社会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达2.5亿元,建成了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娱乐等方面的6条旅游产业街,发展了400余辆旅游车辆,建成了40余家具有传统风情的民俗宾馆、民俗客栈,开办了80余家旅游购物店铺,形成了20个景点,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在拉动居民增收、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旅游业独特的幅射力。

三是旅游配套建设依靠市场运作。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但由于XX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显露出配套不健全、要素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制约XX古城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XX县采取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出政策吸引市场投资两种方法,发展旅游要素市场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县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大户,积极投资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家星级以上标准的宾馆,其中投资近8000万元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具备四星级标准,2004年9月份国际摄影大展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在建的4家星级宾馆预计2005年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古城内民俗宾馆接待服务水平,创出地方传统特色,经过省质量技术局审核,通过了《XX古城民俗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这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传统客栈评定标准,对XX县民俗客栈特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6家民俗客栈通过了星级评定。2004年年底,XX县聘请我国旅游界魏小安等专家和权威规划单位,开始组织编制《XX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预计2005年8月份完成,该规划将为XX县旅游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古城保护与利用。

XX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块来至不易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好它造福后人,发展旅游业,XX县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对古城内3000余间公房的维修管理,2002年撤消原房管所,成立房管局;为了加强对古城环境卫生的管理,撤消原市容办,成立环卫局;同年实施了以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古城门票“一票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三项改革,旅游运行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县在全国的县城中第一个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城管监察大队,将8个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执法局及监察大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力量集中、处罚权集中的优势,组织拆除了2.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古城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发挥其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的平台作用,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定了3亿多元的古城保护、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开发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星级民俗客栈;古城门票实行“一票制”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景点私设回扣、扰乱旅游市场的问题。

2004年12月份,XX县根据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彻底理顺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XX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办公室主任由文物局局长兼任。目前,XX古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管委会全面负责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等工作,执法局负责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办法。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XX县实行了国有土地集中储备制度,创新经营国有土地、房产和广告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式,把国有闲置资产推向市场。先后拍卖了县人大、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10多处房产,拍卖了新城区近400亩国有土地,为政府筹集了6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仅2003年以来,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铺开了3个上亿元的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政府投入铺开了三大类40余项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工程。同时,将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权、道路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了拍卖,城市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XX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XX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XX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XX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XX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XX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XX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XX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XX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XX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XX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XX古城不仅仅是XX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XX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XX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XX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XX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XX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XX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XX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XX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XX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XX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XX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XX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XX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XX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XX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XX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XX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帮助XX在2——3年内全部对中小街巷进行硬化改造,对电力、电信、电视等三电线路全部完成地埋,上下水全部配套,切实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2

一、产业现状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境内植被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2.7%,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34个百分点,与周边的秦巴地区构成中西部结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堪称“中华之肺”;有亚州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被誉为“华中水塔”;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轰动世界的郧阳人头骨化石等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和山水自然风光;全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达500万千瓦;生物资源丰富,仅武当山地区就有植物758种,中药材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有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房陵文化、民俗文化、远古文化、汽车文化等,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

具有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具有三大品牌的潜力:一是武当武术所树立起来的养生形象。武当武术以养代练、防身保健为宗旨,在武术界享有盛誉。国际武联2007年7月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现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入太极拳,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太极拳者1.5亿人,太极拳已成为世界第一武术运动项目。武当山以外柔内刚的绝奇功夫,举目无双的皇家建筑、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天人合一的道教国粹闻名于世。不仅是东南亚、港澳台香客、信士和游客心驰神往的精神乐园和梦寐以求的旅游乐园,而且对欧美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二是南水北调水源地所形成的生态形象。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2014年将完成的输水工程将吸引世界眼球,借此可以充分展示的绝佳山水生态。三是举世闻名的汽车城所代表的时尚形象。市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城,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是驰名中外的东风车的故乡,是中国第

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先进的汽车生产培育了浓郁的汽车文化。

区域性城市功能相对完善

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区道路改造升级,文体、医疗、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城市建设路子。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并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7年国家建设部对全国79个国家园林城市排名,城区绿化覆盖率排名第二,绿地率排名第三。特别是2008年通过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论坛2006年至2008年分别从城市生活质量、品牌价值和综合竞争力三个方面对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评价,连续三年在前80名以内,而周边城市大多在150名左右甚至200名以外(见下表)。

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全市有A级旅游区28个,其中4A级旅游区3个,3A级旅游区6个;有星级饭店62家,其中4星级酒店只有2家,三星级酒店33家;有旅行社79家,其中国际社3家;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0家,主要有绿松石、米黄玉、武当剑等产品系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2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32亿元,同比增长22%和41.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1万人次,旅游创汇2653.9万美元,同比增长20%和21%;武当山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3.1%和48.2%。

存在的问题:一是交通瓶颈制约。现阶段受内外交通的限制,可进入性差,影响了市场的拓展。中远程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进入的代价大,旅行过程艰辛,难以满足现代旅游“快旅慢游”的要求。二是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待业分割、地区分割现象突出,由于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平台和联合运营机制,在对外各景区点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竞争同一市场造成内耗,同时小规模的投资也造成对资源依赖程度高、项目投入小、运作水平低,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区域关联度低,带动力差。旅游产业链较为松散,高星级酒店、景观地产、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少,旅游产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影响力弱,辐射作用不强。四是体制、机制障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同一个景点多部门管理,跨区域的景区点因行政障碍影响了资源整合。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鄂西圈文化旅游专项规划为指导,以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为目标,充分发挥名山、秀水、汽车城的品牌优势和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资源优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高水平营销为手段,以区域线路对接为着力点,着力打造国内着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联结东西的旅游枢纽城市。

(二)总体思路

1、围绕“龙头”,打造品牌。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整体包装武当武术、武当古建设、道教音乐、道家膳食、道教法事以及武当系列旅游商品,打造集道教朝圣、武术修学、古建筑鉴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并以此为核心,整合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旅游景区(点),打响武当品牌,达到提升城市品牌和地方产品价值的目的。

2、突出“山水城”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武当山重点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区重点打造旅游集散地,山城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山城一体的良性格局。同时把武当山的开发建设与丹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林业、水电业与旅游发展同步规划,合力打造“名山秀水”品牌,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作用,促进线路互通。发挥在“东进西出”和“西进东出”交通线路上的战略支点作用,实现“一江两山”湖北旅游精品与西安历史古都旅游线路的对接,东部古隆中、三国旅游线路与西部的交接,打造承东启西的旅游枢纽城市。

4、以点线连接为着力点,实现圈形循环。以城区为中心,以武当山与丹江水为核心,形成市内小循环线,与“一江两山”连接的中循环线,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的大循环线,与古都西安、山城重庆、河南南阳、湖南张家界市、湘西对接的鄂西北“黄金旅游经济圈”。

(三)发展目标

借助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做好山水旅游大文章,发展山水大旅游。具体讲,就是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实现山、水互动,建设人文与生态一体,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到2011年,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55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新增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5个,使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总数增加到22个;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省级旅游强县2个,省级旅游名镇5个,省级旅游名村10个。武当山实现文化、自然双遗产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围绕“三区三线”打造旅游精品

按照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三者结合的思路,以“问道武当·养生”为主题形象,规划“三区”(武当山核心旅游区、丹江口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城市旅游中心区)、“三线”(东部中国民俗文化体验线路、西部远古文化寻踪线路、南部生态旅游探险线路)的空间布局,实现旅游景区“点-线-面”的优化组合。

1、武当山核心旅游区

产品主题:“皇家庙观·世界遗产”。

功能定位:以“领略世界遗产,问道太极武当”为主题,将道教音乐、宗教仪式、武当武术融入旅游产品生产链中,突显武当武术内家拳的养身功能,形成武术、休闲、养身、康疗旅游产品链。

开发思路:按照“山水一体、互为支撑、产品互补、集聚合力”的思路进行总体布局,形成太极湖武当文化展示区、环沧浪湖生态文化休闲区,开发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古建筑鉴赏、道教朝圣旅游等生态休闲服务项目,推进武当山由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式旅游升级。着重解决武当山核心区游客分流问题,开发玉虚岩峡谷、武当山后山峡谷等新的景区景点,进一步拓展景区空间,尽力缓解核心景区的游客压力,改善核心景区的环境质量。加快武当武术的传播和道家养生项目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武当文化内涵。

重点项目:按照突出核心作用、丰富核心内容的总体思路和一年启动,二至三年初具规模、初见成效的工作目标,集中用力,重点建设武当山太极湖新区、五龙宫恢复性建设项目、玉虚宫恢复性建设、玉虚岩至下观峡谷、武当山后山峡谷、金花湖山地公园、武当村、武当山旅游港口建设,形成“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的产品特征和旅游标志性区域。

2、丹江口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

产品基础:南水北调水源区随着丹江口大坝的加高,水域面积达1022.7平方公里,蓄水209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二大水库。丹江库区加坝后,可形成众多岛屿、半岛,还有龙山塔、龙口林场、千岛画廊、丹江大坝、百喜岛等库区旅游资源,这也是距西安、银川、兰州等西部城市最近的内陆湖泊,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产品主题:“山水武当·养生福地”。

功能定位: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生态养生。

开发思路:在加强生态环保的前提下,按照沿水观光、沿路娱乐、靠城食宿的思路,适度开发水上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态养生项目,把丹江口库区打造成中部地区独有的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重点项目:重点推动丹江坝区、均县镇的项目开发,启动丹江口旅游港口、大坝观景台、环水度假区、沧浪之水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牛河森林公园等。

3、城市旅游中心区

产品基础:主要有“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别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以及汽配城、博物馆、人民公园、汽车总装厂、牛头山森林公园、四方山植物园、人民公园、龙泉寺、黄龙大坝等一批景点。目前城市旅游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旅游服务功能严重短缺,没有形成对周边地区和线路的辐射。

产品主题:“现代·时尚·宜居”。

功能定位:国家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国家交通枢纽城市。

开发思路:以提升汽车城城市旅游品位为目标,赋予城市更多的时尚元素。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提升市博物馆、汽车博物馆、汽车总装、汽配市场等汽车文化品味,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汽车产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着名场地汽车赛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汽车城市经营理念,突显汽车文化主题。加快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城市旅游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构筑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把建设成为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医疗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重点项目:依托城市建设,推动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城区街头汽车雕塑、汽车广场、汽车博物馆、汽车文化俱乐部、东风汽车工业园区等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建设。结合新城区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赛车场地,开展卡丁车赛、漂移赛、方程式赛、轿车赛、运动汽车赛、GT耐力赛、短道拉力赛、场地越野赛、直线竞速赛等赛事活动,举办环库汽车拉力赛,组织汽车俱乐部、汽车沙龙、汽车文化节、汽车文化展览等汽车主题节事活动,突出汽车特色文化,突显时尚现代城市气派。引进“欢乐嘉年华”等大体量、综合性游乐项目,充实宜居、宜商、宜旅城市主题。加快城区游客中心、旅游餐饮街区、旅游购物街区、文化娱乐街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旅游城市氛围。

4、东部旅游线路

产品基础:自城区、武当山沿316国道向东,分布有白杨坪生态旅游区、银梦湖旅游度假区、清末庄园、牛河森林公园等,此旅游线路可实现中国民俗文化与鄂西旅游圈内的“三国文化”实现对接,也可经环湖观光公路与河南浙川对接。

产品主题:“楚风秦韵·魅力民俗”。

功能定位:民俗鉴赏、文化体验。

重点项目:以民风民俗与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以316国道和银珠高速为主线,形成点线结合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体验型旅游区。主要包括白杨坪(犟山、金蟾峡)、银梦湖、净乐宫、丹江大坝、羊皮滩、双龙峡地质公园等。

5、西部旅游线路

产品基础:是连接古都西安的重要通道,也是古文化集中区。这里有距今6000万年的白垩纪时期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遗迹,有距今100万年、80万年、50万年、8-4万年4处古人类化石遗址,形成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环,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江河畔发掘的丰富的地下文物与现存的历史典籍相佐证,映证了从夏、商、周直至秦汉、魏晋、唐宋及明清的辉煌历史,被专家称为具有历史源流“通史式价值”。以及五龙河、上津古城、虎啸滩、龙吟峡、龙潭河、金銮山、黄龙洞等景区点,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随着银武高速的全线贯通,为这些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产品主题:“古文化长廊·汉民族摇篮”。

功能定位:远古文化探寻地、民俗文化体验地、古都文化必经地、瀑布景观集中地。

建设思路:利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环和历史源流“通史式价值”的优势,复原“郧阳人”遗址、白龙洞古猿遗址、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等远古文化遗存和夏、商、周、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的通史,突显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五龙河、虎啸滩、九龙瀑等瀑布景观资源,形成山水人文交相呼应的特色产品,打造武当山、丹江水与西安文化旅游圈的过渡地带。

重点项目:以和平岛为核心,打造“中国通史主题文化公园”;复原“郧阳人”遗址、白龙洞古猿遗址,规划建设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地质公园;开发五龙河大峡谷、虎啸滩、九龙瀑、龙潭河、上津古城。

6、南部旅游线路

产品基础:项目东接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经省级自然保护区十八里长峡直达重庆巫溪,这里有适宜打造峡谷漂流的风光奇特的九道大峡谷和避世养身的桃花源旅游项目。由武当山-房县-竹山-竹溪接神农架方向,形成与“一江两山”直接对接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生态探险旅游产品。此旅游线路可实现与神农架、长江三峡、张家界市、湘西凤凰古城等国内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对接。

产品主题:“神秘大自然、体验探险地”。

功能定位:温泉养生、峡谷探险、野人探秘、“一江两山”驿站。

开发思路:房县是连接“一江两山”的通道,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结合旅游强县建设,完善城区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旅游城市功能,打造“一江两山”中心驿站。围绕“野人”文化、宫廷流放文化、诗经文化等资源,主打皇家遗风、温泉康健、野人密踪三大品牌,形成辐射南部的旅游次中心城市。开发十八里长峡、九道大峡谷等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自驾旅游、自助旅游等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项目,满足多种旅游需求。

重点项目:建设房县游客中心、温泉度假村、旅游购物街区、旅游餐饮街区,开发九道河漂流、十八里长峡森林度假区、堵河源生态旅游区、神农峡风景区、柳林游客服务中心等。

(二)加快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三区三线”旅游区域规划,加快建设市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提高信息咨询、线路安排、房间预订、票务服务、质量投诉处理能力,建设以星级宾馆为主体,以汽车旅馆、家庭宾馆为补充的旅游接待设施体系。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停车场、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健全城市道路旅游标志系统。

(三)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游客中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还起到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提高景区景点经济效益、规范旅行社合法经营、带动旅游运输企业良性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市游客集散中心、丹江口市游客服务中心、武当山游客服务中心、房县“一江两山”游客服务中心、竹山柳林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四)加快旅游购物场所建设

1、规划旅游购物广场4个:城市旅游购物广场、武当山旅游购物广场、丹江口市旅游购物广场、房县旅游购物广场。

2、景区购物场所。对符合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购物能力。

(五)加快旅游住宿建设

根据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规划,需要加强“三区、三线”的旅游接待设施。总体是按照以三星级宾馆为主体,以高星级宾馆建设为目标,以商务酒店、社会酒店、农家酒店为补充来构建旅游接待网络。城区要以游客集散地的为目标,要在提升增加一批三星级酒店的基础上,集中建设一批世纪百强、武当国际园这样的五星、四星级饭店,使城区的接待设施更加合理。武当山特区要围绕目的地建设,不断强化吸引物,以度假型主题酒店、度假村或度假公寓为主,在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上保持其独特性与合理性。丹江口市、房县作为旅游次中心城市,配套建设三个左右四星级以上宾馆。根据旅游产品布局要求,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县不低于3-5个三星级以上宾馆。在东、西、南部“三线”内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拓展游等散客市场需求,规划、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露营地和各种经济型旅馆。全市计划星级宾馆饭店发展到84家,其中5星级5家,4星级饭店15家,3星级32家。总床位数达到15500张。

(六)加快旅游餐饮建设

按照继承传统餐饮文化,创新旅游餐饮产品,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餐饮、民族文化餐饮、绿色餐饮、健康餐饮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凸现餐饮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一批旅游餐饮聚集区,包括:一是鱼文化餐饮聚集区,以汉江、丹江库区为主的餐饮文化区,重点发展淡水鱼虾餐饮;二是绿色餐饮聚集区,除城区以外的山区为主,重点利用山区生产的无公害瓜果蔬菜和畜禽类食品,发展绿色餐饮;三是传统风味小吃聚集区,以竹溪蒸盆、南三县的腊肉、两郧的野菜等传统特色餐饮。

(七)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建设

在旅游商品开发上,按照“以点带面、区别指导”的原则,城区可开发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旅游商品,武当山旅游区可开发武当武术及宗教类的商品,丹江口库区可开发生态水源为主题的商品,在南线旅游区可开发石制品、绿松石及山珍等旅游商品,在西线旅游区可开发米黄玉、木雕制品等旅游商品。在城区和武当山建立2个大型的旅游购物场所,完善旅游六大要素,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八)加快文化娱乐项目建设

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诗经》文化、宫廷流放文化(唐中宗李显流放地)、传统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圣地)、汉水文化、民俗文化(吕家河民歌村、伍家沟故事村)、女娲文化、远古文化(郧县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野人文化、汽车文化(车城及东风汽车生产线)等,都展现出鄂西北文化的深厚底蕴,应加以利用。整体包装武当武术、道教音乐、道家膳食、道教法事等武当系列文化,形成经常性的表演活动。鼓励文化机构、院校、社会团体开展地域民歌、戏曲、故事、歌舞等民间文化的整理包装,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组织开展特色文化等多种文化产品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文化产品市场化的途径,加快市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和地方文化产品价值。以武当山、汽车城、丹江水、郧阳人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基本内容,参照《云南映象》,创作一台地域风情歌舞剧。整体包装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习家店戏剧村,巩固已有的文化旅游节会:国际武当文化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赛武当杜鹃节、中国竹山女娲节、郧县赛龙舟节等,将这些节庆活动培育成文化特色鲜明,与旅游、经贸活动紧密结合,互动互彰,充分展现当地人文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常性的品牌节庆活动。创新开发一批文化旅游节会:中国场地汽车越野赛、环湖汽车拉力赛、中国武当登山节、中国武当民间故事节、中国武当民歌节、汉江文化节、中国汽车文化节等。通过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丰富旅游目的地内涵。

四、政策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目标,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修订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抓好《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规划》和《武当山新区发展修建性规划》,尽快编制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旅游景区控制性详规。始终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理念,切实做到旅游产业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农业产业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安排。各县市区要依据总体规划制订区域旅游规划和详规,初步建立由市到县(市、区)到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业格局。在具体线路规划上,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山水城一体游”作为旅游干线,依据区位条件和生态文化资源,规划若干旅游支线,外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融合,内与县市景区相接,形成市内小环线、市外大环线的旅游格局。

二是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旅游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应进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笼子,建立旅游项目库,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旅游业发展统计应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考核体系,随年度目标一起下达。

三是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导向。旅游业应成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尤其是旅游景区建设,享受同等的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吸引国际、国内旅游大企业落户,通过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促进旅游等级的提高和产业扩张。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市政府用于旅游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在今后五年每年2000万元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各县市区财政也要建立旅游专用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旅游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

五是放宽准入领域。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外资通过兼并、参股等形式投资开发经营旅游项目。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用途的前提下,适度整合森林资源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项目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六是保障用地需求。将旅游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经批准的专项规划确定的项目区内,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建新区用地涉及土地征收的不交纳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使用远离城市中心无需基础设施配套的土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非政府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生态项目建设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实行优惠。新建重点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市政府批准,从地方基金预算列支,用于该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七是实行税费优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八是设立发展专项资金。自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列入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宣传促销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绩效奖励等。各县市区也要相应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九是实行激励机制。从2009年起,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一次性奖金激励:旅游总收入增长幅度位居全市前三的县市区;获得国家4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获得国家级旅游荣誉称号的单位;进入全省“十强”的旅行社;新建成的四星级以上酒店;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

十是建立政府和企业联动宣传促销机制。制定年度宣传促销计划,按照统一计划、分工负责、有所侧重、比例投资的原则,加大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形成聚集效应。

十一是建立旅游协作区高层互访机制。应发挥西安-武汉、西安-宜昌、武汉-重庆(成都)的交通要塞作用,加强与这些城市的旅游协作,建立高层互访和企业合作机制,策划递进型的联络活动,互设旅游联络促进与代办机构,由松散型的联系转为共同利益下的紧密伙伴关系。

十二是建立连续发展机制。旅游业是一个经历性产业,这意味着产业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一次经历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任何部分的遗失或不足都会影响整体效果。通过连续发展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强化产业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达到整体一致性.

十三是推行旅行商业绩奖励政策。应当重视旅行社等旅游中介组织在开拓客源市场中的作用,制定并出台市场通行的奖励政策,刺激旅行商组团,开通更多的旅游专列,提高游客质量。并以奖励为手段,与国内外旅行社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重视海外客源市场的开发,逐步建立海外经销商网络,有效地开展目的地形象宣传。

十四是建立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从业者队伍。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加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人才培训、交流、引进力度,制定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干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做到“知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能者施其才”。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从业队伍素质培养,制定标准,开展经常性的十大名厨、十佳服务标兵、十佳旅行社、十佳导游、十大温馨宾馆、十大旅游区等主题评比活动,力求提供给游客难以忘怀的服务。因此,今后五年,从业人员培训不仅在于规模,更要重在质量。

十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遵循“生态第

一、旅游第二,保护第

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

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切实加强山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植被、文物古迹的综合保护,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防火、防灾综合治理工程,努力做活“山秀于林、景活于林”的文章。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旅游资源纳入旅游规划管理范畴。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达标排放,无害化处理。以生态建筑、生态家园、生态社区、生态城镇、生态城市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十六是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与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旅游信息中心,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打造信息化平台,开展网上查询、预订和统一结算服务,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便捷。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大庆;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61-02

大庆地处松嫩平原中部,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之一。现辖五区四县,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70万人。大庆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座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然而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同时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内需、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城市影响,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大庆力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一个“油经济”走向“游经济”。

1大庆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1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大庆土地资源储备充裕。大庆土地面积大,用地限制少,征地矛盾小,全市已辟建工业园区20个,规划面积560.33平方公里,大量工业用地有待开发;地热资源前景可观。大庆是国内罕见的大规模地热富集区,静态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而且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地热水出口温度在40℃—90℃之间; 草原资源十分丰富。大庆市草原总面积103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2.5%,居全省第一位。年产优质牧草5亿多公斤,同时,是重要的北药药材供应基地;油气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大庆石油地质储量90亿吨,已探明56.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17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可采储量3000亿立方米; 石化资源优势明显。拥有燃料成品油、油、腈纶纤维、油田化学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化肥等石化产品生产基地,可生产5大类400多个品种的化工产品,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原料充足;电力资源量足价廉。全市有13户发电企业,装机总容量为220.68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8%,充足的电力使得大庆的电价相对较低。

1.2独具一格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优势

大庆是全国重要的乳业基地、畜牧强市、绿色食品强市和水产品大市,有10大国家级龙头企业、108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一方面,绿色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其种植面积达260万亩之多,是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村村通公路”。同时全市形成了以奶牛和生猪、以大鹅为主的家禽“一体两翼”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大庆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享有“共和国加油机”的美誉。2006年,生产原油4340.5万吨,天然气24.5亿立方米,实现增加值1101.5亿元。到2011年原油产量仍可维持3600万吨,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油田。另外,近几年来,对石化工业不断扩能改造,相继建成120万吨加氢裂化、80万吨乙烯、30万吨复合肥、20万吨高压聚乙烯等一批大项目。全市现有大中型石化企业14家,已形成集炼油、化工、化纤、塑料为主体的化工产业群。大庆的现代都市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形成了以铁路、公路和管道为主,水路、民航为补充的立体交通运输形式。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787万人,客运周转量7322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0512.5万吨公里。大庆还有肇源松花江航道140多公里。大庆市基本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的格局。

1.3众多的旅游景观

目前,大庆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大庆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同时,以“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的大庆市旅游形象早已被整体定位,石油文化游、民俗风情游、湿地景观游、城市风光游、地热休闲游,已经唱响黑龙江,辐射东北,走向全国。57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有被列为国际旅游景点的中国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标志大庆油田诞生的松基三井等景点,可以使游人直观感受厚重的石油文化;另外,像草原赛马、水上狩猎、参观民族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可以使游客亲身体验民族风情;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光、人居生态村休闲、野生动物观赏等旅游项目,可以使人们尽领神奇的湿地景观;“中国温泉之乡”林甸县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水质好,适合养生休憩。这些旅游项目备受青睐,使人们欣赏东北大秧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态观光的乐趣。

2大庆市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经济总量不足,旅游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中旅游产业收入所占GDP比重不足9%,大庆市旅游营业收入所占大庆GDP比例更是不到全市GDP的4%,旅游收入少,处于下游水平。同时,尽管大庆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旅游产品开发仍以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为主,整体规模较小。缺乏旅游拳头产品一直是制约大庆市旅游业发展的难题。虽然大庆市已将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目前大庆市旅游营业收入还不到全市GDP的1%,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2.2旅游地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旅游特色产品

目前,大庆的旅游品牌还不够响亮,大庆的旅游资源与周围地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同样的老工业基地和温泉之景很难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与齐齐哈尔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相连的湿地资源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大庆只是一个油城”的城市印象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石油文化、生态湿地、特色温泉”三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国际国内知名度还不高。另外,大庆旅游特色商品也是严重匮乏,大庆市旅游产品开发80%左右是人文类产品,自然类产品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体验型的产品更少。因此大庆既没有叫的响特色饮食,如武汉的鸭脖子、哈尔滨的红肠,也缺乏独具地方特色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比如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

2.3与旅游相配套的设施不健全

与大庆市的旅游业发展的相配套的设施滞后。其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旅游饭店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建设高档饭店,一般旅游饭店数量相对较少。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路线和景区内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功能不强。再者,旅行社发展缓慢,内容单调。由于大多数景点都是静态的、非参与性的景观,内容比较单调,让人流连忘返的特色旅游尚未形成。缺乏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不能给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其三,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匮乏,目前,全国旅游人才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当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人以上,而全国旅游专业毕业生每年不足50万人市。大庆市从事旅游业有各种人员大多是边学边悟、半路出家,复合性旅游人才太少,一定程度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3大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建立农村旅游、都市旅游、工业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体系

大庆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组合旅游产品开发,将农村旅游、都市旅游同工业旅游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单项旅游产品开发。大庆是一个“油”城市,发展工业强市的同时,大力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开辟参观通道和参观区点,加强度假村、湿地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在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的同时,可依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打造生态湿地、特色温泉、石油文化三大品牌,建设龙凤湿地游客中心、北国之春温泉城、世界石油公园。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多功能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客源市场,促进大庆市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3.2加大旅游地品牌力度宣传,提高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大庆可以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大对其旅游产业品牌力度的宣传,强化大庆的旅游地形象。在大庆电视台、油田有线台天气预报栏目做主要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在大庆电视台开通旅游专栏,在广播电台开辟旅游频段,在《大庆晚报》、《都市生活报》等设立旅游专版,重点宣传大庆旅游景点。在向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中,应该注意与旅游门户网站的合作,比如携程旅游、芒果网、驴妈妈等,借助这些知名的旅游网站,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庆旅游的特色。大庆市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挑选出一位时尚前卫、具有亲和力及内涵的旅游城市形象大使,从而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面展示给消费者,也可以借助各种节日来宣传旅游景点,使游客逐步实现对大庆市“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同时,大庆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旅游商品的开发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采购、产品的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直到销售及服务等的一系列环节,其中更关键的是在于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三大环节,大庆市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依据旅游形象的定位,按照地方性、艺术性、实用性、纪念性等原则,重点设计与湿地文化、温泉文化、石油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促进大庆市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此外,可设立“大庆旅游商品开发基金”,组织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适当的时机可考虑举办旅游商品展销会、建设旅游商品市场或旅游购物街等,促进大庆市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以推动大庆市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

3.3优化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为了促进大庆市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各种设施也应健全。一方面,完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合理的建设不同档次的饭店,以适应不同经济能力的游客;另一方面丰富旅行社的内容,加强旅行社的信息化,以便于国内外旅游者对中国大庆市旅游信息资源的查询,快速了解大庆市的旅游信息。同时,大庆要把对内培养和对外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相结合,组建旅游学会,创造有力于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条件和氛围,从而逐步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澈.河南省“旅游立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

[2]陈丽威.黑龙江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开发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2).

[3]李冬霞.大庆市旅游资源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4

受县政府委托,由我代表县政府向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主任会议作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以长白山文化为底蕴的生态经济强县”为发展目标,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坚持主景打牌、多点开花,山上引人、山下留人”的思路指导下,突出长白山的核心吸引作用,大力做好山下文章,开发特色景区(点),搞好产业配套,提高服务功能,延长旅游时限;坚持以打造长白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主攻方向,加大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力度,高起点规划建设景区(点),尽快形成旅游发展新格局。

到2011年底,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6万人次(含长白山池北区游客141万人次),每年接待游客数量以22%速度递增,实现年旅游收入15.91亿元。旅游各项指标均列全省县级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56.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53.3万人次,海外游客3.3万人次,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5.79亿元。

(一)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了改善通往景区(点)主干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我们采取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等方式,共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先后在明月镇通往长白山主干道沿线上修建旅游服务站(含购物店)3个,星级厕所5个,主要景区(点)新建和改造旅游水冲式厕所10个,完成了一部分景区通往主干道的公路路面硬化工作,还利用恢复植被等政策性项目,将明长旅游公路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新建和改造了公路沿线120多块旅游标识牌。2010年,我县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后,部分旅游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给旅游经济收入造成影响。目前,明长旅游公路已恢复通车,为旅游产业恢复带来了生机,游客开始逐渐增多,出现了良好的态势。

二是高起点规划夯实项目建设基础。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规划作为龙头来抓,突出其先导作用,注重借助专业机构,以先进的理念进行规划、策划,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县自筹资金500余万元,加上企业出资1770万元,合计规划资金2270万元,邀请北京达沃斯、北京奇创、北京华夏旅游、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浙江远见、中国行知网、东北师大、东北亚旅游研究中心、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加拿大科力公司、法国滑雪专业设计公司(PlexusArtitectes)等机构的专家来进行规划编制和项目策划,先后取得了《旅游总体发展规划》、《雪山湖旅游区总体规划》、《红旗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平旅游度假区规划》、《长白山历史文化园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长白山文化养生谷规划设计》、《雪山湖红松庄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雪山湖雪山渔乡控制性详细规划》、《长白山快乐公社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五虎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迎月山滑雪小镇旅游规划》、《山滑雪乐园旅游规划》及《长白山旅游经济区发展规划》等一批成果,其策划理念、市场价值都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大型项目建设构筑旅游产业大框架。在招商引资上项目方面,精心谋划建设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承接和补充长白山主景区相对缺失的休闲度假功能。通过大型综合型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进一步丰富了产品内容,从整体上拉大了我县旅游产业的框架体系。近年来,我县各类旅游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32亿元,已开工新项目规模27亿元,完成投资8.5亿元;推进项目规模58.8亿元;储备招商项目规模46.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上,围绕挖掘和弘扬长白山文化,引进了总投资2.96亿元的长白山历史文化园项目,现已完成投资2.7亿元,其中,白衣观音已开光法慧,对外开放,其他项目因资金短缺停滞两年,今年新引进了山西国基建设集团分公司正在加紧建设;围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进了总投资13亿元的长白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去年7月中旬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的宝石国际酒店已投入试运行;围绕长白山水上观光娱乐,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的雪山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其中投资近3亿元的红松庄园景区,现已完成投资并开业运营。另外,引进资金2700万元完成了白山宾馆四星级改造,并于今年6月份对外试营业;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九龙坪大酒店的土建工程,内部装修正在设计中;红旗村灾后重建已完成投资400多万元,扩建项目正在推进中,拟定8月底完成部分项目对外试营业。推进项目上,迎月山滑雪小镇(20亿元)、长白山快乐公社(18.8亿元)、长白山卡森滑雪乐园项目(20亿元),均已签署协议,正在有序推进。储备招商项目上,五虎山旅游度假区(20亿元)、药泉谷度假村(1.2亿元)、明月湖综合开发(20亿元)、长白山文化养生谷(3亿元)、长白山圣诞老人村(1亿元)、关东雪村(1亿元),正在进行招商过程中。

针对我县各类旅游项目总投资规模超百亿,且多数项目位于明长公路沿线两侧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长白山旅游经济区发展规划》,准备将各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向上申报旅游经济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好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服务接待规模和档次整体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县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坚持从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入手,抓好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在提升景点质量档次方面,着重加强景区内容的丰富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我县目前现已有AAAA级景区1个(峡谷浮石林),AAA级景区4个(“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朝鲜族民俗村、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和平滑雪场、福满生态沟),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福满生态沟),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海沟黄金城),国家地质公园1个(峡谷浮石林),省级水利风景区1个(雪山湖)、森林公园1个(明月湖)、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明月湖);在餐饮娱乐购物方面,我县共有旅游定点服务站、娱乐场所、购物店等22家,并形成了县城“美食街”、“烧烤一条街”、东风渔村、崇山渔村、石门民俗村、万宝红旗朝鲜族风味食品等特色系列饮食;在特色旅游纪念品方面,开发了绿洲国际“绿滋美”品牌土特产品、长白山浮石画、木雕、松花砚、金石工艺品等系列旅游纪念品,目前在各旅游景点销售的本地特色旅游纪念品有10余个系列50多个品种;在发展机构方面,县内共有旅行社3家,服务人员40人,其中导游28人,旅游车队3家,参与旅游营运的出租车100多辆,旅游大中型客车30余辆,直接从业人员15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2000人。

(三)全方位搞好宣传营销塑造旅游新形象

我县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工作,组织旅游单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促销活动,形成了整体促销攻势。一是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促销活动。近几年,我县先后组团参加了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地举行旅游贸易投资洽谈会、旅游交易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东北亚旅游贸易投资博览会等展会,通过“走出去”进行宣传,起到了招商、推介与学习经验共赢的效果。二是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民俗旅游节、长白山海沟黄金文化旅游节、福满采挖山参文化旅游节、首届斗牛节、2011年长白山野参谷旅游日和今年举办的中国·长白山龙顺雪山飞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和游客参加,极大地提高了的知名度。三是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经济日报》、《民族画报》、《日报》、《晨报》、《图们江报》、《自驾车营地》、《东方之旅》、《自游天下》等报刊杂志和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湖南卫视娱乐频道、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宣传推介我县的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产品,从多角度全面展示了县多彩丰富的旅游内容。同时,我县还开辟了网络宣传渠道,与北京行知网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旅游网站,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优质、快捷的旅游信息服务,已成为宣传旅游业的重要窗口。四是通过旅游商品进行宣传。先后制作了以文化博览城及朝鲜民俗为主体的宣传画册两种4000册,旅游宣传片光碟2版1000张,《旅游指南》5000份,《县旅游交通图》1万册,并通过制作“伞、帽、包、牌”等服务用品和宣传用品进行旅游品牌推介,达到了“一张导游图、一个宣传光盘、一台民族戏、一桌民族风味餐、一场民俗展、一套地域文化丛书”的“六个一”工程目标,充分展现旅游特色、亮点和精神风貌。

(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管理规范

近年来,我县逐步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维护了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一是坚持申报审核制度。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星级饭店等级评定标准》和《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依法加强对旅游经营者的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二是强化受理旅游投诉和执法工作,建立了旅游投诉工作制度。旅游执法大队通过开展经常性旅游市场检查,有力的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三是实施“人才兴旅”工程。近年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对导游人员培训、举办“旅游安全警示教育培训班”、“旅游救护知识培训班”、行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导游员大赛、“优质服务年”、参加州烹饪大赛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促进旅游管理向规范化发展。

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县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我县计划成立长白山旅游经济区,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这一想法,需要协调上级多个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在项目手续办理、扶持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二是重点旅游项目征用林地和土地问题,需要协调上级领导在我县办理相关手续时,尽快予以批复,以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建成运营。三是因我县财政比较困难,暂时还未能按照上级要求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有待以后进一步落实。

三、今后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

旅游项目建设上,根据目前我县旅游发展现状,旅游业发展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为此,我县将继续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工作重点,通过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针对现有档次低、规模小的景区(点)加大力度扩大规模、上档次,实现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经营;针对正在建设的景区(点)项目,加大力度跟踪服务,排解难题,使这些项目尽快建成投入运营;针对我县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挖掘,包装项目,推进大型综合型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我县旅游产品内容,旅游项目多样化,形成吸引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项目建设,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上述做法,把我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市场建设上,虽然我县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但在旅游宣传推介上还没有力度,使旅游的知名度不高,还未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消费旅游。因此,我们一是加强旅游网络建设,通过网络等先进现代媒体,全方位对外宣传推介旅游。二是通过制作旅游指南(地图)和制作旅游宣传片以及画册,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源市场进行专项宣传。三是继续做好“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万宝红旗村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具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对特色旅游内容进行重点宣传。通过整体包装、专业宣传推介旅游,塑造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做好“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文章,发挥旅游对投资、消费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自驾车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疗养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方式,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逐步把发展成为国际、国内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5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度,延续文化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而那些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使旅游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分析研究,论证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关系密切

“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定义的两大特点是“活态性”和“同人结合密切”。“活态性”这一特点指的是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社会各因素均会影响到其发展变化。“同人结合密切”的特点指的是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依赖特定人群而存在,是同传承人结合在一块。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使其和旅游有了密切的关系,将某些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域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样。我国西南部文明神秘而又美好,由于远离城市的喧嚣,其文化遗产在大山的“屏障”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例如:湖北省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成为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若能加以好好保护,加大政府宣传力度,以文化遗产为主打旅游产品,吸引外地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用旅游增加的经济收入用来保护“非遗”,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于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随即诞生,从而能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南部以单一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业情况,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增强了旅游者的文化体验

中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建、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大国。中国的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一旦经大众传播途径为人所知,即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日益升温的旅游找到新的出口。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观赏静态的旅游产品,转而追求活生生的旅游体验,这一转换势必引发对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强烈需求。无论从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从旅游资源的需求来说,旅游开发都是不可回避的,比如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在充分挖掘唐崖土司所潜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保护中适度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以旅游名胜为高度,精心打造鄂西唐崖土司文化旅游新高地。

(四)旅游产业发展铸就文化遗产传承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社会环境,其根基受到侵蚀,其传承由此面临巨大的威胁。文化遗产具有的复合价值,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保护,而文化遗产定义及其特点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别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难点在于文化遗产本身的两个特点:活态性和同人密切结合。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定格化,不能将其固定在某一个时点,而只能让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其传承也不能将文化遗产放到真空的环境中,市场是文化遗产传播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文化遗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在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旅游需求的增长,而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数量的不断拓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加入到旅游资源的行列,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旅游产业发展为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这同时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旅游模式,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为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五)旅游产业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文化遗产作为民间的文化和传统,是多年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在,文化遗产已经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在很早之前并没有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认识它,比如通过娱乐节目、宣传教育、纪念活动等多种载体延续传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到文化遗产的内涵,这就是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果。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媒介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市场中有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两者之间的是价格。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媒体宣传对供需双方的影响变得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加之媒体的宣传,文化遗产普及程度逐步提高。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随着当地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其所在地域和旅游景区已逐步为旅游者所熟知。因此,文化遗产成了宣传旅游目的地很好的媒介。

旅游产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位于中国河北省东北区域的秦皇岛,是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亦是京津冀的后花园,四季气候舒适,历史文化丰厚,汇集了北戴河、老龙头、山海关等诸多旅游景点,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热情与日俱增,各地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更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及需求,发展意义重大,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是一种隐存于心的思维、情感、观点等,就其特点而言具有类型多样、核心价值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在发展模式方面与旅游产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对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1类型

综合来看,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渗透、延伸、重构三种不同的融合发展类型。具体来讲,渗透型的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倡导旅游与文化创意在产业发展上的相互渗透融合,并借助对各种互联网科技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在传统旅游产品当中体现出文化创意的元素。从而实现创意世界与真实景点的交融,继以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受。从产业内容维度分析,我们可以将旅游与文化创意在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看作是科学技术时展的结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游景点的传播渠道,又增强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真实体验性。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重构融合型发展模式,更多的以节庆会展为纽带,是第三产业领域的内部融合,亦是大数据时代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就可以在秦皇岛当地的旅游形象得以树立传播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销售业绩的提升,可以通过文化创意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大量受众群体消费,如著名的爱登堡艺术节提供了成功典范。相比于传统旅游业,文化创意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精神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延伸融合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向旅游产业领域的延伸,其凭借强大的吸引力创造出题材新颖的旅游项目,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最彻底的表现。

1.2现状

在产业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逐步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附带的价值和未来潜力毋庸置疑,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对于秦皇岛地区而言,其天然的生态旅游环境与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都为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条件基础,但是由于尚处于萌芽时期,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碍,分别体现在能力、技术及体制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消费日渐增长,对相关服务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现实状况是,无论传统或新兴景区,似乎都无法摆脱客流量增加而旅游收入、服务及设施停滞不前,消费与满意程度不成正比的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在于同质化竞争问题恶化,文化创意旅游的价值根本未能得到全面体现。与此同时,旅游产业发展科技感不足亦是导致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上述分析,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创新科技,是经营宣传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只有被大众认可和熟知,才可能实现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此来实现旅游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建立健全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将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相关层级的有效管理及参与。体制方面的障碍,如权责分配不清、资源分布失衡、部门沟通不力等,都不能直接体现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促进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两者相互依存。因此,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着重解决产品供求关系,同时各相关层面积极介入。笔者基于上述认识,结合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发展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2.1推进产业融合

本质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企业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关系的具体呈现,双方可持续发展都因此而大受裨益。体验经济时代,各利益相关方都应准确、深刻地认识到在秦皇岛旅游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产业融合都必将其是其新时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通过主动参与,建立彼此间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开拓更大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以此为基础,文化创意企业与旅游企业应理性客观分析自身资源优势及特点,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包括渗透、延伸、重构三大融合发展模式在内的合适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以长远的战略目光审之视之,讲求循序渐进,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精品,进而谋求双方更深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注重把控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核心,即“标新立异”,以新形象、新概念、新形式刺激游客消费欲望,通过对秦皇岛文化价值的整体分析,准确地抓住其中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氛围的地方对旅游创意主题文化点进行创建,如涂鸦墙、各种博物馆、动漫城、艺术街、音乐街等,以打破同质化竞争怪圈,体现文化创意的价值本质。

2.2加大政策支持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业企业的自主发展特点得到了有效释放,政府作为引导主体,其在政策支持及法规保障方面的建设,亦是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进一步促进产业模式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近年来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时段政府分别扮演着开拓者、规范者以及协调者三重角色。其中,在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作为开拓者,应充分利用行政制动员所掌握的一切资源,来对多样式、内容丰富的文化创意旅游平台进行构建,并通过集中化管理模式,施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面对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规范者,应依据我国知识产权、版权维护等相关法律文件,出台一系列细化实施规则,有效规范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行为,推动产业创新,提高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此外,秦皇岛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功能,通过对社会各方力量、资源的整合,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来对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为予以激励,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地区旅游形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解决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问题。

2.3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给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新形势下,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关企业应审时度势、紧跟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技术应用,藉此扩大产品服务宣传范围,夯实广泛的市场基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具体而言,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可借鉴韩国济州岛创意宣传成功典范,着力从宣传手段多样化入手,采取灵活多变的产品服务营销模式,如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及时更新行业动态,并与游客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他们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需求,扩大创新主体,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实现“标新立异”的文化创意旅游。从产品服务质量维度讲,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高低,将对该产业的良好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为此,在对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相关人才队伍组建工作,通过对其工作理念的更新,促使其在工作中树立其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识,培育员工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为后续发力提供持续保障。

2.4引导消费转型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网民整体数量逐渐攀升,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效力与日俱增。受此环境影响,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迈入了快速革新时代,这也极大地加深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程度。为此,面对此种情况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需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通过对互联网旅游平台的构建,来拓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受众面,促进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大众化、普及化可能性,为产品服务消费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心理需求方面消费者具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待我们通过创新来对其进行激发。而就目前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来讲,这也是其发展根本所在。严格意义上,文化创意旅游属于精神需求产品,其产品服务的设计应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引导,结合顾客需求及价值认同差异,有针对性地推出更多创意产品服务,扩大经济市场占有率,从而创造新的财富。

3结语

总而言之,秦皇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随着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深入,而且发展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不断增多,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研究项目,结合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薛兵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通效应与发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2]田菲.需求视角下的旅游创意产业驱动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8).

[3]姚湘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