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龄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龄化发展范文1
本文主要分析了发展老年教育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义,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够,老年教育覆盖面小、发展不均衡,老年教育供给单一,教育内容有限等,对此提出加大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新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拓展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教育
一、老年教育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义
(一)发展老年教育的理论依据
我国一直强调老年教育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国家更是强调老年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1996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2011年国务院编制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总结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老年教育深入发展的部署;2012年全国老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细化了老年教育的规定;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最直接、明确地宣示了老年人的权利,将“老有所学”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指出“老有所学”是构筑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老年教育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对老年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身心健康、生活适应和社会参与。身心健康是老年人非常关注的,老年人退出职场后的生活重点就是健康问题;生活适应主要是适应退休生活、适应协助子女抚育孙子女;社会参与主要是再次发挥余热、二次创业等。不论是身心健康、生活适应还是社会参与的实现,都需要知识的补充,都离不开教育,因此,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有效路径。
二、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够
我国老年教育一直是以离退休干部的老年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政策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城市、低龄、女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群体,如何将教育对象扩及所有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留守老人,如何通过老年教育,推进整体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最终推进积极老龄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是关键。
(二)老年教育覆盖面小,分布不均衡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8%。而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59711所,在校老年学员6772834人,老年大学人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只有3.35%。老年大学的入学率无疑是偏低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被覆盖,老年大学的供给与需求是严重匹配的,老年人的受教育需求远远无法得到满足。另外,从区域分布来看,老年大学的入学率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入学率比例最高的是福建达到13.42%,入学率比例最低的是内蒙古仅为0.37%,二者之间相差高达36.3倍。
(三)老年教育供给单一
当前老年教育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民间企业实施的老年教育非常缺乏,包括企业内部为自己即将退休的员工实施的老年教育和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实施的专业的老年教育,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部门主要是离退休管理部门、街道社区等,市场化水平不高、社会参与度不高。
(四)教育内容有局限
在教育内容上,我国老年教育以健康休闲为主,主要是书法、舞蹈、太极、琴类、瑜伽等,缺少生活实用技能类,如老年人的电脑、智能手机使用方面、隔代教育问题、医疗急救等方面。另外,缺少网上学习资源,不方便老年人接受网络教育。教育内容有限、单一,应该突出多样性、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国家要把老年教育放到战略高度,落实老年教育是实行积极老龄化社会(积极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关键是发展老年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贯彻落实“老有所学”的重要途径。其次,国家要真正将老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老年教育,形成多样化的老年教育体系。再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建立以各级老龄委、教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老年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针对老年教育缺口较大的实际,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养老机构、高校等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参与老年教育事业,形成新型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的运营模式。这需要改变认识,老年教育的重点应该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或草根教育,文化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普遍提高,加上互联网的普及,老年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另外,老年教育应该前移,即在退休前的五年就应该开始老年教育。
(三)发展社区教育模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可及性
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九层以上的老人都需要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养老,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是我国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趋势。另外,我国老年教育社区化发展基于我国老年人群体异质性强、需求多样、教育支付能力不高等原因,我国60岁老人仍兼具家务劳动承担者、生产者、抚育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将老年教育发展的重心下移,由年老大学转移到主要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进行,使老年人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从而推动老年教育的广泛普及是行之有效的。此外,老年教育在社区开展,同基层为老服务机构,主要是目前各地主要发展的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等结合起来,结合互联网,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现代化通信设施和手段为老年教育服务,有效发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作用,能够有效地节约开展老年教育的成本。同时,发展老年教育应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本,开展内容灵活、形式多样、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较低的课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拓展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
高校可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和老年教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向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作者:任素娟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课题名称:
本成果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编号:L13DJY076)成果;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立项资助的“失独群体救助路径和法律保障的探究”(项目编号:YF15-Q17)课题的一部分;系横向课题“盛世之都商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编号LYHX2012008);“岗位业绩导向的薪酬设计研究”(编号LYHX201200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老龄化发展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公共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前言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体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网;促进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健全大众体育组织网络;将老年人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建设之中;提高大众体育健身的指导水平,促使老年人科学健身;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内容的开发,以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发和大众体育的发展。
1.研究与分析
1.1 老龄化与高龄化已成定局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于我国,尤为突出。全国老龄办于2006 年2月23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2030年至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1世纪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已成定局。为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和科学地顺应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采取适当措施,使社会老龄化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1.2 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现状
1.2.1 老年体育人口的健康状况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60 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的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状况之中,当前我国老年人每两周患病率及常见的几种疾病患病率相对较高,这些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更好地降低老年人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应提倡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1.2.2 老年人的体育需求现状
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由最初的个人需求、群体需求逐渐上升为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是老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我国老年人需求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资源配置的需求、体育组织管理的需求、体育项目技能的需求的不均衡。
当前,我国老年人对体育资源配置的需求远远大于实际的体育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人均体育场地设施的占有量较低。作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是联系、团结广大老年人的群众性体育社会团体,是以增进老年人健康为服务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是实际的老年体育组织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经费不足、管理困难、体育指导员的缺乏等实际情况。基层的老年体育组织更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地区的老年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老年人参加体育组织活动不规范,尤其是体育指导员的欠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年体育组织的科学化管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也形成了一种“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因此对于体育锻炼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个别项目,而是对更多的体育锻炼产生了需求。
1.3 老龄化进程中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对策
1.3.1 政府和社会共同合作,增加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基础设施的投资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老年体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老年体育事业人、财、物的投入,尤其是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的兴建及公共体育活动器材设备的购置,为老年体育工作地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地投入到中国老年体育事业中来,为老年人投资修建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室、体育辅导站(点)、体育活动中心,基本满足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需要。
1.3.2 促进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组织程度
政府与社会应根据我国老年人体育组织或者协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或者协会联系、团结广大老年人的作用,尽快形成老年人公共体育组织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广泛地开展公共体育健身活动、增进老年人健康,提高我国老年人参加公共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度,为老年人参加公共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1.3.3 培养专门的老年人公共体育指导员,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国家体育总局《2009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提出“以筹备和成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契机,全面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比较笼统,专业化程度不高。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培养专门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体育应单独设立“老年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其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老年人社会指导员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动机、强度等方面的学习,将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1.3.4 丰富老年人公共体育活动项目,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公共体育锻炼中来
丰富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是满足老年人不断上升的体育需求和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据调查,部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形式单一,进行内容简单的体育项目。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种类很多,并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和技术指导,使得一些传统项目走向消亡。因此应加大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投资与保护,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传统体育项目上的优势,才有利于丰富我国的体育运动项目,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为繁荣我国老年人公共体育市场拓宽路径。
1.3.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参与公共体育锻炼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我国老龄政策及法律体系,是我国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的前提。老年体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尤其是老龄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积极会同各职能部门共同出台符合实际的老龄政策及老年公共体育法律法规,努力构架老龄政策、法规的框架体系保障我国老年人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的合法权益,使我国老年公共体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结论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老龄化、高龄化已成定局。我们应根据老年人对公共体育的需求扩大对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加强公共体育组织的管理、增加公共体育项目的种类及指导、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真正的使老年人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裴立新.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3):23-27
[2]彭昶阳等.老龄化进程中我国老年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1(4):85-89.
[3]刘海明.老龄化社会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51-55.
[4]朱南胜.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体育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2):86-90.
老龄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4-02
近年来,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普遍担忧,养老服务业也成为民政部2014年十大工作之首,《2014年民政工作要点》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拓展社会福利服务。面对老龄化及高龄化的挑战,一方面,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引导发展老龄产业,根据城乡之间的实际差异,实施合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妥善解决。
一、中国老年人口现状
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数缓慢上升到49.220 8万人,之后,人口数量呈几何数增长,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人口迅速增加到8 595万人,到2011年的第六次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数为1.188亿人,占总人口的8.87%。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 7% 增长到 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根据预测,我国老龄化的增长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2020年以后,我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更快更猛;到2040年以后,我国总人口已成下降状态,但老年人口却仍在递增。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壮大,老年人对社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因此,照顾好、发展好老年人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2%,1996年城镇化率为30.48%,到2013年城镇化率升至53.73%。但总体看,城镇化发展水平还较低,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不能保证老年人获得幸福且高质量的生活,部分老年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生活没有保障。
(二)产业发展与人口结构不符
我们在研究各个年龄段的相关产业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0―12岁儿童数量大幅下降,但是,在城镇中各类婴幼儿用品店、少儿学习班、童装店及早教机构等越来越多,儿童消费市场、服务市场发展良好。
反观老年产业的发展,现有老年人用品生产制造以及养老机构等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一方面,符合老年人用的个性化产品生产不足,使用也不太普及,如放大镜指甲刀、电煎药壶、拐杖凳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家政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32%,距离国际通行标准5%的老年人需要在机构养老,还差几百万张床位。
三、中国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直接地反映在老年产业的发展上。老年产业,在国外也称为“银色产业”,一般指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需求,涵盖了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
(一)老年产业分类
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的非独立的产业,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多个行业,但以第三产业为主。养老产业涉及面广泛。一是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领域。应增加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数量,改造老年人现有住宅。二是养老医疗卫生保健业。加强建设医疗卫生设施、保健护理队伍、保健设施与保健用品等。三是养老文化娱乐产业。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多提供健身器材和场所,开展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活动。四是养老用品产业。应在老年人的食品、服装、家具、行动用品等生活用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提高方便性和舒适度。
(二)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
老年人消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消费又与其他人群的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考虑到老年人收入低,生活节俭等特点,老年产业并不发达,应根据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自身需求和消费的特点,在产品服务形式上多样化发展。
从购买力层面分析,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一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能从子女那里得到一部分赡养费;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2010 年,全国养老金支出将增加到8 383 亿元,2020 年将增加到28 145 亿元,根据预测数据计算出老年消费总量2020 年为41 591亿元。如此巨大的消费量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些都将为养老产业提供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潜在需求。
四、适应老龄社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毕竟是潜在的,若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消费,需要认真和深入地研究城乡老年人口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由于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我们要分别对城乡养老进行讨论。
(一)城镇养老研究
我们需要根据城镇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他们的实际购买能力,研究适合城镇养老之路。在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当优先发展养老家政服务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业,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渐发展其他服务领域,以此带动老年产业的整体发展。
1.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城镇地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在鼓励居家养老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事业,扶持民营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可以让老人在自己原居地享受养老服务,操作灵活,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可以按照老人的自理能力把养老人群进行细分,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实行分级护理,分级收费,比如为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餐饮、娱乐、保健、护理、医疗、上门接送、家庭卫生等形式。
另外,还要鼓励建设大量的养老机构。民营养老院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回报率低,民办养老院只能通过降低服务人员工资、减少服务、牺牲质量来维持生存。针对这一现象,各级政府要提出优惠的支持政策,老年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须制定一系列的老年福利事业和老年产业优惠政策,如专项资金的拨款、补贴、减免税费等。
2.吸纳和培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老年群体对生活照料和护理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也使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30多万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 000万个,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应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设立培训机构培训大批的养老保健员、老年护理员、老年心理辅导师、养老家庭医生等。从城镇化进程的趋势看,由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多数女性文化层次较低,比较适合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的要求,通过岗前专业化的培训,使她们具备养老行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3.丰富老年食品与生活用品行业
目前,中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 000亿元,而当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有3 0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与满足需求相差甚远,市场存在严重缺失。老年用品包括服装、保健品、交通产品、康复保健器、生活辅助用品、家电电子用品等。市场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老年生活辅助用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近年来,老年人消费需求呈多领域发展趋势。当出生于20世纪50 年代以后的一代人步入老龄时,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外,对生活质量等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老年保健休闲、老年体育锻炼和老年科学养生。
(二)农村养老研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我国传统的以土地为保障的养老形式在发生变化。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生活问题很多,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农村老年人得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城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巨大,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896元,农村居民收入仅占城镇居民1/3,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也是城镇的3倍以上。2013年,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人,是城市的1.69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亦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一般通过子女供养、个人缴费投保等多种途径来筹集养老资金,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完成农民养老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城市工业反哺农村,以国家财政统一管理农村养老。虽然国家正在努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状况,但是国家的财力有限,暂时还不能把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到和城市相同的高度。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亦过低。应该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最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元体系。
2.减轻农村老人生活压力
老龄化发展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03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一)劳动力的数量会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
变动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给劳动供给带来严重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劳动供给长期的人口总量的规模。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劳动者的个人偏好、以及劳动工资制度等都会对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人口数量和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严重短缺,因为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会大幅度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庞大,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劳动力的供给。虽然随后几十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但由于在劳动力增长的同时,老龄人口也会持续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会被迫下降,2040年将下降到63.32%,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数和比例都会降至该预测期的最低。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老龄化程度加深,大量劳动年龄人口也逐渐出趋于老龄化。我国的劳动力按年龄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劳动力为15 ^-29岁,中年劳动力为30-44岁,年长劳动力为45^-59岁。2005年我国青年劳动力是年长劳动力的1. 4倍,到2050年将会降到0. 81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程度正在不断的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老龄化在短期内还不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虽然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阶段,但是已经是在后期阶段,而且我国老龄人口近年来急剧增多,老龄化速度迅速,所以在2015年前后我国将会失去人口红利优势,同时我国劳动力将会逐渐缺乏。一旦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我国就会丧失劳动力比较优势,企业就应该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转型。同时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等原因也让我们认识到劳动力短缺是经济社会必然出现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的劳动力人口优势发展社会经济,为老龄化未雨绸缪。
(二)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1.劳动生产力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劳动人口年龄的不断增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劳动力进入中年或老年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完成工作,不能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更无法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产,最终会导致企业经济受损;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的劳动力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经常生病请假,这会降低企业的利润;再者,年长的劳动力大多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他们只具备长久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时代前沿的知识见解,这将不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有研究表明,很多举世闻名的天才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取得的,所以青年人才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老年劳动力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最终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要根据不同方面做不同的分析。
2.劳动力市场受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由于老人的具有不同的个性,擅长东西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老年人从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某些老年人口运用其熟练技术和才能,可以自身独立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这些老年人才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中依然有自己的优势地位。
目前我国低端老年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高端资源却十分短缺,人力资源结构严重不平衡。我国在IT行业、技工、精算、数字媒体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全国一共有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5%。因为老年人才开发的成本低,效益快,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以缓解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矛盾。处理充分利用现在职员工外,也可以对退休老人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可以社区、街道等岗位上任职。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口规模乘以个人消费支出是消费规模,老年人口数量和平均老年消费支出乘积就是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老龄化对消费规模的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上。以下以少年儿童消费系数是0. 5,老年人口消费系数是0.8,预测了2000-2065年的消费需求。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2065年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老年人消费需求是11970亿元,2020年达到29724亿元,占总消费的17.2%, 到2040年达到149748亿元,占总消费额的29.8%,到2055年达到327218亿元,占总消费额的36.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的时候老年人口消费只占到总消费量的7. 39%,但是到2025年达到了45.89万亿元,占到总消费了的18.0%。
预测结果都说明出老年人口消费需求急剧增长,购买力水平快速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规模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偏远地区的老龄化速度远高与城市老龄化速度,然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会对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老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务农人员急剧减少,而且大多农民的教育水平都较低,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日本和韩国都经历着“三农”问题一一农业空洞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破产化。在我国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只有先有农业的稳定才会有社会稳定的稳定。因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将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第二产业
我国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需要大量的青年劳动力,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在结构性和数量少都很缺乏。现在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都逐渐趋于老龄化,青年劳动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大致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老龄化也会造成一定的结构性失业,从而抑制整个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般年长的劳动人口都不会愿意他们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和熟悉的地方,因为他们对长期定居区域和长期从事的工种已经习惯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大。这就使劳动力很难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转移,因此阻碍了产业的升级更新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充足的青年劳动力才能使企业顺利的进行大规模调整和升级。但是现阶段很难有足够的青年劳动力,因此重新培训和教育年长劳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重新培训的费用很高,而且由于老龄劳动力自身条件的限制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大多的老龄劳动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就会面临失业。
3.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第三产业包含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国老年产业主要第三产业中的家政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卫生健康服务业、保险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咨询服务业、教育产业、其它特殊产业等十个行业,这十个行业差不多涵盖了今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老龄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因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可以选择从事不需要很高知识水平的动密集型产业,如家庭护理,产品生产等。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金融、旅游、咨询等。
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老年市场的可观性,并且在老年市场上做了相当大的投资,根据老人的需求创造出了大量老年人需要消费产品和服务,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获得了客观的收益。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痛也越来越多,所有瑞辉制药有限公司的用于降胆固醇和降血压的药品备受中国老人喜爱,很多的化妆品,手机公司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以前的化妆品几乎都是针对年轻人设计的,现在很多化妆品公司都瞄准了老年消费市场,专门推出了适合老人使用的产品。很多手机公司也根据老人的需求特点推出了各种的老年机。因此应该大力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老龄化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
四、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和储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一般来说,个人收入大多都是用于消费和储蓄。劳动人口在工作期间都会将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为老年做准备。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人口逐渐丧失劳动力,没有收入来源,其老年生活主要就是依靠年轻时的储蓄。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老程度的不断加深,年人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最终会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量留出。
老龄化不仅会对银行储蓄产生影响,还会印象社会家庭经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就代表着家庭经济负担的加大。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各种医疗费用将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因此下一代为老人需要准备一大笔健康资金,这也就间接导致了下一代消费水平和储蓄。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我国在短时期内青年人口的数量不会有显著性变化,也就意味着我国年轻人供养老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必然也会导致家庭储蓄的减少,商业银行个人储蓄也会大幅度缩水。
2.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目前,个人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个人贷款业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利润收益。但贷款业务在获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银行利用此业务获得的利润越多,个人消费额信贷的风险也越大。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是社会普遍现象。银行的贷款业务也会受到老龄化的影响,尤其当年轻人的父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过程。2014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已突破2亿人,在2026年将超过3亿人,2041年将达到4亿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子女不仅要承担父母昂贵的医疗费用同时还要负担直接儿女的教育费用,这会给普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收支结构,间接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据央行的报告,我国在近期内将逐步进入违约高风险期,因为我国银行贷款业务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非良性贷款。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利率、房价等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整个社会、家庭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3.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服务
社会老龄化趋势,使得每个人越来越重视个人理财,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有了发展的空间。通过调查发现,预防性动机是过去人们将收入存进银行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投资选择。现在金融行业越来越发展,个人理财方式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人们对于投资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大多数人们都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各种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这就促进了理财业的发展。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下降,心理素质也会逐渐弱化容易出现各种消极心理症状,同时会有记忆差、智力衰退、情绪变化大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4.人口老龄化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
老龄化影响资本市场主要是体现在储蓄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动上,不同个人或家庭的储蓄状态会随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绝大多数个人或家庭都会在工作稳定并且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时,才会有足够的储蓄存款,接着随着自身劳动力的逐渐丧失,收入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没有。
当人们年龄越来越大时,自己的资产组合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一般都是具有系统性的,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将会对这种系统性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其相对的价格。
老龄化对资本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之间,因为国与国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一样,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收益率也会有巨大差异。国际之间的投资的收益率差异就会引起资本的流动。发达国家大多属于年老型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年轻性国家,资本都倾向于从年发达的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作人口所占比例会迅速上升,那么这些国家就需要更高的投资率,给这些大量进入劳动年龄的人配置资本。,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老龄化都比较严重,所有这些国家同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力量。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后期阶段,而且我国的老龄化严重,因此国内投资需求的快速下降,储蓄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将被下降的投资需求所抵消,而储蓄一投资的不平衡(储蓄>投资)将会导致资本的外流。
五、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老龄社会中人们对于商业保险产品的需求变化是人口老龄化对商业保险市场的影响之一。我国的保险市场主要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主要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特点是低保障、广覆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则可以给老人晚年生活带来更有力的保障,商业保险不断市场化,其在社会上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老年人也越来越希望可以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度过晚年生活。因此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储蓄养老,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存一笔养老金。但是到通货通胀的影响无处不在,货币会面临贬值的风险,而商业保险则不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目前很少有老年人认识到商业保险的优势,说明我国的商业保险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韩淞宇.吉林省延边州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亚研究院,2010.
[2]付娟.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孙雯.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D].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
老龄化发展范文5
早在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对不同产业供求关系及各产业从业者的收入进行了比较,认为农业、林业、水产业为代表的采集业的生产是按劳动生产率递减法则进行的,而工业和大部分服务业的生产是按照递增的法则进行。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农业所占的产出份额和劳动份额迟早会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所占的份额会逐渐上升,劳动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是一种自然的选择过程,并认为收入的差距会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从而集中于收入高的部门。后来克拉克进一步论证了配第的观点。他指出,随着经济增长,相对于农业就业人数而言,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增加;但相对于服务业就业人数而言,制造业就业人数却是在下降;也就是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劳动力会从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向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转移,而等到工业化完成后,劳动力又会从第二产业向服务业(第三产业)转移。这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的发生,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对收入差异造成的,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而恰好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死亡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原动力,特别是在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况且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无论是死亡率下降还是生育率下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人口老龄化的恶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PGDP)高的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高[4]10-19。因此,鉴于就业人员流动、产值变化、人口老龄化都与经济发展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下面就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抽取截止到2013年总人口超过500万的国家(除个别国家数据缺失以外)进行分析。服务业就业人数(SE)、服务业产值(S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AP)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发展中国家都集中在左下角,特别是被圈区域内;而发达国家散布在右上角区域。2.就中国而言,无论是服务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还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比较落后,甚至落后于埃及和泰国。因此,继续产业升级很有必要,更好的进行产业间转换,去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3.服务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和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简单地回归不能使它高度吻合(R2=0.419、0.5107),因此下面要针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得出确切的结论。
二、主要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本文中国内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外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网站(如无特别说明)。主要是研究人口老龄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选取1980—2013年OECD中主要的10个国家①。首先选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老龄化的指标(A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作为衡量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指标(SP);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服务业吸引就业的能力(SE);因为服务业大多都在城市里,城市化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U);人均GDP(PGDP)和最终消费率(FCR)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对人均GDP取对数。
(二)面板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单位根进行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的平稳性,然后观察变量数据形成的特点,看是否可以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增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所以在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时,分别采用了LLC、IPS、ADF-FisherCH和PPFisherCH的四中检验方法。观察结果可以看得出,同质面板(LLC)和异质面板(IPS、ADF-FisherCH和PP-FisherCH)检验方法都显示数据在差分处理后平稳。而且模型中数据是在一阶差分后平稳的,因此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其次,对一阶单整序列的各变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而面板协整检验是由Pedroni在1999年提出的,是基于Engle&Granger二步法的面板数据检验方法,以回归残差为基础,通过七个统计量来检验面板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检验的原假设为面板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面板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当含时间趋势项时,GroupPP-Statistic和GroupADF-Statistic2个统计量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当不含截距项或时间趋势项时,PanelADF-Statistic、PanelPP-Statistic、GroupADF-Statistic3个统计量分别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得出原假设是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的。进一步由于ADF-Statistic统计量的概率值是0.0013,它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得到了Kao检验进一步的证实。结果显示存在协整关系后,接下来运用Engle和Granger两步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即协整方程)。采用截面固定效应进行回归。估计(1)和估计(2)的DW值为1.852437和2.139226,它表明模型的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而从调整后的R2和F统计量,又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效果相当好,也保证了模型结果的可信性。然后继续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单位根情况。在四种检验方法下,置信概率都为0.0000,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存在面板单位根),因此得出残差的原序列是平稳的。整个模型检验都表明变量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因此进一步以中的数据为基础进行长期均衡分析得到:两个估计式的结果都显示: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对服务业就业人数还是服务业产值都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两者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455210和0.356393,表示人口老龄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就业人数将提高0.455210个百分点,对服务业产值将提高0.356393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就业人数与服务业产值相互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0.402772和0.465736),这与现实生活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非常贴近,也符合发达国家现实情况(如第二部分分析的那样);人均GDP对服务业的影响占据着主导地位,也验证了经济越发展,服务业越兴旺;最终消费率也对服务业有很好的影响,特别是对服务业产值(0.957035),这些也正迎合了当下两大主题“扩大内需”和“调结构”。模型中唯一对服务业产生负效应的因素是城市化,这可能取决于文中所取的国家是OECD中的1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大都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很多都在进行逆城市化,所以城市化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的相当小(-0.256236和-0.091134)。面板协整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长期均衡关系是存在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短期效应,以此来补充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但是考虑到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人口结构变化过程,每年增加的比例都比较小,因此短期效果可能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或与现实不符,在此不在分析短期波动的影响。
三、结论
老龄化发展范文6
绪论
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老年年龄的界限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中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3 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4%,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7.0%。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现状
建国初期至60年代末,中国人口的出生率非常高,除了1960年和1961年以外,出生率都在30‰以上,持续的高出生率使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及医疗条件较差等原因,老年人口比重低,属“年轻型”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锐减至21‰并还在缓慢下降。不断下降的出生率使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而在上一个出生率高峰期出生的人已开始成年,成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属“成年型”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到13‰以下,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使人口的死亡率持续下降,老年人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在增加。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 759万人,占总人口的13.3%,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1 894万人,占总人口的8.9%,确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
表1显示了建国以来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变动情况,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大幅度降低。1982―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数量由4 950万人上升到了8 810万人,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2004年10月27日在长沙召开的全国31城市第17次老龄工作联席会议上,专家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到来,并将持续二十余年。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6亿人,到2050年,达到4.4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4。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在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中国人口占世界1/4,老年人口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位。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133 281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 759万人,约占世界总数的1/5。中国老龄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倍、4倍、6.5倍、9.3倍和22.7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另外,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却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预计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法国用115年,美国用65年,瑞士用了50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日本是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将用27年时间,完全可以说中国老龄化进程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快的。
(二)人口“未富先老”
和人口大国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先有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然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国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比如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分别为1 967美元、11 335美元、38 555美元。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老龄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压力十分沉重。
(三)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
1.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比重都在增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1990年的9 80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3 000万人,所占比重由8.6%上升到10.4%,而14岁以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逐渐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第二阶段是2000―2025年,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8.5%,而少年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8.3%,这一阶段是中国开始进入超老龄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25―205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将上升到27%左右,而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17%左右。此后,中国的人口比例分布将逐渐稳定。
2.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东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阶梯性上升。从人口区域分布来看,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种,上海,已属于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二种,浙江、北京、天津属于中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三种,山东、辽宁、湖北等,属于中度老龄化地区;第四种,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人口正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老龄化初始阶段。从城乡分布来分析,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镇,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的结合为前提的,尽管现代经济学对生产要素定义的外延有所改变,但归根到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还是劳动力和资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就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就成为中国产业的优势。下页表2显示了1982年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虽说劳动人口还在缓慢上升,但根据前文中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将会急剧下降,劳动力资源将严重匮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的短缺又是影响经济的发展重要因素。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主要包括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的内容。从物质供养方面来看,城市老年人大多有医疗保障金、退休养老金,所以以自我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主要由子女、老伴承担,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便于家庭照顾、关心老人,也是老年人喜欢的日常生活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养老保障冲击是巨大的。
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中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596万,1989年增加到2 205万,十年增加了2.7倍,各种费用相应由32.5亿元增加到382.6亿元,增长10.8倍。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预计:2050年,中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高达18万亿人民币,是1993年的二十多倍。
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过去了,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即“四二一”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也就是说,1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精力十分有限,越来越感到照顾老人的负担沉重,加之工作压力大,如果老人生病或体弱需要照顾,再孝顺的儿女都难以尽孝,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多元化养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抑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将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和推广,以适应新的行业和产业结构体系的需要。老年人虽然经验丰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和接受适应能力有所减弱,不利于新兴产业部门的成长,因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也要与之相适应。由于中年和年长劳动力对长期定居区域和工种已形成习惯并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因此一般不愿搬迁到其他区域居住或改变自己的工作性质,这就使得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2.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导致现有农业人口减少,且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稳固中国的农业基础地位。而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