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概念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贡献率;拉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23—09
1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08BJY0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5581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2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oe Fund(to PENG Qing)(No.08 BJY037);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ZENG Guo-jun)(No.200805581046);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o ZENG Guo-jun).]
[收稿日期]2010—08—22;[修订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曾国军(1977—),男,湖南华容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E-mail:;蔡建东(1988—),男,福建泉州人,本科,E-mail:。
一直存在争议,旅游的产业地位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問题。
以往的研究和现有的各类年鉴往往将“旅游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虽然可以促使人们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不甚科学。因为旅游总收入包含了对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只有一部分是产业增加值,所以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属不同的统计口径。为此,想要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必要梳理评价方法和研究路径,重新测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借鉴并改善前人的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首次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旅游产业2000~2008年的产业增加值进行测算,并在所测算的结果上对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贡献問题进行了探讨。
2
文献综述
2.1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增加值
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连续但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一般认为,旅游产业是提供服务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由于旅游产业不是生产相对同质的产品,且在财务数量上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衡量,故其产出并不轻易地被认识,这也导致了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旅游产业。
一般而言,总产值和增加值是衡量一个产业产值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总产值包含了中间投入、工资和利税等其他要素,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产业的贡献,旅游统计中常见的旅游收入应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范畴,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后的价值就是增加值。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虽然有“旅游业”这一分类,但这一“旅游业”仅仅代表了旅行社等少数行业,而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并没有完全在该项目中反映。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指涉及所有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现存文献对于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史密斯(Smith)认为,旅游业的综合概念是需要将住宿、交通运输以及其他部门结合起来。为了行文简洁、避免误解,综合过去学者对这一問题的讨论,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可以分为狭义旅游产业和广义旅游产业。其中,狭义旅游产业包括旅行社、旅游娱乐业等行业;广义旅游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游览、住宿、餐饮、商业和娱乐等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相关行业,若本文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旅游产业均指广义旅游产业。基于这些判断,本文对相关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业增加值代表狭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则代表广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即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部门中属于旅游产出部分的总和;若考虑由于旅游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产出,即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完全影响的增加值称为旅游经济增加值。
旅游产业概念范文2
目前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论述。徐群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主要指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宗教民俗设施以及有关的风土民情、民俗礼仪[1]。龚绍方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化就是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主体的企业化、系统化、市场化、规模化基础性产业运动[2]。万圭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带动饮食、交通、娱乐、旅游产品等一系列商业活动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3]。李云涛认为,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邵金萍从文化和旅游的本质着手,认为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产业[4]。根据2004年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把旅游业归于文化产业圈层结构的层,这说明现代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文化旅游业。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还有学者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这样的分歧主要是因为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还模糊不清。然而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到文化产业或是旅游产业。它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渗透交叉的产业,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产业融合的结果。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分析
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它的发展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或其他产业的支持,同时也会带动它们的发展。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的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通过对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文化产品以及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质设备和智力服务的经济行业。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75%。所以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光明的前景。本文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研究更全面,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餐饮和住宿也加入表中。本文参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把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旅游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十个部门作为文化产业部门。由于是研究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所以把旅游业单独列出。通过对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调整合并,得到以下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见表1)。
通过表1和表2发现:
(1)文化产业对旅游业的投入要大于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的投入,可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
(2)在旅游产业的总产出中,有近13.6%的投入来自文化产业,而在文化产业的总产出中,只有约0.17%的比重来自旅游业;然而从上页表1中看,旅游业的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量要大于文化产业对旅游业的投入量。可见虽然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较多,但由于文化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内涵和外延比较清晰,已涵盖文化产品行业、文化服务行业、文化附加值行业和文化制造业,文化产业有很强的扩散效应,产业内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高度的投入产出的多向关联,而旅游业对其产出影响较小。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可以借助旅游市场这个平台,高起点的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旅游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保存。
文化产业在旅游业的产出中所占比重较大,可见文化对旅游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表现在:
(1)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的资源依托,旅游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资源的加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公布的相关文件,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出版印刷业和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觉媒体、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与自然十个方面。中国的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活动和环境与自然等文化资源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生产资料”。
(2)文化产业拓宽和延长了旅游产业链。从横向上看,文化产业融入到与旅游相关的各产业中,增加其附加值,也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从纵向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生产、销售、管理、消费等众多环节渗透、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3)旅游产品因文化的渗透而更富有内涵,形成产品的差异性,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最终形成品牌。旅游企业具备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4)文化产业中的新兴媒介越来越多,如:微博、团购等,为旅游营销提供了新手段。旅游产品借助新媒体、新营销渠道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从表3看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说明两个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超过产业平均值1,这说明文化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支撑作用也是相当大的。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关联度高,而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两个产业容易发生融合,且产业融合度也比较高。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两者融合,形成双赢模式。
三、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及分析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文化产业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中围绕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5]。文化产业链从纵向上看,形成了上游环节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中游环节的对文化资源的深加工和包装,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量;下游环节的文化产品经营,提供客户满意的文化产品。从横向看,文化产业已涉及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事业等。旅游产业链是指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及旅游消费过程中,为其加工、组合并提供旅游产品,以助其完成到达目的地的旅行与游览[6]。由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政府管制的放松,文化资源市场化和旅游市场文化需求提高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突破各自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边界和运作边界及市场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产业活动领域,使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解构,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组、整合与创新,最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和业务流程。通过融合过程的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创意设计开发、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都存在很好的切入点。在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可借鉴创意、融入文化要素,在文化产品的开发规划时也要融入旅游的思想,通过两者的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或生产基地可以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如手工作坊、影视基地、创意产业园都已成为新的文化旅游景观,同时,文化产业可以借助文化旅游增加效益,得到传播和保护。
(二)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分析
经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文化旅游产业,然而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构筑文化旅游产业链,并对其拓展延伸,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目前,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制约因素,较少研究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文化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链和文化产业链的接通和对二者的延伸,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在为文化旅游者提供服务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如图1所示)。可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所包含的相关产业以及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从旅游环节的角度看,随着旅游者素质的提高,对旅游过程中关于文化内容和活动的需求增多,要求也提高。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所占的比例为40%。在欧洲和美国,许多旅游活动都是被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某种艺术等所拉动的。而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产业,并在每一个旅游环节中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对接,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属性,为旅游者提供了一次完善的文化旅游经历。
2.文化旅游产业链是以文化旅游景区或旅游集团为核心企业。产业链的形成需要核心企业的主导,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核心企业在整个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经济实力强、辐射面广、竞争能力大、行业带动能力强。文化旅游景区可以提供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具有垄断性;大型的旅游集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产业内的资源。华侨城紧抓政策导向,开始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它拥有主题公园、博物馆、演出队伍和电子信息产业,也具备了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如果转型成功可以培育为核心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要注意的是,要确立和发挥文化旅游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涉及不同产业的垂直、水平和斜向合作,包括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艺术产业、商业、制造业、金融业、通讯业、IT、教育行业等,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横向扩张。如利用视频网络、微博等对新文化旅游产品体验进行互动式交流,进而改进产品;还可以通过文化类旅游商品与制造业进行融合。此外,还涉及不同部门领域的衔接配合,包括政府、投资者、产业管理者、教育科研、产品设计和开发、基础设施等。
4.从产业链的纵向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游环节的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游环节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服务的运营;下游环节的品牌包装与公关营销。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延展性,可以在原有产业链要素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要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文化旅游产业延伸已涉及出版传媒、影视、会展、动漫游戏、文艺演出、体育等,而这些动漫、文艺表演等又可以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场。
旅游产业概念范文3
恩格斯认为,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就是数学在其中的运用程度。盖尔・詹宁斯认为短期内,旅游研究将继续使用实证主义范式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和国情,基于西方“定量”手段的旅游研究,似乎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旅游分析,应该是我们需要的。“乘数效应”和“旅游卫星账户”不能很好的体现旅游的综合性和带动效应。因此笔者以重庆为例,基于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重庆旅游产业组织形态进行探讨,以期对旅游的综合性和带动效应有进一步了解。水平有限,只求抛砖引玉。
一、范式和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源起于笛卡尔和牛顿,经过孔德的发展,实证主义开始被作为一种理解现实社会的方法;实证主义强调整个世界的运转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的,这足以解释各种现象行为间的因果联系。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最早由巴尼・格拉泽和安瑟伦・斯特劳斯提出;其包含了一系列灵活而系统的准则,在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扎根理论是通过实际观察,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与范畴,然后上升到理论,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施特劳斯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编码 。本文遵循扎根理论的原始版本,即格莱瑟和斯特劳斯的版本。
二、研究过程
(一)资料搜集:深度访谈与样本选择
深度访谈是一种有效的定性研究数据收集方法。理论上讲,抽取样本应到新抽取的样本不再提供新的信息为止;但从扎根理论的成熟经验来看,样本在20-30之间为宜。笔者选定了24名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获得数据。受访者分布如下:6位旅游学者;6位旅游专业学生(研究生);6位旅游从业者(偏管理);3位旅游行政管理组织工作人员;3位旅游行业组织工作人员。
(二)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将资料记录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也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程序为:定义现象(概念化)――挖掘范畴――为范畴命名――发掘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所得结果包括14个范畴,以及相对应的若干概念。详细如下:(1)范畴:“不好的”描述,包括概念:依赖性,难独立,弱势产业,夕阳产业,敏感性,脆弱性(2)范畴:“中性的”描述,包括概念:综合性,错综复杂,混合的,高关联的,被利用的(3)范畴:“好的”描述,包括概念:包括绿色环保,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带动辐射效应,综合效应高,软实力(4)范畴:特色经济,包括概念:信息经济,体验经济,声誉经济,服务经济,眼球经济(5)范畴:大旅游,包括概念:区域经济,营销一个省(城),产业融合,融社会经济文化一体(6)范畴:市场性,包括概念:资源导向,重在消费(7)范畴:三分天下,包括概念:游前,游中,游后(8)范畴:产业体,包括概念:产业群体,无“业”(9)范畴:有核旅游,包括概念:核心、辅助、相关三部分,核心清晰、边缘模糊(10)范畴:高层次,包括概念:不是经济,是人学,人本的追求(11)范畴:突出文化,包括概念:以文化为依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2)范畴:城市的旅游,包括概念:城市化,国际化(13)范畴:娱乐,包括概念:娱乐和休闲(14)范畴:高品质生活,包括概念:高品质生活,休闲,为生产,第二种生存空间。
(三)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的过程,将众多范畴区分为主范畴与次、副范畴,并用来表明资料中各部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所得结果5个主要范畴及相应的次范畴。详细如下:(1)主范畴:旅游认知,包括次范畴:“不好的”描述,“中性的”描述,“好的”描述(2)主范畴:大旅游观,包括次范畴:大旅游,有核旅游,城市的旅游(3)主范畴:高层次导向,包括次范畴:高层次,突出文化,高品质生活(4)主范畴:产业形态,包括次范畴:三分天下,产业体(5)主范畴:其他,包括次范畴:特色经济,市场性,娱乐。
(四)选择性译码
选择编码是把核心范畴与其他的范畴系统地联结起来,搜集新的资料验证其间的关系,建立起概念密实、充分发展的扎根理论。通过逻辑梳理,以“旅游认知”和“高层次导向”两个范畴为基础,结合“其他”范畴,以“产业形态”范畴为抓手,围绕“大旅游观”这一核心。
三、文献参考与构建理论
(一)文献参考
尼尔・利珀提出旅游者在旅游期间的任何消费行为都是旅游业的收入。申葆嘉提出,旅游产业包括旅游业及社会非营利因素。罗明义把旅游产业划分为核心产业、辅助产业、相关产业。黄常锋等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链表现出“网状”结构。卡麦兹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所有经济产业中,空间上相互接近的,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家经济部门联系强的产业。杰克逊和墨菲进行了旅游的区域化集聚研究。
(二)理论构建
人作为智慧生灵,旅游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是以“游”和“娱”为核心导向的人类第二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区别于生活空间、工作空间的第三种生活空间(不否认重叠)。旅游不是生活必需品,是高质量生活必需品。综上,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包含的范围无疑是广泛的,且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观念的改变,旅游业的涵盖范围应该是灵活的,可变的。甚至可以说旅游业未来的涵盖范围是无限的。旅游业核心清晰,边缘模糊。重庆旅游应是一个产业体,而不是一个产业或产业集群。
进一步讲,从本质上说,重庆旅游经济不是产业经济,而是区域经济,只有以“治大国”的思维把握旅游,以“烹小鲜”的思维操作旅游,旅游业才能持久健康发展。树立“大旅游”的思维,此处“不赚钱”,自有“赚钱处”,靠“相关”赚钱,看重综合效益,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指导旅游发展。突出文脉,地格,利用旅游,搞好区域营销与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概念范文4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位;概念内涵;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物种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资源因子利用和占有程度的有机综合体。生态位在内容和层次方面都比物种生存发展所需的因子、条件、结构和功能更具综合性,它内在地包含物种的资源格局、空间位置、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四个方面,是对这四个方面之间关系的共识态关联与历时态演进的有机结合。生态位之所以能够成为物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态势体现,主要是由物种生理状态、外部环境条件、物种与环境联结方式以及物种与其他物种交互影响过程中所显现的特征决定的,以至于可以将生态位视为物种生成演进的基本方式。
与生物物种相类似,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个历史嬗变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结构机制和功能特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旅游产业发展并不是自发性的,不能单纯从区域体育文化资源状态角度,或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去随意选择发展结构、发展形态和发展战略,而要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对旅游产业结构、市场和绩效的影响。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嵌入于一定的资源结构和空间环境之中。各种组成旅游产业外部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包括经济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制度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包括消费市场因子、物资市场因子、资金市场因子、劳动力市场因子、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交通因子、通信因子等;社会生态因子包括政治因子、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科技因子;制度生态因子主要指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自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地缘环境与自然资源。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关系结构。通过对外部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的有效嵌入、组织管理与合理利用,旅游产业逐渐形成包括发展理念、经营体制、资金规模、市场机制、技术水平、市场结构、政策法规、人才队伍以及经济效益等的内部环境。正是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和催化互动,旅游产业不断形成自身的生态位基础。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旅游产业生态位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和行为层内容。精神层生态位主要指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价值标准和经营哲学等,是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旅游产业生态位的基础和原则。制度层生态位主要是指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包括旅游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等。物质层生态位是形成旅游产业制度层生态位和精神层生态位的条件,它往往能够折射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经营思想、管理理念等,主要包括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行为层生态位是指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活动,诸如发展方式、组织经营、发展途径以及发展体系等。
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生态位会调整结构、优化功能和拓展外部关系。在此过程中,行为层生态位发挥主导作用,它通过改变与其他维度生态位的关系,提高旅游产业生态位内部的物能流转和信息传递,保证旅游产业生态位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实现旅游产业与外部环境关系最优化。随着旅游产业生态位趋于稳定,已形成的优势特色会不断丰富和聚合各类优质资源和生态因子,使旅游产业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新的发展形态。产业形态是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要求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变动性特征。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旅游产业的形态种类单一,各种形态之间的关系也较为零散。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必须拥有必要的形态模式,当产业形态种类的结构和数量达不到旅游产业生态位发展要求时,丰富产业形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形态增加有两种方式:一是旅游产业通过学习和借鉴从外部环境获得其他产业已有的发展形态;二是旅游产业通过探索、总结、分析等方法,从内部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产业生态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要求较高,由于不同旅游产业形态进行整合的速度和效果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对外部环境反馈信息的内化吸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验证、补充、整理和确认,进而会造成旅游产业发展迟缓。
二、旅游产业生态位现实审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健康观念的逐步转变,旅游产业市场日渐形成,经营内部不断扩充,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在体制结构、政策制度和人才队伍上,还是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上,我国旅游产业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旅游产业生态位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理念淡薄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发展理念是旅游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根本性、统摄性的价值观念和指导思想,它既能够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规范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为。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迅速壮大,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引导社会消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繁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不断突显。长期以来,旅游产业仅仅被视为“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的产业,被看成游离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之外的边缘产业,这种观念既忽视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影响了旅游产业实效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造成旅游产业在发展模式上趋同其他产业、缺少特色优势;在发展层次上偏重于传统旅游模式,旅游相关产业、连带产业、辅助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在发展形式上国有资本投入比例偏高,非国有资本所占比例偏低,资本结构严重失调;在发展规模上较之发达国家略显不足,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不足。一些地区或部门由于缺少发展理念的应有支持,不能够从整体上有效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生态位的格局状态,致使发展行为选择或多或少地脱离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制约旅游产业规模、结构和效益之间正常的关系联结和机能转换。
(二)发展政策滞后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政策是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策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态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的实现程度,关系着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和提高。针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各级政府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较好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旅游产业的行业限制,不适应旅游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需求;缺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全球意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政策体系缺乏保护和支持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容,不利于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品牌的体育产品的塑造;由于受传统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政策内容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体现得不够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时,过于强调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区域社会的关系,没有将区域旅游产业置于整个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统筹考虑。也就是说,部分区域在处理自身旅游产业政策与国家制定的旅游产业政策之间关系时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也正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主旨、以加强市场管理为核心、以规范发展方向为关键、以促进改革进程为基础以及以完善管理和经营体制为根本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体系也亟待构建和完善。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政策措施,要在继续推进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内容、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提高旅游产业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制度层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结构失衡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结构是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既是要素之间交互联系的过程体现,也是要素之间动态作用的结果反映。旅游产业结构可以理解为旅游产业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形式和比例关系。随着旅游产业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旅游产业的类别不断丰富,这些不同内容的产业类别之间会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在发展速度、产品特色、服务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加之不同区域经济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产业结构会有所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前者是指旅游产业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管理结构和区域分布结构;后者是指某一具体的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微观结构是旅游产业物质层生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特定的组合方式和排列方式,它通过决定旅游产业的内容层次、结构,塑造旅游产业的功能机制,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和发展绩效,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整体演化。这种影响态势也将随着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而日渐明显。概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业态结构失衡、所有制结构失衡、项目结构失衡和区域结构失衡四个方面。
旅游产业概念范文5
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重视和扶持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很多地方的重要经济支柱。旅游产业本质上属于低污染的产业,但是由于过度的开发加上不合理的旅游观念的引导,在一些地方旅游业产生的污染十分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背道而驰,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理念正是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背景下提出的,希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含义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面对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的严峻形势,英国政府首先在政府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根本思想就在于有最小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低碳旅游将低碳经济的理念运用到旅游业开发中,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在产业生态化的概念上提出来的,所谓产业的生态化是指传统的产业活动模式应该转化为一种更综合的模式,即产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系统中,能源和物质的消耗是优化的,产生的废物是最少的。正式提出生态旅游这一完整概念的是谢贝洛斯,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不是要单纯的去旅游地游玩赏乐,还要尊重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战略选择
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必须看到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目标一致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成为很多人的休闲选择,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耗费的能源也日益增多,此外,不合理的旅游活动还污染了旅游地的环境,在旅游业发展中实行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理念显得十分必要,首先由于旅游业有着广大的市场,而且人员各个年龄、阶层、地区都有,推行环保的旅游观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牵涉的行业众多,从运输业到酒店等服务业,如果能够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指导,从而帮助和督促相关的各行业更多的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经营产业,可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生态旅游希望建立起游客与旅游地的资源环境以及居民和谐友好共处的关系,而低碳旅游则为旅游产业生态化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首先低碳旅游符合世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随着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减少碳的排放,低碳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目标和共识,旅游产业也不应例外,低碳旅游一方面通过倡导新技术等手段,要求旅游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在发展旅游产业时,要优先考虑资源环境的因素,尽可能地使用新能源新技术,在保证原有的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例如耗能大户的宾馆,一方面要注意引导纠正旅客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倡导绿色消费,如拒绝提供一次性的餐具,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等物品,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要使用环保的能源,如使用太阳能的热水器,使用节能灯等,尽可能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还可以提供碳排放量更少的交通工具让乘客选择。对于游客而言,低碳旅游不仅仅要求旅游者在选择旅游地时选择更加天然和无污染的目的地,更要求游客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中去,要求旅客在旅游的全过程中考虑到低碳排放,保护环境,从而鼓励人们在出行时尽量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拒绝污染环境,碳排放量的旅游服务和项目,从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环境。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生态化牵涉的目标较广,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缺少具体的目标,操控性差,而低碳旅游则提供了更加明确地目标,量化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因此在推行旅游产业的生态化战略中,低碳旅游是极其重要的途径和选择。
旅游产业概念范文6
[关键词] 体育旅游业 新时期 发展 策略
旅游是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快乐、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生活期望的提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多彩的旅游方式;科技的发展,使得脑力劳动急剧上升,人们精神压力增大,开始主动寻求能调节心理压力的新型旅游方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的、充满欢乐体验的旅游方式,人们开始关注它并参与其中。
一、旅游产业及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
1.旅游产业的概念
国内外对旅游产业均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结起来,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是由一系列相关行业共同组成的;二是认为旅游产业的任务是为旅游者提品服务。因此,旅游产业就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
作为体育旅游,目的是使人们善度余暇、健身强体、消除疲劳,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放松。它首先必须具备旅游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目的而渡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根据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可以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和体育的结合,是通过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把体育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旅游没有统一的定义。总体来说,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事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并从传统观光旅游中逐渐剥离出来的一种特色旅游行业,是体育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
二、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国外体育旅游,其发展实际上与近代旅游产业的出现基本上是同步的。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登山俱乐部,该组织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1885年,英国又成立了野营(帐蓬)俱乐部,主要是向喜爱野外活动的旅游者提供野外的食宿设施及相关服务。法国、德国在稍后的1890年成立了休闲观光俱乐部,向旅客提供类似的服务活动。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1979年~1992年,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宾馆、饭店、交通、通讯等极大改观。滑雪、漂流、攀岩、登山、沙漠探险、徒步游、自行车游、自驾车游、高尔夫旅游、武术健身游、海滨健身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国逐渐兴起。据有关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营业性漂流场所已达150多家。1998年,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参与主办了一年一度滑雪节,至今已举办了4届;贵州举行首届国际皮划艇漂流赛;银川举行了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等,都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与活动范围。
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现已开始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些体育旅游项目的推出,对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体育旅游方面,除登山、滑雪、海滨游泳等传统项目外,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新的具有体育特色的项目,如漂流、攀崖、滑草、温泉浴及驾车旅游等项目也正在开辟之中。
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
1.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未来的新亮点
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娱乐、消遣、调节情感的功能,是传统观光旅游的一种重要补充。由于体育旅游的外延宽泛,为人们提供了众多参与的机会,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及个性化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增长和假期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将运动健身与度假休闲结合在一起,赋予旅游以全新的内容,其特殊魅力必将激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旅游经历而又不满足传统观光旅游的群体,以及追求时尚、喜欢冒险和挑战的青少年群体。
2.体育旅游有望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旅游群体中,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可以预见,体育旅游是极富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也必将成为一条谋求经济效益、发挥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
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策略
1.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资源欠开发.
我国体育旅游的方式主要有:登山、徒步攀岩、野外生存、自行车远行、自驾汽车或摩托车旅行、探险、漂流、热气球、滑翔、动力伞、滑草、滑沙和蹦极等方式。这些方式若能形成数量,相互配套,就能实现营销互动,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目前我国在体育旅游方面仍存在着品种单一的情况,不能满足旅游消费多元化及个性化需求。
(2)缺乏体育旅游行业的经验积累及开发、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就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旅游媒介已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旅游行业的决策者对于新兴的体育旅游的利润超过常规旅游也有共识,但又普遍深感体育旅游肩负的责任也大,花的精力要比常规旅游线路大,而且团队比较难组,客源不固定,宣传的费用较大等。因此,旅游从业人士多有畏难情绪。体育旅游的复合管理型人才匮乏是制约目前韶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
(3)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位是导致体育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严重不足,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顾客的不满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2.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要迅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让体育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宏观上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在充分把握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要处理好加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保主要体育旅游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和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要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风俗民情特色旅游的同时,还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旅游产业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或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能体现市场竞争的优势;三是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要充分发挥旅行社在体育旅游市场中的作用
体育旅行社还应当参与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一些线路性质的如自驾车等的开发。体育旅行社还应利用其与体育界的关系,开展体育赛事观战游等活动。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指出21世纪旅游发展的项目中排在最前的是:追求清新的空气,追求人体的健康,追求亲情的返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遵循和保护好传统体育,不要使这些资源庸俗化或“洋化”,否则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失去本民族本地区的“原汁原味”。
(3)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特色
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促使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路线。全面加强旅游景区内外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要建立以注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体育为特色旅游的主要路线,认真做好重要景区的精品策划,同时把历史、人文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包装组合,使旅游路线更显活力。
(4)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综合协调的能力,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人力资源
大力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
(5)重视安全保障问题
体育旅游的一大特点是旅游者的参与度高。有的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而这正是体育旅游的魅力所在。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建立保障体系。在确保旅游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
五、结论
我国的体育旅游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应依靠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引进国外成熟的新兴项目,避免那些已经普及的或在社区、学校易开展的体育项目,建立起一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组建专业、独立的服务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新时期,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之精髓,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之魅力,借鉴国外体育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我国体育旅游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董玉明王雷亭:旅游学概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