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1

1、要选好自主探究的内容。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对于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归纳的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形同虚设,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的知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适合探究的就不要探究。

2、要掌握好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

(1)探究活动难以深入,教师往往代办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像这样为学生选好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然而这种方式,却造成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猜想,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真是费力又不讨好啊!

(2)探究活动只注重优等生,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对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组内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强化团队精神,适时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进行补充和评价,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展示和扩展,就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形式。

(3)探究活动过于开放,教师完全不能掌控课堂的问题。自主探究教学虽然主张课堂教学的开放,但开放的前提是不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开放的尺度要依据实际的课堂情况,避免出现像上例中的教师不能掌控课堂的情况。学生的自主探究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才更加具有主动性。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学习做有效指导,完全靠学生自己,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无从培养。

3、要处理好探究后的反思过程。对探究的反思是学生对这一探究活动的升华认识。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结果的反思,从中不仅使本探究课题的方案直接得到了改进,而且在反思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相关技能,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探究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另外,在关注探究结果和探究假设的差异的过程中,在关注探究过程未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涉及探究方案中没有考虑的问题,这将可能引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和获得新的发现。再有,对探究反思的过程,也是对探究过程找出优缺点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使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反思活动中获得体验,并在教师必要的点评下,形成对探究反思的正确认识。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英语词汇 阅读能力 学习策略

长期以来,英语词汇的学习都是相当一部分学头痛而又不得不学的一个英语学习过程。英语学习如果没有词汇的积累那么就无从谈起英语的学习,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要使词汇学习真正有成效,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并将策略训练有计划地渗透到课内外的教学之中。常见的词汇学习有三大误区:

一、认为突击可以过关。

初中学生刚踏人中学校门,第一次上英语课就会有很多的困惑:“老师怎么满口都是英语?老师讲课怎么这么快?课文的生词怎么这么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平时可以少花些时间在英语词汇学习上,只要到期末时凭自己的小聪明突击背几天就可以把所有的词汇都背出来。

二、单纯背诵单词,忽视其用法。

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中考考纲上的词汇全部背出来,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付各种阅读理解题。殊不知,单纯背诵词汇表只能事倍功半。首先,背词汇表很花时间。现在一名中学生除了学习英语外,还要完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大量作业。因此,客观上不允许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背词汇表上;其次,单纯、孤立地背词汇不容易记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起初很迅速;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慢。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预防遗忘。对于英语词汇,学生可能一时全部记住了,但如果不及时巩固,过半个月,一个月就可能忘了许多。

三、认为学习词汇不需要策略和技巧。

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了。一些学生仍只会按照死记硬背方法来学习和记忆词汇。学习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度过词汇学习这一关了,也就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门课了。

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教师有必要使学生对提高词汇学习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同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策略指导和科学训练。

1 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激发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一般来说,决心越大,信心就越足,恒心也就越持久。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时刻支配自己,提醒自己,并且能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同时,教师更应该在平时注意观察和引导学生,使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去做,是可以掌握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最终学好英语。

2 进行词汇学习的策略指导和训练

由于一些英语单词都是加前缀或后缀之后变成的派生词,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好词汇,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构词法知识。因此,构词法对于学好英语词汇乃至英语这门语言课程非常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了英语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前缀和后缀,如表示否定的“un-,dis-”等前缀以及表示名词的-ness,-tion,ment等后缀。

为了及时巩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经常选取一些带有前缀,后缀的各类单词,并要求学生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3 从语境中学习词汇。

对于英语学习,仅仅孤立地掌握一些词汇还远远不够。我国著名的英语学教授李观仪先生也曾说过:“我不主张(学生)背单词表,而是应该通过阅读各种文章来扩大词汇量和正确认识词汇的应用。”

即使一个最简单的单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突破词汇的限制,使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如order这个词,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形;但却很少有学生会去认真查阅词典,搞清楚除了“命令”、“订货”外,它还有什么意思。为此,我便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该单词的最常用意思外,还要求他们尽力去联想到它的其它几种意思,从而巩固以前学过的东西。做到温故而知新。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3

《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农业类高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长江大学农学院在本科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内容包括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两大部分。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十分强,学习过程非常枯燥难懂。加之他们大二才开始接触农学专业,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十分陌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放弃抵触情绪,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掌握《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成了授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本文初步探讨了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故事教学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故事教学法是搜集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关的故事,以故事类比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变为简单具体的故事,增强学生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适用于对田间试验设计部分的讲解,而不是适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

 

2 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2.1 构思故事

 

这一步非常重要。好的故事能帮助学生轻易且正确地理解所讲的知识点,差的故事会导致学生们偏离课堂。因此,在讲解田间试验设计时,要依据试验内容寻找或构思合适的故事。故事的来源可以是历史、小说、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科研和生活中的实例,亦可以是自己编撰的小故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以及良好的口才,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可以让学生们绘声绘色当地听到一个身临其境般的故事。构思故事像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更像一个剧作家写一部自己心仪的剧本,剧本的质量关乎最后故事的精彩程度,所以构思故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2.2 讲解故事

 

教师在讲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有感情有条理地讲述给学生听。讲解过程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师生互动。如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互动,讲故事的主角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后面的故事讲下去,一个故事不仅仅有一个结局,结局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宽容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和谐快乐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的条理性,有事要设置一些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知识过渡

 

由故事过渡到知识点的讲解。故事讲解完毕后,可保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将知识点和故事进行对比,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讲解理论知识,并解释注意事项。这个过程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同时,这种方法也不能太多使用,一节课可讲1-2个故事,太多的话学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课堂就会变成故事会,反而影响教学。教师避免被故事牵着鼻子走,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讲故事只是一个形式,本质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总结

 

故事教学法用在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高等教育中较少使用。它是《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故事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格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4

【关键词】 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基本观点

1 背景

初中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生物学家所持有的观点就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还能对学生的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然而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对于其中蕴藏的生物学观点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这不利于学生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形成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2 培养方法

老师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寻找切入点,然后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有步骤、分阶段的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1 初识阶段:从结构到功能,逐步解析。

切入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进入初中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是学习细胞的结构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初一学生还不能解释清楚,此时老师出示放大的叶绿体图片,介绍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己养活自己。动物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获取外界的有机物来养活自己。叶绿体这一结构的存在与进行光合作用这一功能有关,光合作用要依赖叶绿体这一结构来完成。从而提出其中蕴藏的生物学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2 再识阶段:根据结构推测功能。

切入点: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

初次接触学生印象不够深刻,而且学困生未必能理解,所以老师需要赶快寻找下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加深印象。学习细胞之后就要学习组织,要抓住人体的四大组织这一知识点进行强化。细胞分裂、分化之后会形成组织,教材出示了人体四大组织的图片,让学生着重观察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有什么特点。观察后发现上皮组织排列紧密,神经组织则像一张蜘蛛网。此时老师要提示学生“我们接触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现在大家尝试着根据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推测它们的功能吧!”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不难发现,排列整齐的上皮组织的细胞可以阻止异物进入人体,具有保护作用;而神经组织的细胞那些突起是用来感受刺激传导兴奋的,正是因为它像一张网一样遍布全身,才能让我们清楚自身的状态。从而形象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3 深知阶段:利用结构与功能熟练建模。

切入点:心脏的结构

心脏在人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它能行使一定的功能。学生熟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后可以构建出心脏的模型,即心脏由哪些组织组成,能完成哪些功能。学生根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思考:心脏需要保护,表面应该是上皮组织;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出血液,最主要的组织应该是肌肉组织;心脏自己也需要营养供应,所以还应该有结缔组织;此外,心脏不适时我们能立刻感受到,说明还有神经组织。综合起来,心脏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起来的将血液泵至全身的器官。通过建模,不仅能更加熟悉“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还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2.4 内化阶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题。

切入点: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点

在学生能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建模后,学生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已经初步形成了。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还要以解题的形式加以巩固。在生物试卷中,常会出现专门针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考题。如简答题: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有哪些?分析题目可知此题的思路为:依据鸟类已有的功能写出与之对应的结构。鸟类可以克服空气阻力飞行,与之对应的结构是体型呈流线型;鸟类体重轻,与之对应的结构是骨骼中空;鸟类可以进行双重呼吸,与之对应的结构是有肺和气囊;鸟类吃得多排的快,与之对应的结构是消化强、直肠短不储便等。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以类似的题解答得滴水不漏,近似完美。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从初识到内化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耐心和恒心。本文主要是针对初一的教学内容展开的描述,其实每一册教材中都有相应的切入点,需要老师们充分挖掘,认真利用。此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只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另外还有“生命物质性观点”、“生物进化的观点”等。作为有责任感的生物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把这些核心观点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范文6

2007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孟安明为他的实验模式动物――斑马鱼专门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房间在这个充满了上千个海蓝色鱼缸的房间里,饲养着几万条斑马鱼,这种小鱼最长也不过有人的一个小拇指长,身上有着浅浅的斑斓的花纹。正是以这种小小的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为研究对象,孟安明带领科研团队揭示了多个新基因在脊椎动物胚胎的胚层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1998年,孟安明从美国回国,来到清华大学白手起家组建了国内第一家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发育生物学实验室。9年时光转瞬即逝,孟安明以出色的成果证明了中国学者在发育生物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极度的耐心和毅力

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都是由单细胞发育为多种组织,多个器官构成的个体,这个发育过程受到了基因的表达,信号的传导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失常都会导致胚胎的异常发育,造成畸形和缺陷。破解遗传基因在生命诞生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发育生物学就是这样一门探索生物体从和卵子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的学科,其需要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富有挑战性,但同时也是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之一。

孟安明本科时学农学,在英国的博士阶段专攻的是分子遗传,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又对发育生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的这种多学科的背景无疑让他在发育生物学领域具有很多优势。

斑马鱼是一种约3-5厘米长的脊椎动物,它的许多基因及发育机制与人相似,一对斑马鱼每周可以配种产生上百枚胚胎,而且早期胚胎透明,都是在体外生长发育,通过显微镜,可以很好地观察到胚胎各个时期的发育过程,可操作性强,而且成本低。如果通过实验,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在控制、影响斑马鱼的生长发育。

孟安明目前主要关注的是TGF β,Wnt,FGF等信号通路中的介导因子和调节因子,了解它们对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通过诱变、转基因等手段了解它们在胚胎发育的中胚层诱导,神经诱导,背腹分化等方面的功能,这可以为了解人类出生缺陷的分子机理提供借鉴数据。

与生物学的一些其他分支不同,由于斑马鱼的性成熟周期是3个月,每天像人一样昼夜作息节律,这使得相应的研究工作必须配合动物的生活规律,而且胚胎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随时观察。

“搞我们这种研究急不得,需要耐心和毅力,偶尔还需要半夜2点以后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孟安明说。

孟安明领导的科研团队常常会做大量的细微到分子层面的实验,无论从实验难度还是从实验的量上面要求都很高。比如,要验证一种设想,需要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而每个实验方案都需要多次重复。

“搞科学研究的,要对一个问题孜孜不倦地探索答案,而不是遇难而下。”他说。

正是以这种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孟安明带领实验室的学生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建立了活体胚胎中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体系,克隆并阐明了多个新基因在脊椎动物胚胎的胚层和组织器官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特别是在TGF β信号对胚胎发育的调控作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004年10月,孟安明与陈哗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斑马鱼Dpr2通过促进Nodal受体的降解抑制中胚层诱导作用》,阐述了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动物胚胎发育调控的新机理,为揭示人的出生缺陷之谜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孟安明作为通讯作者还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EMBO Journal),《发育》(Development)、《发百生物学》(Developmental Blology)等3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血液》(Blood)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诸多引用。

孟安明与陈哗光教授合作的科研成果“调控动物胚胎中胚层形成的一种新机理”,被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由于他在发育生物学方面杰出的成就,2007年,他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此外,在畜禽分子遗传育种领域,孟安明最早将DNA指纹技术引入我国,以其预测杂种优势和寻找蛋重的分子标记都取得了好的成果,作为骨干完成的成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养学生的诀窍是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从每天早上8点多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没有节假日,孟安明几乎天天如此。他说,既然要求博士生经常在实验室做研究,自己就要做出表率,一方面是自己的工作确实需要,另外一方面让学生想找就能够找得到他。

孟安明说培养学生的诀窍无他关键是要常常和他们在一起。

“尽管很累,但是会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孟安明说。

在实验室定期举行的组会上,孟安明常常和学生们一起研讨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有意识启发学生从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中找出不足,鼓励他们建立起自己判断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认为,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一个关键。

他给学生常常说的话是“不怕做不了,就怕想不到”,如果要验证一个科学的设想,如果能够想到的10种验证方案可以实现3种,就要去做3种,以验证这个设想的正确性。

“只采用一种方案去验证,然后把结果拿去草草,这样的行为我是不赞成的。”孟安明说。

除了学术研究,孟安明对于学生的为人处世也要求严格。

“他们还都是孩子跟我的小孩差不多大小,该批评就要批评,有毛病就一定要纠正,要有耐性,科学工作者不只要会做研究,还要会做人。”孟安明说。

在他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毕业的赵珏和张丽霞分别获得2004年、2005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张丽霞的博士论文入选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除了培养博士生之外,孟安明常年担任生物系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发育生物学》的主讲教师,也讲授《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进展》等研究生课程。以《发育生物学》来说这是一门更新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学科,孟安明给学生选用的英文课本3-4年就要改版一次,为了讲好课堂上的45分钟孟安明往往要在课前花几个小时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他讲授的《发育生物学》已经成为生物系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之一。

“我素来认为,干一行要爱一行,我既然是老师,就要对得起学生,就要尽力把我的课教好,把学生培养好。”孟安明说。

科学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孟安明认为,做基础研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然,破解基本的生命现象,从而为人类服务,这是科学家的责任。

“从根本想不到怎么应用的基础研究,到可以直接为人类服务的成熟技术,这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说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添砖加瓦的过程。我们做科研要有更加开阔,更加长远的眼光,不能够急功近利,否则就难以完成科学家基本的使命。”

对于已经取得了成果,孟安明说“生命科学未知的领域有很多,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一点点,而且我一个人也是难以取得任何成绩的,已取得的成绩都是靠我的同事,我的学生等大家共同的努力去完成的。研究胚胎发育的工作我做到退休也做不完,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