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轻工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轻工业的特点

轻工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招投标 应对策略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预概算定额管理制度,即以预算定额为依据,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标底为中心的工程计价模式和招标投标方式。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模式无法体现出招投标竞争的核心——价格竞争,其最大的弊端是遏制了竞争全面性,投标竞争往往是预算人员水平的较量。随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出台,为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统一工程量清单编制和计价方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计价的管理水平,规范招标人和投标人的计价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近年国家开始积极推行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主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可以将各种经济、技术、质量、进度、风险等因素充分细化并体现在综合单价的确定上,不在需要像以前定额计价那样进行套定额、调整材料价差、计算独立费等工作,使工程计价简单明了,更适合招投标工作。开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研究,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保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顺利推行,增强《招投标法》的可操作性,引导施工企业开展公平合理的价格竞争,促进工程建设招投标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工程造价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真正营造一个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竞争环境。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标的特点

1、量价分离、风险分担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由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按计价规范的要求编制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和其他项目清单,招标人对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质量负责,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投标人按照招标人提供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等技术文件,根据项目和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及市场价格行情,对项目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统筹考虑,精心拟定施工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定额,合理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优化组合,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合理确定综合单价和投标价。

2、合理低价中标的评标办法

传统计价模式采用的是指令性计价的模式,是工程造价计算准确度的比较,根本无法真正体现投标单位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工程量计价清单模式采用的是市场计价的模式,企业通过自主计价,合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策略。

传统计价模式对标价的合理性,是以事先确定的标底价为准绳,接近标底价的计价是最合理的,超过规定浮动幅度标书视为无效。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是市场价计价的模式,招标评标中对计价的评定是以“合理低标价、不低于成本价”为标准。即要求企业在投标计价时的计价不是盲目的压价,而是合理有据的低价;并且应该是不低于由报标企业自身消耗所决定的“个别成本价”,也不是反映社会平均消耗的“预算成本价”。

3、标底作用淡化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依据工程量清单结合市场和企业个别情况确定工程造价。工程的标底一般由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来编制,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我国刚刚推行不久,而以往造价专业技术人员是依据图纸,根据国家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预算定额及价格信息计价,不关心市场信息,不注重资料、数据的积累以及工程造价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所以目前许多中介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完全脱离国家预算定额,许多中介机构就无法编制工程预算了。故造价专业技术人员和中介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后的要求。

4、合同价格模式以固定单价模式为主

预算定额计价的合同一般以固定总价模式为主,结算价为中标价加有效变更与签证。中标价一般为接近标底价或标底下浮一个合理百分数的价,评标时报价方面仅对总价评分。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合同以固定单价模式为主,结算价按中标人实际完成的合格工程工程量乘以清单报价中相应的综合单价计算,除《计价规范》4.0.9条因工程量变更超出合同规定范围综合单价需调整外,综合单价不能随便调整。所以评标时既要对总价评分,还要对综合单价进行分析评价,特别是对清单中不平衡报价的分析与处理对业主最终的工程结算价以及工程款的支付时间有很大的影响。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筑施工单位的应对策略

在未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之前,以定额模式下计价取费时 ,定额计价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和法令性 ,施工单位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 ,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核算 ,即同一级别的施工单位对同一工程项目 ,在预算员计算出工程量相同或误差很小的情况下,得出的工程预结算总造价是相同的或误差很小。根本无法体现出各施工单位的个别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的差别,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样。极大地约束了施工企业的主动创新与积极性。预算员的业务水平成为投标中胜出的主要因素。

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 ,建设单位承担“量” 风险 ,施工单位承担 “价” 风险的新机制出台,施工单位对工程量不再承担风险,原来在招投标过程中,比拼各自预算员水平的时代已结束,即预算员的业务水平不成为投标中胜出的主要因素。各施工单位在相同的工程量清单面前比拼自己企业的个别成本价格。最终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有序的良性的新机制。

由于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提供的主要是实物工程量,不考虑具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投标人需主动结合工程实际和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价,充分竞争。因此,投标人的投标工作量和风险都有所增加,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

1)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熟练掌握计价规范,培养适应计价规范的计价人才。

2)加强对本企业施工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收集,借鉴国家消耗量定额的基础下,尽快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企业定额在考虑实际成本之外又必然要考虑企业投入再生产的资金来源,积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属于施工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根据企业定额编制出来的报价才是一个企业完成某项工程任务的成本底线。以不低于成本底线的价格中标,承包商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就有了经济上的保证。

3)投标报价要科学分析,认真对待,要对每一次投标进行总结反思,总结提高投标报价水平:投标之前认真审核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合理运用报价技巧。投标前拿到招标文件后首先核其工程量是否准确,在标前会议上将模糊不清的项目问清楚,为工程施工、 工程结算做好铺垫工作, 更重要的是为进行投标决策提供依据,合理利用投标技巧。采用不平衡报价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利润空间。

4)加强施工项目管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靠管理出效益。特别要加强合同管理,工程量清单是一份由招标人提供的文件,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一经中标且签定合同,即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 签定合同前要认真分析合同条款。施工过程中对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变更、洽商要及时签证,为索赔做好准备工作。

5)合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节约施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我国著名的鲁布革水电站工程,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企业定额不但在工料消耗与节约管理费用开支上低于国际社会平均水平,而且把采用先进工艺也作为提高企业定额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与常规施工的工程费用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不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并且更好地保证了施工质量。。

轻工业的特点范文2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年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轻工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广东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09-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框架设计与规划研究”(批准号:7080000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动态性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同性研究”(批准号:07JT091);广东省软件科学研究项目“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批准号:200813070800033)

[作者简介]麦强盛,暨南大学博士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孙东川,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广东广州510632)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这里的“一二三”是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其他模式依此类推。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三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究开发能力乃至研究开发方向选择的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四是以兼并形式而出现的巨型企业与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同时并存。

二、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为实施赶超战略和跳跃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广东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并不是界线分明地按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来演进的,更多地表现为各个阶段的演进和过渡比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要短,而且,呈现出各阶段的产业并存共进的现象。

1978年至2007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85.85亿元增至30673.71亿元,年均增长17.95%。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2007年的5.4:51.3:43.3。

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自于三大产业的贡献,但是由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广东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的贡献各不相同。广东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不管是从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增长率上来说都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尽管总量在增长,但其重要性却在下降,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9.8%,然后逐年下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比重飞速下降;2007年的比重为5.4%,这印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产业从总量来说增长最快,而且比重很大,但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广东省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广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业,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第二产业有所下降,1978年的比重为46.6%,1990年降为39.5%,这是因为此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此后广东省出台了产业升级政策,客观上刺激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广东省“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实行新型工业化和适度重型化的政策,这就使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第二产业总产值为15938.2亿元,占GDP比重为51.3%,其中工业的比重为48.6%,贡献率为58.3%。

广东省第三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增速还一度超过了第二产业。进入新世纪后,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其年均增长率15.44%,2007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2989.28亿元,比重为43.3%。

广东省自2000年起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高增长率飞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均有明显调整,比例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到2007年的5.4:51.3:43.3,结构优化调整的趋势明显。但在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迅速增长,而第三产业却相对提升缓慢。根据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此重还很有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三次产业比重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资源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第三产业占居国民经济总值相当大的比重。美、德、法、日产业结构变迁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即逐步形成“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的产业格局。可见,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要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相一致,广东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二是重化趋势明显加快;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四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九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38879.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37%。九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2000年以来其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其中,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最高,远远大于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在2000--2007年的七年中,由最初的5400.03亿元激增至2007年末的

2692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7%。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尽管总量小,但也得到快速发展。三大传统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7632.5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三大潜力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4317.1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此外,三大潜力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比2000年的产值增长了4.9倍,比2006年增长31.5%,相比其他支柱产业增速最快。

1.三大新兴产业高速性发展。2000-2007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9.4%上升为2007年的24%。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比重相应从13%上升为15.4%。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加上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

2.三大传统产业收缩性发展。2000年--2007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在2007年,三大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达到7632.54亿元,但是其占有的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却只有13.8%。从其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趋势,从2000年最高的21.2%降到了2007年的13.8%,这就说明了传统产业对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值有所降低。再从三大产业各自的发展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9.8%下降到5.5%;食品饮料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但是比重也从2000年6.4%下降到4.3%;建筑材料产业差不多稳定在4%左右,是三大传统产业中唯一具有增长趋势的产业。

3.三大潜力产业稳定性发展。2000--2007年三大潜力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7.8%。三大潜力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属汽车产业,由2000年的2.5%增长到2007年的4.7%,增加了近一倍。然而,森工造纸产业和医药产业基本保持不变,前者维持在2%―4%的比重,后者前几年有2%的比重,后几年却只有1%的比重,2007年的比重更低,只有O.8%。总之,三太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四、广东省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完成轻工业化后,必然开始重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轻工业发展起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广东省外向型的轻工业发展模式相当成熟,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外向型的轻工业模式下,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带动发展。近年来,广东省逐渐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通过工业园区、临港型重工业项目等方式加快对重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厂都在广州有自己的生产厂,南海石化项目、石油储备库等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广东重工业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以来,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轻工业,并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O.88:1上升到2007年1.6:1。

在2003年之前,广东省的轻工业比较发达,轻工业的比例大于重工业,但是,广东省在“九五”计划期间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了结构调整,在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主要是通过实施“三个一批”的战略,即建立一批支柱产业,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从而推动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确定了以九大支柱产业为基础、轻重兼有、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九大支柱产业中重工业占绝大部分,而且在这些产业中,重工业产业的产值也远大于轻工业的产业产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而轻工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至2003年末,重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追上轻工业,并且继续扩大,到2007年末,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1.59%,远远超过了轻工业,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实现了广东省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目标。

五、广东省产业升级趋势

目前的世界产业格局是,整个全球经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垂直分工,以越南、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猛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广东很好地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经济在全国各省份独领已经十余载,“广东制造”傲视群雄。

但是,当下的广东,碰到了30年前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过的困难: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劳动力短缺问题突显,而可以替代广东的经济体正在后面追赶,前面却是已经占据了高端产业的工业化国家。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前进,掌控全球生产制造体系的前端如研发、设计;强化自主创新,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这是赶超高级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1.产业继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从轻工――家电、电子――汽车、石化,产业演进之路不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升级路径十分清晰。根据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广东积极推进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建设,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2.强化产业自主创新。从全球的产业链来看,广东工业整体上被挤压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产业链末端。在广东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自有核心技术。今后广东在引进新一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把“广东制造”变为“广东创造”,这是广东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轻工业的特点范文4

目前,装饰企业超过4万家,遍布全国,年装饰工程量突破1500亿元,它所创造的价值已跃居轻工40多个行业前列,成为轻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且,据国家轻工业局预测,今后两三年,国内室内装饰年工程量将从现在的1500亿元猛增至3000亿左右。其中,家庭装饰约占一半。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变化的总趋势看,今后不仅大型室内装饰将有很大发展,而且,围绕“住”和“家”的消费潜力巨大,家庭装饰将是一个具有更大发展空间不可忽视的大市场。

室内装饰成消费热点,饰材市场也将热闹起来,同时,业内专家认为装饰装修市场在新世纪将呈现以下新特点:

木质地板,日新月异。木质地板将持续升温且升级换代,日新月异。强化复合地板便于组装,施工简便,取材于人工速生林,市场前景看好。欧洲生产的具有良好回弹性能的软木地板已进入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市场,并将由此形成装饰装修消费新时尚。

卫生洁具,再上档次。电脑坐便器、自动冲洗器等卫生洁具及新型防潮器、通风换气系统将取代传统卫生用具。

另外玻璃的品种也将呈现多样化,如调温玻璃、折光玻璃、变色玻璃、自净玻璃将会面世。

轻工业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鹤壁市 循环经济

一、鹤壁市循环经济的模式

1.“一托二模式”。这个模式中的“一”指的是环境产业体系,“二”指农业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我们通过环境产业体系,然后对传统的工业和农业进行支撑,在这种体系的建立下使得鹤壁市的经济得以转型,成为真正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2.循环型工业模式。针对主导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初步形成煤、电、化、新型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3.循环型农业模式。一是“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二是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三是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鹤城循环经济的工业部分,由于煤炭是鹤壁市长期以来的支柱性行业,所以循环经济在煤炭的综合利用方面下足了功夫,鹤壁市重点发展了煤精煤煤化工、煤和煤矸石发电新型建材、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并利用年产1000万吨原煤资源,建设综合利用热电联供、煤矸石烧结砖、矿井水综合利用、瓦斯发电、甲醇生产等项目。

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鹤壁市对电力项目产生的大量粉煤灰、废水、废气和余热进行循环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了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建材、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等产业链。脱硫后伴生的硫酸钙和亚硫酸钙,一部分用于生产水泥,另一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和高品质石膏。

金属镁产业是鹤壁市新兴的战略产业,鹤壁市在发展金属镁产业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金属镁是一种高耗能产品。近年来,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一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全产业链循环发展。

二、鹤城循环经济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分析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在图表中我们还加入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增加值,通过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在2005年以后轻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06和2007年轻工业的比重有所提高,而这个时期正好也是鹤壁市被评为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之后,鹤壁市开始了经济的一定程度上的转型,这大体上可以说明循环经济开始以后,鹤城通过改变原有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这种改变并没有导致工业增长的不适应,相反工业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循环经济是适合鹤城的发展的。

单位能耗是衡量循环经济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循环经济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所以能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着循环经济的作用的体现。

从图表可以看出单位能耗呈现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循环经济的实施,鹤壁市的单位能耗在不断地减少,节能减排有了显著的成效,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生产才可以长久。

鹤城工资呈现增长模式,特别是在煤炭行业最近几年出现萎缩,生产值减少时,而人们的工资水平却在增加,我们可以说是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资工资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虽然还有其他的行业,可是其他行业的发展变化幅度并不大,而煤炭行业的改变是较大的,所以循环经济的发展在逐渐替代煤炭行业的主导地位,开始慢慢支撑着鹤壁市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

轻工业的特点范文6

就业弹性的持续下降说明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不断加强,尽管改革开放27年来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找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及其调整对策,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在我国是共性问题。导致这种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目前国内有3种代表性的观点:技术进步论;结构转换论;统计口径偏差。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相应的定量研究。

本文拟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产业和部门的就业弹性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就业弹性相对较低的产业和部门,在此基础上,从源头上探寻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吉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在于:

一是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就业、低工资”政策,把劳动力尽量安排在国有或集体企业中,导致国有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富余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但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企业内部职工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比重逐渐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些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或是因市场减少而缩小生产规模,或是被淘汰,造成大量失业。

二是工业结构演进规律所致。根据工业结构中生产要素密集度演进规律: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资本密集型工业结构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因而,大量的就业劳动力让“资本”或“技术”所替代而被挤入失业行列。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按照我国发展现状及国际经验来看: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应是一个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且就业前景广阔的领域,但现阶段在吉林省这些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原因主要在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行业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1998年约占80%,而教育、科研、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却刚刚起步。传统服务行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新兴服务行业就目前来看还不能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劳动力就业严重受阻。

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城乡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松动、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再加之乡镇企业由于种种弊端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功能性减退,会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必将趋于下降。

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较低,且近年来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体构成,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发展。

二、各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

1、轻重工业的就业弹性

轻工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较低。20世纪80年代,它曾作为繁荣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主要行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吉林造纸厂和电冰箱厂就是在那时发展、壮大起来的,并成为当时引领轻工行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并不断趋于完善,吉林省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也使大量从事轻工行业的职工面临下岗、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轻工业增长速度趋缓且就业弹性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轻工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改造投资少,缺乏创新意识。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许多轻工企业的产品满足不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致使产品积压,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减员缩产甚至倒闭。如曾作为吉林省轻工业领头羊的吉林造纸厂和吉林市电冰箱厂,近年来也因各种原因导致生产、效益大幅下降甚至停产,使得部分劳动力失业。

2、主要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

机械工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它们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是1.082、-1.456、-0.726、-1.187、-1.106。可以看出,机械工业总体的平均就业弹性基本为负(仅金属制品业为正)。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一直以来作为吉林省经济产业的“核心”,它的总产值已占据吉林省的“半壁江山”。因而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吉林省整个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而近10年来,其平均就业弹性为-1.187,意味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但不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还不断向社会“排出”劳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我国工业化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象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起来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当多的企业开始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制、租赁制、集团化经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精机构、减人员,大量的冗员被释放。

石化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它们的平均就

业弹性为-0.952、-0.945。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石化行业的平均就业弹性都为负。石化是吉林省仅次于汽车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探明储量丰度低,接替资源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潜力小,成本高,使原油产量连续数年在330万吨至340万吨上下徘徊;而且全省石化行业中小型企业较多且设备比较落后。因此,石化行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高国际竞争力,进几年来加快了企业重组改制,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直至资本、技术完全替代劳动力,即就业弹性表现为负值。

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包括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它们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1.096、-1.013、-0.921、-0.894、-0.832。可看出,木材采选及相关加工工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平均就业弹性都为负。尤以食品工业为例:全省食品工业产品产销率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突出反映在淀粉行业上,说明企业体制、机制等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产品竞争力还不够强,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名牌拳头产品少的局面仍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使食品工业整体就业水平受到严重影响,下岗失业人员激增。

医药制造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负,为―0.795,表明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在改变。近年来,吉林省医药制造业中中成药工业比重逐年增加,使全省医药工业较好地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中成药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过渡,而中成药工业科技含量较高,因此其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资本和技术的大量使用和推广就对就业产生强大的“挤出”效应。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705,相对较低。该行业是吉林省除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主外的又一优势产业,最初是以生产电视机起家的(三海电子集团),那时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企业素质较差,缺少名牌、优质、龙头产品,近年来随着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步伐的加快,逐步扭转了全省电子工业产品结构投资类偏低、消费类过高,全行业命系彩电的局面,形成了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新格局,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

煤炭采选业的平均就业弹性较低,为-1.069。这说明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社会“排出”劳动力。吉林省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开采条件困难,新建矿井井型偏小,矿井接续频繁,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曾造成煤矿用人较多。但近年来由于可供建设大型矿井的储量少,衰老报废矿井多,缺少新的接续矿区,资源面临枯竭,且技术设备老化,导致煤炭采选业的生产能力萎缩,煤炭产量逐年递减。其中7个国有重点矿区已有5个进入衰老期,造成大量职工下岗。

纺织行业本是一个就业弹性较大、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行业。但吉林省的纺织工业近10年来的平均就业弹性为-1.005,即说明纺织行业近年来不断向社会释放劳动力。究其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纺织行业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相当一些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较弱,不懂得根据市场需求来推陈出新,而且设备老化、管理粗放,这些都导致纺织行业大量职工下岗。

冶金工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相对较低,为-1.498。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不断完善,吉林省冶金行业紧随国家改革的步伐,推动冶金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扭亏解困,实行减员增效。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以上对三次产业、轻重工业以及33个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三次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工业部门中的轻工业以及传统产业中的煤炭采选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等的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有些产业因多种原因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夕阳产业”,显然通过发展这些产业来促进就业的空间不大。因此,应着重分析那些现今就业弹性相对较低、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看这些产业是否还能扩大就业空间,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造、调整,使得各个产业和部门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来解决吉林省严峻的就业问题。

1、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大、发展潜力大及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大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因此,根据吉林省的发展现状,今后应在发展批发、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物业管理、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通讯等行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使其能够胜任这些新兴服务行业。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强势产业

虽然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相对较低,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第二产业中的部分传统产业仍是吉林的经济支柱,在产业结构中仍占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由于其内部出现了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科学定位哪些是传统强势产业,譬如纺织、冶金工业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产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再辅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性、带动性,将信息、技术注入传统产业中,进而使传统产业中的强势产业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角色――作为中坚力量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

3、大力改造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应大力改造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使其更有效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首先,要加大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其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企业+农户”的模式,以形成农业产业的有机链条,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第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不仅可以提高吉林省的非农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能就地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而扩大就业容量。

4、加强对轻工业的改造

轻工业发展一直处于“萎靡”状态,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吉林省应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强对轻工业的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使其产品向多样化、高级化方向发展。轻工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加强管理。尤其是具有优势的食品工业,更要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食品行业新格局,使其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5、培育产业集群,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