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1

自建馆以来,该馆在本校教学、科研和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在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可使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

“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1000余件,善本医籍200余种。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展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

“中药部”收藏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约5000余份。展陈包括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动物展览橱窗两部分。中药综合展厅陈列常用中药近600种、1500多份中药标本,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展示内容以历代医药学文物为主,采用文字、图画、图表、模型等手段,再现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医药学的起源、早期的医药卫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等10个部分。已展出医药文物、塑像、模型、绘画、拓片、照片、医药用具、古医书等1000余件(种)。共收藏历代医史文物93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000余册。其中有扁鹊行医图(汉代画像石)、历代名医塑像、沙盘模型、仿清光绪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用具、明版医药书籍等。为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博物馆新近开设了中药手工坊,可以自行制作中药香囊和中药饮片贴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展厅里汇聚着中药的精华,从药用植物的标本到中药饮片,从药材实物到丸散成药,让参观者目不暇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推动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地址: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

电话:

86-010-64286835

89-010-64286845

公交路线:

1 ,地铁:5号线到和平西桥站B出口下车,13号线到光熙门站下。

2, 117、300路、内环快车、367、464、479、547、601、607、641、671、75、847、95、特8路内环、特8路外环、运通104到和平东桥站下。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中医药 思维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52-02

思维是决定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的因素之一。中医药发展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其存在状态和发展。因此,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中医药思维方法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等活动中体现中医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作一探讨。

1 在突出传统的基础上要更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有着深刻的生命科学内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同时,也恰恰因为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的敏锐感和认知力。另外现在仍有所谓的“铁杆中t”局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排斥融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旧思想、旧观念无形中束缚了中医药事业前进的步伐。事实上,任何学科都是开放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中医理论来源生活实践,若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循守旧则只能滞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政策

主席也曾把中医药比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中医局局长,希望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能够研制出一台具有中医思维的设备,属于中国人的设备”。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同时,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世界植物药市场连续30年呈活跃发展态势,全球性“中药热”正在升温。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环境看,中医药产业都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伴随着机遇而来的是巨大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正视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思维限制的瓶颈,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因此,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要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在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医药思维[2]。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中药起源于中国,进而发展于中国。

3 要善于回顾中医药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原医林兴盛,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特别要以该校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为平台,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发展的悠久历史,以此来增强学生中医药思维感悟,树立对民族的自豪和自信,激发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激情和斗志,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研发出更多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4 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如讲药用植物学课程人参时,因一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具有三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三花;两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具有五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巴掌;三年生的人参生有二枚具有五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二甲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人参的腊叶或者浸制标本带到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面对面观察并体会其中的涵义和韵味。特别是对东北的文化、人参的文化,东北人参采参习俗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以此培养对中医药理解和热爱的思维。另外,要以该校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和中药植物园为平台,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药内涵的深入理解。

5 要懂得诠释药名,激发学生的新奇和兴趣

还可以为学生讲授关于中药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比如金银花的由来,就非常有趣:古时候,有一个村子里,一对善良的夫妻,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俩个长如花似玉,聪明伶俐,乡亲们都非常喜欢这对姐妹。 两姐妹很快都到了十八岁,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都要踏破了门槛。可俩姐妹谁也不愿嫁,生怕从此分开。俩人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穴!父母也拿她们没有办法。谁知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凶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医生看了病后惊叹地说:哎,这是热毒,无药可医,以是悬脉。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痛苦欲绝,在一旁守候着。一天金花对银花说:离我远点吧,这病传染。银花说:我都恨不得替姐姐得病还怕什么传染。金花说反正我活不成了,可妹妹还要好好过。银花说:姐姐忘了,咱们有言在先:生愿同床,死愿同穴。姐姐要是有个好歹,我绝不独活!没过几天,金花病危,而银花因照顾金花也被传染,卧床不起。俩人对父母说:我们死后,要变专门治热毒的草药。不能再让得这种病的人无药可医,让得病的人只能等死!俩人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按其生前遗愿,把俩人合葬在一起。第二年春天草木发芽时,金花银花的坟墓上什么草也没有生,只生出了一株绿叶的小藤。每当到了夏天开花时,花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乡亲们都很奇怪,从没人见过这样的花,于是便认为黄的是金花,白的是银花。又想起姐妹俩临终前的话,于是就采下花来服用来治疗热毒,果然有效。从些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或二花。每一个植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以此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6 要打好河南“仲景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河南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中医药自然资源和人文非常丰富。河南中医药大学、南阳医圣祠、宛西制药的中华医圣苑、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张仲景展览馆被命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成立了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分会,组建了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团,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等13位专家当选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推出《精诚大医》《大国医》等一大批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群众喜爱。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河南站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宣传。成立许敬生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室,开展古籍遗迹的整理与研究,并设立了《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洛阳正骨、焦作四大怀药加工与炮制等先后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于学生中医药思维和兴趣的培养,要在中西并重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使其成为“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三有”人才。

参考文献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 甘温除热 反治法 热因热用

【正文快照】:

甘温除热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小建中汤等著名方剂均是该理论的经典实践。“补土派”代表李东垣著有《脾胃论》,该书论述了“甘温除大热”理论,并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名方,从而将这理论进一步推向临床。在现代中医临床过程中也不乏甘温除热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傅骞;;从阴火的病机解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董成义,丁荣宽;甘温除热法临床辨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年02期

3 朱建丰;;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J];光明中医;2011年10期

4 杨频;张元澧;;“甘温除热”法用于补中益气汤中的治则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12期

5 陈本川;;“甘温除热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的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8年10期

6 沈培红;陈君峰;;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热验案[J];山东中医杂志;2009年06期

7 莫静;;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探析[J];四川中医;2012年09期

8 刘玲;孙维峰;;甘温除热法临床应用体会[J];天津中医药;2010年05期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中医护理;西医护理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中西医护理虽起源不同,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但是也有相似点,现就以下几点探讨。

1 中西医的起源和发展

1.1 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早在远古至春秋时期,为中医护理的萌芽阶段;中医护理初步形成为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系列医药典籍的相继问世,《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在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至唐宋、金元至明清时代,中医护理逐步充实。中医护理和中医同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阶段,然而由于中医治病医护不分家所以中医护理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

1.2 西医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从远古时代的自我护理,古代的家庭护理,中世纪的宗教护理,19世纪中叶的近代护理和20世纪的现代护理。现代护理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各种护理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19世纪佛罗伦斯・南丁格尔的环境护理理论到20世纪初奥瑞姆的自理模式,再到20世纪中期罗伊的适应模式,直到20世纪末纽曼的系统模式,每一次学说的形成都使护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而纽曼系统模式的出现对现代护理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1.3 中西医护理的起源与发展走过了相似的阶段,同样经历过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阶段,所不同的是西医护理学于19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医护理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

2中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2.1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学理论,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础,采取形神兼顾的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的基础是辩证施护,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应用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断病位,辨别病性,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施护等护理整体观。

2.2 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西方各种护理学说,他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指导,设计出西医护理中对于体温、脉搏、呼吸等测量的基础护理和一些专科护理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自理能力提出一、二、三级护理和特护制度等等。

2.3 中医护理理论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疾病护理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西医护理的建立也是受到西医的影响。两者虽然理论体系各不相同,但中医护理理论和西医护理理论是可以互通的。中医护理的切脉、按肌肤湿温和西医护理的脉搏、体温测量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中西医护理的过程

3.1 中医辨证施护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要求护士应用"四诊"及各种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应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首先确定其发病原因、部位、性质,进而找出通过护理手段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实践,并根据效果随时修改补充。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热熨、刮痧、熏洗和气功等等,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明显,适用范围广泛。这些技术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的优势。

3.2西医护理要求护士针对患者的身心需要,运用评估;诊断、确认结果;计划/实施;评价这种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步骤来思考和解决患者的问题,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的过程。

3.3中西医护理过程虽不同,但都具有决策、反馈、动态的功能。可见中西医护理程序基本相同。

4中西医护理对疾病的预防

4.1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2]。中医护理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养生观。临床医疗护理实践中重视"三分治七分养"。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3]。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则更具优势。"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最早形成,对中医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影响深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①防止疾病的发生,②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4,5],而护理工作恰好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

4.2 西医护理的疾病预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进行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活动,改善、达到、维护、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态。

4.3 中医和西医在疾病的预防所采取的的方式不同但对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让我们的国粹"中医"好好的传承。更要把传统中医护理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为人类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潘孟昭 .护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2]姚菊峰 .中医护理优势及前景[J] .护理杂志, 2005,22(5):47~48

[3] 李善兰.浅析祖国医学的整体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9):142.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13-0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nagement covers the field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industries of TCM.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pecialties of TC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goals, model and path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CM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CM resources and medica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s a result, all directions of TCM management can better achiev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ealth care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TCM management and team building and train outstanding senior personnel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pecialties’ overall level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4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4.1 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需有创新力,以及法律与政策推动,并成立智囊组织。该组织主要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政策、组织改革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社会组织、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其形式可以是建立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或学会、协会)、创建人文社科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

4.2 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杰出人才、适宜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支与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中医、中药、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合作团队,才可有效推进中医药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积极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加入;需要注重培养出学术领导型人才及杰出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年轻学术骨干,为其提供参与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及出国进修机会[7]。规划与建设学科的不同梯级团队,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目前已建立起中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政策、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各个团队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

4.3 创新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制度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创新适宜于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8]。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薪酬管理方法、荣誉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规范科研教学行为,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科研成果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发表的论文应具有代表性,需评价其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专著需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评价,并能解决社会重要、重大或关键性管理科学问题;科研项目成果能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管理科学的创造力与转化力,提高社会贡献度,能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一体化设计,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优化方案,从而优化利用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管理学科不仅要创造知识,而且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因此,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学、科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为此,需要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建立评估体系,如价值评估、系统评估、情景评估、项目评估等,并要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9]。只有通过创新学科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有序和规范开展,从而提高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马洪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语境及路径分析[J].中医杂志,2013,53(24):2076-2081.

[2] 申俊龙.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83-189.

[3] 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0-23.

[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5] 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6] 单蕊,梁镇.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平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75-276.

[7] 莫少群.“211工程”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 2012(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