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中医药对外教育现状

自195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来,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截至到2009年,我国4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已有25所院校具备了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接收学习中医药的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另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已增长到了5000人。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国别逐年增多最初的中医药对外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日本、韩国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都是教学开展的热点,欧美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随着中医药影响在世界的扩大,特别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2002—2005年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后,更多国家认识到中医药存在着巨大的现代应用价值,许多欧洲、美洲、非洲的学生也开始把目光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影响已经走向广阔的世界各地。可见,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留学生国别的增多促使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理解的缺失尤为突出。

留学生在中医文化学习中的障碍

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既有来自汉文化圈的近邻,以日、韩留学生为代表,也有来自大洋彼岸的远朋,如欧美学生。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这些学生普遍都遇到了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并严重影响其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3],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篇)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此外,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往往以生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主,而形体器官的物质性为辅,即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器”。比如:“心”从西医解剖学角度看,只是一个实质的脏器。然而在中医药学中,“心”不但是实质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不但能主血脉,更能主神明。这些内涵相对模糊的概念层出不穷,对于已习惯了明确概念、恰当判断和严密推理的留学生来说,准确理解这些内涵绝非易事。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4]。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然而大部分留学生习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可见,中医文化理解的不足既是广大留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也是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开展中医文化教学,变瓶颈为突破口,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医文化教学策略

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季羡林先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有的最后不下定义……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广义的,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文化”[5]。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可见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一方面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中医药学具有文化的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在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意蕴,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中医药学,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所以,“以文化解读中医”是根本,更是捷径。从文化的角度开展教学,培养留学生立足文化来理解医学,最终达到用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目的。

分阶段设置中医文化教学内容

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汉语进修课程,而应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2个层面,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目前许多院校也作出了尝试,北京中医药大学实现了汉语预科与中医专业本科的衔接,针对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注重通识教育和人文道德的培养;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立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浙江中医学院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这些实践都为中医院校预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之,留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中医文化内涵的语言课程,一方面提高了汉语水平,一方面也获得了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对中医专业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p#分页标题#e#

专业学习阶段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关键词:语言接触理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 中医药英语翻译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推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语言接触理论(language contact),指的是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语言接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是研究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途径,更是研究人类文化和历史发生演变的一种方法。最早研究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理论的人是美国学者Weinreich,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叙述了语言接触理论。

语言接触理论是语言学中的新兴理论,对于研究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阶段,研究中医药翻译的人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是从其他一些视角来研究,比如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从对比语言学看中医药翻译,或者是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其他方向,比如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国英语,汉语传播文化,少数民族语言等等,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下研究中医药翻译,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联系更加频繁,在世界一体化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医学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走向了世界,从民族性的医学升华为世界性的医学。因此,通过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医药对外传播的方式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世界医学具有重要贡献并造福于全人类,而且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接触理论与中医药英语翻译

语言接触理论专家Weinreich于1964年,发表了《语言接触》这部著作。在此书中,他将语言接触定义为“相互使用两国或多国语言的环境。”同时,他把语言接触限定在双语环境下操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随后,有一些专家提出,语言接触不止是在双语环境下的接触,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两种语言的文化、文学等受到相互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接触理论是很重要的。在学术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多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切入,针对翻译行为进行展开。而语言接触理论对语言行为具有巨大的阐释力,在研究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同时,一定要与其相应的语言背景和现状进行联系。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只有正确的理解语言所发生的语境,对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正确地翻译中医药英语。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因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养生学、气象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和解释有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言文特色的中医语言。

纵观历史,汉语与英语语言的接触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早期阶段(17世纪-19世纪)、成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与目前阶段(1980年代到21世纪)。在英语和汉语接触的早期阶段, 最显著的语言成果是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到现在, 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已过400年, 期间语言接触的同时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接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逐渐融入世界舞台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中医药文化重视起来,可是中医药并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重视和推广,相对于西医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和地位,中国中医的国际化问题更需要提上日程。从语言接触角度下出发,研究中医药的英语翻译,将中医药文化有效地传播到西方国家或其他使用英语人群,最终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

(一)中医药英语翻译现状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归属于世界医学,对人类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通过对外交流,语言的相互接触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通过研究中医药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让“中医”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整个人类造福,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内外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语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后,在表达和理解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在中医药的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及地域的差异性,对中医药的英语翻译不准确且片面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医药的精髓,因此,随着中医药逐渐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接受,要想把弘扬中医文化,推进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特点

在中医药英语翻译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核心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在中医药跟英语接触、把中医药翻译成英语过程中,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没有一个医学术语可以脱离文章而单独的存在。而中医的描述大多使用文言文,概括性强,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的帮助下,考虑句子在相互接触中的真正含义,从而将其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

(三)语言接触理论对中医药英语翻译的促进作用

要真正实现把中医推向世界,必须要有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不认可中医的治疗方式。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认可甚至是使用,究其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建设和完善中医药翻译事业是关键!

研究语言接触理论,对完善中医药英语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国际化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对中医药术语的准确翻译要求较高。对于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历史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该术语的内涵和功能,并将此作为该术语的标准化译语。通过研究术语的源流及其史学、文化和医学价值,使中医学及其负载的文化完整地传入西方,抛弃从英语中寻找对等词汇进行牵强的意译。只有对中国中医药文化全面系统的描述和刻画,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把自己先进的中医药文化成果、文化资源、中医历史社会状况及丰富的中医资源介绍到国外,让世界人民共享,真正地融入全球化的大熔炉中,把中国中医推向世界。

三、结束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表明中医的作用和中医药的效用开始从文化差异获得科学角度的认知,这也表明西方科学重新开始认识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价值。要让中医和中医药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让国医走向世界,我们更要重视中医药英语翻译这个有效途径。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医和中药内涵要素,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只有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将中医药学作为科学技术,成为与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才能实现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才能真正把中医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邓高峰.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看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基于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8.

[2] 段忠玉.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与现状[J].考试周刊,2011.

[3] 冯广艺.论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4] 龙海燕,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J].贵州民资研究,2011.

[5] 彭鳎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2007.

[6] 卢卓群.语言接触的文化背景[J].汉语学校,1990.

[7] 谈扰.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J].海外英语,2012.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3(c)-0150-03

作者:葛飞,朱其林,周建军,徐凯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文件。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4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路径;原始创新;中国学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1 知识创新的两条路径

通过对中医药的知识性质、自主转型以及未来社会形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即从知识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医药在思想、方法、效用、价值等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而且其本身就是知识社会和未来健康社会“发展的一个正式构成要素”,是建设“知识共享”和“健康共享”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从基础着手来规划战略发展,将为发挥中医药的创新潜力铺垫通衢大道。

从笔者阅读过的关于西方学者和中国人自己的著作中,笔者可以作出下面的初步综合判断:以知识的性质作为标准,客观知识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即将过去,应用意会知识主宰未来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知识观的变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通识”将代替“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和促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和应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医药知识通过再认识的转化,将全面实现价值再现。由此我们看到,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战略路径已经清晰。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执行的中医药知识创新路线实际上是按照将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路径开展的,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分析和“重建”。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缺陷”,人们并没有通过这条路径取得根本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反而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困惑。

实际上,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经络、精气神以及中药的性气味理论是以宇宙创生的规律为核心构建起来,并对其加以阐释、摹拟和利用的,属于意会知识。 而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贯通,外在工具只能是辅的,也只能是工具。在达到工具的极限之后,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突破极限而获得新认识,这个创新过程既是意会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在更基础的意义上也说明明晰知识实际上决定于意会知识。因此,对意会知识的认识、教育和应用是把握知识创新规律的关键,而对中医药知识体系来说,这个原理即是本体知识的显现,通过意会而获得关于整体的知识。

中医药知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处处和时时不离整体,并一直保持整体知识的性质,其创新路径就是以意会知识为对象的整体创新。这条创新路径与单纯追求明晰化的创新不同,它以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为特征和特色,知识的进步依然离不开整体原理。这是中医药知识最为令人不可捉摸的地方,也是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客观化知识泾渭分明的地方。一般来说,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达到整体的境界之后使知识向外在化的方向发展,而中医药知识创新则相反,一直是整体的自我保持和自我区别,从而产生了中医药这个庞大的整体知识体系。由于这个体系具有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它是有选择地吸收其它不同门类的知识进入其中,并不绝对排斥外来知识。不过这个选择吸收的过程表现为明晰知识意会化的过程,不经过这个过程,吸收工作就无法完成。但是,一旦缺少这种创新机制,所谓“开放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多年来中医药知识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当前,关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只是停留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人们注重的是一般关于“悟性”和“灵感”思维的特征,尚没有从明晰化的旧习惯中解放出来,并导致了倾向于否定中医药创新的偏弊。旧的习惯不改变,中医药理论创新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就难以实施。相反,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之意会性质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从而根本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六名”战略,在“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的培育和建设中,“名医”战略处于核心地位。考察历代名医的成长规律,对意会知识的把握和领会是基础。当前全球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为中医药现代化及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借助于意会知识的创新规律,我们就能够正确处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中医药精神和形象得到真实和没有“缺陷”的表现。

2 中国学派的崛起

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黄帝内经》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以哲学思维建构基础理论并容纳百科知识的范例。所谓其中的哲学思维,我们可以表述为以对整体的认识为特征。在这个思维的基础上,《黄帝内经》积极吸收当时学术的成果,包括道家思想、天道规律、阴阳学说、气象、物候、地理等,与长期积累形成的医学经验相结合而成为中医学的原典。以现代学术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学,人们经常抱怨中医学不进步,多少年都是守着原典不肯丢,所以要硬性地与原典割裂,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中医药不能离开原典的原因,因此也就做不到对症下药,至今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其现代化。

荀子在分析当时各个学术流派时曾经指出各家的通病:“蔽于一曲而黯于大理”,即家家皆有局限,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所以要“解蔽”。现在看来,荀子的论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主流知识界的最大弊端在于“知识缺陷”,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皆普遍存在,也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中医药的现代化已经转变了方向和意义,其自身的现展成为克服“知识缺陷”的一种资源。这样一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通学”,已经具备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功能,从而使中医药作为知识基础,具有促进全球性知识创新的意义。

虽然这个目标显得非常遥远,但是我们看到,从理论上来看,中医药在科技、文化、经济、卫生、教育、社会等领域已经具备未来学科发展与融合的基础,通过未来社会的知识转型,这个目标将越来越近。问题在于,虽然中医药作为医学的中国学派应当没有疑义,如果我们推而广之,认为这将标志着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来临,那么这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我们在此不再深究,留待以后讨论。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现象来说明,即中国的现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创新,即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对于机遇的表述各个不同,在此也不一一举述。我们看到学术界对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学派的期待已经很久,而这一切都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相联系。因此,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将是其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中医药的自主创新也必将引发学科群的创新,从而为中国的自主发展增添动力。从长远来看,中国学派的崛起将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最大效应,而中国意识的增强也是中医药知识创新的时代机遇。

3 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2006年,科技部启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笔者在参加有关筹备工作的过程中,感到要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真正把握中医药的发展机遇,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理论潜力,按照“大科学工程”的组织原则,设计出能够惠及人人健康的大型研究计划和推广计划,因此就萌发了构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提出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克林顿政府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启发,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领会。而综合起来看,这个想法仍然是中医药思想的战略显现。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就我国中医药现状、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方向、中医药发展目标等问题以及造成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作为会议主席之一的邓铁涛教授以“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为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他回顾了中医理论研究的历史及中医发展的坎坷历程和取得的许多成果,分析了目前中医药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出今后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和策略。随后,邓老又提出以中医药思想为指导发展我国健康产业,建立大保健园的建议,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使人在感慨之余看到了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乐观前景。 基于邓老的卓识,在这篇报告的结尾,希望能够尽量表述清楚隐约可见的战略发展前景,以便为确立国家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提供可能的基础路径。

在当前我国的知识语境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成为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笔者深切感到在最本来的意义上,中医药在理论上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西方依然整体上处于强势的大环境下,援外虽然说必要,但是要真正认识和讲清楚中医药的性质,仍然需要进入自己的理论语境。本篇报告之所以以知识论作为基础,是因为依照波兰尼的知识学说,借助于明晰知识难以进入意会知识的语境,而作为意会知识,对中医药知识的把握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其为意会知识这个阶段,必须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够跨越知识本身的障碍,进入对本体知识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实际上是对精神的意会,不通过精神本身,人们不可能达到对整体或本体的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当代科学在精神面前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而中医药恰恰相反,在精神世界里极其成熟和优裕。能否理解中医药知识的这种性质是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的第一步。

我们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考察,认为建设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是发挥中医药知识潜力的基础路径。作为知识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健康社会也是“另一个世界和社会”,通过价值转型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本来知识社会已经是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超越,而健康社会对知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对知识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中医药知识的优越之处是一方面弥补了明晰知识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保证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制,从而为促进知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和机制的基础,也为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虽然在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抑制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中医药的根基仍在,一旦觉悟到中医药在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保障中医药的自主发展必然将与中国的自主发展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统一,我们需要设计出促进统一的方案和路径,而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则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下力气解决人民的基础医疗保障问题,从目前的设想来看,我国还是停留在初级保健方面,对全民健康的高水平保障机制尚没有研究。在理论上,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同样没有解决。责任同时也是机遇,这是中国的历史机遇。

表述这个机遇的最好方式是竞争方式的变化和转型。我们看到,竞争的最后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因。由于知识的内源性缺陷,西方知识界在健康方面正逐渐接近中医药的理论语境,但受自身历史的制约,这种接近将是无止境的,除非其彻底实现知识转型,达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样一来,西方国家在发现自身传统的同时将重新看待中国的传统,而中国的首先觉醒将对未来的全球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主导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非不可能。可以想象,这个主导仍然是“协和万邦”式的主导,其在理论模式上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理论是一致的。而作为基础和表现之一是中国应当负担起对世界健康的责任,并在更基础的层面上首先使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健康保障。我们只有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理论、经验和技术与世界共享。

通过《迈向知识社会》,我们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知识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源的“有限共享”造成的,而要突破这一制约,在理论上应当实现真正的“无限共享”。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时很少看到它的社会学意义,因此无法做到中医药知识的社会共享。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特别狭隘的话,可以认为不是人人自己不能先天享有,而是后天获得性的知识在阻碍先天能力的发挥。《易经・系辞》认为“不疾而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因此,我们提出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设想,就是要人们自觉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现健康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的发挥,才能做到“无限共享”。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全民健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是协调解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等诸多矛盾的现实途径,也是中医药对促进中国发展的基础性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而构建“全球健康高速公路”,为中国的跨越发展铺垫实质性的路径。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只是战略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知识”的过程。《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言,这句话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中医国际化;传播;发展

一、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医作为源文化,其科学性与包容性使得中医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西方社会的目标文化对中医的渴望使中医传播成为需求,传播媒介的拓宽可以提升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巩固国内的“根据地”,明确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目标,同时要借鉴中国功夫成功传播的经验,借力传播与自力传播相结合,通过结合中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传播现状与特点制定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以切实推进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困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力;中西医文化结合度不高;传播平台开发不充分;翻译不准确;技术标准不完善;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不顺畅等。最后通过分析,提出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的建议:探索中西医文化的契合点;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搭建中医药国际化语言的桥梁;完善中医药文化影响渠道,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创新中药产品技术标准管理;建设符合中医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标准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构建中医药医疗旅游品牌服务等。借此路径,在国际间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贡献。

三、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医药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其对外传播对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在的指导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应当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着眼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与全世界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普世价值。只有这样,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才能具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更为开阔的人文情怀,中医药文化才更易被世界理解和认可。

四、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

中西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单纯结合已不能满足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暴露了一定量的不足,而遵循该指导原则,从与二者之间均有交差点的边缘学科如系统生物学方面入手则可以拓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领域,弥补不足,更全面地发挥该学科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以针灸为先遣获得了全球化发展,也获得了快速借用西医学领域先进科技大补后天以养先天的绝佳机遇。然而此现况中所暴露的一系列取长而未能补短的事实也引发了我们全新的思考,即应当在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施以外部推力,在需要借取外力时也当全面分析且以适用为要,切忌拔苗助长,盲目套用。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成为中医药全球化发展领域最醒目的趋势,也必将成为继针灸之后促使中医药更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中药目前无法取得等同于西药的药品地位,一直以保健品的身份被使用是其面临的最大无奈,然而这样的现状未必对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完全不利。亚健康的普遍存在为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药可以全方位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以肯定的功效赢取更雄厚的资金投入与广泛先进的科研关注,再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主流医学领域迈进。

五、针灸与中医在加拿大的立法、教育和行医概况

建议:设立国外立法规管咨询委员会或成立海外中医针灸立法规管联盟,提供海外中医针灸发展与立法规管的建议,可颁发相应的证书。倡导中医针灸教育的标准化,包括制定统一的国际化教材、教员的准入标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标准化。

六、从人口数据分析美国中医发展之差异及相关因素

中医在美国各州的发展是不均匀的,差异很大,有高中低之区别;多元方差分析和多重对比分析显示中医发展高中低不同的州在人口、种族、年龄性别、教育和经济等方面的人口数据差异很大;相关分析证明中医人数与这5方面数据呈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中医在美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中不同指标相关程度不一,可以作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付明明.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

[2]平海兵. 佛教医学和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比较研究[D].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2]。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3],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4]。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2)扎实开展乡土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中医药高专院校要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优势,对本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如我校从2005年开展《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掘与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形成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展概论、老中医学术经验集成等成果,2009年获得了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利用这些成果开发了《三峡中医药》校本特色教材开展教学,并邀请三峡有名的中医药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通过介绍名老中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修身养性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通过传授医家的学术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绪林.浅论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3):13.

[2]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1-07(6).

[3]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