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学理论

动物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布朗运动 量子力学 物质场 波动函数

引子:这篇论文是洗衣服时出现的一些现象,让我很好奇,所以我开始了对布朗运动的研究。

布朗运动: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说明一下:永不停息是不存在的,长时间或较长时间,人们是可以接受的),很对不起大家,刚开始就要括号说明,只是现在的定义,真是永不停息。布朗运动的例子特别多,大家很容易见到,如把一把泥土扔到水里搅合搅合,或在无风的情况下对着阳光观察空气中的尘粒等等,现在这些类似运动都称为布朗运动。

1827年,植物学家R·布朗首先提出发现这种运动。在他之后的很长时间,人们对布朗运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察。最后古伊在1888-1895期间对布朗运动提出自己的认识:

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运动,而是从分子运动导出的一些结果能向我们提供直接和可见的证据,说明对热本质假设的正确性。按照这样的观点,这一现象的研究承担了对分子物理学的重要作用。

古伊的文献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后来贝兰(我们第一个实验测量原子大小的人)把布朗运动正确解释的来源归于古伊。实话实说,古伊的文献太重要了,在我看来:一语中的。太对了,古伊是归纳总结的天才,也是真正从实验的角度来解释布朗运动的第一人。

古伊的话有三个重点:

一、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二、说明热本质假设的正确性(下面会专门论述热的本质问题)。

三、利用分子布朗运动的结果来承担对分子物理学的研究。

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原理提出布朗运动理论,同时期的斯莫罗霍夫斯基作出同样的成果。

爱因斯坦在论文中指出:按照热的分子运动论,由于热的分子运动大小可以用显微镜看见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必定会发生大小可以用显微镜观测到的运动,可能这里所讨论的运动就是布朗运动,观测这种运动和预期的规律性,就可能精确测量原子的大小,反之证明热分子运动的预言就不正确。这些是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

现在人们认为这是对布朗运动的根源及其规律性的最终解释,我认为不是。这是爱因斯坦成功的利用布朗运动的原则创造性提出热分子运动论,利用这一理论可以测量分子原子的大小,把布朗运动近似为热分子运动论。或许是天意,爱因斯坦的论文我怎么看都有绝对论的意思。“有大小可以用显微镜看见的物体悬浮在液体,必定会发生大小可以用显微镜观测到的运动”。运动的绝对性,不过这里他说的是发生相对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可能这是相对论的名称来源吧。我的评价:初级的绝对论。在绝对论中只要有物质存在就有物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的热分子运动论:舍本取末,换句话说他把布朗运动等同于分子运动了,认为热分子运动引起了的不规则运动,就是观察到的布朗运动。既然相对论是初级的绝对论,我今天提出绝对论,那么所有爱因斯坦做过的事情,我可能都要去做一遍。布朗运动不是热分子运动,但是可以引起热分子运动,爱因斯坦的成果只是利用了布朗运动引起的热分子运动,他没有分析布朗运动的根源:物质为什么会存在布朗运动。当显微镜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爱因斯坦的扩散统计方程就不能适用了。

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量子理论对真空涨落的认识不断加深,量子理论也对布朗运动的根源给出自己的看法,同样今天绝对论也给出自己对布朗运动的认识:

一、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或者说不是单个粒子间的运动。

二、布朗运动是一个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的运动形式。

三、布朗运动是与波动函数有关的物质运动的一个特性。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或者说不是单个粒子之间的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滴水融入大海永不干涸(永字应为长时间,不过人们习惯认识,所以没有改为长时间)大海汹涌澎湃,一盘水很容易平静。相比之下,为什么有如此巨大反差:物质场运动的叠加效应,滴水穿石的道理也是如此。

简单的一滴水为什么能够融入大海呢?正像洗衣服为什么能把衣服洗干净,洗不干净会在衣服干后留下许多渍迹一样。液体的形态对物质运动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里我引入二个概念:物质场与波动函数。

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滴水的运动比如一个粒子的运动,大海是一个物质场,一盆水也是一个物质场,同样一滴水也可是一个物质场,那么一个电子也可是一个物质场,也就是说一个量子可以看作是一个物质场,量子的运动可以当成物质场在运动。

其实为了研究布朗运动,引入物质场这个概念,把物质现实中的存在状态看成是一个物质场的存在,相信大家能够理解。把物质形态存在的状态不去看它把当成一个独立的物质场存在,比如一块铁、一块钢、一块砖,我们都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物质场存在,那么这个物质场中的电子、原子、质子等粒子都是这物质场的一部分,那么这物质场中的一切物质都应是这物质场的一部分。

一个统一的物质场。对于运动而言,物质场有整体的运动,也有物质场的内部运动:质子、电子、中子等微粒之间的运动,比如我用力去拿一件东西,我的全部身体都在运动,手的运动和身体内部的运动时截然不同的,但作为一个整体,我把东西拿了起来,而东西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场表现是被我拿了起来,整个的分子、原子、电子构成的物质场共同被我拿了起来。

诸如这些运动是整体的完整的物质场,对另一个完整的物质场的作用,牛顿力学已经很好的应用到多个方面,宏观物理研究的物体很明确,运动也很明显,都可以准确测量计算。为什么这里一定要强调完整的物质场呢?一滴水进入了大海之后,这一滴水的完整物质场依然存在,而变成大海的物质场一部分,这一滴水所有的运动,所有的信息都变成了大海物质场的一部分,大海的每一滴水都是一个完整的物质场,但都是大海物质场的一部分,大海有每一滴水的信息 ,但当空气蒸发水蒸气时,大海不会单独让哪一个完整的小水滴去蒸发,而是大海整个的一个物质场在做蒸发这件事,与个体的物质场的状态关系不大。

可能从小水滴到大海大家觉得不直观,在量子力学把电子看成小水滴,把一个物质粒子看成大海,或者几公斤的金属板看成大海,相信这样我们的科学人士都能够理解。

光电效应的原理:把光子看成一个物质场,把金属板看成一个物质场,光照到金属板上,放出电子(当然需要一个极限频率)是一个物质场对另一个物质场的反应,那么释放的电子是物质场的整体行为,不是单个电子吸收能量而释放出来。极限频率,用水吸收80卡的热量才能变成水蒸气来说明吧,80米的水位永远流不出100米的大坝。每个物质场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超过这个频率的东西来破坏它,这个物质场就发生变化用大锤去打东西,物质会反应不同的。

另一个问题:固体微粒之间结合很好,但是一个个的原子又是相互隔开,可是这一个个原子又构成统一的物体。为什么?:波动函数,物质的特性是一个个小的原子共同表现出的特性,两块铁融化后能够形成一块铁,人类有无数的合金材料以及其它合成物质,为什么这些材料表现出了原来不同的特性呢,物质场的特性为什么变化呢?

物质的特性变化了,那么每一个小的物质场的特性也会变化。一般情况下原子不可能变,合金状态的原子也未变,那么什么变化了呢?量子的运动方式变化了,也就是电子和质子以及其它的微粒运动形式变化了,整个的物质场的量子波动函数变化了。

波动函数是为了形象说明布郎运动的本质引入的一个物质特征,一个物质场的波动函数体现物质作布郎运动的能力,也体现了物质场内部物质运动能力。波动函数是物质场与物质场之间结合(叠加)能力的一种体现。一个物质场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波动函数如:分子之间,原子之间,电子之间,质子之间,原子于分子之间,电子与原子核之间,质子与中子之间等等许许多多的量子之间。波动函数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能力的体现。

当然这个概念也很符合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的需要,那就是所有的物质场都有自己的波动函数,而且不止一个。当波动函数达到一定数值,物质场之间既可融合。这样虽然原子之间的距离是分开的,但是电子之间的物质场却可以是融合在一起的(当然还有比电子更小物质,那它们的物质场更会融在一起)

波动函数越高,物质融合的越快,反之越慢,诸如扩散现象,渗透等等,固体之间的波动函数低,所以最好融化或锻打成液态式的结合,需要外部的力量加大它的波动函数。波动函数是物质作布郎运动的一种能力,我更愿意认为波动函数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能力(在绝对论中运动是物质的生命)。与物质本身的温度有关,与外界的干涉有关。例如:加热气体,溶液或用力搅拌溶液等等会增波动函数值。(下面我们还要专门研究热的本质问题)

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吧。

H值=H℃温度+Hoi外部干涉,H:波动函数。其实我的波动函数和量子力学中的的物质波不是完全相同。

波动函数是物质场的特性,是物质生命能力的一种体现。表现在粒子上,粒子就具有波动性,同时物质运动一定需要能量的,也一定出现物质的波动。所以不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是物质场具有波动函数。就象一整铁的内部具有轻微的布郎运动,也就是说这块铁的所有原子、分子、电子等等一切粒子都在做一定的布郎运动。所有的粒子都具有这块铁的物质特性。也就是所有的粒子都有自己相应的波动函数。这与这块铁的运动和外界条件都有关系。就比如大海是所有的水滴和水中的悬浮物体构成一个统一的物质场,是所有的物质场的叠加效应,如果你取出一滴水,那么这一滴水就不属于大海了,它和大海就毫不相干了,完全是不同的物质场了。

说到这些,大家可能会乐了,我也很乐的:这就是我们量子力学上著名的不确定原理和测不准原理,因为你要对这一个量子测量,那你就要破坏这个粒子在物质场的状态,你永远不能无法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系统。因为你测量一滴水的结果就会脱离大海这个物质场。这一滴水在大海里就和大海一样大,除非有测大海一样大的仪器,否则无法测量这一滴水在大海中运行状态。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统计学对整个的物质场的运动进行统计。我们可以计算大海每天蒸发了多少吨的水,但不可以说是那一吨水。

其实量子力学碰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实验不能证明。而是无法说明粒子为什么不可测,而且无法确定位置,因为任何一个物质场都是一个面,一个量子只是一个点,而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场与物质场之间发生的,与单个的粒子运动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就象人与人打架一样,是两个物质场在运动,打在手上,而全身都难受,手痛得最厉害。是整个物质场在对外界的物质场共同的感受。可不是只是手不舒服,所以我们能够精确地确认各个量子运动叠加之后统计结果(宏观物理),但我们不能很精确一个物质场内部的那一小点起作用。物质是整体运行的,当外部的物质变化时内部的物质也会有相应变化的,量子运行方式会发生一些改变。

量子力学从来没有从一个面去研究物体,只注重了一个点,而经典物理只注意宏观物理现象的规律性,也就是注意面了。

量子力学注重研究了物质场的内部运动:单个粒子的运动(点)。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相对论只注重了物质场与物质场的外部运动(面)。

而布郎运动是把物质场的内部和外部运动结合一起的表现运动,是点到面,再面到点全过程,所以对布郎运动的研究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物质运动史的一个缩影。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渐近的,按照绝对论的原则,弧立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系统都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所有的运动都是宇宙生命的一种体现。

现在用量子理论中的概念说明热的本质问题:热量只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的来源一般是:化学反应,物理作用(包括核反应),能量转化。等等的这一切源于:量子运行方式的改变。量子运行只会一个场,一个场的变化,也就是说量子运动只可123456 不会连续不断 没有0.1,0.2,0.3,0.4等等。量子的运行方式改变只可这个场直接到那个场,要么吸收一定能量,要么释放一定能量。水分子或者是固态,或是气态,液态,没有中间的状态。能量有许多表现形式,而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测定温度等等现象。量子运行方式改变了,物质的特性也就改变了。烧火做饭,木柴变成灰烬,原子一个不少,电子一个不少,可是它们之间的运行方式改变了,能量或释放了或吸收了,物质也就变化了。

动物学理论范文2

第一,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全面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电动力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路,与其他物理学分支也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针对这一特点,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似性形象思维。第三,教学应突出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电动力学课程最大限度地整合,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小制作等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

二、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讲授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

“电动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课程,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加深对所授知识的理解,更可深刻认识电动力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培养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134教改课改2016年3月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挖掘学习潜能。要求学生能初步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电动力学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动力学理论的学习中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和物理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不是教内容,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这种差异性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计划制订、内容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上,为教学、学习提供了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3.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手段优化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电动力学”课程知识所涉及的相关科学方法,有效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充分保证实验和实践训练质量

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训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实验课及实践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好物理、电子竞赛等创新平台,促进电动力学课程的教学。

三、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电动力学”是理论基础课的特点,学生必须坚持课前预习,预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即每节课突出一个主题,讲清论透相关原理知识,每个主题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师及时了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将传统板书、电子课件、网络和视频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如课内讲授与课外讨论和制作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前沿讲座结合、基本理论与科研实践训练相结合。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训练和各类科技竞赛。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完成本课的预期目标。第四,电动力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区别于实物的物质形态,具有抽象的特征。为避免课程教学的数学化,我们将充分应用当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比如说以视频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再次,实验课及实践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物理探究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电动力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适当安排指导性自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对学生课前、课后的答疑辅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电动力学中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和掌握电动力学原理的研究规律,开拓思路,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1.“双边反馈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由“自学”和“反馈”两部分构成,其着眼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教师由反馈来的信息而进行的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的能力在反复训练中得到锻炼。“自学”和“反馈”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训练过程。

2.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

式教学法建议课堂教学中遵循科学性、主体性、发展性原则,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的方法,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针对教研室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讨论或思考题,以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电动力学问题,学习并巩固电动力学知识,开拓思路,培养科研思维。

3.提倡学导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教师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各自能力,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4.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质。鼓励和指导有能力的学生进入科研实践训练,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将学生撰写的课程小论文融入教学全过程,从中选出有质量的项目进入科研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好物理、电子竞赛等创新平台,促进电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电动力学”作为一门探究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主动获取而不是被动接受科学结论,互动思维使学生感觉电动力学发人深思,不难入门。“电动力学”与其他物理学分支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经常采用课堂讨论形式,由学生提问,在教师引导下大家讨论,总结得出正确结论。由于分析“电动力学”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使用多媒体,尽量使用图像和色彩搭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像。注意“信息技术”与“电动力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这对于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可将教学理论应用到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中,应用到物理、电子等各类竞赛中。

参考文献:

[1]冯云光.物理专业电动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才智,2014,(19).

[2]郑伟,吕嫣.电动力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4):531-534.

[3]刘佳.《电磁学》与《电动力学》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3,(11):44.

[4]熊万杰,陆建隆.对“电动力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6):72-75.

动物学理论范文3

1.1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多为传统的验证性重复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结合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改变教学观念,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将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侧重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2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具体设置包括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压直接测定、离体肠管运动观察、蛙腓肠肌标本制作及肌肉收缩等内容。实验内容较难理解,原理抽象,操作繁琐,实验课教师讲解得枯燥,学生听课较费劲,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实践表明,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图文并茂,补充实验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为了节省教师实验讲解和课堂演示的时间,笔者利用课余时间亲自操作实验,把实验手术操作过程全程拍摄,在课前播放给学生,以达到使其很好地对实验进行预习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做实验时的效率,同时也可避免在对家兔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导致意外死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的结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实验考核成绩、实验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1.3动物生理学实验体系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不愿意亲自操作实验,以至于得到的结果不够理想,去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把动物生理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使其熟悉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处理及分析实验数据。例如实验课涉及动物的保定、麻醉、各种注射方法及相关手术操作等内容,实验前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摩,讨论实验过程落实具体步骤。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为灌输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动物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单一验证性实验往往从一个知识点分析某一器官机能,实验项目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对理论课上各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尝试开展综合性实验,如在开设蛙的坐骨神经与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时,同时安排刺激强度和不同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加深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机理的理解。针对各个系统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开设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综合实验内容,将器官、系统间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某一因素对动物体器官、系统影响,从而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对具有较好创新课题进行资助。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性能力,笔者结合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分成若干个研究课题方向。在实验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以开题报告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通过讨论后实施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近年来开展了不同对家兔麻醉效果研究及家兔皮肤移植手术研究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所写论文在学院学报上发表,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4动物生理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

以往动物生理学成绩考核注重理论考试成绩,多忽视实验考核成绩,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动物生理学实验成绩的考核多以实验报告书写和平时出勤情况来评定成绩。传统的实验考核模式单一,未能充分反映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水平。实验成绩的评定不能单靠实验报告的好坏,要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评级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对动物生理学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单一考核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书,同时在学期末增加综合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报告书不再是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而是结合理论课知识对实验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实验报告成绩中对实验结果分析占50%,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对理论内容进一步理解。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学期末增加综合实验操作项目,其考试内容不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试验药物配制、动物麻醉、动物手术操作、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装配和使用等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考评体系引导学生在动物生理学实验中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2结论

动物学理论范文4

一、高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关系

1.理论教学给实验教学打下了基础.面对课本里的知识点,一些基础建设比较落后的高中学校,在物理教学中甚至剔除实验教学活动,期望经过对课本物理知识点的长时间识记与丰富的习题练习来强化对有关知识点的认知和熟悉.在教学中,依旧沿袭已往“照猫画虎”的教学形式,使许多具备物理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渐渐被弱化,甚至被全部泯灭,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重心依旧落实于已往的知识教授,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已往的物理理论知识教学里潜在的缺陷和不足的研究,并不能代表可以忽视物理理论教学,而应当关注理论教学的主动作用,合理调节和改善物理教学措施.在物理理论传授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理解和验证物理现象,为物理实验教学打好基础.

2.实验教学促进了理论教学的发展.首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活跃,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来激发学习乐趣.利用实验教学,延展了理论知识的含义,达到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发掘,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与充实感,完成知识学习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响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实验环节中潜在的难题和误差,进行深度探究和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深化高中物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动的

措施

1.关注基本能力.物理实验的基本能力指的是实验的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等.在实验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完成实验基础的预备工作,如阅读实验步骤、实验的原理,认识实验用材和实验环节,等等.实验规律对实验是否成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却是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唯有在足够了解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成功完成实验.教师还应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原理,知道实验器材是物理实验成功的基础条件.在挑选实验器材的环节中,应当合理应用器材,尽量避免偶然误差以及操控失误导致的误差等状况.在实验环节中,合理操作是实验数据是否准确的关键.实验环节的无序和缺少都会造成失误,导致实验失败.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探究有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验证纸带上打下第一点到后面某点时机械能是否守恒,学生如果没有注意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且拉住纸带时手不可上下抖动,就会出现实验误差,甚至结论不能得到验证.

2.实现实验与理论的结合.物理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设施开展实验教学, 巩固理论知识.教材中每个实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实践操作的,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设施模拟教学.同时,有些实验即便学生实际操作过,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重现实验场所,引导学生思索归纳.例如,在讲“重力与重心”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力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实验: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羽毛飘落.然后提出问题:所有物体在设有支撑的情况下必将向地面落下,而不是向别的方向运动,这是什么原因?有的学生认为,物体掉到地面,才有支撑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是物体受到地心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下结论,而是需要采取一个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一张纸片、钢球等大小不一样的东西抛到空中,使它们没有支撑作用,便会一起向地面落去,再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观点:地球对其周围的所有物体有引力而令物体受到重力影响.

动物学理论范文5

[论文摘要]刘海洋硫酸泼熊、张亮剪刀刺猫等虐待动物事件频繁发生,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致使一些高学历的人才出现性格上的残缺,因此,应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念教育,从而树立起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清华的刘海洋硫酸泼熊的记忆还没有褪去,复旦的张亮就给我们上演了剪刀刺猫眼的动物惨剧,清华、复旦,这样刺眼的字眼,也许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这不是关键,因为任何一个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暴行的人,都不能让我们容忍,只是发生在这些高材生身上,更让我们震惊罢了,张亮——这位外表斯文的研究生在解释其行为时说:“你知道我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把小猫拿过来(养),一方面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我可以摸它……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我愤恨的话,小猫也可以提供一个给我这样发泄的渠道……”如果说刘海洋是消极漠视动物痛苦,这位复旦学生则是积极地从动物那里获得反常的快乐,其残忍和反常程度更加严重。在他看来,那些娇弱惹怜的猫咪不是有情感的生灵,而是他可以任意凌辱的对象。扫视施暴者的动机和心态,我们禁不住心寒!凡此种种,应该引起中国整个教育界对人才标准的反思。

中国高校已经流行一种病。在只注重应试教育的中国,出现什么样的变态学生都不足为怪,小学他要拼命考个好初中,中学他们要争取考名牌,大学了还要四级过级率和找工作,研究生了他要争取出国……中国的学生从小走过来肩上的担子不轻。学校只看重应试教育不注重心理教育是制度的必然需求。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我看只是口号而已。记得马加爵案发发生的时候,高校曾经欣起一种开办心理辅导班、开展心理教育的,可是,随着马加爵事件的远去,这个很快恢飞湮灭。这次张亮虐猫事件,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个大学(高校)教育病得不轻了,如何治疗如何根除?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

二、目前高校教育的的缺失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而20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医生史怀泽在他的著名论著《敬畏生命》一书里曾写道,“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生命”。他还说:“人连对动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难道能不敬畏人的生命吗?”这些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从小就不懂得敬畏动物生命的人,他长大后也就不会敬畏人的生命。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也对此进行了证实:那些小时候虐待动物的孩子,长大后身上都有暴力倾向。正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身边一些动辄轻生的少男少女们了,那是他们从小就没有受到过“珍爱生命”的教育,这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复旦大学那位三年级研究生。

早在2002年的刘海洋伤熊事件中,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分析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四方面的欠缺:即心理教育欠缺;环境教育欠缺;人文精神教育欠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欠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教大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人类把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长远的、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整并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扰动,使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利于恢复、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坚持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失去对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进行不适度摄取自然的行为控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环境。人类关心自然,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人类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片面与全面、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仅应该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而且还应该遵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转贴于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二是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但是该观点极端地认为人在万物之上,是自然的中心、主宰者、统治者,人对自然有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应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阶级、阶层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其实质是人类利用中心论,无视自然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后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但是该观点极端地否定人的中心地位、轻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认为一切应该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喻为“宇宙之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刀耕火种方案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

当代大学生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人类要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法律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自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等相和谐。我们坚持发展,但决不是把自己与自然重新、甚至更深刻地区别和分裂开来,也不是并列起来的兄弟关系,而是更深切地认识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具体到动物身上,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物态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中学生物课本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每个同学都在实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只青蛙或小兔子活生生地开胸剖肚,看它们五脏的位置,看它们神经的跳动、血怎样流动、肌肉怎样颤抖等等。有专家建议修改甚至取消这种让学生学习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怎样痛楚万状地死在自己手里的课程。这不是说不能用动物进行必要的实验,而是反对现实中大量重复的和不必要的动物实验。某些残酷的动物实验对培养美好心灵并无益处。

大学生要理智地认识和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动物应该是和睦共处的好邻居,而不是弱肉强食的天敌。假如真有那么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这个“光杆司令”,人类自身的末日恐怕也就不远了。

动物学理论范文6

“动手做”概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实践,但它仍旧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就算动手也只是个没有砖头的框架,就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不能保证他们对知识的具体掌握。要在“动手做”概念下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的平衡。就拿“透镜”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透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亲手摸摸看,桌子上的三面小镜子都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始动手触摸自己的实践道具,由于手感的不同,经过思考,学生会回答,有一面镜子是中间厚两边薄,截面是椭圆形;另一面是一边凸出的,截面是半圆形;还有一面截面是弯的月亮形。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这三面镜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实际动手的环节中,学生的感觉会变得鲜明,他们给出答案,三面镜子都是中间厚,两边薄。教师同时引入凸透镜的概念,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凸透镜的特征是一面凸出的镜子。教师继续以同样的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凹透镜,并给出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与发散概念,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好奇心,不就是镜子,和普通的镜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实践动手而增强,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二、师教生学共同“动手做”

通过前期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透镜的概念,在面对新知识时,他们就会想动手,如果教师只像传统教学那样对学生进行简单演示,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探究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觉得教师的演示过于敷衍,反而失去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共同动手做,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共同动手方式来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利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道具来做实验。点燃蜡烛之后我们会发现,倒立的蜡烛的像呈现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没有观察到像的学生请自由调整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与教师一起做,多半可以得到与教师相同的结果。学生会明白凸透镜的成像与蜡烛、凸透镜、光屏之间的距离有关,而教师可以同时引入“物距”概念,此时,学生的成像实验虽然完成,但是呈现出的像东倒西歪的,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在光屏正中心?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学生继续进入动手环节,针对教师的提问对物距进行调整,在多数学生达到目的后,教师引入“焦距”概念。在照相机已经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对焦距的概念毫不陌生,他们能根据已往对相机的使用结合手中的实践快速建立概念。由此可见运用动手做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比传统的理论结合演示在过程上更直观。对学生而言,更加方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探究“动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