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1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婚姻市场;剩女
中图分类号:F224.5;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23-02
引言
近年,数量逐渐增长的大龄未婚女性群体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人们普遍谈论的话题。“剩女”一次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报道中,成为一个流行话题。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大龄女性未婚比率迅速上升,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青年增长更为急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如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城市和镇的女性未婚人口的比例都大于同年龄段的男性未婚人口,虽然农村未婚女性在相应年龄段全部未婚女性人口所占比重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城市“剩女”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在50―54岁年龄段甚至达到了56.98%。严俊勇给出的“剩女”定义为: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收入,相貌出众,但因对配偶要求高而错过了“黄金婚龄”,在婚姻上暂时找不到理想归宿的现代都市大龄女青年。“剩女”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降低了社会幸福指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损失。笔者认为,每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原因,人类的行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入手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运用婚姻市场理论分析“剩女”存在的原因
(一)婚姻市场
爱情和婚姻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可以用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来分析人们在婚姻上的选择行为,继而找到“剩女”存在的原因。婚姻市场是市场形式的一种,它具备市场的一般特征。
第一,需求和供给。对婚姻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择偶者对于异性在不同的婚姻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实现的婚姻结合数量。对婚姻的供给是指在不同的婚姻条件下,男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配偶数量。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从女子法定结婚年龄20 岁起,20―24 岁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女比为100.84%;25―29 岁阶段则首次出现了女比男多的情况,男女比为99.67%;30―40 岁阶段女比男多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从数据分析看出,满足结婚需求的女性明显比男性多。
第二,需求偏好。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偏好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收入、外表、品质、个性等等都是影响偏好的因素,综合起来看我们也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来描述人们的选择,即一个人最终的最优选择一定是效用最大化的,也就是说,他愿意选择和另外一个人结婚,是通过综合的考量,认为结婚后带来的效用大于单身。
第三,产出和分配。婚姻一旦形成,一个家庭就此诞生。家庭的产出包括情感基础上的互相关爱,共同收入和子女。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共同收入以及收入如何在家庭中进行分配。
(二)婚姻市场均衡
根据以上对婚姻市场的分析,我们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婚姻市场模型。假设在一个婚姻市场上,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性参加者多于女性,所有男女提供相同的预期效用,家庭商品的产出组合成同一种单一的同质商品,如孩子的数量,并且所有的婚姻产出具有稳定性。产出作为收入分配给配偶,那么对于所有结婚者来说,则有下列相同等式:
Zmf=Zm+Zf
这里,Zmf是一次结婚的产出,Zm和Zf是男女配偶的收入。假设,仅仅从结婚中获得的效用超过单身的效用,那么婚姻参加者就会选择结婚。由于效用只与支配家庭的商品密切相关,所以,如果
Zf>Zsf和Zm>Zsm,
那么,参加者就会选择结婚。这里Zsf和Zsm是单身男女家庭的产出。当Zf=Zsf时,婚姻市场上妇女Nf的供给曲线有无限弹性,因为在结婚和保持单身之间,她们的收入是相同的。当Zf>Zsf时,供给曲线在F=Nf点垂直。当Zf
图1 妇女的供给曲线(愿意结婚的妇女)
同样,当Zm=Zsm时,男性Nm的供给曲线有无限弹性;当Zm>Zsm时,供给曲线在M=Nm点垂直;当Zm
图2 男性的供给曲线(愿意结婚的男性)
事实上,当男性独身与结婚有差异时,每个男子都会为一个妻子提供Zmf -Zsm,当他从结婚中获得收益时,则提供Zmf -Zm
图3 婚姻市场均衡
在一个一夫一妻制婚姻市场上,均衡要求愿意结婚的男女人数相等,还要求保持单身的人能得到一定的收入,其数量至少和她们从结婚中获得的收入一样多。在图3中,这些条件在e点得到满足。在这里,男性Nm想和女性Nf结婚成亲,由于男性参加者的数量少于女性(Nm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剩女”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每一个在婚姻市场上进行“交易”人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她们发现在收入上她们匹配的“高质量”男性没有选择她们时,她们也无法屈就于“低质量”的男性。
从另一个侧面还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质量”男性并没有选择收入上和他们匹配的“高质量”女性,使得这部分女性成为“剩女”。而这主要是婚姻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市场并不是有效的,男女之间的信息并不是完全流通的。“剩女”大多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去和异性相处,造成很多“高质量”男性无法与这些和他们收入匹配的女性有接触,从而导致收入在同一水平上的男女配对成功率也就更低。
二、对于解决“剩女”问题的建议
(一)女性应该从心态上调整,重新定义婚姻带来的效用,对男性的要求上采取更加宽容、更加现实的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剩女”都是主动型的,她们根据收入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自愿选择相对于结婚效用更大的单身,但却忽略了婚姻在精神层面上带来的积极效用。具体来说,婚姻具有五大好处:一是情感的寄托;二是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四是起到防灾保险的效用;五是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所带来的这些好处无法像收入那样可以定量分析,但是却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效用。因此,女性应该综合考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效用,重新定义婚姻带来的效用,从而在面对选择对象时,能够包容一些在收入条件上不如她们的男性。
(二)应加大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婚姻中介市场,降低婚配搜寻成本,增加同水平男女配对成功率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婚姻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很多“高质量”男性并没有选择收入上和他们匹配的女性,从而导致这一部分“高质量”女性被“剩”了下来。因此,为了使婚姻市场上同水平的男女匹配度更高,一个有效的婚姻中介市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前的婚姻中介市场大多是一对一的模式,即婚姻中介一对一的安排男女相亲,如不满意,还需要等待中介再给你介绍。这中间等待的时间是巨大的浪费,在这样的模式下相亲效率低下,配对成功率也低。而如今,各大城市兴起的相亲会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更好的模式。在这样的相亲会上,大家的资料都很详细,可以更有目标性地找寻收入水平匹配的对象,使得同水平的男女更有机会配对成功,大大降低搜寻成本。
参考文献:
[1] 郭磊.婚姻的经济学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2,(6):34.
[2] 严峻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建议[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1):20.
[3] 高丙吉.“剩女”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129-130.
[4] 姚树洁.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中国的剩女问题[J].金融博览,2013,(1):18-19.
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2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前景 地震相模式
1 地震沉积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震沉积学是目前油气精细勘探的热门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曾洪流等人最先提出“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开创了地震沉积学。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于2005年2月在美国休斯敦召开,激起了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林承焰等最先在国内引入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利用地震的手段结合井的资料进行宏观的岩石、地层、沉积史、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研究”。并对其关键方法技术加以完善。
陆永潮、杜学斌等人指出地震沉积学是一项识别沉积体系的几何形体、内部构成和沉积过程的新方法体系,是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与露头和取芯资料建立的沉积相模式的综合反映。
魏嘉、朱文斌等人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和属性分析技术研究沉积体系以及沉积演化史等,认为地震沉积学是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层序地层框架和生成地层切片体。他们认为 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只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其关键技术。
总体上来说,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地球物理解释方法为手段,重点刻画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空间形态及其演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石学。
2 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地震沉积学的主导思想是综合沉积学研究和现代高精度地震技术,从三维的角度对地下沉积体进行精细研究。研究思路是运用沉积学及沉积模式,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沉积体内部的三维形态,精细刻画古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建立地质模型;
(2)结合地质模型和地震资料确立模型的地震响应;
(3)通过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搞清沉积体系的三维立体分布;
(4)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成像手段对储集岩体进行三维精细描述,指导有利区带的预测。
地震沉积学应用技术还有待发展,目前运用最多的有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段解释技术,这些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1)90°相位转换技术。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90°,可以建立起岩性地层与地震同相轴的联系。地震反射与砂岩层对称,也就是说地震反射的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相对应,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2)地层切片技术。地层切片是地震属性在地质时间面上的显示。研究表明,地震地貌学可以作为沉积成像研究的有力工具。地震地貌成像是沿沉积界面提取振幅,可以反映工区内沉积体系的展布范围。这就是地层切片。
(3)分频解释技术。研究表明,低频和高频资料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低频中反射同相轴主要反映岩性界面信息,而高频资料中反射同相轴主要反映等时沉积界面信息。地震沉积学中使用的分频解释技术就是根据两者的差异进行解释的方法。
3 地震沉积学发展前景展望
地震沉积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国,地震沉积学在对复杂地层中沉积体和隐蔽性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推广地震沉积学既是陆相复杂储层研究的理论需求,也是增加我国油气后备储量现实需要。未来我国陆相地震沉积学发展方向有:
(1)发展适合我国陆相盆地的地震岩石学方法。我国陆相盆地的岩性分布复杂,波阻抗呈多极分布,岩性―波阻抗关系复杂,地层切片的岩性解释具多解性。陆相盆地湖平面升降频繁,物源多变,砂、泥岩波阻抗关系受沉积旋回影响明显。为提高地层切片的岩性解释水平,应加强岩石物理理论和实验室研究。
(2)建立各类陆相盆地的地震沉积相模式。地震沉积相模式的建立对地震沉积学分析有指导作用。地震沉积相和沉积相关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资料综合研究。
(3)规范我国陆相盆地地震沉积学的研究。要根据我国陆相盆地特点、前人经验和研究实例,制定相应的研究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资料收集、研究内容和思路、预期成果和质量要求等。
4 结束语
地震沉积学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中国学者和科学家对其理论的引进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陆相盆地理论体系尚待进一步的完善。近年来随着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和地球物理解释技术的进步,一门新学科的兴起已是必然的趋势,地震沉积学的出现与发展将促进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同样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与反演技术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地震沉积学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Zeng Hong-liu,Henry Stephen C,Riola John P.Strata slicing,partⅡ: Real 3-D seismic data[J].Geophysics,1998,63(2):514~522
[2] 曾洪流,地震沉积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沉积学报,2011,29(3):417-426
[3] 林承焰,张宪国等.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J].石油学报,2007,28(2):69-72
[4] 林正良,王华等.地震地层学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9,28(5):131-137
[5] 林承焰,张宪国.地震沉积学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40-1144
[6] 陆永潮,杜学斌等.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1):1-5
[7] 魏嘉、朱文斌等.地震沉积学―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31(2):417-425
[8] 董春梅,张宪国等.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405-409
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3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Environment's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 A Case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ZHOU Yu-ping1, DU Ming-e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 normal cours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factor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two kind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teaching effec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ching effect Affirm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faults of the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nvironment;the classroom;the teaching effect
1 概述
教育技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以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基础上发展并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中的分支科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1]。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的总称。从实践应用来说,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2]。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AECT’94定义),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充分讨论后发表了新的定义(AECT’05定义),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本质上属于同一个概念。目前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这使得教育技术有了更加强烈的现代化、信息化色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环境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2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环境有物理层面上的,也有心理层面上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的教学环境往往会将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含软件环境,还包括人力资源环境。教学环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智力因素[3]。
《现代教育技术》是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所学生所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其目的是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未?禳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html" title="社会论文" target="_blank">社会?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不言而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于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该课的“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所密切关注话题,然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课环境的关注往往易被忽视。其实,《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对于当今的师范人才培养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教学离不开“教”、“学”二字,无论是“教”还是“学”都离不开教学环境。
3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年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一直在经受着各种考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已成了今天课堂教学的首选,两者各有利弊,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本身内涵,将传统教学环境与现代化教学环境较好的融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1传统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角,老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课堂教学环境以黑板、粉笔、教材、简单教具为主,构成了教学资源的主要部分。单一的教学环境构成了单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不相符合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无法突显反被压抑。
但这种传统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不是就一无是处而应完全摒弃掉呢?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的,在有些课程或知识的传授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依然可以采用,甚至这种环境的下取得的教学效果可能还更佳。如:在高等数学的公式推导、推理方面,程序设计过程中的程序分析等。
3.2现代课堂教学环境
以海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环境看,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媒体教室环境,另一种是多媒体实验室环境。多媒体教室提供有教师上课用的电脑、大屏幕投影、音响设备等硬件环境,还有教师上课所需电子教学资料及课程所需的软件等环境。多媒体实验室除包括以上资源外,还为每位上课的同学配有一台电脑,教师机还安装有广播软件。同学们不用担心座位离讲台远的问题,在自己的电脑上就能清楚显示出老师的讲课内容。学生还可以随堂练习所学知识,利用电脑上网搜索资料、与老师在线交流等。显而易见,现代课堂教学环境比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丰富些。然而这些丰富的资源有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极大的诱惑,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3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因素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虽然缺少了很多现代化的成分,但有时也能显出它固有的优势。与其相比,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势则很突出,从下面表1中给出的教学过程表现形式来着,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现代课堂教学环境比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要好很多,但它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环境,对于有些教师和学生,若不能正确、充分利用它,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是资源的浪费,效果可能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有它的劣势,但同时也有它的优点,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不用。只要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环境,都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最终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009级到2013级五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大多数学生喜欢现代课堂教学环境。原因很简单,这门课程就是要突出“现代”、“教育”和“技术”这几个字的内涵。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因素。
当然,课堂教学环境除了人们常说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还包括一些其他因素,如:教师上课的教法、教师讲课的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别、学生的相互交流、学生的学法,甚至是上课时间的安排(如:有些学生更喜欢晚上上课)等等。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好,要用事实来说话,用数据来证明的。我们还对2009级到2013级我校的部分专业师范生,采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做了一个统计,参与统计的学生人数每年级均不少于150人,统计的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5不同教学环境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分析
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从上面的统计表中已经看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传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偏于理论,对于理论性的内容来说,不可避免会有枯燥感。很多形象化的教学现象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而有了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些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非常形象的展示出来。内容上会丰富了很多。
2)多媒体技术的魅力会不知不觉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自然的学到了知识,形象、生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所不法比拟的。
3)现代化课堂教学环境使用的是电脑、多媒体教学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更高效率教学的环境,可以每堂课多向学生输送很多信息而学生又不感觉到累,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传统的课堂教学靠的是黑板和粉笔,加上老师的教材和简单的教具。
4)学习资源丰富,网络可提供海量参考资料。学生们通过阅读大量网上资料,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从横向到纵向均得到了拓展。而传统环境在该方面是受限的。
5)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紧密了。现代化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条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空间距离,也节省了时间。这一点与传统环境相比,比传统教学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了很多。
6)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环境在团结协作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哪怕两位同学距离很远,也可以在线随时交流与协作,而传统的教学环境做不到。
6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不利因素
现代化教学环境是不是就十全十美,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环境了呢?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我们看特任何事物都不能用绝对的观点。其实,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也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即是几个存在问题的方面。
1)对教师的要求高。使用各种教学设备的能力,如:对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应答能力、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对电子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等。
2)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上资源丰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要有判断能力,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有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3)要求师生会使用海量的网络资源。网络提供给我们大量资源,利用得好,则事半功倍,利用得不好,则事倍功半。不会使用这些资源,是一种浪费,也谈不上与时俱进。
4)学生的自由度大了,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可移动电子设备各种各样,学生要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否则就会浪费掉大量的宝贵时间,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屡见不鲜。
5)投资相对高,从设备费到通讯费,到各种软件使用费等,比传统教学环境开销大。
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4
[摘要]贫困化增长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对国家的福利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我国,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问题。本文以《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在实践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并提出了适当的调整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贫困化增长浅议《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蒋兰陵(扬州大学经济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双语教学已经在普通高校中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在教学要求、方法、内容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以《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为例,笔者发现,近几年来在双语教学中不自觉地出现了一种“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一、贫困化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贫困化增长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现在已经被许多高校作为《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材,在该书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中,说明了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出现的原因。贫困化增长也称为“不幸的增长”,由经济学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提出,主要是指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增加国家福利,贸易条件也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
(二)贫困化增长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巴格瓦蒂的观点,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原因与贸易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使得一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那么出口的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这种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则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该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出口越多越穷的奇特现象。(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的贫困化增长问题,主要容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研究结论就是贸易条件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现象的产生。贫困化增长现象不仅出现在了中国的贸易领域,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明显。21写作秘书网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学双语教学试点,其规模逐渐扩大,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但是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成熟,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并没有与其规模成正比,相反教学质量正不自觉地陷入“贫困化”陷阱。
(一)双语教学的“三多”现象
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
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1.2国际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
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特点使得数学在应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去的时候,能够抽象地表述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学中大量采用了数学模型的论述方式,这自然要求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高等数学知识。
1.3国际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
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学科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常常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暂时并不熟悉,由此也给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当前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2.2学生对数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难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并且大量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标、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和其经济学涵义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
2.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目前国内高校通常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对成熟理论体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被认为完善的理论也需要国际经济现实的验证,因此,过分强调教材建设,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束缚教学双方的思维,导致教师难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也难以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国际经济学现象范文6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