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概念

产业链概念范文1

关键词:产业联盟,企业间组织,实践形式

由于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联盟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是产业联盟的先行者,早期的实践形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在研发环节的合作,80年代之后企业在技术标准环节的合作开始大量涌现。发展中国家也在学习发达国家发展产业联盟的经验,并在实践形式上表现出新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联盟更加重视共同学习境外的先进技术,更多在市场环节进行合作,如中国台湾地区自80年代开始发展的产业联盟和中国大陆地区近期兴起的产业联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践形式上的差异有深刻的原因,二者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法律环境也不同。

国外学术界对在研发环节进行合作的产业联盟(国外称为研发联盟,即r&d consortium)进行了大量研究(如vinod kumar & sunder margun,1995;hagedoorn & [bfb]narula,1996;chatterji,1996;dutta & weiss,1997;sakakibara,1997,odagiriet al,1997等等),这与发达国家产业联盟的实践特点有密切关系。个别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业联盟进行了研究(如john a mathews,2001),研究的视角也是技术研发合作。最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在技术标准环节进行合作的产业联盟,国外对此类产业联盟(国外称为standard consortium,或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的研究也大量出现(如carl shapiro,2000,2001;mark a lemley,2002;andrew updegrove,2006等等)。国内一些学者介绍了国外研发联盟的理论(如李东红,2002;钟书华,2004等),但是未见到对国内产业联盟实践的调查研究报告。

本课题组对中关村二十余家产业联盟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收集了部分国外的典型案例。本报告在综合国内外实践形式的基础上,对产业联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归纳出产业联盟的五类实践形式。

一、产业联盟的概念、特征和理论

(一)产业联盟的概念

根据国内外产业联盟的实践,我们认为产业联盟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间组织,为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而设立。产业联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产业联盟是企业间组织。在产业联盟中,企业仍然保持独立性,产业联盟是在独立企业之上的组织形式。产业联盟可以吸收学校和研究机构参与,政府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应当是产业联盟的主体。

产业联盟具有正式的法律形式。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可以是书面的合作协议,也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如公司、各类非盈利组织。

产业联盟有特定的产业目标,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或环境。产业联盟是为特定产业目标设立的组织。产业联盟的目标通常是解决具体的产业共性问题,如研究某些共性技术,设立某项技术标准,打造某一创新产品的产业链等。产业共性问题可以是某一区域或国家内产业共性问题,也可是全球产业共性问题。

产业联盟具有明确的存续时间。由于产业联盟的目标是特定的,一旦设定的产业目标完成,产业联盟就要解散或转型。

(二)相关组织比较

产业联盟与行业协会是两类不同的组织。首先,二者的目标不同。产业联盟为特定目标而设立,如共同研发某项技术。行业协会成立时一般不设特定目标,只设定“促进行业发展”等一般性目标。第二,成员组成不同。行业协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一个地域层级的一个行业设立一个协会。产业联盟不受地域限制,成员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同一地区的同一行业也可能产生多个产业联盟。多数产业联盟需要挑选成员。第三,法律形式和治理方式不同。行业协会一般为正式注册的非盈利社团组织,治理机制明确规范。产业联盟的法律形式多种多样,如合资企业、正式或非正式的非盈利组织等,且各类组织的治理机制差异很大。第四,存续时间不同。产业联盟在完成特定的目标后就要解散或转型,行业协会则长期存在。

产业联盟与企业联盟(或企业战略联盟)有联系也有区别。法国学者皮埃尔?杜尚哲(pierre dussauge)和贝尔纳?加雷特(bernard garrette)提出了获得广泛认同的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定义(《战略联盟》(cooperative strategy),皮埃尔?杜尚哲(pierre dussauge)、贝尔纳?加雷特(bernard garrette)、李东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企业战略联盟是独立企业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联盟以共享资源和能力为基础,以共同实施项目或活动为表征。企业战略联盟不包括企业单方面实施的项目或活动、单独承担风险和收益的活动,如许可生产等。产业联盟可以看作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为目标。企业战略联盟的目标既可能针对产业共性问题,也可能正对企业问题,但实践中绝大多数是针对企业问题。二是成员数量较多,常常由产业中众多企业组成。企业的战略联盟多数是两家企业间的合作,少数是企业间的多边合作。

(三)产业联盟的理论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协调生产的主要资源配置方式。在企业内部,生产依靠行政管理来协调。在企业外部,市场价格调节生产,生产的协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实践中,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企业间组织,产业联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而不是通过企业或市场来解决问题呢?一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联盟形成的原因。

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的组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产业共性问题,产业联盟是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方式。在单个企业看来,产业共性问题是外部问题。随着企业对产业共性问题的重视,企业自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共性问题就成为产业联盟的内部问题。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的结合。外部性问题是政府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常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组织,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往往比直接干预生产活动更加有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联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省成本。科斯(ronald h 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两种方式的运行都是有成本的,市场方式需要支付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方式需要支付企业组织费用。合理的企业边界处于“边际组织费用=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三个因素形成。产业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可以节省企业组织费用。例如,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专用性资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公司内部投资带来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两个重要特性,因而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当企业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包括: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公共关系等等。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投入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达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产业联盟可以帮助联盟内企业共同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联盟成员通过联合采购、联合销售、联合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基础设备等达到规模经济。产业联盟形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还具有一些特殊优势:企业可以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避免规模扩张带来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性等。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谋求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国之内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开始寻求合作以提高竞争力。企业参加产业联盟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学习,包括联盟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和联盟企业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二、产业联盟的实践形式

根据产业联盟内企业间合作的环节,可以将产业联盟的实践形式分为五类:研发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社会规则合作产业联盟。

(一)研发合作产业联盟

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简称研发联盟)是以合作研发产业共性技术为目标的产业联盟。由于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和政府日益重视联合研发产业共性技术。企业共同投入资源组建研发联盟,政府对研发重要技术的联盟常常给予资金支持。研发联盟有利于集中研发资源、实现能力互补和分担研发投入的风险。

国内外存在大量的研发合作产业联盟的案例,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和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竞争中采用的研发合作产业联盟(范宝群:“在战略高科技产业建议加快建立同行业企业‘竞争前研发’联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年。)。1976~1979年,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富士通、日立、三菱机电、日本电气和东芝5家主要的日本半导体公司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vlsi consortium),合作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帮助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产业赶超。1987年,美国政府出资支持ibm、ti、lucent(at&t)、digital semiconductor、intel、motorola、amd、lsi logic、national semiconductor、harris semiconductor、rockwell、micron technology和hp等13个主要半导体公司组建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合作研发半导体产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帮助美国半导体企业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的竞争地位。

(二)技术标准产业联盟

技术标准产业联盟(简称技术标准联盟)是以制定产业技术标准为目标的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传统上是由政府或政府认可的权威机构来制定。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标准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传统的技术标准制定机制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由产业界主导的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大量涌现,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对技术标准产业联盟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态度,如美国的有关法律要求政府积极采用产业联盟制定的技术标准。

1997年,国际上主要的电子制造巨头和美国内容提供商共同发起成立了dvd技术标准联盟,核心成员包括日立、松下、三菱、先锋、飞利浦、索尼、汤姆逊、时代华纳、东芝、jvc等10家国际巨头,共同制定dvd的技术标准(dvd forum网站。)。

(三)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

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简称产业链联盟)是以完善产业链协作为目标的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联盟以产业企业纵向合作为主线,也不排除部分环节上竞争性企业的共同参与。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以与采用不同技术或不同技术标准的产业链开展竞争。

中国的td-scdma产业联盟是典型的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2001年3月中国提出的td-scdma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个国际标准之一,但是起步较晚的td-scdma技术标准在产业化上遇到巨大挑战:未建立成熟的产业链前,运营商和消费者不愿采用。2002年10月,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大唐电信、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普天等8家电子通信企业共同成立了td-scdma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目前会员增至38家,覆盖了系统、终端、芯片、测试仪表、软件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td-scdma网站。)。

(四)市场合作产业联盟

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简称市场联盟)是以共同开发利用市场为目标的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以产业中企业横向合作为特征,以共同开发利用产业上下游资源和市场为目标。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包括竞争性企业间的产业联盟和网络性企业间的互补合作的产业联盟。

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信息产业出现了大量的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共同学习境外的新技术,联合与上下游企业谈判,共同商定产品接口规范等。台湾中小企业组成的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对岛内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johnamathews, 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taiwan’s r&d consortia 2000。)。

(五)社会规则合作产业联盟

社会规则合作产业联盟(简称社会规则联盟)是以改变或建立社会规则为目标的产业联盟。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社会规则问题,如有些社会规则制约了创新产业的发展,有些社会规则的改变可能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产业内的主要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社会规则的改变,形成社会规则合作产业联盟。

1988年,美国苹果电脑、戴尔、微软、惠普、思科、ibm、英特尔、adobe等信息产业巨头发起成立了商业软件联盟(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bsa)。该联盟为非盈利组织,目标是促进全球的软件版权保护和正版软件的自由贸易。该产业联盟与美国政府合作,直接或间接介入一些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贸易政策(bsa网站。)。

三、全球产业联盟兴起的原因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全球产业联盟呈快速发展趋势。产业联盟快速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两大引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特点:

市场层面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出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即本地市场上本土企业要和全球跨国公司直接竞争。二是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即原来只在本土市场生存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层面的变化趋势。区域产业集群现象日益突出,推动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布局;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内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即产业间出现技术共用、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层面的变化趋势。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战略上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不断重组以提高公司的效率;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使得企业日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在战略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外部化特征。

科技创新层面的变化趋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相互之间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即单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共性技术的研发。全球化促使企业和政府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市场开放前,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竞争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后,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重复投入可能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促使各国开始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一些国家将共性技术研发作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另外,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促使企业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以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技术标准的制定。根据国际化标准(iso)的定义,技术标准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技术标准本身是公共产品,但是部分技术标准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包含了大量知识产权,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技术标准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其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协商(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1年联合的第二号指南(iso/iec guide 2 1991)之《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标准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经济性,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活动所制定并实施标准的过程”。)。

产业链配套。产业链配套指产业内企业通过产品上下游合作共同为用户提品或服务。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技术越来越深,技术投资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没有力量完成整个产业链投资。产业链配套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主导了产业链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产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竞争,产品链相关企业投资的信心常常不足。

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指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企业是否达到必要的经济规模以完成规模采购或实现规模经济的生产或服务,企业是否具有必要的市场能力等等。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压缩了本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境外市场的潜力也为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应对挑战和机遇的关键是中小企业是否能跨越起码的市场门槛。

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社会规则。产业发展的社会规则指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等。这些社会规则阻碍或促进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一国只有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才会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由于单个企业缺乏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来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发展趋势,即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来促进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市场导向的组织,其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

(三)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产业联盟的兴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对产业联盟产生了新的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担忧。由于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开始重新认定市场垄断中“相关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对合作创新的垄断管制,产业联盟的发展限制条件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从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重视支持产业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产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对产业联盟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1993年又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crpa),实际是对前面法律进行修正并将范围扩展到生产领域。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部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进行了大力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大量资助,并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模板。



参考文献

〔1〕howard e aldrich and toshihiro sasaki,r&d consort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research policy, volume 24, issue 2, march 1995, pages 301-316。

〔2〕elias g carayannis and jeffrey alexander,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ssues of precompetitive r&d consortia: insigh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sematech,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 51, no 2, may 2004,226-232。

〔3〕mariko sakakibara,the diversity of r&d consortia and firm behavior: evidence from japanese data,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olxlix, no2, 181-196, june 2001。

〔4〕caroline mothe and bertrand quélin,creating competenci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the case of eureka r&d consortia,available online 29 november 2000。

〔5〕dale l oxender & c fred fox,barriers to us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onsortia,available online 26 august 2004。

〔6〕john a mathews,the origins and dynamics of taiwan’s r&d consortia,research policy 1315 (2001) 1-20。

〔7〕mariko sakakibara,evaluation of government-sponsored r&d consortia in japan,1997。

〔8〕gerald jiro han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sortia in innovation in japan: case studies in superconductivity and engineering ceramics,december 1992。

〔9〕hiroyuki okamuro,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r&d cooperation of the japanese small business: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contractual characteristics,february 2004。

〔10〕mariko sakakibara,lee branstetter,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tp-funded research consortia on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participating firms a framework using both us and japanese data,nist gcr 02-830,december 2002。

〔11〕lee branstetter,mariko sakakibara,japanese research consortia: 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dustrial policy,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olxlvi, no2, 207-233 june 1998。

〔12〕larry w sumney, the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n an industrial research consortium, benchmarking for quality management & technology, vol 2 no 1, 1995, pp 56-64。

〔13〕h wayne hayden, gregory b barthold, subodh k das, alcartm   - a model for horizontal r&d consortia, 1998。

产业链概念范文2

中小创市场一改前期低迷状态,主力机构继续围绕小盘高成长投资主线掘金,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和OLED产业链概念股成为本周市场最大主流热点。

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巅峰对决。高送转炒作第一次在今年3月中下旬,在龙头股宝德股份连续涨停填权的标杆示范下,掀起了高送转投资浪潮,并带动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概念股的炒作风暴。进入4月低迷的市场,高送转概念股一直呈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相关炒作也一直不温不火,大部分高送转概念股呈现回落调整走势。四月末以来,随着市场对次新股的炒作渐渐进入佳境,尤其是在上市新股名家汇的炒作示范作用下,次新股尤其是含权次新股成为主力游资的新宠,赛摩电气凭借其“小盘次新+10送20股”的双概念,除权后连续4连涨停板创历史新高,凸显小盘高成长概念股风采,打造成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的新龙头,将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炒作带进新巅峰。回顾本周市场,以赛摩电气、盛宏科技、电光科技、天华超净、海联讯、浩丰科技、科迪生物为代表的填权概念股,以濮阳惠成、华自科技、天赐材料、银宝山新、蓝海华腾为代表的小盘次新含权概念股,以辉丰股份、棕榈园林、千方科技、石基信息、久其软件为代表的含权老股概念股成为市场最大的主流热点。展望后市,笔者认为随着高送转概念股的火爆,尤其是次新高送转概念股的疯狂,其炒作风险渐渐来临,高送转炒作周期也将进入尾声(最迟5月20日前后),故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OLED产业链新蓝海牛刀小试。OLED产业链的投资逻辑:第一,OLED产业链迎来新巨头。苹果宣布将在2017年更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时计划将这种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第二,三星或已经拿到2017年iPhoneOLED屏幕的独家供应权,并有意向PC市场大量提供OLED屏幕。第三,智能穿戴、车载、航空航天、工业控制机器人、VR等产业对OLED屏是刚性需求将成OLED爆发点。第四,权威机构预测,2016年AMOLED面板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0%,到2020年有望达6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46%。第五,本周市场以中颖电子、胜宏科技、濮阳惠成、新纶科技为代表的OLED概念牛气冲天,主力机构资金中线建仓明显。综述,笔者认为OLED将引爆上游材料需求,利好国内材料制造企业,中长线看好0LED产业链投资机会,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相关标的,坚持中线逢低布局的投资策略,将OLED产业链纳入投资组合品种,享受未来OLED产业链的带来的投资果实。

展望后市投资热点,在科技创新投资主线上,建议重点关注虚拟现实、OLED概念股的投资机会。在高送转投资主线,建议投资者短线关注即将股权登记的高送转概念股。

产业链概念范文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爆发。在今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浪潮中,中国特斯拉汽车的杰出代表比亚迪、万向钱潮勇创历史新高,锂电池、充电桩、汽车配件、车载电子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万马奔腾。本周市场,以上海普天为代表的充电桩概念股龙头连续7连扳,成为继锂电王者金瑞科技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旗帜,统领以登云股份、松芝股份、东风科技、雁翎股份为代表的汽配概念股,以亿纬锂能、沧州明珠为代表的锂电池概念股,以华昌化工、同济科技、长城电工、鑫龙电器为代表的氢能源概念股,以盛路通讯为代表的车载电子概念股的涨停军团,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美的进攻路线图。

两会热点议题造就黑马集中营。在国企国资改革主题上,以新黄浦、新世界、棱光实业、上海九百、徐家汇为代表的上海国资概念股,以华帝股份、粤水电、佛塑科技、广弘控股为代表的广州国资改革概念股风生水起。在自贸区主题投资上,以渝开发、迪马股份、重庆港九、重庆路桥为代表的重庆自贸区概念股变现最为出彩。受互联网金融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驱动,以欧普钢网、物产中拓、深圳华强、上海钢联为代表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以新国都、天喻信息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概念股涨停如潮。

中石化专题会引猜想,混合所有制第一单花落谁家?两会期间改革信号渐强,先有中国石化开启混合所有制第一枪,后有中石油六大业务平台开放在即,以及金融、石油、电力、铁路、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七大领域有望引入民间资本的利好消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旋律的国资改革重头戏即将开幕,现在等待的就是中石化专题会揭开神秘的面纱了。笔者认为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投资大主线的炒作或将贯穿全年,其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将超越上海自贸区。看好的依据为:第一,混合所有制是对于我国所有制经济的大胆新突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第二,作为混合所有制的领军者,中石化的油气改革成功示范的意义重大;第三,中石化将采取资本联合、融合、参股等形式与外资、民资携手,形成双赢的格局;第四,联姻互联网领域大佬,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即使与腾讯、阿里联手也不足为奇。综上所述,笔者中线看好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概念股。

产业链概念范文4

国企的动静就是大,不发则已,一发不可收拾,中粮集团“产业链,好产品”广告近段时间铺天盖地,报纸、杂志、电视、户外、互联网也都刊发了这个系列广告,广告强调两个概念:全产业链和世博赞助商。广告一播出,就有不少的企业客户交口称赞,给笔者提出要求――“我们企业品牌要整合,就做中粮那种”,那么多的客户既然认可,笔者也不好说三道四,以下评论权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吧。

先挑一块大骨头:产业链。

专业人士对“产业链”这个词不陌生,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有多少人明白全产业链的概念?尤其是没有太多画面阐述的平面广告,这个表述就显得比较含糊和高深,缺乏故事线索和形象概念,“产业链”使得中粮自身的产品再好,普通消费者未必一下能领悟。拿行业术语去做广告主题概念,确实有点冒险,好在电视广告能做诠释,平实的画面看起来更可信,虽然创意不新奇,但内容更真实。

毫无疑问,中粮拥有诸多响当当的子品牌,而这恰恰折射出中粮“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影子。中粮内部对产业链的解释,就是从原料到终端的食品安全控制。在这种模式下,中粮以消费者和客户为导向,涵盖从田间到餐桌,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与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践行对食品安全的承诺。

看来,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中粮突然有了顿悟,也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近来,收购五谷道场、入股蒙牛、推出饮料品牌悦活,建立天津粮油基地……一系列动作都在说明,中粮正在凭借纵向打通、横向协同的整体优势,控制“从田间到餐桌”的各关键环节和终端出口,统领农业、食品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或其他企业,同时通过收购兼并推动行业整合,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成为农业与食品行业生产力最有效的组织者。

全产业链的基础在于源头,事实证明,对于食品而言,掌握了源头也就掌握了成功的基础,也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有那么大的资本和实力去控制源头。中粮的源头策略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在于能获得消费者信赖,难就难在如何控制整个过程,整个过程的控制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本,这自然就需要增加产品的成本,这对于销售也是挑战。

再挑一个小骨头:品牌经营模式。

中粮的这种品牌经营模式近几年算是卓有成效,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消费者更接受具备强大母品牌的企业,但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日常品质的控制是一个难题,中粮不断强化伞品牌价值,但操作中伞品牌跟各子品牌离得太近,关系太密切,好处在于相互之间不断提供价值支持,劣势在于一旦某一个子品牌出现了问题,不但对伞品牌中粮有损害,同时也会造成子品牌之间的伤害。

近几年来,中粮集团在大力实施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同时,有效实施科学的品牌管理,通过品牌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形成具有协同效益的价值链体系,众多品牌协同促建中粮集团强势企业品牌。中粮这两个字是一个品牌伞,下面有代表不同产业、不同品种的产品。中粮力图带给大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公司相对来讲是有规模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可信赖的,有一定的创新,对客户比较关心的公司。

产业链概念范文5

关键词:产业链分工 作用与影响 宝洁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以其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大大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生产体制,其中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最引人关注的,跨国公司把同一产品不同环节的生产,放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也在不断调整,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自身研发能力,抓住了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与此同时,他们将产品制造等产业链的下游环节转移,诺基亚、IBM等企业的战略转型就是具体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地嵌入到全球的产业链分工中,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为世界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角度着手,首先阐述了产业链分工的理论涵义,再具体说明了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现状,最后通过宝洁公司的产品生产为例,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

一、 产业链分工理论

产业链(Industry Chain)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国外,国外的研究者一般把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等都等同于产业链,表述方式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具体含义还是基本相同的:“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研发—产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营销—售后服务的完成”,产业的上下游之间基本上要按照这样一个流程,完整的贯彻这个过程,产业链就是指在这个完成过程中,由于经济技术的联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借鉴研究文献和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对产业链的概念理解:产业链是一个链网状的中间性系统,这个系统的目标是服务顾客,主体是企业,它的基础是分工协作,产业联系是这个系统的纽带,价值增值正是该系统的导向,系统的目标、主体、基础、纽带、导向之间有着特有的逻辑联系。这个概念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含义。

产业链的核心是贯穿整个产业的价值链系统,本质是特定的逻辑联系。那么产业链就是企业以价值链系统为基础,通过特定的逻辑联系形成的组织。

产业链的直接体现是各个企业,这些企业就是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各节点分工协作,通过要素的流通,使得整个产业链运作。

在产业链系统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研发、储存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这些环节可能会跨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产业,或者跨越多个行业。

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现状

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加快了发展步伐,将全球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大大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也正式开始了中国加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个时期,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形式是加工贸易。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中国更好地融入了国际分工,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也更加完善,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愈发强大。

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两个角度,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拥有的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这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

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且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也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中国目前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断完善,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供了基石。

2、劳动力资源丰富

中国最初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形式是加工贸易,属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恰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正如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比较优势。

(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面临的困难

虽然中国目前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参与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1、劳动力资源面临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虽然在劳动力成本上存在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低成本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劣势。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劳动力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也是中国只能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加工环节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这也削弱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2、结构的不合理

在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只能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加工环节,而在研发、营销等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处于劣势,在短期内,这种结构可能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拖慢中国发展的步伐。

三、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毋庸置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节以宝洁公司的产品为例,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是一家美国消费日用品生产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它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同时也拉开了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序幕,到目前为止,宝洁公司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东莞等地设有多家分公司和工厂,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本文将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

(一)对中国自身的作用与影响

1、吸纳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

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现状可知,中国目前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加工环节,“世界加工厂”的地位也就决定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国情,同时就业压力大也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宝洁在中国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7000人,这其中98%以上是中国籍员工,一家发展良好的跨国公司就可以吸纳这么多的劳动力,在华的跨国公司数量繁多,有效地缓解了中国的就业压力。

2.促进中国自身经济发展

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能够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宝洁为例,它吸纳大量中国籍员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能力,进一步拉动内需。同时中国也向宝洁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升了中国自身的水平。另外,宝洁自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向中国的各项公益事业捐款总额已经超过2亿元人民币,用于教育、卫生等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二)对国外的作用与影响

1、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生产的国际化、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做出了贡献。宝洁在华进行投资,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不仅使宝洁这个跨国公司盈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宝洁的运营战略以及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加强各国与中国的联系,共同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是世界市场的一份子,在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同时,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仅在经济方面有所合作,同时也会促进政治、宗教等其他方面的交流,这也为世界各国建设和谐世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海燕,张会清.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提升[J].经济研究,2009

[2]杨蕙罄.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

[3]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东方出版社,2008

[4]叶华光.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J].经济视角,2009

产业链概念范文6

产业互联网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级互联网,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网络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重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融资模式和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互,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工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意识到了互联网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潜力。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其思想是将生产设备联网,灵活智能地配置生产要素,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美国的通用电气(GE)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意在通过网络、传感器等技术,实现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

产业互联网涵盖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协同合作等在内的各产业链环节,对整个产业链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塑。

首先是研发重塑,即由单向度精英式引导向全互动草根式众包变革。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网络成为了企业与用户双向沟通的渠道,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将更加快速、更加准确,同时用户可以直接参与产品研发,集思广益,实现了研发的众包式变革。

其次是生产重塑,即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柔性定制生产变革。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处理生产环节产生的大量数据。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将产品与生产设备联网,通过软件控制,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流程进行动态化、智能化的配置管理,实现定制化生产。海尔推出的个性定制服务,允许用户选择材质,容量、样式、附加功能等多个项目,并将用户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系统,实现了家电的量身打造,成为家电行业的创新性尝试。

再次是销售重塑,即由简单的线下推进向融合式全渠道营销转变。互联网的介入,加速了信息的交流与推广,削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加强了市场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通过线上的交流带动线下的互动,多渠道协同发展将给企业的销售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