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1

内容摘要:理论与实践表明除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综合考虑影响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在4变量的VAR模型中检验了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其政策含义在于: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比较敏感的水平,为配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赤字财政政策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财税政策应更多向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民生倾斜。

关键词: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VAR模型

Sargent和Wallace(1981)指出持久的赤字财政迟早会引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我国财政收支自1978年以来,除在1978、1981和2007年稍有盈余外,一直处于赤字状态。 一般人们认为,赤字财政在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央行被迫货币化赤字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当赤字财政可持续时,政府通常不会直接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此时通货膨胀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因而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之间不会表现显著的关联性。但是国债作为赤字财政的产物,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也是活跃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即使财政赤字没有货币化,国债依然可以通过货币供给来影响通货膨胀,因此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两者的联系随赤字财政的可持续与否表现出相对的强弱。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在财政出现赤字时,可通过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这会直接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政府赤字必须从社会融资渠道弥补,央行不得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透支和借款,且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和包销政府债券,从而切断了央行与财政之间的直接融资渠道。但是赤字通过国债融资的方式来弥补,也会间接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货膨胀通常被认为是滞后的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利率等变量的函数。因此本文构造的VAR模型包括了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以此分析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

经验检验

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DEFt表示财政赤字占GDP比重,Pt表示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Mt表示名义货币供应量(M0)增长率,GDPt表示经济增长率。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时间序列一般都是不稳定的,所以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一定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对以上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构建VAR模型来进行分析。

(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表2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货币供给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给的增长和经济增长过快引起的,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的财政赤字不是货币供给量的Granger原因,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率之间也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的财政赤字还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同时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较弱,说明财政赤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而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改善。

(三)脉冲反应曲线

图1和图2分别是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对各冲击变量的脉冲反应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对各冲击变量的响应程度。图1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部分为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根据图1,在受到财政赤字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通货膨胀率立即缓慢下降,滞后6期下降值达到最大后开始回升,8期之后逐渐回复到稳态。这意味着,当经济受到财政赤字冲击后,将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带来负向的影响,我国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当受到经济增长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通货膨胀率立即上升,3期达到最大值约为3%后开始下降,5期即回复到稳态围绕零值上下小幅振荡。当受到货币供应量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通货膨胀率在第2期即上升约1%,随后缓慢衰减,但是在长达10期的时间里依然没有回复到稳态。以上结论说明,在我国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中短期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长期的,财政赤字反而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负向的修正作用。

图2是财政赤字对各变量冲击的脉冲反应曲线,从图2中可看出,当受到通货膨胀正向的一个单位的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在第1期就立即上升但幅度很小约为0.1%,第2期即回复稳态,5期后还有小幅下降后再次回复稳态,说明通货膨胀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很小。在受到经济增长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会作出负向的反应,在第3期下降幅度达到最大但不到0.3%,5期左右转为小幅振荡逐渐回复稳态,这说明经济增长对改善财政状况还是有一定作用。在受到货币供应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也会立即下降,第2期下降幅度达到最大后缓慢回到稳态,这同样说明,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可以改善财政状况。

(四)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Sims(1977)提出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体现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表3是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通过方差分解可以考察通货膨胀率的方差被各变量所解释的情况。

根据表3,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中,大约有0%-9.68%的波动可以由财政赤字的波动解释,大约有0%-11.63%的波动可以由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波动解释,大约有0%-31.73%的波动可以由经济增长的波动解释。此外,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中由其自身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惯性的(inertial)通货膨胀。整体来看,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大于财政赤字率,反映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尽管解释力度小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但财政赤字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不能忽略财政赤字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结论

第一,在我国,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主要还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与国内大部分的经验文献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本文运用VAR模型的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中短期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长期的,财政赤字反而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负向的修正作用。预测误差分解的结果则表明,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波动的解释可达到9.68%,尽管解释力度小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但说明财政赤字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不能完全忽略财政赤字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二,理论表明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该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证实。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我国财政收支处于可持续的状态,未出现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二是与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有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财政赤字是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过程而发生的,虽然财政赤字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效应,但仍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速度,因此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而且由于我国利率并没有市场化,财政赤字也没有通过利率间接引起通货膨胀。三是统计数据的原因。因为转轨国家往往通过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来转移财政支出压力,我国的真实赤字应该包括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而我国的财政赤字的统计数据仅仅指财政收支的差额。根据胡锋(2010)的研究,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都在3%之内,但如果加上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赤字应该是围绕15%波动,所以统计数据公布的财政赤字并不是国家真实赤字状况的反应,这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

第三,控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准确把握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考察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财政收支是否保持着长期稳定关系仍是制定赤字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当然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比较敏感的水平,为配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赤字财政政策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财税政策应更多向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民生倾斜。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2

Abstract: There are two reason to explain the paradox of inflation and RMB's appreciation. The reason why inflation can not substitute RMB's appreciation is the durative and stability of the expectation of RMB's appreciation. The reasons why RMB's appreciation can not substitute inflation are the invalidation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structural infl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reasons caused inflation.

关键词: 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传导机制

Key words: inflation;RMB's appreciation;transmiss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6-01

0引言

近期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再创新高,10月份通货膨胀程度升至25个月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呈现出升值趋势。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现象与经济学理论相违背,即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本文在分析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解释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

1.1 汇率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主要表现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和基础货币供应量两个面。①对于进口商品,若本币汇率上升,则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如果进口品需求弹性小,且占GDP比重大或没有替代品,进口成本的下降将会带动国内总体消费物价水平下降,这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该机制同样适用于出口商品,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未能出口的外贸商品充斥于国内市场,导致本国商品的供大于求,物价水平下跌。②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外贸顺差减小,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如果之前流动性过剩,本币升值有利于减轻这种状况,缓解通胀压力。本币汇率下降时情况相反。总之,当本币升值时,由于既可能降低进口品价格,又可能减少贸易顺差从而降低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这样就可能缓解通胀压力。

1.2 通货膨胀对汇率传导机制通货膨胀对汇率的传导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通过经常项目变动,通货膨胀往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口商品生产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降,打击出口的同时刺激了进口,如果导致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将使本币的汇率下跌;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会让该国的央行制定严厉的货币政策,一般表现为实行较高的利率,在国际资本可自由流动的环境下,若本国利率之高超过了国外利率和转移资本所需的成本则会吸引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币需求增加,汇率上升。以上两个因素存在相互抵消的作用,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要看资本流动和贸易差额间的关系,若资本流入大于贸易逆差,则货币依然可以稳定升值。[1]

2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

自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来,人民币汇率在这近6个月以来,除在小范围内出现小幅下跌之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在6月19日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在6.828上下波动,11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升至6.6239,涨幅达到2.99%。与此同时,通过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在6月以来的几个月也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根据上面对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的分析,考虑到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的进入助推物价进一步上涨受到限制,那么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基本逻辑应该是:二者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2]为什么我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并存的情形呢?

3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原因分析

3.1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未出现贬值的原因能够解释通货膨胀未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通胀差、贸易顺差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几年国际资本市场通过美国政府等种种渠道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升值,政府为了维护GDP增长与对外贸易的稳定,采用了有节奏地缓慢升值的策略,从而使得人民币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

3.2 人民币升值未使国内物价下降的原因首先,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受阻。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有效是以本币汇率上升造成出口减少,外贸顺差减小为前提的,而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贸易顺差不减反增,使现时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存在阻滞。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所以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3]其次,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国内。目前来看,中国本轮通胀是信贷过度投放造成的,而且更多的是蔬菜等非贸易品价格出现大幅蹿升,我国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4.4%,通胀率升至25个月的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10.1%,是通胀率上升的主要推手,而输入型通胀的特征不明显。[4]最后,汇率只是影响物价的一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决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决定的。

4结语

食品及各项公用事业费的价格上涨过去曾多次引发公众不满,进而影响社会安定,通货膨胀在我国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此外,公众对人民币升值的认可度相应提高,但是,不愿升值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于是出现了两种政策主张:用较多通货膨胀换取较少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采取比较容忍态度。在当前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并存的情形下,正常的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双向传导机制受阻,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这两种主张孰优孰劣,都难以达到其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司小娟,吕佩娟.解读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现象[J].消费导刊,2008(8):75~76.

[2]崔宇.人民币升值能抑制中国通胀吗?[EB/OL]./gb/20101203/CWS180504.asp.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3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 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定性。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其理论依据是价格上涨后的国际大宗商品通过商品的进口输入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有两个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入渠道。国际上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国际通货膨胀结构论和国际通货膨胀货币论。

在国际贸易渠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1、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的进口价格上升, 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也随之上升, 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时, 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国外出现通货膨胀,造成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对国外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种需求也会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 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从而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流入角度下,我国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 外国资本的过多输入和过多的国内投机活动,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直接造成我国货币量的大幅增加, 货币的供给增加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 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而我国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必须买进外汇, 抛出人民币, 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质疑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写到。货币数量论使得我们同意,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所以,从货币主义角度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个假说。

首先,从理论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升高,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引起了成本推动型型通货膨胀。但是根据理论,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虽然进口量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国的生产总量,依然达不到这个前提假设。因此,即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也不可能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基于成本因素螺旋性上涨而形成的。而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是不变的,不存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控制通货膨胀,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我国而言,如果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能够成立,那么完全不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只需通过财政性补贴政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价格管理,就能避免偶然的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然而,自2010年以来,管理层没有采用财政性政策,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再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国际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波动的,有涨有跌,因此它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持续因素。衡量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消费价格指数,是个拉氏指数,即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因此,国际商品偶然的价格变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使我国部分产品价格升高,通过一篮子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也不会引起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幅升高。以国际油价为例,浙江大学巫金、章华在《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来自何方》一文中,从美元本位制这一货币体系出发,研究其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率、美元名义汇率、国际油价和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元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利率都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了影响。汇率和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货膨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个月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际平均原油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回归方程:Y=B+B1X1+B2X2+B3X3+E

因变量Y: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变量X1: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X2:滞后一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3:滞后两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B为常数项,B1、B2、B3分别是X1、X2、X3的系数,E为误差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B1、B2、B3的T值都不大,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都不大。而且该回归模型的F值只有0.771,数值太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证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不是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不成立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苏明政, 张庆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2]崔丹,崔正强.开放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从资本流入角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4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而造成的物价持续明显地上涨经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它经常会导致相关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紊乱,相关机构也会出台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以规避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一直在低位运行,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甚至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然而,自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物价上涨、通胀高企的局面,相关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日益高涨,使人们越来越不堪重负。

2012年1月7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2011年全年GPI高于市场预期的5.2%,创下历史最高点。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的主要原因,以M2为例,在2010年以后都保持在70亿以上。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策略,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计划。为了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我国货币信贷投放量也急剧增加。而信贷规模过大,会导致盲目投资和低资金利用效率现象的出现,这就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从而出现市场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接连出现民工荒事件,加之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而工资成本的增加最终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工资成本的增加会推动物价的上升。

(三)美国政府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使得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元是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主要计算货币,这就引起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而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赖度过高,国际价格高涨必然会导致我国相关商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导致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

(四)大量热钱的涌入,加大通胀风险

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且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落后、损坏的情况,很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境内特别是部分农作物的主产区遭受了极端恶劣天气,比如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11年以来,旱灾、暴雨等也频频出现在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区,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之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造成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使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在在GPI统计权重中,粮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GPI的上涨。

三、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经济体最常用到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数量、存款准备金率等的调整,以达到改变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通胀高启的局面,应保证货币的合理供应,从源头上控制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发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的购买力,通过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进而减轻货币通胀的压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率,公开发行国债等手段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十二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货币的流动性。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在我国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当中,目前主要是投资导致总需求过大,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比重过大,成为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面对由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压缩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针对目前投资过热的现状,政府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扩大民生类支出,减少投资类支出。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对一些过热的行业要在财政政策上加以限制,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多的缺陷,面对近期的通货膨胀,更显出诸多不足,因此应尽快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升值不仅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凸显的情况下,促进人民币以渐进方式升值,不仅可以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促进企业转型,也可以降低进口成本,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应充足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定性条件。首先,政府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需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应鼓励技术密集型以及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注重以技术的进步来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2]杨枝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05).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5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4-02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相关性;国际收支;货膨胀率;多元回归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然而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一再显现。币值的高估将有损于投资;若币值低估将有损于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各个因素的相关性有较深的认识,无疑对汇率水平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拟结合实证研究对此加以阐述。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汇率

汇率可简单地理解为外汇的价格,即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也就是说汇率就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它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自上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以及世界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不一,有些国家的货币出现持续贬值,有些国家则大幅增值。最典型的是美元的贬值,日元汇率的走高。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则相对削弱。经济实力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但整体缓步上扬,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而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相关性。

我国GDP的水平逐年增加,表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则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的缓步上扬。此外,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相应提高,这也使人民币在长期内保持坚挺。

(二)人民币流通状况与人民币汇率

衡量人民币流通状况的主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往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抑制了出口,刺激了进口,若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将使本币汇率下跌。但通货膨胀的影响往往具有时滞性。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一个取决于两国相对价格的名义变量。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本币购买力下降,即本币贬值,则汇率就下跌;反之,汇率上升。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公式表示为:S=p/p*(2.2.1)

S为汇率,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如现在的汇率为1:7.8,则S=7.8),即直接标价法。P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综合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之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除以外国的物价指数。如果用p$和p表示美国和中国t0到t1期的通货膨胀率,S0和S1表示t0和t1期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S1-S0)/S0=(л-$$)/(1+$$)(2.2.2)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从长远来看,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呈现类似的通货膨胀率。以下采用1996年至2005年的中美居民价格指数,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分别以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为基期计算出相应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币名义汇率长期内高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汇率,这与1998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随着年份与基期的差距越大,所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偏离越大。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汇率,基期的选择比较重要。如果选择以基期较接近的年份,得出的汇率与名义汇率是比较接近的,说明汇率的变化跟物价指数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

第三,1999年以后我国是处于轻微的通货膨胀,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连续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汇率应该持续走低。但是我国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却持续升高。这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人民币汇率时没有很好地联系国内通货膨胀的水平,没有很好地联系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的变化。但是,通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修改,相信在长期内人民银行所制定的汇率是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利率差异与人民币汇率

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周边的国家,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使本币需求上升,可能会导致本币汇率上扬。利率平价理论的提出者凯恩斯认为:汇率变动与两国相对利差有关,投资者根据两国利差大小以及对未来汇率的预期进行投资选择,以期获取收益或避免风险。利率平价表达式为:

(F-S)/S=i-i*(2.3.1)

S是将本币换成外币的汇率,F是将外币换成本币的汇率。i是本国利率,i*是外国利率。

(2.3.1)式反映了汇率与两国利差的相互关系:当本国利率相对外国利率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汇率下跌;反之,汇率上升,即F与i-i*成正比。通过对表6中F和利差进行一元线形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45064。分析的结果显示F与i-i*成反比,即我国的汇率变动与中美之间的利差正相关。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水平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但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五年来,对外资银行的逐渐开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也将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汇率水平就可以较好地反映利差的变动。

(四)国际收支与人民币汇率

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引起外汇需求增加而可能导致外汇汇率上升和本币汇率下降。顺差意味着对外债权增加,本币需求增加,可能促使本币汇率上升。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顺差,支撑了人民币汇率走高。

(五)人民银行的干预与人民币汇率

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至今,我国汇率虽双向波动,但缓步上扬。1994年人民币并轨时,汇率为:1:8.7。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币没有贬值,仍然保持稳定,1美元兑换8.275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人民银行的汇率制度和人民银行对汇率的干预只能在短期内对汇率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实现人民币全面的自由兑换并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进程中,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具有关键意义。

三、人民币汇率与各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确定

在前面各点中,分别分析了GDP、通货膨胀率、中美利差、国际收支和人民银行的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此我们构建了以下的模型:

Y=X1+X2+X3+X4+U(3.1.1)

Y表示人民币的名义汇率,X1、X2、X3和X4分别表示我国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中美利差和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率。由于政策的影响是难以定量分析的,所以采用U表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的因素。

(二)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了1996年至2005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对3.1.1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3.2.1式:

Y=8.259474+0.1836X1-0.30832X2-0.0975X3-0.02024X4(3.2.1)

可以看出:

(1)GDP增长率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关系:两者反相关,即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币汇率反而下跌。这点是不符合汇率的正确的发展规律的。这主要原因是我国汇率制度不健全,导致汇率的水平不能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名义汇率正相关。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货币应当贬值。但我国却相反。通货膨胀率每增加1%,汇率却提高0.30832%。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值低估,汇率升高的压力大于通货膨胀增加的压力。

(3)利差和汇率的关系跟前面的分析结果比较接近,只是相关系数上的差异,这主要原因是多元回归分析跟一元回归分析在自变量的数量不同。

(4)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率与人民币汇率成正比,即顺差每增加1%,人民币汇率就提高0.02024%。我国十年来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国际压力的影响下,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下,人民币的持续走高是必然的趋势。

四、结论

通过构造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GDP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与人民币汇率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利差和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率影响较弱。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差和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将会增强。本文深化了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的认识,希望为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纯威.人民币名义汇率超稳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7-149

2.章和杰.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中权重的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1-50

3.任兆章,宁忠忠.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3(12)

4.刘向华.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0(1)

5.杨帆对人民币汇率的几点看法[J].中国统计,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