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价值链分析 制造业 战略成本管理 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34-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价值链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价值链当中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的,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能够做到有效的战略成本控制。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寻找到供应链上下游的最低成本获取途径,通过对自身价值链的分析,能够在降低总成本支出费用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在不断地学习当中获取进步。
一是行业价值链分析。制造业的价值链处于整个原材料生产经营单位的下游环节,而相对于用户单位而言则处于上游部分。从上游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和能量,是整个产品生产总价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在对战略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原材料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和方式。
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制造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产品的成本和价值量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后,采取一系列优化和协调的措施来改善成本消耗的方法。制造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认产品在价值链当中每一个单独生产货架的价值量,并将其分摊到每一个单元的成本消耗当中,其次确定这些单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支出对于客户满意度的贡献率,最后寻找到企业内部各个单元价值链之间的关系,评估单元价值链之间的协调性,并制定相对应的改革计划和策略。
三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当前看,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相互竞争和合作的环境机制。然而,与成熟的国际制造业市场相比较起来,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来分析,可以有效帮助寻找到我国与欧美强国在制造业上面的差距,比如说生产能源的消耗过大,自动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在产品成本构成和生产技术方面进行有效的革新,从战略的角度加大对产品的成本控制力度,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二)战略成本管理
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c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企业必须强化战略意识,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二、我国制造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如今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完全处于市场机制之中,这就会为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树立正确的战略目标,控制成本从而达到强化竞争力的目的。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成本观念相对落后,成本考核指标也没有得到革新,基本运用传统的产品成本额降低手段来控制成本,为了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企业不得不压缩成本采用质量不高的原材料进行生产,降低了产品成品率以及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企业品牌价值降低,价格下降。此外,我国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普遍存在缺乏全局观念的现象,其成本控制往往是阶段性,无法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不注重长远发展,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以及总体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战略成本管理无从谈起。
(二)实施主体不明确
财务人员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工作中,企业的高层管理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参与较少,一般由财务人员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必要的成本信息,财务人员不具备决策相关的权利,而管理者也只是通过财务人员的成本资料对企业运营做出决策,不参与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使得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出现财务人员不参加决策、管理层不参与成本管理的现象,造成企业成本控制独立于企业管理全局,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主体不明确。
(三)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战略成本管理法难以实施
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工序多是制造业产品生产的特点,其过程会产生较大成本,因此,做好成本管理必须切实记录好每道工序的成本数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手段依然较为落后,一部分企业甚至沿用着手工设计制图的方式,在对生产工序进行记录的环节中,也无法实现精确记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率,造成了企业成本信息失真,使得战略成本管理法难以运作。此外,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制约着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重要原因。在制造企业中,一些企业在感受到落后的管理手段为企业成本控制带来的弊端之后,花费大量资金引人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信息系统与旧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不兼容的现象,信息系统难以真正实现其功能。
三、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制造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策略
(一)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一是审查企业各项成本管理策略。首先,对成本管理策略进行分类。按照是否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可以把成本策略分为三类:增强型策略;一般型策略;削弱型策略。即对耗费成本所创造的价值按照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类。企业对其正在实施或计划将要执行的每项成本管理策略进行一遍快速审查,并确定有多少策略能够实际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必将会给企业带来好处。假如企业通过审查发现不存在增强竞争地位成本管理的策略的话,那么就是该对其成本管理程序进行重新考虑的时候了。
二是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首先,合理分配采成本。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格和相关采购费用。买价可以直接按照产品计入,涉及分配的是无法直接划入产品中的采购费用。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要考虑更多的成本因素并且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对采购费用进行分配,要求采购人员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在具体实施时,应该采用作业原则把采购费用分配到产品中去,而不是按照比例进行分配,这样会使产品的成本更加准确。其次,分配客户服务成本。传统成本体系中客户服务成本作为期间费用被直接计入利润表。此时,似乎这些成本与客户没有直接联系。当企业的客户服务成本很少时,采用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有很大的问题,然而如果企业的客户服务成本很大,这种方法是无法确定顾客为企业创造的真正利润,而且会削弱企业的战略地位。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维护那些为企业带来高利润的客户。第一,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分类,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二,一旦面临丧失这些客户的风险,可以通过适当的降低售价来保留他们;第三,寻找出新的服务途径,才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进行纵向产业链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找到相对于企业、供应商、顾客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更好的成本管理方案,实现产业链上成本最大化节约。要进行产业链上的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信息沟通,提高双方交易效率。第二,整合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当企业没有拥有产业链上关键价值增值环节时,可以通过资本投资进行前后纵向扩张,实施纵向一体化来达到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目的。与企业其他重要战略的实施一样,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确定需要反复权衡,并作出“收益―潜在成本”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不仅要依赖其所产生的财务成果,还要分析该战略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深层次的影响。纵向一体化的收益成本分别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中收益包括:成本节约、防御型市场力、进攻性市场力、管理优化;潜在成本包括:成本增加、弹性丧失、维持均衡、管理劣势四方面。
(三)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对横向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要找到本企业与竞争者在产品功能、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明确竞争者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和在价值创造上的独特能力和资源,再对自己成本和产品方面的优劣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潜在发展优势,最终确定适当的战略保持现有的优势,培养潜在优势。
企业横向规模扩张也是企业增强实力,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有效快捷的渠道。横向规模扩张模式有两种:其一,是通过自身发展实现;其二,是通过兼并吸收同类型的企业实现。早期企业在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时,多采用利用本企业长期积累资金不断扩大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上的投资来实现,这种类型的扩张风险较低,但速度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资金筹集渠道的增加以及信息流动的便捷,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来达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而且,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控制,不需要购买其全部股份或资产,只需要拥有其50%以上有时拥有20%的股权就可以取得相对控股地位,从这一点来讲,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比靠自身发展更加经济。
成功的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免费使用被并购企业多于现金的机会,以及实现税收上的好处。假如一个企业有纳税亏损结转不能利用,那么它与一个盈利企业的合并会使双方都有利可图。但是企业并购也要承担负担高额成本的风险,比如,收购企业可能需要承担被收购企业的负债,以及对被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产配置等全方面进行整合,此过程要花费大量的协调成本。
参考文献:
[1] 牟瑞渊.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
[2] 王娟.制造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案研究[J].财会通讯,2012(29):124-125
[3] 刘志祥,杨松.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3(03):54-55.
[4] 邓灏.战略成本管理在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14(06):55-56.
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到2000年时世界上共有144个国家种植马铃薯,而从马铃薯的消费状况来看,也是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之一。马铃薯的种植和消费都比较多的原因是其用途广泛、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并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种植较其他作物来讲更加简单。而对于马铃薯产业及产业价值链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于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分析从而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次,广泛研究马铃薯产业价值链还可以扶植一部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马铃薯产业,使其发展成为当地优势、主导性产业,对地方发展和减少地区发展差距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来讲,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确立农户们在整个价值链条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建议来增加其收入、优化价值分配方案、减少收入差距,以达到富国强农的目标。
由于以上特点,学术界对马铃薯产业及其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较多,但鲜有文献综述类的文章。因此,本文力图对马铃薯产业及其价值链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希望为研究马铃薯产业及其价值链的学者提供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般性问题的研究
1.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
罗万纯(2005)研究了中国薯类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指出中国是生产和消费马铃薯的大国,但在马铃薯的出口上却没有显性的比较优势,而出口量少的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薯类加工业比较落后,且薯类品种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陈华宁(2008)从生产、消费、加工、贸易多个角度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评测了未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孙东升(2009)在中国马铃薯加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制约因素及趋势,得出虽然我国近几年在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上依然有一些诸如马铃薯产业科研相对滞后、生产水平低、加工专用品种少和科技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发展趋势的结论。杨海鹰、云庭(2010)在分析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与市场发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设规模化、工厂化的原种生产体系,建立规模化、机械化的良种良法配套的种薯繁育基地,以提高种薯的繁育能力;建立种薯市场的准入制度,规范种薯销售市场等种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路和建议。
2.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因素的分析
李勤志、马文杰、冯中朝(2008)利用1998-2005年这8年我国8个主要大中城市马铃薯产量及其相关生产要素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固定样本数据模型,分析了此8年间影响我国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因素。杨勇、白永平(2008)利用2003—2005年全国20多个省(区)的数据,以产量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区)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从而得出了我国马铃薯在单产、规模、集中度、综合反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李勤志,冯中朝,李然(2009)采用DEA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我国马铃薯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3.我国的马铃薯产业与先进国家的对比分析
李崇光,章胜勇(2008)从马铃薯生产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马铃薯产业,认为从马铃薯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中国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造成这一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马铃薯的商品化程度和加工比例都严重偏低。谢开云等(2008)比较了我国和一些先进国家马铃薯产业中的种薯质量、生产的投入、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专用品种的应用等,得出我国马铃薯在生产上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王伶(2009)以世界马铃薯生产、贸易的历史及现状为背景,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国际市场价格四项指标测算和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4.马铃薯产业趋势分析
刘洋,罗其友(2010)运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从全国和主要城市这两个层面上测算了1998—2008年间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构成变化。
5.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分析
吴承金(2009)对中国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我国马铃薯产业在种植规模、经济效益、营养消费、粮食安全、食品加工和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李勤志,冯中朝(2009)采用区域优势分析方法对各区域、各省马铃薯生产的地区优势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马铃薯生产最具优势的省份集中在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而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在马铃薯生产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实践方面欠佳。
(二)对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研究
1.我国马铃薯产业链的分析
王凯,严加勇(2004)在中国农 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中从农业产业链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并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形成动因、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提出建设农业产业链的基本原则、前提条件以及组织形式的发展形势。彭会萍(2008)分析了目前甘肃定西的马铃薯产业链物流体系,指出了一些存在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几种整合产业链的思路。
2.我国马铃薯加工业价值链分析
秦建军,马骥(2009)通过对马铃薯加工业价值链的分析,从供应链利益分配的角度衡量了农户在利润分配中的地位,得出在部分西部贫困农民的家庭收入中马铃薯种植收入占有很高比重,而在马铃薯加工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部分,农民所得份额较低的结论。秦燕,姚永鹏 (2010)以甘肃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为例,从企业纵向价值链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在定西市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的纵向价值链条上的伙伴关系不稳定、在应增值的原料采购环节上未能实现增值和价值链前向整合空间较大等特点。并提出增强与上游环节合作的稳定性,进行纵向价值链前向整合和吸引外部投资以延长企业价值链等改进定西市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的纵向价值链的相应措施。吕萍,牛旭斐,蒲明芳(2011)以甘肃定西为例,根据调研所获的第一手资料,对以马铃薯开发加工为核心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并探寻马铃薯产业开发价值链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延伸、优化定西马铃薯价值链的应对措施,使其能够带动甘肃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价值链管理理论
价值链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1992)扩大了价值链的范围,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杰弗里·F·雷鲍特和约翰·J·斯维奥克拉于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1998)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对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为其应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价值链应用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战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确定企业利润增长区等方面。
2..价值链理论分析方法
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咨询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国外学者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如安德鲁·希金斯等(2007)总结了糖业价值链研究的现状并分析了其研究前景,罗伯特·格温(2008)研究了价值链如何影响智利葡萄酒生产部门。
(二)对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研究
国外在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方面,有其一定的规模,然而对马铃薯的研究则多为生物领域方面,而对产业价值链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少,这可能和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发育较为完善,价值分配问题不突出有关。
四、总结
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3
Abstract: Strategic value chain analysis is the key of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Facing sharp market competition and great pressures of the cost declining, oil companies urgently need to proceed for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and implement value chain analysis based o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cost management of oil enterprises, they have built quantitative models and carried out the relevant study of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strategic value chain analysis, in which there is optimizing space between each value activities, will contribute to decrease the total cost and hav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成本管理;竞争优势
Key words: oil enterprises;strategic value chain;cost management;competitive 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31-03
0引言
随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战略性的重组改制,油田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乃至转折性变化,同时,国际能源需求逐年增加,石油产品价格不断攀升,油田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管理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要求,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性成本分析工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融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和价值管理于一体,包括行业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增值的过程,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1]。
基于以上对战略价值链分析理论的认识,本文将油田企业界定为油气开采企业,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油田企业价值生成的过程及每一作业环节成本的投入,通过对价值增值关键环节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来取得成本优势,以实现油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1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构成现状及其分析
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可以划分为行业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具体分析如下。
1.1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长期以来,油田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大多按地域分割,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较差。老油田相继进入后期开发和利用阶段,随着资源枯竭,企业也会随之衰弱,因此,油田企业应该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延长产业链,建立跨企业联盟,整合资源,缩短产业链条上各环节间的距离,通过对油田企业开展行业价值链分析,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是指从油气地质勘探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行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企业所处的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确定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劣势。
油田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处在一个价值系统中,这个价值系统具体包括勘探、钻井、集输销售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作业环节;油田企业虽然处于油气开采环节,但参与竞争要依靠其油气生产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前的勘探、开发成本和生产后的炼化、销售成本。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油田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技术工程性,勘探、钻井等价值环节由相应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完成,但是,技术上的联系、经济上的交易,使得这些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发生的成本,创造的中间价值,又都沿价值链转移到最终油气产品中。因此,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某个价值环节上,更重要的是在其各个价值环节整合上产生的系统优势。
1.2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目前,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过于狭小,往往将研究重点放在油气生产环节,忽视了企业内部各种活动之间存在内部联系,且共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只注重对生产过程中作业成本的管理,很少对生产前开发成本、供应成本和生产后营销成本进行控制,且仅关注有形成本动因,而忽视了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无形成本动因,造成了企业成本管理的低效,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讲,有必要对油田企业开展内部价值链分析。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油田企业为创造产品价值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作业活动,包括企业价值链与各业务单元价值链。
油田企业的油气开采过程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作、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成本消耗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2]。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特点,按照油气开采的工艺流程,将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3]。基本作业包括注水、提液、油气处理和井下作业;辅助作业包括油田物资采购、采油技术开发、相关配套运输以及其他辅助生产等价值活动。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如图2所示。
2战略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影响
与传统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不同,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驱动因素,与企业战略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4]。战略成本动因突破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站在整体、长远、宏观、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成本的发生。
本文将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特点,分别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2.1 结构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结构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之前,其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构成了以后生产产品的约束成本。
油田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一般包括石油行业发展形势、油气开采地理环境、油藏自然条件、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科技进步、油气开发阶段及国家财政政策。所有这些结构性成本动因都会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产生影响。譬如:油气开采的地理环境、油藏自然条件会影响到油田开发的难易程度,加大油气勘探、钻井等过程中的作业量以及这些作业所消耗的资源。
2.2 执行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有关的成本动因,即影响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性态的驱动因素。
油田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一般包括资产管理、价值环节整合、投资方式抉择、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投资成本一体化、HSE管理体系以及全员参与管理。一旦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为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指明方向,成本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执行性成本动因上。譬如:加强对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降低单位油气当量产品所负担的折旧和其他固定费用,实现企业规模经济。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与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是紧密相关的。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划分以战略成本动因为基础,战略成本动因以战略价值链上各价值活动为载体。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受制于多个成本动因的影响,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价值量与成本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实现对成本动因的有效控制。
3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单纯的定性分析只能揭示战略价值链各价值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但不能揭示各价值环节之间的优化空间[5]。本文拟建立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油气成本核算,而是要利用各价值活动的作业成本数据来分析各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寻找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
3.1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依据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示意图,考虑成本信息的可获得性,针对勘探、钻井、采油和集输销售四大价值作业环节,并通过下述矩阵形式表示:
A=aaaa
注:a表示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所消耗的第i种价值作业的数量。a表示所消耗的勘探作业量(吨可采储量/吨油);a表示所消耗的钻井作业量(米/吨油);a表示所消耗的采油作业量(吨油/吨油);a表示所消耗的集输销售作业量(吨油/吨油)。
根据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基本原理,结合油田企业的成本核算,将油气产品单位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具体定位在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折旧和其他直接支出6类资源,用j=1,2,3,…,6表示,建立矩阵如下:
Q=qqqq=qq…qqq…qqq…qqq…q P=pp┆p
注:p表示第j种资源的价格,P=pp…p表示第1-6种资源的价格。
K=kkkk=Q×P=qq…qqq…qqq…qqq…q×pp┆p
注:k表示第i种作业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勘探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钻井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采油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集输销售单位作业成本费用。
C=A×K=a a a a×kkkk=ak+ak+ak+ak=C+C+C+C
注:C表示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总成本;C、C、C、C分别表示吨油油气产品生产消耗的勘探、钻井、采油、集输销售作业成本。
利用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模型可以分析行业价值链上各作业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曲线拟合勘探与钻井、钻井与采油之间的作业成本函数,寻找成本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消除不增值作业和低效增值作业,降低增值作业成本消耗,实现企业总成本降低的目的。
3.2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同理,依据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示意图,根据成本信息的可获取性,针对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四大价值作业环节,并通过矩阵形式表示:
A=a a a a
将采油活动单位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具体定位在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和其他直接支出5种资源,用j=1,2,…,5表示,建立矩阵如下:
Q=qqqq=qq…qqq…qqq…qqq…qP=pp┆p
注:p表示第j种资源的价格。P=p p … p表示第1-5种资源的价格。
K=kkkk=Q×P=qq…qqq…qqq…qqq…q×pp┆p
注:k表示第i种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注水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提液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油气处理单位作业成本费用;k表示井下作业单位作业成本费用。
C=A×K=a a a a×kkkk=ak+ak+ak+ak=C+
C+C+C
注:C表示单位油气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C、C、C、C分别表示单位油气产品生产所消耗的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的作业成本。
同样,利用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可以内部价值链上各作业环节的关联关系,通过曲线拟合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之间的作业成本函数,寻找实现油田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最佳路径。
4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的管理应用及保障措施
战略价值链分析理论认为,企业价值链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体,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6]。本文已经对油田企业进行了战略价值链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量模型,但价值链分析的关键在于价值链的优化。
在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勘探、钻井、采油及集输销售四大价值活动中,油气集输销售基本处于地面,与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勘探是钻井的前期准备活动,对钻井活动有着重要影响,钻井的速度、质量、进度都对勘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样,钻井是采油的基础,对采油活动有重要影响,井壁平滑、垂直度与采油过程中的注水、提液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分析模型重点研究勘探与钻井、钻井与采油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其优化空间,进而分析其对油田企业综合成本的影响。
同理,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是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四大价值活动。在这四大价值活动中,油气处理与其他三大价值环节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由于油气处理基本处于地面,应重点寻找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之间的优化空间。因此,可以通过曲线拟合建立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寻找出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通过改变若干价值活动的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最终实现油田企业总成本的降低。
另外,油田企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进行管理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体制性和制度。具体保障措施如下:
4.1 树立基于战略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意识目前,油田企业尚未完全引入战略价值链成本管理新模式,仍然沿袭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企业运用战略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主要由于企业领导成本管理思路的转变比较缓慢、不够重视,员工对这种新型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不甚了解,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从而加大了其在油田企业应用推广的难度。因此,油田企业应加强全员学习力度,深刻了解实施战略价值链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转变成本管理思路,真正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思维与意识。
4.2 实现上、下游与投资、成本的一体化经营目前,油田企业仍然按照区块进行划分,且各区块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协调性较差,上下游之间联系也不够密切,往往导致油田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脱节。另外,油田企业仍然存在割裂投资与成本的现象,忽视投资与成本之间的联动性,人为将投资与成本分开,不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因此,油田企业应该从长远出发,打破油田区块分割,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打破投资成本分割,整合资金优势,实现投资成本一体化经营,这样才有助于企业战略价值链管理的实现。
4.3 建立以油藏为对象的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伴随着油田企业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逐步推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与油藏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然而,目前油田企业成本核算大多以生产组织框架为基础的,由于组织结构与地下油藏单元的交叉,在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下,无法获取油藏单元成本信息,也就无法对油藏单元进行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不利于实现不同油藏之间资金的优化与调整,对于实现企业成本效益与价值最大化目标有影响。因此,建立以油藏为对象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信息获取的需要。
此外,通过不断深化油田企业的制度变革与体制创新也能为战略价值链分析在油田企业的管理应用提供保障措施。
5结束语
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实施战略价值链分析不仅可以明确油田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在产业中的位置和范围,而且还可以进行清晰的成本定位。同时,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寻找各价值链活动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成本抉择分析,以达到企业总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的目的。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进行了管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之间确实存在着优化空间。当然,开展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的管理应用要考虑作业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等因素的影响,还要结合详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及相应的控制和改善措施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Shank John K,Govindarejin Vijay.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 new tool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3.
[2]国立华.我国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82-89.
[3]郭春林.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91-92.
[4]迈克尔•E•波特[美]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78-180.
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4
一、价值链及价值链分析的概念
价值链是指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一系列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价值活动的总和,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也包括企业外部经营活动关系,即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而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活动过程又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产品生产流转过程各环节,包括进货、生产作业、出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间价值链主要指企业在整个产业活动中所处的环节和位置,在整个行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价值链分析是指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联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发掘资源潜力,密切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是企业从事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同时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即成本管理不是针对“成本”的管理,而是从战略角度针对企业“业务”的管理;不是针对成本结果的管理,而是针对成本形成过程及成本动因的管理。下面,我们就从企业间价值链及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总结公司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分析
(一)从企业间价值链来看首先,熟悉行业市场,了解行业利润库,对企业在行业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及利润库节点分布情况有深刻认识,进而对预期利润空间有明确的把握。一方面,在投标时可以做到了然于胸,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可以对利润库节点上的利润进行准确划分,在预留利润给股东作分配后,将剩余利润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分配,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价值链中核心环节的价值创造。其次,企业间价值链分为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对于公司所在的通信建设领域来讲,我们处于中间环节,前有运营商及终端客户,后有材料供应商及施工劳务队伍。纵向价值链来看,如直接从生产厂家订货,可以缩小材料到工程需要之间的环节,将其中材料供应商的利润进入我公司利润节点中,扩大公司利润规模。横向价值链来看,通信建设市场进入壁垒高,一定时期内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局,暂时不易改变。综上,通过对企业间价值链的分析,公司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材料采购销售业务,扩大利润库节点分配量,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配利润在公司内部价值创造核心环节的比重,以达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从企业内部价值链角度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从供应商获得原料或服务到最终提供给客户产品的一系列价值运行过程,相对于行业价值链,它实际是行业价值某一链接的展开。在内部各环节中,并非所有的成本发生环节均为价值创造过程,甚至有些环节与价值创造毫不相关,因此,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尽可能减少不创造价值或少创造价值环节的运行,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对照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识别企业价值链主要活动,我公司内部价值链的基础活动包括:前期市场信息获取,投标,中标后组织生产,验收、审计;辅助活动包括:人事、计划、财务、后勤等。这一系列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市场信息获取与沟通是投标中标及生产的前提,而工程的工艺质量、进度既是验收、审计成本降低的重要因素,也是下一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因此,这两个环节是我公司内部价值增值的主要关键点。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新市场开发只有寥寥三两个人在开展工作,远远不够,如在新市场开发中增加投入,可增加公司客户源,进而提高公司市场知名度及综合竞争力。公司在工程过程管控中的质量管控环节投入不够,现场是保证市场稳定的基础,有待于通过增加质量管理成本来提升工程质量,保持有利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质量成本投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需要加大质检力度,进行各类质量比评,直接从质量本身入手抓起;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增加关键技能岗位的薪酬待遇,有竞争力的薪酬可以让员工能自发提高技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程质量。另外,在辅助活动中,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绩效管理,两项活动虽然不直接产生价值,但对企业整体的运行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业务流程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组织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系统的业务流程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不同需要的管理者,并减少信息流转过程中的损失或内耗,因此,系统的设计业务流程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流程再造也成为现代企业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焦点。我公司的业务流程虽能基本满足业务需要,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如:改进信息流程图自由流转的不良习性,防止信息错漏;增加流程的时效性,以满足分公司获取指令或资金的及时性。而改善流程管理,也是需要公司预算一定比例的资金的。预算与绩效管理,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属于基本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但良好的预算管理水平,可以对企业关键环节的资金流分配,增加价值创造。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辅相成,健全的绩效管理方案,可以激励员工,激发工作热情,从而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5
价值链是一种咨询师常用的分析工具,它是从企业到客户之间的每一个产品和服务增值环节的总和,价值链着眼于价值而非成本,将客户需求与企业结合起来,把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等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判断风险,采取相应的行动,形成竞争优势。价值链除了在战略管理中被广泛的应用外,还在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分析和定位等专业领域使用。价值链分析的三个层面;价值链分析通常在三个层面展开,与企业的战略层次是相对应的:行业层面,即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行业价值链,这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基础上确定业务战略,即在确定企业未来是扩张、维持或紧缩的基础上,分析行业的利润区分布,企业竞争优势,战略控制点,进而形成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积聚等竞争战略。
二、价值链分析的内容
(一)识别价值活动
识别价值活动要求在技术上和战略上有显著差别的多种活动相互独立。如前所述,价值活动有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可分为:1.内部后勤。2.外部后勤。3.市场营销。4.服务。
(二)确立活动类型
在每类基本和辅助活动中,都有三种不同类型。1.直接活动。2.间接活动。3.质量保证
三、价值链分析的主要特征
(一)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各种价值活动构成价值链。(二)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三)价值链的整体性和异质性。
四、价值链分析的目的
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有许多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这就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虑这些单个的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 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的几个来源:(一)价值活动本身;(二)价值链内部联系;(三)价值链的外部联系。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容易陷入种种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作铺垫。
五、价值链的应用
价值链是增值的过程,在价值链上下游环节之间实际上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交换,这种交换的目的是实现增值,客户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是从原材料到采购、再到制造、销售并包括其中的仓储运输等一系列活动价值增值的总和。因此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增值,增值的大小,企业获得增值的能力就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六、运用价值链分析法确定与成本管理有关的价值活动
(一)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
主要活动包括:1.投入性活动,如收货、储存和配置等相关活动;2.生产作业,即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的相关活动;3.产出性活动,如产成品的运输、储存、客户联系、定单处理等;4.销售活动,旨在让顾客了解和购买商品,如广告、促销、销售机构的费用等;5.服务活动,包括培训、修理、维护保养、部件更新等,旨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辅活动包括:1.采购活动,指购买用于企业价值链所有投入的活动,如购买原料、用品,购建固定资产等;2.技术开发活动,所有价值活动都涉及技术成分,如新产品研制、技术改造、商标、专利、专门技术、软件开发等;3.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发展、激励等;4.企业基础设施,既指厂房设施、机器设备等硬件,也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法律、质量管理、公共关系等大量软件。
(二)用企业价值链来归集和分摊成本
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而言,企业的价值活动即成本行为。管理者能抓住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那些目前所占比例较小,但正处于增长状态,并且最终能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却容易被忽视,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可能会克服这一点。
1.企业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包括:(1)外购经营投入成本。(2)人力资源成本。(3)资本化费用。总的原则是:外购经营投入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应分摊到它们发生的活动中去;资本化费用分摊到使用、控制它们或者对其使用影响较大的活动中去。通常采用三种分摊方法:(1)当成本与企业价值活动的因果关系可以直接认定时,可直接分摊,如生产成本;(2)虽不能认定直接关系,但可确认会产生未来收益时,可以根据资产特性分摊,如固定资产按受益期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金额等;(3)既无因果关系,又不能预计其效益,则成本在当期立即确认为费用,如利息、业务招待费、诉讼费等立即计算为当期费用。
以上成本分摊应以某一会计年度或者经营年度为时期界限,它有别于会计记帐的分摊,这种成本分摊的数据主要是供战略决策参考,故精确度要求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调整,适可而止。通过成本归集和分摊,可以发现过去未被重视的间接活动成本和质量保证活动成本之和,占总成本的比例,远远超过管理者原先的估计,而且随着现代企业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会加大,网络系统、自动化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使得非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2.控制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1)选择规模。(2)控制地理位置因素。(3)学习知识管理。(4)均衡生产作业和调节市场需求波动。(5)识别联系和恰当整合价值链内部的成本因素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七、再造价值链重构价值链能够取得重大成本优势
产业链分析方法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产业链
1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回顾
1.1 相关研究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定量测算方面。王国顺(2005)对1993-2002湖南省制造业通过用面板数据对包括3个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10个制造业行业运用了Malmquist指数法和数据包络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因素。原鹏飞(2005)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王永保(2007)对我国1992―2004年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但采用具有转移对数形式的、可采用时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研究的。
这些研究测重在定量测算方面,然后通过实证结果提出一些影响因素和改革措施,都未从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内在机理上对其技术进步是如何进行的作理论上的探讨,而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从中可发现为什么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整体水平不高,为什么会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究竟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等,这些为后续将研究的立足自主创新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1.2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技术进步常有不同的理解,但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狭义上的技术进步,有时又称为硬技术,主要指物化的技术进步,即由于生产工具、工艺流程的革新使得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产出的提高或者是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成本下降。另一类是广义上的技术进步,它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进步,而且包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制度、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等。
比较经典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solow,1957)对技术进步的看法是除掉资本、劳动的数量上的作用后的其他所有因素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
经济学上对技术进步的定义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依原来的技术进步水平)增加的作用之后,所有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
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仍然不外乎在广义上和狭义上进行了理解。如卢卡斯(Lucas,2003)则认为技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是特定人群的知识,或是特定人群的亚文化,是某种由超出了我们当前理解范围的因素决定的东西。徐英(2006)将原先笼统地归于索洛余值的技术进步分解成产业结构变动、资本空间集聚、人力资本积累和狭义的技术进步(纯技术进步)4部分内容。
本文界定的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是扣除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投入作用后其他所有能解释装备制造业生产函数变动的经济活动。
2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逻辑图
2.1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技术进步
2.1.1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是上游的原材料制造业、中游的中间件制造业(包括元器件制造、零部件制造、中间材料制造)以及下游的机芯制造和系统集成。机芯制造通常要生产出各种装备产品的主机和辅机,系统集成则是要将众多产业中游的产品加以装配、系统设计与系统成套制造。下游产业链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了各种成型装备产品的核心生产能力。
2.1.2 薄弱环节分析
装备产业链条上有3个环节。如图1所示:第一环节是原材料制造与中间件产业的联系:第二个环节是中间件产业与机芯制造的联系;第三环节是机芯制造与系统集成的联系。目前我国仅在第一个环节上相对正常,在另外两个环节是均存在着联系薄弱甚至中断的问题。
第一环节上原材料制造的技术进步对中间件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而反过来中间件产业的技术进步后,又必然需要性价比更高的原材料的支持从而带动原材料的技术进步。
第二环节上机芯制造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带动中、上游的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中、上游的产业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机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这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像我国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是原材料和元器件制造、零部件制造、中间材料制造并没有给我国的下游产业提供促进作用,而是给外国提供了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国内的机芯制造水平低下甚至无法制造,所以带动作用极其薄弱。同样,即使上、中游的技术进步使得成本降低、获得物美价廉的中间件,也无法去供给国内的机芯制造业了,于是其促进作用几乎为零。
同样第三环节也存在类似上述问题。
2.1.3 对策
只有大力发展我国下游的机芯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上的薄弱点,从而在国内构建该产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
2.2 装备制造业产品格局上的技术进步
在产业链分析之后,我们知道下游生产的各种机芯和系统集成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装备产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这些装备产品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技术进步是如何进行的。
2.2.1 装备制造业产品格局
在产业链分析之后,我们知道下游生产的各种机芯和系统集成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装备产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这些装备产品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技术进步是如何进行的。如图1所示,装备制造业产品格局主要有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专用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重大技术装备组成。它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格局。
2.2.2 基础装备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提供各种机器设备,生产这些机器的机器就是基础装备。
基础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他装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高低。数控机床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装备之一,是否拥有高速、精密、高效、专用的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突破口。处于基础装备上层的有一般机械装备、专用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重大技术装备。基础装备的技术进步直接推动了这些装备的技术进步,而这些装备的技术进步又要求更理想的工作母机来生产,从而带动基础装备的技术进步。因此优先发展重要的基础装备,能使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2.2.3 重大技术装备
重大技术装备是指装备制造业中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跨部门、跨地区才能完成的成套设备。因此它必须通过外包分工协作来保持最佳的生产规模和核心技术,必然会带动相关的专用装备和一般机械装备和基础装备以及零部件、原材料制造等相关装备行业技术进步。但是重大技术装备由于其复杂性而缺少足够的市场动力,因此主要靠政府依托重大工程来进行的。
2.2.4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多是信息与通讯领域的产品,其技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进入各行各业,因此对各种专用装备和一般装备产品的技术进步有提升作用。对于该产业自身来说它受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装备工业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很好的互动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专用装备需求不断增加也会带动一般机械装备的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要大力发展重要基础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只有这样才能步入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循环,打破装备产品低端市场产能过剩,而中高端市场供给不足而只得大量进口那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现状,彻底改变我国装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而为外国“打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