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药工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药工业特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日
一、我国制药工业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制药行业快速发展,2009年制药工业的总产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1.5亿元,年均增长将达20%,制药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欧洲、美国等制药工业发达国家原料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等因素,国外的原料药环保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1/3,而国内估计占到1/6,致使众多知名跨国制药公司逐渐将污染较为严重的原料药生产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给我国制药工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原料药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合成工艺路线长,原料利用率低,能耗大。在原料药的组成中,组成化学结构的原料一般只占原料消耗的5%~15%,而辅原料等却占原料消耗的绝大部分,这些原料大部分转化为“三废”,原料药生产中能源和原料消耗一般占到制造成本的70%。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不到3%,而污染排放总量则占到6%。环保问题已成为制约制药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因此,原料药生产企业以牺牲环境和极大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二、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必要性
多年来,制药工业往往重视增加品种、产量,只注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指标,致使制药工业一直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已严重制约该行业持续发展。近期,在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4种主要污染物纳入约束性指标,其中新增的氨氮和氮氧化合物指标都是制药工业污染物中的主要控制物质,这一要求对制药工业产生了直接的约束。同时,《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标准》,2008年8月)这一与世界接轨的环保新标准全面实施,政府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这是国家首个专门针对制药工业废水排放的环境新标准。尤其是近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污染企业按日连续计罚,罚款将上不封顶;在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处罚的同时,也赋予环保部门一些职责和权限。比如,赋予环保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现场检查权,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权,规定环保部门有权责令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随着新《环保法》的强制实施无疑将为制药工业生产筑起新的环保门槛,要求新建企业必须按照新标准设计和生产,很多老的及中小型的原料药制造企业因环保问题不得不加大环保投入,否则必定面临停产改造甚至关闭。
三、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一)推行积极性的政策引导。制药工业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制药企业一个主体的事情,制药工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制度和政策的引导,需要政府部门切实参与。
在环境保护监管方面,政府部门的作用不应只是事后的监督管理,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在日常监督过程中,相关部门可通过监管经验交流,共同制定能够促使制药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完善针对制药企业开发新品种的环评体系;组建制药行业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起草制药工业的环境保护技术指导原则,为制药企业进行清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参考;通过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激励制药企业加快、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譬如,健全制药企业环评得分体系,出台将企业环评得分纳入药品招标机制中的政策,将其作为衡量制药工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指标,激励制药企业在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方面的积极性。
(二)进行ISO14000体系认证,落实清洁生产。ISO14000是环境体系的标准,包括了从产品开发、工艺、材料选购、制造销售到产品报废全过程的绿色标准和要求,是改进环境保护行为的最佳指导框架。
清洁生产目的是通过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清洁原料,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并降低末端运行费用,实现污染物全过程控制,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以清洁生产审核为基础,清洁生产审核又依托环境管理体系得以提升,环境管理体系是实现清洁生产思想的手段之一。制药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同时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将使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体系,提高企业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污染预防,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事故风险,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三)创新工艺技术,重视“三废”再利用。通过工艺改革不但可以增加产品产量和收益率,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能够防止或减少“三废”产生。制药企业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积极探索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创新工艺,变“三废”为“三宝”。例如,将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作为工艺冷却水再循环使用,用来浇草坪和员工福利设施用水;利用废水处理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或其他燃烧能源;针对制药行业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蛋白渣、污泥,以前企业要花费巨资处理,如今通过寻求综合利用,被广泛用于饲料、有机化肥等。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将成为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四)转产或择机而退。对于一部分确实无力进行环保改造的中小型企业,权衡利弊后可以考虑转产;或者向产业链下端转移,从事基础化工原料的生产;或者从事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化肥、化学试剂等制药行业相关的产品生产。
四、展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重大方向,相信今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会越来越完善,政府的监管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对制药工业来说,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积极将环境保护工作付诸行动,持之以恒,从而实现制药企业关爱人类健康的大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减污”成药企当务之急[J].制药原料及中间体,2010.8.
制药工业特点范文2
精心挑选见习地点,确定药剂学工业见习内容
明确了工业见习目标,下一步则需要精心挑选见习地点以便结合见习地点的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见习任务。见习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见习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选择药剂学工业见习地点应结合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选择历史悠久的大公司或药企,这些制药企业往往具有品种多有新型的设备以及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等特点,选取这样的企业作为见习地点,不仅可以丰富药物制剂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了解药企的真实需求,为培养制药工程人才缓解企业人才紧缺或为制药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9级药物制剂专业有38人,我们精心选取5个见习点,每个见习点侧重的理论知识点不同。以其中一个见习点为例:该见习点为中南华南地区首家粉针生产企业,也是广州首家头孢菌素粉针生产企业。该企业具有五十多年生产抗生素粉针的历史,现为广东省最大的粉针剂和水针剂生产企业之一。我们选取该企业为见习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和掌握灭菌制剂以及无菌制剂技术。同时,我们结合该企业生产的品种,确定该见习点药剂学工业见习的主要任务为掌握粉针剂水针剂干混悬剂等灭菌制剂的生产。确定好见习地点后,负责带教的教师应亲临见习现场落实见习具体事宜,根据各见习点特点,与见习点负责人沟通后制定见习主要任务并安排具体见习内容。如学生在去前述企业见习前,教师与药企负责见习的人员沟通,平衡好见习与企业生产的关系,落实好见习具体车间任务,并应根据药企规章制度,提前带领学生做好乙肝两对半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类过敏检测,体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业见习。良好的见习地点切实可行的见习内容为提高药剂学工业见习质量提供依据。
综合多方因素,制定药剂学工业见习考评体系
药剂学工业见习是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制定客观的药剂学工业见习考评体系。一个综合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完善药剂学工业见习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保证工业见习效果,我们拟将药剂学工业见习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考评:即理论知识考试见习点指导教师评分以及见习报告评价。理论知识考试侧重考察药剂学以及药物制剂工程学相关理论知识点,见习点指导教师评分侧重考察工业见习期间学生对待工业见习的态度,而见习报告考评则侧重考察学生见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三部分的分配比例为50%,25%,25%。其中任何一部分不合格均视为药剂学工业见习成绩不合格。只有针对药剂学工业见习的特点制定综合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工业见习的效果。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客观合理的考评体系。
制药工业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中药工业4.0;数字制药;智慧制药;先进制药技术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以来,中药制造业对采用先进制药技术有了强烈愿望,中药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力正在形成。为实现“制药强国”建设目标,我们应该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谋划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牵引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建立全面提高国家药品标准的支撑技术体系,占据国际天然药物制造业的科技制高点,进而使我国倡导并制定的中药工业技术标准成为全球规则。
具有现代工业形态的我国第一代中药制药技术创始于
20世纪70年代,以水煮醇沉等工艺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技术特征,可称为“中药工业1.0”,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中药制药技术,以中药制药设备的“管道化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为技术特征,可谓“中药工业2.0”;21世纪初笔者率先提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中药传统制造方式,重视发展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应尽快实现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等技术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及资源利用度并降低物耗(即提质增效),引导中药制造业步上先进产业台阶这可视作提出“中药工业3.0”构想:面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笔者提出创新发展以制药工艺“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实现中药制药技术的升级换代,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2013年7月在天津举办的国家人社部高级研修项目“现代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高级研修班”上,笔者分别介绍了新一代中药制药技术及中药数字制药;同年8月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6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笔者在专题报告“从数字制药到智慧制药;大数据时代的制药工程科技”中提议:大力发展数字制药技术,打造数字化中药先进制造平台,并推动中药工业从数字制药迈向智慧制药时代;在2015年4月召开的第20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笔者阐述了“对制药工程科技创新与中国医药工业4.0的思考”。本文根据国际先进制药技术最新进展,对笔者以往论述进行整理和归纳,结合我国制药强国建设中现实情况,进一步思考中药制药技术创新升级策略,提出发展“中药工业4.0”的战略性构想和技术路线图。
1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前瞻分析
中医药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中成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拥有特定临床优势的药品,中药工业是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核心产业,确保中药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医药工业界肩负的重大使命。为切实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必须将制药工艺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延展前移到中药新药研发阶段;而对于已上市中成药品种,应当实施制药技术升级改造,这也是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使用化学组成差异度较大的药材原料制造质量一致性较好的中药产品是世界性难题,唯有通过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破解。
1.1中药工业的历史遗题 受制于药品原研时代在医药知识、工艺技术、制药设备以及药品监管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局限,大部分中成药品种的制药技术较落后,存在粗放、缺控、零乱、低效、高耗等问题,导致相关药品标准难以提升,这是做大做强中药产品必须直面的关键性挑战。
1.2中药工业的新动能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的技术潮流,前所未有的巨量数据喷涌给人们带来大数据时代的空前机会。笔者认为,应尽快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制药业的应用,当前须对药品生产全过程注入“数字技术NDA”,即实施制药车间数字化改造,收集、管理、分析及利用制药过程数据;倘若大量使用工业传感器和智能检测仪表甚至分析仪器等过程检测设备,将使制药过程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积累形成制药工业大数据,这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资产,具有不可估量的知识资源价值,从而引发颠覆性的制药技术理念和模式创新;应采用数字技术将制药工艺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相融合,由此提升制药过程管控技术水平,依据真实数据而不是经验及直觉做出控制和管理决策,这将为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制药工艺品质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及节能减排、药品质量风险管控、生产车间管理及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中药工业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1.3中药工业的重大挑战 中药制药车间的现实技术表现远达不到人们理想的要求,更不是理论上完善的技术设计,设计和建造优质中药产品生产线已成为中药制药工程界的紧要任务。中药制药过程的分段式工艺布局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割裂式控制现状,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散在各自的“信息孤岛”,无法有效用于制药过程控制与管理决策,导致实现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目标的技术难度极大;另一方面,药品要求的均质性与药材以及制药工艺过程的异质性形成了中药制造的复杂性,如果不对制药过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持续性跟踪考察与系统研究,就难以透彻地认知控制药品质量的各项要素;再者,不同种类的中药工业数据都是以彼此独立的方式收集,对众多来源的庞大数据集群进行整合及自动化分析存在难以想象的困难,考验着业界的智慧和能力,上述这些都是设计和建造数字化制药工厂所面对的艰巨挑战。
目前,中药制药工程界技术概念陈旧落后,没有围绕制药过程质量控制这一提高药品质量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中药生产车间技术改造中,有人将制药工艺设备自动化说成是数字制药,甚至出现将近红外光谱检测等同于在线质量检测并等同于过程质量控制的怪象,严重误导中药企业,造成花大钱没有解决质量控制实际问题的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引领我国中药工业迈向数字制药时代面临极严峻的技术挑战
1.4中药制药工程科技战略思考 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应当认清中药产业乃至全球医药产业大格局,着眼于未来国际制药业竞争,思考中药工业战略性定位,注重中药制药技术的后发优势,进行前瞻性技术布局,制定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即开展中药工业大设计(grand design)。布局未来需要我们显示战略勇气和智慧,也需具备全球眼光及产业战略思维。通过启动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的引擎就能激发中药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建立撬动显著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的“新支点”。
当制药工业跨入大数据世界,依赖经验对制药过程进行操控和管理的传统方式将沦为落伍。谁拥有药物“智”造的核心技术,便拥有了改变医药产业格局的话语权,仍采用陈旧制药技术的企业将可能淘汰出局
时不待我,中药制造业应集结千帆竞发的聚合之势,加快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梯登高,迎接和把握国际制造业科技变革大趋势,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药技术提高药品标准,实施中药工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造就一批中药企业成为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
中药制造业应当采用制药工业物联网及医药大数据等领先一步的前沿技术,建设智能制药的“未来工厂”,将中药产业从粗放型向智慧性升级
1.5中药制造业的“未来工厂”德国工业4.0所引发的工业革命悄然而至,其技术特征是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GPS)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并实现智能制造,这标志着世界即将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制造中药的“未来工厂”应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以制药工业物联网为核心,将所有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数据整合进“大数据仓库,”构建功能强大的中药工业信息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巨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信息,同时通过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变成明晰易懂的制药过程信息,并进一步转化为知识,应用于改善过程管控模式、提高药品质量、避免生产事故、减少质量风险、降低能耗和物耗、预测制药过程结果、增加生产效力等。
中药制造由多个单元工艺组合而成,导致其制药过程数据集合以分段式的复杂多维空间为基本特征。因此“未来工厂”应在信息技术的主导下多段融合,建立多维多段一体的全过程管控模式,重构制药过程控制与管理体系。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发现制药过程动态规律、各类关联和最佳控制模式,构建预测模型以优化控制和管理决策,弥补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不足,提高生产精益化程度,进而持续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实现智能制药和绿色制造目标。
2中药制药工程领域若干概念、术语及定义
中药制药界许多概念、术语或技术名词在中药制药工程理论上尚无明确的定义,某些术语含义不确切,在有歧义时仍含混使用,导致不同的人使用同一个名词时,其词意差别很大,易引发技术困惑或误导,甚至影响某些先进技术方法的声誉,阻碍了先进制药技术在中药产业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极有必要厘清这些概念、术语或技术名词的真实含义,对其涵义作准确的定义。
2.1中药制药过程管控 通常简称过程管控,包括过程控制与过程管理两大方面,制药过程控制主要包括:①提取浓缩、干燥、纯化、制剂等工艺的制药设备控制,②制药工艺品质控制,③制药过程质量控制,④中药产品质量检验,⑤质量风险控制。制药过程管理主要包括:①GMP管理,②以设备为中心的全员生产管理,③IS010012测量管理,④AQ/T9006企业安全生产管理,⑤IS014000环境保护管理等。
2.2在线检测 这是一个常被混淆的技术名词。在线检测系指在生产线上检测制药过程参数,而过程参数通常包括工艺参数、状态参数、质控参数、物料属性参数及环境参数等不同类别参数(如密度,pH,水温,乙醇浓度,蒸气压力,气温,流量等)。显然,在线检测不等同于在线检测药品质量或检测药用物料质量,更不意味着在线质量控制。
2.3质量在线检测 通常是指在生产线上检测药用物料质量。在不至于混淆的情况下,有时也将检测与药品质量相关的过程参数称之为质量在线检测。有必要指出,物料质量属性并不等同于质控参数,质控参数不一定是药用物料成分当检测的物料属性参数与药品质量无关时,则无法表征药用物料质量;即检测物料属性参数并不一定能检测出药用物料质量。因此,在使用近红外光谱等过程分析仪器检测药材或某工艺环节的药用物料质量前,必须全面深入研究哪些成分与药品质量相关,以及这些成分含量的范围。
2.4过程质量监测 一般是指不仅检测药用物料质量参数,而且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判断质量状况,通常设置越限报警功能。因此,检测与监测的工业意义不同,监测质量比检测质量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2.5过程质量监控 一般是指不仅检测药用物料质量参数,而且将这些质量参数调控在给定的范围内。显然,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并不一定能在制药过程中准确检测出药用物质,也难以应用于监测过程质量;过程质量监控需要多种技术方法的融合才能实现,仅靠单一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无法控制中药产品质量,不少企业盲目投资建设近红外在线检测系统失败的主因就在于此。
2.6过程质量控制 一般是指在中药生产全程中通过调节各种关键的过程参数来控制药品质量,使制药工艺流程制造出来的中药产品符合特定的质量要求。
由上述定义可知,在线检测方法包括工业传感器、过程检测仪表及过程分析仪器等;不能将在线检测视作为在线质量检测,也不能将在线质量检测等同于过程质量监测,更不能视作为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质量监测不等同于过程质量监控,也不能视作为过程质量控制。
3中药数字制药技术概述
中药数字制药是采用统一的数字化技术,不仅对制药工艺参数、质控参数、状态参数、物料属性参数、环境参数等过程参数进行数字化检测、控制及储存,而且对药材原料及制药过程中药用物料进行数字化检测,监测各类过程参数与药用物质在制药过程中的变化轨迹,综合判断过程状态并控制工艺进程,从而控制中药产品质量;同时,对CMP,计量器材,安全生产,生产车间,环保,仓储及物流等实施数字化管理按照制造业国际上目前通行的观点,可称之为“中药工业3.0”。
中药数字制药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原料药材数字化、药用物质数字化、制药过程各类参数的数字化(包括工艺参数、状态参数及质控参数等)、单元工艺模型化及定量化、生产车间各类管理体系数字化、全过程测管控信息一体化、各类信息集成管理和综合应用。
中药数字制药技术包括:①提取、浓缩、干燥、纯化、制剂等工艺的制药设备自动控制技术;②制药工艺模型化及定量化/制药工艺品质优化技术;③复制药过程各类参数在线检测技术;④制药过程质量数字化控制技术;⑤制药过程分析建模/PAT技术;⑥制药过程测管控信息一体化技术;⑦质量风险数字化管理及控制技术;⑧药效物质数字化辨析技术;⑨数字GMP系统;⑩精益生产MIS系统;⑾药品质量检验LTMS系统;⑿数字化仓储系统等。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本团队已建立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包括中药数字制药技术),促进了中药产业的数据制药时代到来。
笔者认为:在中药数字制药技术体系建设中,单元工艺建模是前提,数字化设备是基础,全过程测管控信息融合是关键,管控质量风险是底线,药用物质全程监测是核心,数据集成管理及应用是根本,数字CMP管理是保障。中药制药工程界应当在中药制药工艺模型化和定量化方面聚焦发力,根据单元工艺流程将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序贯化、精准化和规范化并具备预测性,将精益生产理念渗透到中药制造过程的每一个工艺环节,打造“数字化透明”的中药制造平台,实现制药过程数字追溯,为持续性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奠定技术基础。
4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概述
21世纪的工业信息科学将像20世纪的硅信息科学一样具有变革性意义,将产生全新的产业技术并使药物制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伴随着数字制药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海量数据可创造丰硕的知识财富和经济价值,这就需要制药工业的大数据分析师“点石成金”。超大规模的信息交互与多维融合必将引发制药过程控制模式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制药过程高度信息化前提下实现知识发现管理和应用,牵引“数字化透明”中药制造平台向智能化发展,从而升华形成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即中药工业4.0。
中药智慧制药的主要技术特征是,使用大量的工业传感器过程检测仪表以及过程分析仪器等组成一张庞大而灵敏的可反映制药过程全貌的感知网,并将信息技术与制药技术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等之间互通互联,通过制药设备、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等与过程控制系统网络化联接,形成集聚了原料/制药生产/药品流通/临床使用等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智能网络,使制药过程的每一个工艺细节均被注入“智慧基因”通过赋予中药制造平台学习和思考能力,用充满智慧的数据整合、分析与挖掘,从多种来源的中药工业数据中寻找关联,发现制药过程规律,洞察引起药品质量波动的因素,不仅实现制药工艺精湛控制,而且达到管理精益化要求,实现优质保量低耗绿色高效能制药。
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主要包括:①制药信息处理、信息解释、信息利用、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关键技术;②测管控信息融合智能管理技术;③中药产品质量智能预测技术;④质量风险智能预警及预控技术;⑤制药过程智能预测控制技术;⑥制药过程轨迹智能追踪分析技术;⑦水、汽、电系统智能优化管理技术;⑧精益生产智能管理技术等。
5中药工业4.0技术路径
制药工业数据储备、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挖掘及可视化能力将成为医药产业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工业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使获取制药过程全貌的数据描述成为可能,通过分析各类数据集群间关联关系,不仅能认知制药工艺各环节输入/输出的药用物料变化规律,而且可以揭示在生产全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等变换规律,发掘出中药工业数据的内在价值,创新定义数据制药技术,开辟获取中药工艺知识的新路径,重新建构中药工业技术格局,这是建设中药工业4.0的战略价值所在。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已出现智能制造园区及智能工厂建设热潮,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未来5年建设上千个智能工厂或车间,但至今未见制药企业参与,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如何进入制药工业领域仍面临巨大困难。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制药业并无技术应用基础,缺乏制药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容易出现只做“表面文章”而没有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制药企业生存艰难,无暇顾及新概念技术,缺乏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或足够资金。我国中药制造业仍处于工业2.0进程中,传统制药工艺与现代制药技术共生,落后与先进并存。
根据中药工业的上述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在实现中药工业4.0战略目标的征程中应实行分步走策略,倡议在现阶段首先大力推进中药数字制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中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应用目标牵引,构建“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的中药数字制造技术平台,为实施中药工业4.0技术升级工程建设夯实数字化基础,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人才是第一资源,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是我国中药工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应当构建成长性环境以及多样性、包容性学术生态,使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力量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
在新兴信息技术进入中药工业领域时,工业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工具,主导我国中药产业创新升级的应是精湛的制药工艺和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唯有通过制药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质量及效益,以工业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制药技术才能在中药工业“落地”。因此,在中药制造向中药智造转向发展中,不仅需要基于物联网思维的现代工业精神,而且需要追求精益生产目标的“工匠精神”,更需要注重工业转化,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不重视实效的局面。
制药工业特点范文4
关键词: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81-02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为了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水平,教育部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中设立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1]。《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提取,纯化。该课程包含了多种药物分离方法,并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的分离原理、影响因素、操作设备。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制药分离方法,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为将来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科研理论基础[2]。因此,探讨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本科《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校使用的是李淑芬主编的《制药分离工程》教材,共有15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工业的三大分类: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以及中药制药;后面14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14种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每一章内容着重介绍一种制药分离方法,内容丰富且详尽。尽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很多,但课时量却很少,只有32学时,这就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不能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传递信息快,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播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还能播放一些音乐和视频等,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使学生劳逸结合;但是,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弊端,例如由于播放速度快,有些学生就会漏掉一些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刻。板书是传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用粉笔把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一堂课45分钟,教师光板书花费的时间就占用了很多,那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所剩无几,这种纯板书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已被淘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量却少,因此任课教师大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与板书的结合。这样,就导致了课程进度快,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好,降低了学习效率。
3.缺少试验操作。《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制药分离方法,分离原理,操作步骤。该课程的学习只有理论课,却没有安排试验课。学生学习这些操作方法只能从书本、多媒体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这样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二、我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意境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才能对教学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还要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式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重难点突出。《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较多,除了绪论外,其余每章都是讲授一种制药分离方法,教师要根据每章节具体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例如讲授第3章液液萃取,首先详细讲授液液萃取的概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液液萃取过程示意图,重点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简单讲授几种典型的萃取设备,例如分级接触式萃取设备,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首先简要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有个总体的认识;重点讲授超临界流体、萃取剂CO2以及超临界萃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简单讲授降压法、变温法和恒温恒压吸附法超临界萃取工艺,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7章精馏技术,首先简要介绍精馏技术的概念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点讲授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和分子蒸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工艺,并简要对比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应用在制药领域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8章膜分离,首先简要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简单对比对称膜和非对称膜的特点,详细介绍非对称膜结构优点;简单对比微滤、超滤、反渗透和纳滤这几种膜过滤过程特点,详细介绍超滤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的基本特性;重点讲授超滤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以及浓差极化造成的危害和减少浓差极化的措施;最后简单介绍膜的污染和清洗。讲授第10章离子交换,首先简要介绍离子交换的概念,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以及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介绍离子交换的机理,重点讲授道南理论;详细介绍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步骤;最后简单介绍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讲授第12章结晶过程,首先简要介绍晶体的概念,结构与特性以及晶体的粒度分布;详细介绍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和介稳区;重点介绍结晶过程的动力学以及晶体生长机理,最后简单介绍结晶过程和设备。
3.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试验结合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课程可以把一些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讲授清楚,但是无法取代试验操作的重要性;试验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理论课和试验操作要相辅相成,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进行试验操作,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试验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试验操作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一定的试验操作基础[3]。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制药厂,让学生了解工厂是如何操作这些仪器设备的,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进行见习,通过实际操作仪器设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在当今科技知识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与时俱进;教师不要固定于已有的教学模式,要经常和同行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充分备好课,这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让学生实事求是指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法;教师要经常听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亮点,完善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去图书馆或网络上下载一些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5.改革考试制度。传统的课程考试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考试可由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知识占40%,试验操作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情况。这三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从理论知识到试验操作,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本文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试验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白鹏.制药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制药工业特点范文5
在总结成绩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看到,障碍我省制药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一是新产品开发太少,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发得更少,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资金和人才缺少储备,形成了低档药品多、重复品种多、老旧品种多的局面,致使药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受制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我省制药企业的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近年来,江、浙、沪等南方发达省市先后出台了在药品采购过程中优先使用本省药品的规定,规定只要本省有的药品就不再采购其他省份的药品。去年6月份以来,我省有近百户制药企业的几百个药品品种在南方有关省的药品招投标中,被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虽经省政府及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纠风办、物价局等有关部门的多方协调,部分药品得以中标,但价格被压低了很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设立新产品开发基金,加快药品创新步伐,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我省在新药研究上有一定的实力,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制药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一方面,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不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药品,开发无路;另一方面,制药企业想开发产品既缺资金,又缺设备、人才。因此,建议省政府设立新产品开发基金,由省政府的有关部门组织大专院校、企业、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开发新品种。
二、成立药品推广协调小组。针对市场变化特别是南方一些省份优先采用本省药品的规定,省政府应该组织医药卫生、工商、物价、纠风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分别到有关省份进行走访协调。介绍我省医药产品的特点、质量、价格,沟通我省与南方各省在医药采购、招投标中的联系,特别是要保证我省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能够在其他省份招标中得以中标,以促进我省制药企业平衡、协调、快速发展,并争取在三两年内形成一批产值超十亿、缴税超一亿的小型巨人制药企业。
制药工业特点范文6
[关键词] 民族药业 战略 归核化
一、贵州制药业发展现状
解放初期,贵州医药工业十分落后,医药工业总产值不足10万元,产品品种单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贵州已建成包括中成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中药饮片等5个部分。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5月底,贵阳市制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13亿元,同比增长21.4%。工业增加值11.87亿元,同比增长26.3%。贵州省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连续几年实现了产销两旺,医药工业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六大行业之一。
二、贵州制药业发展特点
1.中药民族药成为贵州医药经济主体
据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贵州省民族医药工业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154个民族药成方制剂被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并有76个品种获得了发明专利保护。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近20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30多家,28家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0强。贵州益佰、百灵、神奇三家制药企业跻身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同时建成了多个现代中药业工业区。
2.中药种植业发展迅速
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业迅猛发展,野生药材资源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民族药生产企业的需要。针对这种状况,贵州省因地制宜扩大中药材及民族药材种植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4万亩,并逐步形成了“种子选育+种植加工+药品生产+市场销售”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发展模式,为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加工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三、贵州省民族药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国内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族药产业发展很快,已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省区把民族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目前,民族药产业可以用“弱小”来形容。
2.中药、民族药药理优势分析
民族药与中药同属自然药物,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相对化学药品人们更加青睐自然药物。同时,当代医学模式也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热衷传统疗法、崇尚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已成为健康时尚。
3.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业自然资源分析
贵州省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既有传统珍稀名贵药材,也有极具开发价值的原料药材。贵州省药材资源品种有4290种,居云、桂、川之后列第四位,蕴藏量约6900万吨,是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近年来,以苗族医药等为代表的贵州民族医药研究开发取得了可喜成效,苗药在我国的藏、蒙、维、苗、傣五大少数民族医药中占有重要一席。
四、贵州省制药业存在问题分析
贵州省制药业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先天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二是部分企业品种单一,研发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医药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加大了沉没成本。由于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小企业通常应该是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与此相反我省大部分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在高沉没成本的中药产业中也就难免会折戟沉沙。四是部分企业发展观念落后、经营机制僵化,缺乏发展思路。
五、规核化战略分析
归核化战略,指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剥离非核心业务、分化亏损资产、回归主业保持适度相关多元化。归核化不等于专业化,也不等于简单地否定多元化,而是强调企业的业务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强调业务向企业的核心能力靠拢,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归核化后的企业仍是多元化的,但业务间的关联度较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较好,竞争优势明显,竞争力增强。归核化战略思想的提出,提高了企业能力理论的实用性。
六、加强贵州省制药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1.以归核化战略为主要战略,加强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民族药业工业体系
贵州省把发展民族制药工业作为发展现代民族药科技产业的工作重点,在政策、用地、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建设民族药工业体系,为发展现代民族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舞台。
2.建立激励机制,扎实加强GAP体系建设
贵州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建立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GAP体系。采取企业+农户、药材公司+企业+农户、供销社+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种植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GAP生产基地,为建设GAP体系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3.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民族药研究开发体系
加强中药材研发,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积极开展国(境)内外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开展产、学、研联合工作中,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扶持民族药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上。
4.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按照“培育大市场、组织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参与大循环、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集批发、零售、信息为一体的市场网络体系。
5.转变职能,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药业协会、转变政府相关部门职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建立起立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