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改革以来,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剧增,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快速增长。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缓解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还可以优化教育资源,改变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对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如何对现代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实施科学的管理,实现其利用最大化,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含义
高校教育资源作为高校所拥有的一种社会资源,是指现在或将来可用于高等教育及社会服务的所有资源。对这些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大的概念来说,可以将他们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象,各种有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属于有形教育资源,而象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校园文化等责任属于无形资产。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类教育机构间实现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则是指不受空间忽然地域的限制,使各个独立的教育机构、系统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相互开放,已达到教育资源利用方式最合理、效率最高的运作过程。资源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有形资产共享和无形资产共享,而有形资产共享运作模式又可分为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共享模式和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几个方面。
二、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
(一)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第一,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教育扩招改革后,教育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一个显著地社会问题,由于国家的教育投资有限,要改变办学条件,增加师资力量,节约投资经费的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一个最佳的途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供给模式,共享一方面可以释放存量资源,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我国各地区由于发展情况不同,教育资源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使优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第二,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调节资源需求过度的问题。从整个大的形势来说,我国教育资源紧缺,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遗留原因,在局部高校又存在着教育资源过度浪费和过度消费的现象。这主要是人们的一种消费习惯,表现在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人们总是希望享受最大可能多的和高的教育资源,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消费的浪费,而共享模式就可以使这种现状得到缓解。首先是随着所有权的变更,可以弱化人们对资源的占有意识,形成重视资源使用的良好消费习惯;其次,就是将满足个体或局部需求的资源朝满足集体话需求方面发展,从而使过度需求问题得以降低或消除。
第三,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解决资源恶性竞争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间竞争激烈,不可避免的蔓延到教育资源的竞争,各国高校都对份内资源不断地进行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教育资源间本身存在着不公平,再加上竞争的无序化,知名重点院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其他院校,在讲求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教育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要想实现教育资源公平、有序利用,就必须实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而明显滞后的教育管理行政化管理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
(二)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整体教育资源的认知。 现在教育机构,地方行政部门以及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种传统的教育资源单位所有制的观念,而没有站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国家教育方针方面去考虑,没有认识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整体社会效益认知,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阻碍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首要问题,要实现跨校际教育资源区域内流动带来的管理创新,先要解从思想上达 成共识。
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现在教育资源有限,而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不能大力扩展教育资源,有限的教育资源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作为一种新的扩展资源思路,涉及到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教育资源,由于各种资源都有各自的主管机构,怎样管理对主管部门来说是一个没有经验可循的新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地跨区域跨校的资源共享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对跨校学生的规范化流动管理。
第三,利益成为资源共享的一大阻力。教育资源共享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独家小户”理念,这对于占有教育资源优势的一方来说,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利益影响。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就是获得经济利益的资本,而随着学校间竞争的加剧,教学资源也就成为学校竞争的有力砝码,所以优势资源高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不愿意别人分享独有的优势资源,而那些低端的教育资源共享的价值又不大,这势必为教育资源共享带来阻碍,也成为共享资源管理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可为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相当的复杂,他是建立在一系列子系统上的整体管理工程,可以进行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高效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
(一) 树立教育无边界共享理念,制定科学规划。要使各个部门、机构群体接受教育资源共享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采用多种渠道加以宣传,让人们对这种新模式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树立一种教育无边界的共享功能性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享为荣的社会氛围;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服务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教育资源共享行动中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最后这教育资源持有机构要从社会的大局出发,改变小家意识,要将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自觉地加入到教育资源共享行动中来。
教育资源共享和许多部门的利益有关,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要顺利实施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在全面了解教育资源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研讨规划;其次,对共享规划要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使得共享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国家教育资源共享的长期发展。
第二,健全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制定政策性指导文件,完善法律法规,使教育资源共享在法治的基础实施。其次是要制定经济政策,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经济优惠,并加大财政补贴的幅度。再是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首先要树立全民教育资源共享信用意识,并要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使高校教育资源有一个良好的共享环境。
第三,政府加大投入,夯实物质基础。政府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除了制定政策和宏观调控之外,还要尽可能提供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是财政投入,也可以是政府牵头下的社会各方集资。设立教育资源共享专项基金,以便于支持公益性、基础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总之,高效教育资源共享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运作模式,其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从理念、投入、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着手,才能使高效教育资源共享得到有效管理,形成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共用”,实现高效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共享长期化。
参考文献
[1]王梓袜.高职教育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王勇。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高教改革与发展。[J]2010,(3)
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 知识模块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4-02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凭借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的积累,于2013年获批辽宁省第三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论文中介绍了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结构及在制作资源共享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3]朱小丽,李宇宏.《国际商务单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
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档案;属性;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监控
长期以来,人们将自身在社会中的活动以纸质记录的方式形成一种记录材料,然后通过长期的流传与发展,由后期人们再将这些材料进行挑选、归纳与总结,从而形成一部历史性材料,以供后期研究者的查阅,这就是档案。档案信息涉及到多个方面,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所以档案的属性主要有信息性、政治性、历史再现性、社会性等。其中档案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历史再现性,所以说,档案也是将历史恢复原貌的文献。下文主要从档案的属性出发,主要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化共享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由档案的信息属性决定的
(一)档案的信息属性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图书、文献还是档案,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可以将信息从抽象变具体,从而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以供我们征服自然、合理的改造自然。档案信息具有扩充性、压缩性、替代性、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产物,所以它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通过档案信息,有利于让人们了解历史内容,并着眼于现在,规划未来。它是将历史还原的最有效证据,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所谓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人们在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予以传递,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条件
1.客观条件。
(1)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应该要求档案的信息量充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现已建立近四千个档案储藏馆,省级以上的档案室将近2万个,上亿份纸质档案,还有将近三百多万张照片档案,另外,还有大量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被工作人员采用各种保管形式而留存下来。(2)除了要求具有充足的档案信息量,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保管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的查阅,就需要国家加大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信息资源共享。在现代生活中,数字化档案室具有虚拟网络的特点,它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将档案信息资源储存、传递,以供人们查阅。这种方式有利于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主观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此时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认知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充足的档案信息资源用于工作、学习当中,以此作为一种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信息资源的索取当中不再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束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更加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途径
1.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这类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法制先行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优化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坏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档案法》的相关条款;二要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法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针、任务、标准、经费渠道与保障措施;二是关于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包括目标、总体要求、原则、组织方式、协调工作领导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经费等;三是关于全国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的建设,包括各类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布局与管理、服务与利用、联机检索网络布局与原则等。
2.大力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好资源共事的物质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基础。加快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广开货源”,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的力度,扩大征集档案的范围,既要内容全面,又要注意特色,既要注意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利用,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其要求,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同时,还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不断丰富馆藏,提高文化品位,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对档案进行监控
(一)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是特定的形成者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和另外收集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所以档案注重原本、原稿和孤本,很多档案往往只有一份,这跟其他文献资料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档案更为宝贵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对档案行使监控权。
(二)档案监控权的含义及实质
国家对档案的监控权是指国家以国家档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各项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国家对国家全部档案的监督权力。它包括档案部门有接收移交档案的权力、有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权力、有对拒绝归档、出卖国有档案等违法行为实行惩处的权力、有对具有历史意义而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档案进行监督控制的权力,等。
三、结语
在行使档案监控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弱,一方面会造成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国家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会造成涉及企业利益与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泄露,集体和个人利益受损。但如果档案监控权太强,则会影响社会各方面档案的利用.不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各方面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档案共享与监控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范宗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J].贵州档案,2003,(2).
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资源共享 管理模式
1 云计算的含义阐释
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为了简化系统处理的过程,一般都是采用将系统分为两个过程来处理,即预处理过程和功能实现过程。所谓的预处理过程就是对系统中的各种功能进行分解和抽象,得到可以预先处理的,在系统的执行过程中可以直接应用系统预处理过程对策结果来完成系统的特定功能,基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简化系统。云计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实现对计算过程的简化。云计算包括两个过程,即计算的云化过程和云的计算过程。计算的运化过程是云的计算过程的基础,计算的云化能够生成计算的云规则,云的计算过程就是利用这些计算的云规则是喜爱那云计算。这一模式运行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户在网络连接下所形成的计算机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度,通过构建一个计算资源池以有效满足现代用户的数据需求,而正是这种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对于当下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2 云技术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2.1 云技术的内涵
所谓的云技术是一种具备大量且可扩充的与IT相关能力的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云技术可以细化为云计算和云服务两大部分。云计算更侧重于IT方面,通过虚拟化和自动化技术,创造出更多计算机运算资源。而云服务则是利用虚拟的形式,将信息技术包括运算、储存以及宽带,以服务的形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云技术的重要性,主要在基于云服务本身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上。云技术主要提供三种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以及架构即服务。所谓的软件即服务就是指服务提供商提供给用户随机的并且是完整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都存放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中,用户需要通过网络来使用程序,但不能对程序进行调整,只能做些外观以及工作流程上的微小变化。而平台即服务是指服务提供商提供给用户一个构建。部署以及管理的平台,也就是架构与软件系统,用户在该系统中可以实现编写和研发新程序,平台即服务能够让程序开发者得以整合自家的应用程序,节约软硬件维护的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于架构即服务而言提供基本的运算与储存能力的租用服务,IT基础架构变成一种服务,客户不需要管理底层的云端基础架构,就可以实现对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储存和部署网络应用程序的功能,还能选择网络组建。
2.2 云技术的特点
云计算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数据储存环境。普通电脑如果系统崩溃或者是受到网络病毒入侵,整个电脑所包含的数据都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对于云来说,一台用户电脑的崩溃是不会影响到云里边数据的储存的,这种优势主要归功于云能够自动的备份存储的数据,加上云具有严密的访问权限,这就可以确保你数据的储存安全。云计算对用户的移动客户端的配置要求比较低,用户不必要为了使用云而刻意更换更加高配置的客户端设备,云技术中的程序都在云里运行,而不是在用户的设备中,因此对于用户客户端关于软件的处理和运行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再者说云计算能够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因为对于硬件和软件而言,都是由云计算技术的提供者来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因此不需要再进行二次维护。云计算能够轻松的实现不同系统设备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保证了云中数据能够实现更为广泛的传递。
3 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模式探究
根据云计算功能的特点,云计算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够实现动态分配以及服务的交付等。云计算环境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的 Paas、SaaS、IaaS 三种服务方式,在平台构建、内容构建、服务构建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型共享模式。
3.1 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下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建立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的,围绕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原则,尽可能的拓宽信息资源的共享渠道,努力构建低成本、高标准、智能化以及拓展性强的现代化服务平台,云计算下的平台构建应该根据数据类型划分为:公共云、私有云以及公共私有混合云三种类型。其中公共云主要是由服务商提供,主要是为各种类型的软件设施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环境。而私有云是由用户应用系统、用户应用平台以及服务商提供的系统共同组成,与公共平台实现交互和分布式资源共享服务等。而混合云主要是为了实现不同操作系统或者是平台间的资源共享提供自由的环境,有利于资源的高度集成。
3.2 内容的构建
内容的构建要根据云的类型来制定,公共云为平台的内容构建,对于区域资源共享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云的内容主要是应用软件,为混合云平台以及私有云平台提供软件支持。私有云的内容是基于公共云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内容,主要是对一些比价重要的常规数据进行备份,构建本地应用数据库,通过在公共平台上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拓展资源利用的渠道。对于混合云来说,集群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行业平台和地区平台,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为主,地区平台以横向资源共享为主,行业平台则是以纵向资源整合为主。
3.3 服务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范围内信息资源共享的云服务管理,要围绕着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来建设,最大程度的规范本地信息资源的建设,利用公共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等多种平台来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利用各个平台的交互使用实现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4 结束语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以网路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云计算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这为社会各领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在网络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构建的平台上,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料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完善,这也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化建设资源,使得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云计算应用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杨,代君,廖小艳.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云计算性能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4):53-56.
[2]张健.云计算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2012,(1):15-18.
[3]赵红,徐华洋.Alisa 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11(4):53-57.
作者简介
李金凤(1977-)女,山东省广饶县人,硕士研究生, 讲师,现在东营职业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
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27-02
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必然遭遇一系列棘手的、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新问题、新情况,“信息孤岛”现象正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正确分析、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是电子政务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信息孤岛”的成因
一般来说,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本文所提的信息孤岛更多被赋予政府间不能共享信息,部门信息处于一种割裂状态而没有很好的互联互通这一含义。“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所有需要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系统之间。以往国内学者偏向于将“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归咎于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的不统一,认为只要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建立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数据库,或者搭建全国性的数据交换平台,“信息孤岛”现象就不存在了,部门信息就能畅通无责,互联共享。实际上这种观点仅仅是解决了“信息孤岛”形式上的问题,而阻碍信息畅通的深层因素需要进一步挖掘。
笔者认为,对“信息孤岛”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对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考察。“信息孤岛”问题是传统管制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透明型政府过渡的必然产物。从部门或个人角度出发,信息代表着一种权力或利益,与部门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一些政府部门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筹码,进行信息寻租。同时,信息的分散性、扩充性、流动性等特点也决定了“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因此,“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从交互共享的角度进行考察,必须以系统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这里所说的“系统的视角”不仅仅指技术层面的缺陷和不足,而是综合了组织和技术两个方面的考虑,否则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可能会形成一个个新的“信息漏洞”甚至更大的“信息孤岛”,电子政务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信息孤岛”的危害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大张旗鼓提倡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是适应市场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是投入再多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不但没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反而使应用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的运营成本,也不利于政府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孤岛”的不利影响和危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吴敬琏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子政务的缺点不是工具不先进,关键是工作方式、组织方式,是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信息孤岛”是体制造成的特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施网络环境下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信息孤岛”的危害在于应用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无法真正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由此导致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建立在数据信息基础之上的信息化大厦也难以稳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副司长认为,我国自1993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从数据集成方面来看,“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的多向采集和重复输入,影响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系统应用方面来看,“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系统之间不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业务的顺利执行;从业务集成方面来看,“信息孤岛”无法有效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决策支持只能是空谈;从产业链协作方面来看,“信息孤岛”使得政府与企业、公众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和协作均无法实现一体化集成。
三、“信息孤岛”的解决策略
自从“信息孤岛”的概念被提出后,就有各种各样针对其某些方面的解决方案。传统的信息孤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接口型解决方案
此方案认为,由于我国各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中采用的技术不同,技术开发缺乏相应的标准,所以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电子政务提供商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共享接口,建立一种在不同业务系统里都可以通用的标准软件接口,就可以使得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共享连同。接口型解决方案能够充分利用原有数据,投入低、周期短,但是如果系统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可能存在数据统计标准不一、规范性差、数据无法升级等问题。这种解决方案主要有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信息资源规划系统(IRP)等。
(二)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
此方案充分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经和目标要求,业务非部门导向,使业务功能设置更合理,更切合政府向服务型转变职能的需要。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特点是利用一个软件平台,一个数据库,一套软件,来解决电子政务系统的各种应用,对于原有系统具有颠覆性,完全替换原有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使系统的高度集成和信息共享,但可能造成历史数据无法继承,并且投入成本比较高,实施周期比较长。这种类型的应用系统主要有管控一体化的解决方案――HSMES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FMIS)等。
四、建立资源共享的监督机制,赏罚并重
信息孤岛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缺乏资源共享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基础就是利益,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者是为了避免自己已获得的利益受到损害。发展电子政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理也是一样,首先就是要建立政府部门的资源共享监督和奖惩机制,对于政府在电子政务中的资源共享行为予以奖励,违反法律法规的要进行处罚。建立监督机制,不仅可以促使政府主动将掌握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换,而且可以促进政府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资源共享的含义范文6
信息化是基于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我国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进而促使人类社会达到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信息化的概念起源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70 年代后期西方社会才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共享信息和资源,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也不难看出,政府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加大了助推力度,不仅在建设的措施、效果上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也引发了我们对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深层问题的关注、探索和思考。
2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含义是指档案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无缝整合,真正实现"接地气、连民心"的活动落在实处。档案资料是人们提升自我的重要基地,要适应信息资源高速流转的需要,就必须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形成一种信息流。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逐渐"亲民化",极大地改善了国家档案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解决老百姓查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构建充分显现出了"投少产多"的原则,档案资源的构建拓展信息共享范围,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档案资源整合,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根本精神,又符合档案管理自身发展规律。档案资源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有价值的原始记录。具有查考凭证作用、依据作用和参考作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丰富资源。档案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档案的管理一定要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就能够使档案的资源可以充分的在网络上实现共享,从而为社会大众所服务。信息化的发展为社会公众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资源因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而备受社会关注,而对其共享的研究无疑成为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事业所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档案资源社会信息化潮流实现了国家档案事业,切实改变档案资源利用率低、档案资源开发滞后的局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档案资源整合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产物,我国对于档案资源的共享也越来越重视,进而推进档案事业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