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运用
数学的本质就是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抽象性的数学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待教育尤为看重,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早已成为人们不断实践和探究的重大课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关键在于转化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性思维。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针对问题情境教学,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方法如下: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
针对开放性问题的含义,可理解为根据已知条件和结果不确定,解题策略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开放性问题情境中数学问题的设置,全部同学均可参与,性格迥异的学生参与和互动,会突显出全新的学习激情和思想的火花。
【案例1】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从结果开始,从结果思考过程,利用逆向的思维能力重新推敲已知条件,该过程中的问题时常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例子:已知四边形 ABCD 中,AB = DC,AD = BC,要使四边形ABCD 成为矩形,可以添加一个条件(写出一种即可)。
老师根据上述例子,让学生自我考虑“添加一个条件”这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思考一种题设的可能性,也可思考多种条件补充完整。该种问题情境能考验学生对矩形知识的了解、复习情况,也能促使各名同学参与到课程的问答中,同学们相互沟通交流,在解答出问题的同时,还能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老师还可设计结论开放、综合开放和问题延伸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通过极具逻辑性的组合应用,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正向和逆向的“数学思维”。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乏味的“填鸭式”教育,有效地进行趣味性问题的增设,能帮助学生能更好和更有兴趣地熟悉知识。
【案例2】按照因式分解的配方法,老师可根据“分马的传说”来分析配方法的意义。
例子:一位贩马商人,临终前立下遗嘱:“马厩中的 19 匹马,老大得1/2,老二得1/4,小儿子得1/5,不许把马杀掉”。
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设计,“商人的儿子们会怎么分配呢?”该传说中分马的情况蕴含着数学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极易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努力思考的同学会发现1/2 + 1/4 + 1/5 = 19/20,根据数学中“借参”和“借式”的方式,借来一匹马促使马的总数为20匹,根据公式解答,老大分得10匹、老二分得5 匹、小儿子分得4 匹,剩下1匹马归还,最后问题就解决了。
三、设计悬念性问题
针对情境设计问题应注意两个方面:(1)情境性。(2)问题性。对于设计悬念性问题情境,需要根据数学问题和生活中某些惯性产生矛盾,或者背道而驰,将学生原有的惯性思维打破,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以往的思维模式跳转到现有的思维模式,再不断地提升,增加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当然问题的创建,并不只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找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学习。
【案例3】以初中数学课本中“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为例子,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
例子: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交叉路口分别是 A、B、C,要在它们所围成的三角形中间建设一个加油站。
问题1:确保加油站到各交叉路口距离相等,请问如何确定加油站的位置?
问题2:确保加油站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加油站位置又应当如何确定呢?
老师通过对问题1的提问,让学生解答和分析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根据具体的案例熟记知识点。倘若学生对于回答犹豫不清晰,老师可进行引导,并告知学生具体的方法: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作垂直平分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加油站的位置。
针对问题2老师可向学生进行发问,“根据问题1的思路,问题2如何解答呢?”“还可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求取该点吗?”并使用多媒体画板,于三角形内反复移动P 点,增设提问“点P在哪里时能够满足它到三条公路距离相等呢?”老师可邀请学生到讲台上面进行解答并解说,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和记忆该解答思路。当学生解答不出时,老师可引导学生代入“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帮助学生加固对新知识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要是学生熟悉,但是又让学生感到意外的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开动脑筋的能力,促使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发动思考,温故而知新,于思考中掌握新知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使用,从而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2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一些合作交流却常常流于形式。一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难度不大不具有挑战性的,仍然要求“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反反复复多次出现“小组讨论”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数学知识。
2.学生讨论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这也就为我们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与不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多长?
3.注重展示而忽视引导和矫正。(1)不“启”自“发”,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自问自答;(2)“启”而不“发”。 一道数学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却不关注,只要学生动了嘴,张了口就对,对于其中的一些错误,到这堂课结束教师也没有纠正。
4.注重“主体”而忽视“主导”。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师不敢讲授,学生迷迷糊糊。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新课改
首先,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新课改是教育教学的必然,教师要更新观念,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了解课改革的目的,这样才不会在改革当中迷失方向,才能够真正的落实、贯彻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要掌握丰厚的专业知识,所谓”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注意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拓宽自身的知识占有。要多渠道采取不同手段获取知识,教师除了看专业书籍,也要借助于网络媒体这一先进的手段进行学习,要多和其它教师交流、沟通,提高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同时,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不同学生的智力差别,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还要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活跃学生的思维,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落实常规,确保教学质量
落实就是成绩,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落实情况,学生的落实在教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出成绩的一环。因此,教学别抓好了一下几点:(1)书面作业狠抓质量和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满分意识,关注细节与过程;(2)导学案提前预习,上课检查,以提高课堂效率;(3)《基础训练》和《导学练》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上下功夫,以达到在综合题目中能迅速准确地认识、判断和应用的目的。其中,抓基础就是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尤其是要重视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运用时注意条件和结论的限制范围,理解教材中例题的典型作用,对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但要会做,还要深刻理解在解决问题时题目所体现的数学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3
>>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探索性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探索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中的数学史教育思路探索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索教育 对初中数学中差生的形成因素及教育教学措施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问题教学的探索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及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浅谈初中数学教育课堂中的探索 关于初中数学概念教育教学的探索 探索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几种方法 初中数学建模中问题预设的实践探索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规律―发展”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永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8-01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好数学,我认为,教学过程的处理尤为重要和关键。下面就数学教学过程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意见。
一、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特别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初三代数教材《函数的图象》一节里有这样一个引例:一种豆子每千克售2元,即单价是2元/千克,豆子总售价y(元)与所售豆子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学生觉得引例很简单,甚至有点无味。鉴于此,针对我班有同学家里在做生意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引例改为(找杨某同学回答):“你家所售菜油售价y(元)与所售菜油数量x(斤)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4x]。”又请杜某同学回答:“你家所售草帽售价y(元)与所售草帽数量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3x}。”这些发生在身边,看得见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意义。从而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的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即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讲,学生容易感到抽象和枯燥,也理解不深三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用,有什么不同。于是我结合班上冯某同学家里今年开始做服装生意的例子,先请冯某同学告诉同学们家里每月的销售毛收入。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将这个收入变化情况制表反映出来。最后让同学们讨论能否用图象把这个销售情况表画出来。
通过积极思考和小组讨论,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解析法简单明了,能准确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与函数的相依关系,但求对应值时,往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而且在实际问题中,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列表法一目了然,不需计算就可以直接查出对应值,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列表法有局限性,因为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而且在表格中也不容易看出白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图象法形象,直观,通过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形象地把函数关系表示出来,能够直观地研究函数的一些性质,如最大值、最小值是多少。这个例子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对容易地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加深了印象。
二、将书上例题的示例典型作用发挥到最大
书上例题一般是针对当堂所学知识而编的巩固练习提高作用的题。教师讲解例题时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则看得懂例题的同学会觉得淡而无味,收获不大。下来解题发现仍有一些题解不来,究其根本,还是解题能力未得到提高,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未得到加强。例题本身的作用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认为,要提高例题的示例典型作用,则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多备教辅,多读教辅。在备课时,要根据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将例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变条件,变解题过程,变结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丰富多变的题型中去思考,去解惑,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和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三、预见和减少学生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学生有时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作业,产生错误作业,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了干扰。因此,减少数学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并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在讲弧的度数一节之前,要预见学生可能把弧的度数与角的度数等同起来认识。会产生如∠AOB=弧AB的错误,认为度数相等的弧就是等弧,弧不相等则所对的圆心角也一定不等之类的错误。因而复习提问时,要准备一些满足怎样条件的弧才叫等弧之类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初中数学 应用分析
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方法,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完善解决方法,这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进步的一种渠道。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建立一个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引入以问题教学法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地充实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层次,设置适宜数学教学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无限扩大。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特征
(一)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问题教学法是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学生自我思考和创新。问题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合作性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解答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得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解题时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突出不同的实体解决方案和建议,允许学生对数学的解题选择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也可在小组学习与讨论中,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实现长足发展的途径,推动科学的发展,也是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的探索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探索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在探索中突出解决问题的新颖性。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策略
设置问题情境法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问题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数学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数学问题的解答和验算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紧密的联系。
提问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设置首先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思想,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设置问题,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不怕提错误的问题。在问题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教师知识的充实与更新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门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凸显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相应的问题。
1.围绕课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依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数学课本的例题设计从易到难,逐渐深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置问题的范例。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有关例题、概念与命题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创造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
2.从社会实践中提出数学问题。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与周围有广泛联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延伸的问题。初中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从生产、生活到科学研究都赋予极强的学习意义。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巧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策略
在数学解题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数学试题,体现数学解题的各种方法,构建新的数学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反思,培养其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一是认识到自身学习中反思的重要性;二是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反思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巧妙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得到收获和失败的原因,并对通过以往的学习活动进行思考性的总结,总结出一套有规律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思考、总结和调节,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作出修改。反思性数学教学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学习过程的思考,为了达到反思性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而问题教学法的将这一模式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被许多教师所采用。问题教学法已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并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问题教学法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芬.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5).
[2]刘玉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3]出志雄.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2(36).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 提问意识 培养 研究
创造源于问题,因此要保护、发展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应当首先保护、发展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并对其进行问题性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教学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显得格外重要。
一、学生缺乏提出问题能力的原因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从外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拼命的记忆知识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对于知识或者方法从未产生过怀疑,更不会在“已知知识”上带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去刨根问底。对于教师们而言,他们习惯于给学生讲解一些现成的结论,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展示数学知识逐渐发展的历程,因此导致学生们很难产生问题意识,即便有问题被紧张的课堂时间渐渐磨灭。其次,初中学生缺乏提问题的习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受错误观念影响,学生认为提出问题似乎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或者表现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因此不原因提问题;第二,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太深,尤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在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为既定的事实和行为习惯,因此很难打破这种格局。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习惯,因此导致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意识培养
基于以上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任何一种新知识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对旧知识反复推敲基础之上的,在新旧知识的更替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而这正是问题情境。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精心的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便通过积极的思考,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设a=b,则1=2。误证:a=b,等式两边同乘以a,得a2=ab,两边同减b2,a2-b2=ab-b2,两边分解因式:(a+b)(a-b)=b(a-b),两边同除a—b,得a+b=b;因a=b,则2b=b,两边同除b,得2=l。根据常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1怎么可能等于2呢?这时学生都会感到困惑,但从推理过程来看是没问题的,于是学生忍不住想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等式两边同加或减一个相同的代数式。不一定恒等变形;等式两边同乘或除相同的代数式,也不一定是恒等变形。
第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行为,因为学生提问之前总是在想,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太肤浅,老师和同学们会不会笑话自己?老师会不会批评自己?面对这种问题,老师应当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努力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首先应当营造适合学生提问的课堂氛围。老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当表示关注,应当以和悦之态度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并给与赞赏的目光和手势,这样会给学生很大的自信心。其次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插嘴”现象。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对于学生而言是莫大的精神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而对于抓不住要点就问题的学生绝不能嘲笑和讽刺,应当耐心的引导和解释,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因不提问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对于平时经常提有质量问题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大胆创新,去发现新的问题。最后教室内也可以找出适当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问题专栏。在这些问题专栏里,可以有选择地提出一些问题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营造人人积极参与提出问题的和谐氛围。同时还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老师先对问题进行讲解,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提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激起学生思考,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三,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因此疑问是发现的基础。从实践来看,许多学生根本不知到该如何提出问题。从结论着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提问题方法;引导学生研究教材,并针对课本上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研究习题,并针对习题中的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该问题还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有没有更简单的情形或者该方法是否通用”等问题;最后可以从矛盾和冲突入手,多想一下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引导学生刨根问底。
参考文献:
[1]蔡妙通.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J].新校园(下旬刊),2010(04).
[2]石文斌.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6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过分热衷于“题海战术”和“机械模仿”
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一种“机械模仿”加记忆的状态,以解题为目的,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致使学生对一些常见数学问题的解法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2 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受教学任务繁重、工作较多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缺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简单,很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顺利开展。
3 课堂提问频繁低效
近些年来,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更多的是以教师提问的形式出现的,目的不明确、效果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对策
1 明确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的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开放学科视野,为课堂创新提供保障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无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有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要有一定的特长和爱好。教师要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拓展视野,向他人学习,向其他学科学习,向国外学习,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均可作为借鉴,以求从中得到启发,获取有益养料,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盲从,不照搬,为我所用,用有所创,创有所得。惟此,才有可能使逐步成长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时时上出创新的课、培养创新的人。
3 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备课、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反思。对于备课的反思,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包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而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指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哪些环节比较满意。在反思教学行为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等。
4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