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医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医生论文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1

1注意语言表达

虽然科研论文可以说是对他人“讲故事”。但与一般的故事不同之处,个人认为,主要在于逻辑性与连贯性。表达方式应以顺叙为佳,不宜像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文艺作品,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

内容详略得当。该简略之处就要言简意赅,该详尽之处就要清晰全面,不要写成“流水账”,也不要写成“意识流”。

结构要合理。可以按“提出问题(立论)→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总体思路来谋篇布局。摘要、正文和结论的相关内容,要前后呼应。

语言通俗易懂。论文是给别人看的,不要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就一定知道。要使用书面语言,避免使用网络语言。语句长短合适,少用累赘的长句与跳跃的短句。

遣词要恰当得体。比如,“推测”、“推断”与“推定”,语气是有所不同的(在英文文献中,常用的是suggest、indicate、maybe之类“容他性”的词语)。注意错别字。避免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留下缺憾。比如,将“风云二号”写成“风韵二号”,“碳酸盐”写成“碳酸岩”。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要分号与顿号不分,一“逗(号)”到底等。

建议同学们在闲暇时,可以多看看汉语言工具书。同时,也呼吁素质教育阶段,要切实重视母语——汉语的教学质量。

2数据、术语严谨规范

严谨规范,是科研论文的主要特征之一。

数据分析,避免“张冠李戴”。对数据进行判别时,不要将属性为A的对象,用B作为参照标准。计量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相关行业规范。

注意有效数字的取舍。并不是小数点之后位数越多就越精确,而是要与获得数据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比如,利用一台精度为5%的仪器进行观测,数据应写成“19”,而不是“19.2”。

不能简单地照搬仪器报出值。高于检测上限、或低于检测下限的数据,应该用“>检测限”、“<检测限”、“未检出”或相应的英文缩写等表示。

标注要详实。比如,采样位置图,应该有比例尺、方位、坐标、图例及说明等参数。图版中使用专业符号、代码表示对象时,应该附注相应的文字说明。

不要生造专业术语。确实需要使用新的术语时,应进行充分的说明。

建议同学们多调研文献,熟悉相关规范。

3正确理解“创新”的含义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2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高校数量很多的一个省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河北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不理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之后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河北省在2003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12.33万人,2006年是23.8万人,到了2014年竟达到36.78万人,比去年多出1.28万人。再加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2014年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造成现状的原因主要有:

(一)专业实训课程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存在这共性,但更应突出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的优势在于实践性、实用性、操作性,但是在凸显高职毕业生就业优势的实操方面,却发现存在严重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实训教学,但实训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统的口头传授、板书演示为教学手段,首先大大量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老师演示操作,学生进行模仿实践,学生们基本上能学会、学懂,或者有一部分能学精,但这样培养出了的学生创新性不够。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仪器和设备与企业第一线存在很大程度差距。学生通过学校教学很难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学生学到的技术一到社会上就是落伍的技术,或被淘汰的技术,这样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毕业实习,并且毕业实习的岗位往往和所学专业并不吻合,甚至还有的学校到企业参观,也美其名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应该融入到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尽可能多的环节,让学生能时时的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企业的信息。

(二)毕业生指导工作不到位,学生就业心理还不成熟现在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不仅是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大幅增长,还有本科层次毕业生人数、硕士研究生。这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很大压力。于此同时,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不均衡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毕业生不成熟的就业心理,不合实际的高期待也造成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不尽人意。就业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扭转,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毕业生应当改变自己的求职心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就业地区和就业领域过于集中,还要认识到,中小企业和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却求贤若渴,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结合区域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办学特色,进行合理的定位。教师应能传授行业发着经济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熟练掌握本教学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正确认识本专业发展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认真设计教学情境,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训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同时,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要求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的实训教学中来,把企业一线的技术要求展现给在校生,并在实训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职业技能,避免出现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树立区域性就业的观念首先,政府应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前编制合理的人次需求计划,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引导毕业生合理就业。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各个部门要树立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观念,建设专业的、职业化的指导队伍,并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就饿指导培训,并要克服困难,深入到企业中、行业中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了解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形势,拓宽就业思路,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抛去好高骛远的不正确心态,懂得学好一样本领,应用一样本领,提高一样本领的道理。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的工作岗位,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和信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平稳走上就业岗位,融入社会。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3

1.1生长与繁殖特性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第一次,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7]。

1.2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1.3病理特性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12]。

1.4肉质性状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1,13]。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1.5遗传学特性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2.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3展望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效果;探索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6-03

学位论文盲审,就是在论文通篇中隐去学校名称、导师姓名及研究生姓名,并将论文送往相同专业高校的同行专家评阅,并就论文是否达到答辩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盲审”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评阅成绩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真实。

一、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实施

我院自2010年开始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部分学位论文进行盲审。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学院根据校学位办论文盲审实施办法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实施办法》。

1.论文送审要求。送审的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需隐去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送2位校外具有相应硕士点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盲审效果,学院在统一收取参加盲审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后,报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论文的格式和内容是否涉及作者个人信息等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且通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结果在30%以内的论文方可送审。

2.合理选择盲审学校和盲审专家。由于我校的工科背景较强,我院硕士毕业论文的领域既有化工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化工应用研究,所以在硕士毕业论文送审的学校和送审专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校层次的一致性、学科专业的相近性和研究领域的相关性。

3.合理利用评阅结果,形成激励机制。对于评阅结果,导师和学生往往只重视评价不合格的论文。一旦评审专家认为论文已达到要求,同意答辩,往往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本人不再重视评阅专家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只有没通过的论文,导师和学生才会认真修改。

为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对盲审评阅意见中的评分和评语做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处理,以促进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了补充意见《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处理办法的补充说明》。在《补充说明》中规定:“毕业论文经由两位盲审专家进行评阅,结果均为合格但论文评分都低于65分,该论文必须在3个月内修改完成,并经院学术委员会增聘同行专家复审,根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受理其答辩申请,未通过复审者应当延期一年答辩。”

二、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成效

1.学位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实施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增强了研究生的“论文危机”意识。绝大部分研究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撰写学位论文,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我院首次进行学院盲审制度时,对25位参加盲审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形式审查,发现90%以上的论文存在撰写格式、图表规范等问题。2011年和2012年学位论文盲审时,同样的格式和规范等写作问题则要少得多。表1所示为我院2010-2012年研究生盲审结果为优良的比例。如图所示,2010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0份,其中30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0%;2011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46份,其中3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67%;2012年参加学院盲审的研究生论文58份,其中51份结果为优良,优良率为87%。

2.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近年来,受社会环境中“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一些研究生缺乏科研进取精神,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研究;部分研究生忙于考博、找工作,不愿承担导师的科研任务,忽视论文研究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真正目的就是使导师和学生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从而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真正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达到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真正成效。

表2所示为我院2010年-2012年参加盲审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由表2可知,我院自实施盲审制度以来,参加盲审的学生不仅人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现行盲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评阅专家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之间有误差。学院送审的学位论文都是通过相关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选择专家,而不是导师选择,因此在评审专家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涉及交叉学科的论文,在评阅专家的选择上更容易出现误差。

2.评阅专家工作量增加以及“手下留情”导致评审质量受考验,盲审成效打折扣。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需要评审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而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答辩都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增加了送审部门及评审专家的工作量,评审质量经受考验。另一方面盲审聘请的多为国内有关院校的同行专家,有些专家在打分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就高不就低、“手下留情”,由此导致论文盲审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3.学位论文传递过程资源浪费,经济成本增加。盲审的费用加上管理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纸本论文和评阅意见书的传递也是一种时间和经济资源的浪费,随着毕业生基数的递增,这一费用势必逐年加大。

四、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探索性建议

1.扩展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越来越提倡将学生的培养模式由单一学科转为在交叉学科的平台基地上加以培养。扩大论文送审的学科领域,增加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听取他们的评阅意见,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和导师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和创新思路,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情因素,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2.聘请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论文评阅。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学院聘请了一批在化学化工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位论文送予这些专家评阅,将有利于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建立论文免审制度,给予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定的推荐免审的权利。为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可以建立论文免审制度。如对于在权威期刊或者影响因子大于一定数值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要求之后,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同意后,可以向学校学位部门提出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免审的申请。

参考文献:

[1]马玲.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的实证分析及探索性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2(6):44-47.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61.

[3]王蓓,王振芬,王维静,王沁丹.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81,759.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话题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的关注。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文化敏感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定义

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客观主义理论中,唯有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代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检验信息化教育活动的一个标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包括了目的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能力。这种建构不是简单地将外部世界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个基本过程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有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准确性,既涉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又包括文化知识。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把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亲身体验。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突破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具备国际思维、世界眼光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值得好好总结。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越文化交流障碍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建构就是认知个体(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即知识结构(schema)。但首先要给个体提供一个“情境”,然后,认知个体通过“协作”与“会话”,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充分发挥“情境”的交互作用与周围教师、同伴各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合作”,最后达到“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就是在教学上一定要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量的或质的变化,只有使学习者的schema(认知图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才会发生“意义”,否则,就是“无意义”教学。交际能力的指导意义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话题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们的关注。学习者在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客观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固定的、概念化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会使他感到不知所措,导致交际失败。因为学习者所面临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要复杂得多,他不仅仅是刻板地知晓、记忆一些固定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去感知和应对现实的文化情境,这就是跨文化潜藏的、隐现的、主观的、个人的一面,即思维能力、意识能力的一面,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跨文化意识。然而,到底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国内专家们对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似乎主要有这样的看法:外语学习者应具有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却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仅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者的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即客观的成分),也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即主观的成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以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人们常指的行为能力,一种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外,还包括了目的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首先,在外语学习中,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语种,使得本族语人与目标语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形成了障碍,这就要求学习者有外语语言能力,这是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跨越文化障碍,缩小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交际文化、升华本族文化的目的。

三、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转贴于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可选择已有的教学材料,如《走遍美国》、《洪恩英语》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对话,还可创设一些活泼自然,充满生趣的文化情景,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和文化冲击,与文化发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际技能。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文化学习情景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除了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一种主观的、无形的、隐藏的跨文化的特质和文化敏感性,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的理解、感悟能力,在学生理解了表层信息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深层的含义,去感受推知、判断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本族文化环境有何相关的实际意义等。在此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创造对于学习个体的意义建构也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举办外语文化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美文化知识比赛、英文诗歌朗诵和英文电影欣赏等。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目的。Breen&Candlin曾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学生和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那么,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首先应该创设一种文化学习情景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客观的、显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和掌握那些约定俗成的文化事实、文化知识或某些跨文化交际的规约的能力,这是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价值观念、礼仪、禁忌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除教师在外语语言课上注重跨文化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以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学”、“异国风情介绍”、“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一系列讲座等,这些知识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为学生以后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框架,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二,将已掌握的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即交际个体的行为能力,即一种与目的语人交往的技能。比如善于识别交际对方身份和交际意图的能力、与对方沟通的能力、善于消除交际障碍、解除交际尴尬的协商能力等。由于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一种文化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对目的语文化具有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吸收、取舍、宽容以及尊重差异等,以适应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和挫败感。

参考文献

[1]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4 .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 1999.

[3]Gopaul-McNico,l Sharon -Ann Gopaul-McNico, JanetBrice-

Baker. Cross-Cultural Practice: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training. JohnW iley and Son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