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1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比较分析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为研究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文章选取欧盟、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瑞士、中国香港、加拿大、韩国这九个样本经济体作为参照,以各经济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依据,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来对这十个国家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以及各分项目进行测算并比较,确定中国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差距。

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各分项目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采用的一种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它主要通过该产业在该国的出口中占有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这二者间的比例来表示的,这种方法排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变化的影响,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某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该产业平均出口水平相比较所得出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一个国家的RCA指数大于100时,说明其在该商品或者服务上拥有“显性”的比较优势;若一个国家的RCA指数大于250,那么就说明这个国家的该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RCA指数处于125和250之间,就说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若RCA指数处于80-125之间,则我们认为该国该产业在国际上略具有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80,则表示该国的该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的RCA指数为99.00,整体排名倒数第三,与2005年的71.66相比较,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介于80与100之间,仍然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建筑(333.24)和广告、咨询、宣传(143.05)这两项是我国目前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依次排名位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第一和第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RCA指数比前几年有所下降。通讯、保险、金融、专利和电影这几项我国处于国际劣势,尤其是电影和专利这两项,甚至不足10,国际竞争力极弱。

从各国之间的整体及各分项目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上排名倒数第三,通讯服务和电影倒数第二,保险服务倒数第四,金融服务倒数第一,计算机服务排名第五,专利排名倒数第三,建筑、咨询、广告、宣传排名第一。印度、瑞士、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这几个地区的RCA指数都大于100,印度排名第一,瑞士、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紧随其后。其中,印度和瑞士的RCA指数分别为146.00和136.00,均大于125,反映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10个样本国家和地区RCA指数大于100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分项目的分布情况为:印度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的国际竞争力最强,但是其只有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一项的RCA指数大于100,为323.01,其余的几项均低于100,显示了印度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当不均衡;其次是瑞士,瑞士有3项的RCA指数均大于125,分别为金融、保险和专利权服务;欧盟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RCA指数大于100的有5项,美国有4项,其中,美国的金融服务、专利权使用服务和电影音像服务的RCA指数均大于125,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有3项的RCA指数大于100,其中金融服务和广告宣传服务的RCA指数均大于125,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香港有2项的RCA指数大于125,分别为金融和广告服务;加拿大有4项的RCA指数大于100,其中通讯、保险和电影服务的RCA指数均大于125;韩国的RCA指数大于100的只有1项,为建筑服务,其他项目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和日本比较相似,中国的RCA指数大于100的有2项,分别为建筑和广告咨询服务,日本有3项,分别为建筑、专利权使用和广告宣传咨询服务。这反映了中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差,各个行业间的差距也较大,尤其是在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这两个方面,我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发展不均衡。

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各分项目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在1989年,贝拉·巴拉萨又提出了一个改善了的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来衡量贸易进口对出口的竞争力的影响,即用一国的某一产业出口在该国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该国总进口中的比例之间的差来表示该国该产业的贸易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NRCA指数值大于0时,表示该国该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当NRCA指数值小于0时,则表示该国该产业处于竞争劣势;当NRCA指数值等于0时,说明该国该产业贸易处于自我平衡的状态。NRCA指数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排除了,其反映的是来自进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NRCA指数来判断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要比其他的指数能更加真实的反映进出口状况,NRCA指数值越高,说明某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该指数值越低,表明其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越弱。如果同时来考虑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那么这种方法测算的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NRCA指数为1.44,说明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010年,我国的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电影服务这5项均小于0,均处于国际竞争劣势地位,尤其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16.7),其国际竞争力最弱;我国的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服务均大于0,尤其是广告宣传服务的NRCA指数为21.53,已经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这10个样本国家的横向比较来看,由于NRCA指数考虑到产业进口的影响,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NRCA指数排名倒数第二,再次验证了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的广告、咨询服务排名第一,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排名第二,这体现了我国在这两方面的竞争力较强,已经具备与其他国家抗衡的能力。我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排名倒数第三,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其他项目的排名均属中后的位置,未能显示出比较优势。

结论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缺乏竞争力。RCA和NRCA指数均说明了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目前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整体上竞争能力不足,这与我国国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密切相关,在服务业领域,我国缺乏大型标杆企业和国际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不多;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国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自主创新的力度不够,取得的效果并不突出;我国在近些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等较为初级的生产要素的粗放型投入来实现的,而知识的传播、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是偏低的。

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电影、音像这些附加值高的行业的劣势明显。RCA和NRCA指数都说明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竞争劣势明显,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一方面来讲,我国这几个项目服务对国外市场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依赖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并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存在人才发展瓶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从我国的人才素质的结构来看,国内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缺乏的是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且谙熟国际法律、国际贸易惯例及国际市场环境的人才,比如金融、保险、咨询等专业型人才,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目前还难以适应国际大环境的需求,从而限制了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牛瑞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2009(8)

2.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3.王庆颖.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 (1)

4.潘菁,刘辉煌.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5.聂红,董瑾.中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4)

6.Bela Balassa.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Z].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89

7.Perdikis N, W A Kert.Trad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8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2

关键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CAI指数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4亿美元增长到了1570.8亿美元。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710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0.8%。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服务业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仍然偏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商务部在2006年12月28日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中数据显示,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现阶段在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品,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国际服务贸易发生的基础仍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状况。如果能够找到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也就找到了能够推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改变的根本力量和途径。

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构成,着重分析了产业间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该理论强调一国在产品生产中的绝对优势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基于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国只要按照其自身相对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就能从中获益。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素比例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依据货物贸易提出的,但是发展服务贸易仍需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差异性使服务得以交换,使得各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提供服务的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因此,发挥比较优势对中国服务贸易巩固其市场占有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指数分析

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截止至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逆差额度为-116亿美元。这与其他发达国家和服务贸易大国差距甚大,从贸易规模上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304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19%,由此可见中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不具有绝对优势。

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发展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自身仍存在比较优势。

下图是1997―2004年的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CAI指数):

由图可知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的CAI指数为负值,说明总体处于比较劣势但是数值逐渐趋近于零,说明这种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旅游业的CAI指数始终呈正值,说明旅游业相对其他服务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主要原因是游业属于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通信业的CAI指数在年度间并不稳定,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间徘徊,主要与通讯业国内外市场逐步开放的进程有关联。

运输业的CAI指数从1997年以来一直是负值,这主要由于近几年来国际运输业出现新的变化,现代物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得运输业更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而我国在此不具有比较优势。

金融业一直表现为比较劣势主要是由于国家的长期垄断,行业集中度高,竞争不充分,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开放,比较劣势将呈现减弱的状态。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服务行业的资金投入

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服务行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外投资者在高新服务领域进行投资,最大化的利用境外资金、科技、智力等资源提高我国服务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巩固并扩大其比较优势,抵消我国其他服务业的逆差

(三)因地制宜的发展外包

因地制宜的分析个地区比较优势所在,发展外包,提高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警惕和防止盲目性外包。

(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产业。

五、总结

我国服务贸易发站现状虽然堪忧但是前景较好,由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有很大发展空间,维持并发展我国相对劣势产业,巩固和继续大力支持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继续发掘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从而取得未来的发展优势。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井原哲夫:《服务经济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3] 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X)1年第n期。

[4] 李慧中、许卫权:《国际服务贸易动因及开放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2期。

[5] 李慧中:《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

[6] 李善同、华而诚主编《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X)2,p78.

[7] 理查德・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汤光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3

郭楠(1980-), 女,呼伦贝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 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往更加频繁,这些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适应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经济水平更上一个层次,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不仅仅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运行的规则,而且熟知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与区别。这就对高校国贸专业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国贸专业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尤其是对《国际贸易实务》的改革。众所周知,这门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提高这门课程的质量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经验,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进行讨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国际贸易环境;重要性

前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贸易环境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情况。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政策、贸易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更为复杂。为了适应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提高国家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速度,高校需要向社会培养出更多地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只是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如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 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国际贸易实物课程是一门国际贸易综合性实物类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为主线。这门课程大致介绍了国际贸易中应当主义的一些方面和经常使用到的一些国际贸易知识。其中比较重点的介绍了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也涉及到我国许多具体的进出口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是一门理论和实物相互结合的课程。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是一个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风险大的经济活动,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时,要抓住国际贸易的特点,传授一些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通过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这对于向社会不断的提供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而言,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地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改革,是因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及教师本身的一些问题等。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高校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上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学,但是在课堂的教学模式上却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依旧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像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也多是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记笔记上面,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方式受到限制,只是将老师将知识转移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并不能完全的对知识进行理解,而且在对知识理解上也只是局限在老师所给的范围中,缺乏创新精神。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3、在双语课程教学中过于形式化:在进行国际贸易交往中离不开外语交流,而且很多相关的词汇都与外语相关,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多采用双语教学,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术语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过就目前国内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来看,很多高校的双语教学都流于形式化,即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存在或很少进行双语教学,更多的依旧是母语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对国内贸易专业术语比较熟悉,对于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偏差。

3、 任课教师缺乏或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实践过的理论知识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等于零。从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个人经历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任课教师并没有国际贸易的实践经历,基本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或者从其他专业课中调过来的,这就导致这项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即使理论知识掌握的在透彻,对于具体的实践也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史瞬息变化的,单纯的依赖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缺乏具体的实践经历,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会不具有说服力,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如果没有实践经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在实践中未曾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授方法也很难培养出社会学要的应用型人才。

4、 理论课程太多,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高校的教学大多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调查发现,无论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还是其他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实践课基本都不会被教师所重视,而且即使开设了实践课程,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并不会对实践结果进行过多的讨论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理论课学习太多,掌握了太多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很多的实践经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培养不出社会学要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5、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性,缺乏相关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贸易知识,锻炼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去研究国际贸易的特点。过于理论性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掌握之前国际贸易中所形成的一些理论知识,或者是前期国际贸易中所总结的经验,并没有办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人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就缺乏了教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这样教学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实践能力,而且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够深刻。

6、考察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不够合理:高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旧采用考试的形式,这对于其他课程也许有用,但却无法考察出学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况。因为在制定考试范围时,教学只会将范围定在自己所教授的范围中,这只是考察学生的一种记忆力,却无法衡量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和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定位在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的考核上面。

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内容

1、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情绪。现代课堂教学要多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且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喜欢的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即教学主体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教师所充当的是一个指引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重点发给学生,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对知识的理解方式。而且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上多列举一些与理论应用相关的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理论应用能力的掌握。

2、 完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学号这门课程,采取案例+理论学习相互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贸易合同、贸易程序和步骤等内容,单纯依赖于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就会使得学习更为枯燥,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将这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高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师与国际贸易企业人员的交流会,以及相关的培训会,这样有利于高校教师学习更为先进的国际贸易知识,同时在与国际贸易企业的人员交流中学习更多的国际贸易技巧,掌握在国际贸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特征和解决方法。这就有利于教师在之后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不在被拘束在课本教学中,而是可以结合现有的国际贸易环境进行教学。

4、 形成校企联合:高校可以多与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新力量的注入,而且有利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在与企业进行联合时,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国际贸易实践能力。

5、 改变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察。对于这门课程的考察应当选择更为恰当的考核方式,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之外,应当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例如可以采取场景模拟考核和上机考核等。只有改变了考核方式,才会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也会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这就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总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好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而且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在现有情况下,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师缺乏经验,理论课程过多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失败。只有选择好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目标才会达到。作为高校而言,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合理的设置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基瑶,李霞,邱明华,关于高职院校商务类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邓艳平,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11期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4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55-01

一、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跨国界性,对贸易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全面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课堂绩效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应反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具体体现为在讲授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知识前提下,提高学生在外贸领域内的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双语文化背景的贯通和思维习惯的自由转换,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首先,使学生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扩大英语实践的可能性,提高英语的交流能力。其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改善英语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中根据工作环境和交际对象的不能而自由进行转换。最后,是学生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融合和互补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自觉地运用在实践中。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学习方式的设计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上课前的准备。双语教学应在学生已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专业术语的解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的充分预习,再进行国际贸易的案例、资料的分析。在课前进行预习以中文书籍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配合其他中外文文献的阅读。还可以通过专业词汇对照表来提高学生掌握贸易专业词汇的效率。

2.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外语水平的差距,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双语教学。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可以采取全英语教学,额外地布置一些练习和活动;对英语水平相对低一些的同学,可以采取部分英语部分中文的方式,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过程设计

1.科学设置课程,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课程组织的根本原则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据,从交易前的准备工作、合同的磋商以及合同的履行三个角度进行设计,而不是根据目标语言的形式、功能、情景或者语言技能来安排。

2.教师教学语言的设计。双语教学并不是均衡地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而是要注意汉语的适当使用的同时完成掌握汉语向英语的转化。具体如下:(1)板书全部使用英文,内容包括专业术语及关键句子。(2)讲解时中、英文交替使用。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授,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先解决英文问题,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3)加强学生英语使用的强度。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语回答问题、阐述观点,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作业、做试卷。目的是强制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形成英文思维的习惯。

3.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1)组织中英文讨论课、案例分析。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英语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性达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2)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外贸本来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角色扮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比方在进出口合同的磋商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进出口方的角色,用英文模拟进出口谈判。还可让学生扮演船运、海关、保险公司等处理托运、报关、投保事项。(3)采用多媒体进行双语教学,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融为一体,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魏琴.实施《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3).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5

    教育部在2001年推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曾经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努力使5%~10%的课程能用外语授课;根据2011山东省教指委的要求,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端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立交桥”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使行业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这说明推动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即用外语来讲授某种专业知识,最终可以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行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来达到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行业外语水平为宗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应用双语教学的要求更高一些。它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既能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一系列国际贸易洽谈业务及操作活动的高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编写教材就得具备本课程的特点与性质、符合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彰显当前岗位职业特征,以便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更好地保证本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检验双语的教学效果,这无疑离不开课程考核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它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究竟采用何种考核方式、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合格“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才?目前是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普遍焦虑的现实问题,也是急需亟待加强要解决的工作。为此,本项目课题就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关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为指导原则,以国贸实务双语课程为切入点,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实践研究对象,结合我院实际,着重探讨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通过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建构一套客观有效、切合实际且操作性强的国贸实务双语考核改革方案,运用到课程教学的体系中,希望对我院双语教学的发展建设做一点贡献。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课程资源、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套适合各自国情的操作体系。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在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较多,而对同类项目的单独研究不多,双语教学评价问题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法,有的也在努力强调考核改革方式的多样性,但没有探讨出可实施的方案,还有的考核,仅仅是加大了课堂表现力的考核改革形式,如把课堂提问,案例调查分析,小组作业,课后作业和期末笔试组合在一起就算是完成了对该门课程的考核,事实上还是“换汤没换药”,并无实质上的改变,考核不出岗位职业能力等。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事实:理论上,国贸实务双语教学同时涉及到学科教学考核和语言教学考核,采用某一学科的考核方法来评价双语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只有运用综合多元的考核方法对双语教学进行考核才算符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实践上,实施单一的成绩测验不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还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要“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一目标贯彻实施的障碍。因此,作为从事多年外贸工作实践和国贸教学实践的我深有体会,要想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起一套客观有效、切合实际且操作性强的国贸实务双语考核改革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到教学的综合评价中是我院发展双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式和方法

    (一)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项目研究主要对现行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按“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三个转变为指导原则,来建构一套符合本课程的特点与性质和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符合当前职业能力竞赛水平的考核改革方案,以至于能够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1.从考核内容上改革。改革本课程中传统的考核内容,如只对合同各个条款:品质、数量、包装、贸易术语、结算方式、运输方式、保险类别、报检报关、索赔、仲裁以及不可抗力等专业术语和贸易惯例知识的记忆的考核方式;改革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本教材的范围,如,临近考试时,多数同学就会去搜寻现有的考试资料如,浏览一下课堂笔记、让任课老师划定范围和指定重点知识模块等。根本谈不上对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致使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等这样的填鸭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的不良现状。本项目改革的内容为:把学生上课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设计某一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业务中,如,报价—考核进行商品成本核算的能力、磋商—考核贸易谈判的能力、订舱、报检、报关以及制单—合同的后期执行能力等一票进出口业务中来,充分体现知识能力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上。

    2.从考核方式上改革。改革目前我院课程考核闭卷笔试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形式等单一的闭卷笔试考核方式现状。本项目改革的内容为:符合本课程特色和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的,实行多个阶段、多种形式类别的多种方式的组合考核方式。按我院暂定三类改革考核方式中以“非笔试类”为主:把国贸实务双语考核方式改革为两大模块—口语+上机操作的组合考核方式:口语模块的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应用行业英语的能力;把价格的核算和执行合同的制单都放到上机操作模块中考核,这可以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能力。

    总之,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更注重平时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负责人通过多年来从事外贸工作经验和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以及近几年参加国贸职业能力竞赛指导的经验,从如下几个方面拟定我院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本课程在专业中的性质、作用、地位;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分标准。

    四、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

    (一)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通过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贯彻着“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的先进理念,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于一起,即,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考核改革体系中,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有助于客观公正的检验出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增加就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我院双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现行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试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笔记范文6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的内容往往以教材所述和课堂所讲的知识点为主,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专业实践技能考核。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能力的形成。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就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实务课程考核

一、现有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而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记忆程度,记忆性的题如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占了较大比重,分析性、应用性、综合性的题少;强调标准答案唯一性的题多,不定答案的题少;书面作答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此外,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平时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投入状态以及平时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评,往往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的评价标准,最多也就是是把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如迟到、早退、旷课扣若干分这些纳入考核成绩里;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没有压力和动力,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师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会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考试前学生往往会互相复印学习笔记以及老师画过的重点要考的题的答案,然后临时抱佛脚突击地把这些知识点背上十天八天基本上就可以过关,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存在投机心理,不择手段地借助作弊侥幸取得好成绩。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其在比较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却与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拉不开距离,从而在学校评奖、评优、以及就业时没有任何明显的优势。因此说,只是注重学生期末考试,其考试结果不能真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检验不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不利于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培养。另外,考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社会相脱离,无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竞争需求,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就大大偏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研究如何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就有了充分的必要性。

二、改革的举措

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兴趣,同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考核方式上,作者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开放、全面的考核措施。

1.形式多样化。国际贸易实务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考试方式主要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发言、小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思考问题等形式。随堂测验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讨论发言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问答,包括分组讨论、自由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平时作业、小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当尽量通过分解小项来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进一步可以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合理。此外,每学期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包括题型和试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每套试卷至少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多种标准化题型,注重合理划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的同时要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合理搭配;另外期末笔试命题要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个部分:统一命题是是从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本学期所有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都要参加考试的共同部分,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知识点,分值可占卷面分值约60%;机动命题则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相关命题,通过这部分命题可以考察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并且要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以及其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分值约占卷面的40%。

2.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是检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并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可见,职业资格考核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开展业务的基层人才十分缺乏的现状,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以证代考,以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并能具备较强的交易磋商、制单结汇、规避风险等三大关键能力,把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就业增添筹码。

3.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人工命题容易造成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过于集中,题型不够丰富,以及试卷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己的试题库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拟制考核题目,并依据不同时期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考核内容的重点,更新试题库,确保考核公平。这样,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便可以大胆突破教师讲授什么考试考什么的传统方式,教师只负责按照教学大纲实施常规教学和平时考核,不负责期末试卷考核,期末考核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任意一套试卷, 彻底杜绝教师期末变相划定复习范围的现象, 同时也大大减少学生期末考核作弊的可能性,较好地满足了教考分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年来试卷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及时掌握各课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4.注重平时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完每章内容后给学生做做平时测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地学习和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从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习内容进行辅导。此外,还可以采取速测的方式,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试题形式可以为选择题,也可以为填空题,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最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国外,没有哪一门课程会只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平时测验的成绩做为这门课程期末总评的一部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每学期的考试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平时到课堂,而更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程度,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学习态度。平时考核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作业、国际贸易案例(比如商务谈判)分析的作业等。然后在每个学期期末时也要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以上所有的要求及测验都做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当然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除期末考试重点灯对学生掌握的书本基础理论和要点的识记以外,其他考试形式的重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平时考核能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在心存侥幸心理,通过以上各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通过这种平时性测评,不再对考试产生惧怕心理,也不过分担忧和紧张,从而学生的考试心理也很健康。

5.借助软件考核。在国际贸易实习教学软件TMT平台进行模拟操作能力考核,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的感性认识。每名参与TMT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TMT 外贸实习平台,对于学生的实习成果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法,其特有的评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分。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考核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TMT软件功不可没。

三、总结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该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都有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2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