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1

圈地市场:用户增速远超预期

去年2月,农历兔年春节刚过,腾讯微博抢先了注册用户过亿的消息,新浪微博当时态度低调并未跟进披露数据,但按照业界预测,新浪微博当时的注册用户数在9000万左右。不过新浪微博方面释放的暗战信息是:“关键还是要看用户活跃度。”

回过头来看,2011年的第一次数据交锋只是双方攀比式圈地用户的初试水。因为很快,双方以财报为节点,展开了逐季度的数据抗衡。

十几天后的3月中旬,双方竞相2010年财报,汇报的微博数据分别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过亿,腾讯微博注册用户数过1.1亿。之后的时间里,每一季度对比财报研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用户数据几乎成为媒体和业界2011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性行为:一季度,新浪微博1.4亿用户(如非特别注明,文中用户数均为注册用户数)对上腾讯微博1.6亿用户;二季度,新浪微博2亿用户对上腾讯微博2.33亿用户;三季度,新浪微博2.5亿用户对上腾讯微博3.1亿用户(因四季度和2011全年财报尚未公布,这是江礼坤截至目前最新数据)。

于是在双方官方措辞和不少分析者口中,腾讯微博用户数力压新浪微博和新浪微博用户活跃度高于腾讯微博成了对垒分明的两派观点,由于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一直是业界判断微博竞争走向的最关键两大因素,这两派观点也一直极具争议性。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新浪和腾讯如何竞争的你死我活,大家都在为过去一年微博的爆发惊讶不已。2010年11月,新浪微博曝光当时的用户量是5000万,而就在那个微博元年年中,投资银行SIG调研报告预测,“到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数量有望达到1.2亿”。这份报告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相当看好微博发展”了。

而真正到了2012年,1.2亿这个数字早就被甩在了一年之前。“从未有一款互联网社交应用有如此快的圈地速度,”有从业人士给记者列举了同行数据:人人网(前身校内网)发展到1亿用户用了4年时间,开心网用了3年时间,社交霸主QQ发展到7亿用户也用了12年时间,而单个微博平台用户数从零到1亿(以新浪微博为例),不过1年半时间,且增速越来越快。“微博没有QQ的升级诱惑,也没有偷菜潮的助推,单靠140字内容就支撑其成为一项互联网主流应用,确实是个奇迹。”

营收能力:商业探索吞吞吐吐

但微博的用户增长奇迹在商业变现“焦急”情绪下变得尴尬。一般而言,大量用户+可行的商业模式是互联网常规营收方式。而微博在圈地用户后似乎也到了变现的节点。市场分析机构易观国际在去年二季度微博行业监测报告中就指出,微博的注册峰值已经过去,竞争重点将转向活跃用户体现的内容价值和商业价值。

而该机构分析师董旭在刚刚做的年度社会化媒体盘点时进一步指出,微博活跃账户规模达到2.54亿,“用户活跃度的稳定,从另一层面证明和体现微博的商业价值”。她认为,用户将微博作为信息获取的稳定渠道后,最直接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社会化营销层面,“广告主越来越认同社会化协同营销而非纯粹的硬广告投放”。

事实上,董旭所言的社会化营销只是外界热衷探讨微博可行商业模式的一种。依赖用户量的自信,新浪CEO曹国伟也预言了可行的六大微博商业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

不过寻找核心的商业模式似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早在2010年底,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宣布了自己的微博开放平台,接入一系列第三方应用,无论是需要用户付费的游戏还是使用免费、广告营收的其他应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都能从中抽成营收,但一年后,双方对开放平台的营收状况讳莫如深,在他们眼里“接入的应用还应该更多才会考虑大规模营收”。

而融合互联网精准广告和电子商务平台,双方推出了类似的“微商城(新浪微博)”和“微卖场(腾讯微博)”模式,将之与主流电商企业的官方微博打通。据悉,由于横跨最热门的电子商务和社交应用这两大领域,该模式在双方社会化营销布局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在增值服务、内容收费等领域,新浪微博去年下半年上线虚拟货币“微币”,并试水“微号”(以数字代替昵称的特色账号)收费。“在用户付费等领域,才试探支付渠道的新浪微博可能不具备腾讯微博的优势,后者的财付通以及Q币体系已经成熟,”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尽管有上述尝试,双方截至目前仍未透露任何微博商业营收的数据,这也让资本市场颇为着急。《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分析,新浪股价重归微博开通前水平的原因为,新浪微博媒体属性太强,难以注入太多的商业营收模式,始终无法形成盈利模式让投资者减少了想象空间。据悉,新浪股价曾因微博业务被看好一路疯涨3倍,现在又恢复到微博开通前水平。

社会价值:双刃剑属性待解

过去一年,内容和信息传播为导向的微博在初探商业价值之余,最重要的还是在展现它的社会价值。百度不久前的年度搜索热词天宫一号、乔布斯、卡扎菲等无一不是微博热议话题,而排名第二的年度社会焦点“郭美美事件”更是直接缘起微博。

评论、转发、收听……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认为微博具有“改变一切”的力量。知名媒体人、民间爱心人士邓飞感慨“微博网友在免费午餐的项目中,贡献是最大的,参与人数是最多的。”免费午餐是一项让贫困学生吃上免费午餐的公益计划,由邓飞联合500余位爱心人士于去年4月在微博上发起并为微博网友甚至整个互联网和社会各界熟知。而诸如此类的公益活动只是微博无数正向社会价值中的一个。

拒绝冷漠、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随手拍照解救单身青年、救助流浪小动物……这是百度搜索风云榜年度十大网络助力中为网民熟知的话题,而百度搜索数据统计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搜索量最大的网络话题几乎全部由微博上发起或最终以微博作为了最主要传播平台。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2

4月29日,新浪公司(NASDAQ GS:SINA)宣布,其子公司微博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通过其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微博公司全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18%。新浪同时授予阿里巴巴一项期权,允许阿里巴巴在未来按事先约定的方式,将其在微博公司的全稀释摊薄后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

一个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平台公司,一个拥有5亿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两家毫无业务交叉的公司为何能走到一起:是为了一偿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圈”夙愿,还是在资本战略上互相抬轿?

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新浪微博值多少?

此次交易,使外界对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的价值评估全面刷新。

5.86亿美元收购18%股份,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行业股权交易额的最高纪录。由此而来的一个普遍疑问是,新浪微博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

新浪微博究竟价值几何,在此之前一直没有权威的评估。如果从此次交易中反推,5.86亿美元18%的股权,新浪微博的估值应为32.56亿美元,但同期微博母公司的市值仅为3.25亿美元。

而就在新浪公布消息当周,新浪的股票飙升12%,创下了去年9月份以来最大周涨幅,杰富瑞甚至将新浪微博的收入预估提高了近一倍。

与此对应的是,一直在积极寻找买家的新浪微博,虽然从2009年正式上线到现在,用户一直在增长累积,但它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并已在微信出现后遭遇冲击。

新浪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为4620万。新浪微博的全年业务总成本达1.6亿美元,总收入6600万美元,净亏损达到了9300万美元。

在该年报中,新浪指出,其中活跃用户中75%是通过移动设备端访问新浪微博。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曾表示,2013年新浪将扩大微博商业化的规模,将主要产品线的聚焦点都转移向移动互联网。

而在此之前,百度、腾讯都曾与新浪微博进入过密会期。但或为“彩礼”数额,或为其他原因,这些接触均以失败告终。

比如,坊间曾传言,百度最终未能成为新浪微博的新股东,很重要一个原因正是纠结于“是否应付出高于5亿美元的代价”。若是以百度出价同等的股权反推,新浪估值为27.8亿美元,较阿里巴巴的估值低了近5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算盘

阿里巴巴为何给出如此高的估值?

投资人、原红杉资本创始人张帆认为,答案很简单,“这笔投资对于即将上市的阿里而言,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从业务角度而言,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具有很强的变现价值。阿里巴巴业务范畴从C2C到B2C,从支付到金融,无所不包含,但惟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缺乏一个亮丽的支点。

近年来,阿里巴巴一直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2011年,阿里巴巴投资人人网;同年7月,阿里巴巴领投美团B轮融资;2012年11月,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陌陌;随后,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丁丁网;最近的一笔钱则投给了快的打车。

梳理脉络可以发现,这些投资都没有偏离马云一直强调的“商业生态圈”核心概念,从人人到陌陌,从丁丁到快的,直至现在的新浪微博,无论是互联网端还是在移动互联网端,都是能直接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带来流量的入口。

4月初在杭州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阿里巴巴风险控制管邵晓峰表示,“虽然现在微信大有取代微博的势头,但我认为微博是无可取代的。”邵晓峰的理由是,微博不仅有社交基因,还具备媒体基因,而微信则更侧重社交基因。

这在新浪官方声明中也有所体现——“双方将依托各自领衔的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优势,打造更为活跃的微博平台,探索和建立更具想象力的微博开放生态体系及商业模式。双方将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深入合作,并探索基于数亿的微博用户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数亿消费者有效互动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

市场分析人士则认为,随着新浪微博被纳入阿里的生态系统,数亿的网购人群和数亿社交人群之间产生最大合力,阿里巴巴将真正变身为一个集纳“水、电、气”生态设施,形成一个社会化商业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和新浪都甚至在公开的消息中预测,“这一战略合作预计在未来三年内给新浪微博带来大约3.8亿美元的营销和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收入。”

按照微博去年营收6600万美元及32.56亿美元的估值计划,新浪微博的市销率为50倍。那么,如果新浪微博未来3年内获得3.8亿美元收入,至少在2015年,新浪微博营收就将超过1.2亿美元,如也按照50倍的市销率上市融资,新浪微博估值将达到60亿美元。

交易背后的资本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交易的背后,还有更多的资本运作值得注意。

比如,根据阿里巴巴和新浪方面向各投行、基金提供的数据,此次阿里巴巴入股之后,新浪微博的管理层及员工持股的股份由18.3%下降到11%,新浪公司持有的股份则由81.7%下降到71%。

在交易中,阿里巴巴支付5.04亿美金向新浪购买了约15.5%的新股,并花费8200万美元购买了约2.5%的老股,而这部分老股全部为管理层及员工持股。这意味着,新浪微博及管理层在交易进行中套现了8200万美元。

此外,蓝郡咨询董事李云辉也指出,新浪在公告中所指“期权”,也存在含糊不清之处。

根据公告,新浪“允许阿里巴巴在未来按事先约定的定价方式,将其在微博公司的全稀释摊薄后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

“新浪并未明确,阿里巴巴由18%股权升至30%,是否再拿钱出来认购。现在明确的只是18%的股权,而12%的股权并不明确。”李云辉质疑,为何阿里巴巴不直接认购30%的股权。

李云辉进一步指出,双方还只是刚刚达成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战略合作的阶段,竟然能准确预测新浪微博“未来三年基于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的收益为3.8亿美元”。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

房地产市场定位的概念,是由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借鉴而来的。定位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由美国两个广告经理艾尔•里斯和杰克•屈劳特在《广告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定位时代》时提出,并慢慢流行起来的。之后他们在《定位:为了得到你的注意而战斗》一文中指出:“定位起始于一件产品、一种商品、一次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一个人……然而定位并不是你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什么,而是你在有可能成为顾客的人的心目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就是在详细的房地产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确定消费群体,明确项目档次,设计建设标准。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1.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基本程序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含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开发内容和规模的分析与选择和开发项目租售价格的分析与选择等。具体来说,主要按以下流程进行:市场调查土地条件分析和确定潜在客户群产品定位(户型、面积、档次等)租售价格定位征询意见方案调整成本与费用测算预测租售收入和租售进度经济评价确定最后方案。

2.市场定位的主要内容

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确立开发理念。基于企业的价值观,为体现企业文化,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确定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模式,使得项目定位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利于品牌建设;②明确用途功能。在市场定位时应根据城市规划限制条件,按照最佳最优利用原则确定开发类型,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土地潜能;③筛选目标客户。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有效需求为导向,初步确定项目的目标客户,分析其消费能力,为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做好基础工作;④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在市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和目标客户的具体情况,编制初步设计任务书,委托规划设计部门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进一步确定建筑风格、结构形式、房型、面积和建筑标准等内容;⑤测算租售价格。参照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运用适当的方法,综合考虑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确定本项目的租售价格;⑥根据企业经济实力和项目投资流量,分析和选择适当的入市时机,充分考虑到风险和利益的辩证关系,提出可行的营销策划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市场定位工作的主体发生偏差。虽然市场定位的工作主体有房地产企业、中介咨询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个体业主等,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咨询业还处于初创萌芽期,实际上这项工作大部分是由个人或少数与委托方有关联的咨询机构完成,缺少公正性、科学性,市场定位工作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决策者的结论提供依据,工作一般仅限于房型的选择、租售价格的预测等部分内容,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市场定位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针对性。不能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科学的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仅根据经验作分析、判断,对于一些关键的数据进行处理用来满足分析的需要。

2.运用差异化战略“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差异化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等,“差异化是房地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观点已渐渐为业内人士所认可。但在市场定位时,过分强调“差异化”,脱离地块条件和区域环境,片面强调“个性化”,忽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物业特点、生活习惯,往往会导致滞销。

3.偏离市场定位的理论和原则,片面强调“概念式定位”。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不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理论和原则进行工作,而是热衷于做概念,甚至出现了“软住宅”的定位概念。一条臭河浜成为“水景”,还未立项的地铁成为“交通便利”的工具,虚拟的“生活方式”成为卖点,“媒体炒作”成为市场定位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虚、空、媒体化”的概念定位方式已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三、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定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快市场定位工作专业化、社会化的进程。房地产行业协会要从规范房地产咨询市场的角度出发,对从业人员、工作规范、程序和方法等制订必要的技术标准,做好理论先行和实践指导工作,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市场定位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的意见,提出指导性建议。

2.运用正确的市场定位方法和手段。在对国家、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正确地对项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对消费群体、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类似物业供给状况等作出必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项目环境作出必要的评价,而这些就是市场定位时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4

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入融合的趋势,突破了各种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新闻传媒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特别是公民新闻的崛起,形成了专业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共同参与新闻传播的格局,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趋势加剧,对社会、新闻传播等所产生的影响广泛、深刻而又错综复杂。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传统媒体人才为目标,面临着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应对媒介融合趋势的客观需要,国内外新闻教育界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突出的是部分高校所倡导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新闻人才,比如能够从事跨媒体采编的全能记者即“背包记者”等。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融合新闻教育模式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技术或技能融合层面,与媒介融合时代传播业界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①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新闻传播技能教育,着重于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的策划、制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它不失为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贵的探索,但能否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值得商榷。有学者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在新的传媒业语境之下转型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②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么,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新闻传播教育是否仅为新闻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本文拟从高校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以下统称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抛砖引玉。

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化”还是“大众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模糊,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如何转变,“专业化”还是“大众化”?建国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适应新闻宣传体制的需要,主要是为各类传统媒体培养专门化的新闻宣传人才,搞报纸的不懂电视,搞电视的不懂互联网,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门与单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从面向传统媒体培养专门的新闻宣传人才,向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多面手”。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各个专业方向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不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是简单地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是知识结构的复合、能力的复合,包括对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入了解,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③

新闻传播教育在知识体系与能力的建构上应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平衡,做到突出专长,兼顾其他,不能只重视“多能”而忽视“一专”的培养。为适应媒介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培养专家型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本科生专业教育采取“2+2”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中通过紧凑的学习安排,系统掌握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④媒介融合是“合”与“分”两种发展倾向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是“合”,即各种传播媒介多功能一体化整合趋势,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产品的融合、组织结构和产权等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分”,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媒介融合带来受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传媒市场呈现出分众化或专业化的特点,即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趋势。所以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⑤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市场的日渐细分,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市场分析、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广告、销售渠道和终端的建立,以及媒体内部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运作。

媒介融合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记者,那么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曾对新闻专业技能即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综合能力作了精辟的概括:一是沟通能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同各种人打交道,并获得新闻信息;二是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把纷繁复杂的情况梳理清晰,分清主次,辨明是非;三是组织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整合人力物力,开展活动;四是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文字,或语言,或图像,或其他方式,进行报道与评论。⑥这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适用。简而言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或竞争优势就是对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整理、判断分析到最后的呈现等能力。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资讯,生产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不管是应用型人才、经营型人才,还是基础研究人才,这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融合时代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新闻传播教育不应也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为媒体培养人才的狭窄定位。如前所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人才,表面上看是新闻传播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则是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的知识生产者与传播者。记者、编辑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即不再是单纯地生产信息,而应具备极强的信息选择与解读能力,有极强的鉴别知识的能力和合理传播知识的能力,洞察所的信息的深刻联系和意义,从而帮助受众迅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⑦

媒介融合导致信息传播的媒介与渠道越来越多,而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则成为稀缺资源。整合资讯,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生产出知识等,越来越重要,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对于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不仅各种新闻媒体需要,企业或组织

机构同样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就是培养能够处理信息、生产知识等的人才,所以为媒体培养人才已经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唯一目标。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于是出现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断扩招与传媒人才需求渐趋饱和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约70%以上的毕业生走到了非媒体岗位,在企业、社会、政府部门找到职业归宿。即使是到传媒单位,也未必就是在采编岗位,而是面向媒体传播业务本文由收集整理全流程的不同环节。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基于为单一媒体培养人才的定位与就业指向过于狭隘,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想象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业界相关需求的满足,从而阻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⑧

在媒介融合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也就是面向整个文化产业培养新型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与传播者,新闻传播教育也应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加强专业化教育,即传统的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同时打通不同专业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面向传媒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信息处理能力等,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

从专业的新闻职业伦理教育向面向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变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业务操作方式,对新闻传媒业的职业要求、道德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往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道德已显滞后。如网络空间的隐私权问题、著作权问题及虚假信息问题等。新闻教育者有责任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教会他们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使他们肩负起网络中的社会责任,学会对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评判,并帮助其树立适用于网络传播的新闻伦理道德观。如对于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网络记者怎样对其真实性作出正确判断,并能有效、符合道德地使用这些资源;如何避开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等等。⑨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比公众更高的媒介素养,因为他们不仅要尽环境守望之责,更要扮演社会领航者的角色,如何坚守伦理底线,如何在有效驾驭媒介融合技术的同时又不沦为媒介的奴隶,关系到新闻传播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媒介融合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程度,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⑩在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时代,职业新闻传播者的地位降低了,但对新闻传播伦理的要求反而提高了,或者说对传播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一些专业媒体从业者及媒体机构面对滔滔而至的网络舆论,放松甚至放弃对新闻伦理的坚守,新闻传播界出现低俗化、庸俗化趋势。比如网络“艾滋女”事件中,别有用心之徒利用网络诽谤中伤他人,网民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鉴别力,助推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而部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未经核实就跟风传播,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都造成恶劣的影响,足以说明包括专业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存在严重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专业的新闻职业道德、伦理教育向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对培养新闻记者、编辑等的职业伦理道德一直比较重视,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面向专业记者、编辑的,而不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在媒介融合时代显然是不够的。

普通公众借助新媒体都有成为新闻传播者的可能,但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传播方面的训练,带来了信息鱼龙混杂、真伪莫辨等一系列问题。非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需要与职业新闻工作者一样遵守新闻伦理、法规等。媒介素养教育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对信息的鉴别和过滤能力。

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公民的素质:一是提高公民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负责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⑾

当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入误区,即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使新闻传播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⑿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避免新闻传播教育落入纯技术教学陷阱,克服实用主义、世俗化倾向和浮躁之风,以及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完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就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有效对接。

 

广告设计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开设时间较长的专业之一。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广告业受到的冲击十分巨大。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数字媒体传播的不断涌现。而广告本质就是一种传播,它与媒体息息相关。因此,在广告媒体发生了改变的同时,从事广告设计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与岗位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本文就从广告行业趋势及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出发,为实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进行无缝对接,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广告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广告行业稳步发展。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广告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6-2022年)》中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虽然目前增长速度放缓,但广告总量还不及美国广告市场40%,可以说潜力巨大。得益于中国稳步发展的经济形势,因此,中国广告行业仍将继续成长与扩大。

 

2.新媒体广告增长迅速。新媒体时代,传统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广告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相反,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广告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状态。由于移动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广,连接速度越来越快,数字化营销方式包括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受广告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将成为广告行业的主力军。

 

3.广告从业机构发生变化。以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APP、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方式,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服务不仅仅限于传统业务,还需要整合多种新媒体渠道。社交广告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中转发而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广告公司”,使传统广告公司受到极大挑战。如专门针对新媒体广告运营和推广的互动营销公司和“无线4A”公司,逐渐走上广告舞台。

 

二、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当前或未来广告设计领域需要的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是“创造性+技能型”的专业设计师。

 

2.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岗位。广告设计行业涵盖的领域较广,不仅限制在传统领域,由于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专业领域之间又不断交叉,促使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就业也更加灵活。通过调研广告行业机构及招聘平台,我们整理出广告专业就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①广告设计师(设计助理、设计制作员)。主要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整合营销传播机构、策划机构、互动营销机构、企业广告部等等;②平面设计师(印刷品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就业的主要单位包括平面设计公司、品牌设计机构、文化传播公司、设计工作室、企业设计部、印刷厂、图文快印公司、婚纱摄影机构等等;③UI设计(软件界面设计)。就业单位主要是设计公司、信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此岗位是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移动应用类软件及可穿戴设备界面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大,而且目前是最为火爆的岗位之一;④网页设计师。面向的就业单位包括信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设计公司、淘宝网店等。⑤其他。包括自主创业,成立设计工作室,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大小承接相关业务。

 

3.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多家广告设计行业从业机构所进行的市场调研分析总结,对于初级广告设计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①策划分析能力;是指对设计项目进行的前期调研分析,包括市场分析、产品分析、竞争对手分析,进而归纳出该项目的设计策略、设计定位,是进行设计工作前必要的准备工作;②创意设计能力;是指在设计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构思,创意思路的表现,要求岗位人员思维开阔,思路敏捷;③执行制作能力;是指设计方案的具体执行能力,包括字体排版、图形色彩、软件应用技术、各种设计技能的熟练运用,另外还需要了解后期成品制作所需的各种工艺及技术表现手段;④沟通协作能力;是指岗位人员与公司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还包括提案能力,设计表达及良好的沟通技巧;⑤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热爱本职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度等方面。

 

三、基于工作岗位对接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1.基于工作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课程综合化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因此,需要与工作岗位进行直接对接。专业基础课程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辅助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工作岗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就需要将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整合到该课程当中。因此,需要调整和精简课程的门类,并将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机综合。将从事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整合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而顶岗实习课程就是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检验职业能力的窗口。

 

2.与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目前的广告设计工作岗位分类,改革原有的课程结构,将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为四大核心课程,分别是①广告设计课程——对应广告设计师岗位;②印刷设计(印刷品)课程——对应平面设计师岗位;③企业形象设计——对应品牌(平面)设计师岗位;④互动新媒体设计课程——对应UI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岗位。

 

按照广告设计工作岗位技能需要,将专业基础课调整为:美术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课程(构成设计)、设计软件课程(PS,AI等)、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图形图案课程等,通过这些基础课程,夯实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基本功。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基础课(一年级) 专业核心课(二年级) 专业拓展课(三年级) 选修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 美术基础(素描、色彩) 广告设计 顶岗实习 思政

 

设计基础(构成) 印刷设计(印刷品) 毕业设计 英语

 

设计软件(PS,CD,AI) 企业形象设计(品牌) 就业辅导

 

字体与版式设计 互动新媒体设计 心理学

 

图形图案设计(插画)

 

3.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整合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把原本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转换成课程模块,将它们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当中,调配课时分配,使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一门“大课”。一门“大课”之中含有众多“小课”,而每一门“小课”就是每一项岗位技能。根据岗位需要适当加入新的课程模块,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以“广告设计”课程为例,其课程模块融入了课程导入、市场调研及分析、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摄影/摄影、广告创意与表现、新媒体广告、方案汇报、作品展览,并加入了外聘专家讲座和外出考察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课程模块基本上涵盖了从事广告设计师岗位所有的专业核心能力。而课程模块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广告设计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市场调研,到策略策划,再到设计表现,最后到方案评审,作品展览,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广告设计项目的全过程。

 

4.实行专业核心课程主持人制度,打造课程教学团队。以擅长该领域的教师作为课程主持人,并且实行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机制,每个教学模块以最擅长的教师来担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打造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四、结语

 

基于工作岗位对接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满足了工作岗位对于岗位技能的需求。鉴于这样的课程设计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是首例,而且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主讲教师管理、教学内容的协调上、教材以及学时分配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还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社会化媒体市场分析范文6

内容摘要:粮食信息流管理的好坏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产业在信息流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粮食产业化信息流管理的措施,具体包括粮食信息基础设施、粮食信息网络体系、粮食信息推广服务系统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粮食产业化 信息流 网络交易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粮食产业化经营正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现阶段粮食产业化研究中强调得最多的是供应链物流的重要性,对信息流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信息流恰是粮食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粮食产业化的核心是商流、信息流和物流以及“三流”的整合,而三流的最高表现形式都以信息流为载体,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形成粮食产业对外开放、对内整合的整体运作体系。因此,粮食产业化中的信息流管理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粮食产业化中信息流管理现状

尽管粮食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粮食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粮食信息流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一) 信息流复杂,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粮食信息流量大,包括了粮食采购、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微观信息以及政策、市场和环境等宏观信息;而且信息流向复杂,各主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流通部门涉及到金融、财政、工商、税务、商检、海关、保险、运输以及政府机构。正因为其复杂性,造成生产者只知生产、销售者只知行情,政府只知指令现象,缺乏互动的交流与流通。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缺乏加工、处理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差、储存能力欠缺。

(二)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畅

我国粮食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等各粮食供应链企业有效连接起来的网络,使得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粮食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过高,导致粮食产业竞争力下降。

(三)信息网络不健全,行业资源共享集成度低

目前的粮食交易市场还未能真正为各市场交易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影响了行业信息的共享集成。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网站上大部分是陈旧过时、空洞乏味的宏观信息,重要的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粮食产业化运作信息无法实时更新。二是信息宣传和推广的深度不够,信息流的流通范围有限。三是网络利用率低下。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网站还处于简单的商情阶段,仅仅是企业形象的宣传和粮食信息的,功能单一,还不能真正在网上完成整个交易。

(四)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落后,信息流反馈控制程度低

由于粮食产业化中信息技术参差不齐,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性以及自身技术人文条件的约束性,整个粮食供应链信息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敏感性和个性化趋势。信息、传输滞后,信息流反馈控制程度低,影响效率并降低了信息的应用价值。

粮食产业化中的信息流管理策略

粮食产业化中的信息流管理策略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粮食信息基础设施、粮食信息网络体系、粮食信息推广服务系统三个方面。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基础,农业信息网络是核心,信息服务体系是关键。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粮食信息流的规范化管理

粮食信息基础设施是粮食信息流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传递粮食信息的通道,是实现粮食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大粮食信息网络基础实施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农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粮食信息网络体系。特别是,由于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低,在终端应切实加强其软硬件建设,如通信网络设备、农技人员培训等。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粮食信息的规范化管理。运用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建立粮食信息标准化体系,探索粮食信息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作机制。从而实现整条粮食供应链上数据采集的自动性、信息交换的高效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保证信息流快速有效的传递,促进粮食信息流管理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合理化,以更好地满足粮食管理部门、粮食企业以及粮食市场的信息需求。

(二)建立一体化的粮食信息网络体系,改善产业链中的信息流管理

在动态社会环境下,畅通的信息流是各粮食企业同步、协调运行的关键,也是粮食产业受益的基础。在技术方面,我国应根据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情况,整合已有的与粮食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集中统一的粮食流通网络平台。粮食产业链中的各方均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沟通联系、贸易磋商、单证交换、物流配送、款项结算、售后服务等事宜,对粮食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这样,粮食网络交易市场的辐射面会更广,服务会更好,信息成本更低,也最终使得粮食产业化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粮食信息的。供需双方应充分利用网络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寻找产品销路, 组织货源。实现粮食信息的大范围、多品种、迅捷化交易传播和全社会均匀配置。由于农村和基层信息化程度低,所以还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特别是要通过系统整合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可以通过微机上网、手机短信、电视机、收音机、电话等媒介开展信息服务。

2.粮食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技术,建设各类粮食信息数据库,开发实用的粮食信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农产品信息搜集,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搜集新产品和新服务设想,逐步建立包括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储备、人力资源、政务信息等内容的数据库,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价值。

3.粮食信息的传递。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网络交易市场需要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集中协调粮食产业中的关键数据,包括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以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库信息集成,实现科学决策。同时,要对粮食信息进行跟踪调查,随时了解所接受和传播的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不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信息传递策略。提高信息传播质量。

4.粮食信息汇总分析。网络交易市场应承担一定的综合分析职能。通过收集国内外市场情况,对粮食生产前景和流通趋势进行分析、预测、预报,及时向各类粮食企业发送粮食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安排生产,指导企业经营。使粮食网络交易市场成为政府给予引导并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为各级粮食生产经营者及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5.交易服务。通过粮食网络交易平台,交易双方可商品供求信息,在产销之间建立联系。有交易意向的信息者进行谈判协商;信息供求双方就交易数量、价格、时间等信息达成共同意向后,再就交货地点、商品质量、结算等实物交割问题进行协商并签订协议,市场管理当局应当参与、记录供求双方交易谈判全过程,并建立纠纷调解机构。

(三)加强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粮食信息服务体系

现阶段,粮食信息流管理的对象主要有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流处理技术和手段上存在差距,使得信息流控制、反馈和管理能力差。因此,应加强粮食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采取与当地信息水平相适应的推广手段,使粮食生产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粮食产业化中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一抓网络,构建营销体系。发展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信息自动处理技术、信息自动传输技术、信息自动利用技术,实现对粮食信息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二抓典型示范,加快辐射推广。利用信息网络做好市场分析工作,由主管部门或企业向农户下达生产订单,积极推广订单生产和营销模式,实现粮食的有序流通,构建新型粮食产销关系。三抓管理信息化水平。对粮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经营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实行全过程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结论

搞好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粮食行业的信息流管理则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由于受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粮食信息流通不畅,加工处理能力不高,致使产业化进程中信息流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供应链的角度,阐述了适合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业务信息流管理和控制策略,对促进我国粮食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阳明.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粮食问题研究,2006(5)

2.李春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