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Y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68-01
前言:在自然环境中,水是一个重要地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够保持完整的地球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良性循环,还能对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来进行维系,把水资源的分析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力求通过深入的研究,达到水资源合理的综合规划,这才是最有效的实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式,才可以改变现状,解决问题。
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产生了优化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五十年代后的发展,基于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拟技术与动态规划方法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发展迅速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以模型形式开展水资源优化管理研究的雏形,近二十年来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得到不断完善,因水污染与水危机在此时期日益加剧逐渐集中于生态环境效益、水质约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对于联合优化水资源系统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问题考虑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不仅具有普适的经济目标池在模型中产生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目标且将更多地将某些随机因素纳入水资源模型中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水量型―水质型―综合性发展态势得到重要体现。
2、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中的问题
一是因涉及领域较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观点研究者专业认知与强调侧重点对于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在规划手段上针对工程技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在规划形式上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为水量规划,对于水资源水质因素存在忽视情况。此外,水资源规划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还只限于形式的探讨。
二是对于水资源规划理论还有待于不断完善不管是“以供定需”、“以需定供”观点都将隔离水资源需求供给的依存对象开展有关研究前者对于水资源可供应量与联系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存在忽视,不能与经济分析外的特征独立,因此在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上难以实现动态协调。后者集中于利用水利工程措施毫无节制地与自然进行水资源的掠夺,不能体现出水资源价值,缺水意识明显不足,导造成土地沙化、河道断流等严重后果。水资源规划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研究还多集中于概念模型,在操作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三是大部分研究规划还存在比较单一的目标,即便是多目标,也因涉及目标量化,不能再成果中得到完全实现,通常在供水经济效益是比较重视,而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上存在忽视。对于局部约束更为重视,而对于宏观控制存在忽视。对于建立规划方案比较重视,对于评价方案及突出问题分析存在忽视。水资源合理规划实际上比较复杂,并需要在多层次、多目标上进行决策不能只停留于整体功能、单一目标、个人决策模式的优化。所以,在单纯追求目标最优准则转化为固有的多目标复杂系统优化准则,在功能有限、单一的优化模型结构上向多层次、分散且协调聚合的多功能模型系统进行转化,在决策模式上从策略导向型的个人模式转变为过程导向型也是大势所趋。
3、水资源规划管理的背景
联合国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空前的一次“地球首脑会议”此次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得到与会各国的强烈赞同并顺利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文件与两个国际公约对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作用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在该里约宣言加、该21世纪议程加等文件中得到完美体现说明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已成为各国共识池成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该21世纪议程加中对各国制定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明确使人类社会共同迎接挑战孩战略思想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赞誉基于此背景下,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针对我国未来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社会的全面建设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相关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出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方法,探讨水资源管理、科学评价及规划方法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4、五常水资源现有规划
一是结合地下水流域、功能属性及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针对地下水功能区进行划分对各功能区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目标进行确定。
二是对于地下水分类分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方案并结合分类分区提出相应对策。
三是研究确立地下水的管理制度框架针对地下水管理提出合理化处置措施。
四是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为规划实施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5、研究目标
基于整合文献资料的前提确定基本研究框架、内容及思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引对五常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社会生态用水进行深入分析构建评价水资源―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基于此建立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水资源也不例外,因而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对水资源造成影响,也就产生了水资源一体化规划管理这一理念。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生态这三大因素,这也就显示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可持续利用,它也并不是一个部门在调度与计划。一体化管理系统已经将范围内的所有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进行全面管理,提供可持续的一体化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资源进行最好的保护并尽量减少对各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 理是一种手段,在这种手段的基础上,供水公司在环境保护的同时提供最低成本的供水方案,为使用者提供合理的供水服务而不是水资源自身。这里所说的一体化与传统的水资源规划具有相同的内涵,就是要考虑所有的人类活动,只有这样一体化才能算是综合所有的一种科学手段。
它也可以被定义为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制度,用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合法的机构获取最大的利益。从个人角度来看,管理的结果可以用收入的增加作为标准,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可以用经济的发展程度、生态的状况、社会的福利等来衡量。如果不进行私有部门的合理的管理,则很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科罗拉多河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对它的过度利用就致使这条河只剩下了一条溪流,它很无奈的在控诉着人们的不恰当的行为。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必须将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等纳入考虑,这种管理的好处已经跃然眼前,具体的它有四个原则,分为:
(1)各个部门应该整体考虑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差异;
(2)地区一体化;
(3)经济、生态、社会整体效益一体化;
(4)明确各级政府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职责,做好与工作的行政管理的协调。包含指南与方法的全球水伙伴资源一体化管理(IWRW)软件成为如今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全球水伙伴需要的是所有涉水机构的合作与努力,身处其中,必须要清楚的了解水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的情况。在传统的水资源规划时,在发达国家中,当事人通过公开听证会也是参与其中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而就会导致许多合理的水资源方案失败。但是,有些社区因被授权而产生责任感也会致使他们对提出的供水计划进行更多的完善。以上就是传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与一体化方法中的相关的因素及其联系,一体化是主导,多部门规划是方法。如果每种方法都能够恰当的被使用,那么获得的将会是最大的效益。
结束语:
总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开展分析,建立水资源承载对象与分类原则,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确立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指标体系,并开展综合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水资源合理规划模型并进行实际应用,对于提高水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 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一)[J].海河水利,2012(2):5―7.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2
【关键词】 水资源 管理工作 探讨
一 概述
三明市区位于福建省中西部,设梅列、三元两个区,总面积1224km2。其城区是三明市辖十二个县(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境内主要河溪有沙流干流及其支流15条,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约10.29亿m3。
二 工作回顾
1988年《水法》颁布之后到2002年新《水法》颁布之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定了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为了加强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力度,三明市水利局设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科,梅列、三元两区水利局也相应设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股,履行辖区内水资源管理的职责,使市区水资源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以后,水利部、建设部、国家经贸委、林业局、矿产部等部门之间进行部分职能调整,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才基本上划归水利部门。但水资源管理在某些方面如城市供水、水环境的有偿使用规定不明确等,仍影响了市场机制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2年新《水法》实施后,明确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笔者认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相分离的体制是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使市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显著成绩,连续几年获得省、市政府和水行政部门的表彰。
三 存在问题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政府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行为。三明市、区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历来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无论在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还是在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切实维护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态势。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在科学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
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水法制体系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利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虽然已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水法律法规,省政府及关部门也配套出台了部分规章条例,但配套的法规条例不够健全完善,甚至滞后,不适应地方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施。
2. 水资源规划工作滞后
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三明市区是1958年始建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综合规划和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滞后。目前,除贯穿市区的沙溪干流已完成流域规划外,其余15条支流没有进行完整的流域综合规划或专业规划,使部分支流、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无序。由于缺乏水资源和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使城市规模、经济开发区布局与水资源状况不相匹配。根据三明市区“南拓、北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将逐步建成7 个工业区。而这些工业区的规划建设,都未充分考虑水资源这一制约因素。城市综合规划不够科学、完整,忽视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生产、生活供水安全缺乏可靠的保障。以市区饮用水的水源为例,白沙水厂的源水取自沙溪河,沿河两岸有众多工矿企业污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从长远看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下洋、富兴堡水厂的源水来自东牙溪水库。而东牙溪库区右岸及上游有三郊线省道穿过,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有毒物质注入库内,后果可想而知。市区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新辟城市第二水源问题,已刻不容缓。
3.水资源统一管理不到位
水资源进行分割管理的体制,严重违背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新《水法》尽管在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水资源分割管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县级以上水利部门虽然名义上是实施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政府行政机构,但实际上有许多部门至今仍介入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市区防洪、取水、供水、节水、排水及污废水处理等管理工作,分别由水利、建设、环保、国司等部门分割管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到位,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不能有效实施;城乡供水、用水难以统筹计划;不同管理部门追求各自最大效益,无法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水资源规划、利用、开发、保护的良好循环机制等。
4.水污染与水环境治理不容乐观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几年来通过组织实施“一控双达标”、“水环境综合整治”、“蓝天碧水治理工程”及创建文明城等活动,取得了治理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的明显成效。但市区水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治理仍不容乐观。据2004年水质监测和评价,市区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4300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约1600万吨,分别占沙溪流域(全流域11793km2,梅列断面9545km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3%和40%。沙溪干流市区河段列东大桥监测点水质为劣Ⅴ类,碧口监测点水质为Ⅲ类水。随着市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场将成为又一主要污染源之一。市区水污染与水环境的严峻形势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四 结语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水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
1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自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国家计委联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15号令)开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11年来。水利部通过“论证资质管理”、“审查工作管理”、“论证导则”等文件的推出,使论证工作逐步完善。论证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事纠纷出现。论证促使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处理好与公共资源——水的关系,既保障了建设项目水量和水质可靠性、安全性,又使建设项目用水需求控制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的范围内,保证了水、生态和环境不受大的影响,发挥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
2 论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论证工作开展阻力大
一些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往往把水、电、路三通作为招商条件,一些用水多、污染重的项目被冠以“市长工程”“县长工程”,阻止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水利部门作为政府属下的职能部门,有法不能依,执法不能严。目前各地的用水建设项目很多,但真正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大多是发改委审批过程中要求必须有水资源论证的重点项目以及石油、铁路等与地方政府部门不存在直接隶属关系的项目、个体老板的项目等没有一个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在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论证工作发生矛盾时,只考虑经济发展因素。部分领导干部水资源保护意识低,论证工作开展阻力大。
2.2 项目业主对论证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
目前相当多的业主对水资源论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论证仅仅是立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刁难建设单位的一个借口,给论证单位论证和编写报告书的时间一般比较短、经费较少,使论证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
论证单位和论证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论证合同后,不仅应为业主负责,更应该站在国家公共利益的立场上,为水的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负责,为公共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
2.3 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缺乏,论证宏观依据不充分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现实条件为基础,但是目前许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还没有做出,要加快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全流域和各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根据流域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制订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布局和流域水资源基础条件相适应、项目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以及水资源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2.4论证依据变化导致失真
水资源论证必须对建设项目用水工艺、排水处理深入了解。业主提供的基本资料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的项目用水量和用水工艺流程;确定的厂址及取排水口位置;客观全面的河势和水文地质条件;废污水退水影响要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水生生物现状及影响分析;附近用水户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等。现实工作中业主往往不能提供论证工作必需的基本资料,或提供的资料达不到要求的情况 论证人员必须想办法收集,否则,论证深度很难达到。
2.5项目论证专家现场查勘工作较少
水资源论证是审查项目取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节水和保水等多个方面的合理性,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其重点是审查报告的文字、数字,但也要增加论证专家的现场调研工作,尽量让专家到现场进行查勘,详细了解报告所叙述内容的可靠性。
2.6 重视取水轻视退水
工业企业和生活用水(水厂、水源地)等取用水量较大且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取用水工程,必须有充分的水平衡数据作支撑。但是许多论证报告中的水平衡测试数据经不起推敲和实践检验。
取水和退水对周边的影响都是水资源论证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水资源普遍缺乏的地区,这些地区供需矛盾突出,新建、改建、扩建水源地对原来的取用水格局将产生影响。许多项目取水影响分析相对退水影响论证的难度低,所以许多报告的退水影响论证不充分,影响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7 论证区域范围规定模糊
由于没有统一的论证范围,评价河段或项目影响河段的范围由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甚至到几百公里。这样对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论证的深度往往不够。如果没有一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分析,仅限于项目是否有可靠的水源,这只解决了建设项目的问题,没有解决公共水资源是否安全的问题,而后者对于项目及周边用水户对区域水资源累计影响和水环境累计影响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论证工作。
3 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建议
随着取水许可制度的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一定会逐步规范,一定会成为优化流域及区域间水资源配置,加强取水许可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平衡和安全,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武器。
3.1 加强水资源论工作的宣传力度,完善相应措施,落实领导责任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依照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的理念,适度确定建设项目发展速度。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耗水少、污染小的工业,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现有耗水大的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不以当前经济发展影响以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避免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失误,依法保护公共利益、取水户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
3.2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应服从国家重大规划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要紧紧围绕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工业布局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来开展。在国家重大规划的指导下,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推进要充分考虑流域与区域之问的实际情况,做好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科学论证。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减少水事纠纷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3 严格管理论证单位及评审专家,保证论证的准确性
论证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审查审批制度,组织开展分口把关、研究问题、落实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写单位进行资质监管,对论证专家库进行严格审查、动态管理,对审批的文件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层层会签(由技术负责人审签,分管行政领导审定)。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做到每个环节专人负责把关。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行业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依法加大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力度。
3.4 严格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写、审查工作和市场监管
在审查过程中,坚持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统筹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的相互影响,注重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相结合,考虑取水、用水和退水之间的影响,平衡流域与区域、用水与节水、生态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关系。要重点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现场勘察、取水分析、用水平衡、退水影响以及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关键环节的严格审查,确保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成果的科学合理。
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工作的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报告书编制的质量。
3.5 选择合理论证区域
应该根据论证内容的要求制定统一的评价范围,建议设定三个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即水文评价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和建设项目与其他用户相互影响区间,分别作为水文评价、取水评价和排水评价范围。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分析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区域用水累积影响。如果项目所在流域或区域已经有水量统一分配或调度方案,则应该按统一分水方案进行取水评价。如果尚没有建立流域或区域水量统一分配方案,建议以建设项目为中心,上下游各取一个水资源三级分区或上下游各100 km左右范围作为用水参考评价区间。
3.6 建立论证回访与论证后评估制度
水资源论证为建设项目可研和科学审批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提供了依据,具有前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建成投产后取水、用水、退水情形如何,与论证是否一致,建立论证回访制度和论证后评估制度,用实践来检验论证理论的正确性,以反证水资源论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后评估内容建议包括建设项目背景,取水、用水、节水、退水实施评价,论证效果评价,涉水运行管理评价和结论等。通过论证回访和论证后评估,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论证策略,杜绝论证与实际脱节,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论证与评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4
关键词:加强;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也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1.我县自然地理情况及水资源的现状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那味山脉南段,康巴文化线东端。县辖23个乡(镇),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人口14.3万人。
天全县纬度位置跨北纬30°,四川盆地登上青藏高原东坡,东西海拔悬殊,气温差异大,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达1660毫米,天全降水量丰沛,雨季长达半年,丽日多在200天以上,是全国日照时最少的区域之一。天全县境内河流纵横密布,天全河为境内主要干流,是青衣江一级支流,流向为西北向东南,全长109.4公里,流域面积20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56%,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07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3.65亿立方米,天然落差3590米,水力理论蕴藏量11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71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总装机容量5万多千瓦。
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缘由
2.1 严峻的水资源现状呼唤加强水资源管理
天全县自产水量37.71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9.4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14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倍,水资源总量虽丰富但受降水和地形影响,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造成水资源短缺。
我县主要干流天全河为青衣江流域二级支流,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下游雅安市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对环境、水质、供水保证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全县水资源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2.2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生态能力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管理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3.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3.1严格实施和落实“三条红线”制度
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明确要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之后,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四川省和雅安市也相应出台了相关规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水量分配、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通过全面节水、定额管理、理顺水价和节水技术改造,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四是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责任考核、计量监控、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政策法规等保障措施,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为充分发挥红线的约束作用,明确取水许可和入河湖排污口限批、地下水禁采限采等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威慑力。
3.1.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以市政府下达我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根据全县水资源相关规划、水资源公报、近10年的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参考建设天全县城镇布局和工业布局等因素,分解确定2020年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各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3.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指标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现状、工业节水潜力等因素,参考《雅安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及《雅安市“十二五”节约用水规划》和《四川省行业用水定额》,合理制定我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
3.1.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指标
在农业节水建设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节水灌溉潜力,在参考市、县节水灌溉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1.4水功能区达标控制指标
根据市政府分配我县水功能区达标率指标,综合考虑辖区内各河流、水库、湖泊水体现状及水功能区划分,制定我县出入境和管辖内的河、湖、库及地下水水质考核指标。其中,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按《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进行评价考核。
3.2 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工作
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领导小组,确保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宣传载体的作用,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扩大宣传面。
要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对水的传统观念,转变对水的认识,即: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等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动员人们都来爱惜、保护、节约水。
3.3切实做好全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县早在1996年就已经编制完成了《天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报告》,该报告全面论了天全县水资源数量、质量及水能。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2)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
(4)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3 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节约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节水本身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手段。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争取项目资金全面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工作。
(2)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3)切实加强全县节水性社会建设力度,推广节水设施应用。
(4)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供水水源地。
3.4 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
征收水资源费,是国家作为公共管理者和资源所有人,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调节的一种管理措施。我们作为管理措施的执行者,应当强化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工作,根据以往的征收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加强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宣传画册等形式,大力宣传,提高用水户的交费意识。
(2)落实政策。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征收水量、征收标准执行。
(3)强化措施。实现取水许可准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和隐瞒取水量行为,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合作,在需办理但未办理取水许可证或未按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的企业和个人不予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
4.结束语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天全县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提供更好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J].中国水利,2012(7).
[2]陈雷.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J].中国水利,2012(10).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5
【关键词】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三条红线;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
1 云南省水资源特点
云南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103条,100km2以上河流306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径流靠大气降水补给,仅滇西北有少量融雪补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云南省地表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汛期(5月~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86%,枯季仅占全年的14%~39%。在农业生产用水最大的4、5月份,地表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16%。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58mm,但降水地区差异较大,金沙江河谷局部地区最小降水量300mm,伊洛瓦底江的昔马平均年降水量4000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冬春连旱比较严重。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河谷、坝区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昆明市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67m3/人,低于全国有名的京津唐缺水地区。总体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现状云南省的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南多北少,西多东少。②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云南省内西部地区水多地少,东部水少地多;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水资源与人口、土地及生产力布局极不协调。③地表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不大,大体趋势是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愈是少水的坝区及河谷,丰枯年际间的水资源量相差越大。
2 水资源配置思路
以流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根本措施,优先满足流域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做到人水和谐;水资源配置的原则[6]从宏观上看,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应遵循高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同时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高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从微观上看,水资源的配置还应遵循优水优用原则、资源短缺下的最小破坏原则。总体而言,水资源配置思路为:①可承载原则: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的生命支撑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处在可生存状态。②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③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作出总体安排。④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水资源配置,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和持续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考虑到当代人,而且顾及后代人,体现可持续原则。⑤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特点,就者流域的缺水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集镇与村寨、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近期与远期等关系。⑥坚持“三先”原则:在规划中体现节水、治污和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的“三先”原则。⑦水资源利用和水患防治相结合原则:在配置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历史、现在和将来出现的水患治理相结合。既考虑水资源的分配需要,也要顾及可能的水患防治需要。⑧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在建立水资源优化模型时,要兼顾考虑“开源”途径和“节流”途径,“开源”和“节流”是解决水资源需求的两条基本途径。在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利用率已经很高的地区,主要靠节水技术方法,实施节水措施,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3 水资源配置重点问题
(1)坚持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相结合的方式,以区域骨干水源工程为主,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调蓄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工程性缺水。该类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配置重点应放在增加蓄水工程,特别是控制性骨干工程的建设上,就近解决城镇用水和以农业为主的用水,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矛盾。
(2)坚持水量与水质同等对待,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水量的调配,忽视水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容量、水质调配的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水和谐的今天,应更加重视水质问题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3)水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全年的水量分配,对年内不同季节的水量,特别是干旱期的水量也要进行分配。2009年以来,云南省发生特大干旱,在特殊干旱期,应实行特殊的水量分配制度,以保证流域的基本生活用水和重要部门用水,尽量减少由于干旱缺水而造成的损失,水资源配置规划中,应适当考虑建设一批临时应急工程,制定在特殊干旱期不同时段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供水水量分配应急预案。
(4)充分挖掘节约用水的潜力和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对水资源问题较突出的地区,在兴建水利工程时要把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
(5)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40%,水资源利用已达上限,只能依靠外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应利用小流域间调水工程充分研究水系连通的条件,通过水系连通充分利用水量,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6)坚持水资源配置与全省、区域制定的“三条红线”相协调。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云政发[2012]126号)文,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7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区域水资源配置应与全省制定的“三条红线”相一致,严格执行全省制定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4 水资源配置对策及建议
(1)根据规划区水资源分布、调度方式、取水情况,分水源或行业类别进行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同时考虑节水、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方案,基于水量和水质的统一配置结果,论证分析新建水源工程对解决规划区缺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定工程的供水任务,拟定新建水源工程的规模。
(2)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注重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立法和规划工作。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实施高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保障,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分开,实现城市与农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与需水在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4)尽早实现初始水权的分配,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开放水权交易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场的要求。另外国内学者对水权分配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国家统一的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水权配置中。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应用虚拟水战略进行水资源配置,探讨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水权交易,是我国水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5)建议健全系统的后效性评价机制,迄今云南省仍未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系统的水资源配置合理性评价体系(社会合理性、经济合理性、生态合理性及效率合理性四大方面)是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
[2]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R].2002.
[3]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范文6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水资源管理基本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用水粗放管理,浪费比较多。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用水浪费严重,现状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排在世界第109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1.2我国水资源水质比较差。中国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2004年以前,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2.27亿,占70%;水量、保证率低和取水不便的人口9600万人,占30%;通过饮水而发生和传播的疾病就有50多种,每年约发生腹泻病8.36亿人次;农村儿童腹泻死亡率是城市的14倍。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目标,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十五”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现存的饮水困难问题,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用水要求。中国水资源的污染是很严重的。农村地区水污染情况非常突出,癌症人数上升,癌症村有所增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水的问题。
1.3我国水资源管理手段落后。比如,目前灌区基础水利数据(如水量计量、水量调度、闸门开度、工程运行管理等)的获得仍然以人工观测为主,数据的时效性差、准确性低,大量的不真实数据混杂其中,水量调度因人而异,影响节水措施落实。大型灌区面临的问题是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高相对滞后。目前灌区管理及行业管理大量资料和信息仍然以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既无法实现对各类资料信息的有效管理、维护,也无法做到信息共享。这不仅影响到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各级水利行业主管部门也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了解掌握灌区及行业发展的状况及变化趋势。
2.加强水资源管理应树立的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二是要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四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五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措施
3.1要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流域、区域规划包括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状况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要加强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要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
3.2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信息化。水利信息作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步伐是从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抓住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大型灌区以及企业等河湖大量取水信息化建设,加强行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灌区管理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需要建设一套量水自动监测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远程监视监控,建立综合数据对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使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得到妥善保护。建设量水自动监测系统,将改变现有的水资源调度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资源管理不合理。
3.3要加强雨水的有效回收和利用。雨水利用指的是收集下雨时落到建筑物屋面和小区地面等空地上的雨水,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水的水质指标满足要求,然后再使用的过程。类似于中水,处理后的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厕所冲洗、城市绿化、景观用水以及其他适应中水水质标准的用水。雨水利用结构简单,一般通过导管将建筑物屋顶收集的雨水引到地下后,雨水沉淀,后流到蓄水池,然后经过消毒的过程。由于降尘、酸雨的存在,通常不会用降雨前的一部分雨水,将其清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展开了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当地的用水和污水处理负担。如德国,日本等国在一些城市的建筑物上设计了收集雨水的设施, 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小区绿化、洗车、厕所冲洗和冷却水补给等,也可以经深度处理后供居民饮用。东京、福冈、大阪、名古屋四个城市的拱型建筑棒球场的雨水利用系统。集水面积在1.6~3.5 万平方米,贮水槽容积为1000~2800m3,经砂滤和消毒后用于冲洗厕所和绿化。每个系统年利用雨水量在3 万吨以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雨水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大城市的雨水利用问题,我们通过雨水来扩大水资源,以此减轻我国的用水压力。许多城市在这方面都有措施。对雨水利用的研究在很多国家展开,例如,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城市在建筑物上设计了收集雨水的回收设施,节约水资源,减轻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负担。
3.4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执法建设。应当建立水政巡查制度,加强对用水单位取水工程建设情况、取排水情况的检查;其中,对地下水取水工程施工应当进行现场监督。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用水单位未依法办理取水许可或者未按照批准的取水条件进行取水设施建设的,应当责令其停止建设;对拒不停止、继续施工的,经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查封、暂扣用于施工的取水工具、取水设备。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行使调查取证权、现场检查权、制止权、行政处罚权等职权。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配合,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拖延或者谎报,不得阻碍水政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结语:解决我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