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1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草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准确把握当前草原工作面临的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成效显著。目前,草原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草原牧区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草原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载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效益低下;草原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薄弱;牧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问题突出。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影响着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草原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十二五”时期将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的攻坚期。必须立足草原牧区实际,坚持科学发展,集中力量解决草原牧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草原牧区生态文明水平,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统筹推进新时期各项草原工作。做好草原工作,是中央的要求,社会的期望,牧民的期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基本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提高草原生产能力,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在重点草原省份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补贴、牧区教育支持和绩效考核奖励。这是一项大政策,落实这项政策给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抓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监督执法、监测预警和科技进步等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惠牧政策切实落实到草场牧户。

二、扎实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一)明确草原权属。明晰草原所有权、确定草原使用权是深化牧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草原各项制度的基础。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草原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任务。加强草原资源调查勘测,确定草原土地类型和四至边界。结合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明晰草原的权属关系。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原法》的规定,依法开展草原登记,实现“草定性、地定权、人定心”,充分发挥牧民保护草原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将草原承包到户,明确草原承包者的权利义务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只有草原承包到户,各类草原补贴才能落实到牧户。目前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要尽快落实到户,签订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户的,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要尽快在承包合同中确定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

(三)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明确流转的程序、条件、方式及用途。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规程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指导草原流转合同的订立,建立流转合同档案,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草原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动态。强化对草原流转的监督管理,防止以草原流转为名,擅自改变草原用途。

(四)强化承包管理。要完善草原承包合同管理,各地核发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应统一式样,承包合同应确保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加强档案管理,准确、完整、及时地收集整理草原承包合同、牧户承包情况图表、原始文字记录等档案资料,归档保管。建立草原承包电子档案,实现草原承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尽快建立草原纠纷调处机制,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机构的作用,引导农牧民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处等途径,依法解决草原承包纠纷。

三、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一)核定草原适宜载畜量。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天然草原生态及生产力状况,加快确定草原适宜载畜量标准,核定草原载畜量,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放牧牲畜数量上限,为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打牢基础。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制定减畜计划。各地要根据核定的载畜量,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确定减畜数量,规定减畜时间进度,并逐级上报备案。要将减畜额度落实到村、到户,对落实减畜计划、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及时兑现奖励资金,确保牧民减畜不减收。

(三)尽快实现草畜平衡。各地要制定完善草畜平衡核定办法,建立草畜平衡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草畜平衡责任状,明确领导责任。要实行草畜平衡公示制,发挥牧民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杜绝超载过牧。

四、继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一)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理机构执法监督条件和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督装备,提高监管能力。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做好草原承包、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落实和管理工作,加强对草原基础设施的管护。严格草原资源管理,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征收办法,力争从2011年开始依法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确保资金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二)加大对草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损害牧民合法利益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禁牧区、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况实行常态化巡查,定期核查草畜平衡实施区放牧牲畜数量,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要创新执法方式,重点查处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震慑不法分子。

五、不断加强草原监测预警

(一)加强草原监测。草原监测是确定草原生产能力、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础,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针对当前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方面监测工作比较薄弱的问题,丰富完善草原监测指标体系,改进监测方法和手段,优化监测指标,创新监测方法。在稳步推进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的同时,各地要规划设置数量适宜、分布合理的省级、县级草原固定监测点。规范固定监测点的运行和管理,定期开展草原固定监测工作。抓紧开展草原本底调查,摸清政策实施基年的草原基本状况。加快开发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提高草原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时编制监测报告,监测信息,客观反应草原植被生长、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生态、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工程效益等状况和变化情况,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加强草原监督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草原火灾预警。加强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是做好草原防火、保护植被恢复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做好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草原防火预案制度、物资装备、通讯指挥、应急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对草原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三)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对草原生产和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认真开展草原生产生态形势分析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形势、趋势变化做出预报预警。建立信息制度,健全信息平台,强化信息预警,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做好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畜群结构调整、牲畜出栏和草原灾害防治等工作,不断提高草原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六、大力推进草原科技进步

(一)加强草原科技创新。要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围绕草原植被恢复和牧民生产方式转变,开展优质高产牧草和抗性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建植、划区轮牧模式、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草原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控、退化草原治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尽快开发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要以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主,根据不同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做好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快优良牧草高产栽培、退化草地补播改良、轮牧休牧、舍饲圈养、遥感应用、全球定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科技入户、科技书屋等形式,加强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加强草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快草原实用人才培养,满足草原建设工作的需要。

七、切实加强草原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位的要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把草原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具体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保证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切实把草原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细化明确考核指标,做到奖罚分明。建立健全的督查制度,对政策落实施行全过程监控,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

(二)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机构设置合理,队伍结构优化,设施设备齐全,经费保障有力的草原工作体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在草原面积较大、草原生态脆弱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要建立草原监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充实监理队伍。已经设立监理机构的地方,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对禁牧、减畜和实施生态移民的牧户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逐步建立一支以牧民为基础、覆盖所有草原的基层草原管护队伍。

(三)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尽快制定草原保护建设政策落实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一抓到底,要全面开展动员部署,组织落实,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 草原管理;草原畜牧业;草原恢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 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6006707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基础,主要采取放牧的生产方式,利用草原牧草资源饲养家畜来获取产品,以草原畜牧业经济活动为主的经济类型[1],是北方草原区的主要生产方式。多年来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总体上没有摆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因此,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36%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产草量下降[2,3],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趋势,因此,反思草原畜牧业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措施状况尤为迫切。

1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理论

笔者初步将国内的草原管理的理论分为4类,即系统发展论、本土发展论、替展论和游牧发展论。

1.1系统发展论

系统发展论是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匹配草原生态系统各要素与系统外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效益的理论。系统发展论以任继周的草原农业系统发展理论为代表[4],任继周[5]提出的草原4个生产层理论和系统耦合理论,充分利用界面理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和各个层次的发展。在任继周《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生产模式》[6]和《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7]著作中,系统发展论都有具体体现。

1.2本土发展论

本土发展论是基于本土,本地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传统,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发展理论。本土发展论着重强调本土经验,对于当地发展不相适宜的策略持反对和抵制态度。本土发展论充分遵循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规律,谨慎的对草原农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持本土发展论的是以达林太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

达林太[8]认为制度安排不合理是造成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的制度因素,农耕文化入侵是造成土地退化的文化根源。建立在以平衡生态系统为特征的美国草原基础之上的理论,不适合属于典型的非平衡草原生态系统的内蒙古草原。游牧变定居,牲畜行走距离增大,造成定居点周围牧道增多、重叠利用,同时定居点周边践踏严重,导致荒漠化向周边辐射。不合理的牧草引种导致物种入侵,排挤土著物种,破坏自然系统;引入改良的牲畜,由于采食和营养的不同,改变了当地草本的建群,使荒漠地带的灌木失去了草食性动物的抑制,灌木疯长导致土地退化。内蒙古的超载过牧,其实大部分属于非牧民(移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某些个人,实际上真正牧民的牲畜一直未达到适宜载畜量的上限。

王晓毅[9]认为草原承包到户是游牧停止、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人口和牲畜增加不是直接因素。一些地区的牧民搬迁了,但他们仍依靠牧区的资源,甚至消耗得更多。有些地方将最希望保护草原的牧民迁了出去,而腾出的空间转给了资本和外来的流动人口,并没有减轻对草原的使用,结果草原进一步缩小,受到更大破坏,严格执行休牧禁牧的政策不可能。依靠秸秆和购买的饲料将牲畜圈养,只能更多地榨取自然资源和资金(费草、费水、费药、费工、费油),牧民肯定赔钱。况且草原上的食草牲畜又不可能完全圈养,特别是春季,这个季节是牲畜最希望早点吃到青草的时候,所以夜牧、偷牧就成为必然。牧民偷牧使政府开始与牧民玩“猫与老鼠”的游戏,罚款成了基层管理部门不成文的常规收入。因此,休牧禁牧只是增加了放牧的成本,并没有减少放牧时间。草原土地承包后,牧民大面积开垦荒地,牧业向农业转型。刚开始,畜牧业的发展受益于开荒种地获得的资金和秸秆。但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大面积草原被破坏,山坡地水土流失等。

1.3替展论

替展论是改变牧区的生产方式或者让牧区休养生息,将牧区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区域,实现牧区生产功能被替代,实现草原恢复的理论观点。替展论本质上是系统的大耦合,通过消耗系统之外的资源发展畜牧业,缓解草原区的饲草料短缺。替展论以张新时、许鹏为代表,是目前草原管理理论体系的另一个主流,主张将退化草原保护起来,建设人工草地,进行舍饲圈养或者将牲畜转移别处,实现草原的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新时建议将牲畜赶下山来,在农区发展人工草地,实行舍饲圈养,让草原区恢复,而且要进行人工的干预和投入,加快草原区的恢复。建立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现代人工草地畜牧业,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10-12]。许鹏[13,14]提出“生态置换”理论,建议将山区的牲畜迁到平原区,建立人工饲草料地,是山区退化草原恢复的策略。另外,蒋高明[15]还提出“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理论,此处将其归为替展论。他提出“以地养地”、“以自然力恢复”、“畜南下、禽北上”,将畜牧业移到农区,充分利用农区的秸秆发展畜牧业,在草原区放养鸡鸭鹅等家禽,减少草原区的破坏,充分利用草原区的草籽等优势,推进草原区的恢复。

1.4游牧发展论

游牧发展论认为要恢复草原,保持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恢复游牧,消灭游牧等于消灭游牧文化,就等于毁灭草原,文化荒漠化是草原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根源[16,17]。日本学者松原正毅认为“游牧和农业一样,是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生活类型之一”。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选择游牧经济,是同大自然长期磨合的结果,也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18]。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畜牧业和游牧民族,把他简单地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整合的单一对象,而要从文化多元性、人类可持续性的文明类型的高度去全面审视和阐述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固有的内在结构系统和类型[19]。

综上,许鹏和张新时的草原恢复和重建策略本质上相同。任继周提出的“系统耦合”理论从根本上也是与许鹏和张新时的观点一致,归根结底是资源整合和开发新的资源,保护好已经破坏的资源。王晓毅[9]认为,“单纯的关注草原植被,忽视甚至依靠开采地下水恢复草原,结果只会对草原的生态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因此,发展人工草地时,对地下水的破坏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更深远的影响。所以,笔者更同意任继周的观点,因为它涉及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各种因素,开拓了更广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路径。游牧发展论其实包含在本土发展论之内,由于游牧发展论的突出地位,以及历史上的长时间应用实践,所以才把它单独列出来。

2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

2010年夏,中国科学院举行了“中国生态大讲堂2010年夏季焦点论坛”,其主题是“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与草原管理政策”,论坛有两个核心观点:(1)现行的草原政策存在误区。论坛关注的议题包括草原管理的由上而下的草原政策、城市主导的草原政策、游牧的合理性、网围栏、走“敖特尔”、休牧禁牧的游击战、“牧户联营”、退牧还草项目、京津风沙源项目等。研究表明牧民对退牧还草和休/禁牧持抵触意见、并经常偷牧,牧民与基层官员达成了默契,致使这个政策难以落实。但根本上是因为这些政策和牧民的生产生活相脱节造成的。(2)游牧是一个顺天应时的生产方式,不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牧区的实际生产生活习惯,制定适合本地本土的政策。

目前我国有关草原区的重大战略型政策包括草原承包制、草畜平衡制度、定居舍饲、休牧禁牧轮牧、退牧还草制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等。总体上摒弃了落后的、古老的、粗放的游牧管理方式。

2.1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明确草原权属,落实草原承包经营权,强化草原承包经营管理,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另外,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联户经营。目前,已在甘肃、内蒙古等多地实施,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草原联产承包制度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21]。

2.2草畜平衡制度

草畜平衡制度,根据区域内草原在一定时期提供的饲草饲料量,确定牲畜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国务院要求农业部要尽快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加强对草畜平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省级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畜平衡的组织落实和技术指导工作。县级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畜平衡的具体管理工作,定期核定草原载畜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宣传,增强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农牧民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生产,改良牲畜品种,控制草原牲畜放养数量,逐步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实现草畜动态平衡[21]。

2.3退牧还草、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为合理有效利用草原,在牧区推行草原划区轮牧;为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季节性休牧;为恢复草原植被,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各地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地方各级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方案[21]。

2.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经济调控政策

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支持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2]。“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报告”认为现在的补贴政策是对的,但是是被动的[23]。

3草原畜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游牧发展论在目前被认为是落后、粗放的畜牧业发展理论,在目前政策中没有体现。本土发展论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才有所重视,其标志就是973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与选育的基础研究”的设立,这是本土发展论开始受到重视的起点。而替展论在实践中已经有所利用,许鹏的“生态置换”在新疆地区已开始逐渐落实;张新时[24,25]“建立六亿亩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虽没有完全落实,但人工草地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蒋高明的理论已有部分实践,诸如内蒙古草原兴发的“草原绿鸟鸡”,但在面上并没有实现;表明了国内草原畜牧业科学理论在政策中有部分体现,在实践中也有部分实行,但根本上来说,理论对政策的指导还相对较弱,并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我国草原区的承包制强调提高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借鉴了农区的土地承包制,而农区的土地承包制是发端于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土地承包实践。将部分地区的实践提升为理论,然后在其他领域推广。4种草原畜牧业发展理论在承包制也有部分体现。

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是一种经济调控手段。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有能力来补偿牧民休牧禁牧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促进草原恢复,改善草原环境,在本质上是政府拿钱购买生态服务。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当于牺牲草原区的生产换来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

总体分析,本土发展论在目前的主流的草原管理和决策理论中体现不多,游牧发展论当前是被摒弃的,认为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系统发展论和替展论都有部分实行,诸如草原区人工草地的建设,网围栏的建设,休牧禁牧,可以说目前决策执行的基本是系统发展论和替展论的思想,本土发展论和游牧发展论被主流思想界认为是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落后思想和经营理念,不为主流科学界和实践重视。

4当前草原畜牧业理论及政策存在的问题

4.1政策制定的问题

目前有关草原区的重大战略型政策包括草原承包制(定居舍饲),休牧禁牧轮牧。摒弃了被认为落后的古老而传统的游牧制度,实行牧民定居,舍饲圈养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实施草原承包制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行以草原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制,增强了广大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主人翁意识,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发展生产为目的的承包制同时也带动了公地的破坏、牲畜数量的大量增加和草原的严重退化。

目前,我国的许多管理是以中央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地方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为主。地方上制定管理措施灵活性大,受利益驱使导致政策不利于草原永续发展。从人才引进方面,引进的工业人才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矿产采选冶炼等破坏环境的工业领域[26],而且某牧区的指导思想是“工业强旗”[27],一半以上的GDP增速是靠工业发展,尤其是煤矿、矿藏开采和电力行业。“东乌旗工业强旗,优先发展矿产采选业、金属冶炼和煤电石油等支柱产业,将最大的牧区打造成3大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之一”。锡林郭勒盟拥有内蒙古1/5的天然草地,众多的露天煤矿、化工厂和发电厂使得千里草原变成新型能源基地[28]。

另外,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经济学家的话语权高于科学家和社会学家,这种不平衡的话语权机制导致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持续性。

4.2政策执行的问题

政策执行过程中,措施不力,导致严重后果。在执行国家的草原管理方面,国家层面有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地方各省区也有各级草原监理中心,地方上因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被置于相对次要地位,着重发展工业,追求短期的高GDP,导致了草原破坏严重。如内蒙东乌旗造纸厂和开矿造成草原污染严重[29,3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方政府开矿破坏草原,超量开采地下水[31]。内蒙古3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32],也就表明了草原区历来以粗放的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变为了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4.3基层部门和牧民的问题

制定政策缺少公众参与,不切合牧民的实际情况,基层部门冒进式发展。根据《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规划》,新疆将在2011~2020年,实现16.93万户、76万多名牧民定居。为实现这一目标,新疆将加快“三个1000万亩”高标准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让定居牧民拥有充裕的生产资料,改变“人定畜不定”现象[33]。草原开垦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受益者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而世代以游牧为生的牧民被排斥在开发利用资源之外,不但没有获益,反而因草原萎缩和环境恶化而受到损害[34]。

目前,我国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制定中还没有实现公民的有序参与,这是导致我国现有草原生态治理政策不能实现政策目标的一个主要原因。草原生态治理的主体是农牧民,面对日益严重的草原生态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广大公民、特别是农牧民的作用,草原生态治理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农牧民的行为和态度[35]。

5对草原理论与管理现状的思考

我国的草原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基于两个观点:超载过牧和草原退化。相对应采取了休牧禁牧、饲草地建设、棚圈建设、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措施。现行政策让草原区彻底放弃放牧以恢复和改变草原功能,由畜牧业改为家禽业是不可行的,在关注自然和经济的同时,必须实现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围栏封育,涉及到饲草料基地选址和建设、棚圈建设的问题不好解决;“退耕还草”涉及到退耕牧民如何转移,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牧民定居下来之后,是否适应新生活及存定居牧民回流问题;“草畜平衡”中数量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呢。牲畜过牧是不是个伪命题[8],过牧的本质问题及原因,是否存在农耕文化入侵游牧文化的状况这些问题都是在采取措施时需要考虑的。

牲畜数量的盲目增加,一方面是人口的大量增加所致,另外也是由于经济学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致。但目前现状表明上述问题是结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性的后果,草原退化也是制度性退化,制度性的问题不解决,问题会层出不穷。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36]认为,中国无法复制西方的现代化。西方基本是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对于中国的草原畜牧业是无法实行的,按照温铁军的思想,在中国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根本上还是工业对牧业的掠夺,破坏了原本原生态的草原畜牧业。这与王晓毅等[9]的草原退化的恢复是城市建设导向的观点是相似。就是农牧区的发展是服从于城市的发展,而并不是真正基于农牧区而制定的政策。现在的生态补偿根本还是当初农牧区服从于城市工业化付出的补偿,而且只是偿还了一小部分。

另外,现在牧区的煤炭开采,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弱化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生产。2012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均衡发展而言,西部确实需要“双高于”,但实现这一目标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挑战,专家认为形势非常严峻[37]。为了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发展经济的目标是正确的,但是为了达到西部与东部同时实现小康社会而加速西部地区的发展,在目前的国情和体制下则必然会出现盲目快上,过度发展工业,忽视基础性产业――西部的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从而仅仅实现了暂时的经济的改善,而破坏了西部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永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切发展都必须服从于自然发展规律,决策要充分考虑各方意见,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而且我们以往的政策是工业化导向,城市发展导向的牧区退化恢复策略,而不是牧区发展导向的。另外,一个错误导向就是农区政策入侵牧区,这两点必须改变,如果不改变,很难实现草原区的永续发展。

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没有有效交流,甚至国家各部门之间也是各自为战。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大型国家级项目,涉及范围广,需要多部门联合参与,项目管理者和参与单位壁垒严重导致了草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38]。Daniel Miller[39]提出游牧民族的本土知识及经验对中国西部草原牧场发展策略非常重要,这本身就是牧民对草原资源政策制定的贡献,只是现在被忽视了。

6结论与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各异,很难用一个理论来规范各区域的生产生活,笔者总结的4个草原区的发展理论――系统发展论、本土发展论、替展论和游牧发展论,对目前的不同层次上的决策起了指导性作用,但由于这些理论的完备性或接受性的差异,在决策和实践中起的作用差别很大,所以理论的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牧区政策是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发展导向,农区政策和农区生产方式入侵牧区集合体,而非牧区发展本身导向的政策,如果要想使草原回归本原,必须充分了解草原区的发展规律和生产方式,实现草原共管,在此基础上,做出引导性政策。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未来草原畜牧业发展的10条建议:(1)根据现有的草原畜牧业理论完善、修改或者制定新的决策建议;(2)应该充分利用系统耦合,拓展饲草来源,减轻草原压力;(3)合理规划草原的休牧禁牧计划,使草原得到合理的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4)对草原恢复进行适度的影响,同时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人工草地;(5)加强乡土牧草的研究,审慎引入其他地区的牧草;审慎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牧草和畜种的改良和新畜种的引进;(6)实现草原区的多种经营,养禽和养畜相结合,增加收益,减轻草原压力;(7)停止一切不合理的,严重破坏草原的采矿企业;(8)加强政策制定过程的牧民参与度,实现草原共管;(9)加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将生态产品作为牧区另一经济增长点;(10)建立游牧特别区域,实践游牧恢复与当前政策草原恢复的比较,为草原更好的恢复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路。

参考文献:

[1]侯向阳. 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杜青林.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丁连生. 甘肃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第1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任继周.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第一版)[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任继周. 发展草地农业推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1):19-24.

[6]任继周. 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生产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任继周.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达林太. 草原荒漠化的反思[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46-50.

[9]王晓毅. 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内蒙古六个嘎查村的调查[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董孝斌,张新时. 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生产方式亟须变革[J]. 资源科学,2005,27(4):175-179.

[11]董孝斌,张新时. 我国草地的发展观[J]. 生态经济,2005(10):70-73.

[12]董孝斌,张新时.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J]. 生态经济,2005,153(4):87-89.

[13]许鹏. 新疆草地资源特征与生态治理[J].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增刊):34-37.

[14]许鹏. 发展水草林生态功能,实施生态置换工程. 优化配置西部资源坚持高效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R]. 2001.

[15]蒋高明.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16]刘书润. 消灭游牧文化就等于毁灭草原[EB/OL]. 蒙古文化(2008-11-26).http://.cn/mengguwenhua.

[17]汪永晨. 追求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18]乌日陶克套胡.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牛锐. 正确认识游牧文明,科学治理草原[N]. 中国民族报[第六版],2006317.

[20]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农业部要求加快推进各地草原家庭承包制[N/OL]. http:// sdpc. gov. cn/xxfw/fgdt/t20070409_127873. htm.

[2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R]. 2002916.

[22]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动员布置会在京召开[J]. 吉林畜牧兽医,2011(6):5.

[23]侯向阳. 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4.

[24]张新时. 关于我国建立六亿亩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的咨询报告[R]. 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报告,2005.

[25]张新时,唐海萍,孝斌. 内蒙古草原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C]. 2004年中国西部论坛会议论文.

[26]锡林郭勒盟组织部.锡林郭勒盟2011年工业经济人才引进工作实施方案[EB/OL],http://xlgldj.gov.vn/mwzzb-xgyw/wwzzb-rcgz/201206.

[27]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调研组. 坚持工业强旗加快赶超步伐[N]. 内蒙古日报,20081209.

[28]王欲鸣,柴海亮. 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开发保护能否双赢[N]. 经济参考报,20091010.

[29]郝冰. 关于内蒙东乌旗草原破坏情况的报告[C]. 自然之友,2002(2):30.

[30]宋欣洲. 内蒙古东乌草原严重污染及破坏事件已由国家环保局列为2005年挂牌督办首批环境违法大案[J]. 草业科学,2006,23(5):86.

[31]徐谷明,庞皎明. 草原“争夺战”:在财富与环保之间[N]. 中国经济时报,20060817.

[32]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 http:// gov. cn/20110130/content_1795 396. htm.

[33]关俏俏. 今年新疆有1.58万户牧民告别风雪游牧生活[N/OL]. http:// xj. xinhuanet. com/201112/11/content_24310419. htm.

[34]黄建英. 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83.

[35]郭建德. 我国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36]温铁军. 无法复制的现代化[J]. 中国改革,2002(2),13-15.

[37]王卉. 经济增速难偿西部生态代价[N]. 中国科学报,2012316.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3

一、合理选项,搞好调查,扎实做好审前准备

㈠合理筛选审计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是一项新的工作,要做好试点审计,使效益审计有一个实质性突破,必须选好审计项目。我们在选择效益审计试点项目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重要性,就是选择市域内近期投资额较大的项目,该投资项目能对一定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或经济结构有较大影响力;二是时效性,选择目前正在实施的生产性项目,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项目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该项目管理、运行提出用得上的有现实意义的审计意见或建议;三是可操作性,就是在审计中实施绩效评价时,该项目有经济或专业方面的可量化的指标,能够实施定量和定性分析,项目有可评价性;四是工作量适度性,就是在选择审计对象上不能盲目贪大,坚持以试点为目的,搞局部审计。要根据我局现有投资审计资源,选择工程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审计工作量不大的项目,便于实施阶段能高效运行。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们对全市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对号筛选,确定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将其列入*市2008年全市审计工作计划。

㈡、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具有指导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⒈全方位了解项目背景。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十大牧业县之一,草原畜牧业是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全县总土地面积1072.39万亩,有天然草原及灌丛放牧林地758.4万亩,其中:天然草原面积587.1万亩,灌丛放牧林地171.3万亩。境内草原广阔,天然草原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4.75%。天然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有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疏林草甸草场、高寒草甸草场五种类型,主要牧草有49科158属276种。天然草原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祁连山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气候持续干旱,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牲畜数量增加,草原超载过牧,滥垦乱挖,破坏严重,建设和保护手段落后,导致草原大面积严重退化,鼠虫害泛滥,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县天然草原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已达20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34.4%,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牧草产量下降30.4%,牧草覆盖度下降11.11%,高度下降41.7%,畜均拥有可食牧草由7622.9kg下降到2122.2kg,畜均草原占有量由33.75亩下降为9亩,而且退化面积仍在逐年扩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在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及可食牧草比重下降,毒杂草比重上升,植被稀疏,群落结构简化。草原退化,生境恶化,草原生产能力低下,已经严重制约天祝县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草原退化现状,天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把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了草原生态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以草原围栏建设为重点,采取补播改良、治虫灭鼠、人工草地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草原改良,恢复草原植被,遏制草原退化趋势。

⒉初步了解退牧还草工程总体任务和目标。天祝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始于2004年。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最高目标是通过实行草原围栏落实休牧、禁牧政策,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牧民收入增加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实行分年度审批,分年度实施。截止2007年,天祝县已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五个分工程。五个工程的总体任务是:天然草场退牧3*万亩,其中禁牧50万亩,休牧255万亩;天然草原补播改良100万亩。总投资额82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8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2167万元。截止2008年8月,2004年度、20*年度及20*度第一批工程建设内容已实施完毕,并经省级验收;20*第二批及2007年度工程任务正在实施中,预计2008年底全面完成。

⒊了解项目管理和制度建设以及运行情况。

通过与天祝县畜牧局有关人员座谈、询问,查阅项目管理资料,我们了解了该项目管理状况。在项目运行中,天祝县制订了《天祝藏族自治县退牧还草工程管理办法》、《天祝藏族自治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禁牧休牧管理办法(试行)》等几个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和后续管理。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中,天祝县依托县草原站,结合草原生态的科技研究,还开展项目技术支撑,对草原进行动态监测。该项目工程围栏建设材料的采购及工程现场监理,由省退牧办统一进行招投标管理,天祝县畜牧局设立退牧办负责实施。项目实施中,由退牧办具体办理。

⒋收集项目管理资料,学习草业知识,初步拟定综合评价指标。

通过查阅项目资料,我们知道,该项目建设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成草原围栏,形成生产性基础设施;二是对围栏区草原实行定期禁牧和休牧措施,使项目区草原牧草休养生息,植物种数增加,产草量提高,提高项目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专门学习了有关草业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收集了近年天祝县草原站及其与甘农大联合实施的草原科研论文,反复学习,为做好退牧还草项目专业评价打好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我们拟定了可供选择的若干个评价指标,以便在审计实施中选择评价。初步拟定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是:草原围栏率、草原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植物种数、资金节约度、温棚建设量等。同时,还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监测的规范及手段。

⒌查阅已完工项目的竣工决算资料和审计情况。

在审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天祝县共批准实施退牧还草五个工程,其中前三项工程已竣工并经省级验收,天祝县审计局已对其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为此,我们收集竣工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等资料,了解了已竣工工程的决算等情况。

⒍制订审计方案。在上述审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方案简要内容如下:

审计目标:资金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确认;工程建设任务的真实性和项目综合效益预期实现程度的评价。

审计范围:2004年度至2007年度五个年度分项目。

审计内容及重点:项目建设程序的合法性;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各项投资的真实性及支出的合法性;已完工程决算的真实性等;工程管理及效率;已完工年度项目的投资效果,包括投资使用效果和效益。审计重点是资金和项目管理及工程投资效益。

现场审计主要步骤:该项目的现场审计,分财务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主要方法是:

一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通过审阅财务资料确认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突出对项目资金管理的评价。在审计中,要充分利用天祝县审计局年度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二是审阅项目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方案,首先确认建设任务和项目实施区,之后确定样点进行实地观察,抽样核对围栏建设面积和材料使用量,与乡、村、牧民核实工程量,确认投资完成量、额的真实性。

三是进行效益分析。首先对整个项目的建设效率进行分析;其次是选择二个项目乡镇或实施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草原生态的变化。同时,查阅和收集草原监理方面的专业资料,利用草原站监测资料和畜牧专家的专业调查及研究成果,征询畜牧专家的意见,采用草原监理方面的指标,对项目的建设的效果和效益进行量化评价,与畜牧局、草原站及有关实施单位核对并确认审核结果。第三,对投资的节资性进行适当分析等等。第四,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二、围绕方案,创新方法,认真实施现场审计。

㈠审查财务账目,确认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审计组进入现场后,首先,审查退牧还草专项财务账目,核实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第二,检查项目办对资金的管理情况,审查内容包括资金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设立和牵制制度设计、项目办支付资金流程等;第三,对财政局专项资金拨款程序、县发改委对项目结算的审核等关键点的控制进行审查;第四,利用天祝县审计局决算审计报告对项目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

㈡对围栏材料采购成本进行分析,评价项目节资性。一是通过对项目资金管理的审查,从财务上取得材料采购价、运费结算的基本数据证据;二是从项目资料库取得供应商基本资料、中标书、供应合同、运输合同等证据;三是把审资金与审项目结合进来,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进行简单分析。

⒈分析结论之一:招标制度安排不合理。该项目材料采购,由甘肃省退牧还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招投标。省退牧办对围栏建设所用材料,包括立柱、网片、刺丝及其他配件等材料,实行一个标段捆帮招标。在制度安排上,采取对全省退牧还草工程围栏材料,通过拆分运输费用后,以同一价格中标。如金属围栏材料2004年工程中标价为2.515元,20*年和20*第一批工程中标价为2.65元,20*第二批和2007年中标价为3.22元。审计认为,将围栏材料中的金属制品与水泥立柱捆帮招标,这种制度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同时又将运输费用从标的中拆分,其实质是供货价格不一致。审计中,我们以松山镇项目区20*年和20*第一批工程的金属围栏材料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是供货成本差异较大: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实际供货价格为2.77元/米,甘肃WT公司实际供货价格为2.81元/米,酒泉CX公司实际供货价格为2.80元/米。如果由天祝富强围栏公司供货,金属围栏价格可控制在2.66元以内。

⒉分析结论之二:因水泥立柱招标制度安排不合理致使支出增加117.66万元。

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省退牧办安排的材料供货商都是非*市(中标单位分别是张掖市YG公司、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酒泉市CX实业公司)的经销商或生产商。但审计调查中发现,供货单位提供的围栏水泥立柱都是由凉州区或天祝县本地企业生产提供的。据调查,祁连、旦马、毛藏等乡围栏用水泥立柱由凉州区一家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提供;抓喜秀龙乡、松山镇、安远镇等乡镇围栏水泥立柱由天祝县XX制品公司(以下称天祝制品公司)提供。审计组对天祝制品公司供货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经调查证实,天祝制品公司向上述几家中标企业供应的水泥立柱(规格为120×120×1900mm)价格与中标价格差价较大(除2004年度外)。经测算,仅天祝制品公司供应的水泥立柱,差价达793700元。而该公司提供的水泥立柱仅占项目所用的45.57%。按此差异计算,该项目所用水泥立柱如由本地水泥制品厂供应,围栏所需的水泥立柱可减少资金支出117.66万元。水泥立柱价格差异分析如下表:

⒊分析结论之三:因金属围栏材料供货商安排不周致使支出增加119.48万元。

审计发现,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用金属围栏材料,在省退牧办组织的招投标中,酒泉、张掖及兰州供应商同价中标(全省所有公司供货价格统一),但生产地至天祝县华藏寺的长途运费由天祝县项目办支付,这样实际上造成天祝县项目材料采购成本不一,各供应商供应的材料价格执行结果不同,这种招标安排存在非合理性。经审计筛选,在已竣工验收的前三批(2004年至20*)项目中,用于支付金属围栏材料运输的长途费用为119.48万元,占项目中中央投资4445万元的2.68%。据调查,天祝县域内金属围栏生产厂家,完全可以满足该项目所需围栏材料的供应,其中一家生产企业向该项目甘南州供应围栏材料,供应价格与上述公司价格一致。如果该项目在材料供应的制度安排上由天祝县供应商供应围栏网片等金属材料,则可减少上述运费支付,为项目节约资金119.48万元。

⒋分析结论之四:供货商货物交付地差异致使非合理性支出增加43.37万元。

审计中还发现,项目供货商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甘肃WT公司(20*、20*项目材料供应商)提供材料运输的起点主要是张掖市和嘉峪关市,与其公司注册地址不符,运输里程差距较大。审计认为,按项目合同约定,天祝县退牧还草项目中只能支付中标企业所在地至项目实施所在乡镇的长途运输费用,不应支付超距离超额运费。据此测算,该项目仅在20*年及20*第一批项目的材料采购中,就多支付运费43.37万元。其中多支付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运费21.31万元,多支付甘肃WT公司运费22.06万元。

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供应材料运输费用分析

甘肃WT公司供应材料运输费用分析

㈢、查阅项目竣工资料,核实建设内容完成情况。退牧还草项目,由于施工面大、分散,工作量难以一一核对。我们的方法主要是:一是查阅县审计局竣工决算报告,充分利用县审计局对已完工程量的审计结论;二是查阅项目主管部门竣工验收意见书,借用验收意见书中对工作量的评定意见;三是采取“三核对”即中标通知书与供货合同核对,供货合同与入库单核对,出库单与村委会签收单核对,以核实围栏材料、补播草种采购和发放量;四是通过抽样核对围栏长度及面积。确定抽查的围栏单元后,到围栏单元现场对围栏主要拐点实施测定,确定围栏四周拐点的经纬度,和作业设计中的拐点经纬度进行核对,对GPS测算的围栏长度及面积与作业设计中的围栏面积核对;五是把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采取与乡镇、村委会相关人员及项目受益区牧民座谈、询问,向项目区乡镇政府发放审计调查问卷等,核实材料发放到位的真实性,。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审核了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经审计核实,已竣工的前三批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完成,正在实施的二批工程建设内容完成七成以上。

审计中,我们利用GPS定位系统的测量功能抽查了围栏的工程量完成情况。经审计现场测量计算,天祝县退牧办竣工资料反映的完成工程量和审计测定的工作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审计分析存在这些误差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GPS系统测定的围栏区投影面积和项目区因地形不平坦而形成的实际草场面积差异。审计中,我们参考了该项目作业设计时的误差系数即高山区围栏工作量按20%、丘陵区按15%来确定工作量的完成程度。如松山片(草原草场类)20*年度

休牧围栏单元589(X),经现场对围栏主要拐点坐标点的测定,GPS接收机显示的1954年北京坐标及经纬度坐标与作业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中围栏单元的完全一致,而GPS接收机显示该单元闭合面积为0.607平方公里,折合910.5亩,周长3.72公里,与作业设计和竣工决算中的围栏面积960亩相差49.5亩,周长相差0.03公里。

又如抓喜秀龙片(草甸草场类)20*年66(X)围栏单元,经审计测量,GPS接收机显示的1954年北京坐标及经纬度坐标与作业设计和竣工验收

资料中围栏单元的完全一致,GPS接收机测定的面积为1231.5亩,与设计及竣工资料反映的面积

1170亩相差61.5亩;测定的围栏周长4.45公里,与设计及竣工资料中反映的周长4.92公里相差0.47公里。上述两个围栏单元的面积及周长,测定数与设计及竣工报告数误差未超过10%,在允许的误差系数范围内。对误差未超过允许值的,审计认定为围栏工作量按作业设计完成。审计中,我们还注意到,天祝县退牧办竣工图中所有围栏单元只反映围栏长度,但审计现

场观察发现围栏单元中,还有牧道围栏及其他通道围栏,实际安装的围栏长度和竣工图反映的围栏长度差异很大。如审计抽查的538(X)围栏单元(20*年),竣工图只反映围栏单元的长度,但经审计组实地观察,该围栏单元中还建有四个牧道围栏和一个路道围栏,实际安装围栏度远大于竣工图反映的围栏长度。

㈣查阅项目主管部门验收资料,确认建设目标达到程度。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县域内天然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缓解草畜矛盾,促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因此,我们进行项目效益审计,要对审计对象进行扩展,走出财务圈子,走出会计圈子,向业务圈子延伸,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对建设目标的审计,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收集该项目验收组对目标完成程度的验收评定意见;二是我们了解到天祝县草原监理站每年都进行草原监测,向国家草原监管部门上报草原监测资料。这些资料符合我们审计方案确定的评价草原生态变化的指标需要,为此,我们收集了天祝县草原监理站20*、2007年对项目区草原监测资料,并加以筛选和整理,形成审计证据评价项目目标完成程度;三是参与天祝县草原监理站2008年草原监测工作,直接获得项目区草原监测资料和现场影像资料,并通过现场观察,取得围栏内外牧草变化的证据;四是进一步征询专家的意见,借用外脑以弥补审计资源的缺位,向草原专家咨询审计组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标的公允性;五是汇总草原监测资料,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项目区草原综合效益。

⒈借用验收组对建设目标完成程度的评定意见形成评价目标完成程度的审计证据。2004年至20*期间的三批项目,工程竣工后,*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市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验收组,对项目实施了

竣工验收程序。市级验收意见表明:前三批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项目建设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为退化草原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禁牧、休牧区植被盖度明显提高,鲜草产量大幅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优良牧草种群比例提高。通过整理作业设计和竣工验收意见,各项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各年度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如下表:

2008年实施的20*第二批和2007年度工程尚未结束,据天祝草原监理站预计,正常年景情况下,两年建设目标均可实现。

⒉整理天祝草原监理站对草原现场监测资料形成评价草原生态变化的审计证据。主要是收集20*以来天祝县草原站对草原监测的原始数据,利用Excel进行汇总、筛选,计算综合平均值,再进行围栏内外数值对比,形成审计评价资料。下表为汇总资料部分证据(局部):

⒊参与现场草原监测,取得草原生态变化的直接的审计证据。审计组实施现场监测,取得两个方面的证据。一是严格执行草原监理作业手册规范,取得草原各项指标包括植被盖度、草群高度、植物种数以及产草量数据;二是现场观察围栏内外牧草生长差异,并采取现场拍照方式取证。下图为审计组测草现场。

⒋汇总资料,进行生态效益分析。通过汇总历年草原监测资料和亲历现场监测,我们又进一步征询草原专家的意见,来确定审计方案中确定的综合分析指标。经与专家商议后,将审计评价指标调整为草原植被盖度、草群高度、植物种数和产草量四个。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把量化分析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⑴草原植被盖度逐步提高。植被盖度是指样方内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百分比(本报告中的植被盖度测量方法采用样线针刺法)。是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中确定的用于草原生态监测的指标之一。经审计类比分析,两种类型草场休牧围栏内外的植被盖度(七至八月份)差异如下图表:

从图表看,两类草原的草场植被盖度,在年度的七、八月份,围栏内、外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抓喜秀龙乡的草甸草场类型的草原2007年及2008年,植被盖度已达到100%。松山镇的草原草场类围栏内、外草场植被盖度差异很大,2007年和2008年植被盖度比例提高都近20个百分点,而且植被盖度逐年在提高。

⑵草群高度在休禁牧期间明显提高。草群高度是指在样方内用钢卷尺分别测量营养枝(不开花的枝条)或生殖枝(开花结果的枝条)的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伸展高度)。每个高度测定一定的株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它的平均高度。审计对两种类型草场围栏内外的草群高度(七至八月份)差异情况进行了对比。差异如下图表:

从上面两个图表看,通过建设围栏,实行草原休牧政策,草原牧草绝对高度有了明显增长。抓喜秀龙草甸草场休牧围栏内的牧草平均高度为19.65cm,而围栏外的牧草平均高度为4.15cm;松山草原草场围栏内的牧草平均高度为4.79cm,围栏外的牧草平均高度为3.17cm。审计还注意到,通过建设草原围栏,草场植物种数有一定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抓喜秀龙草场围栏外植物种数平均为16种,围栏内平均为22种;松山草原围栏外的植物种数平均为8种,围栏内的平均为10种。草原专家分析,这些变化有利于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有利于牧草结实和繁衍,维系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⑶产草量有了明显增加。产草量是指在面积为1/4m2的样方内将牧草按禾本科、豆科、莎草科、杂类草、毒草及不可食草等经济类群分别装入草袋称重。之后填写标签,放入袋内,放置在阴凉风干,再称重,将风干重登记在表中。然后依据监测结果计算出鲜草和干草的产草量和可食产草量,并折算围栏内外每公顷的理论产草量。审计中我们采集了两种类型的草原产草量监测数据和理论产草量折算数据,对该项目休牧围栏内外产草量进行对比。测算的产草量及折算理论产草量对比差异情况如下:

产草量样方对比图表:

折算的理论产草量图表:

从产草量分析图表看,不论是松山的草原草场类或是抓喜秀龙的草甸草场类草原,围栏建成后,鲜草及可食性牧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加。以抓喜秀龙草场为例,以围栏内20*至2008年三年的平均可食性鲜草为标准折算,每公顷理论产草量为5883公斤。而围栏外三年的平均可食性鲜牧草为标准折算的每公顷理论产草量为1485公斤,比值为3.96:1;同期,松山草场围栏内三年平均可食性鲜牧草为标准计算的每公顷理论产草量为945公斤。围栏外草场理论产草量为每公顷514公斤,比值为1.84:1。

三、紧扣审计目标,客观定性,做好综合评价。

对工程效益审计进行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把握适度审计评语,客观进行定性。审计报告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资金管理安全性;二是项目管理效率或效果;三是工程建设具体内容的完成程度;四是项目综合目标的实现程度。审计报告的评价结论如下:

㈠资金管理安全。在财务管理方面,天祝县退牧还草办公室设立了财务组,配备专人核算,设置专户存储资金,进行专账核算,资金做到了封闭运行,基本遵循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退牧还草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内部牵制制度有效。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中未发现专项资金挪用等问题。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县发改委和财政局对工程实施情况认真审核,严格把守资金支出关,严格按施工进度拨付资金。各年度工程竣工后,财务决算及时,财政及审计监督到位。

㈡项目管理有效。一是落实了项目法人责任制。由县政府对工程建设总负责,实行县长、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农牧户逐级签订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设置了健全的项目管理机构。天祝县畜牧局成立退牧还草项目办公室,内设外业、内业和后勤财务三个小组,固定专人,分工负责,从组织上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三是实行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工程围栏建设材料的采购及工程监理由省退牧办在全省统一招投标后,由天祝县畜牧局与中标单位分别签订供货和监理合同,从程序上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合法运行。在工程建设中,县退牧办及监理单位能经常督促供货单位及时供货,深入现场监督施工,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四是制订《天祝藏族自治县退牧还草工程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得力,规范运行,管理到位。县退牧办坚持按作业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施工,实行投资目标控制、进度目标控制、质量目标控制“三控制”管理。材料采购关口,畜牧局和委托的监理单位基本上能按农业部《草原网围栏和刺丝围栏建设技术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把关,围栏的安装遵循《农业部退牧还草项目验收办法(试行)》及《甘肃省退牧还草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标准。五是建章立制,规范退牧区草原管理。工程建设期间,天祝县政府制订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禁牧休牧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了禁牧、休牧范围和期间以及相应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把草原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法制化。在建期间,还积极调节和处理了在围栏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纠纷,调动和维护了农牧民建设围栏、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六是加强工程科技保障体系建设。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中,天祝县依托县草原站,结合草原生态的科技研究,开展项目技术支撑,积极推广恢复和保护草原的一些关键技术,解决草原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由科技人员对退牧草场划片承包,深入项目区现场指导。建立退牧还草项目区生态监测机制,对草原进行动态监测。

审计中也注意到,该项目的招投标制度还存在安排上的不合理性,致使项目资金使用上存在不经济性情况。同时,还有个别项目区的禁牧围栏内有冬季放牧的现象,应引起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㈢工程建设任务预计全面完成,投资使用效果良好。

天祝县实施的五个退牧还草工程,前三项已实施结束。审计结果表明,前三个年度项目作业设计确定的围栏单元、围栏长度和围栏面积完成率均达到100%。20*第二批项目因省退牧办当年通知暂缓实施,于2008年初与2007年度项目合并建设。截止2008年8月底,该两批项目草原补播改良面积已按计划全面完成;围栏建设任务已完成计划任务的75%以上。据天祝县退牧办预计,至2008年底可建成围栏单元1*个,完成围栏面积75万亩,该两批项目作业设计确定的工程量可全面完成。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观察及抽样测量,我们认为,天祝县退牧办能认真执行各年度批准的项目作业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项目既定任务预计能按期完成。五个项目结束后,可建成草原围栏单元421个,围栏草原面积达到3*万亩,使天祝县大部分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建成生态保护区。天然草场的草原围栏的建成,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有效的促进项目区农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提高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草原植被的恢复和休养生息有了设施保证,项目投资效果良好。

㈣项目目标基本实现,综合效益凸显。

审计结果表明:天祝县天然草原经过采取围栏措施,国家禁牧、休牧和轮牧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短期内有了一定的改善,为草原植被的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禁牧、休牧区草原植被盖度逐年提高,草群高度在休牧、禁牧期间明显增长,植物群落结构有所变化,生物多样性及产草量明显增加,草原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发挥,综合效益凸显。

四、针对问题,敦促改进,提出具体管理建议。

审计结束后,我们针对该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提出了两条建议。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我的水土保持法中明确规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策略,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是我国长期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总结。然而在目前的国土资源利用机制下,实现预防保护之路仍很漫长。现就如何做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1保护原生态植被

1.1在综合治理中注重保护原生态植被

原生态植被,是在大自然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土壤基质、天然降雨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关系。若区域降水增加,则植被生长旺盛,演化进化加快,植被保护地表功能增强;若区域降水较少,则植被生长放缓,甚至停止演化进化,较少耗水,仍然能很好地保护地表基质。因此,在对某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时,若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低于该区域的土壤允许流失量,则应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原生态植被自然修复、演替、进化,而不应再采取人工植树种草措施。

1.2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让或保护原生态植被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生态植被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弥足珍贵,一旦破坏则极难恢复,甚至不可能恢复。如黄河源区砾质丘陵草甸草原,草甸生长在沙砾基质上,是一种自然原生态植被。这种植被一旦被破坏一小块,出露的沙砾在太阳照射下,温度可升至60~70℃,周围的植被会被烤死,出露的沙砾面积会迅速扩展,毁坏草地。原生态植被,尤其是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的原生态植被,长期演化形成不易,开发建设中必须避让和保护[1]。

2用经济杠杆保护土壤植被生态环境

2.1推行土壤植被资源有偿使用

土壤植被生态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助长了人们对其的过度开发利用,甚至是恶性开发利用[2-3]。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项目内土石方挖填尽量平衡,但是实际中都是就近取土石,就近弃土渣。如此不珍惜土壤植被资源的行为,只是因为项目内部土石方平衡费用高,就地取、弃土石成本低。如果针对施工单位就近取土石的行为征收一定的土壤植被费(税),使其成本高于工程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运输费用,则施工者必定会充分利用工程内部土壤植被资源,尽量实现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这就会减少土石方开挖和废弃的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壤植被资源。

2.2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

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这一规定为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此之前,依据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征收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一是标准较低,很难起到调节土壤植被使用不经济性的作用;二是法律依据不是很充分,很多开发建设项目拒绝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为此,陕西省在这方面做出大胆尝试,2008年陕西省政府以陕政发〔2008〕54号文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规定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企业水土流失补偿费计征标准,原煤陕北为每吨5元、关中为每吨3元、陕南为每吨1元,原油每吨30元,天然气每立方米0.008元,大大提升了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标准。

3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在生态脆弱区、预防保护区,当地要增加政策性经济补偿,减少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逐步实现生态移民和生态自然修复。

3.1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生态自然修复工程是利用大自然生态平衡、进化演替的功能,在适当的人工保护下,逐步恢复某一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措施[4]。一些生态比较良好的区域,如三江源区、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上游次生林区、六盘山子午岭边缘次生林区等,应当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这些区域植被虽然良好,但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已经使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都在增加。国家应当在类似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开展轮封轮牧、禁牧养草、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最终实施生态自然修复。一些生态脆弱区,人口稀少,干旱少雨,人工治理难度大、工程量大,一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还不能顾及到,国家可采取生态移民后,限制人类活动扰动,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3.2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退耕还林(草)对农户的直补政策(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和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将退耕还林草政策在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预防保护区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4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管护巡查

水土植被资源使用的长期不经济性,削减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重新树立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次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要用法律制度规范人们生产建设中的行为,严厉打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加大违法成本;鼓励生产建设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使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4.1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水土保持法对土壤植被资源保护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型生产建设活动重主体工程建设、轻水土植被资源保护与重建,小型生产建设活动基本没有水土资源保护与重建的事实是存在的。因此,还需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规范全社会的开发利用行为。目前,实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督察、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制度正是保证开发建设活动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重要举措。

4.2加强水土保持管护巡查

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是落后、贫困地区。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生态移民将贫困居民移出生态脆弱区,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水土植被资源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对江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生态自然修复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加强管护巡查,建立专职管护队伍巡查保护区;树立保护区警示牌,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查处破坏水土植被资源的违法行为。

5结束语

本文中主要针对水土保持的预防性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一方面,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另外一方面为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达.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9(01).

[2]向道友,滕云成,党修辉.对我国水土保持现状的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1)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哈勒景村;建设

1. 哈勒景村示范点基本情况 哈勒景村是全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全州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毛肉兼用半细毛羊重点育种区。全村总面积28.76万亩,可利用草场23万亩,平均海拔3200米。共有农牧户163户667人,其中:农户15户54人,牧户148户613人,劳动力392人。存栏各类牲畜35531头只,其中:马170匹,牛2725头,羊32636只。全村母畜比例达到60.26%,繁活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9.83%,41.57%和39.33%。2010年全村农牧业总收入达到791.57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489.8元。

2. 哈勒景村示范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根据《海北州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示范点2011年度总体方案》要求,哈勒景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共确定27项,计划总资金1237.19万元,其中:山东援建资金13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130万元,整合资金774.78万元,群众自筹202.41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256.85万元,为总投资的101.59%。其中山东援建资金13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130万元,整合资金794.54万元,群众自筹202.41万元。切实做到了专项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和整合资金的全部到位,为示范点各项建设项目的完成和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草原生态治理项目。计划投资191万元,其中山东援建资金3万元,整合资金188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共完成5项建设内容,其中完成大土堆地区退化草地补播0.2万亩;鼠虫害防治完成23万亩;岳托滩毒杂草防治完成5万亩;建设草地生态监测点3个,并配备监测GPS、照相机、电子秤等监测设备;完成草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新建引水口1座,衬砌干渠2.3公里,支渠6.8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29座,完成建设任务的100%。

(2)饲草饲料基地建设。计划投资284万元,其中山东援建资金42万元,省级专项资金51万元,整合资金6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3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共完成5项建设内容,完成8000亩饲草料基地建设,购置多功能大型农机具1台、饲草料加工设备1套,建成青贮窖4处、饲草料储备库200平房米,完成建设任务的100%。

(3)良种繁育项目。计划投资69万元,其中山东省援建资金69万元,整合项目资金4.76万元,超额完成计划投资4.76万元。引进和置换藏系种公羊178只,完成计划任务的161%,引进藏羊生产母羊2000只,优质半细毛羊种公羊10只,半细毛羊生产母羊1000只,完成良种繁育计划任务的100%。

(4)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投资10万元,全部为省级专项资金,实际完成投资10万元。该项目在青海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已在哈勒景村完成10000只羔羊育肥任务,完成计划任务的100%。

(5)生产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1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62万元、山东援建资金16万元、整合各类资金501万元、群众自筹6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625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2.45%。修建牲畜暖棚40幢4800平方米,贮草棚20幢800平方米,药浴池和注射栏各5处,配种点2处,购置牛奶分离器等牧业机械100套;建设通村油路16公里、储备砂石料2000立方;马背民族旅游餐饮娱乐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已完成,已完成建设任务的100%。

(6)生活设施建设。计划投资50.19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21万元,整合资金11.78万元,群众自筹17.41万元,实际完成投资50.19万元。新建标准化卫生厕所投资163座,达到户均一处;砂石坑恢复治理2000平方米;土筏墙整治6000平方米,完成建设任务的100%。

(7)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投资2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3万元。组建综合服务站1处,并对服务站院落进行维修,并统一购置了办公设备;农牧民科技培训150人次,组建了示范点经济合作组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3. 示范点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特色产业方面:已建立羔羊发展基地1处、引进优质半细毛羊种公羊10只、半细毛羊生产母羊1500只,“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繁育基地”于近日获得省农牧厅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对外提供优良种畜。充分发挥“哈勒景生态园”和“蒙古人家”等旅游餐饮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牧户12户36人从事第三产业。

3.1 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人畜饮水安全,示范点通电率达100%,主要道路全部完成通油路或硬化,建设完成了牲畜暖棚40幢4800平方米、贮草棚20幢800平方米,利用率达100%。

3.2 良种繁育方面:通过良种繁育项目的实施,哈勒景村已组建半细毛羊核心群6群1500只,培育优质半细毛羊种公羊115只,优质生产母羊420只,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生产指标。

草原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范文6

(一)推进常规基础项目建设。

一是加大中低产地改造力度,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7200亩,实施耕地地力整治1500亩,实施改土工程500亩;加大农机化推广面,农机总动力达到58000千瓦,农机化效率达到1000亩/日;

二是结合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在香格里拉镇仁村、蒙自乡推广优质葡萄基地400亩;在东义片区三乡、蒙自乡推广甜樱桃基地1000亩,实施蔬菜基地建设2000亩;

三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特色种、养殖业的效益。全县建优质青稞基地10000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加快藏猪、藏鸡养殖基地建设,推进藏猪藏鸡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在木拉乡拉木村改扩建藏猪养殖基地1个;在吉呷乡改扩建藏鸡现代化养殖基地1个,通过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基本达到“以点带片、以片带面、榜样示范、辐射全县”的预期效果。

(二)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国家生态功能支撑体系建设项目,拟投入130万元在东义片区建农村沼气40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00台,生物节能灶500台;拟投入383万元,在桑堆镇至亚丁景区公路沿线乡镇实施退化草地治理项目,目前,项目实施方案、要件已上报州发改委,待批复实施。同时,加强傍河左岸生态植被恢复项目等续建项目的跟踪和督查,年内全面完成该项目建设任务,总投资1110万元。

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完成草地禁牧补助84万亩、草畜平衡补助572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533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