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五水共治”背景
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浙江省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2013年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印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浙江省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按照“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时俱进提高设计标准,建设标准和保障标准,把治水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整治提升等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防洪排涝、控源治污、截污纳管、饮水保障提升、高效节水等联动,统筹考虑防洪排涝与生态保护及修复等需要,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及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苍南河道水环境状况
苍南县山区溪涧纵横,平原江河密布,全县范围内有省、市、县、乡镇河道1970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条、县级河道78条。河道总长度2327km,河流水域面积29.5平方公里。
1、水质不达标
由于江河水动力不足,水流速度慢,水体自净能力不足,加之存在截污纳管不到位,污水管网及实施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使苍南河道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江南平原河网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鱼类和其它底栖生物已难寻踪迹,沉水植物难以生存。滨水及陆上植物生长状况总体较好,但生长带普遍窄小,难以形成河道与农田或居住用地的天然屏障。
2、河道周边水环境堪忧
由于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尚未全面形成,加上河道沿岸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河道周边的整体环境。一是河道水面环境堪忧,不少河道有杂物、漂浮物,个别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整个河床水面被水浮莲、水葫芦及藻类覆盖,二是河道两侧环境堪忧,不少城郊河道两侧成为周边村民堆放垃圾的场所,违章建筑沿河搭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三是部分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偏低,垃圾、杂物随意倾倒,导致河道排水严重不畅,影响河道防汛、排涝功能的发挥。
三、治理措施
治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往直前的决心、强势推进的力度、抓铁有痕的作风,是“狠劲”,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先进的技术、统筹有力的管理,是“巧劲”。两“劲”结合,治水才能事半功倍。
1、制度保障、各项工作责任落实
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和温州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强苍南县水环境治理,打造美丽浙南水乡,推进转型升级。苍南县出台了《苍南县“河长制”实施方案》,实现省级、市级、县级、乡(镇)及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苍南县共有各类河道1970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条、县级河道78条。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2条由温州市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外,县级河道78条由苍南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河长”,并实行“一对一”结对管理,对联系挂钩的河道治理负总责。其余河道由乡镇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担任“河长”。各级“河长”的职责包括:负责牵头整治开展挂钩联系河道的水质和污染源现状的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重点工程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工作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河长制”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责任捆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
苍南县动真格、下狠劲,全面推进重大项目责任捆绑制度,专门成立了县治水办,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方法,给每个人都系上“责任制”,让所有项目的推进都有相应的个体河群体支持。2014年行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防洪排涝重点工程、重污染行业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工程、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黑臭河治理等开展捆绑攻坚,明确任务、时间和责权,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要求严格监管,对照攻坚目标和攻坚承诺,全力做好落实。
苍南县2014年度“五水共治”工程投资26.26亿元,截止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额21.74亿元。其中清淤河道45km,完成生态河建设27km,整治25条垃圾河共34.7km,整治14条黑臭河共24km。全县22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已全部开工,其中终端工程中的基坑开挖、底板浇筑、池体浇筑、设备安装及主体完工等工程均已完成98.24、85.29、59.41、3.53河2.94;管网工程中的主干管铺设、支管铺设、检查井安装等工程已完成7.99。
3、科学治水、正本清源呵护生态
大干快上同时,更要注重科学的方式,以达成并巩固长期的成效。曾几何时,河床。河堤、河岸都被水泥修筑得严严实实的河流,成了某些城市和乡镇的治水“主流”,这种做法重安全、轻生态,造成河流严重硬化、渠化,弊端很大。
(1)、修复千里生态河道
以江南、江西等平原河网为重点,修复河道水生态,改善河网水环境,构建河流健康体系,除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拆违建绿 等工程措施外,要重点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吸收,结合水体 曝气增氧,重建生态食物链,改善生物群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提高河道美学价值,创造优美的水生态景观,要做到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强长效管理,确保修复后的水体转入良性循环。
(2)、建设江河景观带
以横阳支江西岸绿化为重点,建设景观林带。以萧江塘河、沪山内河、江南河网为重点,建成各具特色的滨河景观带,同时在适宜地段设置休闲、康体、运动、浏览设施,打造开发独具苍南水乡特色的滨河旅游产业。
(3)、河道拆建工程
苍南县继续深入开展“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沿河违章建筑拆除和绿化景观建设。积极开展以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区域城乡河道两岸为重点的工作,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时限,落实“河长制”。实行严格的垃圾河、黑臭河专项整治考核机制,全力清除河道两岸违章,努力实现河道两岸“洁化、绿化、美化”。切实把河道环境变得更加绿色,更加生态,更加美观,更加亮丽。
(4)、实施活水畅江河工程
在污染源治理基础上,提高生态环境调水总量,实施活水畅江河工程,加强平原河网的水力调控,完善调度方案,提高调水效率。促进水体流动,减少水流盲区,改善河网水质,建设横阳支江节制闸工程,促进县城人工湖水体流通,同时完成县城河网7条主要沟通河道及35条县级河道的清障打卡任务,实现整个水系沟通。2014年开始实施、投资5000万元完成渎浦河、新建河、百丈河等7条河道清障打卡,起到疏通盲区,改善河网水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1、《苍南县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2014年3月
2、《苍南县江南平原综合整治规划》-------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013年5月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2
往冬以来,区水利局以水库除险加固和改善防洪条件为重点,积极开展水利兴修工作。全区共投进建设资金1856万元,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592处,完工592处,完成土石方127万立方米,投工投劳66万个,出动机械2840台班,修复水段工程14处,修复干渠964米,修复田间渠道1175米,加高加固堤防2974米,疏通河道3561米,加固水库7座,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2处,新建塘坝2处,新增蓄水能力35万立方米,打抗旱机井100眼。
在重点水利工程中,协助完成了乌石乡、太平湖镇20**年农发项目水利工程的实施,完成了耿城镇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项目、谭家桥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工程初步设计。焦村镇前溪河翻板闸、谭家桥镇麻川河翻板闸都相继完工并蓄水。
二、强化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全力以赴投进抗洪救灾工作。
3月份组织对全区14个乡镇的防汛预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对检查出的题目,制定了具体的度汛措施。各水库签订了水库防汛责任卡,落实度汛责任人,下达了各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制定了水库和重点山塘防汛预案。建立了区领导联系水库制度。各乡镇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领导组。5月份区防指部组织各成员单位对各乡镇水库防汛抢险队伍、防汛物资储备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汛期,全局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
7月份,**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洪灾,9日22时至10日8时9小时内城区达322毫米,高密度的降雨使太平湖水位113.5m,毛坦水库水位226.5m,全区大部分小〈二〉型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大量村镇被淹,农田被毁,水利、交通、供电、电信、广电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洪灾造玉成区直接经济损失3.59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0.958亿元。据统计,全区因灾造成水毁堤防187处14.6千米,损坏塘坝32座、浇灌设施24处、机电站2座、水电站3座、饮用水425处,造成饮用水困难人口1.3万余人。
面对严重的汛情和灾情,水利局切实履行职责,全力投进抗洪抢险,协助乡镇展开生产自救工作。对灾情严重的甘棠镇兴村村,抽调三名党员干部住村帮助村民进行灾后恢复,同时抽调技术骨干,分成三个组,分赴各乡镇,重点放在农村饮用水和浇灌设施水毁工程修复方面。对受灾较严重地方,派专业技术员蹲点指导,现场给予解决方案;对于受灾较轻地方,实行专人分片负责,每到一处,解决一处。8月10日前,425处饮水工程已全部恢复到灾前供水状态。对于水毁水利工程,全区已完成工程531处,完成土方91.7万立方米,石方28.6万立方米,砼方7460立方米,累计投进资金2812万元。
三、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和项目建设工作。
先后编制完成了《永丰乡水土保持国债项目洙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新华乡曹村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区"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方案》,完成了五座病险水库勘探评估和水库评估报告,其中《永丰乡水土保持国债项目洙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了专家评审,现正在实施中。
20**年,全区小水电建设总投资约2405万元。南坑电站续建工程进展顺利,长坦、清溪等电站已投产使用,岗村、苏坑、蓝水河电站相继开工建设。
四、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安全用水项目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纳进省、市、区民生工程,区委区政府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解决我区农村饮水不安全题目。我区20**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人口为12000人,其中,20**年第四批项目为7000人,计划总投资273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2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1万元。项目人均投资标准为390元,其中国债补助资金176元/人,省级配套资金64.2元/人,市级配套资金22.5元/人,区级政府配套50元/人,自筹资金均匀77.3元/人。20**年项目为5000人。项目总投资199万元,其中国债资金9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7万元。项目人均投资标准为398元,其中国债补助资金180元/人,省级配套资金64.0元/人,市级配套资金22.5元/人,区级政府配套50元/人,自筹资金均匀81.5元/人。涉及全区14个乡镇22个行政村3468户。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为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取得实效,我区制定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组成员单位职责》。
五、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水资源治理,强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组织水政执法职员进行水法规学习,积极参与"世界水日"水法规知识竞赛。对全区所有已办证的取水单位重新核定了取水量。共换发新证60份,其中新办理取水申请24户,另有2户正在办理中。20**年共依法处理水事案件3起。依法征收水资源费3万元。
水土保持工作,20**年永丰洙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57hm2;沟渠防护工程100米,截水沟3000米,排水沟1500米;营造水土保持林5.8hm2,补植疏林地10hm2,营造经济林12.6hm2,发展速生优质用材林5.8hm2;整治土埂梯田3.17hm2;建设拦河坝一座;封禁治理90hm2;兴建沼气池25座。
在水土保持预防监视工作中,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各级执法检查5次,督促编报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6项,审批水土保持方案6项。
六、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步行业形象。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城市河道 ;生态修复与保护;程序和内容 ;企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目 录
1.总则
2.术语
2.1城市河道、滨水绿带
2.2截污纳管
2.3河道疏浚
2.4河道治理
2.5驳岸工程
2.6生态驳岸
2.7自然驳岸
2.8自然人工驳岸
2.9刚性驳岸
2.10植物群落
2.11水湿生植物
2.12慢行系统
2.13水生生境
3.用词解释
4.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1一般规定
4.2具体规定
5.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5.1一般规定
5.2具体规定
6.生态系统修复的程序与前期准备
6.1一般规定
6.2具体规定
6.2.1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
6.2.2现场调查
6.2.3调查资料分析、确定解决方案
6.2.4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
7.河道生态修复规划
7.1一般规定
7.2具体规定
7.2.1水环境现状分析
7.2.2 提出修复与保护规划意见
8.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8.1一般规定
8.2具体规定
8.2.1设计文本方案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8.2.2设计文本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8.2.3设计文本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9.水环境设计
9.1一般规定
9.2具体规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9.2.2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
9.2.3水生生态系统管理与维护
10.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具体规定
10.2.1软质景观设计
10.2.2水生植物设计
10.2.3湿生植物设计
10.2.4本标准准荐的几种水湿生植物
11.河道生态修复施工
11.1一般规定
11.2具体规定
11.2.1河道清淤
11.2.2生态护岸构建
11.2.3河道绿地施工
11.2.4 重力式驳岸基础施工
11.2.5水环境施工
12.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12.1一般规定
12.2具体规定
12.2.1水文、水质观测
12.2.2生物监测
1.总则
1.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有关美丽中国“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指导方针,统一和规范城市河道、滨水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全面指导和提高我司规划设计、施工、养管监测和生态修复后评估的科技含量,确保滨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做到现场调查全面、详实,设计理念先进、科学,施工程序规范、合理,养护过程及时细致,修复技术领先、经济实用,特制定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作业标准。
1.2 本作业标准适用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程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规划设计、施工、养管监测和生态修复后评估。
1.3 本作业标准是结合杭州市滨水地区综保工程多年实践经验,并考虑杭州市江、河、湖泊、湿地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同时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规程和规范要求。本标准中未包括内容,应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执行。
1.4城市河道治理以区段河道为单元,结合当地河道、滨水绿地实际情况,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生物生态修复措施和园林艺术措施,全面做好流域内河道、滨水绿地治理、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以河道水资源、沿岸滨水绿地、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依次建设“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立面源污染控制、植被水土保持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将城市河道建设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1.5河道治理工作,首要的工作是小流域内河道截留纳管、清淤工程;河道水系的自然流动;河床、驳岸生物栖息地的营建;河岸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群落营建;河道水系中有毒有害的有机、无机物的及时监测和清理。
2. 术语
2.1城市河道、滨水绿带
杭州市所辖13个县市区内的公共河道、河道两侧绿线范围内的滨水绿地及其附属设施。
2.2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通过建设和改造位于河道两侧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宾馆、餐饮、居住小区等污水产生单位内部的污水管道(简称三级管网),并将其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简称二级管网),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简言之,即污染源单位把污水截流纳人污水截污收集管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2.3 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是按规定范围和深度挖掘河道或航道水域的底泥、沙、石等并加以处理的工程,通常疏浚的方法是直接用吸污泵、挖泥机和淤泥装运车配合作业,将其送到农村或垃圾填埋场作为肥料或者露天堆放和填埋。河道疏浚是开发、改善和维护河道或航道的主要手段之一。
2.4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态-生物等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浊度、COD、SS、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较少。但该方法非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操作,计量控制不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生态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及浮石作为生态河道基底材料+人工曝气复氧+高效微生物投放、天然卵石接触床+功能性植物等综合性生态一生物治理法等。
2.5驳岸工程
为防止水流冲刷引起塌岸及保持河岸稳定而建造的挡土护土构筑物(也称河道两侧边坡工程、河坎工程)。是一种具有保护河岸线的安全、控制河道走势变化、营造河道两岸自然景观所实施的工程措施。
2.6生态驳岸
指护岸具有“可渗透性、生态性”,是一种能提供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共生环境的护岸。是以土、石、植物等天然材料为主要载体的护岸,是各种具有生态型特征的护岸的总称。
2.7自然驳岸
指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岸栖生物丰富和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健全稳定的护岸。
2.8自然人工驳岸
指在自然护岸的基础上,水面线下采用松木桩、树根桩、活体扦插、干砌块石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水面线以上采用种植植被尽量强化绿化生态效果的护岸。
2.9 刚性驳岸
指需满足防洪抗洪要求,但确实无法采用生态护岸、自然人工护岸等而采用刚性材料砌筑的护岸形式,如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等形式的护岸。(一般用于主行洪区或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
2.10植物群落
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稳定的植物种类的组合。例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2.11水湿生植物
水湿生植物是指在水分过剩环境中(包括水中、沼泽或岸边潮湿地带等)能够正常生长的草木本植物,具有种类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多样、景观效果突出等特点。
2.12慢行系统
沿河绿化带内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城市交通功能的连续性的园路。园路在满足步行需求外有条件的,应考虑自行车通行并贯穿。慢行系统遇到桥梁时,应尽可能在在桥下修建可供人或自行车通行的构筑物,保持园路连续性。
2.13水生生境
本作业标准所指水生生境为适合生物生存的水生态地理环境,包括水系、驳岸、地形、植被、土壤以及光照、湿度等。
3用词解释
3.1执行本作业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执行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执行的用词:
正面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执行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3.2作业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4.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4.1一般规定
河道生态环境综保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养监测,应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十二字方针为指导,以“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为目标。
4.2具体规定
1)恢复、再创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首先应明确最终目标,要描绘出实现最终目标的详尽过程,必须要有详尽、科学的规划设计文本。
2)规划设计应防止作为生物生息的环境地被分割、干扰,应减少易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各类设施。
3)有条件的河道岸线应尽可能规划设计成缓变、弯曲,靠近河岸宜规划多空隙空间。
4)河岸尽量形成缓坡,水深富于变化,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河底起伏而有变化。
5)河岸宜形成自然植物群落,有绿荫。河岸缓坡至浅水区种植水湿生、中生观赏植物。多利用传统水利工艺,形成跌水、石笼丁坝群,保持有浅滩、深潭等。
5.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
5.1一般规定
1)河道生态系统修复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生态恢复的行动包括被动修复和主动修复,被动修复是指去掉或减缓长期的人类扰动活动,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状态和功能。主动修复,是指人类参与安装设施,采取工程、生态、生物等技术措施修复河道结构,以使河道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2)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需要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进行有效调整。
5.2具体规定
1)尽量保护和创造水边的自然景观。
2)保护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
3)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
4)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5)保持水体、绿地的连续性,形成生态网络。
6)保持足够的水量,保持水域的净化能力。
7)保持一定数量的相对封闭、安全的野生空间
6.生态系统修复的程序和前期准备
6.1一般规定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一般程序为;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确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生态修复的施工—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6.2具体规定
6.2.1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值
根据当地市、区县确定的河道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及业主的要求,确定河道生态修复切实可行的分级目标值。
6.2.2现场调查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第一步,就是要调查引起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找出其影响自我恢复的人类活动因数。其内容包括面源、点源污染来源、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等。
1)河道的基础资料调查必须包含水文水质、污染物、底泥、驳岸、雨污口管线、滨水绿地建(构)筑物面积位置、植物群落分布、水土流失情况等内容。
2)现场范围的确定和空间尺度的设定,修复段上、中、下游三处水质取样,测定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和数值。
3)上游交接处水文水质、污染情况、整治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
4)对调查范围内的明暗雨污口管线直径、来源分布、日均污水流量进行全天候监测、取样、记载、绘制详尽的雨污管线图。
5)对调查范围内河道淤泥的总量进行测点法估算,纵横3米﹡3米为一测点,插杆插到河床底,插杆淤泥痕迹为淤泥厚度N,其∑N的平均值为需清河道淤泥总量估算值。
6)基础环境的调查和制图,将调查结果添加在GIS图上,生成综合的生物生息水环境图,称为“水环境图”。
7)生物调查:植物物种清单及植物分布图的编制、动物物种清单和活动痕迹图、微生物菌种清单。
8) 调查完毕,必须填写河道地块现场调查表(见附表)。
9)调查成果宜采用计算机信息库管理。
6.2.3调查资料分析、确定解决方案
将现场所取得的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全部输入计算机。对各因素进行分解,绘制排列图或鱼刺图,分析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制定出具体解决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景观艺术措施、监测技术措施。
6.2.4实施方案的预测与评价
对解决各影响因素制定出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景观艺术措施和监测技术措施的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综合预测与评价。
7.河道生态修复规划
7.1一般规定
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是对河道的水质改善、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憩和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是对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进行生态规划,以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同时,规划文本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植物修复、重构系统食物链、重建缓冲滨水绿化带、实施生态护岸、增加物种重建等一系列恢复滨水生态的方式、途径与手段。
7.2具体规定
7.2.1水环境现状分析
1)规划文本应有河道基本情况分析,包括河道起讫位置、长度、水流方向、河底高程、堤岸高程,上下游河道相互适应关系等。详细分析河道面、点污染源及截污纳管的可能性、分析驳岸类型、分析水生动植物现状。
2)规划文本应有现河道整治范围内水质指标COD、BOD、TP、TN、PH、溶解氧、氨氮、大肠杆菌、浊度、余氧、Pb、Hg、Cr、Cd、As、SS的准确监测数据;底泥指标TP、TN、Pb、Hg、Cr、Cd、As的准确监测数据。
3)规划文本应详细分析水质状况,明确引起水质问题和污染的原因及哪些水质指标超标。须有明确的水质改善相关内容和解决措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有水系引水相关内容,并应对所设计的水系现状及规划生态水量进行分析和确认。
4)规划文本应有河道不同频率洪(枯)水位、常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流量、持续时间,汇水面积、泄洪出路以及配水点与配水水量、闸门、排灌泵站等水利设施情况等等内容;现有防洪与排涝设施、抗洪与排涝设计标准等资料。
5)规划文本应有河道现状的驳岸结构形式稳定性、生态性分析,明确规划的区段驳岸结构形式。
6)规划文本应有与河道相连的城市雨水口、初雨处理设施等现状图和资料。
7)规划文本应有沿河跨河的各类地下管网、架空管线、跨河桥梁等市政设施的管径、标高等资料。
8)规划文本应有设计范围内胸径10cm以上乔木、已成型稳定植物群落的准确定位图纸,水湿生植物分布图等资料。
7.2.2提出修复与保护规划意见
1)规划文本应针对具体规划的河道,分析现状及规划年生态环境水量状况,通过对本水系及边界配水量的分析,提出设计河段环境水量是否满足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需提出局部改造措施,包括工程及生态措施等。
2)规划文本应对河道面、点污染源提出可实施的截污纳管、清淤规划意见。
3)规划文本应对如何维持水深,确保稳定、清洁的上游流水,确保大地与河流的水循环提出规划意见。
4)规划文本应对如何用工程技术、生物(水生动植物、微生物)技术、景观艺术措施,改善和提高现状水质提出规划意见。
5)规划文本应对如何保存已有围堰并修景(保护用水功能),保护和再生水路边界部分的乡土植被、滨水植物群落景观提出规划意见。
6)规划文本应对如何保护、恢复流路的蜿蜒、浅滩、沙洲,保护和再生草木繁茂的原生态自然河岸提出规划意见。
7)规划文本应对环境设施尽可能使用环保天然材料,充分考虑与景观的融合性提出规划意见。
8.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8.1一般规定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设计成果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力求河道形态自然化,以曲为美、滨水环境宜人化、配套设施人性化。
2)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设计成果应优先考虑保护和改善河道水质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并兼顾河道的其它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设计成果应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河道功能和整治效果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
4)坚持和谐安全原则。在确保水安全的基础上,应保持河流的自然生态,设计成果应实现人水和谐。
5)坚持共享开放原则。应整合贯通滨河绿带,有条件的区块应尽可能设置慢行系统。设计成果应营造广大市民都能享用的开放空间。
6)坚持文化特色原则。设计成果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河道景观和历史文化特点,利用建筑、桥梁、绿化等营造每条河道的自身特色。
7)设计成果应当与城市相关规划做好衔接,有航运要求与旅游需求、有文化底蕴或有其他特殊要求的要结合相关规划,进行相关专项设计。
8.2具体规定
8.2.1设计文本方案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方案阶段应当提供总体彩平图、具有代表性的局部鸟瞰图、典型的景观断面图和重要节点效果图,以及其他必要的功能分析图表、文字、说明、估算。
8.2.2设计文本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1)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河道平面线形、断面、驳岸类型、河岸绿地主要植物品种和河道主要净水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比选。
2)工程护岸线的确定应以河道规划蓝线为基础,满足行洪排涝的需要,综合考虑现状护岸线情况、防洪过水断面要求、通航要求、工程投资造价和工程实施难度等因素。
3)平面线形在规划用地范围线内,满足行洪排涝的基础上,绿线边际可适当弯曲,使河道与绿化带有宽有窄,线形活泼。原有护岸新建、改建的河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护岸连续直线段不宜超过100m。并应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
4)河道断面的选择按其形成原因分为天然河道断面和人工河道断面。人工河道断面分为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混合型断面等。新建河道一般不宜采用矩形断面。采用人工河道或对天然河道断面调整时,河道断面应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功能要求的原则进行选择,综合考虑行洪、用地、景观、管线、地质、地形、交通、管理维护、造价等选择合适的河道断面型式。不同的地段宜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避免河道断面的规则化和型式的均一化。
5)驳岸顶高程应根据洪水期最高水位,并考虑安全超高(一般为超高0.3 m);复式断面的慢行系统、清水平台高程应根据河道的功能特点,尽量与常水位贴近,通航河道宜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5m,一般河道可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
6)在用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采用梯形断面、复式断面或混合型断面,并应尽可能放缓边坡,坡度一般宜缓于1:2.5~1:3.0,以利于生态景观建设。
7)对于用地条件局促的河道或者亲水平台、游船停靠点等特殊河段,可采用矩形断面、分级矩形断面。
8.2.3设计文本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编制的深度。
1)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详尽绘制、标注、说明;河道平面线形、河道断面、河道驳岸、植物品种、园路、清水平台、园林小品、铺装、园林建(构)筑物、夜景灯光等的尺寸和做法,净水设施、设备的型号,生物菌剂、水生动物的名称和投放计量、投放时间。
2)河道纵横向剖面图标注
河道纵向剖面图(沿河方向):应标注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现状河底线,设计河底线,常水位线、设计洪水位线,护岸顶高程线等。
河道横剖面图:应标注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现状地面线、设计断面线及坡度、常水位、设计洪水位、护岸顶高程、宽度,慢行系统高程、宽度等基本参数。
3)河道驳岸与堤防设计
(1)驳岸与堤防设计应首先根据河道水文特征,从保护城市的特点出发,确定堤防与驳岸工程的设计标准。
(2)护岸型式按材料分为自然护岸和自然人工护岸。
(3)自然人工护岸包括植物护岸、松木桩、树根桩、干砌(浆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混凝土预制块)护岸、多孔混凝土护岸、钢丝石笼护岸、人工合成材料护岸等。
(4)浆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护岸为刚性护岸,新建、改建护岸原则上不宜采用。若在停靠点等局部特殊河段可以采用刚性护岸,但其在整个河道护岸中,所占比例不宜大于10%-15%。
(5)护岸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河道所处周边环境确定,并结合河道定位,结合水文、地质、地形、施工、景观生态、管理等进行技术方案比较。优先采用自然护岸、植物护岸及多孔材质护岸,创造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
(6)护岸建设应结合绿化种植,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对有条件的河道常水位以下应设置鱼槽砖,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7)在人流密集区域,易发生游人落水河道,其护岸型式应考虑游人落水后的自救,如设置退台式护岸结构,或采用表面多空隙的护岸结构,方便攀爬。
(8)对原有护岸的保护和利用,应在充分调查分析,比选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改造方案,其改造方案应首重生态化改造,并经济、合理。
(9)护岸基础处理必须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
(10)河道整治应对不满足景观生态的老挡墙、老驳岸同步进行景观生态处理,对于满足使用要求的驳岸,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①削顶。对老挡墙进行削顶处理,然后进行绿化景观处理,如种植灌草,设生态袋挡土种植等。
②遮挡。通过在墙顶种植垂挂植物、墙前河底种植水生植物等方法,遮挡老挡墙、老驳岸。
③喷播。在老挡墙、老驳岸表面挂网,喷播生态种植基,进行绿化景观处理。
9 水环境设计
9.1一般规定
水环境设计包括河道截污及清淤、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水环境设计应具备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认可证书(环境生态和废水)。
9.2具体规定
9.2.1河道截污及清淤
1)设计范围内的所有沿河排污口,必须截留收集后全部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无市政管道可接时,应按每300-500米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经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2)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文本中的所有污染源应有分析章节,并设计出污染源治理措施。
3)河道生态修复设计文本中应有河道具体清淤设计方案。
9.2.2水质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构建
1)河道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主要应针对生物和环境,设计文本应提出具体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保证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顺畅,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自我健康、持续发展。
2)水生态系统构建措施主要包括水生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维护措施。
3)在断面设计上,结合鱼类、水生昆虫、水湿生植物生存所需空间,在总体上满足水工要求,局部增加水下微地形的塑造或设置潜水式推流增氧设备,形成不同的水流环境增加水底含氧量。
4)在驳岸构造上采用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立地条件,确定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的比例、构造形式等,尽可能设计成适宜水生生物群落生存的驳岸形式,保证水体-大气-生物间交换的畅通。
5)护岸材料上可设计采用鱼槽、生态砖、种植穴、生态袋等生态材料。
6)生态功能特别重要的河道或某些河段,应避免硬质化驳岸,宜设计使用抛石、大块石、木桩等护岸形式,为水生动植物保留生长空间。
7)在植物群落构建上,可根据环境塑造水流形式、水深情况,设计适宜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有益微生物菌群组合,形成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存的基础;通过构建稳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抑制外来物种和有害物种的入侵,抑制浮游藻类的疯长。
8)对植物群落应结合管养措施进行定期清理、修剪,加强管理。
9)针对不同水体,宜构建完善的水生动物群落。应根据现状群落和水环境,通过投放、加强宣传、管理等措施,增加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底栖动物等物种的多样性。
10)针对河道不同形态、区位、人文等特征,应构建不同的乡土植物群落、观赏植物、鱼类、昆虫等生态景观区,将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融合。
9.2.3水生生态系统管理与维护
1)设计文本中应对河道的生态系统提出管理和养护意见。
2)注重景观性、休闲性的水系和生态型水系的某些河段,可布设垂钓、游船等休闲项目,但不得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
3)设计文本中不得采用有害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巴西龟、福寿螺等。管理部门应对发现的有害入侵种及时进行清理,防止外来入侵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4)设计文本应制定针对生态危害爆发的应急措施,设计有效的监测系统,保证水生态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10.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
10.1 一般规定
河道滨水绿带景观包括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以及夜景灯光设计。软质景观包括地形、水系与植物等;硬质景观包括驳岸、园路、铺装、建筑小品、景观小品等。夜景灯光设计包括功能性照明、观赏性照明(植物绿化照明、小品及建(构)筑物照明、驳岸、桥梁照明、水景照明等内容)。
10.2具体规定
10.2.1软质景观设计
1)绿化范围应有清晰的边界,河道绿地一般以绿化植栽与地形作为河道边界。
2)地形设计作为河道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应有利于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同时还能够组织各种园林空间,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3)绿化设计的内容应根据适用对象和所处位置兼顾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应根据本区域立地条件(气候、水文、土质等)以及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选择。选择适合河道立地条件的乡土植物,以及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已广泛应用的外来物种,不应引用未经引种驯化或可能产生生态危害的外来物种。
4)根据河道分类,以生态修复为主的河道,按简单设计处理,胸径>20CM的原有大树尽可能保留,并补栽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水湿生植物和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应用少量观赏性树种;有一定的观赏、游憩功能的河道,应选择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植物与引进的观赏植物为主,在重要节点上注重复式植物群落配置;多功能综合型的河道,应按公园与游憩绿地的要求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植物配置,同时还要在植物空间与植物意境的塑造上,对植物品种进行精心选择。
5)植物种植设计说明中应标明对种植土壤的要求,水湿生、中生、旱生植物品种选择应有区域针对性,并有控制生长范围的措施。
10.2.2水生植物设计
1)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相应水位条件下,应选择能最佳吸收水中不同污染物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完善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常水位至30cm水深处建议应用挺水植物。常水位以下30cm至50cm处建议应用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建议种植在50-70cm的水深区域内。浮水植物在流动的河道内极易快速扩张,应有扩张控制措施。
2)水生植物的标注
设计图纸应建立规范、完善的水生植物标注系统,植物材料清单内应标明水生植物的名称、水深适应性、种植规格、种植密度等相关信息。有特殊种植要求或者养护要求的水生植物应在材料清单后单独列出。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还应标注水深适应范围,水生植物设计规格的标注单位,丛生型的为?芽/丛,散生型的为株。设计规格为工程竣工验收时的植株规格。
3)水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种植密度,为水生植物的生长留有一定空间。一个水生植物的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抗性与生长速度应相对一致,避免物种间竞争太厉害导致优胜劣汰。
(2)应充分考虑平面布局、立面层次、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营建诗情画意的水生植物景观。
(3)平面种植形式以小面积片植为主,适当丛植点缀,边缘线要有曲折变化,切忌沿岸线均匀、等距地带状平行栽植。
(4)应注重色彩的搭配,着重考虑春季萌发时的叶色变化,以及叶色和花色的组合,丰富水景的色彩。
(5)应充分考虑季相变化,适当配置常绿水生植物。
10.2.3湿生植物设计
1)湿生植物的选择
应根据相关计算,在不同水位条件下进行湿生植物的选择,通常在正常低水位与高水位之间,选择较耐淹植物,在正常水位与1-2年一遇的洪水位之间选择耐淹树种(耐淹时间<20天,耐淹高度<40CM),在1-2年洪水位与5年一遇洪水位之间不得选择不耐淹树种。
2)湿生植物的标注
湿地植物应标注极限水深或是极限耐水淹时间。同时应根据植物种植空间、阳光、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的不同,区分种植阳性湿生植物与阴性湿生植物。
3)湿生植物的配置形式
(1)应根据湿生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种植位置,以木本类、灌木类植物为主,地被与草本植物为辅,在湿生植物种植区忌大面积种植草皮。
(2)设计应充分利用湿生植物种植区树木的临水倒影与向水生长特征,在树种树形和花色的选择上重点考虑。
(3)水岸边坡采用挡墙时,在湿生植物种植范围的,应选取攀援与垂挂的湿生植物对挡墙进行遮挡。
10.2.4本标准准荐的几种水湿生植物:
1)湿生植物:蒲苇、糯米团、紫芋、八宝景天、花叶美人蕉、冷水花、姜花、阔叶韭、薏苡、萱草、旱伞草、醉鱼草、柽柳、大叶柳、东方杉、落羽杉;
2)耐水湿木本植物:南川柳、垂柳、银牙柳、枫杨、水杉、东方杉、湿地松、水松、池杉、意杨、乌桕、枸树、枸骨、栀子花、老鸦柿、木芙蓉、夹竹桃;
3)挺水植物:千屈菜、常绿鸢尾、菖蒲、梭鱼草、再力花、水葱、芦竹、芦苇、花叶芦苇、水鬼蕉、纸莎草、慈姑、香蒲、水蜡烛、菰、荷花;
4)浮叶植物:睡莲、中华萍蓬草、凤眼莲、粉绿狐尾藻、水罂粟、槐叶萍、黄花水龙;
5)沉水植物:海菜花、苦草、伊乐藻、金鱼藻、水车前、轮叶黑藻、菹草;
11.河道生态修复施工
11.1一般规定
1)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园林及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资质证书)及完备的专用施工机械设备。
2)必须严格按经报批的施工图施工。
3)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SL534-2013、《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浙江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33/1068-2009)等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和规程。
11.2具体规定
11.2.1河道清淤
1)河道围堰、抽水
每一施工段适宜的围堰间距为200M左右,过长过短都极易引起施工效率的降低、投资的增加和安全监测的失控。围堰宜采用袋装黏性土叠筑,迎水面铺编织袋(彩条布)防渗并用袋装黏性土压实编织袋底部。袋装黏性土叠筑时须做到排列整齐、密实。围堰顶宽0.6M,两侧边坡1;0.75,围堰高度应比正常水位高出0.5-1.0M。
宜采用2台¢120污水泵不间断地抽水。抽水期间应对驳岸的稳定性进行定时监测,并有应急抢险方案。
2)水准控制点引测和布设
对业主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提前48小时报告项目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复核,核实后的数据应由项目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共同签字,作为工程测量的基础。根据河道清淤的需要,引测和布设若干个水准点,并采取措施保护好作为河道清淤设计高程控制的基准点。
3)清淤
(1)合理选用河道清淤施工方案,应密切监控原有堤防、护岸的位移、沉降变化。
(2)围堰内河水抽干后,宜用吸污泵将表层淤泥直接吸到灌车上,运至卸土点堆放。下部淤泥(含垃圾、石块)宜采用EL240B长臂反铲挖掘机挖河底淤泥和渣土,渣土车装运至卸土点。
(3)河道清淤必备施工机械;挖掘机、工具车、运输罐车、渣土车、潜水泵、污水泵、吸污泵、柴油发电机、高压水枪、测量设备。
11.2.2生态护岸构建
根据断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护坡式和直立式两大类:
护坡式结构(与水面有较大倾斜角):
1)自然原型+植物护岸
施工方法:保持河道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如柳树、杨树、杉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根系发达、喜水特性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适用范围: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土体较稳定属粘性土壤;水流流速不大于1.5m/s。
2)混凝土框格梁护岸
a. 施工方法:在护坡坡面用混凝土(>C20)现浇筑成网格状的护坡梁,再在框格中填土、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
b.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现浇或铺砌预制的绿化混凝土块(>C20),并利用绿化混凝土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5m/s)。
生态砌块护坡(内灌缓释放营养基质)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各种生态砌块,并利用生态砌块的大孔隙率进行绿化种植。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5m/s)。
干砌块石护坡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砌筑块石护坡。干砌块石护岸一般与其他生态护坡
结合使用,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坡,以上采用其他型式的生态护坡。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 5)土工袋护坡(生态袋--无纺织高分子合成材料)
施工方法:在整平的护坡坡面上铺砌土工布袋,布袋内填土,并加入营养液、肥料等。植物种子也可加入布袋,或者采用布袋表面喷播、插播等方式绿化种植。土工袋采用生态标准扣将袋子互相连接自锁。
适用范围:坡面土体易流失,河道水流流速较大(1.5~2.0m/s)。土工布袋不宜用于水下0.5m水深以下,否则植物难以生长。直立式结构:
1)松木桩护岸、树根桩护岸
施工方法:利用松木桩密排插打或结合竹木篱笆、树根桩结合压顶横梁挡土护岸。
适用范围:河道水深较浅,土质较好的河道。2)干砌直立驳坎(水量不稳或绿地面积不够的区域)
施工方法:以卵石、乱石、块石等材料干砌成直立驳坎挡土。保留干砌块体的缝隙、孔洞,为河流与大地之间架构水循环通道,保证水、气的渗透顺畅,并为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并可在常水位上下位置设置植物种植槽。
适用范围:河道两岸用地受限,石料丰富、护岸高度不大,一般在3m以下,河道基础经处理承载力较好,一般达到120kPa(1千帕(KPa)= 102Kg/m2)以上。
3)石笼护岸
施工方法:运用一种经特殊处理后既具有一定强度,又具有不生锈,防静电、耐腐蚀功能的涂膜钢丝,经机械编织形成蜂巢格网箱笼后,充填石料,垒砌成挡墙。可利用石料填料间的空隙充填泥土,为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使挡墙不仅能挡土、挡水,又可形成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适用范围:河道两岸用地受限,石料丰富,结合墙体加筋,一般的河道地质条件均可适用,对于淤泥质土,基础经处理承载力一般需达到120kPa以上。4)生态砌块驳坎
施工方法:迎水面利用生态砌块砌筑挡墙挡土,砌块后加筋保持挡墙稳定。生态砌块目前国内有很多,且多数均申请专利。但基本都是采用混凝土预制而成,只是形状、大小不一(生态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酸性基质)。
适用范围:由于砌块基础较小,因此,对基础要求较低,一般的河道地质条件均可适用,对于淤泥质土,基础经处理承载力一般需达到100kPa以上。 11.2.3河道绿地施工
1)河道滨水绿地施工应严格按图施工,并符合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和规程。
2)根据河道水位的变化幅度和地表水流向,分品种确定植物种植深度,以免烂根。
3)建(构)筑物基层处理:河岸回填区的地基基础应区别对待,所有回填区人工分层夯实必须达到90%,并进行分层环刀取样,每层取样后进行试验;若遇弹性土、流砂土等,必须作换土处理。
11.2.4 重力式驳岸基础施工
1)基坑排水。由于重力式护岸工程的基础埋深较深,因此,基坑排水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常受到雨水、下水管道、潮水等因素的影响宜采用明沟排水,在基坑底部周围开挖边沟、导流沟,将渗水引向集水井排水;另一类主要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为井点排水,宜通过机械设备将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底高程以下。一般情况下,为确保基槽的开挖,保证底板浇筑质量,井点排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选用轻型井点设备,布设时必须参照施工地段的水文地质资料,根据井点规格、基底标高确定立管管底标高。
2)地基处理。在开挖基槽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粘土夹层,必须将软土层全部挖出,把基础置于硬土层上,但如果软土层较厚时,就必须采用垫层法处理。这是重力式护岸常用的方法,垫层所用的材料一般选用碎石垫层,其宽度应为基础宽度加上20CM,碎石垫层的厚度一般在0.2m~0.5m,施工时要将其夯实。
3)浇筑基础。基础浇筑是护岸工程的重要工序。材料进场必须通过监理人员验收,块石须石质坚硬、无裂纹,厚度不小于20cm,重量不小于30kg。水泥选用必须要有质保书。黄砂宜选用中粗砂。对混凝土的配合必须经过计算和试验,确保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11.2.5水环境施工
1)常水位线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线。在种植施工放样前先用水准仪在现场确定出常水位线,然后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种植深浅的依据。
2)栽植品种和单位面积栽植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栽植范围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3)河道水环境人工生态浮岛、生态基技术、曝气增氧技术、活体扦插、微生物菌群放投等技术应严格按施工图及说明施工。
12.管养监测和生态修复的后评估
12.1一般规定
1)监测应在施工后,竣工验收前开始。根据河道所处的污染危险情况不同,每年定期多次进行。
2)明确河道监管责任人,及时监测点、面污染源和打捞河道垃圾,整修、管养绿地植物。
12.2具体规定
12.2.1水文、水质观测
1)定时对已整治的河道水位、水质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在水文环境图中,标上来水量、水深、水温、水质等级等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管养监测的依据。
3)水质监测涵盖COD、BOD、氨氮、总磷、总氮、溶解氧、浊度、色度、SS等参数。评价生态自我修复的理论效果。
12.2.2生物监测
1)应定期监测水体微生物中的异养细菌、大肠菌群、硝化细菌及反硫化细菌总数,以监控河道中水质及底泥污染状态及趋势。
2)应定期监测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通过测评浮游藻类的细胞数、叶绿素a的含量和浮游动物数量与种类,评价水体中的富营养程度和污染程度。
3)按设计要求,定期投放数量、品种合适的鱼虾蟹和泥鳅、螺蛳等水生动物并进行生态效果评价。
、
河道地块基础资料汇总表
作者简介;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4
一、节水行动
1、农业节水提升工程。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升级改造工程建设。1月完成利农河、洪湖圩灌区2021年项目招投标工作以及淮涟灌区、渠北灌区2021年度工程实施方案批复,启动招投标工作;加快洪金、渠南等7个大型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规划编制。2月开工实施利农河、洪湖圩灌区2021年项目,推进淮涟灌区、渠北灌区2021年度项目招标。3~5月推进淮涟灌区、渠北灌区和利农河、洪湖圩灌区的项目建设。10~12月强化2个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工程建设管理,争取当年任务当年完成。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及农业用水服务工作。1~2月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月度清单,督促各县区开展水权分配、用水定额下达。3~5月开展水价改革计量设施维护,发放农业水费公示表。6~9月为重点开展月,主要检查计量设施完好情况及灌区用水量情况。10~12月汇总各灌区灌溉用水情况,按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求形成台账资料。同时全年做好农业用水服务,加强水费政策宣传,及时处理农业用水涉及水费的咨询、投诉等,提高用水效率。聚焦灌区节水技术提升,探索“轮灌+物联网”精细化灌溉管理模式,利用已建成的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辅助决策,科学制定灌溉制度,有效发挥水资源利用效率。10~12月通过走访调研,推动条件成熟的灌区开展水效领跑者创建活动。(责任单位: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市淮涟灌区管理所、市洪金灌区管理所)
2、企业节水增效工程。开展工业节水系列专项行动。1月下达市管用水单位2021年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7月深入供水企业,组织“供水管网减损”和“特种用水行业节水”专项行动。8月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和“工业节水”专项行动,指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9月开展“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和“超定额超计划‘两超’整治”专项行动,协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深入建材市场,组织用水器具抽查活动。(责任单位: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3、城市节水深化工程。全力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核工作,确保顺利通过。3月召开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迎检推进会。结合第29届“世界水日”、第34届“中国水周”,于3月下旬举办第11届淮安水文化周活动,开展节水成果巡展等系列节水宣传教育活动。4月初步形成复查迎检档案资料。5月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相关材料和节水宣传片上报工作,准备好迎检现场,举办城市节水宣传月暨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迎检宣传活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办公室、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4、社会节水提标工程。实现节水型社会全覆盖,4月指导各县区及相关用水户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5月指导各县区开展节水工作特色化建设。6月对2020年度省级节水型学校申报单位开展市级验收及申报材料上报。7月检查推动各县区落实水资源费八折优惠政策。11月完成各类节水型载体市级验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利用作为推动社会节水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在专项规划、激励政策、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大探索与投入。年落实示范项目不少于4个,力争落实1个合同节水项目。(责任单位: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
5、节水监管强化工程。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关工作。1月做好省对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2月开展市对县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4月完成2020年度全市水资源公报编制。5~6月完成《淮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修订)》报省水利厅审查,报市政府批复实施。6~9月组织开展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通报问题整改工作。(责任单位:水资源管理处)
6、节水法制建设工程。4月修订起草《淮安市重点用水户监督管理办法》。5月完成《淮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送审稿上报工作。针对违反《江苏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相关违法行为,及时排查收集线索,适时开展执法行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市水政监察支队)
二、清水行动
7、“三水”根治攻坚工程。系统开展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等水面漂浮物治理。1~3月总结“三水”治理调研成果,配合出台相关制度文件。4~10月根据三水调研成果,开展百日攻坚系统治理,并适时开展督查。10~12月总结形成治理经验。(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8、城乡畅源活水工程。统筹实施城乡水系连通和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畅源活水方案落地,实施2020年淮安市城区河道轮浚工程,一季度完成清淤,二季度完成验收。实施县乡河道疏浚,1~4月进行方案编制招投标,5月全面开工建设,12月组织扫尾并开展县级验收。(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水利规划服务中心)
9、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对现有生态样本河道进行扩面提质增效,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构建美丽幸福的生态河湖。联合河海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实施城乡清水科技攻关项目,分析研究导致水浑、水脏的各类因素,围绕“浊变清”目标,分类组织课题研究,提出治理措施,分步推进项目试点,为城区河道骨干河湖及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探索经验。强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1~2月督促各县区编制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启动项目招投标工作。3~5月各县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面开工,10~12月强化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确保年度任务当年完成。开展生态示范河道创建,投资2.5亿元建设红旗河、纬渠、利农河等8条示范河道,推进岸线修复,打造优美的生态空间。1~10月组织督查推进,11~12月申报省级生态示范河道。(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10、退圩还湖治理工程。开展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治理保护。在洪泽湖退圩还湖实施方案获批的基础上,结合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完成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工作,4月组织召开全市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推进会,部署住家船攻坚和退圩还湖启动工作,加快内源污染整治。年底完成2021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退圩还湖土方工程等。(责任单位: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生态河湖处)
11、入湖河道整治工程。继续开展洪泽湖等湖泊入湖河道治理。跟踪洪泽湖10条入湖河道整治情况,年内完成南淮泗河等洪泽湖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推进外源污染整治,保障入湖水质达标。(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
12、滨水景观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大运河里运河城区段市管水利工程景观提升工程,一季度完成建筑物改造,二季度完成西片区绿化,三季度完成东片区绿化,四季度完工验收。开工实施市区段岸线整治工程,一季度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批,二季度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开展施工图设计,三季度组织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四季度全面施工。(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三、护水行动
13、“234”整治巩固工程。深化落实河长、湖长和断面长制,常态化开展“两违三乱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河长抓、抓河长,强责任、强监管”机制体制保障,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有效履职的良好局面。做好河长制技术助理工作,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对巡查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登记跟踪。(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水政监察支队)
14、河湖规范管控工程。实行划界全覆盖,2~6月完成大中型灌区干支渠、县级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7~12月启动乡级及以下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编制完成市、县(区)两级58条骨干河湖保护规划,1~3月组织市直和县区河道保护规划审查,4~12月完成政府层面报批。定期开展对城区大运河、里运河等河道堤防巡查,规范涉河项目,提升河道空间管控意识。对二河等涉河项目进行普查,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涉水项目建设管理,3月出台小微项目审批办法和涉水项目建设管理制度,4月确保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落实到位,5月下放一批市级涉河项目审批权限。(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城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15、智慧监管提升工程。常态化做好科技强监管管理工作,注重人技结合,建设一支市直水利系统信息化巡查队伍。利用 “千里眼”平台、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开展河湖、水源地巡查。千里眼平台,每天巡查一次;人工每周巡查二次;无人机每月巡查一次。11月完成淮安市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修编,并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持续优化智慧河湖长制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感知一张网、河湖一张图、使用一盘棋、问题一站通、生态一体管”的河湖智能管理大平台。(责任单位:办公室、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生态河湖处、水资源管理处、市水政监察支队、市入江水道管理所、市古黄河枢纽控制工程管理站)
16、三级联动扩面工程。推广县乡村河道管护三级联动,形成全市推广方案,科学确定河湖管理事权,落实基层巡查职责,充分发挥河湖网格化、段格化管理中群众作用。3月份完善骨干河湖网(段)格化管理机制,4~6月份划分河湖管理事权,7~12月调研并制定骨干河湖管护跨区联动机制。(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入江水道管理所、市古黄河枢纽控制工程管理站)
17、五湖联防共治工程。出台我市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方案,形成常态化机制,统筹推进“五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治理和管护的目标。以洪泽湖为试点,成立洪泽湖联合河长制会议平台,聘任洪泽湖涉湖县(区)、乡、村级联合河长,开展洪泽湖联合巡湖与联合河长制启动仪式。9月举行“五湖联防联控、多方共治共享”签约活动(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射阳湖)。(责任单位: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市入江水道管理所、生态河湖处)
18、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市县(区)水利部门、水利公安联合执法。不断深化执法能力建设,6月举办全市水利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班。9月组织开展2021年度全市水利系统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活动。(责任单位: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市水政监察支队)
四、配水行动
19、重大项目突破工程。按计划有序实施流域治理、区域治理、城市水利、农村水利、水生态建设、水利管理六大类工程,年度计划完成水利投资3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启动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等,继续实施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淮安市境内工程、淮河干流除险加固工程及滩地居民迁建工程等。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等实行清单管理,完善工程建设风险防范机制。(责任单位:规划计划与基本建设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水利规划服务中心、市水利工程安全和质量监督站)
20、用水计量配置工程。全面推动治水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配置,开展生态河湖健康评估。1~3月科学下达用水计划和水资源管控指标,推进生态流量(水位)确定和管控工作,8月启动编制重点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完善用水户用水档案和统计制度,强化重点用水户监管。落实生态管控措施,对境内的南水北调输水干线、苏北灌溉总渠等重要河流断面节点和湖泊水位、水量加强监控。(责任单位:水资源管理处、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节约用水管理服务中心、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
21、水旱防御预备工程。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2月组织开展市、县两级水利工程汛前检查工作。对盱眙中型水库“三乱”“两违”整治情况进行检查督查。5月底前对县(区)防汛队伍进行专业培训,组织防汛抢险演练。完成盱眙周港水库防渗处理。防汛物资保障方面,完成2021年度防汛物资采购项目,计划采购一批新型抢险设备,以满足新形势下防汛抢险需求;推进西仓库(杨庄仓库)建设一期工程,加快现代化改造提升。(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工程运行管理处、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
22、水源科学调度工程。不断推进防汛防旱决策指挥智慧化、巡查防守社会化、抢险救援专业化、调度管理精细化、督察问效常态化,实现防汛防旱“五化”提升。密切关注雨水情,统筹协调流域、区域关系,强化科学研判、会商协调、精准施策,强化用水计划和日常调度指令执行,重点做好洪、涝、渍、旱、台等灾害防御各类工程调度。继续推进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和环境提升,12月完成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估和涟水县涟水湖应急备用水源地达标建设。(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水资源管理处)
23、智联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涉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项目, 5月底前完成城市防汛视频监视系统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9月组织城市防汛视频监视系统项目验收,10~11月组织实施全市境内重点河湖堤防视频监视系统增建项目,12月对全市涉水信息资源共享项目进行整体验收。建设防汛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1~5月做好信息化平台设计前期基础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流程梳理等工作。6~10月完成功能设计、开发及硬件及软件配备安装。11~12月做好项目验收以及推广工作。(责任单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市防汛物资管理中心)
24、水管单位创建工程。启动茭陵站国家水管单位创建,制定省、市、区投资经费项目方案,实施茭陵抽水站一站、二站厂房维修及管理区综合提升和改造。6月完成省水管单位复核(盱眙桂五水库、淮安茭陵站、洪泽砚台船闸3个省一级、淮阴区六塘河船闸),11月完成盱眙马港等15座省规范库复核。洪泽河湖管理所、淮阴区盐河电站、淮安区运东电站争创省三级管理单位,盱眙县新创5座省规范化小水库。完成水库移民后扶工程建设项目6000万元左右,建成黄花塘莲塘社区“美丽库区,幸福家园”。(责任单位:工程运行管理处)
五、乐水行动
25、水情教育普及工程。策划水情教育读本修编,出版淮河水文化系列丛书,做好全市水利志编纂准备工作等。在清晏园、樱花园等场所开展水情教育,于第29届“世界水日”、第34届“中国水周”以及其他重大节日期间,利用清晏园内总督河道部院、治水名人馆、镇水馆等展馆展室,积极开展水情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水情实景课堂活动。6月开展水情“六进”活动,7~8月开展水情教育夏令营活动。(责任单位:办公室、樱花园、清晏园)
26、水利品牌打造工程。加快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对接中国水科院持续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展陈内容编制工作,配合市大运河办、市文旅集团做好展陈形式设计单位遴选,待确定展陈形式设计单位后,积极与形式、建筑设计团队对接,进一步增减、修正展陈内容。围绕我市中国水工科技馆展示中国水工历史、水工科技,建设“世界一流、传世之作”品质的标志性展馆目标定位,计划联合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于10月举办中国水工科技论坛。(责任单位:市清晏园、市水利学会)
27、幸福河湖建设工程。完成二河、古盐河等试点建设,制定出台幸福河湖建设地方标准及规范。开展古淮河保护系列活动,4月组织召开古淮河保护联席会议,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古淮河河湖达标检查。继续高位推进洪泽湖治理保护,9月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洪泽湖治理保护高峰论坛”等活动,深入推进洪泽湖执法巡查常态化、长效化。3~4月举办第四届“樱花节”美丽幸福河湖主题活动。(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洪泽湖生态治理服务中心、市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政策法规与监督处、办公室、市水政监察支队、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市樱花园)
28、水利景区创建工程。组织申报金湖三河湾、白马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开展清晏园国家4A级景区创建,完成清晏园古建修缮工程,实施景区内展馆布展工作。(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市清晏园)
29、河湖资源利用工程。组织河湖水域岸线开发利用调查,全面了解我市河湖库水域岸线开发利用状况,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水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2~6月全面摸排河湖库基本情况、开发利用项目占用水域岸线情况,分类建立台账,建设涉河管理信息系统。2~8月组织县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试点、验收等工作,推进白马湖资源开发利用试点。下半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出台分类型、分等级的河湖岸线资源管理利用办法。(责任单位:生态河湖处)
30、水利科普推广工程。3月联合市科协、气象局等单位开展水利与气象科普知识大赛。联合市科协等单位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大赛。做好樱花园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点提升建设,制订水土保持文化宣传、推广方案,进校园对接春游参观活动,年内开馆接待游客。(责任单位:办公室、市樱花园)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城市;工程建设
肥城市作为泰安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重要城市之一,立足市情与水情,按照“山-城-河-湖-田-文”六大板块,扎实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的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经济、水安全、水文化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良好开端。
1主要做法
1.1科学编制规划,引领建设方向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肥城市先后聘请清华大学、省水科院等专家编制了《肥城市水利发展规划》、《肥城市现代水网规划》、《肥城市水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肥城市城市绿地规划》等10多项总体和专项规划;2013年,聘请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肥城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2015年,聘请泰安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肥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两个方案都率先在山东省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各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本市实际,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成为肥城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引擎,为肥城市顺利开展水生态试点,加快建设进程,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1.2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建设合力
1)强化行政推动。成立了市长任组长,财政、规划、住建、水利、环保、园林等部门和相关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建设任务逐项分解,明确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目标管理、责任追究、政绩挂钩等方面建立起考核评价机制,做到了任务、责任、措施、考核“四落实”。2)注重全民参与。在肥城电视台、肥城人民广播电台、今日肥城设立了专题栏目,在中国水利报、大众日报、山东水利网等媒体网络进行宣传报道,实现了建设工作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相互交融,激发了广大群众自觉融入建设工作的热情,群众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1.3突出生态特色,水润美丽桃都
1)强化“补”的功能。肥城市提出了“天上水蓄起来、地表水拦起来、外来水引进来、地下水保起来、全民节水动起来”的治水方略,明确了打造“引黄济肥、东西互补,引汶调水、南北贯通,河库相连、引蓄结合,城乡一体、优化配置”的现代水网体系,统筹实施了引汶调水和引黄济肥两大区域性调水工程。2)彰显“景”的魅力。围绕构建“河宽、堤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加快实施了龙山河带状公园改造工程,沿河建设了“四园”、“四路”、“四街”、“一高层组团”;精心打造了龙山河“十里画廊”景观点,建成了市民广场、百信广场、文化中心、范蠡公园、“心动桃都”雕塑等景观节点;建成了康王河公园和龙山河水利风景区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与牛山森林公园、十万亩桃花园,构成了山、水、花“三园一线”的生态旅游观光线。3)发挥“绿”的作用。全力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对城区23条主要街道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城区道路完好率达98%以上,城区绿地面积达到1329hm2,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49hm2,使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园林城市充满了灵气和活力。
1.4严格资源管理,强化建设保障
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了《城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被省水利厅全文转发,成为全省加强水资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2)严格保护地下水。率先在全省以立法的形式,划定了城区水源地保护区,被列入省重点水源地保护区目录。逐步建立了水源地保护联席会议、保护区巡查等制度,涵养了保护区水源水质。3)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积极开展工业节水改造,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建立节水型生产方式,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康汇污水处理厂。4)着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了康王河和龙山河沿线重点企业排放污水的水质监测,确保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完成了城区给排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2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市共完成投资4亿多元,完成重点示范项目10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完成任务如下:植树造林行动项目完成经济林、用材林造林面积400hm2;精心打造了潮泉下寨、仪阳东辛、桃园黄庄等七大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经济林开发片,双峪小流域示范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km2,投资220万元,顺利通过了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组织的竣工验收;前寨子小流域示范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km2,投资260万元;翦云山小流域示范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km2,投资360万元。龙山河带状公园景观改造工程完成景观改造2.75km,投资3000万元;引汶进城景观改造工程完成河道景观改造3km,投资3200万元;龙山河带状公园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鲁岳能源完成节水技改工程,投资2000万元。引黄调水工程、引汶调水工程全部完成,总投资1.9亿元。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治理12km,投资5200万元。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项目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1万亩,投资6000万元。
2.1水生态效益
1)通过构建控污减排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提高排放标准,改善人居环境,减少污染入河,保障水域水质达标,保障供水稳定。现有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一步改善。2)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93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70%,生态修复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2社会效益
1)有效增强了肥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健康水平,提升了城市景观品味。2)全面提升了防洪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发展。3)整体提升了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健康水平和环境满意度。
2.3经济效益
水环境治理和水安全保障带来的潜在风险成本降低,推进健康涉水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发展模式带来的区域整体经济效益提升,水环境条件改善带来了土地、智力资源以及投资环境升级的潜在价值。
3结语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深化城镇卫生管理,不断提高居民卫生意识和能力,统筹抓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科学规划,明确责任,广泛宣传发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为原则。镇政府成立生态环境治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响应、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强大合力。
(二)以“属地管理、标本兼治、共创共建”为原则。镇政府为辖区内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各村、居委为辖区范围内第一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负责各属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
(三)以“细化考核、正反结合、以点带片”为原则。健全考核制度,采用百分制,对各责任单位定期考核,对低于80分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出现消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和曝光。同时树立正面典型,对任务完成质量高的责任单位给予相应的分值奖励,并计入年度目标考核。
三、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经镇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四、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1、建立健全村级卫生文明公约,将卫生责任区落实到户。以村为单位修建垃圾池,确定专人定期清运垃圾,每月进行一次清洁大扫除,住户庭前后院要保持整洁,无堆码乱放,公共场所由清洁工人按时清扫。以村为单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评比红黑榜活动。实现垃圾村收集,统一运输,县处理。
2、公路沿线各行政村主干道两侧20米内,无白色垃圾、草垛及其他堆积物;禁止在公路上摆摊设点、乱停乱放;主干道公路两旁行道树至公路路基边坡范围内不得放养、拴系牲畜;主干道面及旁边要做到常年干净清洁。
(二)社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
1、加强清扫保洁及环卫设施管护。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定时定点投放并及时清运,杜绝乱扔乱倒垃圾和垃圾清理不及时现象,实现清扫保洁精细化、常态化。
2、清理乱堆杂物及城市小广告。对社区及背街小巷小区楼道乱堆乱放的杂物进行清除和规范。加大对非法小广告乱粘乱贴现象的查处力度,全面清理城市“牛皮癣”。在社区及背街小巷设置广告张贴栏,方便有需求的群众和接收信息。
3、规范占道经营。本着“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和“主道严禁、次道严控、背街规范”的原则,严格执行坐商归店,行商归点。
4、完善老旧小区污水排放设施。对我镇老旧小区污水管网、化粪池等排污设施再次进行准确排查摸底,对破损、堵塞、毁坏的设施进行修复疏通。
5、落实“门前五包”责任。社区每年与社区居民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并加强日常监督,确保责任的落实,保证门前道路干净整洁,秩序良好,设施完整。
6、开展卫生专项整治活动评比。建立好清洁卫生工作检查评比制度,开展环境卫生周查、月评、季考核。将考核结果实行红黑榜公示并于每月组织居民开展一次全民爱国卫生活动。
(三)沟“脏、乱、污”综合治理
1、治脏
(1)清理范围内的垃圾渣土,净化区域内环境卫生。清理堆物堆料、垃圾、渣土,确保道路干净整洁。
(2)治理白色污染。集中整治和日常维护相结合,确保背街小巷无白色污染物。
(3)督促街面门市店主清洁门脸。每周定期打扫,长期保持门脸干净无蒙尘。
2、治乱
(1)治理摊位摆放。配合县工商、城管、住建、环保、公安等部门配合,坚决取缔骑门摊点、占道经营、随意撑杆搭棚和游商游贩等。
(2)治理广告乱贴。全面拆除破损、废旧广告,全面取缔各类横幅标语;在背街小巷合理规划设置广告张贴栏,及时查处乱张乱贴行为,及时清理“牛皮癣”。
(3)治理车辆乱停乱放,做好车辆停放管理。
(4)治理乱倾乱倒。科学规划垃圾箱停放点,并加大对居民的教育,严厉查处乱倾乱倒行为。
3、治污
配合住建局、环保局和水务局规范污水管网设置,保障正常使用;加大对区域内无化粪池、损坏损毁的化粪池和无集污排污管道的全面清理力度。
(四)沿线河道的治理
1、镇域内所有沿河村、居委务必保证河道两侧不得出现白色污染、草垛及其他堆积物;配合水务局按照“河面无漂浮物(杂草)、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要求做好保洁工作。
2、河道沿岸严禁从事养殖及工业生产活动,严禁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渣、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
3、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障合理的流量和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生态平衡。
(五)完成棚户区改造
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县城区长远发展,配合县住建局完成城北片区600户棚户区改造。
1、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于2013年5月启动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成立重点项目拆迁办公室,并抽调我镇精干力量,组织专班,全力开展拆迁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拆迁任务。
2、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房屋、土地等相关锁定工作进行收尾。
3、全面配合城北片区改造工作小组按照城北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做好人员抽调,后勤保障等相关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5月15日至2015年5月30日)。各村、社区要分别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计划,分级召开动员大会,对各项整治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和全方位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行动的积极性,为生态环境治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5年6月2日至2015年8月25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先急后缓地逐步推进。各村、社区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具体领导,集中主要精力和人力,认真进行生态环境的全面整治,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同时,镇政府将组织人员对各村、社区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9月31日)。各村、社区要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自评,镇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统一组织检查,重点考核活动开展成效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责令限期整改。各村、社区、驻地各单位要按照任务采取倒计时措施,做到处处有人管,天天有进展。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将检查的结果予以通报,作为各村、社区2015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总结经验,摸索切合我镇实际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推动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
六、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各村、社区要站在践行县委“生态强县”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村、社区及有关责任单位要建立完善“主要责任人负总责”工作机制。各村、居委和有关单位做到专人专管、权责到位,要制定有力措施,安排一定财力,用于各项整治项目的投入,高标准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2、全面发动,广泛宣传。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工程,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全镇上下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广大党员要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要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提高群众的文明素养结合起来,结合文明村镇及卫生村镇的创建,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全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人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