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1

复杂的金融生态

从金融业本质特征、金融功能的实现以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之所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或是因为前几年金融业出现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倾向,突出表现在金融衍生品业务急剧膨胀,如2008年危机前的美国金融业;或是由于金融业没有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如近些年中的我国金融业。

我国金融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建设、金融市场建设、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如果从金融资产规模、外汇储备规模等指标看,我国称之为“金融大国”已不为过。但从金融服务能力、金融竞争能力等方面分析,则还远远称不上一个“金融强国”。

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城乡金融以及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并由此导致金融体系整体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科技金融、环境保护金融、民生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新问题接踵而至。

从关心钞票到关心股票

金融业有多项服务功能,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融资。金融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资金如何有效地进入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里去。而资金由富余者流向短缺者,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间接融资,即资金供给者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地流向资金需求者;二是直接融资,即资金供给者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投给资金需求者。

如果说以前在发展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金融主要是间接金融即通过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那么在今后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经济转型时期,金融将主要通过证券市场发展直接金融。这种转变如果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可以这么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前人们主要关心钞票,今后必须关心股票。

首先,在不同的融资领域,资金有不同的风险偏好特性。在间接融资领域,即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风险厌恶型的,也就是说,其融资对象是稳健的、低风险的,所以,相对比较稳定的传统产业领域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而在直接融资领域的资金,则不同程度带有一定的风险偏好,愿意冒一定的风险,以博取较高的利润。在提供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这样的资金。

其次,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是运用科技成果发展的新兴产业,相对来说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不能指望相对谨慎的商业银行,而是要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另外,孕育着大量创新成果的大众创业活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等,也带有类似的特征,也需要证券市场的支持。

因此,在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领域在于提供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当前,政府管理部门支持股票市场发展,投资者热衷于参与股票市场投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新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的迅猛发展,就是为了支持各种创业创新活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即将开设新兴产业板,正是为了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四新”特征的产业活动。而且,如果支持股票市场发展的逻辑不变,股票市场的运行也将保持目前活跃上行的趋势。总之,未来的金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是重点发展领域。从更加宽泛的视野分析,证券市场将是未来进行产业融资、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的主要场所。

金融改革突破口:区域金融

我们认为,金融体系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得到区域金融和微观金融发展的支持,解决新老金融服务问题必须依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区域金融的发展。因此,区域金融将是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是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体现,而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

区域金融发展贴近区域发展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直接体现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我国致力于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出发,从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现实出发,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市政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和环保金融等。这其中,有些是现有金融服务提供不足或者不够完善,从而需要增强的;有些则是新兴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需要创新的。

产业金融

产业金融的发展主要是支持本区域内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是最能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服务内容。金融支持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就业增长,从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发挥直接的作用;而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反过来也进一步支持区域金融的发展。最终形成金融支持产业、产业支持金融、金融与产业发展共同繁荣区域经济的良好局面。

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2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6)广泛性。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3

关键词 东亚经济奇迹 关系为本 政府主导 现代化

一、东亚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东亚主要由儒家思想支配或以其为官方思想体系的社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文化起源和语言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儒家思想都是源于中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大发展。在当代怎样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真正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就需要用正确的发展观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

自1949年建国以来,早期并没有采取一种本土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追随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基于工业国和集体农业的。并且,没有依赖世界经济,一方面是中国主观的原因,即要终结帝国主义的干预,另一方面,是因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制裁,使中国不得不放弃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经过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显然没有那么有效。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修正苏联模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经历了坎坷与挫折,最终发展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发展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快,而且,中国经济的改革无疑使东亚崛起的重要因素。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无疑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造成的社会隐患也在不断显现,比如,环境的恶化、腐败现象的频繁出现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上的,以政府主导(推动)、外向战略、赶超目标为本质特征,具有亚洲文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1、“东亚经济奇迹”的产生

6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东亚经济保持了3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根本上看,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亚洲国家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稳定而均衡的“关系为本”制度分不开,在市场规模不大的赶超前期,利用政府主导下的“关系为本”制度,不仅平均交易成本低,而且可以再短时间内集中国力,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东亚国家(地区),是政府主导(推动)经济发展。

2、从金融危机看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隐藏在“东亚经济奇迹”背后的也正是这种制度的局限,即“关系为本”的制度只能将市场扩展到一定的限度。继续依靠“关系为本”的平均交易成本就明显要高于使用“法制为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关系为本”的制度中,竞争会导致投资(或投入)减少,显然是一种负面效应。更为严重的是,在分权化过程中发生的这种非连续的制度中断,很难被外界所观察,“关系为本”通常是黑箱作业,信息不透明。因此,当危机出现后,要在“关系为本”的制度与“法制为本”的制度之间建立一个跨国的治理结构来共同应付危机的成本十分昂贵,外国投资者因此产生了更大的恐慌感,导致大量资本抽逃也就不难理解。

3、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模式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地静止不变。 当初东亚模式造就了东亚经济奇迹,后来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东亚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东亚经济的复兴使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东亚模式的价值。东亚各经济体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行经济改革和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复苏。

首先,知识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次,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活力。再次,灵活汇率降低货币风险,建立大量的国际货币储备。最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构建。以日本、“四小龙”、东盟以及中国为主的“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技术、货物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国间自发流动的“非制度性安排”的结果。

三、东亚发展模式与拉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1、经济发展的不同

东亚在各个时期都比拉美经济发展迅速。尽管东亚经济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也有发展快慢的变化,但平均来看,基本上都能保持在高增长范围。拉美则在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持续方面,都表现出严重的问题。

2、城乡、区域发展均衡程度不同

很多拉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忽视农业甚至歧视农业,致使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均衡。一方面,政府重工轻农政策和农村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得大量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造成了城乡劳动力比例失调,农村和城市的贫困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城市化过度集中,造成严重的“城市二元”经济与“城乡二元”经济现象。

相对而言,东亚比拉美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要好得多。但是,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调问题。许多东亚国家目前超过50%人口集中于城市区域,包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

3、国家干预的有效性不同

东亚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强干预。与拉美国家相比,东亚的干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灵活性,即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随时随地调整各种经济政策。

第二,合理性,即政府的干预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基础。

第三,公开性,虽然东亚社会常常被视为“关系为本”的社会,这种关系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的干预活动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李情.论当代中国发展观[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

[2]单玉丽.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东亚模式”[J].亚太纵横,2000(3).

[3]沈静.东亚模式----东亚经济[J].财经研究,1994(4).

[4]邵志勤.东亚经济复兴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J].东南亚纵横,2009(2).

[5]刘洪钟.论东亚地区经济的关联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5).

[6]卢伟.东亚经济模式与拉美比较[J].亚非纵横,1994(2).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4

摘 要:西安市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研究西安市金融业的集聚程度、辐射程度,对建立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西北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金融机构的转移的影响因素入手,结合西安金融业集聚的特点和条件,分析影响金融机构转移的动力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金融机构 空间转移 动力机制

一、西安金融机构空间结构的动力系统

影响西安金融机构空间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因素有政府、市场、环境等。市场和政府是影响空间结构转移的两种主要力量。① 从市场角度分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的主攻方向。省统计信息网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加快,西安金融市场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西安,加深了地方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间的交流,促使西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提升,西安地方金融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35 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市场的作用被排斥,仅仅在计划的缝隙里发挥一些补充作用。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② 从政府角度分析。政府是金融建设的主导者,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意见,组织政府各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企业实施;应充分发挥协调管理职能,加强宣传引导,在辖区有效地树立诚信意识,促进本地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同时在参与金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提高办公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产业政策,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和引进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高的项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市场配置资源的上述种种优点是计划资源配置手段所不具有的。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无足轻重了.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政府做了许多不该由政府做的事,如干预过多。这正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就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二、金融业集聚的特点和条件分析

金融业集聚具有产业集聚的一般性特点,也有本身的特点,如空间性、异质性、成长性、层次性、开放性、根植性和复合型等。全面把握金融业集聚特点,能更好地研究金融业集聚的相关问题。金融地理学家认为金融业集聚的动因、运动规律、运动结果是以空间差异、过程、相互作用的方式进展的。在市场化发展、地域整合,金融市场设置、金融市场布局、金融市场地域统一,金融机构都蕴含了地域运动。

根据金融业成长阶段,张凤超(2005)将城市划分为金融支点、金融增长极和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发展轨迹沿循了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金融业集聚成长虽然分类方式不同,但从时间上体现了其顺序和阶段、时间序列的继承和提升。总之,金融业集聚是金融产业在量、质方面的成长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从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看,基于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分工非均衡性具有差异性,经济运行、发展水平呈区域性特点。作为国民经济经济体系组成部分,金融系统呈现区域性,客观上影响了金融业集聚发展的层次性。

三、西安金融机构空间分布的调整策略

1、适度收缩——国有金融机构空间分布调整策略

显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扩张不仅没有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良性调整和金融效率的有效提高,反而给我国金融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事实上,到90 年代中后期国有商业银行早期规模扩张过度的弊端就已显露无遗,由此也就引发了90 年代末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大规模收缩。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分支机构11697 个,其中东部地区撒并3035 个,中部地区撤并4236 个,西部地区撤并2126 个。显然,中部省区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撒并的重点地区,而西部省区机构撤并规模相对较小。在机构撤并最多的十个省区中仅有四川和陕西两个省区属干西部地区,湖北、黑龙江、河南、湖南和内蒙古五省区则属于中部地区,而河北、山东和广东则属于东部地区。

2、稳步扩张——新兴金融机构空间分布调整策略

从新兴商业银行机构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新兴商业银行的机构分布更多地体现了市场效益原则。由此可见,通过非国有金融机构市场化空间扩张加速我国金融机构空间分布格局调整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具体来讲,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新兴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原则,适当降低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积极支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城乡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后形成的金融服务空缺。

参考文献:

[1]桑瑞聪,刘志彪,王亮亮.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为例[J]. 财经研 究,2013,05:99-111.

[2]滕春强. 金融企业集群:一种新的集聚现象的兴起[J].上海金融,2006,05:14-17.

[3]邵志健,薛惠锋. 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7,01:41-43.

[4]徐立世,曾珍香,田野,黄春萍.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 武汉金融,2009,09:15-17.

[5]陈承. 共生性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与动力机制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57-159.

[6]郑振龙. 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之研究[J]. 金融研究,1998,02:16-22+33.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5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形式特征

资产负债表是从一大堆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提炼出来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这些原始数据来自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这些事项或交易被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记录下来,并组织成对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恰当描述,构成一幅企业过去商业交易结果的财务图像,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静态状况的一张重要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在编制过程中必须按某些形式进行编制,以方便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使用资产负债表。

一、恒等式特征

资产负债表包括三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它们都是静态的、具有存量性质的会计要素,并且资产总额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用会计等式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种形式特征实质上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与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的权益关系。资产是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资产的状态反映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了经营者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效率和效果,是受托责任观的具体体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表示企业资产的资金来源,债权人和投资人因向企业出资而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因此,资产负债表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将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与债权人和投资人的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中介机构及政府都应该能够阅读和理解资产负债表,是决策有用观的具体体现。

二、流动性特征

资产负债表的另一个形式特征表现在表内项目的排列顺序上。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资产负债表基本是按照流动性,或者说资产占用期限架构、循环周期来编排的。

在资产项目中,库存现金排在最上面,然后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能够很快转化成现金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被消耗掉的资产。在这些相对流动较快的资产下面是可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长期发挥效用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强调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只有循环利用才可能增值,所以说流动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中,负债排在所有者权益的前面,这是因为,负债代表债权人的权益,是第一要求权,所有者权益是剩余要求权,负债的偿还应优先于所有者权益。在负债项目中,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进行排列,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偿还期限较短的负债排在前面,偿还期限较长的负债排在靠后的位置,然后是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永久性顺序排列,越具永久性越靠前。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表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规模,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展示了企业潜在的发展能力。这种排列顺序本质上隐含着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全负有重要责任。

三、结构性特征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特征是指资产负债表项目之间存有内在联系,表现为一定的比率关系。这些结构性性特征对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种结构特征是负债占资产的比例即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的资产有多少来源于企业对外的举债,有多少来源于企业所有者的投入,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企业制度提倡负债经营,但企业负债多少、各种负债的期限匹配问题成为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内容。

第二种结构特征是资产的内部结构,即货币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及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关系。资产的内部结构表明企业资产的存在状态,是衡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及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其本质特征企业生成经营的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安全。

第三种结构特征是负债的内部结构,即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结构关系。如果企业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结构不合理,会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财务负担和筹资困难。如有的企业进行短债长投,就会发生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的错配,支付大量的利息,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因此,短期负债必须由流动资产加以保护,长期负债由长期资产保护,使企业资产和负债期限搭配合理,保证负债的内部结构合理,企业经营才有保障。

第四种结构特征是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结构关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代表着投资者的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表明投资者的经营决心;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代表企业的积累能力,表明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特征的本质是企业经营既要兼顾投入与积累,又要兼顾发展与分配。

总之,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既要符合一定的形式要求,如衡等式特征、流动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又要方便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使用,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反映企业经营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金龙,李四能.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江勋.三大财务家审视资产负债表内在逻辑和九大方法[N].理财周报:2008-03-31

[3]张华伦.财务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范文6

关键词: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存在问题 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以下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据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构。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整合资源,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流出农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优质客户。

2.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模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

中国的农业组织结构长期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分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束缚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技术结构长期以来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的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合理规划田块,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业主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2.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六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3.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连片规模化建基地,把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