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平顶山;可持续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59-02

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改变现有资源依赖的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高碳型增长向低碳化发展转型,摆脱世界各地资源型区域最终走入“资源诅咒”的铁律,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二、平顶山市发展低碳经济十分必要和紧迫

平顶山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多年来凭借辖区内丰富的矿藏资源,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开采加工工业为主体,煤炭、钢铁、电力、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型经济城市。多年来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和低效、粗放的生产方式,为平顶山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

(一)走低碳促经济转型之路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是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是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平顶山市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大气月平均降尘量为11.54t/km2,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为224天,较全省平均水平低45天。更有触目惊心的统计推算,平顶山市民每人每年吸入的煤灰粉尘相当于两个煤球,而空气中这些有害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均来自煤炭燃烧产生的废气。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平顶山工业经济的煤炭依存度很高,约70%以上的一次能源生产依靠煤炭,电力也基本全部依靠燃煤火力发电,区域内缺少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输出,又增加了单位GDP的碳强度,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有合理的一面。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平顶山城市竞争力、应对生态恶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在实现城市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平顶山市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二)推广低碳经济仍存在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平顶山市的实际情况,还应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经济结构重型化、粗放化问题比较明显。虽然近年来平顶山市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区域振兴规划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全市经济结构重型化、粗放化、单一化、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

2.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发展中的“高碳排放”积重难返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平顶山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传统产业仍占大头,在产业结构中仍是主体,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高碳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而大量采煤使地表塌陷、农田受损、水土流失;采选产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积占用大量耕地,破坏煤矿区土地与生态;矿井水和洗煤水排放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虽然经济转型规划得当、政策执行有力,但效果相对政策的时滞性,使这些问题短期内仍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自然资源结构性缺陷,决定了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平顶山市目前已知矿产资源57种,除煤和盐外,其余矿产储量优势不明显,低碳能源选择有限。以火力发电为例,每燃烧1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每吨多30%,比天然气每吨多70%。自然资源结构的缺陷决定了平顶山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火电”和“高碳”排放的局面,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低碳经济的限制不可忽视。

三、平顶山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策略

1.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降耗提效”。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行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工矿企业合理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2.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要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发展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未利用能源、清洁能源比例对平顶山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要发展三类:1、工业节能。重点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等。2、推进建筑节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减少建筑施工能耗;大力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等。3、是交通节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服务业。围绕摆脱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在工业内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集中财力、人力,对重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条精心扶持,带动一批成长速度快、规模效益高的产业项目,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全市经济整体提升。推广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是低碳能源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平顶山可再生资源丰富,如太阳能、光能、风能、水能、沼气能等低碳能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目前要重点推进两类产业发展:(1)“绿色金融业”。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指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将资源和环境保护变量纳入考量范围,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2)环保产业。加快大气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发展,提高电子垃圾、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4.倡导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将低碳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发展低碳消费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知识和发展理念,倡导良好的出行习惯、节约的消费习惯的用能习惯,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每个公民自觉养成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消费模式。将“低排放、高能效”的要求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并逐步完善低碳城市规划策略,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公共交通导向”以及“土地集约使用”等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的探索。此外,农村地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值得重视。可持续地发展农业、林业以及生物燃料不仅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有利于为农村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筹集资金,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平顶山人民政府.平顶山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BL\OL].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2]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平顶山发展低碳经济与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思考[Z].

[3] 蒋寒.平顶山市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N].科技日报,2011-09-03.

[4] 中国低碳之路如何走[J].中国经济周刊,2011,(13).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湖北省 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首次作为一个专业词汇被提出。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与“低碳”相关的概念纷纷出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些人甚至将其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或生态经济相等同。在此,我们采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有助于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社会,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湖北能源供求矛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途径。

首先,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缺煤少油乏气,主要能源依靠外省调入,水电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支配权在国家,因此,能源消费对外依赖性很强。其次,煤炭在湖北终端能源消费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尽管近年来湖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湖北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当前,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结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如钢铁、造船、汽车等比重大,能耗水平高。尽管近年来,湖北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得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但单位GDP能耗仍比全国高。也就是说,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湖北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湖北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短期内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十分困难,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将存在,环境风险防范任务也很艰巨。

三、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能源结构问题。

湖北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对能源需求依然旺盛,而以高碳能源“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向低碳转型的长期制约因素。

(二)发展方式问题。

首先,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同时,长期以来,湖北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以及政绩考核的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成本及技术问题。

一方面,在低碳生产技术尚没有全面推广、初次资源价格过低再生资源价格偏高的情况下,企业进行低碳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若投入重金研发低碳技术,也面临着技术风险的问题,因为一旦不成功,资金将会“打水漂”。对于企业来说,直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受利益驱使,企业一般不会过多投资低碳生产。

四、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

能源问题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当因地制宜,对既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如加大对于核电设施以及水电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对于清洁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投资力度,确保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应用设施的持续发展;还可以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开发生物质能等,确保能源结构能够与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1.要改造传统产业,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2.要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头企业、“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推动其实现。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重大的增长点。

(三)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应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引导和孵化作用。一方面,对于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支出进行资助,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或减免;另一方面,对于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湖北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其次,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三,要创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和激励制度,增加绿色GDP等相关考核内容。

此外,根据冯碧梅的指标分析,湖北的自然生态系统良好,但还要提高绿化率,因此湖北要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湖北的人文生态系统良好,但还需提高社会的低碳意识,因此湖北还需要重视消费文明建设,促进消费领域的低碳化。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3

经济转型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首先,整体经济从依靠出口拉动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其次,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传统的过剩产能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需要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节能减排、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都可能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再者,区域的协调发展再度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反映了宏观政策的这一取向。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我们看到的则是区域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的相继登场和估值中枢的不断抬升。

经济转型带给资本市场的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话题。目前,代表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大盘股和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盘股的估值差异达到历史高点。随着A股市场的调整,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这条投资主线呢?经济转型之年更应着眼长远,把目光转向3—5年后的中国。那时,我国将经历怎样的剧变?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要素价格,进而影响上市公司利润,并传导到市场估值?

首先,老龄化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的“人口红利”在2015年左右消失。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抬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产业将走向衰退.而医疗保健、技术密集型产业、自动化/半自动化产业将逐步兴起。

其次,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挑战。为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的目标,发展节能照明、智能电网、建筑新材料、废弃物处理等产业,将是今后产业政策的重点之一。

第三,资源瓶颈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对资源瓶颈,发展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在内的新能源,推动煤电一体化建设,改变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实施资源税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政策。

第四,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路网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4

一、我国工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与前十几年出现了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增速回落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从2010年的10.4%连续两年下滑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7%,201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看,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该指数一直徘徊于50%荣枯线附近。重工业发展形势尤其堪忧,增速回落态势由原材料工业向装备制造业蔓延。

(二)产能过剩严重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已经是很多行业的普遍现象,依靠产能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粗钢、水泥、电解铝、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的低位,服装、鞋帽等传统轻工业产品库存积压现象严重。不仅传统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屡创新低,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例如光伏组件和风机设备制造业,在外需不振和“双反”调查的影响之下也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经营状况堪忧。

(三)行业利润下滑

受需求下滑和成本上升双重挤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一些行业生产形势持续恶化,亏损面不断扩大,甚至呈现全行业亏损的态势。其中以原材料工业的亏损形势最为严峻。根据中钢协统计,目前我国钢材总体价格已跌至1994年水平,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从2007年的7.26%下降至2012年的-0.18%。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及第二产业发展放缓是短期和长期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短期因素主要包括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上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后续效应减弱。长期因素则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中国工业企业依靠“低成本、大规模、高速度”的盈利模式将面临终结,再加上其他低成本国家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的出口价格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传统粗放型发展导致的高资源投入和高污染排放,导致了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我国工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按麦迪逊对世界经济发展建立的指标体系,我国2013年人均GDP预计将跨越10000国际元(1990年国际元,按不变价计算,下同)大关,而日本1971年人均GDP为10040国际元,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本相同,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史来看,上世纪70年代初也是日本经济调整、转型的重要转折时期,经济减速、产能过剩、重化工业利润下降等问题一度困扰着日本。但日本最终成功渡过了这一难关,实现了工业发展的华丽转身,其转型经验对我国未来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工业转型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上世纪70年代前后是日本工业化进程中最具历史转折意义的时期,从影响因素看,这一时期刚好与全球第二波产业转移浪潮、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及石油危机相重叠。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增长从年均增速10%左右的高位迅速跌落到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触顶回落、服务型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快速城市化进程趋于结束。之前,作为日本经济发展引擎的工业,此时也在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和洗礼。

1970年前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短暂回调之后仍保持了一定增速,但发展内容已经开始出现变化。如果将工业各子行业分为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①,可以发现1965—1970年的10年间,高加工度工业平均值速要明显高于其它工业。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虽然达到9.3%,但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这一趋势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更加明显(如图1所示)。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如图2所示,1966—1975年间日本工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历程。工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以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扮演着“领涨领跌”的角色,并逐渐将主导产业地位让位于机械工业、电子信息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以钢铁工业为例,1967年起该行业就一直处于衰退,到1971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增速接近于0,但在1972年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的刺激下钢铁行业迅速反弹,然而在石油危机之后又跌至负数。

在经济剧烈调整过程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困境促使这些钢铁等行业加强科技创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钢铁、水泥产量进入饱和状态,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因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钢铁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初达到峰值后,于1975年后快速下降。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石油危机、能源价格上升导致高耗能行业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但在石油危机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钢铁、水泥产量却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而是基本稳定在一个区间之内。另外,如表1所示,日本钢铁产品出口比率不降反升,一方面证明钢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出口也成为化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手段之一;吨钢增加值从上世纪60年代的3万日元左右提升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接近5万日元(1990年不变价),显示了日本钢铁工业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之下,走上了集约发展道路,其在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得以体现。

三、日本转型发展时期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规律

上世纪70年代初是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仅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触顶回落、城市化进程放缓,工业内部各行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总体上日本表现出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特征。如图3所示,与之相伴的是,日本能源强度也于从60年代的爬坡阶段转为70年代初期在峰值的小幅震荡,之后开始大幅下降。

从历史发展上看,日本战后城市化进程到1970年前后明显减速,从每年1.2%骤降至0.7%,导致钢铁、水泥等建材相关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需求市场疲软导致这些产业率先出现不景气,带动整个工业的衰退,能源强度出现下降。为提振经济,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于1972年推行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力图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维持日本经济的高增长。在大量投资带动下,原材料工业以及第二产业都出现反弹,能源强度也因此再度攀升。但是,改造计划忽视了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以产业升级为主旋律的新阶段,过去支持日本高增长的要素已不复存在,再加之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高耗能行业继续扩张的道路被堵死,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被彻底终结。

此后日本政府调整了产业政策,将扶持重点放在汽车、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行业,高耗能行业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开始注重集约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日本政府还颁布了《节能法》等法律,规范企业用能管理,强化企业节能意识。在诸多因素带动下,日本能源强度得以持续下降。

能源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影响因素可分为结构和技术两方面,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是能源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例如学者Robert C. Marlay重点研究了美国工业部门1970年以后的用能变化,认为能源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这只是一个外在动力,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工业产品结构变化以及工业增长速度放缓,使得美国工业用能更少、创造价值更高。学者Ian Sue Wing等人的研究认为:美国1940—1970年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能源强度下降贡献较大,同时汽车、飞机制造等高附加值下游产业的发展抵消了原材料工业扩张带来的影响等等。

产业结构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可以由下列公式解释。在公式3中,全国能源消费的强度可分解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与增加值比重之比的和,其中第二产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高加工度产业。

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而言,工业在国民经济和能源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从降低能源强度角度考虑,原材料工业对于能源强度影响权重最大,所以应首先在原材料工业内提升能源效率,即降低E原材料工业/G原材料工业;其次是发展高加工度产业,降低原材料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即降低G原材料工业/G2;最后是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即降低G2/GDP。而日本能源强度下降的成因和结果恰好印证了上述理论分析。

(EI—能源强度,E—能源消费量,E1、E2、E3分别代表一、二、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量)

日本能源强度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波动、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于提升能源效率的积极影响。而日本产业转型也正是在以下三个层面发生:在高耗能行业内部,各企业为改善经营状况而注重存量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在产量、能耗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E原材料工业/G原材料工业);在工业行业内部,是在工业产业内部,在需求市场引领下,技术密集型、高加工度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引擎,汽车、家用电器制造业发展迅速(降低G原材料工业/G2);在三次产业层面,以金融、贸易、研发为标志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关键,符合从工业化向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一般规律(降低G2/GDP)。而且从时间节点上看,如表2所示,能源强度于1974年达到峰值,也基本与其它影响因素出现拐点的时间相吻合。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经济增速和工业发展增速的稳步回落

首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经济增长速度适当回落这一现象。日本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速下降一半,是内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外在市场需求波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发展阶段由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客观特征。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有其合理因素,恰好为经济发展从重工业、扩张型轨道上“解锁”提供机会,让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重新进行配置。虽然过程中会经历转型阵痛,但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我们一定要站稳脚跟、认真观察,不要因为增长速度回落而陷入盲目恐慌,应在新的变化中努力寻找新的机遇。

(二)未来工业发展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未来发展机遇孕育在高加工度产业和信息产业之中

从日本经验看,依靠投资刺激计划维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日本1972年出台的列岛改造计划虽然在很短时间里带动传统高耗能产业反弹,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其拉动作用很难长期生效,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给未来发展带来更大问题,同时这种人为的刺激会推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回顾历史会发现,日本在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工业方面的真正竞争力也正是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转型”之后。时至今日,尽管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系统等高技术装备和产品仍然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一机遇,推动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发新一代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化产品,提升全社会信息服务水平,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要把节约能源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我国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已进入饱和期。前十年依靠高投资、铺摊子、打价格战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凑效。当前,我国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已经箭在弦上,高耗能产业生产成本上涨已是大势所趋,再加上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企业“水平扩张”的道路基本被堵死。因此对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原材料行业而言,必须转到内涵型、质量型发展模式之上:要把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开发节能型新工艺、普及节能技术上,通过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原材料企业也要深入研究开发更高附加值产品,从初级、通用型产品向深加工、专业型产品过渡,为精密机械制造、国产飞机和大型船只制造等下游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我国“十三五”节能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未来结构调整的重大影响

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单位GDP能耗强度已进入峰值阶段,经历为期4、5年的震荡反复之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如果我国未来5年期间经济和能源发展成功转型,则将成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会为未来节能工作注入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设定“十三五”时期节能目标时,要酌情考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即渡过单位GDP能耗“倒U型”曲线峰值阶段后,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可能会更快。因此,“十三五”节能目标的设定,不宜取值过低。当然,“十三五”节能目标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包括GDP的增长速度、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是否成功、建筑交通和生活部门能源消费增长情况等,还需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注: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行业;资本结构;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近年来,我国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于企业绩效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比较常规的一个研究视角是选择不同行业,如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等,选取行业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得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循着一般的研究视角,选择一个新的行业新能源行业来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新能源行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现状。为进一步做新能源行业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做一个铺垫。

一、新能源行业的界定

新能源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这个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时代也是我们人类的福音。新能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加之,目前我国提出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化的方针,并大力规划、发展新能源产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得新能源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分类,新能源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分为常规能源,如:水能、核能。新能源,如:生物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风能。按属性分类分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如:核能。新能源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2)二次能源,如:沼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二、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

为了开发新能源,随之蓬勃发展的是新能源产业园区,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点如下:

1.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这说明国家政策支持为新能源上市公司提供较便利的负债融资,同样也说明新能源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便利的融资渠道使得新能源行业在飞速发展阶段第一时间得到资金来扩充资产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率在较高的水平下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说明负债融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应该防止出现负债率过高的情况出现,避免重蹈无锡尚德的覆辙。

2.年度负债融资政策变化不大。新能源行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有的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大部分又是其他行业转型转过来的。年度负债融资政策变化都不大。

3.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比较平衡。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结构比较均衡,新能源上市公司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不强;但是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负债率较低,长期负债占长期资本的比重偏小,说明长期负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作为低碳经济的典范,表明上市公司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资金不足,这是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出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瓶颈因素的原因。

4.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结构中,外部融资所占比重较高,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借贷资金压力处于较高的位置,目前我国新能源企业的资金压力非常明显,庞大的银行贷款正在成为拖累新能源资产负债状况的因素。

三、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公司绩效的特点

1.盈利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上市公司各盈利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收益均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盈利势头才初见成效。新能源市场恶性竞争以及核心技术的欠缺以及新能源行业关键技术人才的紧缺是导致的利润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2.整体营运能力较强。新能源上市公司营运能力指标表明其整体营运能力较强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营运能力指标该指标有增长的趋势,说明在新能源上市公司中流动资本被大量的占用,经营性现金流需要改善。

3.资产负债近几年内变化不大。包括所有者权益比率和每股净资产在内的偿债能力指标表明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比较稳定。

4.总资产增长率有不断降低。对于处于初创期的新能源产业来讲,其发展能力应该是不断增长的,而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发展能力指标下降,两者相违背,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新能源企业中存在部分企业从其他类型的公司中转型而成,也由此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个明确的划分,新能源的定义方面有很多无法衡量的东西,加之新能源处于一个火热发展的行业,部分上市公司甚至是发展能力处于衰退期的公司将业务靠近新能源以求得新的发展。

5.现金流基本充足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虽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现金流基本充足。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能源结构转型的意义范文6

摘 要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全球掀起了一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热潮,同样,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西南重要省份的云南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虽然面临着产业层次低、经济转型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走低碳发展之路的诸多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一系列的有效策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转型 发展可行性 策略

虽然2009年底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早已曲终人散,且从根本上来说,此次会议也未达成一种具有实质性的协议,或者说没有产生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全球朝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会动摇的,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气候和环境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同样,走低碳经济之路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它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既能摆脱过分依赖碳基燃料,缓解高油价的压力,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又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显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既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云南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面临着产业层次低、转型发展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大有作为。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并与同处西南地区的广元市走低碳经济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并期望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自身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走出一条适合云南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云南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②。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

云南省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璀璨,而且它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云南作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乃至亚洲担负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任。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危机的必由之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路径,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但是与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相比,地处西南部的云南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加上近年来我省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长,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而通过借鉴同处西部地区且是地震重灾区的广元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我们可以断言:作为后发地区的云南走低碳经济之路并不是“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而是结合自身实际、选准路径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放弃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盲目追求,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走循序渐进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云南省应该把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契合点,争取在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起步阶段尤为关键,所存在的诸多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解决,进而从关键领域进行实质性地突破,以带动其他领域的低碳发展,最终推进全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过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暴露了许多缺陷,尤其是在受到近两次金融风暴的袭击之后,更显得不堪一击,加上来自国内外节能减排的压力,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已势在必行,且必须有明确的调整目标和果断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争取实现实质性地突破。现阶段云南的产业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产业层次低下,尤其是工业内部,重化工业和烟草产业几乎占了全省工业规模的90%③,且加工的大多是初级产品甚至是直接的资源采掘,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改变工业内部的不合理结构成为目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应当以“调优、调强、调轻”为目标。其中,“调优”就是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在逐步降低烟草产业和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的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比如生物医药产业、花卉产业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调强”即通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调轻”则包含两个目标,一是延伸重化工业的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与最终消费市场相衔接的日用轻工产品。

(二)加大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比例,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云南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水火电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但是火电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清洁煤技术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结合云南自身的实际,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核电加快发展的多元化电力格局,推动低碳能源的规模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和巩固云南清洁能源大省的地位,并为改善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作出应有贡献。至于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本,使得初始资源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变得昂贵,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来促进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中寻求各种资源使用的最佳替代效应。

(三)倡导低碳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型的健康消费模式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向导的一种共生型消费,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要倡导人们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要从观念上着手,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理念,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环保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使社会大众能真正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正如云南在节能减排中的口号“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

(四)摆脱资金和技术的束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性作用

云南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云南在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首先,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政府就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从其他地区引进高新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技术进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其次,所引进的人才和技术需要及时地吸收消化,融合其自身的特点,真正服务于云南的低碳经济建设。同时大力培养云南本地区的创新性研究人才,中西合璧,着力研究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力争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三、结语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无疑是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这时,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以及“花卉之乡”的美誉,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云南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低碳热潮中,我认为七彩云南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和气候优势,结合其自身的特色,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绝佳时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倡导节俭风尚,提倡健康理智的消费方式,积极开拓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注释:

①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26.

②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43.

③王小李,郑丽,郭婷婷等.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S2):75.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

[2]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

[3]崔毅,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