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1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ydromechanics Course
JIAO Kunling[1], CHEN Xiaojuan[2], ZHANG Lianke[1], WU Wenfei[1]
([1]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choo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Through the long term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bined with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was expounded from import of the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effect evaluation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ydromechanics course in this paper.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can improv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and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Key words Hydromechanics; teaching methods; language skills
“流体力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该课程作为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系统的逻辑框架,同时密切结合工业生产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尽管目前国内各院校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但鉴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化解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乏力、学生畏难等问题,依然是迫在眉睫的教学改革方面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流体力学的教学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1 对教学内容引入的探索
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在经意或不经意中巧妙地掌握和运用了流体力学的原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物们用本能展示了精彩绝伦的流体力学知识运用,人类因此而拓展了生活的时空。如果能够以生活中的现象开始教学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本门课程未学先难的情绪。比如雨天雨伞为什么往上翻,旅客在站台上不能离火车通道太近,高尔夫球做成有凹点的粗糙表面,倒啤酒有什么诀窍等等。这些均可作为教学引入案例。正是出于对生命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由敏锐的触觉到冷静的深思,成就了伟大的科技文明,科学的研究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好奇,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利用好触手可及的生活、生产实例,从现象归纳到理论,层层推进,既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又顺应了学生由简至繁的学习思维。好的引入或者引言,是抓住学生心神的关键点,只有将学生的注意力纳入到教师预设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 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2.1 优化教学内容框架
“流体力学”课程内容较多,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授全部内容,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理顺教学思路的问题。笔者认为那些教材中只涉及到基础的数学推导,阐述得很详尽、清楚的内容,有了提领式的思维引导之后,应留给学生自学,还有推导过程、分析方法类似的并列式内容,应只做一种内容的讲授。诸如此类,学生有了自己的研读过程,才能充分掌握课程内容,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留出去拓展相关内容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眼界。
“流体力学”内容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二是工程实践和应用体系。第一部分概念抽象性强,重理论推导,若不分主次,找不到核心内容,教师只能面面俱到,学生因此头绪繁多,理不清逻辑框架,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和分类,建立起以能量方程、动量方程为核心的立体知识结构,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凝练提升。第二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应用,涉及到具体的流体运动,是对理论体系应用的检验和二次深刻掌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具有专业特色的工程典型例题作为讲解内容,以实例引导、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既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思路清晰,又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效果。这两大体系是有机统一的,讲授的时候,可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生层次,选择某一体系为讲授核心,将另一部分纳入到讲授框架中,才能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逻辑框架和知识脉络,使流体力学的内容更加立体统一。
2.2 提升教学语言技巧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然后,大学课程具有教学进程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较易发生的活泼、互动的教学场面很难在大学课堂出现。另外,“流体力学”具有基础知识涉及面广、概念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怎样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的讲述,便于学生记忆、掌握,是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努力的方向,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样的内容,为了抓住学生的心神,将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达到生动、活泼、趣味性的讲授,语言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讲授和学生语言习惯的有机结合,会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对教学过程的促进是大有裨益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有较多的交流和沟通,掌握现代大学生的语言特点,顺应学生的语言习惯,并将其有机地和讲授语言相结合,提高教师的语言生命力,保持教师的语言吸引力,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概念、理论的准确性。
2.3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在工作实践中。所以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表演课,一定要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安排好学生的戏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归纳到最合理的解答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相应布置来实现。比如在课前设定章节重点学习的目标,预设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查阅哪些相关资料,使学生通过预习和阅读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课中可以安排一定时间的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和教师的临场梳理,使知识条理化和逻辑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又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积淀;在课后要安排适量和适合的练习内容,课后作业的适合性尤为重要,不能机械地布置作业,一定要让作业真正起到巩固和锤炼的作用。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是使学生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氛围的重要保障,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要归纳总结课程要点,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同学之间经常交流,互相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层次为其指定相关的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期刊杂志,尽可能拓展学生“流体力学”的知识面和学科的发展前沿。
2.4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
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系统性,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前面章节是后续章节学习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都应概括性、整体性地介绍该章节的主体内容和逻辑关系,理清前后章节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每一章节讲授结束后都应该归纳总结知识点,再次呈现讲授内容的脉络和主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大章节之间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逻辑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系统认知和串联。在总结教学内容时,教师会经常处在一个直接叙述和列举的快速节奏中,而这样的总结,对学生而言,并不会真正起到唤醒知识的作用。如果能够以某一具体事例为基础,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效果会更好。如在总结作用在平面、曲面上的液体压力小节时,可举例说,如果要拦截某渠道的水流时,闸门的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因素,学生自然会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如此等等,使得教学总结的效果事半功倍。
3 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流体力学的教学意义一是在于该课程知识的专业价值方面;二是在于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教育价值。所以在评价教学效果时,不能一味追求考试成绩,也就是终端评价。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如果忽视了过程评价,终端评价就会变得空洞。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过程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课前准备占5%左右,主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定;上课占10%,以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来评定;平时作业占15%,以及时完成作业和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思维逻辑和正确性来评定;社会行为占5%,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评价;学习内容记录占10%,根据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的正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书写态度来评定。考试(专业课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占55%,由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教学单元中的考试及测验成绩按相应的权重评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保证了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学以为用的学习生涯。因此,将终端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会起到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2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口单招,又称对口高考,对口升学,是相对于普通高中生参加的普通高考的另一概念.对口单招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对口单招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有力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欢迎.
具有正式学籍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本人自愿申请并由所在学校审查推荐,均可报名参加对口高考.对口高考分为技能考试和文化考试,技能考试每年3月份的第二周周末开始,文化考试在每年的4月下旬.我一直从事中职化工专业课的教学,中职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直接工作,另一部分参加对口高考.由于对口高考时间较紧,所考科目多,高三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将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工专业理论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题型固定、题量较多、内容不超纲,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下面结合今年的一道高考题说明,化工专业课的复习要点.
图1
例如,这是2014年江苏省化工专业对口单招的第60题,满分14分.题目如下:用离心泵把20℃的水从敞口贮槽送至水洗塔顶部,槽内水位维持恒定,各部分相对位置如本题附图所示,吸入管和排出管的直径均为φ76×3mm,在操作条件下,泵入口处真空表的读数为24.71 kPa.水流经吸入管与排出管(不包括喷头)的能量损失可分别按Σhf,1=2u2与Σhf,2=10u2(单位为J/kg),式中u为管内水的流速.排出管与喷头连接处的压强为98.07 kPa(表压强),水的密度取1000 kg/m3,g取9.807 m/s2.试求:(1)水的流量,m3/h;(2)输送条件下扬程,m;(3)泵的有效功率,kW.
本题为《化工原理》学科的一道计算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流量的计算,流体输送设备离心泵性能参数扬程的计算,泵的有效功率计算.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流体流动和流体输送两部分内容.要正确解出本题,其实难度并不大,因为流体力学内容是历年对口单招必考题.
第(1)小题关于水的流量的计算,如果已知水的流速,结合管的直径φ76×3 mm,运用流量公式qv=uA即可以求得.问题是水的流速没有给出,变成要求流量先求流速.流体在管内流动,首先想到的是用伯努利方程求解流速.列伯努利方程式解题,难在选取截面,本题有三个地方能选截面,一是敞口贮槽水面截面1-1′,二是泵入口处真空表处截面2-2′,三是排出管与喷头连接处截面3-3′.列伯努利要选定两个截面,显然截面1-1′和截面2-2′之间只有未知量流速一个,列方程可以解出流速.否则如选截面1-1′和截面3-3′之间列方程,或者截面2-2′和截面3-3′之间列伯努利方程,只有一个方程式而有两个未知数,并不能求出流速.流速计算出来后,第(2)小题求输送条件下的扬程同样再列次伯努利方程,只不过注意截面要取在泵的两侧,此时用到第(1)小题的计算结果流速.第(3)小题利用公式Ne=qvρgHe可以直接求出结果,此时用到第(2)、(3)题的计算结果.纵观解题过程,第(1)题是最难的,首先要想到流动系统肯定要用到伯努利方程,其次,列伯努利方程时要找准截面.整个解题思路是:流量流速选准截面列伯努利方程求出流速u重新选准截面再列伯努利方程求得扬程HeNe=qvρgHe,可以说整个解题一环套一环,中间有一步错后面将无法解下去.
从上题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化工专业课的复习与其他课不同,要注重复习方法.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工专业课的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上题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流量、伯努利方程式、有效功率.
2.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只有抓住问题的主干和脉络,才能纵观全局,思路才清晰.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新课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
高三复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上题整个解题思路要求非常清晰,要能理清每一步.
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3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 应用型本科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U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2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迫切需要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通过高校升格、合并而成,或是新建独立学院,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基础相对薄弱,课程建设任务异常繁重。鉴于此,作为一所仅有10多年发展历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提出了开展核心支撑课程建设工作,即在每个专业的众多专业核心课程中,遴选3~4门凝练和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本专业基本领域有一定的覆盖和支撑作用的主干核心课程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集中力量突破课程建设瓶颈,以达到构建高质量专业课程体系,支撑专业建设的目的。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始终保持着较大的人才需求数量。当前,经济实体类型多元化、建筑市场化、学生择业市场化、人才流动化等等各种发展趋势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以较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发展,已经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和研究[1-3]。而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核心支撑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该文着重介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遴选和建设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情况,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参考。
1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1.1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则是关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结构的总称[4]。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地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等;专业基本技能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试验、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基础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等。
1.2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众多核心课程中,要遴选出3~4门课程作为核心支撑课程重点建设,首先要明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突出“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的立足点。
突出“应用”就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较强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发展后劲人才,才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主动回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遴选
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的定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遴选中,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具备凝练和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功能;
(2)具备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功能;
(3)具备对本专业基本领域有一定的覆盖和支撑作用。
首先,将核心支撑课程遴选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范围。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类课程、设计原理课程、施工类课程等。毋庸置疑,力学类课程和设计原理类课程比较能符合上述几条原则。
其次,在力学类课程和设计原理类课程中进行筛选,几大力学课程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大学本科的课程体系中,理论力学以刚体静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对象,材料力学以杆件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弹性力学以非杆系结构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流体力学和土力学分别以流体和岩土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结构力学则以由杆件组成的杆系结构的力学行为为主要对象。尽管各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但考虑到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更直接针对土木工程结构物,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掌握结构物整体的力学概念,且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更强,所以选定结构力学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同样,在目前的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结构应用更广泛,也更基础,同时,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尽管与钢结构设计原理在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但原理上存在关联性,所以,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选定为核心支撑课程。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①综合性强,课程中涵盖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结构、地基基础、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利用综合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②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到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实际操作过程、施工设备机械的性能和操作、大量施工规范以及施工组织等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直接面向实际工程,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利用实践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时代性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发展带来了施工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更新快,知识更新快,利用时代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土木工程施工符合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遴选原则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土木工程施工作为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支撑课程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土木工程既包括支撑于基础上的结构物,同时也包括基础工程,涉及基础工程的课程主要包括土力学、工程地质和基础工程,在这三门课程中选择一门作为核心支撑课程,能够确保课程的覆盖性和支撑性,是符合上述几条原则的。相对而言,土力学课程更符合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的原则,工程地质更强调应用性,而基础工程属于专业课程,是土力学、结构、工程地质三者的综合应用,具备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通过加强基础工程学习,既可以较好地巩固土力学、工程地质等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更好体现核心支撑课程的作用,选择基础工程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
综述所述,根据核心支撑课程的遴选原则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基础工程等4门课程被确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课程。
3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建设
3.1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求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确定的,其建设要求必须符合这个定位要求,能充分体现遴选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建设方案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建设思路、建设措施等。
(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整合优质师资资源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定期集体研讨交流制度,形成一支富有合作精神、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课程教材建设。选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4)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外购、共享、自制等办法建设课程专题网站,实现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授课课件、教师授课录像、习题库、试题库等课程资源上网。为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建立网上测试题库和测试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建设。突出体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知识输入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6)课程教学研究。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核心知识点和核心技能;能够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能够合理设计并完成课程实践环节;能够开展探究式、创新性学习活动。
3.2 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点
在确定专业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求后,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课程组
设立四个以课程建设负责人为组长的课程组,具体为力学组、结构组、施工组、基础工程组,每个组配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课程组形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而形成教学团队。
(2)重构教学内容
选定的四门课程均为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程建设成果非常丰富,无论教材、教学资料还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均有许多成熟的资料。教学内容重构的重点在于凸显核心支撑课程对于培养体系中其他专业课程的覆盖和支撑作用,体现课程在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功能。
以结构力学为例,结构力学的教学内容传统而且成熟,其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基本理论。一直以来,结构力学都过度注重力学行为的定量计算,很多学生能够完整求解高次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但并不能正确理解所求解的结果对于结构的真实含义,结构力学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仅仅是一种解题方法和手段,因而无法形成结构力学行为的感性判别力。而结构力学行为的感性判断力是土木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进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所以,本次教学内容重构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结构的力学行为的感性判断力,将学生从繁杂的超静定结构力学求解问题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内容中适度压缩复杂的结构力学求解的教学内容,增加了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结构力学行为感性判断力训练的实践环节,如集杆系结构设计、制作、加载、拆解等于一体的结构模型实验的实训环节、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提升结构力学行为定性判断力训练等。
再以土木工程施工为例,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内容量大面广,知识点散,缺乏重点性[5]。课程组在分析该课程特点后,决定以几个核心教学内容为主组织教学,并通过实践环节训练达到训练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而其他教学内容则以各种多媒体助学手段辅助自学。该课程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施工组织主要为流水施工组织计划和网络施工组织计划两各核心内容;施工技术则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脚手架模板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几部分,教学内容组织中以场地平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脚手架设计计算、支架模板设计计算、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为核心知识点,并辅以以下三个实践训练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场地设计及土方调配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物系列施工方案设计(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外脚手架设计、柱梁板支架模板设计)、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施工方案设计。学生通过这三个实践训练环节,既可以有效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培养其综合运用各门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能力培养主导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
核心支撑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同时,课程考核评价也必须“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转变。
以基础工程为例,主讲教师以实践环节驱动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以及基坑支护设计等若干实践环节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实践环节项目带动基础知识学习,同时,也通过实践环节将土力学、工程地质、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同时,将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单纯通过期末考试评价课程的方式。
(4)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完善
课堂教学要完成从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从课堂内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学习转变,必须建设有完善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助学视频与图片、工程案例、示例和参考资料,也包括互动交流平台。优质共享教学资源是实现学生课外学习的必备基础。这部分工作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
4 结语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建设,需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覆盖和支撑整个课程体系,最终达到专业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建设,提出了核心支撑课程遴选的原则,并依此确定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和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专业核心支撑课程,并从课程组建设、教学内容重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改革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核心支撑课程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银辉,王建新,彭卫.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工业建筑,2011(41增刊):4-7.
[2]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等.突出大工程观 彰显应用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5):31-33.
[3] 岳爱臣,高浩其,熊和平.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47-49
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4
关键词: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教学;课程;实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热质传递的基本概念,掌握空气热质处理的各种方法及途径以及本专业常见热质交换热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并具有对相应设备进行性能评价和优化设计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内容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热质交换原理和热质交换设备。其中,热质交换原理部分主要包括传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的传质过程、固液相变热质交换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冰蓄冷技术中的应用、空气热质处理方法、途径和机理;热质交换设备部分主要介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常见的热质交换设备的形式与结构及相应的热工计算。从总体来讲,本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讲清和夯实基本概念,注重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并在工程实际中加以正确的应用。
二、《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炬。”因此,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努力的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授热质传递的概念和方法时,可举生活中炒黄豆的例子。教师首先设问:如何将黄豆炒的可口?炉火应采用大火、中火还是小火?同学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对同学们给出的答案进行点评以后,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答案,并将答案上升到炒黄豆的过程中,讲授黄豆里面水分的质量传递和热传递规律。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值求解;并鼓励大家回到家中,亲身实践一下。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热质传递过程及其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热传递和质传递的速率的相对大小有了定性的了解。这还会使学生感受到热质传递现象就在自己身边,进而增强他们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教学过程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授课过程能否成功有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就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强化。
2.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观点。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到建筑设计院(所)、空调公司、供热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从事设计、技术产品的开发、设备运行及管理工作。《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教学内容与供暖、通风、空调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如在讲解各章节知识的时候,应明确其工程实际背景,并根据教学内容附以必要的讨论,增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能力。例题应尽量选取有明确工程背景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熟悉如何获取所需的数据,特别是教材图表中参数的查取,并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工程误差的概念。
3.采用传统授课形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片清晰生动的特点,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图示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增强了理论的可接受性。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如理论公式的推导等,我们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并与学生互动,促使学生在整个推导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质量传递过程的章节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对动量传递过程及热量传递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讲解质量传递过程之前,应布置学生复习动量传递过程与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知识。在讲解完质量传递的内容后,教师应抛出问题: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领域,普遍存在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现象,其内在联系时什么?在学生讨论和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教师对同学们的看法进行总结,并指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过程是可以类比的以及这三种传递过程在物理和数学描述及求解上的相似性。教师在此,还可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类比性,如对于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直接测量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固体萘升华的传质系数间接测量空气自然对流的换热系数。至此,同学们对这三种传递过程的类比统一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的目的是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分组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操作,并且拥有对所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我校已开设空气热(冷)回收实验,未来还将开设与本课程有关的其他实验,使本课程的实验条件更加完善。
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观点;实验课的开设,将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之伟,张寅平,陈宝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于文艳.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80-81.
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5
关键词:热能动力;泵与风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1-02
一、厚基础
泵与风机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泵与风机的基本原理、性能、结构和运行调节等方面的必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泵与风机性能试验技术,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该课程要求掌握叶片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理论、性能曲线、相似理论、泵内汽蚀现象、运行与调节等基本内容;理解泵与风机的结构及平衡、密封问题,以及泵与风机的选择;重点掌握速度三角形、能量方程式、叶片出口安装角对理论能头的影响、泵与风机性能曲线与管路性能曲线、运行工况点及影响因素、等效相似三定律、比转速、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允许汽蚀余量与允许几何安装高度间的关系、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串并联运行特性、变速调节和非变速调节方式及其经济性等核心。对于重点内容,教学中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层次剖析,通过反复举例加强理解;同时,采用讨论式或研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观点或讲解,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对于较难理解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通过加强平时测验,促进了日常对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由于教学内容具有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由多媒体、教学录像、仿真模型和实物模型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等直观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理性认识,如多级泵的内部结构、离心风机和轴流风机的静叶调节结构、轴流风机的动叶调节结构等。同时,在实物和仿真模型教学中,除教学大纲的要求外,对于当前应用广泛的其他类型的泵与风机也进行了介绍,如液环泵、螺杆泵、带有增速齿轮的液力偶合器、射流泵等,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
二、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剖析问题是学习效果检验和再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论知识付之实践的必然途径。实验教学作为这一转换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勤于观察思考,认真对待每一实验环节,避免走过场,同时,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课程要求的实验有离心式风机进气实验和离心式水泵性能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要求熟悉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启动和停止步骤,掌握性能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和性能曲线的绘制,明确泵与风机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实验测量方法及仪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虽然实验属于验证性的,但也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点,这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理解,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如离心式风机进气实验中,布置在风机集流器入口和风机入口前的静压测点其用途有何不同;进气实验装置入口处为何要装有集流器,稳流栅对静压测量有何影响;风机全压、动压和静压如何计算,风机静压与测点静压有何区别。离心式水泵性能实验中,为何泵在启动前要注水,停泵时也要闭阀停泵;离心泵进出口的真空表和压力表的作用是什么,流量变化时仪表参数如何变化及其原因;为何要对实验所得测试及计算结果采用转速相似定律进行换算。上述中的多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因此在实验前或实验中对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并进行引导,实验中要求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通过将实验现象和理论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逐步提高,实验报告书的整体质量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注重对实验中的边缘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力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离心泵性能实验中,在绘制扬程和效率性能曲线时,对应泵出口阀门接近全开状态时,有1~2组数据严重偏离其他数据,性能曲线突然开始“陡降”。此时,这些实验数据是否属于坏点、要不要进行剔除,都可以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再结合大流量区容易发生的汽蚀现象及性能曲线的“断裂”特征,让学生去判断此时是否出现了汽蚀现象,从而说明数据的有效性。而且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单独进行离心泵汽蚀状态下的性能与噪声特性实验,进而获得汽蚀状态下离心泵其他参数的变化特征。这些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和获得正确结果的关键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强能力
“强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三个要求,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更是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必然要求。实际中,碰到的现实问题相对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如何根据实际现象提炼出科学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既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更需要一定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基本理论的完全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基本概念或理论的深入剖析,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管路性能曲线这一概念,是指管路系统能头与通过管路中流量的关系曲线,以泵为例,即把单位重力流体自吸入容器表面输送至压出容器表面所需作的功。虽然教科书给出了表达式,但若将泵的吸入管路阻力作为泵的组成部分,同学很容易理解泵性能曲线的变化,但却不清楚管路系统性能曲线如何变化;而且,对于实验室的实际系统,多数同学并不能正确地确定管路性能曲线。这反映出对于这一基本概念并未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说明“工况点不变”这一核心内容,就可以清晰地从图中反映出管路性能曲线的变化,而且易于理解。又如变速调节中的相似工况点概念,变速前后的运行工况点不一定是相似工况点,这与实际管路性能曲线有关;若管路性能曲线通过原点,这二者是相似的,否则需要利用相似抛物线来确定相似工况点;而且,泵的管路性能曲线有可能通过原点,而风机的管路性能曲线有可能不过原点,这可通过举例加以说明,做到实际问题实际分析,避免生搬硬套。另外,对于有关教学内容,可适当、适时进行拓宽。如在讲授两泵并联运行时,对于实际中常见的抢风抢水现象,结合实例可从原理上进行分析;又如变频调节虽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但需从初投资和节能效益两个方面,说明其调节范围并不适于整个符合范围。而且,对于实践中尚待解决或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科研进展进行了相关说明。如切割定律反映的是切割前后对于工况点的关系,并非切割前后运行工况点的对应关系,如何确定其运行工况点的关系;又如,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运行中常见的叶片调节不同步现象所引起的性能曲线变化等。上述问题的讲解和分析,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完善考试方法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考核内容和方法应全面反映教和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等各个环节。为此,泵与风机课程改变过去单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探讨了多种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的考试方法,力求反映教学全过程。考试方法上,采取开卷方式,试卷中将必要的复杂公式附在试卷上,或给出相关提示,或可通过翻阅课本或笔记进行查找,避免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学习方式,将考核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上面。为此,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试卷内容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学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分值为15%~20%,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和参数变化的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和用途等,旨在考察实验基本原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掌握情况;二是简答题中增加综合型和分析型题目的比例,某些小题的考核内容不再仅限于某一节或某一章中,而是涉及多个章节中的知识点,旨在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分值为15%~20%;三是计算题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较强或综合型题目的比例,分值为20%,旨在考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实施效果来看,整体水平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取得了预期效果,表现在:基础理论掌握情况良好,实践能力明显改善,综合分析能力有所增强,并涌现出一些勤于思考、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同学,促进了学生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泵与风机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目的是将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贯穿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瑾,秦侠.环境工程专业“泵与风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M].中国电力教育,2010,(13):84-85.
[2]刘海华,段跟定.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M].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36,238.
[3]李春曦,叶学民,吕玉坤,等.改善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M].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6):98-99.
流体力学知识要点范文6
关键词: 《燃气输配》 统编教材 校本教材 燃气管网水力计算
我校是一所隶属住建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城市建设技能型人才。我们有燃气输配、给排水、道路桥梁、绿化与陵园、轨道交通等专业,其中燃气专业是品牌专业,每年我们向南京燃气行业提供了许多燃气输配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西气东输战略的积极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城镇燃气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各地对燃气输配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燃气输》校本教材、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我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依据自己的教学性质、学生的资质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本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合作,编写适合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需求设计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教材开发计划、选择教材内容,然后实施教材开发,最终建立校内内部评价机制。其意义是:
1.校本教材开发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适合学生基础,术业专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无论是国家统编教材还是行业教材,大多要求教学的统一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性。而校本教材恰恰相反,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根据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进行的。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基础知识较薄弱,但他们在学习输配专业技能上还是很有潜力的。国家统编教材有“理论多,实践少”的倾向,所以对于我校学生的培养来说,有一本自己的校本教材尤为重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情况,通过教材开发研究,改变原有专业课教材理论知识繁难、高深难学的问题,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知识的缺失对学生储配专业学习进度的阻碍,有助于他们高效地汲取燃气输配的专业知识。同时,校本教材所选的内容应该侧重学生乐意接受的动手能力的训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际,术业专攻,避开其学习的短板,快速增强专业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逐步建立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校本专业课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既符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又符合我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使每位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2.校本教材开发综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本校教师积极参与,要求教师全方位剖析教学标准,充分领会教材开发的要求,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组织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但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参加校本教材开发给教师们和行业、企业交流的机会,随时掌握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发展的新动态。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实践和反思,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取理论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3.校本教材开发有利于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形成自身教学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需求。专业教师在参与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为收集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行业咨询、市场调研和现场实践,更熟悉该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经常与行业、企业联系,他们可以随时掌握行业技能发展的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新的技能知识放进校本教材,提高我校输配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对国家统编教材、行业资料的整理,专家的解读和指导及教师自身对该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发展的掌握了解,形成本校校本教材要与行业的需求相适应,满足社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的教学风格,教授给学生行业发展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我校《燃气输配》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之前,我校燃气专业所用的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段常贵主编的《燃气输配》(第四版)等教材,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现在许多大专院校燃气等相关专业都使用这些教材,但是我们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基础较差,我们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如果直接使用该教材就会存在一些问题。
段常贵主编的《燃气输配》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全面,共有十四个章节,其中第六、七两章在本书中内容比较重要,但是涉及的公式较多、计算复杂,需要有坚实的高等数学的知识和流体力学知识作为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基础。而我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对于这两章的知识内容难以理解和学习,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接收都带来很大的阻碍,可以说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我们开发燃气专业校本教材时,以段常贵主编的《燃气输配》为基础,教材中大量公式的推导过程全部省略,实用意义不大的公式坚决去除,对图表运算进行详细介绍。如利用燃气管网水力计算图,解决燃气管网的计算问题,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容易理解燃气管网水力计算概念及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案更适合我校培养以实践实用为主的技术人才的需要。
统编教材有“理论多,实践少”的倾向,我校是以培养实践实用为主的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向南京燃气行业提供专业的技能型操作人才,相比普通高校来说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燃气输配的操作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另外,我们建立了燃气输配实操基地,对燃气调压、供应及其使用进行实验教学。在校本教材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课程,制定实习实训指导书,带领学生进行实地上手操作训练。做到理论实践的双轨同步教学,通过实践不仅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方法
校本教材开发是我校教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我们编制《燃气输配》校本教材的基本方法如下:
1.建立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小组。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课程相关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燃气行业相关专家组成开发小组。
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教材开发计划、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开发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
2.校本教材编写的程序。
在亲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按照边教学边完善的原则,逐步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完善工作。大体的思路分三步:
第一步,教师及行业专家初步制定教学大纲,创新教材结构模式,开发和丰富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编写出教本初稿,实习实训指导书等,给学生开设校本课。
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体会及学生在课堂和测验中的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形成初步的教材,边实践边修改和完善。
第二步,对日益完善的教材进行校正,贯彻本校特色风格,开发配套教材,如学习指导书,经学校认定,将形成的完善的本校特色教材送印刷厂规范印制,推荐给全校使用,将课堂教授和现场操作结合形成校内特色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微调,使之更成熟。
第三步,对比较成熟的教材,经行业专家审定和论证,如果认可,则可以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
3.教材开发的要求。
在准备进行教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有本校较有教学经验并且专业过硬的各位教师通力合作并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同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整体设计要求。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做到: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
(2)专业的角度要求。要明确:本教材建设的背景;本教材的三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的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课程的实施(大约需要多少课时,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实际操作的频率及实地合作单位;评价的设想和做法。
(3)教材结构层次要求。每个章节有哪些单元,每一个单元有哪些板块,每个版块主题和要点,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把很多资料堆砌在一起,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形成层次性和连贯性,并且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在教材之中,否则就变成科普的读物,教材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留白,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有自我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也给教师留下引领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开发设计我校特有的《燃气输配》校本教材作为我校全新的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下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培养《燃气输配》专业急需的创新人才。目前校本教材正在试用中,未来我们会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再对教材做进一步的完善,愿我校的校本教材开发体现出我校的特色,更好地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段常贵.燃气输配[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