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1
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主要和核心的代表力量,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央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与跨国公司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大而不强的先天弱点制约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二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实力不强;三是技术创新理念和思路相对落后;四是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滞后于实践。
推进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径
发挥中央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中央企业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核心力量,而技术竞争又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中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首先,要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来提升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在产学研结合中要使企业处于龙头位置。
提高原始创新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技术不能靠引进获得,那么对于作为技术创新主力军的中央企业来说,就必须具有独立的创造发明能力,即原始创新能力。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要提高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技术人员争作发明家的开拓精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点对于科技领域的人员来说也有异曲同工的含义。
把国家力量和市场作用结合起来。在我国,几乎所有涉及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都是在国家直接组织或政策扶持下实现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单纯依靠国家力量来推动。技术创新还必须依靠企业、依靠市场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则在于把国家力量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政策建议
完善中长期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利益,我们认为要提高企业立足长远的创新热情应该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两个方面入手。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应突破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来考虑和把握。对于技术创新人员来讲,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证科研人员能够从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中获益,尤其应将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与科研人员的长期福利联系在一起,激励科研技术人员进行立足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
构建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考核体系。对中央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测算技术创新对企业的贡献率来进行。考核机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用于测算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构建的原则应该是让企业负责人清楚测评体系的原理并注意听取其建议。测评指标的设定应该是灵活的,宜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央企业设定不同的测评指标。在建立考核机制时,还应该把企业的创新风险考虑进去。还应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往往成果周期较长,短期内不易见到直接经济效益。中央企业肩负着推动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责任,必须更多地从战略角度考虑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2
关键词: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五大发展
有别于传统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指的是具有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和管理的先进性的制造产业。从装备的功能和重要性角度来说,先进装备制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重大的、先进的基础机械,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等。我国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中也对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变趋势做出了规划。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寻求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破解我国目前所遇到的经济发展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促进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之一,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始于1953年,距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了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总体上发展态势良好。经过详细地规划和发展,吉林省有望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一、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吉林省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形成“两轴、五群、多核”的总体布局框架。
(一)两大产业驱动轴
四平、长春、吉林、延吉产业驱动轴,重点发展行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汽车制造设备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和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纵向打造白城、长春、辽源、通化产业驱动轴,重点发展通用装备制造产业。包括风电设备制备产业、矿山机械及冶金设备产业和环保装备等产业。
(二)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汽车产业集群。以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依托长春市汽车产业优势,发展汽车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工艺,发展汽车制造专用及成套设备,在联合长春经开区、高新区,以及吉林汽车工业园、吉林市高新区、公主岭汽车产业园区,共同打造一条汽车产业发展带。
二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为基础,依托长客股份公司,发展研发设计、集成制造、协同配套、综合检修、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国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三是光电装备产业集群。以吉林省光电技术优势和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基础,开发先进光电设备。
四是散热器设备产业集群。依托四平换热器产业集聚优势,以产品成套化和服务制造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换热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持骨干企业提升换热产品的系统集成能力。
五是风电设备产业集群。依托白城风电设备产业基地,围绕国家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打造集研发、制造、配件供应、服务为一体的风电设备产业集群,推进长春、吉林风电配套设备产业发展。
总的来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是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对于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占全产业中的份额还很小。一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基础也还没有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具体到不同行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集群模式。
(一)网状式集群模式
网状式集群模式中不存在具有明显发展优势的核心主体,各个企业发展状况相当,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吉林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并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适宜采取网状式集群模式。可大力促进各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该集群模式,要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宏观调控,政策导引,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多赢。
(二)零星式集群模式
零星式集群模式适合集群形成初期。对于吉林省来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高端设备可采取该模式。通过零星式的集群模式,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高端设备制造行业可以充分发挥长春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化分工壮大集群,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实现共赢发展。为了形成零星式集群模式发展态势,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市场驱动机制,并且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某些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在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集群发展模式的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导向与市场调节的双重机制,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及分工协作能力,培育出一批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先导区内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三、基于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改进人才政策,鼓励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的使用机制,完善人才的使用、评价和考核机制。
第二,建立环境支撑体系。一是要在公用设施承载能力方面,实现通讯、交通、水、电、气、热、光纤等管网与道路等基础设施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同步施工;二是要优化软环境,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前移服务窗口,延伸服务领域,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营造新兴产业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构建法律支撑平台。一是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包括环保、安全、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对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和约束。(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 向一波.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3.
[3] 赵君.我国装备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3.
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3
1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培养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省政府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要努力培养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口。一是要引导企业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规划,培育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紧密结合,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或国际性公司在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三资”企业将研发机构迁到福建,以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都要整合技术资源,成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采用,为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上台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四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政策、资金等服务。
2 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能力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整合内部及社会各方面科技资源,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载体,是企业应对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我省要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步伐,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强化新产品开发工作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绝大部分体现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上,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开发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并使之产业化,以增强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每年组织评选省优秀新产品奖,由省政府给予,对获奖产品的研发人员,享受省科技进步奖的有关奖励政策。同时建议省政府在时机成熟时出台新的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优惠政策。
4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批技术开发专项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一批高新技术开发、产业化专项,如环保、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专项,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规模效益。
5 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不足,开发力量薄弱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要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服务、协调、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帮助企业尽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总结这几年来我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和渠道,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举办技术中心或共建研发机构,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与企业联合;积极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发展谋划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6 组织好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现有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但由于消化吸收工作跟不上,造成目前我省主导产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因此要十分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工作。对引进技术、设备量多面广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等行业,按产品大类制定专项规划,组织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7 改善研发投入机制,逐步增加技术开发投入
根据国内外企业发展经验,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一般不应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会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目前,我省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明显太少。据省统计局调查,2003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37%。因此,要采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新企业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要达到3%以上。要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以满足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的需要。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还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一个能有效地动员和集中创业资本、促进知识向高新技术转化、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8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重点抓好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的扩散、应用,促进骨干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改善各项基础性工作,提高生产经营的管理效率,依托骨干企业
来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4
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是聚集力,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产业集聚。“九五”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超常规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著名的“区块经济”。如苏州的IT业、宁波的服装、温州的制鞋、无锡的电器等。诚然,市情不同,发展产业集群的道路势必也不同。据此,委员们就我市发展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如何看待我市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集中性,即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而这个优势产业在全行业的市场份额和本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从我市来看,钢铁产业不仅聚集了包括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领域的大量企业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而且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生产链条,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性。而装备制造、纺织、矿产品加工、箱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由于产业规模小,市场份额少,聚集性差,关联度低,竞争力弱,只能定位于产业集群的萌芽或成长阶段。(由图可见)产业集群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合作性,即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从企业角度看,我市除钢铁产业独大外,其它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规模企业少。如20__年我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的总和为251.4亿元,所占比重不到30,而且竞争力较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十分有限。从产品角度看,产业集群的品种多元化以及高、中、低端产品并存的形态在我市多数产业表现不够明显。如纺织业虽然拥有纺织、印染、服装等100多家企业,但产品多处于中低档水平,竞争优势很不明显。从产业链角度看,相关企业相互配套不够,现有园区企业只是空间形态上的集聚。如装备制造业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说明我市对发展产业集群认识较晚,政策引导不够;二是说明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是没能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实现产业集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如何发展我市的产业集群
委员们认为,发展我市的产业集群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所更新。即在制定产业集聚规划中不求“大而全”,而求“专精特”;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中注重应用高新技术,着力研发再循环、再利用的二次能源接续产业;在指导原则上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相结合,集群带动与产业链延伸相结合,突出特色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解决好产业定位、政府角色以及配套服务三个方面问题。
1、关于产业定位问题。
结合产业集群地域性、专业性和规模性的发展要求,应聘请省内外产业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我市发展产业集群进行重新规划。如在开发利用我市自然资源方面,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科学合理地搞好我市的矿产品开发与加工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矿产品发展模式,对小规模低技术的矿点开采区进行压缩整合,对同类项目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投资,以提升我市矿产品开发与加工产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以此类推,纺织产业应以海城纺织工业园、西柳轻纺工业园、感王纺织工业园为重点,鼓励支持域内外优势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壮大纺织产业集群规模;装备制造产业应提高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加快形成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环保设备、工程机械、特种汽车等产业集群;对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饲料、重机、金属制品、家具等一批产业,应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进行引导、扶持;对农副产品业,应以“产业特色化、产地集约化、产品绿色化、企业龙头化”的原则发展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引进资金和技术,逐步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接续产业。
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5
工业是经济的主体,要发展的低碳经济,关键是加快低碳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科技先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道路,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昆山等先进地区比,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比,我区低碳工业在产业培育、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我区低碳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一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到2012年,全区累计已投入6000万元节能降耗专项扶持资金,其效益已十分明显,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比2005年下降18.5%,能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已经累计投入24.06亿元用于污水管网建设,投入3亿元用于12家热电企业完成脱硫改造,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3天,占有效监测天数(359天)的81.61%,比上年增加41天,为十年来最高。三是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不断提速。我区传统产业以“九大产业升级规划”为抓手,以技术改造、装备和产品升级为重点,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低碳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印染行业的中水回用、纺织行业的变频技术应用,为传统产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树立了典型。四是新兴低碳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区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发展迅猛,呈现出起点高、产业链完善、发展潜力大等特点。2012年,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完成投入11.16亿元,其中超亿元在建项目4个,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实施。
虽然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工业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区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据分析,我区在发展低碳工业中尚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产业规划和引导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尚未制定低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我区还没有明确的发展低碳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产品,没有专门的引进低碳产业优惠政策,在项目的选择、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缺少低碳生产技术发展的有效引导机制。当前,我区低碳技术研发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有限,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生产还处在一个自发状态,在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未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引导协作机制和配套体系,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2.政策扶持体系尚待整合。一是现有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近年来,我区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高新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如何将现有政策体系与低碳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尚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落实。二是政策导向力度偏弱。对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低碳产业领域,我区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与、鄞州等地区相比,我区在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偏弱。
3.转型升级力度有待加强。我区工业经济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大,效率低。产业升级力度不大。我区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游、价值链高端升级的比例不高,如我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机械汽配行业,目前仍以基础零部件加工为主,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系统集成产品较少。产品低碳化转型慢。主导工业产品仍然以纺织品、化纤等高能耗产品为主,产品单位能耗较高,企业忽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加上企业工艺管理标准粗放,使产品结构优化远远滞后于装备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4.低碳产业比重偏低。与机械汽配、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相比,我区在高新产业、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力度偏弱,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只有13%左右,明显低于滨江、余杭等地区。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资金偏少,产品开发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市场应变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加上企业自主拥有的各类科技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滞后。把2012年确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从和两大工业发展平台新实施的项目看,高新项目比重不高,化工、钢铁等产业比重不低,存在低碳产业比重偏低,引进培育力度偏弱的现象。
二、加快我区低碳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工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推进等各个领域,而且更需要在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政策扶持、严格准入等环节上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发展低碳工业的浓厚氛围。目前,我区工业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石化能源资源的消耗,碳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影响到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要在全区上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区经发局为低碳工业发展的主管部门。
2.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制定《区低碳经济实施意见》,细化低碳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要制定发展低碳工业的专项规划,提出远、中、近期的发展目标,实施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以及保障措施,设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要对重点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一批有条件、能转型的企业向低碳产业、低碳产品转型;三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区科技创新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3.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制定专门的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资源倾斜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出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支持企业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的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对低碳产品应用的扶持力度。当前,应该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技术研究相关工作。
4.加快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聚。一是加快低碳产业平台建设。对现有国际创业中心、开发区创业中心和五大产业基地等平台,要加大优惠政策、土地供应等扶持力度,扩大载体,完善功能。特别是要筹划建立若干个适合我区发展的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镇街工业功能区投入力度。二是要研究实施项目准入制。通过产业导向、产出效益、技术层次、污染排放等手段,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努力打造高质量的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必须充分借鉴等地区的发展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以大项目、高尖新项目带动,提高产业平台的项目引进质量,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业进入,促使低碳产业集聚发展。三是积极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积极推动LED绿色照明在政府公共工程中的示范应用,支持光伏企业参与“阳光屋顶”计划和电动汽车“十城千辆”的推广应用,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低碳能源产业,LED、锂电池等低碳节能产业,占领行业制高点。
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范文6
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苏、锡、宁、深等地在园区建设方面:一是坚持经济园区建设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着力培植发展特色园区。如苏州高新区是以电子企业为主,无锡新区是以电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主,南京高新区是以化工企业为主,深圳高新区是以电子、服装企业为主。二是坚持经济园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紧密结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如无锡城市改造向园区集中,老的企业要扩大生产必须到新园区;苏州原来每个乡镇都有工业小区,现在把几个乡镇集中成一个,进行调整、合并(如张家港市由26个乡镇调为8个),发挥整体功能作用,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原来每个村都可办企业,现在却只能在工业园区里办,同时将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使行政职能一体化;南京工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建设学校、俱乐部等服务区,形成新的城区,花费成本少、城市扩容大。三是坚持经济园区建设与保护土地资源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无锡高新区对于三年没开发的土地将无条件收回,重新规划,保持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通过近年的发展,苏、锡、宁、深等地的园区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二、以高投入为前提
四地都抓住国际资本向亚洲转移的机会,创造环境,吸引各地投资。如2002年无锡对工业投入达271.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0%以上;苏州对工业投入达50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2.7%,他们注意讲究投资效率,找准方向,重点吸收有发展前途、技术先进的产品。
三、以“亲商、富商”为理念
亲商理念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为投资商着想,一切为投资商服务;就是要革除等客上门的思想,主动接触外来投资者,真诚与外来投资者结交朋友,热情地向外来投资者宣传当地的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同时,要树立“你赚钱我发展、你发展我繁荣”的意识,敢于舍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孜孜不倦地追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进入新时期,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外向,一手抓民营,实行招商引资与扶持民营政策上同等对待,规定省级、市级开发区要把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对象吸引进来,帮助传统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以计划、规划为特色
园区的建设、外资的引入要有计划有规划,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资。苏、锡、宁、深在规划和计划中抓住了五个重点:一是搞好园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开发区的规划破除行政区域的概念,努力建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辐射力、有示范力的新区。二是突出规划出口区。充分利用园区的政策优势和条件,狠抓加工贸易出口,建立出口服务区,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三是招商引资有计划。重点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来投资发展。四是规划招商方式,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企业为主体的对外招商机制。五是规划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构筑人才培养基地。
五、以产业配套为纽带
苏、锡、宁、深等地以形成主导产品为中心,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形成关联度紧密的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进而提高竞争优势。如无锡新区专门规划了与新区面积相当的高新配套区,为新区电子、汽车企业提供电子元器件、汽车配件等上下游产品,同时还为新区配套建立了三个污水处理厂、两个热电厂和一个出口加工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六、以政府服务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