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1

近年来,随着“水十条”、海绵城市等相关政策频出,催生万亿生态环保市场,从而进入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发展大年,近十万亿的项目投资为该行业注入新的血液。

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之后,海绵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利好影响下,园林行业景气度提升,也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期。然而,美尚生态作为华东地区园林行业首家首发上市公司,也是备受关注的公司之一。

营收净利均增长

美尚生态自去年年底上市以来,在华东地区的生态景观建设广阔市场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2016年半年报数据显示,美尚生态的营业收入为3.16亿元,同比增长5%;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053万元,同比增长9%。不仅如此,美尚生态的第三季度业绩预告还显示,预计1-9月份的净利润为9403万元至9703万元,同比增长20%至30%。

美尚生态一直都在加强主营业务的拓展,加大“跨区域发展”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强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并加强成本的控制管理。

自2014年以来,国家便开始加大力度推广PPP。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7家生态园林上市公司共中标PPP项目21个。美尚生态作为该行业的新秀也紧随行业龙头步伐,签订PPP项目订单。

此前,美尚生态也收到与江苏省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的《PPP项目合同》,该项目总投资约为人民币12亿元。合作范围包括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包括高标准的农业种植基地、精品苗圃的建设等,非经营性项目主要包括配套道路建设、河道堤防及水利整治等。

中投证券分析师指出,美尚生态作为生态与修复重构业务专家,是华东市场领先的园林工程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签订大量生态与修复重构业务相关订单,包括无锡古庄生态农庄PPP订单(投资额12亿元)以及首次在海外接获的老挝项目订单(7.84亿元)等,总金额达24亿元以上,这是2015年美尚生态营业收入的4倍以上。订单饱满为未来业绩高增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美尚生态具备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和国家城市园林绿化企业一级资质,双甲资质和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使其在生态修复领域成为佼佼者。美尚生态除了华东区域之外,在西南和华北将形成战略支点,加速区域拓展的步伐。

外延并购增厚业绩

美尚生态是生态景观建设第一梯队企业,核心经营资质等级高,承接大型、综合性工程能力强,主要业务包括生态修复与重构和园林景观两大类别。上市以来便开始外延并购,主要是为了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

今年5月公司拟非公开发行2189万股及支付7.92亿元收购金点园林100%股份,并募集不超过7.08亿元配套资金。金点园林承诺2016-2018年累计实现的合并报表口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低于5.2亿元(含本数)。

据了解,金点园林以地产园林为主,公司以市政园林业务为主。此次收购完成后,公司业务将从市政园林拓展至地产园林领域,实现与金点园林业务类型的互补,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收购完后,美尚生态的主营业务将拓展至地产园林领域,加之原先的优势产业生态修复以及市政园林业务,实现生态园林建设大行业全方位覆盖。金点园林则能凭借美尚生态的市场影响力加快对华东、华中等区域地产园林景观市场的开拓。

此外,美尚生态还收购生态景观建设的综合型企业绿之源,打造生态修复专家,绿之源承诺2016-2017年业绩分别不低于600万元、1200万元、2200万元,且业绩承诺期内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美尚生态将进一步优化生态修复与重构产业链的业务布局,与绿之源在业务拓展上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在技术上形成优势互补。此外,“土十条”的也使得美尚生态在土壤修复细分领域将大有可为。

园林迎来发展黄金期

国泰君安研报表示,流域治理、海绵城市增量投资加码,园林行业将会迎来发展黄金期。目前园林行业已发生重大变化,流域治理及海绵城市已成为园林行业“市政+地产”之外的重要业务领域。水污染治理也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水十条”推出叠加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水生态打造及流域治理的情况下,园林企业流域治理业务空间巨大(“十三五”期间水污染防治超2万亿,2016年投资超4300亿元)。同时,“城市看海”现象严重倒逼海绵城市投资刺激,超万亿增量行业规模再度提升园林企业发展前景。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2

台湾桃园县有工厂

被查出排放含镉工业废水,大地变色,镉米出世

1982年,台湾桃园县有工厂被查出排放含镉工业废水,大地变色,镉米出世。

这仅仅只是个序幕而已。除台湾地区相继被曝出镉米事件之后,大陆也在轮番上演。

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稻米进行安全抽检。结果显示,稻米中超标严重的重金属是铅,其次就是镉,超标率10.3%。

2006年1月,湖南株洲新马村,发生轰动全国的镉污染事件,2人死亡,150人被判定为慢性轻度镉中毒。

一年之后的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在全国六个地区县级以上市场随即采购大米样品91个,结果同样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

……

如今,广东检出的“毒大米”事件依旧在持续发酵。类似镉米“有毒”的故事,依旧在中国为数众多的村庄上演。对于65%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故事无法让人感到轻松。

在“镉米”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从大米生产到大米市场,再到最下游的粮农,整个大米产业链条全线失守,均遭到不同程度冲击。首先,粮企生产遭受重创,粮食库存持续攀升;其次,大米价格持续下滑,市场行情进一步恶化;其三,农民有粮卖不出,或重挫种粮积极性。

记者在采访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污染控制与修复中心副主任陈能场时,他告诉记者,“土壤污染,一方面是矿产开采的烂尾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滥用肥料。”许多地方,农机站被毁,农民不知道农药和化肥究竟用量多少,致使用肥混乱,久而久之,大量使用化肥,加速了土壤污染,致使新的土壤污染源形成。

要想彻底修复被污染的土地,难度相当大。陈主任指出,“土壤是活的生命机体,要把土壤中微量的镉提取出来或者降低其活性,其实并不容易,很多方法如土壤淋洗法会破坏土壤原本的结构,最终可能会出现别的问题,得不偿失。”植物修复方面,不仅要考虑对污染土壤的适应性,还须考虑气候、复合污染等因素,治理也存在一定难度。而且每个地区的土壤类型并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陈能场进一步指出,很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常年积累所致,治理起来成本高、投入大,即使国际、国内有先进的技术,也要对症下药。

陈主任介绍说,甘肃白银市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一个实例。

2010年,甘肃省白银市编制6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治理项目和《重金属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地区内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

从此,这个作为中国最早投资建设的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踏上了我国第一个污染土壤的“洗白”路途。

2012年1月,白银市已对试验地区的6亩土地实现成功修复。

土壤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水污染那样容易解读,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复杂多相体系。

彻底修复和治理被污染的土壤困难重重。但治理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已经失去治理的主动权。不经“阵痛”,何来“新生”?愿镉米的曝光不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粮食、食品要达到安全且被信任的一天不会来的太晚。陈能场建议,政府、商家与个人,三者应合力出拳,营造健康的生产生活氛围。

政府:一方面,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立法,执行政策要贯彻有力,同时,产业应合理布局,注重对民众的日常科普教育;

企业:应良心生产,长远发展;

个人:应扩宽生活生产知识面,支持低碳、生态,从污染源的防控做起。

截至目前,白银市正在对黄河上游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年初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到2015年,我国将全面摸清土壤环境状况,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确保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标准率不低于80%。

TIPS

1

48号魔鬼:镉

镉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重金属,化学符号Cd,原子序数48,因此,有人称之为48号魔鬼。它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与人类生活并不交会。然而,随着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地图的蔓延,镉通过锌、铅锌、铜铅锌等矿产开采的矿尾管理不当,通过水源进入土壤和农田。有研究表明,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全球每年约有2.2万吨镉进入土壤。

误食了含镉食物,短时间内中毒状况并不明显,前期积累在肝部、肾部,但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症状将会表现更明显,肝功能受损明显,人体骨骼生长代谢受阻,骨质密度低于正常,从而引发骨质疏松和软化,身体常伴有莫名病痛。

2、米镉标准

当前,中国执行的米镉国标是0.2毫克/千克,超过即为超标,俗称“镉米”。日本等多国执行的米镉标准是0.4毫克/千克。因此就有人建议放宽国标。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管理城市规划

唐山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新兴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唐经济区中将占有重要一极。随着我国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唐山市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沿海经济主战场的格局已经形成。

城市发展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正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如何把唐山打造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最大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 完善城市功能 打造宜居城市

“十二五”期间,以承办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唐山应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其中,按照健全服务功能、统筹产业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快南湖生态城、唐山湾国际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及环城水系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

1.1交通载体建设

目前我市道路交通存在诸多问题:路网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断头路多,交通不畅,急需改善;部分道路宽度不够,机非混行,交通混乱、堵塞;城市社会停车场严重缺乏;未形成分流过境交通环线;支路少,不连通,未形成有效微循环;组团间交通联系少。

为解决城市交通压力,使城市建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规划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改善现有道路,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重视新路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平面的城市综合道路网络系统;二是城市道路交通应坚持优先发展公交为主的方针,引导和适量发展私人小轿车,限制城市摩托车发展;三是结合建设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缓解行人与机动车矛盾;四是形成城市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相衔接,使城市出入通畅通,货流运输快速便捷。

1.2 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从与城市和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衔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角度,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构建布局合理、配置完善、服务高效的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实际,完善北部区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全市市级图书馆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建设。通过按人口和服务半径的划分模式来确定市级公共设施规模。并对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分级。由于学校为社区邻里较为合理并有效运用公共设施的投资,凤凰新城将整合邻里与小学学区、社区与中学学区,形成以小学为邻里中心、以中学为社区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

1.3 住宅开发建设形态规划

我市凤凰新城规划区别于老城区,在传统意义上的居住区、小区、组团的基础上,引入了街区(block)概念。每个街区的用地规模大体在1公顷左右,规划居住人口约200户、600余人(此规模可增强居住者的安全感和友邻亲近感),3至4个街区组成1个社区,若干个社区形成1个住宅区。街区的建设形态采用邻里围合式布局,南北两侧规划住宅楼,采光不利的东西两侧可规划商业及附属建筑进行围合。加强与周边地块和城市空间的外部联系,注重街道空间的品质控制,在沿城市副道一侧设置商业步行系统,使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形成连续的街道特色和休闲活动空间。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1 创意产业的兴起

创意产业不仅是一种崭新理念,更是经济生活的一种崭新方式,其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我市创意产业,拓展相关产业发展空间,迫在眉睫。以陶瓷及汽车文化产业为领头羊,我市的创意产业开始兴起。具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创意产业,对于陶瓷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现在陶瓷这个“节点”上,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资产和资源的重组与合作,实现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培育提升陶瓷产业融合三产的新的增长点,构建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平台,形成体验型、休闲型、知识型、精神型新的陶瓷产业增长摸式。

2.2 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城市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设。

唐山市应找到适当的平“平衡点”切入,使旧城改造既达到改变城市环境,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又解决开发建设中经济利益与环境该奥之间的巨大矛盾;旧城改造的风格应与城市规划相统一、相协调、政府土地出让时应将旧区改造的风格、基调进行统一的规划、并对建设单位提出要求;以旧治旧、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旧房的基础上拆旧建新,同时充分利用旧有条件、设施、环境为新住宅服务,使旧城改造变成花钱少、办事多、见效快的利国利民工程;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强大积聚效应。

3 城市管理

明晰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是改进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职能仍然不够清晰。一些职能部门,对于应该由本部门承担的管理事项,视而不见,敷衍了事,推诿扯皮,导致政府职能“缺位”;一些职能部门,对本来可以由社会力量来办的事,仍然大包大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导致政府职能“越位”。因此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对政府职能该强化的强化,该弱化的弱化,该转化的转化,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为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高水平管理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保障全社会管理城市,是高水平管理城市的必然。

4 措施建议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安排,这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对资源和资本的调控。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大手笔规划、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转变观念,在城市规划管理方法上进行变革,即由微观项目审批管理向宏观战略调控转变,由感性的经验判断向现性和法制转变,更加注重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研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建立良好的空间资源分配准则,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而且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对城市的建设开发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唐山市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考[J].规划师,2000,(3):55-56.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4

然而,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给全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剧,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日渐恶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面临形势更加严峻,难度在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为:一是水环境方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湖库、河流、河网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总体上逐年恶化,20*年*流域的水质达标率仅为80%,甚至还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现象;二是大气环境方面,尽管总体良好,但是各种常规污染物浓度水平仍在逐年上升,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泥的处理还没有好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四是海洋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质明显恶化,镇海、北仑港区的监港工业,以及象山港海域水产养殖对海洋水体的污染严重。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市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到全市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市一直重视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将*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系统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具有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国际化开放格局、浓郁江南水乡特色、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被动跟踪状态,对全市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市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性技术还缺乏系统研究,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支撑能力不强,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市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两创”战略,以《*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十一五环保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开发与推广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与工艺装备,建立我市污染物控制、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管理科学决策技术体系,提出解决我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生态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计划到2011年,通过本专项的实施,着力在5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20余个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与科技示范工程,突破50余项关键技术,示范推广10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和成套装备,显著增强科技对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支撑能力。力争到2012年,使我市COD排放指标下降,下降强度降至1.1千克/万元GDP以下;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达到国家生态城市考核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争取达到5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55天/年;工业固废得到有效处置和利用,处置和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生态社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根据专项的总体目标和生态市建设的实际需要,未来4年,我市环境保护科技专项重点确定5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

1、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农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农业排水污染控制技术;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控制技术;农田N、P优化管理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技术;湖库生态控制技术。

2、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燃煤设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脱硫副产物(CaSO4、CaSO3)资源化利用技术。

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在社会循环与生态循环中的转化形态与污染途径识别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和管理机制;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城市污水厂污泥减量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4、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

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虚拟地理环境等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市规划、评价与管理的信息与决策系统;环境质量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技术;危险化学品排放源调查识别及泄漏后应急评价与污染修复技术;环境容量与排污权交易相关的政策法律保障技术体系。

5、典型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舟山港海洋生态环境数据库、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港口海域突发性污染预警和迁移控制技术;象山港生态变迁、海域生态评价、纳污总量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典型滩涂湿地-杭州湾河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模式支撑技术。

四、重点研究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研究与示范同步推进的原则,未来4年,全市着力组织实施20个重大重点环境保护科技项目与示范工程。

(一)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

1、饮用水源污染生态控制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调查、评价全市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和成因,以及水体中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风险,研究典型库区水质管理与预警模型;研究主要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生态工程模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农业污水污染控制技术的集成与优化方案;开展典型水源地小流域污染与水土流失的生态控制工程示范,研究各种技术措施对小流域污染与水土流失控制、脱氮、除磷、杀菌的效果及其机理;利用RS、GIS和在线监测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环境因子对甲藻、硅藻水华形成的影响,开发甲藻、硅藻、微囊藻水华暴发预测、预警模型以及藻类暴发后的补救方法和应急措施;研究典型富营养化水源地水生物生态修复。

预期目标:提交《*市饮用水源污染控制与应急处理方案》及*市典型饮用水源水库水质管理与预警模型;以小流域为控制范围,建立污染控制与水土流失控制示范工程1个,日处理入库水量100t/d;建立典型水源地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基地1个,示范水体面积≥1万m2;提供典型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工程模式或技术方案2套。

2、农田N、P管理与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通过农田N、P利用和作物生长过程的定位监测,分析农田N、P的使用、迁移、转化和流失的规律;分析总结农田N、P转化和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小区的定位观测,通过农田N、P形态转化和迁移的机理试验,建立模拟农田N、P循环转化过程的定量模拟模型;根据农田N、P的迁移、转化规律的分析,在农田N、P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上提出控制技术和减排方案;对已建立的农田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进行修正,同时集成农田N、P迁移转化机理模型、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田灌溉预报模型和分布式面源模型,建立农田养分管理与污染控制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

预期目标:根据*市主要农田耕作制度的特点,建立农田N、P迁移转化、农田水分管理、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提出主要农作制度下农田N、P优化管理的方案和减排方法;建立面源控制措施筛选的指标体系;建立研究区农田N、P管理和污染控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百亩田间示范试验区建设。

3、*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开发农田径流氮磷污染控制技术,设计与优化农田径流汇集与缓冲的沟渠系统;高效富集氮磷耐水本土植物的选型与净化效果研究,开发去除氮磷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开发管理方便、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和适用小户型的污水处理设备与装置;研究受污染农田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土壤污染现状提出实用、有效、经济的解决方案;进行农村废弃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防治研究;提出流域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政策体系框架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科学管理措施。

预期目标:提供*市典型示范案例,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率达60-80%;生活污水要求BOD5、COD、TN和TP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一级标准;提供不同类型受污染农田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提出农村废弃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防治对策;构建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法规管理体系框架。

4、高难度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化工、医药、制革、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等特征,开展典型的工业废水高效低费处理技术攻关,攻克高浓度、高毒性、高盐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并开展示范工程建设。重点研究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印染/造纸行业的中水回用技术、废塑料清洗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高效悬浮生物载体的研发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规模化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预期目标:针对以上不同行业的废水,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的处理工艺,确定最佳的运行参数、处理效率和经济指标,并建设10个相应的示范工程,开发2种以上新型高效悬浮生物载体产品。

5、*市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尾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改造为多模式A/A/O工艺的关键控制参数与实施方案;活性污泥-生物膜法联合工艺提高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硝化功能与容积负荷的关键技术参数与实施方案;化学除磷与生物氧化耦合技术;研究填料低氧A/A/O改造工艺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出水稳定性;好氧池溶解氧智能化控制与运行方式;现有尾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解决中水异味、水质稳定性的技术方案;中水输配与使用过程的水质安全性监测与评估体系。

预期目标:技术成果应用于*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一级B排放标准;提出适合于际情况的升级改造技术流程与方案;建设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和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明显提高全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水平。

6、*市河流环境流量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在*市樟溪河环境流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市河流环境流量机理研究、评价测算以及环境流量维护改善等问题;构建河段水文水利数学模型,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相关参数的率定;结合研究区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物生态与水文、水质综合分析,确定各类生态环境需水范围;根据各类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成果,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目标,以及地区发展相关规划,探讨保证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对策及措施。

预期目标:通过樟溪河环境流量课题研究经验推广应用,发展完善生态环境需水机理研究基础理论;构建适合于*半山区(原)河流的环境流量计算模型和评测方法体系;提交*市河流环境流量研究报告。

(二)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

7、*市重工业区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进行*市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源调查,收集各类采样方法的规范和资料,建立切实可行的采样方法;按照恶臭分析的标准,建立大气中恶臭监测技术方法,使实验室分析测试人员正确熟练地掌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质量控制程序;利用感官测试法(三点比较式嗅袋法)或仪器分析法(分光光度法、GC、LC、IC等)对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各项指标进行全分析;研究编制恶臭污染控制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探讨恶臭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控制对策等;确定大气中恶臭物质的成分,摸清恶臭污染源,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降低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浓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预期目标:配备高水平的恶臭分析仪器,建设恶臭治理实验中心,完善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丰富和健全*市环境大气监测体系;建立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分析及防治方法;提交*市重工业区大气中恶臭污染物控制对策研究报告,为环境大气中恶臭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8、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推广及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了解国内外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目前国内处于试验阶段的电子束法、脉冲等离子体法和活性炭法脱硫脱硝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深入研究其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实现工业化应用提供充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各种工艺应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净化率、装置成本、运行费用以及副产物处理和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开发出能够在燃煤锅炉上广泛应用的、高效、低耗能、易操作的同时脱硫脱硝工艺,为实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装备。

预期目标:了解摸清我国目前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进展情况,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设施烟气脱硫脱硝控制技术与装置,进行技术集成和设备研制,重点开发结构紧凑、投资与运行费用低、效率高的新型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并建示范工程2个。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9、*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对其污染物产生途径、污染类型、污染对象等提出科学的评估。探索简易垃圾填埋场生态景观与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途径与技术,包括特殊环境下耐性植物的筛选与种间适配种植技术研发。根据*市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特征,通过实验室模拟分析,研究污染治理新工艺最新研究技术,建立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预期目标:提交*市废弃简单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现状和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文件;开发出*地区简单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提交相关技术文件;建立垃圾渗滤液治理示范工程,其环境治理水平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中的要求。

10、*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及河道污泥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市城市污泥(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与河道疏浚污泥)现状,了解污泥的性质、产生量、处理处置现状并进行分类,对国内外其它城市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高温好氧堆肥资源化关键处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堆熟污泥回料关键技术、最佳供氧技术及策略、一次仓堆与二次条堆条件控制、温度与湿度控制、堆肥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关键技术,实现堆熟污泥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利用疏浚污泥及工业固废制造保温节能建材的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出最佳材料配合比、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

预期目标:建立剩余污泥高温好氧堆肥示范基地1处;将剩余污泥或疏浚污泥制成保温节能建材,实现技术产业化;完成*市城市污泥现状调查报告及国内外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比分析报告;提供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2套、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四)环境安全与综合管理

11、*市数字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内容:构建“数字生态”的框架体系,建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软件,利用该平台软件,可增加专题数据、插入专业决策模型,从而快速地构建示范应用系统,同时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与共享,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生态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和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管理者对*生态市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决策以及建设效益评估的会商决策平台;并针对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监管、水污染物减排和总量控制、污染事故预警机制建设的需求,建立基于GIS系统的水环境数据库,发展基于GIS的的水环境安全监管和应急决策系统示范。

预期目标:将*生态市建设中的基础信息进行“综合集成”,构建*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把社会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过程相联系,建立各类管理和决策的应用系统,开发“过程模拟-评价-决策-可视”一体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2-3套。

12、*市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定环境监测评价的环境标准和相关规范;培养适用于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人员队伍;选设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监测网点;构建先进的环境室内分析技术设备、自动监测设备及在线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环境污染新问题和应急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能力;建立能满足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环境信息系统和满足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或预警评价的评估模型系统;研究环境监测运行机制。

预期目标:培养一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人员,构建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或预警评价的评估模型系统,编制《*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和《*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计划》。

13、化学品泄漏后环境应急评价和化学污染环境修复研究

13-1、化学品泄漏后环境应急评价和环境修复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围环境、气象条件、水系情况等因素)和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数据库,研究开展应急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采样分析方法、监测频次等,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提出各类事故污染范围的确定、后果评价及应急处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受损环境修复的措施和对策。

预期目标:掌握*市自然环境、主要化学危险品品种及使用管理情况,建立应急环境监测及后果评价的布点、采样分析、监测频次原则和方法,通过筛选确定环境污染后果评估数模,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和环境修复方法。

13-2、化学污染土壤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我国现有对污染土壤调查评估技术如国标、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被化学污染的土壤进行调查评估,提出化工、农药类企业污染场地分类方法与管理对策,并研究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和化学-生物联合修复)等修复技术。

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提出化学污染场地的调查和风险评估方法,优化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典型化学污染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实用技术,提出治理对策,恢复其生态功能对策和措施,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和土地功能转换提供技术支撑。

14、*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市面临的艰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任务,借助排污权交易制度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且被初步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从*市最紧迫的废水COD总量控制工作入手,以*流域COD总量削减为目标,构建*COD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研究*COD排污收费制度现状,构建*流域COD排污权交易体系,经污染源分析及选择,确定COD排放总量目标,进行COD初始排放权分配,制定排污权交易规则,构建排污监测系统模式、排污权交易平台及排污权交易的监管体系和交易绩效评价体系;确定*COD排污权交易类型和政府角色定位;研究*COD排污权交易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预期目标:在污染源系统调查和环境容量分析基础上,建立*市*流域的COD允许排放量的分配原则和核定程序,构建*COD排污权交易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旨在保证排污权交易体系高效运转的配套政策与服务体系。

15、*流域重点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

研究内容:对*流域印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印染行业生产技术特点以及环境保护对印染行业发展的要求,提出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根据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的评估体系对*流域重点印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并结合*流域工业污染源削减分配方案,制订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推进计划,确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和源削减计划。

预期目标:建立*市印染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印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推进计划,推进*流域工业污染源削减分配方案;提出相应的考核措施和对策。

(五)典型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6、*舟山港海域环境监控体系及突发污染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舟山港区典型海域的海水理化、石油、化学品、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数据库;研究典型污染物来源快速识别技术与实时监控技术;进行海域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运、扩散研究,建立能模拟港口泄漏化学品污染物及溢油污染扩散迁移过程的三维水动力模型;研究突发污染的预警与应急预案,建立典型污染物突发事故的仿真模拟系统;研究*港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风险及对策。

预期目标:建立1套*舟山港生态安全数据库;建立30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分析技术;建立10个重金属的高灵敏度分析技术;建立2-3个重点污染源区域的现场在线检测新技术;建立2-3套应急预案,提供相关应急处理的技术示范;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成1个港口海域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平台。

17、象山港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针对象山港目前富营养化、热电厂温排水对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港内围垦工程及港内工、农业生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调查象山港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研究和建立基于灵敏指标的区域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精确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研究象山港高温期大型海藻的生态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象山港水动力变化规律,建立涵盖整个象山港在内的三维数值模式,并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水动力影响;研究象山港区域海洋纳污总量控制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数据库;确立生态损害的物化和量化精确灵敏指标体系和1-2项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不同水温(6℃-30℃)环境下海藻间养、轮养新模式以及海藻与鱼类生态养殖模式各1套;建立三维数值模式;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环境容量优化分配方案和区域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总量控制与分配方案。

18、东钱湖生态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改善东钱湖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充分了解东钱湖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状况以及渔业养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的成果,进行东钱湖环境容量研究;选择合理的环保底泥疏浚,控制内源污染;通过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试验,从生态系统角度,重建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河口区湖泊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建立东钱湖水域管理政策框架体系。

预期目标: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已实施措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试验,完善目前的生态修复方案;提出更全面更完善又切实可行的东钱湖综合整治措施。

19、*市滩涂湿地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和获取湿地的相关生态、环境、地貌因子等数据,实现各类生态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建立滩涂湿地GIS管理系统;进行滩涂湿地演变趋势分析、湿地生态功能评估、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滩涂湿地GIS管理系统;滩涂湿地演变趋势分析;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制订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方案与措施;滩涂湿地动态保护与利用方案实施的管理措施研究。

20、*市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模式支撑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从*市生态社区(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现状出发,针对新社区(农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把“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循环利用”等生态技术要素融入社区(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关键性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市生态社区(新农村)资源与环境建设的水平。重点开展*市社区(新农村)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研究、社区(新农村)优质杂排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社区(新农村)及小城镇生活污水实用型处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社区(新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及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供*市社区(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调研报告;开发适合于社区(新农村)推广使用的优质杂排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技术;开发适合于社区(新农村)以及小城镇地区的半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及工艺,形成技术规程,建设2-3处示范工程;解决*新农村废弃垃圾堆场的污染问题,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工程2处。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环保科研发展和资源共享的环保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成四大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加快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增强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对研究中心的管理和指导,推进研究中心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研究中心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实验装备。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市工业水处理、水生态修复、烟气脱硫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多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高地和创新源头。

2、组建*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科研重点实验室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下简称“POPs”)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之一。我市目前拥有众多化工企业(如镇海炼化、台塑台化、LG甬兴等)和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在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的同时,其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我市环境安全的威胁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我国履行POPs公约和全国POPs调查、土壤调查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现有检测和科研力量的基础上,着手组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POPs的检测、监测以及安全处置和科学管理。

3、启动建设*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依托*大学并联合具备设备生产能力和良好经济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启动建设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着力在工业废水和含持久性污染物废水处理、工业中水回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为农村、社区生态建设提高关键工艺和与成套设备;为企业污染控制提供工程工艺设计、技术检测服务推动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

4、培育发展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以现有*市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机构、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环境监测中心等为依托,培育发展一批环保技术咨询服务平台。运用共建共享的机制,对大型科研仪器与设备、环境科技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技术保障服务系统,增强服务平台对企业和个人的数据、技术和人才共享服务,为环境科技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六、分年度计划安排

实施年限:20*年6月~2010年12月

20*年6月~20*年12月:编制年度项目申请指南,启动第一批7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启动第二批7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开展第一批重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启动第三批6个左右专项重点项目,2~3个重大项目。前几批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总结实施经验;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十一五”总结,绩效评估。

七、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环保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环保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环保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环保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研院所及相关高校、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环境科研技术力量,力争形成一批从事环境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环保技术骨干队伍。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5

2012年,是合肥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之年,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本届政府在2012年完美“收官”,新一届政府在2013年初正式启航。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合肥发展的每一个举动,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如果把合肥放在区域经济格局的坐标系中,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经济“成绩单”上的数据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佐证。2012年,合肥市生产总值达到4100亿元以上,由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8位升至第15位,五年年均增长16%以上,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

同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600亿元,增加值达到1650亿元、年均增长23.7%,总量由省会城市第15位升至第11位。财政收入达到694.4亿元,年均增长2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9.5亿元,年均增长28.3%,总量进入省会城市前10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0亿元,总量由省会城市第9位升至第7位,五年累计完成15300亿元,年均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9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由省会城市第18位升至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7.2%。

在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成为合肥市最引人瞩目的特征。

漂亮的经济“答卷”

“一年前,我们脚下踩的这片土地还是黄土,如今盖起了最先进的厂房。这一年的巨变,让我感觉到合肥速度比当年的深圳速度、浦东速度还要快!”2012年12月27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千万级笔记本电脑项目投产仪式上,盛赞“合肥速度”。

联宝(合肥)产业基地正式投产,意味着“合肥造”笔记本电脑将走向全球。到2013年春天,基地月产量将达100万台;到2014年,基地年产能达到2000万台,占据联想笔记本全球销量的一半。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像联想电子这样的大项目建成投产,是合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交出的一份漂亮的经济“答卷”,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真实写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合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为此,合肥把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同步并进,启动实施工业“新跨越、进十强”工程、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和百家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在2012年,包括联想电脑在内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2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38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3%。

扩大到五年来看,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438亿元,年均增长37.2%,其中技改投资2872亿元。同时,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增长21%。

产业发展需要激活内力,也需要借助外力。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实施,3年来,合肥作为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坚持大招商、招大商,联想、晶澳等纷纷落户合肥,五年累计招商引资6880亿元,年均增长29.7%。2012年,“百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大招商”活动深入开展,赴境内外系列招商推介取得实效,合肥全年完成招商引资2102亿元,引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大项目87个。

如果说先进制造业是合肥跃动的“硬支撑”,现代服务业就是“软实力”。

2012年,合肥服务业蓬勃发展,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目前的合肥,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取得新成效,新增贷款超过1000亿元。

上市公司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的活力与实力,随着美亚光电成功上市,合肥上市公司已达到30家,居省会城市第9位。在上市直接融资的同时,合肥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取得重大突破,已有鑫城、海恒、高新集团、巢湖城镇投、肥西桃花工业园、合肥中小企业等6支企业债券获批发行。

在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尤其值得关注,到2012年12月,入驻机构达到14家,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信达等。车行滨湖新区,会看到一座拔地而起的现代金融服务城,正在从平面的蓝图变成立体化的现实。

现代商贸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合肥商贸流通业继续提质扩量,在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实现1290亿元,合肥还成功入选国家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连锁超市等快速发展。在合肥西部的大蜀山脚下,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合肥发展的又一个新引擎。

“呼叫中心、服务外包、电商园区,一层层地往上走,最终瞄准的是都市产业园,这将是合肥主城区未来发展的定位。”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调研都市产业园时说,“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物流快递,这些行业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园区有厂房和烟囱、有班车和餐厅,都市园区内的一幢幢写字楼、一台台通信终端,就是产出效益的所在。从表面上看,都市产业园没有工业经济的高产值,但其发展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先发地区的实践证明,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1栋楼的年税收就能超过1个亿。

坚持“新优融合、高端引领、做大总量、加速转型”,2013年1月,在合肥市人代会上,合肥市市长张庆军描绘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路线图”,即着力打造6个千亿元、若干个500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3-5家产值超500亿元、5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精、优、特、新”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及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及太阳能光伏、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以合肥传统优势产业家电产业为例,在2011年家电产能跃居全国第一的基础上,2013年将全面建成国家家用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增强合肥在家电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为全面建成“全球家电产业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高地”加速度

2012年10月24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该研究院由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投资约30亿元,将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及应用于一体的高端科研机构。

这个创新性的举措,是合肥市与知名高校联合打造科教品牌,共建“大城名校”的一种创举。通过聚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该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标志着合肥在打造“创新高地”上迈出了铿锵脚步。

2008年10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意味着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迈向全新的战略平台,进入加速度发展的新阶段。到2012年,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中心、三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创新发展形成领先优势。根据全球著名科技杂志《自然》的研究报告显示,合肥的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强大的科研实力需要落地生根才能转化成经济成果,而经济转化需要良好的政策支持体系。自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成为中国第四个获批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后,2012年初,合肥市政府常务会就率先审议通过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合肥市财政局、科技局、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出台6个配套政策,形成“6+1”政策体系,确定22家企业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到2012年底,已扩大到32家企业参加试点。创新人才的引进同样风生水起,通过大力实施合芜蚌“人才特区”等人才工程,建成了一批留学生创业园、“海智”基地和院士工作站。

政策给力,创新加速。得益于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合肥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15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增至680家。同时,还建立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2012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22%,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均居前列。

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为标志,合肥跨入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合肥抓住全球制造业前沿,还将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争取设立国家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加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提升实体化、开放式运作水平。

按照最新的发展规划,合肥将在2013年完善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支持政策,分类实施创新领航企业、创新小巨人、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实现“六个100”,即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100家,培育“创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100家,孵化初创型科技企业100家,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转化科技成果100项。

“打造‘中科智城’,形成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的新高地。”吴存荣明确提出了合肥“创新高地”的新定位。到2017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突破9000亿元,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3.3%,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幸福合肥”新跨越

2012年9月1日开始,合肥在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的基础上,又率先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将免费蛋糕做大,供城乡孩子全面分享。这标志着合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彻底实现“上学不花钱”,为此财政上需要支出9363.38万元,惠及城乡学生64.4万人。2012年,合肥不仅在义务教育上率先实现全免费,还在全国率先取消城区普通高中择校。

与教育同步实施的,是合肥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全国样板,医疗卫生资源大幅扩充。2012年3月,肥东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国的医改试点之一,正式启动药品“零差率”,这项改革平均每天能给患者让利32200多元。按照医改时间表,合肥在2012年12月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药品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还同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并轨,报销比例提高到55%以上。

合肥之所以能够实现全国率先,创造义务教育的“合肥经验”、医改的“合肥样本”,从根本上说得益于“33+7”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合肥坚持从发展和创富的角度抓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2012年各级财政投入76亿元,五年累计民生工程投入211.7亿元,完成项目32269个,惠及700万人次以上,实实在在增加全体合肥人的幸福感。

“幸福合肥”不仅体现在教育、医疗上,还建立在城市管理创新的柱石上。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之一,合肥创造性地建立项目推进机制,顺利完成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八类案件发案率位列省会城市最低水平,五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面推进网格化、组织化、信息化、服务化,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全域幸福才是真幸福,是覆盖全市11400多平方公里的大幸福。为了补齐幸福建设的“短板”,合肥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长效机制。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9000元大关,达到9200元,较2011年增长17.2%,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6个百分点。从2007年到2012年,6年时间里,合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跨6个千元台阶。

全面推开美好乡村建设,是2012年合肥“三农”发展的一个新标志。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陆续建成。按照规划,2013年,将启动实施15个中心镇和三河、长临、下塘、中庙、汤池等5个镇级市规划建设,推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协同发展。还将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村150个,整治自然村1000个,改造农村危房12000户。这一系列举措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县域突破是核心之一。2012年,县域突破战略持续发力,县域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总量达到1300亿元,其中,肥西连续跻身全国百强县,肥东、长丰进入中部百强县行列,巢湖、庐江大建设“十大工程”初显成效、发展提速提质。

“五县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在2013年1月的合肥市人代会上,合肥县域经济确定新的发展目标,也意味着打响了县域经济新跨越的“发令枪”。

围绕进军百强县,张庆军细算了一笔“面子账”和“里子账”。首先从“面子”上来说,进入百强对一个县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升,“客商来投资,如果是百强县,他们的积极性会不一样。”其次,进入百强县后能争取到很多支持发展的政策,这是“里子账”,“比如发行百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债券,每年有十几个亿,肥西就是得益于这方面的政策,所以进百强后城市面貌改变很大。”张庆军分析说。

“大湖名城”新格局

2012年12月,经过整合集成之后的“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即将产生最终的成果。在”问计全球”后形成的发展规划中,大合肥的空间布局由“141”扩展为“1331”。

在重新修订的合肥市“十二五”规划和201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1331”被正式确立为未来合肥的大城格局。作为全国“独拥大湖”的省会城市,该规划挥毫泼墨绘就了千万人口容量的大城蓝图,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65%,提升至5年后的75%。

2012年11月3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典礼举行。为把环巢湖地区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本次集中开工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涉及水利、交通、环境治理、绿化造林、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等七大类,总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

作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开路先锋”,这批项目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这也意味着,巢湖治理告别了“九龙治水”的格局,由合肥市“独挑大梁”的综合治理行动,将为全国大型湖泊的治理提供宝贵的“巢湖经验”。

从2012年“十一黄金周”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从滨湖新区出发,经过中庙可直达巢湖市区,这是环巢湖道路全面动工后,首先建成通车的北岸环湖大道,也是合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的一部分。按照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施入湖口截污、生态修复、通江航道等“工程”,目标是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等为特色的国际滨湖度假旅游目的地。

未来五年,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还将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合肥宜居宜游城市的一张美丽名片。但名片不只有一张。

2012年12月20日,合肥大建设的城市新名片、安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机场建设工程已经全部完工。自2008年底动工,经过4年建设,兴起了一座现代化航空港,成为合肥大建设的一个真实写照。

2012年,大建设如火如荼,新建、续建工程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五年来,合肥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老城提升、新区开发、组团展开同步推进,累计完成1629项工程、总投资1886亿元,建成道路1035公里、桥梁134座,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350万,城镇化率达到65%。

随着“1331”规划出炉,大合肥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也进一步清晰。“按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要求,未来合肥市主城区人口将达到800万—1000万。这意味着未来合肥市的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公里,按照目前合肥市建成区为350平方公里的面积计算,未来合肥主城区将扩容两倍多。”张庆军表示,这意味着市区周围区域,都将是合肥城市发展和工业化的主战场。

但大城建设不是摊大饼,合肥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提升主城区,积极发展副中心城市和新产业基地,分类建设特色小城镇。滨湖新区建成全省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商务中心。大合肥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生态修复产业研究报告范文6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部最高地段,地处武夷山市、建阳区和光泽县三县市境内,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保护区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全区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29272公顷。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双遗产名录获得成功,成为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评价为世界生物圈可持续发展学习地。在国家14部委联合编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1个关键地区之一,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表现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享有“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和“昆虫世界”等美誉。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33年的建设发展,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明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南平航天体验馆

南平航天体验馆位于武夷市山兴田镇(宁上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收费站出口处500米),是福建省唯一一家以航天实物展出、航天科技体验,集知识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型体验馆。展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的中国航天主题展馆。

展区主要由“漫步太空”“辉煌历程”“美好生活”“太空互动体验”四个主展区构成。漫步太空展区主要展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火星探测工程及部分航天实物;辉煌历程展区主要展示了航天历程、航天任务、航天员风采等珍贵的图片资料;美好生活展区,主要展示我国几大不同功能的卫星,包括导航、通信、遥感等领域的卫星;太空互动体验展区,可以体验沉浸式项目、玉兔竞速,还可观看到震撼的环幕球幕电影等。上述项目都是虚拟现实技术与航天知识结合的互动产品,可以让参观者了解航天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近距离的感受航天文化产业带来的激情与快乐。

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

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坐落于武夷山市大王峰北路198号,位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位置。作为目前国内单体建筑规模最大的内陆极地海洋公园,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由极地动物馆、海洋生物馆、精品水族馆、科普互动馆等“四大展馆”,以及“鲸豚剧场”“欢乐剧场”“人鱼皇宫”等三大表演剧场组成,展出白鲸、海豚、北极熊、企鹅、北极狼、北极狐、海象鱼、十二生肖鱼等数百种极地动物和海洋生物。公园以极地海洋动物保育、保护为方向,开设科普教育课程和延伸体验为发展,打造融合海豚、白鲸、海狮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互动体验、潜水互动、夜宿海洋馆、科普讲堂、海洋科普夏令营、小小驯养员等多种互动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旅游项目,提升游览感受,打造更具科普性和互动性的极地海洋欢乐体验。

邵武市南武夷药博园

南武夷药博园坐落于邵武市城郊镇朱山村,占地1600亩,2016年被授予南平市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1月入选福建省第一批15家养生旅游休闲基地示范创建单位。园内设置了中药材栽培示范、标本制作、膳品鉴、保健理疗、养生讲堂等培训与体验功能区域,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精髓。基地致力于建成集“药用植物基因贮存、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养生体验、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养生产品开发、中医药文化合作交流、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一体的中医药科普综合示范园,助力中医药文化和技术传播。

邵武市卫闽镇“迷宫生态小镇”

“迷宫生态小镇”位于邵武市卫闽镇,是以植物迷宫为载体,打造“迷宫探索+户外拓展+水果采摘”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验项目。目前已建成寻福文化植物迷宫、树叶型蔬菜迷宫、竹林中药材迷宫、古樟树林间慢道迷宫等4个文化主题生态迷宫,及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药材迷宫、古樟树林间慢道迷宫等4个文化主题生态迷宫,及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竹林休闲木屋、竹林文化餐厅、水上乐园等旅游设施,以及真人CS、高空拓展训练等体验旅游项目。“迷宫生态小镇”交通便捷,成为集休闲养生、运动健身、会议培训、科普教育、创意文化、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旅游集镇,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光泽县鸿建农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鸿建农庄占地面积300亩,地处光泽城郊,距县城仅1.5公里,农庄以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科普农业为特色,科学、合理的将蔬菜作物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建立多处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向市民、游客宣传生态种养科技知识,是全国、福建省和南平市三级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设有多种游客农事体验活动中心,如菜地认领,农产品采摘,传统农耕竞技等,开设了传统农事DIY。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开展如亲子游、夏令营等不同的农业科普活动。2016年鸿建农庄通过国家3A级景区命名,提升了基地知名度,现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近三年鸿建农庄还致力于保护古民宅,大力挖掘、传承传统文化,抢救、搬迁、修复当地明清古宅,并在农庄内建成明清古街景观。

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