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1
关键词:本色回归;语文;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它对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为重要的。观如今之语文课堂,繁琐的讲解、热烈的讨论、空洞的情感说教......贯穿始终,所谓语文本色回归,到底从何体现呢?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更是空谈了。语文教学应体现其学科特点,回归其应有的本色,莫让语文课教学变了味。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笔者认为去掉层层外饰,回归语文应有的质朴,做到返璞归真,即本色回归。具体说来,朗诵则富含深情,思考则沉静深入,动笔则真情流露,此为本色,也是语文教学原汁原味的体现。笔者认为“用心品读的课堂”、“静心思考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甚至提升。
1何谓“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具体说来,其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包含了诸如欣赏水准、感悟能力、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间可以为之,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简单说来,人文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内在品格,核心为“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2回归语文本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用心品读,感悟人文之美:文章本真情铸就,大凡文学作品,不论何种体裁,皆融于作者真情,作品本身蕴涵人文之美,正所谓“文章本非无情物”,教学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以品读的方式领悟其中的情感、挖掘其中的真情、体会其中人文精神,从而感受到人文之美。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写道:“三分诗,七分读”,就诗歌欣赏来说,品读可以说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品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换个说法来理解,如若想真正领悟一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必须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方可感悟人文之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人文美的诗篇比比皆是,它们为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提供了蓝本,古代诗歌诸如《登幽州台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观沧海》、《陌上桑》......现代作品诸如《我爱着土地》、《乡愁》、《再别康桥》、《也许》......这些作品,在人文精神上熠熠生辉,运用得当,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必将提升,培养人文素养便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了。当然,品读并非只限于诗歌,被选作课文的优秀作品都可作为品读对象,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十分注意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语言感悟力。但,观今之课堂,并不缺乏朗朗书声,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品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朗读形式的变化,只重视朗诵感情的投入,而忽略品读的真正目的———在读中形成感性认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应该结合文本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从而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而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也就是通过对充分品读的机会的把握中得到提升。
2.2静心思考,提高个性品质:过于喧闹的课堂环境真的不适合语文课堂,我们所要追求的语文本色回归,恰恰是不能缺少课堂中那片刻的宁静时光。语文本就是太多感性的东西存在于文本之中的学科,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交流,如若没有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宁静的氛围,是不利于学生思考的。“读”需书声琅琅,也需“静读”,至于如何选择读的方式,需教师依据文本进行选择。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既有形态、神韵、情感的外在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美,这样的文本需要采取静读的方式体会其中意蕴。如吴冠中先生的《等待》一文,作者对于“等待”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等待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如何选择积极等待、摒弃消极的等待,需要学生在静读中进行理解感悟,所以,此文,教师选择留取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去“静读”。除此之外,“静思”也尤为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思考,这是一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教师切不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氛围而不给学生静下来的机会,也要适当进行“留白”,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2.3依托作文,展现人文素养:教作文,即教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张扬个性、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他们所书写的反映了最初的人生体验,作文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书写真实生活,切勿无病,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把作文与做人紧密相连,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健康的文,使做人、作文和谐统一,进而展现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伟.《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4(7)
[2]焦安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语文本色回归》[J].新课程导学,2014(9)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一再呼吁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挖掘教学中的人文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美好道德行为的提倡。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社会生活经验有限,世界观、人生观也正处于生成、发展之中,利用语文教学中蕴涵着的传统文化底蕴、高尚思想感情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审美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创设人文主义语文课堂
俗话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语文教学中蕴涵的人文知识,深入浅出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的蕴涵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精彩感悟,有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品质,教师凭据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人文意蕴,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2.挖掘教材人文意蕴,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利用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汉字的造型优美,含义丰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在识字和写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中的课文类型丰富多彩,都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因素,教师可以抓住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蓝色的树叶》告诉孩子们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六年级上册《詹天佑》则可以利用詹天佑的事迹让学生感受爱国之情和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过去以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用人文的情怀去观察自然与社会,联系社会实践,以真实的感情和自然的笔调畅谈自己对人生、对未来的感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的精神。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口语交际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人交往的技能,更要教学生学习互相尊重,教学生学会倾听,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做一个社会性的人,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5)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往往是以一个主题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进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也是一个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教学形式。例如: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王国,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汉字的构成、含义等进行深入了解,发展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需要发掘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当前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进行思考和积极实践的内容。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发掘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舒立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3(6).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3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借助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方法,授技巧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很深的蕴味,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就要落实教材的示范作用。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一个“读”字,以读悟读,以读悟情。1、认读扫障碍(利用工具书能够读得流畅、有节奏,扫除生字障碍);2、识理朗读理清思路(通过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3、表情朗读现情感(带着感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4、反复读悟道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学,通过读、悟、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由课内精读平稳过渡到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得到运用,另外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果说课堂阅读是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集中阅读,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梳理知识、掌握技巧。这样,有利于单元教学及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1、准备笔记,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阅读时及时把自己的感悟、喜欢的名句、精彩的语段记下来,然后定期去看。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课外阅读的阅读量,要求做好名著阅读记录,人物、情节感受等,入学后开展“书评比赛”,及时交流,以检查督促读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刻认识,同时可学习借鉴文章的构思、立意、艺术手法等,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思想境界。
2、办黑板报、壁板,学会展示。对于班级里的后黑板,除学校统一的内容安排外,我们可组织学生把黑板开辟为美文天地,发动学生找出自认为最优美的短文,轮流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评析。负责抄写的学生进行监督并收集同学们对自己所选文章的看法,相互借鉴促进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4
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措施一、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一)加强基础知识,培养文字功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语文进行启蒙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开始接触到文学,如何做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对学生今后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的角度入手,通过强化记忆和安排合理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基础知识层面的构建,学生如果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扎实,必然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教师在这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拼音、汉字的角度来进行完善,在课堂充分讲解的同时,课后给学生留下作业,以完成学生对语文基础的硬性记忆。
(二)加强教学引导,引导正确方向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着重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在保证自身文学素养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对学生语文进行良好的引导。文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文学素养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培养,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量,必然很难出现对文学的兴趣,真正的文学素养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不断完善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加强道德培养,道德引导文学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跟个人自身道德素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相关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道德方面修养,我们在进行文学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将文学独立来看,要将道德和文学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还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个人道德准则,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从语文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从古诗意境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在唐朝,古诗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也有很多,譬如,李白、杜甫。他们的很多古诗都被选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李白的诗具有洒脱的意境,素有“诗仙”的美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抽出时间来完成对古诗的讲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在情绪方面对艺术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古诗具有陶冶情操的目的,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内心素养和情感高度。
(二)从诗人人生经历角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人的人生大多是坎坷、传奇的,在当时的年代,诗人都是由于郁郁不得志,或者是忧国忧民而产生了高尚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积累之下通过诗词来进行表达,在读诗人做所诗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这个学生的情怀,让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那种面对人生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这个过程中诗人的人生和情感。在对诗人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学生自然会提高对诗的理解高度,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从古诗遣词造句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中国古诗的遣词造句是最高层的炼字艺术,诗人在作诗的过程经常会在某一个字的推敲上花费几天的时间。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中国文字的精髓在中国古诗里面体现得最为深刻,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要将中国文字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字方面牢牢打下基础,加深理解,只有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才能使学生具备在文学方面发展的机会。同时,在古诗教学中,课堂上可以适当的拿出一个两个文字,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的汉字替换,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现古诗的文字精髓,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中,可以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从语文基础和艺术角度来完成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通过课堂和课下时间来充分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达到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5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22-001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语文学科的城乡差距也开始显现,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我们乡镇地区开展的相对困难,所以要因地制宜,因为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探寻研究提升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初步摸索到了一些思路,下面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1.拓展思路,挖掘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
2.拓展教材,激活教材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对农作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更多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1.着力实践,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之情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收集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因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向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如在学完《苏州园林》《鼎湖山听泉》等风景名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乡村学生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活学活用这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6
一、加强学习的流程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从“学会―会学”的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流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流程为“上课―作业”的循环往复,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主动探索和积极获取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形成“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的学习循环流程。②突出学生预复习的能力培养。在预习教材时要按照这样的步骤:读通―疏通文字,感知内容;读懂―理解课文,试着解答课后问题;存疑―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抓住要点,循序记忆的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把这些要求内化为能力。③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一是提出明确恰当的要求;二是自学不流于形式,给予充分的时间;三是交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在划、圈、点、注、批、思中存疑、解题;四是教师作必要地巡回指导。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加强单元教学的“教读”,搞好本单元的自读
所谓“教读”,即“教学生读”,教师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所谓“自读”即“学生自己读”,学生把教读课上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学习其他课文。一般每单元的一、二两课既是本单元训练重点的范例,又是“自读”的台阶。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这课运用的是典型的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第二自然段紧扣“巨大的蓝色宝库”这句中心语,从珍贵的海洋生物“难以计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海洋动力“用之不竭”三个方面及曾母暗沙一例,具体描绘南沙群岛资源的丰富。在学下一课《庐山的云雾》时,可放手让学生运用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去自学《庐山的云雾》,因为《庐山的云雾》这课的写作特点与《美丽的南沙群岛》非常相似,在分述庐山云雾的特点时也是采用的总分结构,且层次十分清晰。再如仍然是这一册的《雪儿》一课,这一课有一条非常明晰的情节线索:救雪儿―伴雪儿―知雪儿―送雪儿;同时又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爱怜―惜别―欣慰。以此课可以指导后面的《“你必须把鱼放掉!”》,因为《“你必须把鱼放掉!”》这一课的情节结构是“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永难忘”,在这样的情节线索中隐藏着汤姆的情感变化的线索,那就是:惊喜―不情愿―无可奈何―不舍、惋惜。
在单元教学中,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都必须突出这样一个重点,即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避“教读”满堂灌,而“自学”无指导。在教读课上,教师的“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而要抓住“读、讲、思、练”等几个环节,把讲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结合起来,坚持教知识规律,教学习方法,重视培养能力。自读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自读提纲和思考练习,密切联系教读课新授的知识和方法,用以启发引导,并激起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抓好“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在搞好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向课外延伸。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点,阅读些与之相配套的自读课文的有关课文。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各种各样的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如办手抄报、演讲比赛、语文知识和作文竞赛等。
另外,在小学里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兼任班主任工作,因此我们可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如每个学习日的晨会、活动课、每周的班队会等,除特殊需要外,我都让学生自己主持,讲故事、唱歌、即兴演讲、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好词、好句、好段等,让他们在这些机会中崭露头角,发挥才智,锻炼胆量,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