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烟台文化旅游葡萄酒烟台

旅游业的涵义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葡萄酒文化的独特涵义与旅游业的相互关联性

自1892年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创办张裕葡萄酒公司,从此揭开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序幕,在一个多世纪以来,葡萄酒文化积累了浓厚的历史传奇故事,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也是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博物馆。发展葡萄酒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资源与地理优势,在文化传播方面,葡萄酒文化总是与生活的闲情逸致密切联系,醇厚的葡萄你顷刻间将生活的疲惫全然抛却,葡萄酒文化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优势,对于葡萄酒本身而言,不是仅仅是单纯的作为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浪漫文化的沉淀,在圣经中,她被称为耶稣的血,在诗人的眼里,她是伟大思想的源泉,而在酒神巴克斯的眼里,生活中少了葡萄酒如同少了阳光。慢慢的去品尝葡萄酒带来的甘甜的同时,心灵也在畅想着毕加索跟木桐酒庄的故事,路易十六跟他的爱妾们之间的故事,面朝大海,品味酒香,品味人生,尽情的徜徉在的回味中……。

烟台葡萄酒文化拓展的途径

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认为,可以着重规划一些葡萄酒小镇,建设具有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商业街,酒店跟美食一条街,布置浪漫气息且带有葡萄酒文化的影院,以及建设一些配置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等等,都将带动着葡萄酒文化的升级。若是游客参观酒庄的时候,免不了要亲自的体验一下酿酒的过程,为此,可以多展现一些酿酒的器皿,尤其是古老的器具,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很强,现代的东西反而不能吸引目光。在观光的途中,具有纪念意义的装饰品亦很受欢迎,将葡萄酒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到其中,对于发展葡萄酒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2007年开始,一年一届的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就是拓展烟台葡萄酒品牌的重要渠道,对于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到了弘扬烟台葡萄酒文化,做强了中国葡萄酒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的早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葡萄酒文化挖掘旅游业的收益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赚取外汇,改善地方的收支平衡。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直接就业就是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即各种旅游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在各种接待设施、商店、旅馆、酒吧间、夜总会。运输及有管理部门在内的就业。同时也可相应的引起其他如建筑、渔业、制造业、轻工业食品、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队伍,但这种就业不是有旅游者直接消费创造的,称为间接就业。对于那些只需季节就业的人来说,如大学生、家庭妇女提供了就有机会。

参考资料

[1] 张裕公司.张裕往事[M]1992.35-37.

[2] 人文地理学 赵荣 王思涌(第二版)

[3] 李世泰.王庆.宋彦华 烟台市经济发展战略论[期刊杂文]-鲁东大学报(自然学报)2010(1)

[4] 潘建富.唐文龙 烟台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杂文]-市场研究

[5] 王亚东.葡萄酒主题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葡萄酒旅游网,2005

[6] 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2

王占峰首先介绍了亳州文化产业的成绩以及“十二五”规划,指出亳州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全省是位居前列的,并且为了更好地利用好旅游资源,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统一管理亳州的文化旅游景点,改变了过去管理混乱、效率较低的状况。同时,为了更新旅游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突出亳州文化古城的特色,充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亳州文化资源禀赋,突出主题、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重点建设以亳州历史文化古城为中心,涡河文化旅游带和西淝河生态休闲旅游带;以谯城区为主的中华药都养生休闲旅游区;以涡阳、蒙城为主的天下道源休闲文化旅游区;以“皖北水乡”利辛为主的生态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一核两带三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指的是建设亳州历史古城文化核心区,即依托亳州历史古城,进一步保护开发北关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美食小吃、地方特产、古玩字画、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养生保健等业态,展示老街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实施对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南京巷钱庄的保护维修,打造以花戏楼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景区;恢复花戏楼古码头,改造涡河沿岸街区,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建设涡河文化景观带;加快建设商汤文化园、亳州中药材文化旅游购物中心、华佗养生文化旅游中心、曹操文化园、曹氏庄园等。

“两带”是指两条“生态・文化旅游带”。一是“涡河文化旅游带”。以涡河流向为主轴,以亳州城区和涡阳、蒙城两县县城为节点,集成和连接十八里、魏岗、古井、大寺、大杨、城父、义门、高炉、西阳、岳坊、双涧镇的历史人文资源,恢复涡河两岸的历史记忆,展示涡河文明、商汤都亳、天下道源、汉魏风骨、天下望州和明清古商埠风情的历史画卷;修建北关古街码头,开通涡河水上旅游航线。恢复沿河及周边旧城改造拆迁的古旧建筑,加快建设民间博物馆集群、个性鲜明的体验式茶楼、饭庄和演艺场所;加快建设亳州传统工艺“百工坊”,开发乡土特色旅游纪念品,重现亳州工艺文明;加快建设以涡阳天静宫为中心的“老子文化园”、以蒙城庄子祠为中心的“庄子文化园”,打造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古文化休闲旅游带。二是“西淝河生态休闲旅游带”。依托西淝河的生态环境和沿河两岸的乡村生态环境,以点突破,重点开发沿河的特色“农家乐”项目,大力推销西淝河“绿色食品”。以西淝河生态农庄、白鹭洲和蝴蝶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支撑,打造生态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

“三区”是指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休闲旅游区、天下道源文化休闲旅游区和生态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一是以谯城区为主的中华药都养生休闲旅游区。加快开发以郑店子为中心的“中华药都养生园”、 以古井镇古井酿酒工业园为中心的“酒文化主题小镇”、以大寺为中心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华佗镇华佗故里为中心的“中华药膳第一村”、以谯东镇万亩芍药园为中心的“药家乐”, 打造中华药都养生休闲旅游区。二是以涡阳、蒙城为主的天下道源文化休闲旅游区。发挥涡阳、蒙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打造“老子故里,天下道源” 和“庄子故里,逍遥之城”的品牌,重点建设老子生态文化园区和庄子文化园区,整合发展为天下道源文化休闲旅游区。三是以“皖北水乡”利辛为主的生态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依托西淝河、茨淮新河生态环境和生态乡村环境,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建设生态水乡休闲度假旅游区。

“文化中国”负责人陈文则着重介绍了《新华月报》文化中国栏目组已经取得的成绩,并着重阐述了“文化亳州”的思路:即通过对文化古都亳州的文化考察,不仅要宣传亳州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注意亳州人的生活点滴中渗透出来的传统文化因素,并且相信这种深深隐藏在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智慧才是亳州文化的亮点。而这正是《文化中国》与其他文化栏目所不同的地方,我们并不刻意去猎奇,而是增加文化理解的深度,从日常生活中探寻中国文化的特点,这需要参与者敏感的文化认识和文化自觉。

陈文继续说:“亳州文化的特色,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亳’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认识:即高台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民生活幸福才能真正地长治久安,所以城市建设不能加重城乡之间的隔阂,而是要使之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这体现在旅游文化景点的建设之上,无论是拆迁还是移民,都应该尽量少干扰农民的生活,少占有农民的土地,同时,农民所具有的勤劳、忠厚等优良品德,他们简单却又丰富的生活,也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在听取了王占峰和陈文的介绍之后,与会亳州专家畅所欲言,为亳州文化考察的顺利进行献计献策。鉴于亳州专家的大多数观点都将陆续在相关文件里体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着重记录两位特邀嘉宾的观点。

北京市宣传部朱华东认为,落实文化考察的要点,需要着眼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理论来引领社会建设,从亳州人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化内涵,应该着重于道义的承担,也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落实。这种责任感其实就是老子“道法自然”,是尊重自然规律所得到的大智慧,而这也是亳州文化的骄傲。

安徽大学历史系路发春教授则对历史的文化地理方面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意义的观点,他认为,第一,亳州的文化建设不能拘泥于一个地区,而应该有宽阔的胸怀,把亳州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地理界限打破,这样对于文化建设才具有创新式的思维。例如徽文化这个名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徽州文化就是安徽文化的全部,而皖北的文化特征与徽州文化并不相同,甚至很是不同,但是狭隘的宣传往往会误导人们做出错误的理解。亳州仅仅是商文化的一个地区,称亳的地区也有好几个,所以,亳州的文化建设不要着眼于自己这个小区域,而应该有个大文化区域的概念。第二,亳州地区的文化建设应该邀请大企业积极参与,例如古井酒业是亳州地区的重点企业,它应该主动承担起文化责任,比如成立古井文化研究院这类的机构,这是它作为一个著名的酒业企业应该做出的社会贡献,不仅仅可以丰富它的酒文化,还会为亳州带来丰厚的效益。这样做既提高了古井酒业的声誉,也会增强亳州人爱护酒业的自觉感。第三,亳州的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大的格局,营造的不仅仅是风景点,而是丰富老百姓的生活和公共空间建设,使他们真正能享受文化建设带来的福祉。这其实就是文化责任感的问题。

特别要提及的是会议展开之前,对亳州博物馆的参观令与会专家印象深刻,该博物馆设计构思颇有新意,藏品也较丰富,充分体现了亳州文化的厚度和广度。这一点陆发春老师特别感谢了王占峰副局长的特意安排。

总之,会议开得热烈而有成效,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一次文化座谈。限于篇幅,简单记录如上,请方家指正。

链 接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酒庄、红酒、步行街、规划与设计

馀庆酒庄位于大连市华南板块,占地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 由于此项目的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容积率控制为0.3,地上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因此酒庄的地面部分只能看见九栋形式各异的欧式独立的小别墅(每栋均为不同主题的红酒会所)掩映与园林之中。由这几栋独立建筑围合的下沉广场,形成了一条长120余米的步行街。

项目定位为葡萄酒的储藏、销售、品尝、文化、休闲旅游等一体的综合性酒庄。

酒庄(Chateau)一词源于法国波尔多,原意是城堡。酒庄多是建造在海边或山谷里,不仅风光美,而且气候好,阳光充足。如此梦幻、迷人之地,本身就应该是个旅游的好去处(即所谓“3C”概念:海边――Sea;沙滩――Sand;阳光――Sun)。

在为酒庄选择设计方向的时候,我们知道葡萄酒意味着生活中的世俗快乐:声音、味道和颜色。所以,人们在品尝葡萄酒时不仅得到巨大的享受,同时也在建筑中享受到同样美妙的视觉体验。同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酿造美酒和建造存放这些美酒的建筑。人们会自然习惯的把一种美酒和某种设计风格、生活品质联系起来。

整个酒庄规划为:一心,一环,五个功能区。一心即红酒中心小镇,一环即葡萄酒文化体验环线(包括地下步行街),五个功能区为:葡萄酒文化体验区、红酒文化展示区、红酒储藏区(包括VIP个人红酒储藏单元、红酒酒桶储藏)、红酒温泉区、运动休闲区。

整个酒庄中的步行街设计,是跟甲方沟通、调整最多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一次对步行街相关规划设计有所了解的开始。在商业地产的各种形态中,无论是从操作的角度看还是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商业步行街无疑是其中比较复杂的一类,但也是形态最为丰富的一类,商业步行街从立项建设到开始营业,设计到建筑规划、市场定位、主题定位、装饰装潢、商业布局、商铺间隔、宣传推广、招商销售以至商场的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步行街发源于中国,唐代时期,长安就有了著名的商业街:东市和西市。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商业街,而今城市街道几乎成的汽车的天下,能有一段只属于步行者的商业街道以成为一种奢侈。所以很多城市的步行街也成了一个城市的休闲旅游的一个必经之所,也成了一个城市的名片,像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条步行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中华商业第一街,都是赫赫有名。

步行街―― 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一般位于城市的交通枢纽和交通集散的地点,如火车站、地铁站、长途客运站,每天聚散大量的人流;还有沿江、河、湖、海边得风景优美规划步行街的理想地点。

随着商业形态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购物渠道以趋向多元化,如大卖场、折扣商场、网上购物等越来越多的瓜分着商店购物的份额。因此,现在人们到商业步行街以购物为目的的比例逐渐减少,而以休闲逛街、外出吃饭为目的的人则大为增加。

国际一流的商业步行街具有的特征:

1.硬件设施一流,包括市政、交通和商场乃至购物环境的硬件设施;

2.它应该是多功能的,比如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旅游等;

3.商业步行街管理水平应该是一流的,不仅要具备普通的商业物业管理功能,而且在步行街整体形象宣传方面,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水准方面也应该是一流的;

4.世界著名步行街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

本次设计的步行街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并争取甲方的最大利益化,进行新的尝试:将步行街融入到酒庄之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红酒文化步行街。步行街二侧规划设计为各国跟红酒有关的特色餐厅,红酒专卖店,红酒文化馆(出售各种跟红酒有关的物品)等等,打造一个以红酒文化为内涵的高端步行街。

设计时充分利用下沉广场的不规则性,吸收了根据古人对园林的设计曲径通幽的思想,步行街的设计采用曲线形设计,并在其间放置一些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增加空间的层次感,避免空间过于单调与呆板,增加行进于其间的人的好奇心,在视觉上吸引人们前往与探索。

步行街的地面地标高与材料设计丰富而富有变化;天然光与人工照明相互配合,仔细安排了广告牌、图标与商店招牌,色彩协调而鲜明,整体感觉步行街充满了欢庆的气氛,令人沉浸其中,吸引人们前去购物、休憩,也将此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

步行街二侧的建筑外墙采用通透的落地玻璃,使之内外的界线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河北;旅游产业集聚区;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和主导产业来培育。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后,河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落实文件的具体政策措施,新增旅游产业基金1.7亿元,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引导和支持。全省上下对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统一认识。政府主导明显加强,旅游大发展的环境基本形成。

一、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概念

(一)旅游产业集聚

1、产业集聚。波特指出,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国外学者根据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聚,提出了“旅游竞争集聚”的概念,认为旅游集聚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

2、旅游产业集聚。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定义有以下共同之处:一是倾向于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旅游相关企业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集聚的一种现象;二是强调旅游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指依托相应资源,以旅游设施聚集为主体,形成的规模型区域。产业集聚区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实施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是将休闲旅游业相关企业、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协会等机构加以整合,形成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面。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核心是产业要素,是集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核心吸引物、休闲旅游供应商和服务商以及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协作,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河北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条件

(一)同城效应促进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战略需要。随着城市和区域间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沟通的加强以及要素流动的加快,京津冀“同城化”效应日渐显露。随着京津冀协商对话机制、协作交流机制、重要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的形成,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和环渤海旅游协作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河北是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休闲旅游业将会得到政策支持而优先发展。另外,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方面,旅游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加容易承接北京、天津的产业梯度转移,引领河北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转变,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二)全省旅游交通和项目建设将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全省20多条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30多条高速公路、4个机场正在加快建设,3年内主要景区将全部通高速公路,阻碍河北旅游发展多年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此外,“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大批休闲旅游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投放市场,形成接待能力,为河北跨越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三)河北旅游发展缺乏龙头型旅游目的地。从国际国内的视角来看,河北尚未形成游客的首选地和优选地,与北京、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相比,落差较大,尤其是缺乏龙头景区,缺乏有影响力的经典线路和旅游品牌。同时,由于旅游市场竞争主体“小、散、弱”,缺乏产业带动力强、能与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同台竞争的龙头企业,严重影响了河北省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与京津市场需求对接不够。面对京津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河北环京津地区观光产品偏多、休闲度假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旅游精品和品牌产品少;由于基础设施的欠缺,旅游线路、交通设施、信息平台、咨询服务等与京津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与市场对接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

(五)面对周边省市竞争激烈。针对京津客源市场,河北旅游业不仅面临北京、天津自身发展旅游的竞争,也面临山东、辽宁、山西等周边省份争取京津地区客源的竞争;面向中远程市场,由于北京的排斥性竞争,大大增加了河北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增长成本;同时,区域整合、产业融合需要多区域、多部门合作,体制、机制问题协调难度大。

三、河北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战略思考

“十二五”期间,要以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为核心,统筹环渤海、环京津、环省会旅游圈的发展,优化河北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和各区域的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发展情况,重点打造十大旅游产业聚集区,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探索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一)秦皇岛一唐山湾滨海度假带。指秦皇岛和唐山湾沿海的带状区域,其中秦皇岛市以北戴河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新区为核心,唐山以菩提岛、月岛、祥云岛、曹妃甸及周边陆域为中心。以北戴河新区和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契机,打造环渤海地区顶级滨海度假带、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国际热点旅游目的地和度假海滨。

(二)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包括安新县、雄县、高阳县、容城县、高碑店市、白沟新城、霸州市、固安县和任丘市。规划以白洋淀为核心吸引物,重点建设环渤海地区的温泉休闲示范地,建设集湿地生态、温泉休闲、商贸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休闲旅游区和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

(三)廊坊商务休闲聚集区:包括廊坊市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以全面对接和融入京津商务与生活休闲为主要切入点,重点提升廊坊市区和“飞地三县”(三河、香河、大厂)的商务休闲功能,将廊坊打造成为环京津第一商务休闲城市,构建与京津两市同城效应突出的复合型商务休闲功能区,打造京津首选、环渤海首位的商务休闲目的地。打造专业会展中心,建设综合商贸基地,建设京津第一休闲运动中心和面向京津的温泉养生名城。

(四)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包括张家口的张北县、沽源县、尚义县,承德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隆化县。打造华北最具吸引力的草原避暑休闲度假区和国际水准的自驾车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国最大自驾车旅游公园,形成草原风情与皇家文化相融合的生态度假区。

(五)崇礼一赤城冰雪温泉度假区:包括张家口的崇礼县、赤城县。构建华北冬季旅游胜地、国家级滑雪运动基地、山地温泉度假区,打造以滑雪休闲运动为主的

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

(六)桑洋河谷、昌黎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包括张家口的桑洋河谷(怀来县、涿鹿县、宣化县相关区域)、秦皇岛的昌黎县。建设集葡萄种植、采摘以及葡萄酒生产、包装、储存、品尝、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聚集区,打造国内一流的葡萄酒庄园聚集区和葡萄酒文化体验地。

(七)邯郸广府古城文化旅游区:包括广府古城、永年洼湿地。突出太极修学、健身养生、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的特色,创建“中国太极养生第一城”,建设世界级太极文化旅游综合体。五年内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的太极拳修学目的地和国内著名的热点旅游目的地。

(八)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主要指平山县域,并包括以西柏坡为中心向外2个小时能够到达的区域。以西柏坡革命遗址遗存为核心吸引物,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做大做强西柏坡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河北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温泉休闲、避暑度假、历史文化观光、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

(九)太行山一衡水湖山水生态旅游区。本旅游区包括两大组团:一是邢台的太行山旅游带;二是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沿湖区域。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以山水生态为核心吸引物,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建设以生态山水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旅游产业聚集区。

(十)沧州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区。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核心吸引物,构建集杂技表演、杂技文化交流、教育培训、道具研发生产等为一体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综上所述,全省要着眼于差异竞争和错位发展,以大聚集催化大产业,构建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同时,要突出重点,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支撑,集中力量率先把资源品质优、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聚集区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分工合作,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四、河北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加快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规范化、经营主体与配套服务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各级政府要抓紧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他部门在专项资金使用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要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

(四)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培育新兴旅游发展主体,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推动合资合作发展经营。

(五)加快人力资源培育。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形成“基地+市场”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旅游部门要制定旅游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推进旅游人才政策创新,指导企业旅游开展人才规划,使旅游人才培养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左晓丽,论河北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8.5.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5

星巴克作为一家国际企业,用了不到四十年,从一家小咖啡馆发展成了拥有4500多家全球性的连锁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在中国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并且截至到今天,在中国已开设了430多家店。同时星巴克公司的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运营利润增长幅度达到了25%,营收也同比增长13%至37亿美元。

回过头来看看目前深陷困境的国产酒,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向星巴克学习。

体验式营销

星巴克一贯持有的价值主张是: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独特体验。

在星巴克店内,我们看到那里有优雅的设计,精致的壁画,听起来柔和舒服的音乐,当然重要的还数那里的咖啡、糕点、热情真诚的服务等,这些内部人文环境为消费者烘托出了一种悠闲雅致的氛围,让每一位进门的顾客在不同学识、背景、经历和心情中各自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每当顾客进门,星巴克店员会给与眼神接触,据调查,许多顾客在店内都有自在和惬意的感受,而星巴克员工也都会很热情地提供服务并推销与无形。对于对咖啡不太了解的顾客,星巴克的咖啡师傅会很细心地讲解咖啡知识,然后推荐合适的咖啡品种,让顾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咖啡。在星巴克,你可以明显感觉到感官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放松、思考的刺激、行动的娱乐、关联的归属。

正是星巴克的这种体验式营销为它在全球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如星巴克前任CEO霍华德·舒尔茨所说:星巴克没有高科技的尖端技术,也不像其他传统产品有任何秘密武器,所以星巴克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体验,一切为了客人的咖啡体验。

国产葡萄酒企业很多时候都是在像白酒一样做营销,对体验式营销大多数停留在口头上,学学星巴克的“体验式营销”吧:

一、要多开展各种酒的体验式活动,多和消费者沟通,做到信息互通。比如葡萄酒品鉴会、酒会等,让所有大众了解酒及品酒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将几款不同价格的酒相互比较、区分酒的好坏、讲述不同酒的个性、怎样选酒等。

二、还原葡萄酒的真面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爱酒的“小伙伴们”参观酒窖,参观葡萄园,并在那里品地道酿好的葡萄酒,参观葡萄酒生产流程等,让消费者们对这款酒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三、酒商们可以在一二线城市开设酒窖、葡萄酒等,把葡萄酒文化带到消费者身边,让他们触手可及,加深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了解和认识。

四、定制葡萄酒。酒商们通过对不同消费者的了解,将酒分为不同款,同时在酒包装上下功夫,让葡萄酒跟随时代潮流,以缤纷时尚又不失品位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眼前,相信能赢得大众的青睐。

品牌营销

星巴克让消费者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从而提升了星巴克的品牌效应,可以说星巴克品牌营销是很成功的。我们知道在咖啡业,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蓝山咖啡、摩卡咖啡、卡布奇诺咖啡、哥伦比亚咖啡等,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并各成一派。那么星巴克品牌是如何做大做强而且以金鸡独立的姿态傲视世界呢。

首先,星巴克坚信“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星巴克没有花一分钱去做广告给品牌市场营销的传统理念带来冲击,迅速引起大众注意。而是将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减少员工流动性,于是这种“口口相传”的品牌经营成功的达到了预想目标,很好的口碑式营销。

其次,星巴克的互动式服务模式也是品牌效应成功的一大亮点。星巴克的互动式服务模式,让顾客有家的感觉,可以在那里温馨享受服务,而星巴克也将顾客基本情况了解详尽,以便长远发展。最后,星巴克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还源于星巴克对产品品质的保证,星巴克对咖啡豆的理念是:贩卖最高品质、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同时有专门的采购系统。

反过头来看国产葡萄酒,早些年大多在形象上过于同质化,缺乏鲜明个性。同时在品牌塑造方面并不注重口碑效应,而是愿意把更多的营销费用投入到广告和渠道中去。反而是一些独立小酒庄,近年来靠“过硬的产品、良好的口碑”逐步赢得了品牌效应,和星巴克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化营销

星巴克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已,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星巴克能把世界上最古老最普遍的商品发展形成了与众不同、有高附加值的咖啡品牌,这与其刚开始创业时坚守的“体验文化”和独特的营销手段分不开,因为“星巴克”咖啡馆所渲染的氛围是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本品位,带有一点“小资”情调的文化,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强调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识。星巴克围绕人和知识这两个主题下功夫的文化,利用尽量舒适的环境帮助人拓宽知识和能力层面,挖掘人在知识上的最大价值。星巴克还极力强调美国式的消费文化,顾客可以随意谈笑,甚至挪动桌椅,随意组合。同时星巴克咖啡从厨房家常菜变成了时尚和流行,扭转了人们把咖啡作为饮料的观念,改变了人们喝罐装、速溶为主的咖啡的习惯,让喝研磨咖啡成为一种时尚和与生活相关的事情,这种文化的传递,让星巴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也是其他品牌咖啡没有做到的。从星巴克的文化营销模式上我们不难发现,星巴克所有的营销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进行,并且与顾客紧密相连。这种对文化的渗透和传递,让星巴克在综合产品各种属性的同时,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利益价值。

文化底蕴是葡萄酒的灵魂。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到市场的发展,白酒在中国文化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葡萄酒很难轻易取而代之。面对这种现象,葡萄酒企业应该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要使葡萄酒真正变成消费者的“宠儿”,要使葡萄酒市场真正得到培育,就得花大力气来培育葡萄酒文化,将葡萄酒文化实实在在地融入所有消费者生活中。

首先,确定文化营销目标。对基本酒知识进行讲解,同时突出自身的品牌文化个性,浪漫、时尚、卓越、成功、厚重、活泼、绿色、神秘和尊贵等,这些品牌个性都需要去宣扬。重要的是将葡萄酒文化和该品牌的个性文化突出出来,把握住核心消费群体。然后,确定好文化营销模式。当前市场不可否认的有高端消费人群和中低端消费人群,这就需要兼顾好大众和侧重小众的关系,照顾好大众进行引导,将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包装设计、产区营销、概念营销、个性化定制、商务/政务营销、多品牌策略、副品牌开发、工业旅游和渠道培训等这些作为文化营销模式,同时将能直接产生利润的营销模式与“赚吆喝”之间得到相应平衡,虚实并行,俘获大众消费和小众认可的双重营销。最后客服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星巴克能走到今天绝非易事,所以在随着时代,消费者审美观、意味、精神追求变化的情况下,追逐大众口味,将文化营销进行到底。

多变营销模式适应市场

星巴克的优点在于其发现机会的能力,有时甚至不惜违背零售规律。星巴克超常规思维的能力是其它发展壮大的小型企业所共有的特点。这一点表现在星巴克发展不动产的模式上,已经成为传奇。星巴克违反常规,追求集中分布,以此来增加总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这种做法虽有风险,但已经见到成效:地毯式轰炸的开店模式使其迅速取得了市场优势。这种策略也降低了供货和各分店管理的成本。

古往今来,市场是风云突变的,唯有在市场上紧握自己手中的舵手,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上生存。目前,国内葡萄酒知名企业呈两派分布:一派是以张裕、长城、王朝为代表的老牌精英;另一派则是以威龙、新天、印象等为代表的“新贵”,还有一派是进口酒。如今,老百姓的餐桌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葡萄酒从“贵族”走向“平民”既是市场扩大的结果,也是市场细分的产物。高速成长的市场给葡萄酒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在未来的市场上,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营销的差异性。市场是突变的,唯有在市场上洞察先机,万变不离其宗,将产品多样化,正规化,然后随市场变化而改变不同策略,而不管产品最初客户定位如何,都应存在有高、中、低端客户群,唯有这样在抓住核心客户的同时,不断扩展蔓延,才能将酒市场越做越大,稳中有序,应变市场变化。同时在营销层面上,对各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针对不同群体爱好,地域风格等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灵活变通也是目前葡萄酒商们需要亟待改进的。

人文旅游提升号召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星巴克其实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一杯咖啡成本没多少钱,但就是愿意掏钱买星巴克,这是本土企业应该思考的。”

葡萄酒旅游在葡萄酒工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了休闲度假的潮流,而在刚刚起步的中国,这种旅游形式近几年才有人提出。尽管如此,葡萄酒旅游在中国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相继亮出各具特色的葡萄酒旅游王牌,这让消费者对葡萄酒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酒庄旅游的出现既迎合了中国葡萄酒业及葡萄酒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资源,解决了目前旅游行业中旅游资源压力大的困境。另外,酒庄旅游的开展更为葡萄酒企业宣传开辟了新的途径,全产业链的公开透明化让消费者更放心。

更多酒庄实施旅游项目后,大量的酒庄酒在旅游过程中出售,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产品销售额,更成为了酒庄吸引游客的一大因素。业内人士预计,根据这种酒庄风潮,将来还会出现大量的不同风格的酒庄,如音乐酒庄、家庭式酒庄、休闲酒庄、温泉酒庄等等,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和酒庄旅游可能在最近十年内会出现质的飞跃,而这也带动了葡萄酒消费量,提升更大的消费空间,为葡萄酒加分、增值。

给国内企业的启示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葡萄酒;酒类消费;绿色经济;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F7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80-03

1 我国酒类市场消费结构现状

现阶段,我国酒类产品的消费结构整体上呈现以啤酒和白酒消费为主,葡萄酒为辅的格局。洋酒和部分果酒消费量较小。据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的《2003―2008年我国酒类消费结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日常酒类商品消费主要酒种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在我国酒类商品消费中,啤酒占了绝大多数,接近90%,白酒消费量稳定在10%左右,葡萄酒消费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1%~2%。但不同地区的不同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等因素会导致酒类产品消费比例出现一定出入。2009―2010年度 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研究报告关于居民酒类产品购买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居民最近三个月购买啤酒、白酒、葡萄酒和洋酒的比例分别是60.8%,30%,24.1%和9.2%,而上海地区这个比例依次是48.6%,18.2%,23.4%和8%。

据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览会组织(VINEXPO)的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耗量上升140%,达到1.285亿公升箱,相当于15亿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耗国。VINEXPO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葡萄酒消耗量于2011―2015年将进一步上升54.25%,相当于8448万公升箱(即10亿多瓶),到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提倡“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今天,葡萄酒本身所蕴涵的健康和温文尔雅的消费理念以及中国政府对葡萄酒消费的支持,使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有着其他酒类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适时对葡萄酒的消费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规范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葡萄酒引领中国酒类市场绿色消费趋势

由于葡萄酒本身所具有的节约粮食,绿色环保,饮用健康等特点,加之其在当下中国酒类消费中所占比例小,需求增长快的现状,使其具备了引领中国酒类绿色消费的潜力。葡萄酒行业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葡萄酒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与以人类健康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消费概念相吻合。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葡萄酒引领中国酒类市场绿色消费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1 节约粮食、绿色环保

啤酒和白酒的生产原材料中,粮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的酿造方式,酿造一斤上好的白酒,需要四斤半优质粮食,而且白酒酿造中有大量粮食浪费:头尾酒都要去掉,陈年还会挥发。中国虽然是一个粮食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的供求关系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所言“全球一年出口粮食无法满足我国半年需求”。近年来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上升,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酿酒企业对粮食的大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粮食价格的上升趋势。相比之下,葡萄酒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栽种葡萄的土地,大部分是沙地或者砾石地,不与粮食争地。第二,葡萄喜欢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这些地区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产粮基地。第三,葡萄的产量大,一般年景,每亩能有4000斤左右的收成。而且,平均一斤半葡萄,就能酿出一斤葡萄酒。因此,增大葡萄酒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能减少酒类行业对粮食的消耗,对缓解我国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年底,波尔多酒业联合会(CIVB)宣布,一瓶波尔多红酒的碳足迹是0.265千克,不到烈性酒的10%。其中有45%来自笨重的瓶子,18%来自运输过程。葡萄酒低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葡萄酒的酿制不消耗粮食,因为酿酒过程中每消耗一千克粮食,就增加0.8千克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酿酒葡萄的可持续种植和葡萄酒的有机酿造也能大幅减少碳排放。所以,从节约粮食和低碳环保的角度来看,葡萄酒都比白酒更加绿色,如果原来消费白酒的消费者转而选择消费葡萄酒,不仅减少了生产白酒的粮食消耗,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量。因此,从环保、绿色消费出发,提倡消费葡萄酒意义重大。

2.2 饮用健康

中国人习惯的高度白酒,长期饮用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容易引起急性胃炎、肝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啤酒的酒精含量虽然不高,但长期饮用会致使人们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饮料,往往一次大量饮用,酒精的积累量逐渐增大,易造成胃肠炎,食道癌和铅中毒等危害。

与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对健康做出的贡献最大。葡萄酒是酒类中少有的含有碱性物质的酒之一,并且还含有各种有机酸,能增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葡萄酒特别是优质干红葡萄酒含有较高的白藜芦醇及其甙类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从医疗保健角度来看已达到了治疗剂量。葡萄酒中含有的逆转醇、单宁酸和抗氧化剂等成分能促进血液的流通和减少血管壁沉积,有效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胆固醇聚集所形成的动脉血块,大大地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法国,每10万人中患心血管疾病的仅有61人,这与法国是人均葡萄酒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有关。丹麦研究人员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每天饮用葡萄酒的人群与不饮用者对照,心血管病死亡率低49%。葡萄酒不但可以起到抗病毒药剂的作用,更是滋补饮料,有很好的美容功效,经常饮用可使皮肤细腻、润泽而富于弹性。葡萄酒含有多种有效的营养成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此外,葡萄酒中酒精含量较低,品饮葡萄酒时,情绪亢奋度递升率会较之烈性酒大幅度降低,每天最佳饮用量约为80毫升。

2.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葡萄酒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葡萄酒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在完善葡萄酒产业链的同时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酿酒企业在葡萄种植上与农户合作,使当地农民能参与到与传统的粮食种植比较而言更具价值的葡萄酒产业中来,对于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河北省拥有中国十大酿酒葡萄产区中的两个,环渤海的昌黎产区与怀涿盆地的沙城产区,种植酿酒葡萄历史悠久,是中国酿酒葡萄的出产大省。“昌黎葡萄酒”还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河北怀来葡萄产业年创产值30亿元。中国葡萄酒之乡――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在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同时将葡萄酒产业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出“葡萄沟”、特色葡萄酒庄等与葡萄酒相关的集生态游、名胜游、探险游和农家乐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并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就是很多具有酿酒葡萄资源的地方都将葡萄酒特色旅游作为葡萄酒工业的一项重要附加项目进行发展的主要原因。

葡萄酒工业、葡萄酒旅游对于发展当地经济,拉动内需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河北、云南、宁夏玉泉、胶东半岛以及新疆等葡萄酒主产区和生产企业都先后开发出了与葡萄酒相关的旅游区和旅游项目。将葡萄酒工业与旅游业结合,以低碳节能的第二产业和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观、资源观的整体发展思路,对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4 引领文明饮酒风尚

纵观当下中国,“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的饮酒准则已经掩盖了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礼仪”和“文化”的内涵。《礼记》中有“长者尊未尽,少者先尽,则为不恭也”的记载,而现在中国人更倾向于把酒当做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的好坏已成次要。而且中国有劝酒的习惯,不论一个人的酒量如何,拒绝别人的劝酒就意味着不敬。然而从理性和健康角度出发,这种饮酒行为是欠妥当的。人们应当注重饮酒的过程,关注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饮酒据礼,以酒会友,而不应该片面的将酒当成一种工具。

从餐桌礼仪角度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人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品尝和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葡萄酒正是提倡这种“酒贵在品”的文化,在慢慢地品味中体会酒的香气和魅力,这些可谓烦琐的餐桌礼仪显然还不能被中国人所普遍接受。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日益关注,中国人在发掘本土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华,如进行中国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健康饮酒等。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因其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使他们逐渐摒弃了很多中国饮酒习俗中激进、低俗的形式,继而转向传统文化的关注,流行因素的追求和自身健康的维护。他们即将成为中国酒类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同时,因为他们所坚持的消费理念决定了他们也是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放弃世俗酒文化中的“劝酒”“罚酒”等不利于健康的形式,形成由葡萄酒引领的“以品带饮”的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有理由成为一种健康文明的饮酒风尚。

3 葡萄酒消费应注意的问题

消费者是一切生产的原动力,因此树立其正确的消费理念对于促进葡萄酒产业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葡萄酒消费可以满足其当前“有机、绿色、低碳和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使其消费更加“绿色、健康和环保”。

3.1 就近消费,选择低碳交通工具运送来的产品

葡萄酒产业是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葡萄酒生产出来后送往市场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有专家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的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发现空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大,其次为卡车,集装箱海运产生的碳足迹最少,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购买本地葡萄酒,不但支持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2 理性消费,健康饮酒

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容量,力争一次饮用完毕。有一些消费者爱好葡萄酒收藏或者投资,会花费巨资来修建酒窖、购买酒柜等,这些行为都会增加碳排放量。对于此类消费者笔者建议选购酒花和期酒,或者在酒庄或酒厂进行整桶定制,这些方法都会比建酒窖或买酒柜减少碳排放量。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方式还不成熟,很多人在饮用葡萄酒的时候仍然使用类似白酒和啤酒的饮用方式,即大口饮用或者加果汁、汽水饮用。这样不仅失去了葡萄酒原有的风味和绿色健康的意义,也失去了葡萄酒文明消费和高质量消费的内涵。

3.3 绿色可持续消费

目前,葡萄酒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现状,实现葡萄酒的绿色环保消费不仅需要葡萄酒生产企业在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上下大工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要树立一种绿色可持续消费的观念。这其中包括消费者应节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在消费时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消费者应有意回避选购过度包装的葡萄酒,而更多关注采用了能节约资源、无毒无害、易被分解吸收和回收再利用的包装物的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葡萄酒产品。

4 结 论

由于葡萄酒在节约粮食、绿色环保、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使葡萄酒在引领中国酒类绿色消费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又因其在提倡健康饮酒的方式和文化方面的贡献,使其更容易被人接受而成为酒类消费市场的宠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并得到规范。

虽然目前由于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葡萄酒从口味到饮用方式以及搭配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抵触,但是随着大众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健康要求的增加,葡萄酒替代白酒、啤酒成为中国酒类消费的主流将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