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1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2

在空间设计教学的专业设定体系中,强调从专业基础――专业通识――专业深度的过程,从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筑造和认知空间环境的塑造,从逻辑推理到艺术创意,从虚拟设想到现实营造,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点累积到方法构建,从浅至深、由表及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逐渐深入的教学体系,而其中设计的主旨始终围绕着以生命理想建构的艺术设计表现,创造“真、善、美”的境域空间表达,掌握空间艺术设计的本质。以主观心理为依托的行为心理设计传达开创新的专业学科精神,尤其是在建筑室内宏观范畴中空间设计终极物化的表现形式。

“情景+叙事”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特性

情景的本意是感情与景色。在空间设计中情景从空间中开始蜕变,由景生情的特定氛围已走到了设计的前沿,呈现出末端的视觉效果,注重情景的场景感,增加设计初衷的心理暗示意味,使精神境遇与使用者达到互动交流的共鸣感。

情景与空间在于设计的情景化,设计表现了某种生活参与者的常态化,唤起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所需,从情感和心理上照顾使用人的某种生活状态,从而通过视知觉的感知,从空间的终端走向正式生活中鲜活的层面。空间的末端恰恰是设计界定情景的终极反馈,达到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共鸣。

共鸣的媒介并未曾脱离常规设计中对空间的视觉角度的认知方法,而在于个人与空间互动产生的反馈所引出的设计变化,场所精神是最本质的核心板块,是与设计主题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灵魂。因此,空间设计教学在以“情景+叙事”为概念的设计导入中,要明确设计主题的核心内容,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的空泛概念。

恩斯特?克里斯认为,“艺术本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种情景更多来自设计师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经过对周围聚集“物”的酝酿和沉淀之后,以情景再现的模式还原于设计,这才是最好的对设计和生活的解读方式。这正是为何我们周边很多设计大咖并非来自学院派,依然做得出好的设计的原因。日本的设计师安藤忠雄原也经历过从一名职业拳击手到建筑大师的转变,尤其他个人对教堂的理解不是来自于建筑结构形式的理解,而是在于对人的解读――“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才有了光的教堂的建筑空间处理方式,近期新作《头佛》依然是建立于此信念之上的佳作。国内设计师刘家琨先生是一位作家,他首先以为自己设计工作室的独特方式而跨界,而这次跨界是关于立意、架构、分寸、节奏、整体感、细节的上乘之作,正如他自己对设计作品的解读――生命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以此为设计概念主题的出发点更是不言而喻的“情景+叙事”。

在设计界中此类现象都言明了设计不仅仅是所谓的理性的范畴,更多在于生活的活态表现,“情景+叙事”使设计的动机转化为立体化思考的模式。

情景式的叙事设计基础

情景式的设计源于设计出发点对艺术创作的想象,人类对艺术的想象被分为三个等级:绘画艺术作品、音乐和文学作品,最高的想象空间是通过文字去体会字里行间所传递的画面感,而在空间设计训练中叙事=文字作品,情景=艺术绘画创作,“情景+叙事”正是基于画面外空间的想象来捕捉和丰富设计创作的核心要素,是室内空间设计创作方法的内部基因,叙事的文字性描述有可能是相关生活的一首诗、一段话,表达来自于生活的“常态”,小小的、日常的生活行为模式奠定了空间形态塑造的基础,理解生活的本质,即不同的情景需要理解为不同的物质精神需求,这才是空间设计表达高层次的基准,而解决以人为核心尺度的场所精神真正贯彻了人类诗意栖居场所的主旨。

在教学中启用“情景+叙事”的课程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加强空间塑造的深入解析,运用情景介入找出设计的切入点,是对空间设计训练的开拓和启发式思维的训练,阐释空间以不同“常态”的生活表情,引导参与人的情感梳理与融合,在精神层面产生情感的共融和交流的对话,围绕情景进行空间氛围的写意,也是情景绘画的艺术再现方式。

“叙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类似于故事脚本的概念,引导学生认知不同“场”的情景设计意义,来自于生活的艺术化处理是设计更为凝练的设计表达语言。对于情景设计与场景设计的关系而言,场景塑造是对情景视觉启发的对应,着力于轻松、愉快、舒适、享受、自在、信任。在影视剧中,场景设计是为角色和剧情服务的,更为符合剧中人物个性的审美趣味,比现实生活更富有感染力,通过独具匠心设计的使色彩、空间形态与出场人物的身份、地位、情绪和周围的气氛营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中式还是欧式都对场景的艺术定格要求更完美,如影视剧《唐顿庄园》剧情场景完全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英伦贵族生活的日常生活状?B,好的场景设计可以定格为每一帧的镜头语言。因此,空间设计中场景艺术化处理表现故事的层次与情景再现,是对使用人情感共鸣的建造。这也不会奇怪为何香港首屈一指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先生,除了是电影的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大咖外,他竟然还是一位室内设计师,这样的跨界正是来自于对场景视角的熟知,对生活形态的艺术化处理。

“情景+叙事”构建的“行知”意义

“情景+叙事”从本质意义上传递了诸空间连贯有序场的概念,贯通本身在三维概念中加进了“行”的实际互动,通过共鸣的场景媒介达到“知”的终极。设计中的“行知”讨论的是生活常态下的情景概念。

情景与视觉:释放使用者的天性,以空间再造的形式满足人们对生活理解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物质精神需求,这是视觉传感对内心需求的补充。以此种方式为设计的切入点更容易导入学生对设计真实感的想象。

情景与直觉:情景是生活的气息,源自无声的暗示,通过空间表达传递人们生活中相同的影像与画面,并从思想深层折射出某种生活的混响。不同情景境内容与形式的设定,会导向不同的画风,同时创造记忆共享的可能。让参与者展开联想,延展空间的设计意味,似曾熟知、舒适和欢快的不同空间定位,以加强设计心理暗示甚至影响人的情感和情绪。

国际案例设计Airbnb的企业总部,其企业特性在于世界性的网络沟通,整体设计没有按“沟通”定位出牌。而是从工作性质与工作习惯入手设定了不同员工的工作环境,能站、能躺、能居家、兼喜好,如有些员工是夜猫子且喜欢暗暗的灯光,最终的设计就是有小黑屋的角落,喜欢宠物便营造猫狗阵营之地。设计出发点打破了以往集中式办公模式的形态,反而以碎片化的形式来更好地贴合于日常个人的生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舒缓了工作的紧张情绪,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反常态的设计导入格式,但是带来了更多的员工自愿加班,这就是“情景+叙事”设计方法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倡导的,不同的设计观念带来不同的设计结果。日本有家设计的书店不卖书却在全世界火了起来,其原因也在于设计观念不同于以往的观念主题设计,其强调人在旅途中阅读环节的状态与特性,创造了阅读与青旅结合的商业结构,这依然是设计观念变革带来的必然,也指出了设计切入可以以多形态的方式介入设计导引。

“情景+叙事”方法的空间设计教学启示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而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小城市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来说与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实质相同,不同的是,小城市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

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不管是怎样的公共空间设计,环境都应是干净整齐的,人们身处于这类空间环境中,能感受到轻松愉悦。具体而言,维系公共空间内的环境卫生,不只是清洁人员的责任,而应是整体社会成员的责任,需要每位城市居民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切实落实城市环境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从而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退化严重。对此,建设人员应积极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意识,促进空间建设的有序发展。

公共空间的魅力具体表现在良好的人文景观设计上,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切实体现在:公共空间以其独有的宏伟景观,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享受,从而创建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简而言之,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拥有自身个性的环境设置,从而给人以轻快愉悦之感。

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时间以及行为机制都是不稳定的,然而它却是一个人流量相当集中的地理区域,其间的设施都是可为人们活动提供便利的基础设备,因此,不管是商品经营者还是商品消费者,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配置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相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在前期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中,都会在指定区域内设置相应的休息设备,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安装长椅、板凳等。同时将其长椅、板凳的配置融入整体景观建设中,使其成为一体化景观建设中的一部分。

有人说,城市公用空间建设即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家居建设”,而如何使这一城市家居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例如:公共空间中的健身器材设计,应切实符合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公园中摆放的长椅,最好选用没有棱角的板凳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孩、老人因为磕碰受到伤害;景观池塘的设计,应尽量将水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规避小孩因为玩水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可以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随之减少,因此在这紧凑的生活节奏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方便的交通设施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流、车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具体做到让人流与车流分开运作,这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

3、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建设

在公共空间文化发展潮流中,通过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领域。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规划人员应深入发掘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其作为整体城市形象的浓缩版本。在现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放松休息的场所,从而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中,重点内容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息的场所,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区域内的主人,同时在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中逐步融入城市风俗建设理念,深入剖析城市中的文化背景,将其灌输到系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员应着重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具体的景观建设,创造出能代表城市面貌的作品,为人们提供能让身心休息的场所,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能够拥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三、公共空间设计的多维度思索

1、形态维度―――开放性

从宏观上讲,开放性是空间具有不断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在本质上是具有动态性的。微观上看,空间的开放性与闭合性是相对的概念,是创造公共和私密空间必须控制和把握的设计尺度。在城市系统的框架体系下,诸如大型政治、生活、商业广场、大型交通枢纽、大型社区公园都需要具备完全的开放性,以保证人的各种活动所需空间,主是处理好空间边界和出入口的设置等要素。从空间控制上,强调整体与局部、周边建筑的协调和变化有致等问题。

2、视觉维度―――艺术性

艺术性的特征主要是人对于客观环境的审美需求,这对于提高公众素质,烘托环境景观品质都是极其重要的。艺术的表达往往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期望和感触,使公共空间环境更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同时,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和物质文明享受的更高需求。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或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物体,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公共艺术所追求和要解决的不是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问题,而是社会效益,是对社会公众的沟通与关怀。

3、功能维度―――复合性

城市空间的复合化。一个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是目前城市空间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直接联系,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打破了内外界限的概念,发挥了城市空间的潜力,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是城市有限空间结构的优化。

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在历史的延续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是人们会面的场所;是人们交易的场所;是连接不同城市空间的场所;也是承载交通功能的场所。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逐渐趋于复杂,在功能上要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使设计的结果满足不同空间发展方向的可变性。现在公共空间设计往往是复合功能综合体,是城市空间的活动多样性的集中区域。就目前的情况看,公共空间的功能维度体现在交易活动、交通和人们生活与健康等三个方面。

结束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在进行城市公共建设时,相关人员应切实把握空间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明晰公共空间建设效能的同时,深入探析城市化建设发展潮流,针对空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整体上研讨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惠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4,03:22.

[2]李林芝,崔力丹.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基于城市设计的维度[J].技术与市场,2014,04:44-45.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4

关键词 新加坡 图书馆 阅读推广 空间设计 以人为本

1.阅读空间再造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兴起,使人们对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但是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催生了图书馆两个“场所”的融合与建设:实体空间(物理场所)与虚拟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作为平台的图书馆”要建设成为整个网络化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或门户;另一方面,图书馆依然是民众阅读思考、研究交流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与空间,是现代及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

实体图书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各地蓬勃兴建,并正在实现转型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由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组成。内部空间包括馆藏空间、阅读空间以及各种服务区域。通过对空间的重塑,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场所。欧美图书馆界已有不少“空间再造”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Store)和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图书馆十号”(LibrarylO)。图书馆作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推手,对阅读空间的设计无疑是“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推动和培养全民阅读以及促进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进行解析,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新加坡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阅读空间的实践案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NLB)以促进阅读作为首要任务,阅读推广活动已发展成为新加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对作为阅读场所的图书馆的空间创新和改造,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吸引了更多民众爱上图书馆,获得了读者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图书馆已成为民众生活的文化中心,成为推动和参与城市进步、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2.1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维多利亚大街100号,其空间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和绿色生态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沿垂直方向在顶楼的天台上建有多个绿色“空中庭院”,既美化环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又具有降低建筑温度的作用;其底层大厅和内部公共阅读空间为东西朝向设计,全部采用了大开窗,并通过自动调节光线的遮光板及反射板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线;室内外环境连为一体,将花园引入图书馆内部,在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草地和绿树边捧书而坐的读者。图书馆虽处闹市之中,却无喧嚣之感,为读者营造和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空间和环境。

此外,为了让图书馆成为激活知识、促进阅读的场所,国家图书馆在公共阅读空间的气氛营造、装潢风格、书柜材质、书架间距、动线设计以及环境的卫生清洁等方方面面,都花了很多心思。例如,为诱导阅读、探索阅读发展,依据每个楼层的馆藏属性,配合了相应的专题展览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图书馆视为一个为不同的读者群量身订制的文化空间和阅读园地。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读者进行细分,征集残障人士、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社区团体等公众意见,作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参考。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阅读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图书馆成为民众乐于亲近的地方,构建了一个满足多元阅读氛围和需求的新天地。

2.2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和改造上,依照各个馆的特性进行调整,提供适宜恰当的服务。以下介绍当地几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公共图书馆,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以了解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空间设计和改造方面的创意和特色。

(1)中央图书馆(Central Public Library)。

位于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拥有新加坡图书馆中最多的英文小说收藏和报纸杂志收藏。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大力促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实践中的亮点包括:世界上第一个为孩子探索环境而建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图1)。从设计、建设到收藏以及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都以绿色理念为依据,这种独特的阅读空间促进了儿童对有关环境书籍的阅读兴趣,最终培养了儿童的环境素养。树屋的装潢以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充满活泼和欢乐的气息。大厅迎面有一棵色彩缤纷的“知识树”特别引人注目,其树冠是用废弃的塑料瓶组成,树桩建成一座平台,孩童可坐在上面看书。图书部采用液晶(LED)节能灯,孩童在节能灯的柔和灯光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我的树屋”将儿童阅读空间打造成一座充满乐趣的教育与阅读乐园。

(2)乌兰地区图书馆(Woodlands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数量和深度方面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专题藏书“亚洲儿童文学藏书(ACL)”(图2)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收藏”,可说是亚洲文化遗产的珍贵馆藏,体现了亚洲古老文明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礼仪和习俗等。图书馆鼓励家长、孩子和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收藏和阅读空间,通过阅读亚洲传说和童话故事,了解祖先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促进对亚洲儿童文学、文明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研究。

第4层的儿童阅读区,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图3),为家庭亲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Windows to the World”字样的地球模型,象征着图书馆将为儿童与青少年开启世界知识之窗;而“知识之树”象征培育儿童与青少年灌溉自我知识园地的起点。“阅读乐园”的空间设计分为4个部份,故事世界(The World of Stories)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世界(The World of Language)强调语言的价值,创造力世界(The World of Creativity)用于展示儿童艺术作品,学习世界(The World of Learning)主要提供学习资料和童话故事书等。

该馆座落于购物中心内,在空间设计上运用自然和环境的主题营造出优雅的内部环境。踏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由2楼直泻而下的水瀑,咖啡座就在门边,落地窗前为音乐欣赏而摆放着舒适的沙发,空间宽敞明亮;结合透明玻璃隔段设计,既具有穿透性且体现设计美感,充分运用空间布局来营造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当地艺术家创作的陶瓷壁画和绘画装点着图书馆的墙面,使得图书馆散发出十分优雅的人文、艺术气息。

银发族资讯中心(Silver Infocomm Junction,SIJ)是为50岁以上的人群规划和设计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以及如何存取数字资源等的学习空间。

(3)乌节图书馆(Library@Orchard)。

选址也在繁华路段,是新加坡第一个征集并采纳公众意见而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过程首次采用“思考设计”模式,通俗说就是集思广益。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人员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先把初步设计构想制成范本模型(Prototypes)并且公开展出,然后广泛征集公众的意见与反馈,让广大民众参与到了这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是属于每个人的理念,并向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和大量的学习课程。

馆内有很多独特巧妙的设计,如杂志墙的设计(图4),还有“阁楼+工作室”的双层设计(图5)。这里阅读区域被划分为工作室和阁楼,最受欢迎的设计就是阁楼上的“茧”(Cocoon)。“茧”是只限一个人的座位,这些“茧”是给予读者隐秘的阅读空间的椭圆隔间,让读者在里面可以好好享受独自思考和安静阅读的时光。馆内一共有5个“茧”,都设在阁楼。阁楼里也设置了4个书树(Book?Tree)架子。馆内提倡创新互动,这4个架子就是让读者将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者很好的书籍放在上面,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书馆底层有一个小型开放式阅读空间,被称为是一所“下一代”(Next-generation)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举行活动,如播放电影、设计界的人士在此交流等,通过互动激发大家学习和探讨,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创意的空间。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被认为非常别致且极具现代感,阅读环境舒适,让人流连忘返。

(4)裕廊地区图书馆(Jurong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第三个成立且是第一大的地区图书馆。在为读者打造出专属舒适的阅读天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地下1层的儿童专区(图6),配置了儿童书柜、儿童家具,馆内装饰色彩明艳、气氛活泼,并提供儿童阅读、创作、游乐的场所,试图让儿童专区成为诱导孩童培育阅读兴趣的乐园。

位于4层的青少年馆,听取了青少年的建议,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Verging All Teens)(图7),也是新加坡第一个专门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目的在于期待实现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图书馆建设规划时即开放给青少年申请评比,放手让他们打造一个“自己专属的窝”,由青少年自己创造的概念化的单字标签,如绿洲、舞台、多媒体、地球,使得区域很容易识别;与图书馆里其他区域不同的黑色书架,使得阅读空间看起来既有一份古典美,也有一份现代感;涂鸦区、漫画区、讨论区、表演区、可进食区以及静读区等,打破成人的设计品味,处处展现着符合青少年风格的创意,广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和认同。此举既是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的创新思维,更提供了图书馆与青少年亲密合作、培养深厚情感的契机。

(5)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Library@esplanade)。

是新加坡首座专门收藏表演艺术作品并提供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片的专门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设于艺术中心内的图书馆之一。为了促进读者对表演艺术相关主题的关注、阅读和了解,表演艺术厅以村(Village)的概念设立了4个表演艺术村,以此进行四个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音乐部落收集古典、当代作曲家以及歌手创作的音乐笔记、书籍、CD以及影片。舞蹈部落收集关于舞蹈的历史与艺术书籍、影片。戏剧部落收藏戏剧作品。影片部落收集有关电影剧本和影视相关书籍。馆内有三间放映室(每间容纳4人),一间项目室(最多4人),一间钢琴练习室(最多3人),和一间静音工作室(最多7人),按小时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此外,还有专业期刊、百科全书等数据库,为用户(影迷、专家、业余爱好者)提供阅读和欣赏。

3.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的启迪

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是我国图书馆正在转型与发展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对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和再造,将赋予图书馆新的活力和能量,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案例对我国图书馆阅读空间再造和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与时俱进的空间设计理念

(1)人文关怀的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空间被认为是严肃安静、书刊借阅和学习研究的场所,以“书本位”理念的空间设计将大量的空间用来收藏文献资源。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机构,正逐渐发展为读者交流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社会文化设施,而且是独特的、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从“书本位”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关爱人、发展人”,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新加坡图书馆一方面展现便民的服务精神,充分与民众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贴心、舒心与温馨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舒适的阅览桌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读者自在享受知识时光的同时,也享受安全感、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使得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2)“场所精神”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和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因此,对读者而言,图书馆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图书馆空间提供并创造了一种独特场所和氛围供人们来交流与共享,激发阅读兴趣,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顾客不降反升,原因主要在于自成立起便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融合了学习、信息、建筑、戏剧、舞蹈、音乐、摄影、美术、文学、设计的多元空间,也就是“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包含了人、空间、活动三个要素。它们合力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这种人与人、人与书的互动气氛是网络平台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众多台湾人的心灵港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曾说:“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书店空间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都是为了人。新加坡图书馆将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及其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上,提出了“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除了图书馆设备方面更加现代化外,重点体现了在空间设计方面注重营造人性化、轻松化的阅读氛围,建设更加优质化和生活化的图书馆空间,其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文化设施,其阅读空间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推广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陪伴生命成长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阅览场所是读者服务的主体空间,打造一个舒适、温暖、具亲和力的阅读空间,对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场所感,加深心理体验至关重要。阅读空间的设计体现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完美交融,为读者构建一个温馨、符合现代生活美学、学习阅读功能完善的图书馆。

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体现了以“终生阅读、学习型社区、知识国家为愿景”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为了大兴全社会读书之风,新加坡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注重以阅读服务为依托,以文献资源为支撑,大力推广阅读,图书馆阅读空间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温馨安静的阅读区和明亮舒适的讨论交流区,还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及不同需求的阅览桌椅,吸引读者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3.2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注重读者的参与度,从空间的规划到布置,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处处蕴藏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例如国家图书馆在兴建之初,就曾邀集七大公民团体提供意见,充分反映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裕廊地区图书馆在设计4楼的青少年馆时,充分调查掌握了青少年的意见,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环境,更好地把青少年带进阅读世界。根据读者需求,划分阅读的静区和交流的闹区,形成互不干扰的阅读空间与交流空间,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调研和了解读者的需求,使得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定位更为明确,并整合和引进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交流空间,是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深入认知,也是现代图书馆成长的空间及存在的价值之一。

3.3创建和打造图书馆的空间文化品牌

新加坡各图书馆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特色和读者需求,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将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创建各自图书馆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品牌。例如,中央图书馆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乌兰地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区被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裕廊地区图书馆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的4个表演艺术村等,都成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空间文化品牌。通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带动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定期策划和开展多种阅读推广、展览、演出和创新活动,推动实体图书馆逐渐转型,向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3.4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分析

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环境布置呈现高品质的阅读氛围和特色,总结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营造图书馆空间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还要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新加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灵的家园,既要格调高雅,又要注重特色,将图书文化与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显示极强的感染力与和谐美感。

(2)阅读空间的配置注重用户体验。空间设计和配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为读者着想,“以人为本”。新加坡将图书馆空间满足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指标。注重以细腻手法为读者布置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空间,图书馆里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和兴趣俱乐部,供人们阅读、交流、学习和打发时光。寂寞时,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们在图书馆聚会交流;烦躁时,躲进图书的静谧天地中。①方便适用的设施配置。满含关怀的书架和座椅设计、明亮可亲的阅读空间、丰富的馆藏资源、便捷的检索和查找标识系统等,共同为读者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空间,让读者感觉舒适又自在。②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空间。紧跟时展的脉动,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图书馆阅读空间,为读者创造美好的阅读体验。注意读者对于新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体验的新需求,提供新型的电子阅读设备,为读者体验新的阅读内容和方式创造条件。例如乌兰地区图书馆馆内的银发族资讯中心和各种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科技建设的创意中心等。③馆内文化装饰及色彩的运用。新加坡图书馆装饰方面处处体现了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另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色彩的应用。馆内布置用色方面根据读者对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采用不同的色彩系统,吸引读者,总体要求色彩搭配和谐、色调淡雅;利用不同的颜色实现功能区域的分割;此外,采用了色标系统用于图书分类与排架。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5

【关键词】空间设计 课程教学 民居研究课题 教学探索

一、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谈到空间,众所周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本是空旷虚无的天地,与人发生联系则成为环境。认识到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最富盛名的莫过于挪威建筑评论家舒尔茨的“存在空间”理论,他指出空间是文化存在的具象表征,空间结构与地理关系的文化性发生联系才会有意义。

真正系统化的空间教学应追溯到包豪斯的三大构成教育体系,作为现代艺术设计诞生的摇篮,三大构成在包豪斯的教学中逐渐成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地区引入后,大部分艺术院校一直沿袭着这些基础教学课程。为了把美术基础与专业设计更有效地衔接,很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专门开设了空间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设计的入门课程。使学生初步感知虚无空间的存在、认识人类活动的各种空间环境的特点,以及从了解到掌握空间形态、材料、色彩、组织结构等影响空间效果的各种因素,练习把美术基础及三大构成训练出的基本功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目前的空间设计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时间利用及分配偏重基础训练、追求绘图成果或模型等实物成果,对理论研究极不重视或不感兴趣,所以许多方案只能在形式、功能等外显层次上做文章,方案深入不下去,导致设计深度不够,理念性不强,经不起推敲。

(二)教学手法较单一,大多是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空间理论知识,然后布置学生做模型深入体会,虽然课件图文并茂,模型也可以加深理解,但始终没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过于强调对空间的抽象理解和感悟,忽视文化因素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表达。由于缺乏整个社会环境的大力引导,在工业文明和西方文化浸染的环境中长大的“90后”大学生,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和不感兴趣,对西方现代快餐式文化趋之若鹜。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很多学生的作业其实是盲目地模仿,缺乏新意。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把课程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把民居研究课题引入空间设计课程教学

2009年我们开始尝试在空间设计教学中引入民居研究的课题。因为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的最大载体,是历史文脉最深厚的根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地处珠三角西岸,民居形式隶属广府民居风格,广府民居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近代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广东华侨掀起投资侨乡、建设家乡的热潮。在近代岭南建筑中,侨乡建筑成就突出,风格独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意义。

“就地取材”,把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与民居研究融合起来,启发引导学生在民居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空间知识。一方面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重点:空间概念及理论、空间形态、空间组织结构、其他影响因素(光影、色彩、材质等),一方面寻找联系几个有代表性的民居集中的村落和典型户型。

课程的推进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开课之初首先课堂讲授空间的概念及理论,包括空间的发展历程,其中就自然地融入民居演变、近代南洋风格等内容,理论讲述可能是抽象而枯燥的,学生的理解也是浅表的,却是必需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必须有理论作依托。只有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设计者才有后劲和潜力。

第二步分别以空间形态、空间组织结构、其他影响因素(光影、色彩、材质等)为内容进行三个主题研究,学生可以4人一组,要求最后提交研究报告。首先用较少的时间在课堂讲授理论,然后带学生实地参观,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再次温习相关理论,从加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不能做出深入的研究与结论,所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深入考察,重点围绕选出的几个典型户型,鼓励学生通过拍照、测绘、走访等各种途径收集民居资料,这些资料也无内容局限,可以是与民居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学生对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每天早出晚归,午餐都在村里解决,在团队合作中增进了感情,增强了凝聚力(图1、图2)。

第三步研究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提交报告。每组可以根据掌握的资料自选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是亲自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的研究热情也被调动起来。研究“空间形态”主题的小组有充分测绘资料,学生绘出几个典型民居的平立剖面图,还做了三维空间模型,通过几种户型的对比,理解了空间形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不同功能、不同装饰构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把几个民居按空间形态分为三个类别:竹筒式、明字式、三间两廊式。虽然这不是他们原创的成果,但在分析做出结论的过程中,自然要查阅《中国民居建筑》《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等文献资料,有些学生还自发地查了香山县志。结论的原创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学到了知识。

研究“空间组织结构”主题的小组学生重点关注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带骑楼的民居的前店后寝式的空间模式;二是三间两廊民居所体现出来的中轴对称、等级秩序等空间特点与屋主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呼应关系。从而深刻理解了功能是空间组织的核心问题、空间序列如何展开等。

研究“空间的影响因素(光影、色彩、材质等)”主题的小组重点调查了民居的装饰风格和特色。侨乡民居外部装饰受到很多外来因素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这些装饰特征集中体现在几个典型建筑构件上,而不同类型民居的装饰表现侧重点不同。在老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重点对竹筒屋的女儿墙装饰、明字屋的墙面细部装饰、洋楼的整体西化装饰风格做了重点调研和探讨。

第四步就是学习讨论,共享成果。在课程最后一周的时间里,让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给全班演示,讲述本组的研究题目、工作方法、研究过程及得出结论。通过这个过程,大家又获得了共同学习的机会,弥补了因课时所限研究时间和研究广度的不足。

三、教学效果观察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范文6

关键词:高校校园;中庭;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我国大量高校的建筑进行了适当的改造。随着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增多,高校领导者的眼界拓宽,海外高校的教育和校园建设也影响着国内的教育体制,现在的大学不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建筑设计也就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走廊、宿舍-走廊这一模式,而将关注点转向交往空间的设计上来,其中中庭就是交往空间的一大重点与亮点。

1中庭建筑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中庭建筑空间历史悠久,但也可以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庭建筑空间通常是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表现特征往往是呈现出室外空间的特点,是建筑设计中独特地创造出室内与室外隔离又融合的空间形式。近年来,高校建筑得到快速发展,平面不再局限于长条设计,中庭建筑空间除了延续高校传统建筑所具备的空间特点外,还进行了一些独特的创新性尝试,由以接受知识为主体逐渐向以共享为主体的方式转变,转变中也形成了一些独有的属性及特点。中庭建筑空间在建筑中往往处在最为居中的位置,从这一角度而言,相对其他形式的空间,中庭更容易打破传统空间的乏味感和单调性,高校建筑利用中庭塑造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和特殊的主体场景。建筑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高校建筑设计的原则便是以学生为本,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庭建筑空间是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匆忙的上下课时间进行心理过渡、行为转换的重要空间。学生的休息、社交等需求,使得高校建筑中不得不考虑构建中庭建筑空间这一类造型新颖、功能合理的空间形式。

2高校建筑中庭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定位不明确

部分高校教学楼的中庭建筑空间布置有文化展板,引发人短暂的停留和观看,但无法吸引学生在中庭中长时间的停留,甚至出现许多学生在外廊上远远观看这些展板也不愿下楼到中庭中去,因此,类似于这样的空间布置到底是起到宣传作用还是给学生创造活动身体的机会,值得探讨。

2.2空间认知度低

在许多高校建筑的中庭建筑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区域的座椅没有人使用,几乎没有交往行为产生,大部分人选择到靠近空间边界的座椅区域进行学习交流,甚至一部分人选择在廊柱下,或是有灌木分隔遮挡的这类较为隐蔽的区域进行交流讨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便是在空间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对于使用者的环境心理这一因素考虑不足,没有遮挡的、中心的位置使得使用者的行为暴露在环境中,使用者感觉到没有安全感,导致对空间的认知度较低,空间中的交往行为很有限。

2.3尺度比例失调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中是需要无时无刻体现的,空间的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因此尺度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通过调研可知,大部分的中庭设计并未考虑尺度感,导致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较为冷漠的感觉。

2.4与室外环境呼应不够

在许多高校的中庭空间设计中,我们仅仅把中庭当作室内的一部分,在空间布置中按照教室或者是走廊的形式进行装修设计,脱离了与室外庭院空间的结合,没有绿化,没有对自然光线的分析和利用等,而这些忽视会造成中庭这一环境的不亲近性和不宜人性。

3高校建筑中庭空间设计的优化策略

3.1注重人流交通流线分析

中庭空间是交通体系中必要的一环,人流的进入和使用是必然的,但是人流又往往破坏了中庭空间的完整性,无法组织需要较大空间的活动,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可以安排一定的路线先诱导人们进入中庭,随后根据人流量计算流线的长度,尽量缩短流线长度,减小对中庭空间布置完整性的影响,为交往活动的产生提供空间上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趣味性来引导人流,比如围绕趣味中心的休闲座位能够自然引起人的聚集行为活动。

3.2中庭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高校建筑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其空间环境的设计需着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对于国内从参加完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开始主动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社交等,因此,从心理因素出发,在高校建筑设计中应该特别注重对于社会性活动空间的塑造。而高校学生使用量多,个体差异性明显,课外活动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学生喜欢独自在角落看书、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讨论,这些都决定了在进行中庭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多样性,尽可能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空间中感觉到自在。从具体布置来看,可以将小型展厅、报告集会与小规模的自发性休憩、交谈空间以及书吧等休闲空间相互组合,最大限度做到中庭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但由于空间规模的限定,往往在中庭中并不能够完全容纳下所期望的功能空间,此时我们可以运用“不定空间”的概念来进行灵活变换。

3.3减小空间尺度感

从上文对高校建筑中庭空间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尺度比例关系不协调是造成中庭空间闲置、浪费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的横纵组合来达到减小比例尺度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空间层次的逐渐变化来减小过大高差所形成的空间感受,比如我们可以将中庭设计为上下两层空间,或是将两个空间错开半层设计,这样看似独立的两个空间,实际又是联系在一起的。

3.4丰富四周边界界面形式

高校建筑中中庭的围合界面中有窗墙、外廊走道等形式。不同的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窗墙的界面会使使用者产生一种被窥视的感觉,不愿意在中庭过多停留,产生交往行为。所以在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全窗墙的形式,这样中庭内的活动者被窥视的感觉也会有所改善,而采用外廊走道形式则能够一定程度上扩大中庭的空间。

3.5合理设置景观设施

中庭在概念上是建筑室内的庭院,既为庭院,就应具有庭院的特征,植物理所应当的成为中庭里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植物生机勃勃,使空间自然化;能分隔空间,重置空间并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在繁杂热闹的空间中提供隐蔽清镜的环境;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形成各种奇妙的阴影。若是不好打理,我们则可以利用仿真植物,也同样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地面材质的选择上,我们应尽可能选择颜色、形式丰富的地砖,取代水泥地面等较为单调的材质。另一方面,现代建筑中中庭大多采用玻璃顶,这样中庭会达到良好的采光性,但也存在太阳光太强使使用者感觉到不舒适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中庭内增加一些景观元素,如设置遮阳伞区域、将座椅和小品相结合,或者是利用专业设计作品来作为小品等,不仅可以更好地分隔空间,也增强了空间使用效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