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育价值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的角色,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对演示实验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而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所以,笔者认为演示实验不是老师的专利,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这是不同于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实验教学作用的认识,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资料积累。在实验过程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既要调动好学生积极动手实验的主动性,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如在“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一节中,笔者先在讲台上摆放好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烧杯、冷水、热水、玻璃棒,同时提问:溶解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开始议论,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是否搅拌有关,也有的说与形状大小有关,笔者就让各种想法的学生都上来一名,亲手实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体验到猜想被确认的快乐。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经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探究性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探究性实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要求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巩固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实验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动脑、动手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的理解、结论的检测、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变单一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在某些条件下,变换角度看问题有时就会有所发现和创新。达·芬奇说过:“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变单一性实验设计为开放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新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的几个关系
1.动手操作和多媒体模拟的关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运用,模拟实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模拟实验有其本身的优势,实验过程清晰,细节变化明显,但在教学中切不可用动画实验来代替动手实验。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取决于实验内容和当时的条件,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多媒体不宜过多,不要盲目追求。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中,有“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磁化”等很多的动画模拟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一般来讲,能动手操作的实验,就不要用媒体代替,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2.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展示,而不应过于计较实验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如下情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教学看
成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知识目标,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目前的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上,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就不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维不足。
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还有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索实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总之,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实验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5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格局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三、通过各学科教学和利用体育手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较高。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物理学史;兴趣;实验教学;人生观;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14-3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而物理学史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物理学史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可以让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到科学的本质、人性、思想、方法和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应该重视物理学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现代教育价值。
一本物理教科书实际上就是一部物理学发展史的缩影。在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学史教育,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把物理知识的逻辑展开与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物理教学过程设计成“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让文化传播和学习转化成为历史上的创造者与今天的学习者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确立物理学的历史意识,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1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将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伽利略在教堂里面对摆动的吊灯注目凝想;阿基米德在澡盆中顿悟浮体规律;爱迪生坐在鸡窝里“孵蛋”;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陷入“追光”问题的深思……等等传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未尝不可运用类似的史料来让科学家“现身说法”,这对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后进学生的激励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讲述磁现象时,我们就可用孩提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看过父亲拿来的一只罗盘后,便唤起他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以之诱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寻求其本质规律。又如。1820年奥斯特所做的著名的电流磁效应实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其实,这正是奥斯特在统一自然力思想的启迪下孜孜以求的必然结果。若无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是难以成功的,此例同样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2 读史使人明智,激发爱国热情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对于现在的高中生,在学校教育中他们吸收了科学的知识,但常常没有体会到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而无法体会科学的真谛和魅力,对科学的学习表现为无动于衷。所以若能引导学生回顾科学的历史,在学习和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从而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中,《墨经》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面,更是不胜枚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还有中国古籍《尚书纬-考灵曜》中关于相对性概念的叙述“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就早于伽利略关于封闭船舱内发生的力学现象的一段描述至少约一千五百余年。又如,高一学生学过牛顿三大定律后,深为牛顿的惊人成就所拜服,倘若物理教师能针对学生的这种赞佩心理而引出远在两千年以前墨翟所著《墨经》一书中早有“力,形之所以奋也”(形,指物体,奋就是加速的意思),“力,重之谓”(物体有重量,是力的表现之一)等论述,即令学生叹为观止,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油然而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我们祖先在物理学方面的真知灼见,以及解放后我国物理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开导,兼而能收到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之效。在我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宝库里,关于这方面的史料是异常丰富的。
3 展示实验设计操作技巧,重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纵横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每一次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说明实验的背景、条件、手段、方法和过程,更要阐明实验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阐明实验与理论的关系以及实验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工具,是物理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手段,领悟到物理实验对物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验证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深切理解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自主寻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究和遭受曲折,同时适当介绍物理学史上的曲折历程使学生领悟探究过程的艰辛和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不久,安培、科拉顿和法拉第等科学家都相继提出了利用磁产生电的设想,但他们开始都未意识到这是个“动态”效应。安培认为,只要在导体附近有一强电流或强磁体,导体中就会感应出电流,他进行了实验但没有成功。法拉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想法与安培的想法大致是一样的,他做的许多实验都失败了。直到1881年8月以后,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动态”效应,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而克拉顿在法拉第发现之前,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个螺线管与电流计相连接,为了避免实验时磁铁对电流计指针的影响,他将电流计放在另一个房间。实验时,他将磁铁插入或抽出线圈以后,再跑到另一个房间去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变化,结果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了。他哪里知道,就在他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的过程中,电流计的指针早已恢复原状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述历史探究过程的再探究,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动态”效应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 追寻科学家的足迹。获取研究的方法
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在物理学家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的研究中去,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对于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都是很有用的,是终生受益的。
例如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利用理想斜面实验的方法得到了惯性定律;牛顿用实验观察方法和归纳方法研究光的色散现象、运用数学方法和综合方法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库仑和欧姆分别运用类比研究方法得到了库仑定律和欧姆定律:爱因斯坦运用直觉思维和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通过展现物理学家揭开自然界之谜和艰难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掀开遮蔽真理的神秘面纱的那种科学发现的震撼与激动,从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知中,获得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与升华。
5 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学会批判继承和发展创新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有怀疑的思考,即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为标准来裁决和审视一切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不迷信权威,这是科学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在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这种以灌输为目的的教学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致使大多数学生对科学家和科学理论永远怀着一种崇敬心情。这种心情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史实向我们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得出了相对论;普朗克否定了传统的能量是连续的观点,得出了量子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批判性发展的精彩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理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最终完美的,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可能观察到的无限丰富多样性相对立,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物理学的认识只能是近似的、相对的。这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教育。能清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绝对化、僵化的理解,也可以防止学生不加限制地机械搬用物理定律、公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 弥补传统物理教学的人文缺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回报社会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所谓的“上课教条条、课后背条条、回家用条条、考试考条条”,就是这种教育的真实写照。而新课程改革在观念上更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到其中。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相称的智慧的顶点。”
物理学的发展与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都具有密切关系。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如果没有对数。开普勒难以建立开普勒三定律;没有微积分,牛顿就难以得到万有引力定律;没有统计学,无法发展分子运动论;奥斯特是受康德哲学的启发,坚信电力和磁力有共同的根源,才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等。在教学中介绍这些相关的历史案例,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及其发展与其它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介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的生动历史,更会使学生深刻了解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功能。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以及最初以杀人武器出现的原子弹等等,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和自己的祖国,并三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最后均因长期接触放射物质而死于白血病,因而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献身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为团结、合作、民主的精神,曾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汤姆孙总是把他所知道的和所能想到的全部告诉助手和学生,甚至把他自己设计的方案无代价的给予学生,在他任期内共培养了84位物理学教授,27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获得者7人。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内容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幅理论与实验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逻辑与非逻辑思维并用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是一部跌宕起伏、曲折前进的英雄乐章。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高尚情操、成功与挫折、智慧与幽默、分歧与争论,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发展跳动的脉搏,都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引起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物理学史将会把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智慧之光带给学生,从而为科学而献身。
参考文献:
[1]刘筱莉,仲扣庄.物理学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胡南奇.谈谈美国科学教育发展和高等院校教学与教材的情况(上)[J].大学物理,1984,(5):6.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品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小学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自卑、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前途,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因此,学校加强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
一、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和腐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思想和某些丑恶现象,严重地侵蚀着小学生纯洁的心。
2.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将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3.学校教育方面面临新挑战,客观上也引起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德育重视不够;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特点,动不动就大骂或体罚学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健
康成长。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己的心理素质。(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训练活动。(3)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5
【摘 要】动漫艺术能促进当代学生产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净化学生的心灵。当情感去调动人的理性来参与审美时,审美对象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便会在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升华出道德思想,进而形成道德信念。 【关键词】动漫艺术;心理;思想道德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2-01一、动漫艺术在学生中流行的现状动漫艺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就有很多的学生在无形中变成了巨大的动漫娱乐消费市场的组成部分。与动漫艺术相关的娱乐消费产品也已经融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动漫艺术已经与学生的生活形影不离了。二、动漫艺术能有效缓解当代学生的心理压力随着动漫技术与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当代学生,他们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直接享用者和受益人。这些学生群体普遍性情温和,但又不缺乏自己的率真、极端个性,喜欢简单美好的事物,并享受轻松简单的生活。这就是时代特征烙在当代学生身上无法抹去的印痕。当他们独自面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时,都体现出一样的渴望,那就是冲破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与束缚,尽情地彰显自我的个性。然而现实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假想的世外桃源,一个能够躲藏自己不被伤害的空间。动漫艺术深受广大当代学生的喜爱,盛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自身的假定性、休闲性与娱乐性等特征。搞笑的故事情节,逼真的形象造型与场景,再加上音乐、色彩等因素刺激当代学生的感官神经,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渴望。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当代学生也不例外,在他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等问题,使得大多当代学生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内心产生了对生活的厌倦,于是他们开始逃避现实。在此情况下,当代学生急切希望寻找一种能够释放这种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理想媒介,或是寻找一个能够暂时让自己远离现实,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任意发泄,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动漫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并立即充当了当代学生宣泄郁闷与烦恼的媒介。动漫中那些轻松、幽默的形象与对白,适时地缓解了学生在学习上与生活上的沉闷心理,使他们从中可以找到同感并获得精神上的释放和压力的排解,并能从中学到以幽默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在虚无缥缈的动漫世界里,当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价值却能在动漫中得到体现,现实中的挫败感也在虚拟的动漫艺术中渐渐消失,内心的害怕和恐惧心理也得到了暂时的抚慰,失落感和弱势感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偿与满足。三、动漫艺术增强当代学生的道德感动漫艺术在情节中还能传递社会正能量与生活的规则,传递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当代学生间接地认知现实社会,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优秀的动漫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帮助当代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当代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而动漫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逼真的表现力都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适合当代学生思维形式,而且这一认识特点也符合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动漫艺术容易被当代学生接受,产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动漫艺术表现含义的方式,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教育力量。动漫形象一般以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的手法,用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勾画人生百态,以幽默轻松的形式,以肯定的态度颂扬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和高尚的情操,将深刻的思想用夸张变形的生动图画,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示出来,使人在哈哈大笑中,悟出事物的真谛,画面动感流畅,给人以轻松愉悦的享受。现代的动漫艺术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再加之当代学生善于模仿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通过富有道德感的故事情节,增强当代学生的道德意识,有利于当代学生认识现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意识。在动漫艺术中增强道德感应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倡导道德实践活动。道德以善恶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道德也可以衡量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并调整相应的行为活动。在动漫艺术作品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及扶老携幼、见义勇为、勇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让当代学生在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熏陶。因此,动漫艺术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道德教育有促进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参考文献:[1]刘婧.动漫产品对青少年受众的心理影响探析[J].东南传播,2010(10).[2]刘振宇.将动漫文化融入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思考[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3]敖玉楣.动漫艺术与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作者简介:薛曼君(1982-),女,北京通州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艺术与民间艺术传播。
教育心理学的价值范文6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一门让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的学科,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更应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生理和健康状况及学习的态度与成绩,甚至影响学生日后的个性成熟与发展。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好融为一体,培养身心都健康的新一代。
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
1.1轻体心理。部分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不明确,传统的观念仍在影响着一部分大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参加锻炼一下就行了,好与不好无所谓,而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十分重视,往往认为文化课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旋律,他们认识不到体育对自己终身的意义,不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不能充分认识体育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己身心健康在日后工作学习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足,普遍存在轻视体育课的现象。
1.2厌倦心理。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乏味,遇到稍有难度的动作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还会过分担忧,顾虑重重,害怕练不好,掌握不了动作,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嘲笑。对练习的信心不足,提不起兴致,产生抑郁厌倦的情绪。
1.3自卑心理。有些同学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些是反应迟钝、身体不协调,学习效果差,有些是在考试时未取得好成绩而受到老师的偏见和同学之间的冷淡,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1.4怕苦怕累心理。部分学生害怕耐力素质训练,对竞技性强的项目有紧张情绪,怕苦怕累。耐力素质通常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力量一速度耐力,每一种耐力素质的训练都需要经过与体能、意志做斗争的过程。有些学生面对体育活动中的困难,意志不坚强,畏缩逃避,于是遇到耐力体能素质练习便有害怕心理。
1.5自我封闭心理。部分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愿与大家在一起活动,即便是参与了,在活动中也表现出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等,对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怪圈之中,交际范围比较窄,不善于言辞,易受到其它同学的冷落,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1.6逆反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文化素养、工作态度、语言艺术、组织才能及思想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不太成熟的时期,这个阶段情绪容易波动,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过于敏感,如果老师过于严厉或训斥学生,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或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或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也容易被学生看不起,产生逆反心理。
1.7场地器材陈旧,学生兴趣不高。体育场地是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场所,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善不配套,场地器材的陈旧,有的在室外上课,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锐减。他们会觉得这是学校的不重视行为,从而更加轻视体育课的学习。
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教育
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2.1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水平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
2.3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等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指出这与他们的技能和体能无关,其实并不比别人差,这只是先天性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2.4利用评比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的预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
2.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教师应适时调整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情景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重视教与其它要素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主”,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即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使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过程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在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项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
2.6强调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使人产生自信、自尊、自强。对有焦虑和人际关系心存顾虑的学生,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
2.7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上课应朝气蓬勃,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活泼,示范形象逼真,学生学起来不但感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老师,使师生关系融洽。其次,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爱面子,性格孤僻;有的爱出风头,自由散漫,教师应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感染他们。在学生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应及时表扬、提高士气,活跃气氛。对违背纪律的学生,老师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真诚的,在心中产生良性的“解放效应”。
3.肯定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其在体育运动中找准自身存在的价值以满足其自信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