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课学时被逐渐压缩,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这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本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批青年博士研究生走上了讲台。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青年博士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因此尽快提升青年博士教师的实验教学的能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青年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充分熟悉授课内容和授课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青年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备课程”和“备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青年教师首先应认真研读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及其相关专业书籍,全面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任务,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等做到有所取舍和优化。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在开设新实验课的前一周,本科室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会针对实验课中的重难点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交流,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选择或调整教学方法。

2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做好预实验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实验者的操作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决定实验的成败,如:试剂的配制和储存条件,仪器的操作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均由我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形态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准备,从而影响了青年教师对实验准备过程的全面了解。为此,本教研室与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平台相关人员积极沟通,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准备工作。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能够加深对试剂配置及仪器使用要求等事项的认识,熟悉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胜任实验教学任务,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应主动做好预实验工作。做好预实验是上好正式实验课的提前。预实验不仅能够了解实验细节,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还能预见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参与预实验工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突出讲解及操作要点,保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互动,及时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本教研室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前,青年教师可以先运用案例、板书、多媒体、画图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与临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临床及生活有关的案例,结合实验内容和目的讲授能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操作示教时,青年教师首先做到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和规范;在关键的操作步骤需要反复演示,保证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青年教师要不断进行巡查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加以操作示范,使学生领会操作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规范和结果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不愿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监督;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巡查指导,与学生及时进行实验教学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结束后,青年教师应对实验结果及时总结讨论。对与预期结果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实验结果要及时分析、讨论,通过提出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此外,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在下次实验课反馈给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活动,推进科研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教育法,及时转变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如问题式教学[2]、互动式教学[3]、案例教学[4]以及翻转课堂[5]等。青年教师平时应多听教学改革相关讲座,并参加一些教学改革活动或者申请教改课题。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引进的博士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较强。青年教师应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活动[6]。一方面,青年教师在自己从事的科研课题中,应充分发掘与实验教学有关的内容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实验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将平时自己查阅的科研知识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科研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巩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5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本教研室按照学校的要求,为每一位新近青年教师安排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具体措施和目标,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听取带教导师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其实验教学方法、技巧和教学特点。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技能提升平台,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技巧的培训活动,如岗前培训、教学观摩、专题培训、主题教学沙龙和课堂教学实践等。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对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语言组织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加以一对一指导改进;并要求青年老师完成实验教学的相关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青年教师除了按照学校学科安排的培训计划外,还应该积极听取各类教学公开课,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理论和实验课,观摩他们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学习他们上课的优点,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青年教师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高校立足的根本,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青年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为此,青年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结。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青年教师都应该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一些体会加以思考和总结,不断自我反馈与改正,逐步完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总之,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了解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改革形势,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研促教学活动,并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能力,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伟,汤仁仙,尤红娟,等.开设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9):39-40.

[2]齐静姣,张平,谢顺清.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20-121.

[3]昌艳萍,李彦芹,刘鑫,等.《微生物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09-110.

[4]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5]郭慧君,叶荷平.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山东青年,2016(8):43-44.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2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6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同学(n=112)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为均已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专科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结合的使用PBL教学法结合科室每周的培训工作,开展普通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课前授课老师结合材料与实践设定若干问题,将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设定的问题,问题内容来自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3评价方法

3.1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为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综合知识为各专业综合应用的知识。采用试卷考试的办法,考试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各一份试卷,其中基础知识25题,综合知识25题;对每一届实习生入科实习时进行首次测试,在进行PBL教学完成以后,采用同样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再次考核。3.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课程设置的认可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影响等。

4统计学方法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3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4

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技术是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各种新型消毒剂及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部分医务工作者出现了对消毒用品的依赖和盲目信任,忽视了无菌观念的培养及坚持,违反无菌操作规范的事件频频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从医学生入校开始至其踏入工作岗位,进行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实习阶段、工作阶段的全程无菌观念的培养、灌输与强化。

    1  基础教育阶段的无菌观念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是着重对医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阶段,教师应结合其所讲授课程的实际情况,将无菌观念培养贯彻至基础教学的全过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有意识的加强对细菌的认识,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加深学生对无菌观念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逐步了解无菌技术,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同学动手操作,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手指消毒前后对比等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及繁殖特点。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的动物实验中注意强调无菌技术,教员在带教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无菌观念的培养,并在考试中适量加入此类考核内容。在进入局部解剖学、外科手术学学习阶段,则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规范来讲授常见手术操作,强调无菌技术训练,针对无菌操作提出量化奖惩机制,有意识的强化医学生的无菌观念培养[1]。课堂教学之余还可定期举办无菌技术讲座、无菌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无菌术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其对无菌观念的重视,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无菌术的重要性。

    2  实习阶段的无菌观念培养

    实习阶段是对医学生进行培养的又一关键时期,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实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此阶段也是对医学生贯彻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技术的关键时期。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应进行外科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并进行专门考核[2]。进入科室轮转实习前,应统一安排学生在手术室、消毒室进行参观并了解其相关规程。在麻醉科、手术室实习阶段,应对学生无菌操作中的常见错误进行集中纠正。随着多种高效消毒剂的应用,各医院外科洗手程序已不完全相同,但刷手仍然是必要程序,学生易出现手臂抬举位置过高或过低、刷手不充分;在穿手术衣、戴手套时易出现沾染无菌部位、对无菌及有菌区域划分不清;在进行手术区消毒时,消毒范围及消毒顺序不明确等情况[3]。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员要给予及时、反复纠正。进入临床科室特别是外科实习时,应着重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应在不违反基本原则及病患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并进行及时的启发和提问,强化其无菌意识及无菌操作,如针对多种清洁程度不同的切口进行换药时,考察学生对换药顺序的把握,通过典型病例来强化其无菌意识。在学生实习阶段中期及结束时,教务部门应集中进行无菌操作的集中考核,以检验阶段性成果,观察学生掌握及强化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对培养计划进行及时调整。

    3  工作阶段的无菌观念培养

    实习阶段结束后,医学生将会进入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直接面对病患开展工作。在此阶段,必须要明确掌握无菌技术是医学生可进入临床工作的先决条件。进入医院工作后,医务工作者往往因为事务繁多而忽略对无菌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容易产生麻痹思想,犯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出现违反无菌原则的情况[4]。针对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主观上要加强对无菌操作的重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医院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定期抽查、考核医务工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有效杜绝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和规范的事故发生,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参考文献】

  [1] 文 灿. 浅谈外科无菌技术的教学[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6):413.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53-02

药品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药品检验工作。按规定,药品只有检验合格才能出厂用于临床治疗,药品检验主要有两个方面:药品的理化检定和药品的生物检定。后者属于药品检验部门中生物检定组的工作,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药品生物检定》的学习及培训,否则无法承担相应的工作。

一、教学现状

药品的生物检定主要包含药品微生物学检定、药品生物活性的检定、药品有害性检定三方面的内容,并按要求对检定的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处理。在药学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学校专门开设《药品生物检定》这门课程,一般将药品微生物检定的内容并入《微生物学》,将药品有害性检定的内容并入《药理学》,将药品的活性检定并入《药剂学》,而生物统计内容在《数理统计学》中讲授。这样,很难将这几门课程中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于实际,也难以完成任务。而职业学校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此药学类相关专业中普遍设置了《药品生物检定》这门课程。受教材、师资、实训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仍以理论教学、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效果差,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影响因素

影响《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不足

职校教师主要是大学毕业生或从企业调入,《药品生物检定》课程的教师也不例外。大学毕业生一般理论知识深厚,但实践操作欠缺,不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工作程序,习惯于理论教学,对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模式生疏;从企业调入的人员只熟悉自己的岗位,理论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单一。

2.教材落后

目前,国内《药品生物检定》课程的教材不多,基本是照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中的内容或以卫生部药品鉴定的相关内容作为教材,还有部分教材是以实验室的操作步骤来编写的。前一种教材晦涩难懂,后一种教材不完善。如此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做研究工作,而不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达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陈旧

以理论教学为主,少许甚至没有实训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为主;实践教学中,基本停留在实验室做实验的阶段。这样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企业岗位。

4.教学条件的限制

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普遍都很紧张,用于教学实训的经费少,而且主要分配在制药、中药等大专业的实训教学中。《药品生物检定》虽是药品分析专业中的专业课,但该专业属于小专业,再加上实训场所条件较高,以至于实训教学不足,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

另外,生源质量下降、学制短造成教学课时减少等原因也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三、改革措施

1.教材改革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科教学、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实践教学为主。以任务引领为主线,按企业药品生物检定的项目编写教材。除少量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安全、检定场地及设备要求、检定前的准备、检定操作、检定场所实验后的清理、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保存等内容,如果附上某一项目检定操作的SOP则更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药品生物检定》的任课教师都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只对部分操作熟悉。部分教师只习惯于课堂教学,不愿进行实训教学。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转变认识,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此外,还应安排教师到药品生产企业顶岗工作,全面提高实训教学能力。也可以请制药企业检验处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实训教学,在做好校企合作的同时,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取代,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收集大量课外资料,深入理解教材。课堂上可将学生分组,设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讨论解决,由教师进行指导,结束时加以总结即可完成教学;对学生来说,参与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还能增加成就感,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极大的作用。

4.改革实践教学

将验证理论、训练基本操作的实验改为以训练基本操作、完成检定任务并熟悉岗位工作的实训。《药品生物检定》课程的实训比其他课程的实训更复杂,不同项目的实训场所、使用设备、实训材料、操作技术完全不同;每个项目的实训与其在企业的检定要求一致,不像部分课程的实训可以模仿;实训过程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组织、精心指导,学生认真操作完成项目检定,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

5.运用现代技术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6

河北联合大学为省属地方性院校,生存与发展与地方政府(河北省和唐山市)的支持密切相关,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于本地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才有基础和空间。因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唐山,服务京津冀,面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实用性人才。由于学校的办学特点是以工和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主要为医学科学、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等行业服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科和专业方向建设,根据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出口(考研、就业)设置专业课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考研率;注重特色专业教学以提高就业率;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厚基础:是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与国内综合性大学接轨,提高考研率;宽口径:增加选修课的开出门数和质量,提高选修课前沿性和新颖性;有特色: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多方向、模块化教学体系,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师科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争取较多的学生毕业前就能获得科研成果和科研论文;重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在内的全方位能力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①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②转变以往单一规格的教育思想,树立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③转变过去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模式,加强生物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生物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工、食品发酵、环境保护、生物信息或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开发与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数理化),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能力、领导和驾驭事物的能力等。②较系统地掌握生命科学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生物技术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③具有初步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使用外语进行一般流。

4建立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我们把生物技术专业划分成三个专业方向(生物化工技术、生物医学科学和生物信息科学),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主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必要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该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等三大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程强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方向专业课程强调不同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科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程体系除了满足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外,遴选并设置每个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要能形成其基本知识、主要技能和核心能力。特色课程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本专业在不同方向又设置了相关的特色课程,如生物化工技术方向的特色课程:微生物工程、化工原理、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生化工程、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艺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生物化工相关的工厂、公司就业或考研。生物医学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人体生理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药用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诊断学、免疫学、生物制药技术、医学生物制品学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基础医学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等就业或考研。生物信息科学方向的特色课程: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运筹学与决策论、离散数学、生物信息软件方法、分子进化分析、程序设计与算法、生物信息数学方法、数据结构、统计遗传学初步等;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到相关公司就业或者考研、出国等。

5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