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地质学范文1
一、引言
多年来,不计后果的发展模式不断激化人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环境地质学”成为很多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各高校纷纷压缩总体教学时间,“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体系也经历着内容精简和课时压缩的变革。笔者就近年来担任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体会,对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同行授课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地质学》是从地质科学中衍生出来,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地系统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改善环境质量及减少环境灾害损失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环境地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更多地关注本领域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理解和掌握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原理、形成、分布、预防和治理措施,掌握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自觉、主动地把本课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增强环境保护研究与管理意识。
三、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特点与现状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个教学环节及其开展形式都存在一些弊端,概括如下。
(一)课程开设学期靠前
本校的《环境地质学》开设学期为第三学期,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们无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背景知识,更无地质学基础背景知识,对于环境、环境问题、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等基本概念没有任何认识。因此,课程初期需用6~8个学时讲授环境、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环境伦理、环境危机、资源有限性、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及平衡等环境科学领域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占用总学时的近四分之一,这势必导致后面的有关内容无法深入阐述。
(二)教材选取未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查阅该课程的众多教材发现,教材版本多,内容各有侧重。多数教材偏重于地质学专业背景。在讲解方法上是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这些内容很适合矿业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为以上内容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学习兴趣,影响到了学习效果。环境专业学生学习《环境地质学》课程则应侧重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源、调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预防地质灾害及避免地球化学循环异常等,然而现有的教材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较少。
(三)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目前,环境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备选形式:其一是就近组织学生考察湘江污染治理;其二是宝石考察与鉴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可供选择的典型实习场地十分有限。由于经费有限,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只能就近选择学校周边及长沙市内的实习场所,如组织学生参观湘江带的污染治理。这样的实习场地不够典型,且不太切合教学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
2.宝石鉴赏实习效果欠佳。基于市面上珠宝店铺对受访人群的可接受程度及学生安全性考虑,实习过程采取小组调查形式,各小组自行选择商场珠宝专柜或古玩市场进行宝石调查及鉴赏,教师无法同时对多队进行跟进、指导和监督。因此,部分同学并未按要求外出调查完成实习过程,从而也就无法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相关知识,这就失去了开展实习的初衷。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根据环境地质学课程自身特点及环境科学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针对环境地质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环境地质学”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环境地质学的教材大都侧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过多地依赖教材,需要补充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查阅大量学科相关资料,掌握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整合,在课堂上做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在讲述书本上固有的理论时,可以适当结合身边或近期热点案例,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可结合舟曲泥石流、汶川大地震、深圳滑坡等进行详细介绍。对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另外作为课堂教学而言,还要注意课堂艺术,教师要注重教态,语音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来吸引学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二)明确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特色,重点介绍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源、预防地质灾害及避免地球化学循环异常等。强调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危害人类的自然过程始终存在,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尽量避开或缩小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三)采用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
鉴于“环境地质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等特征,可构建“选题—导学—自学—小组讨论—演讲—反馈”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图1),即对于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的课程,教师应该在导学前高度重视“选题”过程,适当增加案例切入式选题,并将小组讨论和自学过程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使学生的讨论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该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生合作的协调者”的角色。
五、“环境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环境地质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其最佳实习方式应该是组织学生去考察、参观典型的原始地形地貌,或者地质灾害后遗症及修复治理工程和防治措施等。据此,我们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基本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保障基本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应该增加野外实习经费以确保野外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整体效果。野外实习费用为周期性支出,该经费投入应该纳入常规性投入范畴,按照每生每年一定额度划拨,给野外实践教学以经常性投入,才能解决目前问题。
(二)寻求多方式实践教学途径
为克服实习经费短缺带来的限制,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环境地质学的实践教学可打破原来的统一组织安排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课题、多时段、多地点进行。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框架列出几个大的方向,如参观原始典型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宝石鉴赏等,由学生选题。或者学生自主拟定方向,呈报教师审查和批准。如此一来,学生们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实习场所可以选择在老家周边、课余活动场所、郊游场所或其他课程实习场所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如地质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海洋侵蚀与堆积地貌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该教学实习周安排在理论课程结课后,距学期结束有两个多月时间,因此,实习时间可以灵活安排,除给定的实习周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所选实习点的情况,利用周末、假期等,在完成其他活动的同时关注周边的地质环境状况以完成实习。
总之,笔者认为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过程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结合,同时增加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突出教学过程的知识性、专业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环境地质学范文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当中。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采矿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矿产资源位置的不可选择性和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如果在一个地区当中进行采矿生产,对景观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会导致矿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必须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1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即为土地和土地空间上所拥有的物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就被称为景观,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地表现象。属于一种人类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工艺品。在带来财富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更多的融入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景观生态学。在对整体建筑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从而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1]。
2 矿区环境质量问题
在很多采矿工业区,出现了很多的地质环境质量问题。
首先,土地沉陷积水问题。在一个地区,进行采矿业发展的时候,大多属于多煤层开采的形式,煤层大多是中、厚煤层,在长期采矿的情况之下,就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塌陷的现象。当雨季到来的时候,地表塌陷会引起农田生产的地表积水。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农田减产,对农村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采矿区必然会产生废矸石,而对于废矸石的排放一般会采取露天堆放的形式进行堆放。废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并且会产生很多的粉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露天堆放的废矸石在雨季的时候,经过雨水的冲刷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有毒的金属物质,久而久之就会随着雨水的降落而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下水和水循环系统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2]。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当中的景观生态设计
3.1 地形的治理与利用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之前,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良好的治理改善,结合当地的边坡生态环境和废弃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综合治理。在对边坡地形进行治理的时候,不仅要使得边坡的生态环境得到稳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还要保证在对边坡实行美化绿化等生态工程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于边坡的稳定治理,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整改。与此同时,还要使得植被可以完全覆盖在边坡上方,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废弃地区,对于此种情况下的土地,也要进行合理的改善,但是要在尊重原有地貌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理。对于路面和坡度相对较大的地段可以适当的改造。一般情况下,对于纵向坡度的整治一般都在10°到15°之间,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配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来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
3.2 植被的选择和景观的绿化
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绿色植被进行种植。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一般会呈现出边坡岩石、地形凹凸不平、石渣过多甚至成堆摆放以及土地肥力不够的特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一般需要采取耐寒、耐贫瘠的植被来进行种植,还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对植被的种植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有喷播、鱼鳞坑穴植、以及苗木补植等方式进行。在废弃的地区一般都会采取混播和混种的方式来进行植被的种植。除此之外,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项重要措施,选用绿色植被进行绿化,在进行土壤改良、环境修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3.3 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
一直以来,采矿都是人类古老的一项专业之一,展示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在采矿区,可以对工业历史和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可以在矿区进行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来进行景观改造,使得人们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对当地的地质遗址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改善矿区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充分全面的挖掘并且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当地的营造内涵。另外,还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专项保护,矿山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矿业资源,可以在当地建立起矿山公园。通过矿山公园的建立,在保护矿业资源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绿色资源情况,对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善。
3.4 园林造景
在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改造治理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吸收传统的中国景观,将中国的古典园林思维进行充分的融合渗透,比如建筑小品、九曲回肠、花木配置、亭台楼阁以及塑像雕刻等,再赋予形象生动的内涵比喻以及象征。通过此种方式,不仅仅体现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还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入,从整体上提升了矿山地区的内涵。比如,可以将地表凹陷的矿山地质区改造成一个景观湖或者人工湖,寓情于景;在边坡地区可以设置半悬空式的栈桥等[3]。
4 生态景观学在矿山地质改造中的社会价值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实现矿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都会产生相当显著的效益。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地质当中沉陷区的居住环境,为当地的居民建设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经过矿山地质综合治理之后,可以使得原本的地质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使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得绿意盎然,在生态效益方面有着相当大的成效。与此同时,在经过整治之后的矿山地质区,可以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通过治理之后,获得耕地315.6ha,鱼塘36.62ha,每年的鱼塘按照每年每亩可以收入2000元,耕地每年每亩可以收获600元,每年当地的居民可以收获394.06万元的收入,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可以消除由于采矿带来的地质灾害,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大力改善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对生态景观来对周围的相关产业进行带动,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在利用景观生态的理念对矿区地址环境进行建设营造的时候,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各种成功经验,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动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敬军,陈子玉,蒋波,等.景观设计在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1,7:55-58.
[2]周锦华,胡振琪,王乐杰.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07,10:24-27.
环境地质学范文3
摘要: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崭新历史时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学的需要,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才能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 新课程教育
1、教师要钻研教材,领会教学目标和内容
至今为止,初中地理课程展开教学的主要依据还是教材,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演绎出不同的东西,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吸收知识的不同。由此可见,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演绎程度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极为重大。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每年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和编排上都会有细微的变化,每隔几年就会有重大的调整。虽然说是换汤不换药,知识的内容还是大体一致,但是这都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变化。在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随着教材的变化和匹配的教学参考书的指导思想针对性展开教学,但是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是一种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重复行为,认为知识内容并没有本质的更新,甚至以“老教师”自居,忽视了对教材自身的研读和新指导思想的领会。笔者认为,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先当学生,再当老师,自己先把要讲授的内容真正学懂、吃透,例如现在的教材中配了很多插图,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生动地看懂地理现象,从而掌握知识,教师要真正将这一变化在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来,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专门组织活动课或实验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除了上述这些,在钻研教材过程中,备课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让其他教师旁听或者自己模拟试讲,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正式上课时争取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结合教材的变化,教师在板书、授课内容等环节也要加以变化,以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本身的特征。
2、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应用。
在分析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后,教师在新学期伊始前,都要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不能以老教师自居,思想上有麻痹大意。因为每年教材中的内容都会有小幅修改和变动,教师必须参透其中的主线,自己先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好备课工作。在课时计划上,要提前标注清楚教学的进程,并在模拟教学中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依据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实际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要做到为人师表,语言表达得体,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育人的工作。同时,还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习成绩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
除了上述这些,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学习提高。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这一点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心中知识的灯塔和海洋,教师自身更没有理由落后于时代。这是现代教育对新时期教师的要求,更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如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PPT课件制作等,教师都要学着慢慢掌握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3、构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
新课标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教师应该做好的角色是配合学生完成好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事实上,作为地理这样一门研究性学科,笔者认为,这样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应用正是恰如其分。
为了真正达到这样理想的课堂教学氛围,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在最初接新班开始教学活动时就培养和引导学生。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尊重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心中往往都是以博学的长者和严肃的智者的形象出现。因此,学生的思维还有一个过程需要调整。教师要主动放低姿态,在向学生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博学姿态的同时,主动向学生示好,表示愿意与学生以朋友的姿态相处。这样,通过几次有效沟通,让学生多尝试,“破冰”的过程一旦完成,在以后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就如履平川,轻松写意。与学生成为朋友是构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第一步。学生敢说话了,心情放松和愉快了,精气神自然就好,就更容易进入教师设定好的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从而吸收和掌握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结合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导语启发学生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发言,并逐步教会学生最为科学的回答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符合逻辑的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争取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己的实验分析去解决问题,收获知识。在这个过程最后,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点评,对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依据他们的认知范围和知识能力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激励他们在今后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物理课程充满兴趣。
教师如果带领学生真正将课堂气氛点燃,让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愉快,最终在考试和各类知识竞赛中学生都能脱颖而出,这就说明全新的课堂模式构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4、结论及建议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很多教师也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道路上,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任务的教师们还任重而道远。随着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相信课程的春天已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孙家镇,钟作慈.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联合工商出版社,1999
环境地质学范文4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
我叫,男,21岁,来自于甘肃兰州。20××年6月毕业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测量专业。
我在20××年2月至20××年4月期间在公司名称:白银三原铜矿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主要进行矿井地质编录,岩芯鉴定,CAD矿图处理与制作,以及地质勘察和矿山测量等。正是我在学校的学习的应用;在学校的各种实践,又使我思维更加缜密,更能吃苦和接受挑战;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对我的团队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在作为矿井地质编录、地质勘察和矿山测量时,必须要通过大量实地实习才能确保工作质量,学校正为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学校在岩芯鉴定、矿井地质编录、地质勘察和矿山测量异常重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我们所学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测量学、古生物学、地史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矿床学以及矿图等等。
具有相关实习经验,可以迅速适应繁琐、枯燥的工作。实习经历使我不会再像刚刚步出象牙塔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我会更安于自己的本分地去进行相对繁琐、枯燥的日常工作。
尊敬的工明科矿业(中国)有限公司的作领导,在看到贵单位的招聘信息后,我便十分希望可以得到这一职位。但我也知道,我目前还是在校学生的身份可能是拦住我的最大障碍,这只是我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不管怎么说,能够收到您的约见,我就会很兴奋的,期待您的佳音!
环境地质学范文5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 地质环境 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 P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4-1
1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地质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运用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理论研究地质环境和自然与人为地质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找出引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根源,并施以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缓解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和负面影响,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内容主要是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对地质环境的质量进行研究两个方面。
矿山地质环境指的是已开发、准备开发或者正在开发的矿山与大气、水以及生物圈层之间物质交换以及能量流动的环境系统。此系统以岩石圈层为依托,矿产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岩石圈层自然环境平衡的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地质和矿山地质环境是“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的派生词汇,目前,两个词汇混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意义等同,但术语的表述应用上还是有细微差别。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特点
2.1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从上文论述可以知道,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与矿山开发利用紧密相关,而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别、严重程度及表现形式和矿区地质环境、矿山开采的规模及矿产类别等又密切联系在一起。煤矿、金属矿及石油天然气等是矿山资源当中非常容易见到的,开发区域所处的环境多是山地型的,因此,对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要进行分类研究,尤其是在当今科技大爆炸时代,不同的类别研究结果也是迥异的,以下就矿区活动给环境地质造成不同的结果进行分类研究。
(1)生态破坏。这种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过度抽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矿山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遭到破坏;矿石、矿渣随意堆放,占用土地,减少了可耕地及有用耕地面积以及露天矿给地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在矿山开采所引发的又一环境地质问题,也是矿区发生最多的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泥石流、山体滑塌、地面塌陷以及裂缝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矿山资源过度的开采造成应力平衡系统被打破。
(3)环境污染。这一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随意排放,破坏矿区的生物环境。“三废”的随意排放给整个生物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身。矿山通常集中在人口数量稀少的地区,对于“三废”排放监管不到位或者缺少监管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特点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类所开展的矿业活动造成的,无节制的矿业活动超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承载范围,加之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随意排放污水、废气和废渣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短期内是无法扭转的甚至是永远不可逆的,当然,矿山自然地质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性。
首先,选用何种开采方式以及矿产种类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也有所区别,例如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或者裂缝等情况,造成低洼平坦地区积水,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建筑物构成破坏,再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沙漠化问题和沙尘问题也和水资源遭到破坏紧密相关;其次,问题具有多次重发行特点,主要与矿业活动过度相关,开采过度会使原有的问题更加严重,例如,潼关由于废渣的随意堆放导致泥石流灾害严重,给当地经济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矿产开采活动的继续,这种问题会不断加剧;最后,问题类型的多样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所呈现出来的不是单一性的环境问题,往往是多种问题的集中凸显,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资源破坏等,由于问题的多样性,使得危害更强、治理更难、影响也更加深远。
2.3亟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矿山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学当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尚未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调查、评价和研究方法,涉及多学科理论。因此,需借鉴多学科理论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矿山环境地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便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亟需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加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的甄别,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整理等;其次,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与评价体系,对所在矿山环境质量的优劣好坏与问题做出判断,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图件编制的基础;再次,预测方法,矿山地质环境是受综合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科学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支持,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最后,加强矿山环境地质编图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重点 是环境地质图系的内容,图层结构、图式图例及嵌表形式等,以及计算机自动成图等。
总之,矿山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尚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调查、评价方法,从大多数人对于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两者混淆、混用的情况来看,矿山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亟需的,需加快这一工作的开展,及早建立。以便利用这一体系更好的进行矿山开采,强化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延宗.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探讨[J].城市地理,2014,22.
环境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1水文地质的产生及发展
1.1水文地质的产生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基于地下水在地质单元内运移时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水文地质学诞生于19世纪中期,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
水文地质学正成为地质科学中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独立学科。水文地质学己被公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跨越于地质科学和水文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科学。水文地质学在二战以后有了深入的发展,特别是在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编图、水文地质采矿、模型和同位素方法、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监控这些领域。人类活动对包括地下水在内的自然环境的改造异常强烈,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代水文地质学进入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新阶段。
1.2水文地质的发展
水文地质历史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发展,例如地下水文学、土壤力学、经济地质、石油采钻工程、矿藏开采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学和生态学。
1.2.1新学科的生长点
水文地质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明显。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代表新思想和新方向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地质环境指的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岩石圈的最上部分,包括岩石、土壤、液体、气体和有机物。环境地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地质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对环境地质的研究,把地质调查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环境地质学也已成为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生长点。
1.2.2地下水管理的政策和方法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是很多的水资源都存在严重的污染和浪费现象。在总体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地下水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计算,以有利于管理机构的决策。
1.2.3新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应用
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正在向全程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等方向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中,RS和GIS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快速增长。例如,GIS技术,其在地下水管理和研究中的运用发展的十分迅速。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参数模型,例如数字地理数据库的建立、资料的使用。
2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内容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查明地层的分布特征,尤其是砂岩类(含水层)和泥岩类(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厚度、裂隙发育程度以及泉点的分布,以此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对地下水作水质成果分析时,注意同一含水层或不同含水层各种阴阳离子的含量变化与对比,根据结果作出定性分析变化较大产生的原因。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并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2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
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
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
③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④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
⑤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性。
2.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还要分析预测在人类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3、结束语
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多数只是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很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有时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因此,工程勘察中要切实做好有关水文地质测试工作和地下水监测工作,为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建设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及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实用手册.中国矿业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