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1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电子商务引起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先前以劳动力占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远远落后,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业则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其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促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类产品与服务类产品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2.电子商务引起对外贸易主体发生变化
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不同国家的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得产品供应与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这样就出现了联系买家与卖家的中间商,他们通过手中所掌握的信息来获取中间利润。而在电子商务出现并普及之后,全球化的经济不断发展,有更多的企业开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接的沟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中间商数量,使得贸易主体有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为不同国家的生产商与销售商进行产品信息供应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网络来显示各种产品需求信息,从而使生产商与销售商都能够利用这一平台获取全面可靠的产品信息。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这就需要先前的产品中间商进行身份转换,成为对外贸易中的服务商,通过科学决策来为各大企业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3.电子商务引起我国的企业对外贸易成本降低
电子商务的出现,有更多的企业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销售,这样也就省去了实地开店所产生的房租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成本、商务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电子商务的大规模运用,使得商家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信息来源更加广泛、真实可靠。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下,不同商家之间可以通过视频会议或者是电子邮件等形式来进行交流、洽谈商务,不但使得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可以在很大范围内降低商务成本。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使得一些虚拟类产品在网络上进行销售,如图文、音频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虚拟服务等,都能够运用网络的形式进行传输,这样就节省了物流费用。
4.电子商务引起我国的企业对外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在产品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样对于我国的企业对外贸易方式也有了显著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变得更加信息化与电子化,不论是交易工具还是交易方式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和先前的对外贸易方式比较起来,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作为载体的新型贸易;二是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可以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对外电子商务与不完全对外电子商务两种;三是电子商务使得先前以纸质单据作为贸易凭证的对外贸易程序发生变化。
二、加强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具体举措
1.加强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要求具有很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工作中做的不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显得非常落后,这会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2.强化外贸行业电子商务相关方面的法律建设
如今,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这一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却比较欠缺。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电子商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强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对于市场运行、产品交易、售后维权等都要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努力使得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3.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能力
电子商务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优惠,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也无法很好地运用这一新型网络营销手段,因此需要我国的企业加强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能力,提高在这方面的意识。同时对于在一些偏远地区电子商务运用不够普及的现象,需要加强对于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企业充分地认识到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对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电子商务发展当中受惠。
4.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对话
电子商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但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关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商业运行问题等,而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好,需要我国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研讨活动中来,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在这些问题处理中的先进经验,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合作。
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2
一、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经济发展的根本
稍微观察过当今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产业结构的不断技术密集化,这种技术密集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一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变得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一国能够形成净出口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技术密集化集中体现了一国全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化。这种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过程就是台湾人所说的“产业升级”。这也与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符:按照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确实,上述说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把生产分为“技术含量高的”与“技术含量低的”。这种分法当然并不很严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棉布,这些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但是,如果考虑到企业总是在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技术中挑选成本最低的那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在技术密集的程度上就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纺纱的技术含量显然低机生产的技术含量。
19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技术密集化道路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一国进入了开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之后,首先具有了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般都是纺织业,因为它需要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此后的技术密集化道路取决于一国走哪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发展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依次变为钢铁、化工、造船、汽车和机器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高技术成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等;而在发展轻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依次变为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不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的国家,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不快。最近几年陷入经济困境的东亚国家,多半都是由于没能将整个经济的支柱转向更加技术密集化的产业。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优势产业就是汽车制造和家用电器产品,这种产业结构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这就从根本上妨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是最近10年来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对一国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来说,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有多高、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多快,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一个国家完全可能在短期中出现对外贸易增长快、整个经济增长慢甚至经济衰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增长快是该国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的表现。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重更不是一个好的追求目标。任何严肃的经济分析都可以证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这个依存度和低于这个依存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由于运输成本的限制,国家越大,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可以高达100%,而美国、日本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不过是20%。最有意思的是,象德国这样的国家对外贸易虽然占GDP的60%,但是它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是对周围的欧共体国家进行的,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只占其GDP的20%。整个欧共体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也只占其总产出的20%。而欧共体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与美国处于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典型的证据,说明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与国家的规模成反比。这被克鲁格曼概括成一个规律:越小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越高。
上面的国际比较表明,在当代,人口、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的工业化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只应当在20%左右。中国的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等,人口为美国的数倍,最近几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却在40%上下。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这是高得不正常的。形成这种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原因,是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中国生产可贸易商品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而生产非贸易商品(如理发)的生产率相对较高,从而使中国国内以人民币计算的非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相对比价,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非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比价。这一方面低估了中国的总产出,另一方面又高估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人以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认为就实际产出来说,中国的GDP应当比现在的统计数字高4倍,相应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就降到只有10%了。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统计方法问题,是由于按国内现行价格和汇率进行统计的结果。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十分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很快的国家,由于可贸易品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增长得快于非贸易品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在进一步的高速经济增长中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增长慢于当年价格GDP的增长,就是按国内现行价格和汇率统计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会下降。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出现过按现行统计数字计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不仅说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越高越好,而且说明经济高速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还要求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适当下降。
总之,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必须围绕着这一点来决定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使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服务于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东亚国家前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不是它们实行了外向型经济,而是它们使自己的对外贸易战略、外向性经济以致整个的经济政策都为尽快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
对于中国来说,最有效地为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战略肯定不会是自由贸易政策。一般说来,自由贸易政策对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会是一个最优的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有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年时的实际GDP会因此提高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而在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贸易,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其损人利己的私货。自由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副毒药。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但是它们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当它们急起直追发展自己的工商业时,它们都对自己的新兴产业实行了严格的保护,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克鲁格曼这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自己就承认,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的”。其实何止是这三国,第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英国就是靠保护贸易发展工商业的。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是在19世纪上半期,那时英国早已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在这之前,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以致于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生产的纺织品。而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才成了以后一个世纪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把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与南美国家、与中国比较一下,就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了。虽然南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的时间比美国晚了40年,但是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当时它们在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但是在整个19世纪中,美国人在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的斗争中对自己的制造业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结果是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在19世纪末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听信了英国人的甜言蜜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现在都在传说拉美国家本世纪50年代以来保护本国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如何不成功,他们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拉美国家吃够了19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它们才在本世纪中期转向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这样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又闭口不提它们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以永远保持自己经济上的优势而搞的宣传伎俩。
中国与美国是一个更好的对比:自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当说是最合乎自由贸易理想的了。那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政府不能也不敢保护本国的制造业,仅有的关税壁垒也被国际条约限制而不得超过5%,实际上平均关税率连5%都不到。可是这样的自由贸易并没有使中国发展起来。1912年,当中国的进口关税平均还不到5%之时,美国全部进口的平均关税负担却为18.5%。须知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的第一经济强国、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以这样高的关税保护本国的产业,中国那样落后,却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这样落后的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了中国工业不能发展。
现实和西方人信奉的鼓吹“自由贸易优越性”的经济理论形成了如此明显的对立,有些人还是如此虔诚地相信和宣传这一套学说,这是为什么?
这里只说一个理论上的根本问题:按可计算一般均衡“算出”的自由贸易好处根本就不可信。对自由贸易好处的全部论证都是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的。按照这个学说,只要两国生产同样两种物品的相对成本不一样,这两个国家就都可以出口自己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相对成本比较高的产品,这种贸易可以使这两个国家都获益,因为它们都由此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而得到了更多的商品。例如,如果英国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9单位酒,葡萄牙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83单位酒,那就不管它们的绝对生产成本是多少,都应该由英国向葡萄牙出口酒,而由葡萄牙向英国出口呢绒。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结构自动就会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这个要求。李嘉图自己认为国家之间在相对成本上的差别来源于它们在生产率上的技术差别;而以后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则强调这种相对成本上的差别来源于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即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之间有不同的比例。可计算一般均衡不过是把这些理论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再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作了估算而已。
为什么现在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作出的估算不可靠?为什么作为这个模型基础的比较成本理论成了“自由贸易优越论”的论据,而自由贸易优越论与成功的发展经验有如此大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比较成本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都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生产率高一些,它生产这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自然就会低一些。但是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一般来说,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同样,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个道理,有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感觉到。而美国人早就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20%。这种“学习效应”有两个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率取决于它的生产历史,历史上生产过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降低的潜力越小。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由此看来,生产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可以很快降低其生产成本,而生产老产品则不会降低多少它的成本。
如果考虑到这种学习效应,我们就可以知道比较成本学说对自由贸易政策所作的论证错在哪里:发展中国家生产过的“新产品”(现代工业产品)一定很少,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一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一定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是人们抱怨“国产小汽车的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而要使现代的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生产这些现代的新产品。发展中国家降低现代工业产品的潜力最大,只要坚持生产这些新产品,许多产品的相对成本就会迅速下降。但是由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果实行自由贸易,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就会亏本,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不从事这些现代产品的生产,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效率也永远不会提高。而如果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坚持一个时期之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其相对成本会随之下降。这样,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可能阻止了一国提高其历史上生产很少的产品的生产率,而保护关税政策则有利于提高这种生产率。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政策本身可以影响生产率的最典型例证。
以其现在的情况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本就没法考虑政策对生产率的这种影响。它根本就不考虑“学习效应”,因而必然夸大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低估它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的坏处。使用这样的模型作出的测算根本就是不可信的。
针对19世纪中期的发达国家英国扼杀后起国家德国的经济的阴谋,李斯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扼杀其未来的竞争对手的手段。这在今日仍然是至理明言。克鲁格曼作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在其所著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明确承认我们前边所说的学习效应的作用,也明确承认今日的发达国家多半都是靠保护本国幼稚产业起家,但是一谈到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就通篇都是它们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如何失败,给人的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该保护本国的产业。对一种理论上完全有道理、历史上又是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他却硬要说它不适用于今日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写法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写作的真正动机:我们有理由怀疑他在这里并不是抱着真正的科学态度,而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从某种偏见出发来说话。这种利益就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利益,而这种偏见就是由美国的利益而产生的对落后国家发展的敌视。
落后的国家不应忘记,自由贸易政策是破坏其经济发展的一副毒药;而许多向第三世界鼓吹“自由贸易优越论”的人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毒药。
自由贸易的信徒们还有一个颇令人信服的论据:自由贸易可以打破国内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垄断,而这种垄断是无效率的,必然会造成低产出、高价格。这是对自由贸易的“促进竞争论据”。但是这个论据有偷换概念之嫌。从逻辑上说,也可以靠允许以致鼓励本国企业进入来促进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打破垄断并不意味着需要引入外国企业。如果考虑到企业的最优规模这种效率因素,我们可以承认,“促进竞争论据”对小国是相当有道理的。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当今这个行业最有效率的公司规模是年产150万辆轿车。如果每个汽车厂商都达到这个规模的话,按“一户一车”即平均3个人保有一台车、每台车使用10年计,象韩国这样的小国有一个汽车厂商就足够满足本国需要了。但是一家企业独占国内汽车市场当然会造成极严重的垄断。问题在于,这个例子也恰好说明,“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即使达到“3户一车”、每台车使用15年,也要有6个年产150万辆的汽车厂才能满足中国的“稳态”需求。6个汽车企业还不足以造成足够的竞争吗?为什么只有外国企业来了才算竞争呢?实际上,中国汽车行业今日的问题仍然是厂商过多,竞争过度,而不是企业太少、竞争不足。这种举例分析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只要国内的经济政策得当,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可以即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又仅靠国内企业就产生足够的竞争,完全不需要靠自由贸易让外国企业来制造竞争。“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国。
三、中国应当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
前边的分析告诉我们,中国既不应当采取片面追求扩大出口的对外贸易战略,更不应当为了换取出口的扩大而过度开放进口。在今日之中国,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必不可少,问题只是应当保护哪些产业,开放哪些产业的国内市场。
关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是保护它们的现在生产率相对较低、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潜力又很大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将本国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根据这种考虑来选择贸易保护的对象时,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那就是现在已有的产业结构。
在转向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为了不受美国和苏联等超级大国支配,曾经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包括了几乎任何一种工业部门。以当时甚至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衡量,这样建立起来的许多工业部门必定是产品性能和质量差、成本高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求的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情况越是如此。这在航空工业等部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转向改革和开放政策之后,这种部门的企业大都陷入了亏损的困境,成了经济上的包袱。
现在的人们大都忙于嘲笑建立这些企业时没有考虑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嘲笑这些企业是闭关自守的落后思想的产物。但是,现在真正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清算过去,而是在现在的情况下将来应当怎么办。从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角度看,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生产正是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产业升级中应当大力发展的生产部门。一个产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决不是有了资金能够买进设备就可以一下子办成的。台湾90年代初期的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当它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时却没有任何基础可作支持。当时台湾为了发展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曾经想买下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而没有成功。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一国现有的工业基础是多么重要,它本身就是国家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和扶植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保存并发展其技术力量,我们将会大大加快整个国家技术能力提高的速度,并且为国家将来达到发达水平时的经济准备好支柱性的产业部门。如果我们听任这些现在还没有竞争能力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消亡,国家也还是要解决这些部门的那些往往是高技术的员工的就业和生活救济问题,还是要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得失相权,最有利的作法只能是不仅不放弃、反而要进一步扶植和发展这些部门的生产。而扶植这些已有的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方法,除了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补贴之外,就是在对外贸易上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市场。
经济发展上的一般规律是,一国新生产的一种产品通常都是先占领本国市场,然后才发展到对外出口。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来说,只要人均收入能够很快提高,任何高技术产品在国内都可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就是对客运飞机这种最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中国也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国之一。问题只是要以适当的贸易政策保护好自己的这个国内市场。
从中国目前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看,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水平:中国的技术含量相当于造船和家用电器生产的部门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大量出口技术档次比较低一点的家用电器和船舶。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中国应当全面放弃对技术含量低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有限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的可能性集中用于技术含量高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那些原则上放弃保护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部门从纺织品和服装生产部门一直到钢铁生产部门。在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中,只有个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品种生产需要保护。因此,限制这些部门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应当集中在它们的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种上,如某些特殊的纺织面料、某些特殊的合金钢或钢材等等。在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生产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应当是例外,那就是农业部门。尽管农业部门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一般比较低,但中国还是应当对农产品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国的农业和食品安全,更是为了保护仍然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的利益。
根据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有:化工(包括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产业中的高技术组成部分的生产(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软件开发)。我们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它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目前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中国进口的一个很大部分。转向重点保护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可能导致中国的进口增长以致整个对外贸易的增长放慢,甚至导致对外贸易占中国GDP的比例下降。但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中已经说明,在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是正常的。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只要这种下降是逐渐的而非急剧的,在对外贸易对GDP的比重下降到20%以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大惊小怪。
中国未来真正的经济问题在于中国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变成一个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就必须成为一个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生产、包括机器设备的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侧重于生产机器设备和其它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向这一地位迈进的过程,而为了完成这一发展,中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全力保护和发展这样的产业。如果能够完成向这种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国的进口将以资源和初级产品、特别是原油为主;向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就是进口结构向以原油等初级产品为主的转变。我们现在就必须准备并着手开始这一转变。为此必须对整个对外贸易战略作大调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政策也都必须作大调整。
对外贸易战略上的最大调整,就是转向全力以赴地以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本国的装备和机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这一方面会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因此加快中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将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节约下来进口石油及其它重要原材料。在成功地作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战略,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资源的开采,将本国的石油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中国还应当尽可能加入俄罗斯和中亚的石油开发,与这些当事国达成“投资开发后换取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样可以使中国未来的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供应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使中国能够顶住未来可能出现的西方的“禁运”和封锁。
与这些对外战略相适用,中国应当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企业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在使用和开发技术上将应用节约能源的技术、特别是
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3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表示和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构成,国家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当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所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所需的进出口原材料、能源、商品、技术、劳务等各种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对对外贸易所依赖和开放的程度。
(括号内数字为按美元计算。2006年按美元兑换人民币1∶7.92的汇率计算,2007年按1∶7.40,2008年按1∶6.95的汇率计算。)
二、对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评述
数字表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增长的势头强劲,令人鼓舞和振奋。然而,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在数字背后反映出的令人担心的一面,这就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太高了,甚至到了有些让人吃惊,难以接受的程度。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是越高越好。因为对外贸易依存度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是依赖度,一个是开放度。依赖的程度过高显然不好,它会使自己国家的发展受到限制,如因国内的资源或商品短缺,本国又不能生产,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而处于被动,受制于人,甚至陷于困境。例如,我国的石油现在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了40%,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所以必须要开发新的能源和能源产品,对有些产品要搞进口替代。开放的程度高一些是可以的,因为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际化生产,出口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进口,实行合理的国际分工,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内人民的需求,丰富社会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如果开放度过高,过多地挤占他国市场,不仅会大量地耗费国内资源,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浪费,而且还会损害到进入国家的利益,导致国家间贸易壁垒和各种贸易战的发生,这是国与国之间相互采取制裁和报复措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根源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国。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外国对我国新发起的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35%和71%。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国,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同比增长26.7%。一些国家大幅度地提高进口关税,对进口产品实施最低限价和数量限制,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因此,无论从依赖度还是开放度来说都应该有一个限度和标准,不易过高。同时,依赖度与开放度还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使之处在一种协调和均衡的状态之中。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都在20%~30%之间。2006年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22.4%,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28.2%。 事实上,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十分稀缺的岛国,它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依赖度和开放度两个方面都应该是很高的。那么,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又为什么是如此之低,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的呢?总起来说,日本对资源和产品的高度依赖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整、协调、平衡和加以解决的:一是通过不懈地科技创新,研制和开发新能源、再生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对海水的淡化处理,对雨水、废水的再生与循环利用,对垃圾、废料的回收、归类整理和再利用,在生产和物流方面,实行科学规划管理、合理的设计和精打细算,在汽车和运输工具上研制使用混合动力,使国家成为了一个节约型、节能型、环保型的社会。二是通过在海外的规模投资,与伙伴国家进行合资和合作经营,利用他国的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将部分产品返销回国内,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三是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高度重视和尽可能满足国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细微之处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在生活中感到舒适、快捷、方便和便利,把出口和进口所获得的收益通过国内第三产业的转化,使之成为人们的实际需求和消费,并产生利润。这样,国内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了,国内人民的需求充分满足了,分母(GDP)扩大,分子(对外贸易)相对缩小,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就降下来了,且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应该保持在20%~30%左右。而我国现在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却高达60%。有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经济,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和状态,其背后隐含的是以牺牲国内人民的现实利益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增长,我国人民尤其是最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并没有真正和充分享受到由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带来的实际利益和好处,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与经济增长不成比例。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拉动经济的一面,但也有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有可能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资源与能源消耗,大众消费和社会购买力方面,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尽管有一些人认为,我国没有按照所谓“合理的”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GDP,且没有把服务贸易和第三产业统计进去,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类别的商品价格所反映出来的购买力水平相差很大,甚至悬殊,我国较低的收入水平对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又是一个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将其算入GDP在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所以,并不能完全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GDP。而仅就商品实物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至于有些学者提出中国的GDP的计算方式、人民币与美元的可比性和统计上的分门别类存在缺陷和误区的问题,那只能通过国家、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加以验证、细分化和更新修正了。
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表明我国的内需不足。由于我国是一个正处于起飞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内需不足有它的历史沉积,又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就目前的宏观情况来说,则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整体国民收入水平不高,这属于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原因;二是还没有能够实现超前消费,这属于是与经济有关的社会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世界经济年鉴》,2005/2006.P26.330.525
[3]《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06.1.25
[4]《中国经济导报》,2007.3.20
[5]《百度网・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
[6]《国际贸易信息网.中国经济网》,2007.6.27
[7]《百度网・大江网.信息日报》,2009.7.20
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4
(一)高额贸易顺差现象
首先,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出现高额贸易顺差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以及基础工业设备这就导致了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所以“madeinChina”的字样闻名全世界。另外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加工贸易保税政策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受到了鼓励与支持,这加剧了贸易顺差。其次,中国广阔的外贸前景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且外国投资在我国获得了一个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部分进口将被外资取代,许多国内企业转变为出口型企业,有限的国内需求最终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增大。最后,由于国情不同,文化意识形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可供投资的钱远远低于国民贮蓄,这限制了国内消费,很多国内企业不得不专注于改善技术和开拓国际市场,这也增加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二)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反倾销问。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反倾销问题的越来越受关注,一些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开始增加,越来越多的反倾销问题发生在我国,使我国企业的积极性倍受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2、技术性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往往制定了比一般国际水平还要高的“技术标准”,从而形成了贸易壁垒。然而,国内的一些问题如低附加值产品,由于国际竞争力较弱,没有强烈的企业标准化、企业基础工作相对较薄弱,不了解标准化是贸易技术壁垒标的连接纽带;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发挥特殊作用所以还不能完全应对技术壁垒。绝大多数小规模行业协会处于分散的状态,基本上不能发挥协调行业内企业,标准化和提供信息平台的作用,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不符合国际标准,各国技术标准不符合国际现行标准,这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们的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企业产品质量认证意识薄弱,中国企业并没有建立一个较强的符合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认证体系已经成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检疫技术和技术贸易壁垒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三)外汇储备过高。
高外汇储备无疑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外汇储备的增长规模过快,持有的机会成本加大,进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庞大的外汇储备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并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失衡。
(四)服务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但是总体发展状况却存在下列问题:
1、发展规模相对滞后。
2、人才缺乏,导致管理存在不足。
3、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立法滞后。
4、服务贸易商品没有转型、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
1.有利影响。(1)有利于减轻外债压力。(2)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3)优化外贸结构(4)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2.不利影响。(1)利润风险上升。(2)产生贸易逆差。(3)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4)影响商品出口企业的业务拓展。
(二)人民币贬值。
1.有利影响。人民币贬值会提升外币的购买力,一般情况下,使用有限的外币,就可以买到很大数量的本国商品,因此,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增加本国商品的对外出口贸易,同时还会使得外国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外贸进口,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不利影响。第一:人民币一旦贬值,比较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引发贸易摩擦现象,这中现象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第二,人民币贬值之后,没有办法解决外部需求的放缓这一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这只是单纯延迟了企业退出国际市场的时间,依旧没有办法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调整的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面临着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难以维持出口,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需要改变。我国国际贸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3、出口产品仍处全球价值链低端。4、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5、对外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四、针对我国国际贸易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贸易发展
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是因为对出口的依赖过高,宏观调控新的压力是来自于贸易顺差。因此,应该减少出口量,甚至应该对出口进行限制。可是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出口的好处远远要高于坏处。比如: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可以为国内就业问题等;再者,我国目前的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因此,依照目前的国际形势,现目前竞争加剧,中国不需要考虑对对外贸易进行限制,反之,应该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比较优势理论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理论推导侧重于物理要素,比如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的比较,这套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外发贸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虽然此理论带来了积极作用,值得被推崇,但是它忽视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竞争中的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仅仅只只是为了追求比较优势,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将会打来极为不好的影响,这种理论的过度追求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只固化在中档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毋容置疑的是在世界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过程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一个民族兴盛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强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所以中国应当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布局调整
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产业又是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进行梯度转移。首先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才能提高国际的竞争力,达到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是迅速让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领域发展,这就要求加快战略调整工业布局,积极的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对接三个地区和新生产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中国国际地位虽然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仍然需要继续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而相应的就有必要加强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并且还需要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形成海外盈利模式
(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旧的世界经济体系受到挑战,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仍在探索。而中国作为发展中最大的国家,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无疑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建立更好地反映全球经济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新模式。
五、结束语
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5
论文摘要:务实性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在外贸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这一点,强化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加强实例教学,培养学生务实的思维方式。
中国在入世以后,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已经变成了一种渴求。对具有较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有了一些细化的标准,比如具备较强的外贸英语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熟悉并能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各环节;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的惯例和法规;掌握现代化信息交流技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具备上述素质的人是外贸就业市场的宠儿。[1]
外贸英语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外贸又称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外贸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文件,了解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术语及表达技能,熟练处理商务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务实性特点应该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对外贸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2]意思是说,研究对外贸易,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服务于实践,以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
一般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把重点放在对英语语法形式和语言本身的讲解上。而外贸英语教学应侧重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实用性:外贸是实务,外贸英语也应该从外贸实务的角度出发去讲授,也就是说,实务性应该是外贸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近年来,一些外贸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外贸英语教学的这一特色,但还没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在外贸英语专业课教学中体现务实性特征的一些思考。
一、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贸英语课的特点是:语言的务实性很强,也就是实际操作程度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外贸实例的分析,本文第三部分将专门论述实例教学在外贸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贸易上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在要求学生掌握外贸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英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是最重要的外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有的学者指出,在国际贸易上,运用英文和运用数字同样重要。以英文信件为例,英文书信写得好可以协助推销货物和赢得顾客的好感,争取新客户,维持老主顾。其他例如获得信用,宣传新计划和新产品、展开推销活动,尤其离不开英文写作。所以,“英文写得好,可以说是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3]
二、 务实的思维方式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对外贸易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务实。教师在上外贸英语课程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务实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这种务实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对外贸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认识论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实际才干的增长会有很大的益处。社会需要的是有实干精神的大学生,而不是死啃书本的书呆子。因此,在外贸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决不可以忽视对学生务实思维方式的培养的。
比如,对外贸易仲裁(arbitration)是解决对外贸易争端的一种方式。按照国际上的习惯作法,买卖双方在发生争议时,可以采取友好协商、仲裁和司法诉讼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谈到争端的解决办法,还有哪些呢?书上没有说,但是可以这样分析:协商、仲裁都是非强制性的措施,如果经过协商、仲裁,争端仍不能得到解决,那就要诉诸法律,也就是司法诉讼,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争端,达到了经济、法律手段都难以调和的地步,就可能发生战争。例如海湾战争,其根源就在于英美等西方国家与一些阿拉伯国家以石油资源为代表的经济利益的争端难以得到协调,结果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战争。由此可见经济利益对大至国与国之间、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的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与分析,就是务实思维。
三、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教学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外贸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并且提高实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实例来教学。因为实例所使用的是丰富的实际外贸操作语言,实例中同时也蕴含着前人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比如:在讲索赔一章时,吴林康编的《实用外贸英语》一书仅有一个外贸实例[2],没有理论上的专门讲解。他选的是一个变质头路白核桃仁的索赔案例,文中仅列举了买卖双方关于此索赔案例往来的十封函电,而这十封函电,正好完整地再现了这一索赔案例产生,发展,和得到解决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实例来讲解索赔这一国际贸易现象,从讲授的内容来讲,实际操作感很强,学生学完以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学生实际才能的提高很有好处。
针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以实例为主体讲课,并且结合其他手段,把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与传授贸易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枯燥的外贸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些。
四、外贸知识
外贸知识也很重要。外贸英语课程是外贸知识与英语相结合的实用英语课,是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其主体是对外贸易,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外贸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使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外贸英语课程涉及对外贸易的各个领域,因此撰写英语外贸业务文件时需要对对外贸易专业词汇的用法、内涵,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及其相关法规都有所了解,才能在书面表达上做到用词准确达意。所以,只有拓展相关的外贸知识,外贸业务英语文件的撰写才能用词精简、句式严谨。
在外贸英语教学中,长于外贸专业的教师往往大讲外贸知识;而长于语言的教师又沿袭英语精读课的教法对教材内容逐字逐句释义、翻译。因此,教师首先要熟悉外贸知识。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外贸知识,那么上起课来只能空谈,不能深入问题实质。那么这门课程的务实性就没有真正体现。其次,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很重要。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贸英语教师应该既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又有较多的外贸知识。
五、结束语
为加强外贸英语教学务实性,现提出两点建议,以供同行参考:1.教师间交叉学科互相学习。外语系的外贸英语教研室可以与经贸系的国际贸易教研室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提高,以培养既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又具有足够经济学知识的外贸英语教师。2.为外贸英语专业学生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造交流提高的机会。外语系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可以与经贸系的国贸专业学生共同组织一些活动,互相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就能使两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综合素质,为明天从事外贸实务打下扎实基础。
对外贸易注重实务,而外贸英语是外贸的工具,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外贸英语应该属于语言应用的范畴。因此,根据外贸的特点与要求,外贸英语的教学,也应重视实效与实践,应该以培养学生在外贸实践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而为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外贸英语教学也应采取区别于其他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淑敏.试论外贸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2:78-80.
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6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却发展迅速。我国政府自90年代初开始,就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工程,己初有成效。1998年3月,中国银行和世纪互联网共同完成了国内第一笔电子交易,这意味着我国电子银行建设的启动。1998年7月8日,外经贸部组建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正式运行,这是第一个由政府组建的网上交易市场,标志着我国在网络贸易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5年4月1日,我国第一部对电子商务的单独立法—《电子签名法》正式开始生效,此法将对我国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合同订立产生深刻影响。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三。如何完成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寻求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这阶段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电子商务引起的贸易创新将给我国经济及外贸企业发展带来以下影响:
(l)调整外贸产品结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更加突显。各类高科技产品、开发软件、视听产品、法律服务等产品和服务需在政府产业扶持与出口诱导下快速发展。
(2)改变贸易条件。电子商务突破服务贸易的时空限制,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供良机。对于我国,因为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在中间产品和标准化制成品方面,商品缺乏相对优势。但是在电子商务引导的创新领域,相关数字产品的商品和服务,却具有共同的起点。
(3)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电子商务向我们开放了全球市场的每一个领域,它扩大了可贸易的范围,深化了国际分工,更新了交易手段,改造了国际贸易的经济主体和经营方式,分化了国际消费偏好,使得国际贸易的成本和收益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深化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基本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转型。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也蕴含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享赋,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票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生产要素基础由于长期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至今仍停留在以资源、劳动力要素为主的阶段,形成了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虽然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贸易创新给我国带来了不少好处,如信息在国际范围内通过信息网络自由流动、信息处理的跨国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一些国家、地区、行业和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市场信息的限制和垄断,信息技术导致的这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消除了一些贸易及投资障碍,信息的公开性特点、平等获取原则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竞争的条件及抓住世界市场的机会,为其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但也使我国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性降低,机遇和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