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天科技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天科技研究

航天科技研究范文1

摘要:介绍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主要技术及成功经验,提出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转化;成效

10年来,天水市农业局、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等2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1],并逐步开展了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2]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1 实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种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同时,注重绿色食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种10个,其中:辣椒品种6个,即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茄子品种3个,即航茄2号、4号、5号;番茄品种1个,即宇航3号,这些品种均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完成了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及航茄4号茄子的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颁布《绿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立和完善了甘肃张掖、陇南和山西3处标准化制种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种面积达到65.4 hm2,年产种子44.5 t;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总产航天蔬菜220万t,平均总增产量40万t,平均总增产值64 361.6万元,平均新增纯收益57 569.9万元,平均科技投资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广投资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现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

 

2 主要技术

2.1 认真分析研究,准确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点试验研究,应用作物时间稳产性系数(cst)、地域稳产性系数(csr)和综合稳产性系数(csc)分析方法,对航豇1号、2号豇豆、航遗1号黄瓜、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和航茄4号茄子等7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的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将绿色农业的先进意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突出标准研究制定及其相应技术的示范推广,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甘肃省地方标准。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种的良种繁殖能力

针对种子繁育严重制约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制种基地入手,对甘肃陇南、张掖和山西3个制种基地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品种研究制定了制种技术规程,强化了对制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完善了播种、田间管理、种子采收、加工等技术,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到上市销售的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不仅种子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4 立足生产实际,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2.4.1 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结合各地气候条件,积极开展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以建设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重点,建立市级蔬菜新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建立县区级蔬菜示范区;在主要乡镇建立示范点。通过在市、县区、乡镇3级开展新品种选育、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大力促进航天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了主产区蔬菜品种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在品种布局上,依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科学确定不同品种的示范推广区域,做到种植区域与品种特性相吻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

项目区围绕《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标准,积极推广多层覆盖保温技术、穴盘育苗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高效节水微灌技术等大棚设施配套技术,各项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提升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1)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冬季低温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温eva膜,遵循“辐射、对流、传导”的热交换原理,应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把大棚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上下分隔的子空间,遏制棚内空气的上下对流和传导,减少热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条件,促使茄果类和瓜类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盘(营养钵)育苗技术。推广合理配制基质、精量播种和催芽、成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幼苗生长快、育苗质量高,提高种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夏秋季高温干旱,利用遮阳网和微喷技术降低光照强度[4],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内温度,营造一个较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达到遮光降温、保水保温、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效果,促进设施蔬菜正常生长。

(4)避雨栽培技术。通过塑料大棚、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防止雨水冲击和强光直射,可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实色泽,外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明显减少,创造最佳的蔬菜生长环境,保证蔬菜健壮生长,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5)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喷灌、滴灌技术,不仅提高灌溉质量,省工节水,而且肥水同施,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对减轻高温影响和病害发生,提高蔬菜品质、实现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4.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控制技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设施蔬菜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广泛示范推

广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温闷棚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露地蔬菜在虫害防治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沟高畦、滴灌、覆盖地膜、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示范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等安全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2.4.4 广泛应用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尽量减少单元素肥料使用,实行有机肥与多元复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减少使用硝态氮肥和作物收获前追施化肥;根据不同蔬菜作物,适当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项目田全部落实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3 主要经验

3.1 加强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前提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和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形成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认真实施的格局,保证了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突出技术创新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关键

该项目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应用设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术选育蔬菜新品种,在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航茄2号、4号、5号和宇航3号番茄通过省级鉴定,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通过对主要示范推广的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总结完善了种子繁育技术,编写了制种和生产技术规程,以标准化生产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种,保证了种子质量,提高了种子产量,为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注重协作交流是搞好项目工作的支撑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积极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人才和检测设备、种质资源,强化育种进程和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协作交流,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种动态,引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3.4 加强资金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保障

对项目经费设立了专门的核算账簿,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防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是项目实施的基本途径

在天水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实行“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为手段,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模式,对外联接国内外销售市场,对内联接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和企业的应得利益,调动了农户和企业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建议

航天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种以其良好的优质、抗逆、增产性能,为安全、无污染、少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国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中积累了成功经验,随着引种、示范、推广航天(太空)蔬菜范围的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对航天农产品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依托,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5],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带动和加快现代航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洁.太空育种地上忙[n].科技日报,2001-08-27(8).

[2] 潘连公,陈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种遗传机理与选育成效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3] 刘连馥.绿色农业的初步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169-176.

航天科技研究范文2

2011年11月20日8点15分,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同时将创新一号03星和试验卫星四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是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1次发射。

创新一号03星是一颗小型数据采集传输试验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负责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气象、电力及减灾等领域各类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

试验卫星四号是我国第4颗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技术试验和环境探测。

遥感卫星十三号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30日2点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十三号成功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十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承担此次卫星发射任务的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2次飞行。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增一名院士

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共增选54名新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4所刘连元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飞行器设计专业院士。刘连元是我国战略导弹技术专家,长期工作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一线,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院士32名,其中两院院士2名,院士总数在中央企业中排名第一。

航天人再获何梁何利奖

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颁奖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主任设计师王巍荣获“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成为继张贵田、孟执中、贺祖明三位专家之后,集团公司第4位获得该项荣誉的专家。

交会对接技术获国家专利

2011年1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上海向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各研制单位颁发了15项专利证书。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历时10多年时间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空间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接机构,开创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功能性世界一流的对接机构地面试验系统,实现了高低温、真空等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捕获、缓冲和分离试验,确保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一次成功。

据了解,空间交会对接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轨道交会,而完成对接任务主要依靠执行结构,即对接机构。对接机构整个结构非常复杂,由捕获缓冲、链接分离、控制和控温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为提高对接机构的可靠性,研制人员在地面上开展了1101次对接试验和647次分离试验。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问鼎中国专利最高奖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用低偏和保偏混合光路的光纤陀螺”在2011年11月8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颁奖大会上摘金,这是集团公司首次问鼎中国专利最高奖项。

“光纤陀螺组合体用于测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对轨道惯性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也就是说,给‘天宫一号’装上了一双‘眼睛’,能精确地感知自身的微小动作,确保飞行姿态精确控制以及与神舟八号飞船实现精准对接”。相关专家如此解释光纤陀螺在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上的应用。

据悉,本届中国专利奖的参评项目多达697项,项目数量创历史之最。

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11年11月26日,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挂牌成立,这是集团公司大力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悉,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团公司授权管理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经营・性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主体,注册资本5亿元。公司的成立将有助于加快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品牌化建设。公司将围绕航天新材料发展方向,聚焦固体火箭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装备、现代服务业等五个领域,推动重点产业的内外部资源整合,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促进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2011年11月29日,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举行,该公司将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从事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

据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存续分立方式,将所属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分立为存续的中国卫通和持有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航天四维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和航天四维科技有限公司将合署办公、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中国四维将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综合信息服务、导航电子地图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航空摄影测量及数据处理、卫星影像等业务。

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建设大幕拉开

2011年11月9日,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开工仪式在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隆重举行。大厦的开工,标志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建设全面启动,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北京市的战略合作取得了重要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卫星通信大厦位于知春路63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该大厦将成为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运营和应用的研发产业基地。大厦总建筑面积为856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99.9米,地下4层,地上24层,预计于2014年竣工。

大连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建设开工

2011年11月23日,大连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大连市的首次投资项目,建成之后将为航天型号发射任务提供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对未来航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大连软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该项目是在大连市人民政府与集团公司战略合作的框架下,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开展的综合性建设项目。项目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9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8亿元,预计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

航天科工签约江苏数字粮库项目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中国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签署《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流通行业示范应用与推广的框架合作协议》。

协议约定,国家粮食局将江苏省作为全国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省,积极争取国家信息化研发和示范项目,并交予江苏省粮食局和中国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牵头实施,共同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应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小卫星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办

航天科技研究范文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践行中国航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公益责任,再次加入到中国科协大型科普活动行列,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参与航天高科技活动、与航天专家直接交流的科学实践平台。举办航天专题营活动,让青少年走进中国航天,增加他们对航天科技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引发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意义深远。

了解中国航天

3天的航天专题营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为110名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安排了参观体现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让师生们亲眼目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青少年通过走进中国航天,亲眼目睹火箭、卫星、飞船的实体和模型,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北京中关村中学的王君恺同学在参观过后的感想中写道:“以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博物馆,它们也都介绍中国航天的历程,但航天城不一样。资源卫星1号、航天员手套、‘神五’返回舱这些实物是我看过的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它并不是仅仅用算式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看到卫星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细细的铜丝,这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在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进行了多转轴旋转、旋转座椅、太空行走等身体素质训练,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员的基本训练和身体素质要求;营员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火箭并进行发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营员们在“神舟”飞船模拟发射中执行各项任务,体验发射飞行任务中高度紧张和成功喜悦的心情。

来自广西的宫殿龙同学说:“制作航模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很好玩儿,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处。我们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航天科普报告

戚发轫院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报告,营员们了解了老一辈航天人在技术空白、设备落后、面对美国和前苏联封锁压制的情况下,怎样凭着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增光的一腔热血,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航天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营员们也了解到了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传承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方志航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慨地说:“戚院士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是航天大国,却还不是航天强国。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了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科普专家金声老师的“飞向太空”报告,让营员们了解空间环境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小实验,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数字地球实验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报告,向营员们讲解了遥感与地球科学、利用遥感卫星对自然灾害灾情监测等知识。

航天科技研究范文4

华腾公司是依托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雄厚实力和航天高科技背景,集中整合现有外经贸资源,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的。作为现代服务型企业,华腾公司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特色,以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和其他国际合作为主要方向,公司业务涉及航天产品和技术出口与引进、成套设备出口、国际工程总承包、战略资源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系统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六大板块。

中国航天与印尼PSN公司签署两项合同

2011年12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联合举行与印度尼西亚PSN公司两项合作合同的签约仪式。中国卫通总经理卓超和长城公司总裁殷礼明分别代表中方与PSN公司正式签署中星5B卫星转发器租用合同和146E卫星项目框架合同。

据悉,PSN公司是印度尼西亚主要的卫星运营商之一,主要经营固定和移动卫星通信服务业务。根据合同内容,中国卫通将向PSN公司提供高效优质的卫星通信服务,有效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使中国卫通处置被接替卫星的能力迈上新台阶。长城公司作为146E卫星项目总承包商,将通过在轨交付方式向PSN公司提供一颗通信卫星。该卫星将采用中国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并由三号乙运载火箭完成发射。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2011年12月26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为落实国资委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部署,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具体知导下,长城公司2011年全面启动并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已经由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法^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00%持股。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据了解,自1990年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长城公司共承担了33次国际商业发射,将39颗卫星送上太空,为国外用户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实施了4个卫星出口在轨交付项目。此次改制旨在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集团国际化服务业务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推进航天国际化进程。

中国航天商务网正式开通上线

2011年12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建的本级专业公司――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隆重成立。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商务网也在当天正式开通上线。

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市场服务公共平台暨中国航天商务网(省略)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新商务公司将通过搭建集约化电子商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展示与体验中心等基础设施,构建集团公司统一的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现代市场营销服务支撑体系暨中国航天商务网,为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提供线上、线下市场信息,网上展会,贸易撮合,商务营销,中介等综合服务,成为集团公司现代市场营销服务平台和新渠道销售直属专业公司。

航天科工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

2011年12月15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标准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挂靠在三院310所,成立后将为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与管理支撑。

标准化研究中心是集团公司标准化战略与规划、标准化法规、标准化技术等研究机构,是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和标准化项目的技术组织与支持机构。中心成立后,将充分依托、联合有关单位,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标准化战略支撑、重大型号研制与生产的标准化保障、国外先进标准跟踪与分析等工作,促进集团公司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满足新形势对标准化工作的更高要求,开创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中国航天科工与沈阳市政府签约

航天科技研究范文5

“拜托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做细,拜托一线操作队员一定要杜绝误操作,拜托大家一定要做好预案,防止突发事故……”这是在他作完嫦娥一号发射工作前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向在场的工作人员嘱托的“三个拜托”。

听到的是“三个拜托”下,可见的是那份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

提到嫦娥一号发射,熟悉的画面场景清晰的出现在马兴瑞和我们的脑海里:

“发射准备。5秒、4秒……1秒……发射!”当嫦娥一号宣告发射成功时,全体发射队员爆发出成功的欢呼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一刻的激动与快乐,对于他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短短的几秒种,凝聚着多少航天人的不分昼夜的努力,注解着几代航天人不懈放弃所付出的心智,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作为一个航天人,他比常人所感触的要多得多。

踏实做事,不凡路程

翻开他的阅历,记载着他在这种风格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所走过的路程。

2000年11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出台,随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的《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概念性研究》课题组,马兴瑞参与了课题组。在他们的充分论证和调研下,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批准了国防科工委和财政部的《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请示》。2月25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启动,名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25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举行了“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确定了工程领军人物。时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兴瑞,自此成为了嫦娥工程四位副总指挥之一,一直持续到2005年12月。

在接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之后,马兴瑞再度成为绕月探测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担纲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2007年8月走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的岗位。

开发应用,成绩斐然

在他的航天生涯中,不能不提研制开发现代小卫星。马兴瑞称得上是国内研究小卫星的先驱。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兴瑞受命兼任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一向重视创新的马兴瑞仍然坚持倡导卫星研制的高起点、高品质。他和同事们研究后认为,自主研制开发一个实用型的现代小卫星公用平台大有必要。卫星公用平台可以根据不同航天任务,进行局部适应性修改,可支持多种有效载荷,构成各类小卫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个平台。后来被命名为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

1999年5月10日。四号乙火箭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实践五号卫星在研制过程中坚持创新探索,当之无愧地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一批小卫星使用了CAST968平台技术,这其中包括同样由他担任“两总”的海洋一号卫星。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的功能升级经飞行验证,再次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和稳定的运行。随后,海洋一号卫星获2003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等奖,马兴瑞以排名第二的身份与有突出贡献的研制者们共同分享着成果带来的荣誉。

航天科技研究范文6

[关键词]航天;调度;车间;生产计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57

[中图分类号]F272;F4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其中航天科技的发展尤为明显。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出现,不仅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显示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为世界航天领域所作的贡献。航天事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和降低生产升本,还要形成具有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的调度体系。

1 航天生产计划管理

由于航天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一般生产企业不同。对于航天生产来说,其制造生产的零件属于高科技的零件,对于精密度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比较其他生产行业来说,航天生产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对于零件的保密性要求较高。尽管所有的制造企业发展到今天,对于生产计划的管理流程都出现了太多过于相似的环节。

大致的流程都是客户提出订单,并制订详细的计划和要求。信息部门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订单制作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满足要求,则会进入经营管理处进行专业的信息分析。信息进行专业的处理之后,交由制度部门根据本公司实际的生产计划进行统筹安排,然后确定具体进行生产的车垫和单位。车间单位根据实际的生产加工情况对信息进行反馈处理。

在生产落实阶段,首先是由计划制订部门将生产计划下派到车间以及技术部门进行生产统筹,之后通过车间调度室的调度进行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在这些生产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车间与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不仅技术部门对于生产车间有着指导作用,且生产车间在生产准备计划完毕之后还要将生产信息反馈到技术部门。

2 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航天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航天生产车间的作业计划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在于计划调度管理方案与航天生产的实际发展不相匹配。在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为止,其生产指导的企业大多数为老工业时期建立起来的,且各国之间由于竞争问题,导致航天生产经验相对保密,于是,很多过于陈旧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制造技巧依然沿用,有些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制订更是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个人经验。调度计划的制订存在很多主观性误区,导致调度不科学。

有的航天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及时也会导致车间作业计划调度出现管理问题。例如,技术部门没有及时对车间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导致没有及时对实际车间生产情况进行技术支持。计划部门为了计划而制订计划,往往忽视了实际车间作业的情况,对于各个车间的不同情况不能灵活地调整作业计划,而且统一实行相同的计划,这样就会引起各个车间的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整体的计划调度受到影响。为此,在实际的车间生产作业计划调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调度,客观公正地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3 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的研究

3.1 基本问题

关于航天制造行业的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调度问题按复杂程度进行分类,或根据加工的特点进行分类。在调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动态调度和静态调度相结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2 研究分析

在对航天生产计划制造行业的车间作业计划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可结合单行机与对行机之间的调度调整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单行机调度最关键的部位在于取值问题的确定,在实际的运用中,通过将设备的取值问题进行调度,保证在运行时间能够最短的情况下对于调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尽管对于单行机的调度调整十分简单,但也要重视可能发生的突况。例如,在进行并行调度时,如果M和N两个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两个值相等的情况下,可将这两个值认为是等值标准。如果一个值较大时,这种情况下进行调度的分配就比较简单,通俗来讲,就是当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大于工作任务量的时候分配是比较简单的。如果这个值变小,那么就需要在车间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度。当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调度问题不会这样有规律,所以对于调度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学会选择不同的调度系统。

4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技实力也迅速提升,其中航天科技的发展尤为明显。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嫦娥号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出现不仅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显示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大国为世界航天领域所作出的应有贡献。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与其他产业的管理有着本质区别,本文对于航天生产计划管理以及车间作业计划调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索航天生产企业如何形成科学合理的调度计划,进而不断提高航天生产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