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用管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管理培训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用 信用管理 流程再造
企业信用是企业在市场(信用)经济中立足之本,其主要指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度、美誉度、知名度等程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包括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和企业诚信管理两方面。其中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主要指企业规避信用风险丧失的管理,主要包括客户资信管理、资金担保管理、账款回收管理等,其目的是防范与企业交易的当事人出现违信、失信、败信等问题时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效益损失。企业诚信管理则指从企业角度出发,规避企业自身失信、违信、败信等造成的信誉损失问题,要求企业从生产、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调整社会整体对于企业的期望值,达到企业管理高效稳定、经济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纠纷导致的信用危机
据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我国6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4起以下,2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5起以上,1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 10 起以上,只有 10%的企业没有发生合同纠纷。企业之间拖欠货款、骗贷、欠贷等问题是造成企业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另外因为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面临短期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时,常常以提高账面应付账款额度的方法饮鸩止渴,也产生了合同纠纷问题。企业信用贬值造成的假、赖、骗、诈、欺五大恶性经济问题会直接造成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另外其间接影响着外企投资和合作期望、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权利,市场(信用)经济秩序和发展。
(二)产品质量导致的信用丧失
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规模化造假行为等质量问题,造成企业信用丧失,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市场(信用)经济秩序。现阶段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类:第一类是建筑行业质量投诉问题,例如延迟交楼、延迟办证、建筑面积缩水、随意改变公共设施规划功能等,均成为建筑质量问题的典型案例。第二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类的产品质量投诉问题,例如车辆质量、家电质量、鞋子质量等;第三类是食品质量投诉问题,如“苏丹红一号”、“三聚氰胺”等添加剂造成的“广州散装假酒”、“四川泡菜”、“重庆火锅底料”、“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上述的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提供服务的基本所在,产品质量的高低和合格与否,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上市公司的无信现象
上市公司亦被称为公众公司,一般情况下其诚信度应该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但是我过上市公司却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立案调查”和“公开谴责”,其陷入诚信危机的原因如下:一是因为上市企业对外借款、贷款、质押担保等问题未及时对外披露,或者其质押担保出现问题影响其经营业绩,以至于股权被法院冻结、拍卖或清算;二是因为没有及时做出业绩报告或者业绩报告前后出现偏差;三是因为未对对外投资或者重大合同进行及时披露。
二、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再造的措施
(一)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再造
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诚信管理目标、运行业务流程的基础保障。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再造的关键点是选取责权分明的组织模式,发挥信用管理的权限效能。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应运而出,其模式要点为:一是在企业总经理或者理事会下设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协调企业销售和财务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规避机制,防治信用风险的产生;二是将信用管理模块划分给若干部门,通过责任分担,让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明确管理目标和自身角色;三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委员会,改革企业信用管理的思维理念,改善企业和客户间的协作关系,适应信用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信用管理过程环节再造
信用管理过程环节再造的目标是明确企业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效率和加强业绩考核。企业信用管理过程环节再造是企业整体信用管理流程再造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由授信流程、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流程和收账流程三个子流程组成。
授信流程内容主要包含建立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和科学合理授信客户两个方面,建立完善客户信用档案的实施过程要求用严格合理的方法保障客户信用档案的准确性,要求根据档案实施“授权给号、按号签约、以约盖章”的流程机制,要求信用管理部门度合同签约章进行统一管理负责。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授信客户执行活动时,必须事先与客户沟通交流,客观评价客户信用,可以在使用定量模型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终的信用评价和授信决策。
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流程则指在企业货物签发后,要求定时定期与客户进行对账,获取债权凭据,明确企业和客户的债务关系,减少企业和客户间的经济纠纷现象。可以通过分析处理应收账款账龄、集中程度和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报告的机制来保证企业的信用成本,定期报告可以包括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特殊报告等,用以处理不同情形下的应收账款管理。收账流程的关键措施是根据销售台账记录数据,建立完善分客户、分合同、分发票那个的账龄分析表,然后提出相应的对账制度和应收账款冲销制度,必要时可以建立针对不同期限逾期账款的催收程序。
(三)企业信用管理其它环节的再造
企业信用管理其它环节的再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完善关于业绩考核争议的激励协调流程。激励协调流程指在业绩考核过程中加入员工信用管理的评价和考核。其二是企业员工信用意识再造指对企业管理层进行信用管理培训和信用管理知识学习,然后自上而下推动信用管理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企业信用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宏观区域的经济建设,只有认真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企业信用机制,才能使企业经济效益获得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培训范文2
2008年12月1日,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收缩2.1%,是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由此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将加剧。
市场信用风险大幅上升
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普遍下降,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大量发生,国际国内信用风险将大幅上升。
2009年美国将有6.2万家企业破产;西欧破产企业数量将增加1/3,增至19.7万家,其中法国将有6.3万家企业倒闭,破产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而2008年1~11月日本就已有1.43万家企业倒闭,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
从倒闭原因看,“流动资金匮乏”(同比增加37.2%)尤为突出,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导致资金链恶化的企业增多,年底可能进一步增多。
出口坏账率成倍增加
据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统计,2008年中国出口坏账率在2%~3%之间。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采取的经营方式,覆盖率只有出口额的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信用保险可占到该国贸易额的20%~30%。中国24万家外贸企业中只有数千家投保了信用保险,央企中也只有1/3投保了信用保险,已投保的企业数量不足10%。由于绝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并没有投保信用保险,所以他们的坏账只能由自己承担。对于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一笔坏账也许就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国内企业经营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普遍认为三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好,私营企业信用状况欠佳,对国有企业信用状况的看法有一定分歧,三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虽然比私营企业守信用,但仍然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失信状况较为严重,但内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的守信状况良好,甚至可以和三资企业媲美。企业经营者选择守信企业所在地区均为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为避免占压资金和节省开证费用而拒绝给出口商开立信用证,转而要求卖方接受信用付款方式。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亚洲出口商都坚持要买方开立信用证,但今天则几乎完全丢失了这个“强势地位”,全面接受了承兑交单(D/P)或放账(O/A)等信用付款方式。据了解,目前中国只有大约20%的出口使用信用证,80%都是放账交易,且放账期限越来越长,来自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80天,拉美地区的买方甚至长达360天,与此同时,进口仍然以对外开立信用证为主,变化不大。外贸顺差掩盖着巨额信用逆差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随着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进出口的信用条件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出口贸易采用了赊销方式,进口却依然以信用证方式为主,有些甚至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从贸易信用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在外贸顺差帥掩盖下是巨额的信用逆差。据估算中国每年通过出口赊销和进口预付款等方式有近万亿美元的信用净输出,放账期基本在90~180天不等。
产生信用逆差的原因
与外贸顺差一样,中国对外贸易中“信用逆差”的形成有一定客观原因,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决定的。可以将其称为“结构性信用逆差”。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供过于求的商品,不得不放账、赊销。而进口的商品大多是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关键技术和设备,消费品不足3%。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对外开立信用证,甚至提交预付款。
“信用逆差”的产生还有“非结构性”原因。首先,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外国出口商对中国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信用程度不了解,不敢贸然赊销给中国进口商:其次,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差,对信用管理知之甚少,信用管理水平低,不会运用信用管理工具也是重要的原因。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外贸教材仍然在宣传“外贸尽量采用信用证”,而很少讲解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第三,由于社会制度和司法体系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地域隔阂产生的误解而引发的猜疑和歧视,也会在贸易信用条件上表现出来。
信用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服务行业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迅速,各分支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开放度不高或尚未开放,大多数分支行业缺乏监管,秩序较乱,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有关信息公开与保护,以及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活动等方面的立法滞后,监管部门不明确,全国性行业协会也没有建立,行业发展受到影响,信用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高,已经建成的信用信息平台的使用效率不高,信用信息分割,不能共享,互相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使行业发展面临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的障碍。专业信用人才匮乏,信用产品创新不够,目前虽有几所大学设立了信用管理专业,但市场上信用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除部分国家垂直管理部门和经济发达地区外,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进展缓慢,行业信用建设刚刚起步,又基于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现状,要保障商务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推动企业信用建设走向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也出现了普遍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也越来越重视信用管理,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与大型跨国企业差距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对部分信用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滞后,决定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必然较低,进而影响企业进行信用交易的信心和能力,而信用交易规模小又决定了企业对信用服务需求不多,从而限制了信用服务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国企业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水平,同时,开放企业急需的商账追收行业,加快信用保险、保理,融资租赁和信用交易担保等可以直接分担企业信用风险、帮助企业融通资金等信用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
促进企业信用交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企业信用交易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商协会,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和广大企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高度重视信用交易及信用管理,共同努力,从制度建设、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尽快构建起完善的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企业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由商务部牵头尽快制订《公平商务信用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科学开展信用交易,适当披露信用信息,建立债权登记制度,对所有客户公平授信,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买卖双方在信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财产抵押登记行为,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各类信用管理工具,促进信用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其执业行为等。
二、大力开展信用管理培训,推广《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标准,协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三、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依托行业商协会及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按行业(分区域)建立会员制的信用信息交换系统,促进企业征信、信用评级等信用信息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四、推进信用风险转移与债权保障机制建设,大力发展信用保险、保理、交易担保等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企业信用管理培训范文3
关键词: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57-03
一、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担保企业
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到第三方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应运而生。担保公司实质就是替借款人用自己的信用或资金进行贷款保证,风险由担保公司来承担。
(二)风险
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经营活动中,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是无法事先预知的,这些事件将对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这种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就是风险。
(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宏观方面分析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来看,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担保市场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协调性欠缺
全国性的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尚未建立,甚至有的地方至今还没有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有些地方没有互担保与商业性担保机构,造成了一方面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另一方面各地担保机构不能形成业务合作,风险防线少,缺少分散风险的机制,担保机构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致使银行对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控制较严。
2.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应多元化,这也是国际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成功经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地区担保机构的资金是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少。
3.政府部门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
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与当地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在财务和人事关系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担保机构基本上是依附于当地政府或其主管部门。
(二)从微观方面分析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微观方面来看,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制度不够完善成熟
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制度远远不够完善成熟,一是许多中小企业领导者缺乏信用意识,导致企业行为也缺少对信用的重视;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缺乏信用观念培养和建设,留下了后患;三是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的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
2.担保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1)企业治理结构层面问题
这主要体现为,大股东通常主导股东大会,而众多小股东丧失发言权,董事会没有相应的独立性,而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内部人控制、管理人员与股东利益相悖等现象都十分严峻,使得担保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形同虚设。
(2)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不够科学
目前,我国多数担保企业对自身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并未考虑不同部门的要求与意见,使得制度所体现的通常仅是几个部门或者仅是管理层的思想,使得这种制度难以获取广大员工的支持,而管理层也多会利用这种制度为自己的工作失误寻找借口。
(3)担保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
目前,我国不少担保企业的审计部门设置极为随意,在公司当中更是缺乏应有的地位,这使得审计部门并不具备应有的权力。另外,审计工作也极为简单,仅是关注账目的调整、错误的纠正等方面,而对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规划等方面难以提供帮助。
(4)担保企业内部缺乏专业型人才
担保机构业务操作人员普遍存在金融、经济、法律、资产评估知识欠缺等问题,对担保业务不熟练或经验不足,造成操作不当或对担保对象判断不准确,甚至有些从业人员在担保业务过程中存在营私舞弊、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部分担保机构高管人员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和经验都比较欠缺,限制了担保机构自身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
3.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承担不对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中小企业作为融资活动的方对所融通资金的实际投向、使用效益、投资风险以及偿还贷款的概率等信息都比较了解,而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则处于相对弱势。同时,由于由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银行贷款前企业经营状况调查和资信标准就可能降低。这样在整个担保活动中,银行、中小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中小企业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较严重。
三、担保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宏观方面的应对策略
1.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逐步建立主要针对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增信、风险补偿机制。
(2)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继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2000〕59号)中规定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担保机构发展的其他税收政策。
(3)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
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督促担保机构到有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信用等级向社会公布。根据实际情况对担保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全面掌握担保机构经营状况,及时跟踪指导。
各地区要组织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息咨询、经验交流、业务培训、行业统计、权益保护、行业自律及对外交流等工作,切实推进担保机构自身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担保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2.建立担保资金的补充制度
各级政府应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将担保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商业银行、企业和富裕者为担保基金提供资助。
3.加强政府支持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法律体系
(1)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的财政收入比较分散,中央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因此,可以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担保重点应有所不同。中央政府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办法,重点对一些特殊项目以及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对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的担保计划提供再担保;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中小企业的特点,确定地区扶持重点。
(2)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法律体系
应当抓紧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及内控制度,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定位及职能,进一步促进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化发展。
(二)微观方面的应对策略
微观方面,则需要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自身的不断努力。
1.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一是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二是要强化信用管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
2.深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内部管理
(1)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对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首要任务就是协调好不同部门的意见,在维护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到不同部门的利益,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制定合理的制度。这实质上也要求担保企业必须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与权力,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制衡,避免出现个别部门主导制度制定的状况。针对行业特点,担保企业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制定并实施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制度、程序以及方法,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薪酬应当征得公司决策机构的同意,对项目审批机构通过项目具有一定否决权限。
(2)配套加强风险防范机制
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对其风险防范机制进行加强,这要求不同部门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而担保企业有必要在结合不同部门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并及时控制与排除。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保证。
(3)完善内部审计系统
对内部审计的忽视,也是弱化内部人控制的直接体现。为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性,有效的企业内部审计十分重要。运用内部审计,综合对担保企业的经营、财务等情况进行评估,从而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升其经营指导力。另外,审计部门应在董事会的指导下成立,具备独立性。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套快速、高效、准确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担保企业有必要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并且建立信息技术团队,不仅着力于系统的正确使用,而且也要求对相应的电子记录进行准确的核查,从而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优势地位,最终快速发现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防范。
(5)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高管培训机制,培养专业人才
中小企业管理者普遍管理能力较差,中小企业协会应定期举办管理培训,提高中小企业高管的管理水平,使他们从家族式管理的瓶颈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减少坏账损失。中小企业应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规范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挖掘内部潜力,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完善财务管理,提高核算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争取银行对企业的广泛信赖和支持。
3.构筑多层次融资平台
针对目前存在的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搭建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改善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银行要积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微型企业 信用文化体系 评估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在各国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市场适应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型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积极促进了创业并带动了就业,对GDP的贡献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与之相应的微型企业的信用文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缺失成了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微型企业财税支持与信用文化建设的现状
微型企业是一种超小型的企业,其抗风险能力、稳定性等方面都很弱,法律、金融支持、社会化服务支持系统不完善,尤其是企业的文化建设缺失现象更不容忽视。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理念、总体目标、道德规范、礼仪与物质实体的综合表现。而信用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生命与社会评价,信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据统计:微型企业近年来吸收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了总量的81%,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到了75%。但是我国微型企业的信用等级低,政府信用支持与评估体系管理的缺位已成了是发展中的瓶颈。笔者近来对上海市某区属的大型经济区内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小型民营企业中认为销售额比企业信用文化更重要比例占了45%,准备建立自己企业相应信用文化体系的几乎为0。而大型企业的30%有建立信用文化的打算。我国目前的微型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还正处在一个初创阶段,这种信用体系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扶持力度。
1.企业的信用文化缺失,政府的信贷支持还是主要手段。微型企业融资难,其信贷支持主要还是依赖政府的创业专项贷款和贴息,较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微型企业无法获得足额的贷款支持。
2.政府对微型企业信用文化的管理缺位。政府对微型企业的产业导向和界定虽然较为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重视吸收就业,产业产品、行业等硬性指标额考核,而忽视财税支持体系与企业的信用与文化建设挂钩。客观上起不到鼓励企业加强文化与信用等软性指标建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微型企业的社会形象。
3.企业普遍对文化信用建设认识不足。从上述调查数据分析可知。企业的企业规模与信用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成正比,企业越小则对企业的信用文化缺失越严重;同时企业性质对企业文化信用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
二、加强我国微型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建议
1.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适用于微型企业的文化信用指标评估体系。政府为促进微企业的发展,除了充分利用财政和税收两个杠杆机制外,政府和评估机构应对微型企业建立信用等级的财税支持体系和相应的信用评估指标系统,并努力改善其操作评估系统。如可以采取利润与营业规模评价,资产负债比例与利润业绩增长评价等动态的角度对微型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适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要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只注意到微型企业的现有经济能力;要注重其综合经营能力而不是只凭其单一的财务指标来决定他们的信用状况。
2.鼓励微型企业完善自己的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商业银行和社会评估机构联手加大对恪守传统诚实守信商业文化的微型企业加大信贷的扶持力度。鼓励微型企业不断完善其信用文化形象,励精图治,积极发展壮大和完善自己。
3.其他鼓励企业完善其文化信用制度的配套措施,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措施支持微型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
(1)政府采购,借鉴国际经验,增加向信用状况良好的微型企业政府采购力度。在规范政府采购程序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制定一个针对微型企业在采购总量、产品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标准,鼓励达到此标准微型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活动。(2)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对微型企业投融资的指导,融资支持。(3)构建微型企业的信用文化,促进微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健全。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一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信用形成的原动力。微型企业要破除只重经济效益,忽视信誉,尤其是忽视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的短视做法,在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信用文化的岗位责任制,把企业的信用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形成信用责任链。
三、结论
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文化管理经验,在微型企业信用建设等多个层面上,对其按照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等不同需要,建立和建全较为完善的财税支持体系与操作措施及信用评价和挂钩机制。微型企业更要将信用文化作为重要资源,把信用文化与效益发展结合起来,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融合起来。在发展与效益中体现信用文化的价值,促进微型企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霞:浅谈企业信用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4):23~24
[2][英] 南开大学创业管理培训中心科技创业[J].外部环境影响小企业的成长速度,2007(2):28
企业信用管理培训范文5
关键词:信用;保险;中小企业;上市
中图分类号:F842;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29-03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在解决了巨量就业人口的同时极好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先天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融资能力羸弱的难题。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合作重组、上市融资,可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创业板市场是理想的上市目标。创业板就是给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股票市场,或者说,是为了给自主创新企业和其他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成长空间的、独立于主板并补充主板的有赢利门槛的独立的证券市场。创业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证券主板市场只接纳成熟的、已形成足够规模的企业上市不同,创业板定位于服务成长型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它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信用保险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还款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的保险公司,其业务范围除了保障出口之外,还具有投资保险、国内贸易保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等诸多功能。借助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这些保障功能,中小企业除了可以有效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还可以有力地推动中小企业的上市进程。
一、推进中小企业上市的必要性
(一)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发行人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审计委员会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采用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的“三权分立结构”,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中小企业上市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中小企业上市可以优化公司的财务结构
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业主自有资金投入和内部留存收益,依靠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题。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可以打破融资瓶颈束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的持续融资。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同,这种直接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等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三)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
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具有更强的品牌传播效应。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并得到社会认可,本身就是公司良好形象的象征;中小企业股票发行与上市的路演和招股说明书可以公开展示企业形象,每日的交易行情、公司股票的涨跌,会引起千百万投资者的关注;媒体对上市公司拓展新业务和资本市场运作新动向的追踪报道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投资者的眼球。这一切都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
(四)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股票上市相当于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股票价值的波动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价值,实现公司股权的增值,为公司股东、员工带来财富。股票价格的变动,一方面是对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也会对公司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激励。经营业绩优良稳定、成长性好、信誉度高的公司,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其股价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对于经营管理不善业绩差的公司来说,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资本流向“绩优股”公司,逐渐淘汰“垃圾股”公司,使得这些公司面临着随时被收购的风险。中小企业上市会激励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为增加企业财富而努力,最终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二、中小企业上市进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中小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决定了上市的成败
在上市进程中,中小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关系到其能否持续不断地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价值,因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把门人(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的重点。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自身营销能力有限,在业务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典型问题,就是买方集中。如果企业销售量不错,但是市场集中度高、客户少,这样其竞争力就较弱,风险也较集中,“持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很难获得证券管理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创业板发审委认为,申请人营业收入对单一买方存在重大依赖的,将依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第四项“发行人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的规定,判定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令人堪忧,上会不予通过。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影响过会信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重要的促销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商品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拓新市场。同时,赊销可以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虽然赊销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但是赊销也使企业的应收账款迅速膨胀,使买卖双方间相互拖欠货款加剧、坏账损失日益增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给企业未来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上市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如果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账期过长,又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将难以获得证券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投资者的认可,上市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三)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欠缺影响成功几率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影响企业正常上市进程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内部治理方面人治成分居多,没有制度化管理规范,自身管理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多数是将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交由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监管,这种管理模式矛盾且无法有效运行。销售部门主要是为积极开拓业务发展,风险意识薄弱;而财务部门恰恰相反,主要强调稳健,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就比较保守。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上市的成功率。
(四)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使用安全问题影响过会效率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发行人募集资金应当用于主营业务,并有明确的用途。募集资金数额和投资项目应当与发行人现有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相适应。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一定要用于企业新的项目或者已有业务的改进项目,而这些项目涉及到上市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因而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利益,不管是在发审委审核阶段还是审核后企业股票促销履行阶段,都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密切关注。
三、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在中小企业上市进程中功能的对策思考
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可以充分发挥其融资便利、信用管理和风险保障的功能,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推波助澜。
(一)信用保险助力中小企业开拓业务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解决买方集中的问题。信用保险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第三方资信服务。信用保险机构拥有由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组成的全球信息渠道,拥有海外企业资信信息、海关信息、船舶信息、破产信息等全球企业数据库。因此,信用保险机构可以帮助企业提前了解买方资信、筛选差买方、优化买方结构,先行做到企业内部预防性控制活动。对于资信优良的买方,信用保险机构可以根据买方在中国的采购情况及买方所在国家或行业的形势等综合评估买方的信用限额,量化买方的风险水平,给予企业贸易参考。有了额度的支持、信用保险的保障,中小企业可以放心地采用更灵活的结算方式,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量,从而使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步伐更快、更稳、更大。
(二)信用保险为应收账款提供保险保障
赊销的确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应收账款金额过大、资产周转速度减缓、应收账款风险程度高,无疑要影响中小企业上市的成功概率。为了规避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与信用保险机构实现全面合作,将全部应收账款纳入承保范围。由于应收账款数量上的增加是经过第三方信用保险机构的核查和保障,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甚至会促进业务的发展和营业利润的增加。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信用保险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对于不同等级客户给予不同的应收账款政策。当然,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信用保险全部转移应收账款风险,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出色的财务报表对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合理优化财务报表结构就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而应收账款是在流动资产中关注度比较高的项目,即使没有发生风险,应收账款项目金额过大也会被人们理解为企业运行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信用保险+银行融资/买断”模式(应收账款做信用保险就是相对安全的资产,银行可以放心地为企业提供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贷款)。企业一方面可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加速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提前确认收入,从而改善财务报表,提高投资价值,稳定未来投资者信心。借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银行针对已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额度、并在额度内办理人民币贷款等业务。银行一般不接受贸易型和流通型企业应收账款的融资,基于固定资产抵押的传统融资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将银行贸易融资风险进行分散,银行在放贷时无需再像原来那样担心来自贷款人自身和货款方等多方的风险,银行重点审核贷款的资质条件,而付款方的风险则由信用保险公司承担。由于有内贸险做后盾,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大降低,使得贷款方的还款来源得到保证,银行的贷款风险也就随之降低,因此,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得到融资。
(三)信用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信用管理服务
信用保险机构是专门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机构,专业、完整、明确,因此,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实用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引,可以提供信用管理网络系统、统计业务、财务数据,便利信用管理操作。对于准备上市的中小企业,除了可以利用信用保险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还可以提供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和《信用管理工作指导手册》等文件给上市机构核查,这将非常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上市。
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资信评估业务为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专业咨询团队可以帮助企业制订和实施最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旨在管理上下游客户、防范信用风险、规避投资风险、保障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其利用自身的数据优势,应用先进的评级技术,总结信用险的限额审批经验,梳理合同执行流程,整合商账管理技术,以服务各类商业企业为宗旨,提供信用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全流程;总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海外项目和投资保险的承保经验,以服务“走出去”企业为宗旨,提供海外投资管理咨询,帮助企业了解和规避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国别风险、行业风险,协助企业通过国内的审批流程,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融资方案等服务;为企业提供风险防范的宏观、中观、微观风险信息与分析支持;为企业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培训,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以及专业风险管理水平。
(四)信用保险助力中小企业开拓新项目保障募投安全
在企业上市的申请中,发审委会重点关注与辨别募投项目在产品注册、经营资质上的合规风险,募投项目与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是否相适应的匹配风险,还有项目投资后的效益风险。如果这些募投的项目已投保信用保险(如投资保险、中长期保险等),将大大提升募投项目安全,提高上市通过率。投资保险通过向跨境投资者提供中长期政治风险保险及相关投资风险咨询服务,积极配合本国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为跨境投资活动提供风险保障,对保单项下规定的损失进行赔偿,支持和鼓励本国投资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更好利用国外的资源优势,以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则旨在鼓励我国出口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以及海外工程承包项目,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口贸易提供信贷融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承担保单列明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使被保险人得以有效规避出口企业收回延期付款的风险以及融资机构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可以弥补企业在国内贸易过程中因买方破产或买方拖欠货款而遭受到的应收账款损失,可以有效化解国内贸易应收账款的风险,帮助合理选择贸易伙伴,减少坏账准备,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以上这三个险种的有力保障,可以有效地帮助上市的中小企业开拓新项目,保证募投项目的安全可靠。
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上市尚需多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需要来自政府方面政策、税收、资金、服务、培训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以准备上市作为动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从根本上说,创业板上市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上市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成长性、高科技性、高效益性的现代企业。中小企业要善于运用信用保险提供的诸多便利为企业的上市铺平道路,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做好。
参考文献:
[1] 笪家祥.外贸风险应对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唐若昕.出口信用保险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官方网站:http://.cn/.
[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保险条款.